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两岁笑笑听经识字的实践

[复制链接]
29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0:27:54 | 只看该作者
专门研究天才儿童的美国学者艾伦.温纳说过,
    真正的天才不是父母推动的,而是反过来,他们推动父母。
    就是说,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强劲的掌控欲、征服欲,
    会不断推动父母给他们提供新鲜知识以及读书机会。

    看到这一段心里窃喜:这不正是我家孩子的表现吗?按这个标准,她居然算是个天才? 哈、哈、哈
    整天推着我,给她读这,读那,看见什么新的东西都想试试。
    在外面玩的时候,嘴巴更是不停地问这问那,常把我问的张口结舌(动植物方面,我是很差),她就安慰我:“没关系,回家看看书就知道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新叶 + 5 + 5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23:05:12 | 只看该作者
天涯上有一篇帖子 “支招——这样学习更有效”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767/1/10578.shtml#ConPoi

    才看了一点。看到这句话“输在起跑线上的唯一原因就是——抢跑”,我决定好好看下去了。

    发现孩子本身特质,这个确实重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开发数学能力
  比如你可以买一些简单的掷骰子的棋类,骰子只有6个数,棋盘一定要花花绿绿,色彩鲜艳,充满童趣的那种。比如小老鼠奇遇棋,跑马棋之类的。……

其实类似的游戏还可以有许多,道具也随手可用,扑克牌,日常生活用品,食物等等等等。原则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体、验到愉悦和快乐,不强迫,不要求结果,不指责,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停在玩中增强能力,之后,可能在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积极强化,比如,算的快,认字多,思维敏捷,观察力强,这些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得到别人的夸赞,具体算几个数倒没什么,培养出爱学习的意识或者不断得到爱学习的正面暗示。比如人家当着我和孩子的面说你的孩子算的真快,真聪明之类的,对孩子都是积极暗示。


    孩子间智力的差别是微小的,但认知的差别是巨大的。一个自认为聪明的孩子和一个潜意识认为自己笨的孩子可能智力本来是相同的,但是学习成绩差别是很大的。他们的自我意识哪里来的?来自环境,家庭、父母是第一环境,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幼儿阶段,父母应该逐步构筑孩子优势心态的防波堤,预备其将来进入小学、中学的抗打击、轰炸的能力。


    关于孩子认字
  一定要记住记住幼儿的学习特点是游戏加模仿。汉字到处可见,要想让孩子认字,首先是要引起他认字的兴趣。……
    在孩子认字的过程中一定要让他体验到的全部是是正面的感受,是乐趣,而没有一点负面的东西,比如压力、焦虑、恐惧、为难、被斥责等等。
    只要掌握住不动声色,正面激励,体验乐趣,不强求,不冒进,极大耐心,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原则,你就是采取最传统的看图识字也可以玩的很精彩。


    英语学习听说先行
    学语言,或者单说学外语,听说读写或许加上一个译字,这顺序断然不能颠倒的,否则是建在沙滩上毫无基础建筑。随时会倒掉。
    听说不过关,语言永远也不能算过关,永远事倍功半,不进则退。你会说家乡方言,出门在外多年,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甚至是外语,回到家乡照样会说家乡话。英语也一样的,一旦你能听懂广播,看懂电视,那就再也不会变的看不懂了。再也不会一旦不用全部还回老师了。


    关于幼儿园学珠心算
  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孩子从感性思维到形象思维初期过渡。数学这个东东是很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这个主要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建立起来,必要的培养促进当然会加强这种能力的形成。而这个珠心算强调“脑子里要有一个算盘”,倒是符合了这个阶段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所以学的快,算得快,把抽象的数学转换为形象的珠子,省劲了。学了珠心算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确实显示出了“优势”。但是强化了孩子把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的模式,抑制了抽象思维的正常发展,总是把抽象变形象绕过去。可是到了初中,甚至到了小学高年级有些东西就绕不过去了。


