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bale 于 2010-10-8 13:49 发表 ![]()
春花姐,想请你有空的时候在回忆一下孩子小的时候也就是现在热门的幼小衔接,您当时是怎么做的,您从过来人的经验来看,大班到小学这一年最应该做的是什么,要养成哪些好的受益终身的习惯。您的孩子小的时候是怎 ...
我一直不太愿意写儿子小时候的事情,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儿子并不见得如何的优秀,我也不见得是多么优秀的妈妈,儿子的人生之路还很长,现在也只是个开始吧。二是以我过来的经验看,只做读经以及读经的过程不但可以达到我那时所做的一切效果,而且可以超越太多,三是一些细节确实忘了,但是如果谁问到具体的事情,我倒是能想起来。
那么我就针对您所问说说吧,儿子上学以前,我也看过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籍,其中最有用的两本:一本是冯德全老师写的《零岁方案》中的一本“小鸟腾飞的一翼”,它让我知道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让我知道孩子认字是认图形,无所谓难易,另一本是《颜氏家训》,这本书写得那叫一个细致呀,它给我一个启发,就是古人并不只是严厉地对孩子(以前一直以为古人是严厉的),父亲都这么慈详可亲,那母亲一定更柔软了,这本书同时启发了我一个道理:千古父母都应该是一样地爱孩子的,古人并不一定比我们爱的少,从《颜氏家训》以后,我又看过一些家训,比如曾国藩家书,觉得真是好极了。但是即使这样,我也没想到让孩子读经典,也没看出来古人是怎么让孩子读的,稀里糊涂的以为就像我们现在读白话文一样的学法呢,想想这真是很可笑,直到看到王教授的演讲,才把我看的这些东西一下子串起来了。所以,我觉得读经教育是不和我们以前所知道的任何教育相冲突的,它是高一层序的教育,我们以前如果能多研究教育,对教育研究越深,或许更能深一些理解读经。
我所说的孩子的一些好习惯大概归纳起来就是:做事有始有终,不拖拉、不磨蹭,学习效率高,能克服困难等等,这些品质的养成都是要在做的过程中练,而现在我认为在读经的过程中不但能把智慧的文字读进心里,这些品德也可以在读得过程中养成,同时又垫定了以后学习各科的强大基础素质,当然要知所先后,要先本后末,最后才能本末皆该,不要一把抓,您想啊,这里有几个过程:不熟的时候读、熟了以后大量读、大量读以后要看书指字、坐姿、声音、错对,等等,分解一下这些过程,您就会知道,这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多高的教育效果呢?所以妈妈们要想清楚,哪一样主要,哪一样次要,主要的先做,次要的后做,一下子要都顾到是不可能的,最主要的就是孩子张口读,看着书读熟,一本书读过二百、三百遍后就会喜欢,
这时再纠错,所有好的习惯都要在孩子能熟练地读了以后再去培养,否则他把不过忙,只有读熟了,孩子才会分出心来愿意听你的话,否则在严格的要求下,就不读了,而且经典里的道理并不难懂,好多内容小孩子在烂读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懂得他所能懂的,而这些道理又增强了他的学习以及做人的素养,如果用学数学的方法来学,或许也可以养成这些学习的素养,但是没有读经这样综合,是死煞的,况且是靠理解的,不可能一下子把大学的内容全教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或许有一部份是可以的,而经典是可以把最高深的内容全部让孩子读的。
又想起来一件事,就是儿子小学的时候有一个阶段,我跟老师沟通后,每天下午是不上学的,在家我自己教他们。
看了您所写的安排,我觉着太多了,六点多到家,时间是固定的,能安排一两样就不错了,太多了让孩子很繁乱的,时间长了他会对所有的内容都不喜欢,只安排一两样,甚至初期只安排一样,等读熟练了再加一样,做一样所用的时间如果和做很多样加起来的时间一样的话,还是做一样出现的效果快,也会有兴趣。而且最后也不会比一下做很多样的效果差,您想想是不是这样呢?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0-10-8 16:4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