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鼎鼎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鼎鼎学琴:在音乐中成长。(外教钢琴课视频已关闭)

[复制链接]
29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21:06:02 | 只看该作者

10.11.19钢琴课

这一次钢琴课最重要的几点:

1。 弹音阶时手腕的带动作用——手腕在前。以右手下行为例:换指(转指?穿指?印象中有这个提法)以4指为支点转动手腕使手腕水平移到前面(左方)同时1指已移到它的键位了,而不是原先的:以1指为支点转动手掌让2指够着它的键位。

2。弹重音时身体力量的加入。正确的坐姿很重要:三个支点——脚、臀、手指,上身挺拔略前倾,这样的声音才结实有力。

3。对练习曲,若要快弹,一定要同时唱——先出声的再过渡到内心的,真正的唱。这样脑子里有清晰的谱子,唱得快才能弹得快。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zNjkxNTIw.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zNzE0NDY4.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zNjk0MDky.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zNjk0NDk2.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zNjk2MDky.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08:30:31 | 只看该作者

Love is Blue

《Love is Blue》是Aliona老师让鼎鼎尝试伴奏的是第一首曲子,第一次听Aliona弹奏的时候就觉得很熟悉,都能跟着她的琴声哼起旋律来。根据老师的要求上网搜寻这首曲子,意外地在电驴搜到29个版本!目前下载到22个版本,剩下几个估计没源了。先把这些版本打包上传网盘(这会儿115休息哦,要稍后才能上传了),以下是网上搜得的介绍:

1968年,《爱是蓝色的》成为世界最流行的爱情歌曲,除了它的诞生地法国,世界各地都流行和喜欢这首情歌。《爱是蓝色的》的歌词作者是安德列•帕泼(Andre Popp),乐曲作者是彼叶尔•考尔(Pierre Cour);都是法国人。当这首歌刚出现的时候,欧洲音乐比赛会的评委把它列为全欧洲的最后一个候选作品。到了1968年,通俗音乐家保罗•莫里哀(Paul Maurriat)把这首歌作为他的大众音乐会的一个节目上演,顿时被一位美国音乐出版商看中、并决定出版发行。在美国音乐出版商的推动下,1968年到1970年代,这首歌曲成了世界各地最流行的爱情歌曲,不但歌片和唱片保持了数年最高销售量,而且,先后有350个知名艺术家把它作为自己的压轴节目。尽管《爱是蓝色的》在世界各地流行,然而,在它的诞生地法国,却一直没有流行起来。结果,世界各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在北美,都误以为歌曲作者是保罗•莫里哀。或许是不想在本国成为不受欢迎作品的作者吧,面对世界误解,歌曲原作者始终没有出来辩解。于是乎,《爱是蓝色的》的作者是保罗•莫里哀的误解几乎就成了正解定局了。

帮我找到这些《爱是蓝色的》资料的,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一位研究员。我问她:“既然这么流行的作品有这么广泛流行的世界误解,为什么不做做澄清和纠正它呢?”她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却颇有些感慨地问我:“你是个书呆子吗?一连串的爱情误解就是爱情正解。充满爱情的美丽误解让全球的人开心,碍着你了吗?爱情已经是蓝色的了,你还想让这世界变成蓝色的吗?”在拉丁文里,“蓝色”是双关语,既表示蓝色,也表示忧郁、烦闷、愁苦和伤感。听到她的反诘,看着她几缕黄头发下的蓝眼睛在闪闪发光,我以为触动了她的哪根神经,不好意思多问,对她的帮助表示了感谢,就走了。

一次,我到美国最大的音响商店Tower Records买光碟,问部门经理,在哪里可以找到《爱是蓝色的》的光碟。他一边给我领路,一边非常自信地说:“啊,是保罗•莫里哀的《爱是蓝色的》吗?我非常、非常地喜欢!在大学时代就喜欢,多少年过来了,我还是很喜欢。很高兴你也喜欢它!可你别在欧洲作品架子里找啊,请到北美作品这里。你看,按照作者名字查,马上就能找到好几种包括《爱是蓝色的》的光碟。”当时,我带着一份初版乐谱的拷贝,本想拿出来说说,可想起图书馆研究员的话,就放弃了那个念头。

