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9-13
星期一
当初看到教授提出读论语一百遍的活动时,
感觉就像让人都去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
太难做到了,
而且有意义吗,
如果是为了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的话,
不用这么费劲,
看一本好的注解就行了,
如果是为了读的顺溜,
脱口而出,
又会怎么样,?和付出的时间精力比,值得吗?
这些都是还没有开始读经的想法,直到现在,我觉得,质疑大量读经的,应该大部份都还没有读过一百遍,就我对身边人的观察,大部份人连五十遍都难以越过,能有口无心地读过一百遍后,才会有一点感受,至少是不烦了,能读下去了,能读至二百遍时,大部份孩子都能背下来了,但不一定一字不漏,但是会明显地感到孩子的语感、气质会明显地变化,读书能力突飞猛进,这多简单呀,为什么不好好做呢?即使读三百遍还背不下来也不必着急,我还没遇着这样的孩子,这三百遍的功夫是实打实的,这种有口无心地读,然后自然地背下来才是真正地背下来,以后孩子会不思而得,不经过思考就会运用,如果是理解以后背下来,看似快,实际上是暂时的,如果以后不时常运用,很快就忘了。而这样烂读直到背诵下来的,假如第一本《论语》、第二本《孟子》都需要三百遍才背下来,那以后的第三本、第四本,则需要二十遍就能背下来了,这已经是我见过的孩子了,但还是让孩子多读些遍数为好,这样小时候能锻炼几年大量读经的孩子,记忆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读白话文的时候,五遍之内就可以记住,有的甚至一遍就可以记得差不多。所以呀,亲受的姐妹,莫把容易得,当成等闲看。
现在看,
绝对值得,
即使后来大量读经,虽然不畏惧一百遍了,
但
读到六十多遍时,
也还以为,
到一百也就是多读几遍而已,
只是一个量变,
熟悉而已,
六十多遍也就这样,
在多读三十遍还能怎样呢,
但结果是很让我意外的,
不能说每遍都变化,
但是每在多读十遍都是有进步的,
从刚通篇读的卡,
到不卡,
从畏难到不畏难,
从读的速度,
换气,
超过从前,
还有一点坐得住了,
我们现在还没读到一百,
但我相信一百有一百的收获,
读两百有两百的收获,
甚至三百,
五百,
一千都会有收获,
不仅仅是量的增加,
绝对会有质的变化。
只要好好做的,结果都是差不多的,有福气的人,您一定要这样子大量而简单地读下去,个中滋味要您在这种实践中才能体会得到。
我自己读经,
虽然两年前就体会出一点乐趣,
但是很浅,
没有在深入,
也是没有能力在深入,
那时想读,
也有时间读,
但不会读,
因为最开始是为多多读,
给他听的,
所以养成了读经时用大声朗读的方法,
可根本读不了多长时间,
嗓子就受不了,
一直很纳闷别人怎么能读的那么快,
那么轻松,
后来经春花大姐的指点才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随意读,
大声,
小声,
出声不出声,
怎么舒服怎么读。
加上以前的一点基础,
我读经的进步也是很大的。
很多人都是在初期的“严格要求”中而丧夫了兴趣,其实这些问题王教授老早就说了。
现在我是想读,
也会读了,
但是没时间读了,
没时间一气呵成的读,
但零碎的时间也读读的。
前两天有点时间,
我特意看表读了一下,
一部老子用了二十五分钟,
以前是怎么也低不过三十分钟的,
而且我读的不是原来的版本,
还不熟悉。
大学一遍用五分钟,
中庸用了十分钟,
第二天读了一遍论语用了五十五分钟,
我觉得很快了,
但听春花大姐说
快的话可以四十多分钟,
这在以前我是做不到也想不到的。
现在读的快时,
一呼一吸之间都可以读,
不用特意换气,
只是偶尔。
昨天、今天我读的时候测了一下时间:《论语》我是40分钟多一点,《孟子》是1小时45分钟。太轻松了太愉快了。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9-13 11:5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