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两岁笑笑听经识字的实践

[复制链接]
281#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10:59:29 | 只看该作者
著名作家老舍对子女的要求:
    一是粗通文墨;
    二是有一技之长;
    三是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

     杨东平认为,教育的一个非常基本的价值,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
    评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他提供了两个标准:
    一是在小学的时候,如果他能够与书为友,也就是说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教育就完成了一半,“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会学坏”。   
    二是在他高中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如果实现了这一点,他的教育的另外一半也成功了,他就会主动学习”。
     杨东平说,如果一个年轻人在选择大学时一片茫然,大学毕业后又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2#
 楼主| 发表于 2012-7-7 11:58:04 | 只看该作者
我相信一点,当人做符合天性、顺从天赋的事情的时候,他的兴趣会比较多,遇到困难的时候退缩的可能性比较小,愿意长期坚持忍人所不能忍的时间比较长,最后,他的这个领域的收获一定比其他人更大。而我所谓的这个“收获”,不一定是成名成家,也不一定是当官,也不一定是开公司。。。可行的路真的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3#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1:18:12 | 只看该作者
……为人父母的不孝敬爷爷奶奶,却都要求子女孝敬我们;
    老师和父母都不读书,却要求学生孩子们读书;
    老师和父母都讨厌那样的上学,却希望孩子们好学且成绩好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人都不愿意做的事,大家都不愿做的事,却要求我们的孩子做到做好。岂不怪呼?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胡卓悦 + 2 + 2 悲哀的是真的有不少父母是如此做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11:14:15 | 只看该作者
小区里新开了一家读经学堂,昨天讲座,我带笑笑去了。
    小朋友被带到里面一间教室里,家长们在客厅里听讲座。

    当然,讲的还是王教授那一套,没什么可说的。只是中间发生的一点小插曲,让我感觉很“典型”(在读经推广者里面)。

    很多孩子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很闹腾,声音不断地传出来。一个听两座的阿姨忍不住说:“你们这样子不行,应该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子的孩子分开,大些的比较安静的孩子在一起带着读书,小点的闹腾的孩子在另一个房间老师带着玩,还是哄着做什么,都行。事先应该安排好。这样子太闹腾了,环境影响不好,把本来很安静很爱读书的孩子都给影响坏了。”

    这说的正好也是我的想法,我想着刚开始开班,没经验,多听听家长的想法,则其善者而从之,不是挺好嘛?

    没想到我还是低估了读经老师的顽固。他先是多方找理由,说不过去了又要求家长应该心胸宽广,不但要带好自己的孩子,还应该愿意把别人家的孩子熏陶好,后来那阿姨说:“你说的是,可是我还是觉得把不同的孩子分开来更好一些。你们老是这样子,恐怕效果不会太好。”
    那老师很有些恼羞成怒的样子,说:“阿姨,我们不求着您来,我们不是为了赚钱,我们只愿意收接受我们理念的孩子。……”拉拉杂杂,又说哪位家长听了他的讲座眼泪当时就下来了,哪位家长哭着求他救救她的孩子……

    我真的不明白,你说的这一堆玩意儿,和那位阿姨的建议有什么关联?那位阿姨的孙女在家里本来就读经典的,而且非常爱读书,很有定力,平时她也比较注意接触这些早教理念,所以她才能在理解你的理念的情况下,针对你现在这乱糟糟的环境提出建议。你不说采用,不感激她也就罢了,还胡搅蛮缠什么?(我一看他的表现,立马就想起全球读经网上那些老师发帖子的口气了。)

    后来结束了,到里面接笑笑时,笑笑一看见我就说:“原来妈妈没去买东西呀,阿姨说妈妈去买好吃的了。”
    那个老师就说:“刚才笑笑问妈妈去哪里了,我怕她闹,就骗她说你去给她买好吃的了。”
    我当时就想火,想想还是压着,抱抱笑笑说:“妈妈在外面听讲座呢,老师不知道,以为妈妈去买东西了。你饿了吗,想吃什么?咱们去买鱼回家做鱼汤好不好?”

    居然随口欺骗孩子,任何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应该都知道这是不应该的吧?这让孩子还怎么信任你?何况还是读经典的老师!你的经典读到哪里去了?是哪个圣贤教你欺骗孩子的?“弟子规”“弟子规”,读一百遍弟子规,也比不上你的一个行为吧?“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悉可焉。”难道读了经典,就是为了让你们更能够雄辩滔滔地唬人,显示自己渊博的?

    接笑笑的时候,看到教室里一群孩子在挤着看动画片,只是笑笑自己在墙边晃悠着(她没有看动画片的习惯)。好像是关于经典的动画片——看经典的动画片当然比看什么喜洋洋好一些,但你们把孩子扔在一边看动画片,是对的吗?更不要说那些孩子都是贴着屏幕,离的都不到一米远!可曾考虑过孩子的眼睛?

