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前车之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大手拉小手,爱心创明天——记我们的阳光贝贝

[复制链接]
221#
发表于 2004-11-5 23:30:40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很多想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2#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13:05:02 | 只看该作者
☆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简称SI理论,它是由美国国加州艾尔斯(Ayres)博士提出,它是指大脑将身体各种器官(感、视、听、嗅、味、触、运动觉)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的组织分析、综合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转,完成人类高级而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组织能力、概括和理解能力。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动作(如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 感觉统合失调症状:
 ① 注意力不集中,丢三忘四;
 ② 情绪不稳定,好动易怒;
 ③ 粗心大意,游戏常弄坏玩具;
 ④ 听觉失常,听不懂,理解慢;
 ⑤ 读写算有困难,学习成绩差;
 ⑥ 做事无恒心,兴趣保持很短;
 ⑦ 易具攻击性,常去惹较小的孩子。

大家对感觉统合有什么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13:36:04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 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买回来的其它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 “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 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 “是的,菠萝很重。” 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 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 “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 “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样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让我试一试……真好吃的!”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它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色的,沾上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下一次妈妈可能带回了一只螃蟹,孩子当然又会尝试去摸它,可是很快被螃蟹咬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这个东西跟菠萝不一样,它会咬人,妈妈可能建议说“你可以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咬了”,于是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他会发现螃蟹的许多有趣之处。再下一次,妈妈可能买回来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摸它,滚它,结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于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萝、螃蟹、玻璃制品,这些都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把握。 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帮忙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是给爸爸的,再拿一双给妈妈,最后拿一双给自己。心急的母亲可能会对他说:“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双6只,不就不用多跑几趟了?”其实,等待他自己去总结,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动脑筋思考问题。 他可能要这样来回跑了几个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样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做呢?于是他尝试着多拿一些,可是要么多拿了,要么少拿了,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后来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只才刚刚好。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对不对?所以,我们给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不要干扰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9 12:45:1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组织数学活动时候,发现孩子们对数字的理解太浅了,这可能是因为家长们一致认为数学就是1+1等于2,平时只是抽象的教孩子们识数。对于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大小、排序、比较、分类等等概念没有进行指导练习。
而数学学习又应该不断地贯穿于生活中,看来,应该在这方面加强一下。例如,今天活动中找邻居这一环,把1、3、中间空出来,大部分孩子不理解,2在中间,是1、3的邻居。我正在考虑什么方法让孩子们尽快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发表于 2004-11-10 22:38:09 | 只看该作者
前车之鉴+-->引用:前车之鉴 ☆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简称SI理论,它是由美国国加州艾尔斯(Ayres)博士提出,它是指大脑将身体各种器官(感、视、听、嗅、味、触、运动觉)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的组织分析、综合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整个机体和谐有效地运转,完成人类高级而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组织能力、概括和理解能力。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统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动作(如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称为感觉统合失调。

☆ 感觉统合失调症状:
 ① 注意力不集中,丢三忘四;
 ② 情绪不稳定,好动易怒;
 ③ 粗心大意,游戏常弄坏玩具;  ④ 听觉失常,听不懂,理解慢;
 ⑤ 读写算有困难,学习成绩差;
 ⑥ 做事无恒心,兴趣保持很短;
 ⑦ 易具攻击性,常去惹较小的孩子。

大家对感觉统合有什么看法。
      那天在蓝天教育中心看了润润感统训练的全过程,指导老师很认真全面,润润比较投入,而且一看就是很感兴趣,每个项目做的都很卖力,我真的很吃惊,说真的,润润的动作有些不协调,比较懒而且胆子也小,有些难度大点的训练项目,我都担心他做不了,指导老师挺有办法的,比如一个动作是从海绵圈里跳到一块歪的海绵上再跳到海绵圈里,刚开始他有点不太敢,那老师用手摸着他的后脑勺说:“李运泽,你行!我帮你一把。”只不过轻轻点了一下他的头,他就跳过去了。昨天又在阳光贝贝训练室看了园里两位教师指导的训练,器械都是相同的,提点建议就是:老师在指导上应该再加强一下。润润对感统训练的兴趣挺浓厚,而且他符合失调的好几条呢,我准备多给他加几节课,哪位老师给点建议呀,一周三节课何不合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6#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2 12:31:1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两天针对孩子在活动中显露出来的不足展开教学。
感统训练已经让我们看到很多实惠。孩子们进步很明显,身体协调性上以贾之栋进步最快,谭心仪的胆量越来越大,小石头最全面。黄成伟节奏感加强了。我们将在周日请专家进行感统讲座。
但是,数学的最初认知居然停滞不前,我们在这方面加强一些游戏训练,特别是今天的节奏练习,即融入了音乐节拍的感知,还锻炼了手脚协调性。因为要让孩子准确地用手拍第一拍,用脚踩出2、3拍,很不容易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3 09:03:33 | 只看该作者
转贴:杨振宁认为,美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顶尖人才,但据此下结论说美国的教育模式是最好的,这是基本的错误。他指出,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灌输式,美国教育注重启发式,这两种教育方法孰优孰劣,不应抽象地、而应具体地回答,也就是说,要看在现有的情形下,哪个更好。他认为,在中国现有状况下,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中国式教育更好,因为它可以使50%%—80%%的人中规中矩地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对他们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而在美国则比较放任,50%%-80%%的年轻人常常念得乱七八糟,难以成才;但为什么美国式教育显得很成功呢?在于它对非常聪明的人,给予极大的自由度,而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经过美国社会制度的鼓励,经过风险投资的成功运转,给美国社会、给人类创造出很大财富。所以杨振宁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应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好处,把它坚持和发扬下去;同时又吸取美国教育的长处,在大学和研究院中,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规矩放松一些,不要限制得太死,以利于这些特别有才干的人在社会上尽早发挥才智。

我的看法:看来,我们家长的选择就是要自己的孩子做80%还是那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3 09:11:55 | 只看该作者
杨振宁在回答“生活中涉古猎今、博学多览对物理学研究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时,有趣地把他的博学称为“东看看、西看看”,他说,并不是所有的东看看、西看看都有助于专业研究,但“我在物理学领域也是东看看、西看看的”,因为今天物理学已经是一门很宽广的学问,包括很多不同方向。而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下,通常希望学生很快走到专的路上去,不大赞成让学生东看西看,这个办法有缺点。他举例说,一个演讲,和你的专业方向不一致,也应该去听;有人说,听了没用处,因为听不懂。“我说很多时候我也听不懂,但一次听不懂,过半年再听一个类似的演讲,再过半年又听一个类似的演讲,三次不完全懂的演讲加起来,我就懂了一些”,他把这叫做“渗透式教育”、“渗透式学习法”,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他建议,在当今每一领域都非常宽广、跨学科研究非常普遍的情况下,每一个同学都宜于东看看、西看看,即使超出了专业范围之外,也有好处,对于人生的乐趣,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会多一些认识。

赞同,所以我一直坚持多让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多动手,多了解。昨天的蔬菜沙拉制作品尝会就开展的生动有趣,孩子们一丝不苟的切菜,搅拌,品尝,时常送给身边父母吃一口,更是左一勺,右一勺的喂到老师们的嘴里,整个场面其乐融融,最有意思的家乐,头都不抬,大口的吃着,他爸爸直点头,哦,孩子还愿意吃这一口,我们回家就去做。我心里明白,孩子们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食品,应该是最美味的。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发表于 2004-11-14 15:23:43 | 只看该作者
也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发表于 2004-11-14 15:49:42 | 只看该作者
喜欢你的幼儿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9 12:57 , Processed in 0.09690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