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lp5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女儿元元的英语学习记录(小升初提高版)

[复制链接]
601#
发表于 2010-11-30 08:18:29 | 只看该作者
同时回复一下第592楼all4kids的帖子和第596楼楼主的回复。

暑假遇到的两个13岁的孩子的情况,使我想了很多知行关系的问题。我国古代对知行关系曾做过很多探讨。晚近的年代,孙中山、蔡元培和陶行知都对知行关系发表过自己的观点。里面也有很多缠杂不清的地方,也就是说的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情况。自古就有“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两种说法。后来孙中山、蔡元培说“知难行易”,实际他们说的“知”已经和中国古代不同,他们接受了西方文化,这时他们说的“知”已经和中国那种比较强调应用的知识不同,这时他们说的“知”已经更多的指从概念上和原理上把握世界。而陶行知有些“左”,他说的“知易行难”貌似也受到杜威思想的影响,但实际还是中国传统的简单化思维的泛起,是对杜威思想的片面化接受,且契合了当时的时代风气,因此十分讨巧。

这是说中国传统的“知”不等同于西方的“知”。同时在“行”的方面,由于西方科技社会发展领先500年启动,因此社会的进化层次不是现代中国可比,因此他们必然的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实践的东西要大大多于中国的,这也必然体现到教育中。

联系到现在中国孩子的教育,我想应注意三个方面:一、不仅有应用知识积累,且需培养西方式的从概念上和原理上把握世界的思想习惯;二、扩大知识积累的面,由于西方民族提前进入近代社会500年,由于他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程度要大大大于中华民族,因此和第一点一样这同样意味着要利用西方的资源;三、行的方面要下最大的力量,力求知行达到同向、接近和互相促进,这是最重要的,对西方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都是一样。

楼主说的“可悲的是,现在课业这么重,中国的孩子的各项细化能力不达标,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大思维也没有了。十三不靠!”是一语中的的。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3 金币 +23 收起 理由
candyxiao020 + 10 + 10 精品文章!
zty1122bb + 10 + 10 精品文章!
hlp525 + 3 + 3 我倒是觉得西方思想以分为主体,中国,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08:46:56 | 只看该作者
有些朋友问我给元元用什么视频和资料学数学。我统一答一下:)

关于视频:
第一步:先学下面这个:和教材同步,讲解细致,比较系统,没有难题,全是基本概念题。
人教版初一数学七年级视频:
上册大家在网上直接看吧:http://you.video.sina.com.cn/a/3733446-1673382732.html

人教版初一数学七年级视频下册: (元元学校已经开始学习下册了。我昨天刚从淘宝买的,下面是店家给的下载地址,估计有效期很短)。这个清晰度一般,FLV格式,网上都有直接看的。我买主要是用起来方便。
解压密码: qdk3ds6gf59v5v5  
下载地址: http://u.115.com/file/f6dc9c2c9f

第二步,结合着看一下这个:《特级教师指导学习-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http://www.verycd.com/topics/122935/

这个视频总结归纳典型试题,讲得不错,但没什么系统性,因其名称就是方法指导。习题难度一般。

第三步,学有余力,还有时间的话,我会让元元看看新东方的数学辅导课程,也是网络课程,说实话,讲得一般,但选的题有一定难度,和元元学校考试难度相当。这个资料我也是从网上买的,但是使用时要密码,我无法和大家分享了。

我发现,大多数重点校已经开始提前学习七年级下册的数学了,元元的学校也是。这样快的进度,孩子难免消化不良。建议在家帮孩子把上学期的内容通过视频,辅导资料,重新做题的方式多反复几遍。(程度好的孩子另当别论)。我找的视频内容量都很小,所以大家可以试着多找一些结合使用,这样基本能覆盖全部教学内容。

另,我不让元元上培训班是因为,在家看视频可以逐一落实各个知识点,给元元思考时间,可以反复看同一个内容,完全是个性化的。初中数学不像奥数,系统性很强,难度不大,自己在家学习完全没有问题。等她真的有了很强实力,将来上培训班也不是没有可能。我最不喜欢的事就是让她坐在培训班里当分母了,等她有了成为培训班分子的水平,让她出去上课提高深化去。

辅导资料:推荐龙门书局出的三点一测系列。

[ 本帖最后由 hlp525 于 2010-11-30 09:1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1威望 +27 金币 +27 收起 理由
婧珂妈 + 2 + 2 真好哇!
颀颀妈妈 + 3 + 3 我很赞同。
lucylily + 2 + 2 谢谢!
Adeley + 2 + 2 为明年屯着!
zhouqing + 2 + 2 好爱你啊!
fgcp102 + 2 + 2 收藏,很快就用得上了
lc4601 + 2 + 2 学习一下。
crystal9966 + 2 + 2 每天来都有收获。谢谢元元妈妈
luck1 + 2 + 2 好爱你啊!
丫丫妈妈 + 5 好爱你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3#
发表于 2010-11-30 09:26:2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元妈的帖子真是受益匪浅,我侄儿和元元同岁,课堂反应、理解力都可以,就是成绩总上不来,数学与语文都是,最近,我发现他语文书上的好多基本知识点都不会,再想到他的数学,可能也是基础知识没有弄清楚。或许掌握的不扎实。
他的学校都是抓难点,基础知识点相应来说抓的就很少。
醍醐灌顶。(*^__^*) 嘻嘻……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4#
发表于 2010-11-30 09:4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02 hlp525 的帖子

谢谢元元妈妈详细的介绍


我最不喜欢的事就是让她坐在培训班里当分母了,等她有了成为培训班分子的水平,让她出去上课提高深化去。


非常喜欢元妈的这句话。我也是这么想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喆星星 + 2 + 2 我很赞同。经典!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5#
发表于 2010-11-30 09:58: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sqsqsqs 于 2010-11-30 08:18 发表
同时回复一下第592楼all4kids的帖子和第596楼楼主的回复。

