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到我2007年4月30日写的一封电邮。电邮中LH是一位旅美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他们夫妇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当时上大学了,小女儿就是信中提到的A,记得当时应该是11岁。我信中写到:“我赞赏LH夫妇给A提供的宽广的阅读范围,如他信中提到的'……The reading materials are very, very broad, including novel, legend, geology, science, politics, history, health, human being, news, sports, nature etc……'。另外,重理解和重记忆是中美教育的极大差别,应对这种差别非常棘手。”
而目前中国中学课业负担那么重,在整个中学阶段大多都是为应试疲于奔命,课外阅读就被压缩到最小限度。中学是人的成长的最重要过渡阶段。前两周在参考消息上看到西方人士谈中国高等教育对西方高等教育的挑战(主要是办学规模和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飞速成长),同时谈到中国高等教育仍有致命不足,其中很主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的中学教育不是鼓励探索式学习的。
同时搜到2007年4月22日给老友XY的一封电邮,谈给孩子建阅读资料库的事情。现在回首看来,幸赖本论坛里的朋友们,资料的丰富可得程度是足够了。中文资料稍逊,但也可凑集。然而和学校教育时间上的冲突还是会越来越严重。
“我浏览书架,翻出了孙犁的《荷花淀》(‘文学小丛书’的一种)——1959年6月版,1979年1月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很小的开本,收了4个短篇;价格0.19元。我读了一下第二篇《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二》(1945年写于延安)。大约只有3、4000字,写的质朴、简洁、语言好、有风格。我觉得如果是孩子读物(可以定位给多大的孩子读呢?),从我们说过的几个标准看,都应不错。
“我觉得我们应该自己建立一个孩子的阅读、学习资料库。应该少而精。包括中英文的。应该不仅包括文字文本的,也包括影视方面的资料。我读New Reading 360,就是让自己先有个了解,因此可以在选择、推荐时有个基础。应该有广阔的视野,精心的选择。我几年前就和XY谈过这个愿望(为孩子编书)。也许可以先从为自己的孩子服务开始吧。
“再随手举个可以作为入选素材的例子。我手上有一本美国汉学家谢弗(1913~1991)的专著《唐代的外来文明》(汉译本中国社科1995年版,译自1963年英文原版)。我随手翻到,谈唐代舶来品,香料是其一部分,其中有‘樟脑’,我觉得就可以抽出此部分命名为‘唐代的樟脑’,作为独立的说明文篇章。约2000字,文字很好。如果再能弄到英文的此节原文就更好了。也许选别的章节更好,如野兽部分的‘狮子’(约3000字)。
“这是一个凭一人或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我们也许没有选择,故多少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