    和笑笑低语的时候,听到一个老师说一个孩子:“**,你不听话了是不是?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听话?听话!!!

    讲座的时候,那个老师一再强调的是“灌输”这个词。总是说:“我是没有智慧,但你不能肯定圣贤没有智慧。你只要孔子老子的这些经典给他灌输进去,自然就会有智慧,自然就不会有坏毛病,自然就……”又是一串。
    难道他们真不知道,对幼儿来说,“灌输”是既没效果,又不合孩子天性会引起他们厌憎的吗?只是大人省事罢了!
    何不“熏染”?对幼儿来说,“身教”永远是重于“言传”的!
   
    看他们这样做法,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推广经典呢,还是更引起人们对经典的怀疑甚至厌憎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11:48:40 | 只看该作者
从6.24号到7.10号,帅帅在这里待了16天。
    我带帅帅跟读了《论语》前三篇  30遍 ——笑笑还是只管听;
    教帅帅指读了《康氏低幼儿歌》25首,达到基本能自己指读的程度——笑笑陪读加助教;
    给他们读了绘本若干(不算多,最多十来本吧,有的重复好几遍)——俩孩子一起;
    我自己读《易经》若干、《诗经》若干,平均一天也就半小时左右,孩子们听;
    英语看视频《洪恩幼儿英语5》,平均每天半小时以内;英语亲子共读隔三差五的有;
    在家多是帅带笑玩,每天外出玩一到两次——比我带笑笑自己玩省心多了,孩子还是需要同伴,或者手足。

    总而言之,带他们俩,和带笑笑一个费的心思差不多——
    读书认知方面多费一些心,玩耍的时候他们一起省很多心。
    吃饭穿衣洗脸刷牙洗澡之类,多半是他们自己完成,少量需要帮忙。
    睡觉,帅非常省心,任何时候往床上一躺都能睡着;笑笑,难以入睡,不过也养成习惯,晚上9点多必关灯,翻腾一会儿也就睡着了。早上一般都是7点多醒来。

    我不知道一般有俩孩子的家庭怎么样,听有的妈妈说,多一个孩子,真比多一群鸭子都闹腾,打打闹闹的搞的头痛。帅帅去年来住过一个多月,今年大半个月,而且这两年我们去姥姥家住的日子合在一起也有一个多月,我们回去我妹往往也会天天去姥姥家。每次看他们两个在一起玩,我一直觉得应该再要一个孩子,跟笑笑作伴。
    一个家庭里,三个孩子太多,一个孩子又太孤单,两个孩子正好。不管从哪个方面说,“独生子女”都不如有一个兄弟姐们陪伴着好。
    不知这个计划生育政策,什么时候能松动些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6#
发表于 2012-7-15 16:34:51 | 只看该作者
看你写学堂的事情,随便闲聊两句,昨天让鲁爸带鲁鲁去参加一个华德福的夏令营,封闭式住在北京周边山脚,主要是为了让鲁鲁习惯和爸爸独处,适应环境的适应能力,顺便了解一下这个华德福学校到底如何,毕竟理念再好,也要亲身实践一下,听爸爸的反馈,鲁的适应能力很好,也并不想家,晚上睡觉也不闹着找妈妈,和爸爸聊了会天就睡了,可惜的是这个在北京还挺有名的华德福学校,用鲁爸的说法是非常理想化,但实际则是,夏令营吃的差,组织乱,老师看着像是只为了生存而找工作的小姑娘,理想只属于办学者。好些家长们还趋之若鹜难保冷静。所幸我们只是浅尝辄止,这趟也让我对新教育产生不少怀疑,理想很美好,现实太骨感,对于自己的孩子,还是要自己想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3:31:07 | 只看该作者
mtryshy

回复: 幼小衔接之两者学习差异(上)

为何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人奴性足,沟通能力弱,缺乏创造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还是极度追求纸面的成绩.看看在幼儿阶段学习了多少小学的知识.

我在美国的感受时,幼儿园阶段要做三件事,第一是培养沟通能力,与老师沟通,与孩子沟通,当然大环境就是每个人都互相沟通,当我的孩子现在回中国,见人就和别人打招呼聊天,但时常遭到别人冷漠处理或是拒绝时,我才发现沟通的差异有多么大.

第二件事是建立规则,其实美国的孩子应该比中国孩子更守规矩,什么不能吃糖,不能玩玩具,要完成作业,说不能就不能,该做的事也必须做.这里基本都是父母带孩子的,很少会看到宠溺的现象,因此孩子很小都要知道基本的规则,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必须做什么,有了基本的规则,才能谈得上自由.