    (子云注:这个问题我倒是没有考虑过。这样说,所谓的“右脑培训”,尤其是数学圆点闪卡之类,对数学抽象思维能力不也是一种抑制吗?)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2-7-19 01: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1:45:39 | 只看该作者
维纳的父亲像几乎所有神童的父母一样,开始在报纸和杂志上宣传维纳,老维纳强调自己的儿子并没有超出常人的天赋,维纳之所以超出同龄儿童很多是因为得到了更好训练的缘故。维纳在自传中痛苦地回忆了这段往事,他说:“当这些话被印在白纸黑字上,它便等于向公众宣称:如果我失败了,那是我自己的原因,如果我成功了,那是因为我父亲教育成功的结果。”
由于压力重重,维纳在拿到博士学位前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这种病症间歇发作,有时候会持续几个月之久。这常常让他痛苦不堪,甚至令他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根据最新的传记资料记载,这种病症一直伴随他一生。在家中的时候这种病症会十分严重,所以他花很多时间去旅行,不停地在公众面前演讲,无休止地与朋友和崇拜者谈话,会让他稍稍宽心一些。

节选自萧愚《当神童走向成年》之“灰色英雄维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6cfa01000532.html

    这段话很值得警醒。做父母的,当孩子取得一点点成就,就不断在网络上媒体上宣传,甚至写成书,这种行为将孩子置于众人的眼光下,尤其是年纪还小的孩子,比如论坛里的“笑笑宝宝”,对她的成长绝无好处。(主要是前些时间看了某网上的辩论,所引发的思索。)
    笑笑不是天才更不是神童,但她的发展,认知智力方面的,现在来看,比一般同龄的孩子确实强一些。我一定要经常警醒自己,不能让这成为她成长的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7:50:37 | 只看该作者
    隐居前,维尼在媒体上反思了自己的教育,她说:“没有什么事情比把一个早熟儿童树为榜样,并预言他会在任何时间,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萃更加可怕的事情了。”

    选自萧愚《当神童走向成年》之“灰色英雄维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6cfa01000532.html

     下面有几则评论,说的也挺到位。

开开妈2009-09-14 15:46:26 [举报]
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方法,还是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

我觉得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如果成年后走下神坛,应该不是教育方法出了什么问题,而主要原因可能还在于将孩子曝光的太早太频繁!
越是神童,我觉得越要低调!因为这个词本身会引来很多争议!别说孩子了,就是成人,在媒体下被人议论,还要饱受精神压力,更不用说这个孩子了!
我觉得过度在媒体下的曝光,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神童本是件好事,但老是拿出来炫耀并在公众的注视中生活,则是在扼杀她!

博主回复:2009-09-15 13:56:57
媒体曝光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要忽视,就是维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像一个牵线木偶一样,不是自发去学习,所以成年后销声匿迹,放弃写作跟斯特纳夫人的这种教养方式不无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09:57:1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父亲的教育,穆勒像威纳一样心情复杂,他一方面感激父亲,认为父亲让他在学业上比同龄人领先了25年,可另一方面,他觉得父亲的教育有失误的地方,因为它过于侧重智力训练,而忽视了他的实际生活和感情生活。此外,他的身体健康也被日复一日繁重的学业破坏。

《当神童走向成年》之“穆勒:从神童到大师”

部分参考资料:

《昔日神童》、《我是一个数学家》(威纳的两本自传)

《约翰·穆勒自传》 穆勒著
《早期教育与天才》 木村久一著
《卡尔威特的教育》 老卡尔威特著

《信息时代的灰色英雄》(威纳传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0:43:08 | 只看该作者
莫让神童悲剧再次上演
我为什么极其反感这种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证据自我标榜的行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样做对孩子没什么好处,甚至会造成灾难性的、悲剧性的后果。这样的后果在卡尔威特、小西迪斯、维尼弗雷德等神童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第二,我非常反对他们贩卖的教育观点。这种建立在单一个案上的教育观点除了给人带来误导之外并无多大实用价值。

先说第一个话题吧。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书中写到:要想毁掉一个神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宣传他。而黄全愈在《培养智慧的孩子》一书中也引用过类似的一段话:“如果要让一个孩子自杀,最好的方式是让这个孩子早早就在好莱坞成名。”

