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妈的这个问题我回复的比较笼统,容易让人迷糊,也是我懒了一下,下面我试着细说一下。
齐齐的这个表现是很正常的,如果一个孩子一教就好,一读就读得很有兴趣,那可能是您家积了八辈子德了,呵呵。
宝的表现应该都是差不多的,这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环境特点有关系吧?举个例子说,比较明显的,音乐家的孩子往往长大以后音乐感觉都很好,音准也会很好,往往学唱歌也比较快,也会比较愿意唱歌,即使以后不学音乐,他的乐感音准也都会很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从胎儿开始就受父母的熏陶了,父母也许不是有意做的,但是因为他们的大部份时间都与听音乐演奏音乐有关,而孩子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受教了,如果有人能去分析统计一下这个孩子在二三岁之前到底听了多少个曲子,听某个曲子听了多少遍,每天听了多少时间才这样的,一定会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父母喜欢京剧,记得我小的时候整天听他们哼哼,我也不知不觉地会哼哼很多,而我父亲没事就会大段大段的说一些京剧唱词,我也不知不觉地就会说了,当然了,这些内容都很少,记得看过一个片子,不少京剧票友家庭的孩子从3、4岁就唱得很好了,我想这都是大量熏陶的结果吧?
一个家庭以及孩子所处的学校、邻里周遭的环境都无时无刻不对孩子起教育的作用,我们每天觉得已经很努力在做经典教育了,充其量也不过二三个小时而已,而一天24小时,这两三个小时只占每天的十分之一不到,而现在外在的环境是什么样呢?基本上都是反着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妈妈做经典教育都会觉得很难,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庄子说: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意思是说,一个人有太多的欲望,灵性就很浅,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心都被各种耳目口鼻之欲勾去了。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说耳目口鼻这样的器官不会思考,跟着看到的听到的就走了,而心灵不是这样的。一个孩子生到一个环境中,受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并不是老天爷这样安排的,孟子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意思是说,富裕的年月的人多半“赖”,不好的年月的人多半“暴”,但这并不是老天爷这样安排产生的差别。那我们现在是一个物质丰富、思想驳杂的时代,浅俗的内容又很多,所以妈妈想要孩子高雅些是不容易的,也可以是很容易的,只要懂了道理,就自己造环境吧,只能这样自求多福了。
我说如果齐齐从胎儿开始如果听《论语》500遍以上现在就可以开口了,并不是说让您现在接着听的意思,只是说了这个道理,我很羡慕您们这些小妈妈,孩子这么小就接触了读经教育,多有福气啊,但是虽然孩子小,他已经被我们做父母的和社会的环境养成小猴子了,虽然猴性还不很深,也需要费点力气,也要有点如来佛的本事才行,呵呵。
从知道读经教育开始,二三岁以上就不能再回去只是听了,就要听说一起做了,因为已经可以说了,虽然没听那么多遍开口读费点劲,但这也是唯一之道啊,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天天领孩子读,老老实实地领孩子读,我想只能这样的,别害怕孩子抵触,这些过程会随着时间而飘散的,量到了孩子就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