第三件事是学习,美国幼儿园也教知识,数学当然非常简单,但是美国人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绝对比我们高.读书,认字母,认拼读,因为英语的特殊性,其实孩子们应该普遍比中国孩子可以更早的自主阅读.于是就会提高要求,增加书籍阅读范围,广度,深度,然后是讲故事,演讲等.

因为沟通能力好,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就能很快交到朋友,适应新生活,因为有了规矩的概念,孩子们就知道进入小学有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再加上对英语的重视,很多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其实已经开始自己读书了,这样就会对小学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13:3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86 鲁素 的帖子

理想很美好,现实太骨感,对于自己的孩子,还是要自己想办法。。。

    不错,最近看了一本书《请让我慢慢长大 亲历华德福教育》,以周记的方式,详细写下办学记录。这样实录性质的书,比纯粹理论的书,对我们家长来说,我觉得更有参考价值。毕竟再好的理念,也是要人来做的呀!
    读经学堂,我一直希望能看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实录,可是一直没有见到,包括帖子也没有见过(那些“今天读了多少多少”没有用啊)。
    我们家长或许没有多少理论,但我们爱孩子,愿意不断学习、思考、成长。可以说,“妈妈”是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和学校里的老师“只为了生存而工作”自然是不一样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紫竹林 + 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9#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09:53:50 | 只看该作者
“在小孩能理解的基础上横向阅读拓展”,我觉得很有道理。

    要是做一个普通的学生,一天到晚都听自己懂的东西还做那些无聊的作业和考试,估计他会吐血的——是啊,拔苗助长是一种残忍,可是对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让她整天地听那些她五分钟就能学会的东西,还要求专心致志,这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呢?

    但是要走特殊教育的话,家长要怎么做呢。——这也是我困惑的地方。毕竟,走特殊教育的话,对父母的要求,比普通教育大得多啊!

    让孩子回归他的圈子,哪怕在圈子里做个小孩王——这也是说着容易做着并不容易的事。不同孩子的兴趣点真的是有很大不同的。并不是智力超群的孩子,就可以做**……

    不过,加强体育和运动方面的训练,多做那些群体性的活动,还是好一些。比如轮滑、跳舞之类。大些让他接触篮球,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前些天我在看萧愚的《当神童走向成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6cfa01000528.html
    非常感叹。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2-7-20 11: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0#
 楼主| 发表于 2012-7-17 10:14:54 | 只看该作者
泰山晚报的一个报道:

过早识字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她的女儿1993年出生。那时候,刚刚开始流行“识字教育”。从女儿半岁开始,她就把字做成卡片,让孩子像玩一样,在无意中记住汉字的字形、读音。就这样,到两岁的时候,孩子已认识近3000字了。其他家长羡慕不已,觉得这简直就是天才!起初,那位教育专家也在心中暗自得意,很有成就感。但是,等到孩子上小学时,她发现女儿第一学期,老师布置一个看图说话的作业,看图说话是没有字的,全是图,就是让孩子先看图,然后去理解、去想象,再去创造,最后把看到的、想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女儿回到家,对妈妈说:“妈妈,这个图我怎么说?”原来,孩子看了图,却不知如何表达,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
  那位教育专家当时就反思,她突然觉得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错了,虽然孩子的文字认识能力获得超常发展,但是她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很好。
  这位专家后来明白,过早让孩子识字实际剥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一个普通孩子来说,未识字时,他可以从图案上想象出很多内容。而有了文字,孩子就不会再去想图案上的内容了。

     这个故事很典型,但我觉得不是这位所谓的专家认为的“过早让孩子识字实际剥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孩子的情况明显是“单独识字没有和阅读联系在一起”造成的。

    谁说识字就不能读图的?国人为什么总是这样非此即彼呢?
    我家孩子2岁多也认得了一千多汉字,不过我没做过什么字卡,基本全是在阅读中认得的——当然,可能是她这方面能力确实强一点,是特例,我知道的很多亲子阅读的孩子并不能同时认得字。

    话题转回来。虽然认得字,但她读绘本的时候,明显还是读图的,也能发现很多我发现不了的细节。只有在读我打印的儿歌童谣、三字经唐诗之类,才自觉指着字念。
    而且她喜欢自己编些简单的故事。这至少说明,她的想象力并不比一般两岁多的孩子差吧?

    识字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阅读的工具。无需刻意。
    如果孩子实在没有兴趣,那放到上学后再学也无不可。可孩子对汉字有了兴趣,又何必阻拦他呢?

    说什么“希望孩子成为文盲”,多半不过是掩饰父母的懒惰和不负责任罢了(声明:那些坚持给孩子讲故事、亲子阅读的妈妈不包括在内啊!)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2-7-17 10:1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yxbhhxyy + 1 + 1 我很赞同。
紫竹林 + 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2:22 , Processed in 0.10593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