在一个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谁能保证他不会出现一丝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被人抓住,在媒体前无限放大,在大众的喧哗与狂欢中,谁能保证孩子不会因压力而走向崩溃?
正是因为神童出名的巨大副作用,明智的父母避之惟恐不及。比如数学神童王大可的父亲。
绝对的低调,拒绝几乎所有的采访,我有几次想近距离“接触”一下王大可都被婉拒。大可的父亲很清楚,大可需要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做学问靠的是实力,而不是作秀。


如果稍微有点学术素养都应该知道,个案是不足以支撑一个教育学说的。可这些父母们无一不犯这个常识性的错误。他们的逻辑往往很霸道,我培养出了神童,因此,足以证明我的教育学说是正确的。可是,这神童究竟是天赐还是你培养的呢?你在孩子的成长中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是完全塑造还是轻推一把?你的方法能够迁移到其他孩子身上吗?

再谈谈跳级的问题。的确,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知识重复甚至老化无用。对于极为聪明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简直轻而易举。但是,如果聪明学生面对这种情况选择跳级,那么我不得不告诉你,你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为抓住了应试教育的漏洞,选了一条捷径,实际上你反而上了应试教育的当。

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还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帮助孩子社会化的地方所谓社会化,包括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友谊的建立,同侪间的竞争,自我认知等等。这些技巧和知识不是在家里就能学到的,必须到社会上学,而显然,学校是社会上最安全,最适合孩子完成社会化的一个场所。这种经历,是你日后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这是对于社会化的重视。很多美国聪明学生往往隐藏自己的聪明,恐怕让自己变得高人一筹,变得不合群。

那么,聪明学生为了社会化就这样在学校里白白浪费时光吗?当然不是。美国一些聪明学生是这样做的。他们往往提前选修一些更高级的课程,比如,自己喜欢擅长的化学就学化学课,喜欢英语就提前学英语。但他们并非所有科目都超前,也不追求跳级。这样,既让自己吃饱了,又可以与伙伴们打成一片。

此外,一些有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学生不妨可以剑走偏锋。这里有个现成的个案。
戴志康的聪明之处就是利用自己的聪明在学生阶段便拥有了一技之长。而许多名牌大学的学生虽然很聪明,但是把很多时间都花在了每分必争上,所以名牌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反而不如普通大学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6cfa0100054i.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0:44:48 | 只看该作者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要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更要吸取教训,防患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8#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1:15:28 | 只看该作者
人造神童究竟可行否?(1)

面对神童之谜,科学家们一直没有停止努力。近一百年来,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通过双生子实验以及脑核磁共振等研究方法,逐渐达成了一种较为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这些神童的大脑结构的确跟普通儿童不同,他们的神奇能力至少有一半因素可以归结为先天因素。另一半因素根据美国天才儿童研究专家温纳的研究结果是环境所造就,比如,这些神童的家长能提供一个激发孩子潜力的环境,诸如大量藏书,在孩子小时候就念故事给他们听,带他们去博物馆参观或听音乐会等。此外,他们不向孩子发号施令,允许孩子有高度的自主性。

这种解释简单说来就是把孩子看成一颗种子,虽然无法改变这颗种子的结构,但通过良好的培育,能够把种子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

由于孩子独特的个性、成长环境与经济条件,每个家庭的教育实践都应该是独特的。

早期教育的12项内容

1. 大脑与五官刺激
2. 身体素质与身体协调能力
3. 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
4. 语言能力
5. 良好个性与人格
6. 良好生活习惯
7. 社会性能力
8. 求知欲开发与保护
9. 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读写算)
10. 审美趣味与能力
11. 特殊才能发现
12. 特殊技能培养

这十二项内容可以看作早期教育的目标,他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需要平衡与协调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19:42:20 | 只看该作者
突然发现笑笑理解了分数的概念。那天听她念叨:“妈妈把一个西瓜切成了两块,一块是二分之一!”

    以前,甚至好像是不到一个月之前,她还说是:“妈妈把一个西瓜切开,变成两个啦!”

    尽管我也曾给她说过切成几份一份是几分之一的话,可是她过后仍是说变成几个。这种概念性的东西,是不是非得到特定时期,到孩子的内在成长到了的时候,才会突然理解呢!(三个月前加减法的概念就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楼主| 发表于 2012-7-21 20:11:34 | 只看该作者
这层暂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4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55 , Processed in 0.079772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