暑假遇到的两个13岁的孩子的情况,使我想了很多知行关系的问题。我国古代对知行关系曾做过很多探讨。晚近的年代,孙中山、蔡元培和陶行知都对知行关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hlp5252010-11-30 09:20威望+3我倒是觉得西方思想以分为主体,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思想是整体式。
hlp5252010-11-30 09:20金钱+3我倒是觉得西方思想以分为主体,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的思想是整体式。



这说起来可能就话长。是的,中国古代思想是整体式的。也有说法称之为“早熟的”。这都有定论。老庄的道家的宇宙观是这方面的代表。但中国文化和西方之别,并不可以简单以“分”“整”来区别。

按照蒋兆麟说,西方的人的宇宙是个“理智”的宇宙,而中国人的宇宙是“道德”的宇宙。这说的对吗?部分如此。西方还有宗教传统呢,那是属于道德领域的吧?中国也有认知的东西,老庄的道家就带有自然哲学的色彩,大量经验性的知识成就也是认知的东西。

而最大的不同来自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自然科学。其方法论要求任何理论结论都有始终正确的实验证据来佐证之。因此科学知识必然是点滴积累的,其特点必然是谨慎的。这大约就是他们“分”吧。但他们并非没有“整”。哲学传统和宗教传统都是“整”。相反我们的“分”的方面呢?也有。就是我们应用领域的经验性成就(农学,天文学,医药等),然而这里面往往就缺乏概念、原理和实验结论的始终对应关系,因此发展乏力。我们近代以来的落后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的。但这并不能反过来说他们没有“整”。实际上我认为他们的“整”比我们不说强,至少更复杂,这就是他们的哲学传统和宗教传统。另外提一句,这就牵涉到本楼最近集中谈的数学,西方的“分”的科学以数学为工具,现在数学提升到和语言平等的学科地位,也即因为西方式的“分”造成的——但这并不能反过来说他们没有“整”。

而将自然科学方法运用到社会研究的领域,这在西方本身就有极大的争议。all4kids提到的那种儿童教育上的“分”的指标性方法大约就属此类。这么说吧:在西方,伽利略就说“大自然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也就是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工具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数学较多的运用于社会研究,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前者并无争议性意见,后者还有极大的争议性意见。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luck1 + 2 + 2 学习一下。
hlp525 + 3 + 3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6#
发表于 2010-11-30 12:14:02 | 只看该作者
我刚从网上买了一本。字比较大。时候女孩子看,我问了丫丫,丫丫不是很主动看,但说还行。我觉得对于这样没有多少画的书,花几十元钱买不太划算。所以想看看有没有电子版的。
这个帖子高手多,借元元妈的宝地问问。

未命名.jpg (22.87 KB, 下载次数: 0)

未命名.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7#
发表于 2010-12-1 10:31:57 | 只看该作者
qsqsqsqs 有关知行的看法真好,耐人寻味。
如果拿物理化学学习来看,我们的学生基本上只是在知的层面,即使有些实验类的实践也是紧紧团报原理外延极少,即使到了大学甚至部分研究生阶段也是如此,说是象牙塔倒不如说是乌龟更贴切些。当他们来到实际应用环境,比如工厂,那种落差真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在最初的一两年时间会很晕眩。反过来,我们的工人则往往只专注于“行”--低水平的应用实践,较少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活动。这样的相互割裂十几二十年前应该是很成问题的,现在可能有些变化,尤其是在电子行业,但大部分工业行业应该还很严重。反观欧美,工程师向下延展的很深,设计与黑手活(实干)兼备,因而更能够产生贴近实际的创新。而工人的提升也是很系统很有章法,在德国有许多的本科工科毕业生源于青年工人。当然,在中国也有例外,我的一位朋友,在中学时是化学课代表,经常替老师讲课,来到工厂,做的第一件奇事:为工友打家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特色)做了七八块镜子。我想这是他个人的天性,应该与整体教育无关。

qsqsqsqs 的看法很有启发性。系统的引导孩子理解原理,在原理的框架下实践、观察,进而反刍原理,再应用于实际,拓展创新。这需要好好思考。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3 金币 +13 收起 理由
candyxiao020 + 10 + 10 精品文章!
hlp525 + 3 + 3 精品文章,西方的教育做得扎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8#
发表于 2010-12-1 11:3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07 zty1122bb 的帖子

中国古代说“知易行难”我想有着这样一层重要原因,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了解很容易,但做到很难。我想这长期困扰着中国人。西方基督教的训诫至少有些地方更严,但其原罪思想又有宽宥人的空间。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弱点就是其道德规范“知易行难”。最近一个俄国论者再次指出了这一点,O(∩_∩)O。

但如果将知行观放到整个认知世界和所有实践的领域,就复杂了,就应该说说不上哪个更难,而应相互结合促进才是(如西方学者所说: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具实践性了,因此也没有什么比好的实践更富有理论性了)。而由于中国缺乏概念性、原理性知识,由是孙中山、蔡元培说“知难行易”。但这不是说孙中山、蔡元培就认为应该轻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9#
发表于 2010-12-2 09:1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80 apeiapei 的帖子

昨天没下完,Sammy Keyes and the Sisters of Mercy
sk5下了一半,今天就过期了,呜呜。。,请阿沛大再传一次吧!

[ 本帖最后由 wangting7622 于 2010-12-2 09: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0#
发表于 2010-12-2 09:5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09 wangting7622 的帖子

收到
報告 wangting7622大 續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18:21 , Processed in 0.385482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