在国内,情况似乎好一些,却也是大同小异。中央广播电台等媒体是这样说的:《爱情是忧郁的》(LOVE IS BLUE)作于1968年,原是一首并不成功的流行歌曲,保罗•莫里哀改编为轻音乐后,脱胎换骨,风靡世界,至今是保罗•莫里哀最着名的乐曲。这个说法的前半部分刚要说对,到后半部分还是把作者说成是保罗•莫里哀了。

根据《爱是蓝色的》的最初出版商的钢琴谱,我编制了MIDI:
http://zhiyanle.bravehost.com/midi03/loveisblue.html

保罗•莫里哀确实是位出色的通俗音乐家。听听原始作品,再听听保罗•莫里哀的改编,两者没有多大区别,我没有感到保罗•莫里哀的改编使原作品“脱胎换骨”了,而是相当忠实地表达了原作,--- 原作就是通俗歌曲风格,而不是法国艺术歌曲风格。很难理解,法国人为什么不喜欢他们自己的《爱是蓝色的》?他们的国旗三色里,就有蓝色啊。


《爱是蓝色的》歌词大意(歌词翻译,太难了,看个意思吧):

蓝色啊,蓝色,我的世界是蓝色的,
没有你,我的世界就成了蓝色的。
灰色啊,灰色,我的生活是灰色的,
你离开,我的心就变得那么冷了。
红色啊,红色,我的眼睛是红色的,
在床上,我孤独地为你而哭泣。
绿色啊,绿色,嫉妒的心是绿色的,
我怀疑过你的爱,那使我们分离。

我们见面的时候,阳光是那么灿烂!
如今,爱情死了,彩虹消失。

黑色啊,黑色,我的夜晚是黑色的,
想念你,在迷惘和孤独中想念你。

走了啊,走了,我们的爱情走了,
没有你,我的世界成了蓝色。#


《爱是蓝色的》法文歌词:
L'Amour Est Bleu /Andre Popp; Pierre Cour.

(verse 1)
Doux, doux, l'amour est doux
Doux, est ma vie, ma vie dans te bras.
Doux, doux, l'amour est doux
Doux est ma vie, ma vie prés de toi.----

Bleu, bleu, l'amour est bleu
Berce mon coeur, mon coeur amoureux.
Bleu, bleu, l'amour est bleu
Bleu comm' le ciel, qui joue dans tes yeux.----

Comme l'eau comme l'eau qui court
Moi mon coer court après ton amour.

(verse 2)
Gris, gris, l'amour est gris
Pleure mon coeur, lorsque tu t'en vas.
Gris, gris, le ciel est gris
Tombe la pluie quand tu n'es plus là----

Le vent, le vent gemit
Pleure le vent lorsque tu t'en vas
Le vent, le vent maudit
Pleare mon coeur quand tu n'es plus la ----

Comme l'eau comme l'eau qui court
Moi mon coer court après ton amour.

(verse 3)
Bleu, bleu, l'amour est bleu
Le ciel est bleu lorsque tu reviens
Bleu, bleu, l'amour est bleu
L'amour est bleu quand tu prends ma main---

Fou, fou, l'amour est fou
Fou comme toi et foue comme moi.
Bleu, bleu, l'amour est bleu
L'amour est bleu quand je suis à toi.


《爱是蓝色的》英文歌词:
Love Is Blue
English words by: Bryan Blackburn;
music by: Andre Popp;
French words by: Pierre Cour.

Blue, blue, my world is blue,
Blue is my world now I am without you.
Grey, grey, my life is grey,
Cold is my heart since you went away.
Red, red, my eyes are red,
Crying for you alone in my bed.
Green, green, my jealous heart,
I doubted you and now we are apart.

When we met, how the bright sun shone,
Then love died, now the rainbow is gone.

Black, black, the nights I have known,
Longing for you so lost and alone.

Gone, gone, the love we knew,
Blue is my world now I am without you.#



欧洲电视歌唱大赛开始于1956年。每一年,欧洲各国内部先进行选拔赛,决出参赛曲目和参赛歌手(或演唱组),然后在全欧几百万观众的注视下举行电视大赛。获大奖的国家即为下届大赛的东道国。
1967年,在维也纳举行电视大赛,卢森堡(Luxemburg)歌手薇基•琳德洛丝(Vicky Leandros)演唱了一首由彼埃尔•顾尔(Pierre Cour)作词、昂德瑞•泡普(Andre Popp)作曲的法国歌曲《爱情是蓝色的(L’amour est Bleu)》,只得了第4名。虽然她用19种不同的语言录制唱片,但销售情况并不见佳。
保尔•莫里亚(Paul Mauriat)把这首歌改编成轻音乐曲,收入他的唱片专辑《热门金曲》中。接着在美国又把这首曲子作为单曲唱片推出,1968年1月6日在榜上只是第99名,但5周以后就登上榜首,持续5周。
《爱情是蓝色的》走红以后,又被布莱恩•布莱克本(Bryan Blackburn)填上英语歌词,由许多歌手录唱。歌曲以各种不同的色彩来比照人生的各种境遇;“没有了你,我的世界是蓝色的(即:忧郁的), 我的生活是灰色的,我的眼睛哭红了,我那嫉妒的心是惨绿的,孤独的夜则是漆黑的。

Doux, doux, l'amour est doux 甜蜜,甜蜜,爱情是那样甜蜜
Douce est ma vie, ma vie dans tes bras 我的生活是那样甜蜜,在你的怀抱里

Doux, doux, l'amour est doux 甜蜜,甜蜜,爱情是那样甜蜜
Douce est ma vie, ma vie prés de toi 我的生活是那样甜蜜,当我和你在一起

Gris, gris, l'amour est gris 灰色,灰色,爱情是灰色的
Pleure mon c?ur lorsque tu t'en vas 当你离去,我的心在下雨

Gris, gris, le ciel est gris 灰色,灰色,天空是灰色的
Tombe la pluie quand tu n'es plus là 大雨倾盆而下,当你不在这里

Comme l'eau, comme l'eau qui court 就像流水,就像水在奔流
Moi mon c?ur court après ton amour. 我的心追逐着你的爱

Comme l'eau, comme l'eau qui court 就像流水,就像水在奔流
Moi mon c?ur court après ton amour. 我的心追逐着你的爱

Bleu, bleu, l'amour est bleu 蓝色,蓝色,爱情是蓝色的
Le ciel est bleu lorsque tu reviens 天空是蓝色的,当你回来

Bleu, bleu, l'amour est bleu 蓝色,蓝色,爱情是蓝色的
L'amour est bleu quand tu prends ma main 爱情是蓝色的,当你牵起我的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家有一宝2009 + 10 + 10 很经典的作品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14:50:25 | 只看该作者

22版本的《Love is Blue》MP3

一则因为《Love is Blue》确实好听,另则为了给孩子听不同版本的同一个曲子,体会不同版本的特点,拓展孩子的思路。

http://u.115.com/file/t76d549439
22个版本Love_is_blue.ra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21:52:10 | 只看该作者

奏鸣曲式

这次音乐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奏鸣曲式”,Aliona还是用同样的方法:讲解、鼎鼎记录、听音乐理解。

以下是百度百科关于“奏鸣曲式”的解释:

百科名片奏鸣曲式 sonata form,所谓“曲式”,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即用一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而“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是奏鸣曲主要乐章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由于它通常用于奏鸣曲的第1乐章,并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称为奏鸣曲第1乐章形式或奏鸣曲快板形式。这种曲式不仅用于奏鸣曲中,也用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此外在序曲、交响诗等作品中也常见到。


奏鸣曲式的由来和发展  

奏鸣曲式这一名称,最早是A.B.马克斯在他的《作曲法教程》中最早提出来的。奏鸣曲式的前身古奏鸣曲式,是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上半叶形成的。这种曲式是一种二段式。第1部分在主部之后有一个连接部,起转调作用,副部则在属调出现(或主部是小调,则副部往往用关系大调)。第2部分则将主部改在属调出现,或用主部的一部分在几个不同的调上展开,然后将连接段改变,使副部在主调上再现。这种曲式不论第1部分还是第2部分都各自反复一遍,例如G.塔尔蒂尼的《小提琴及通奏低音奏鸣曲》的末乐章和 D.斯卡拉蒂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等。


  古奏久曲式经过G.B.普拉蒂、斯卡拉蒂、C.P.E.巴赫、J.C.巴赫等的实践,到J.海顿时期发展为由3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的结构

通常所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由3个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它的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


  第1部分是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主部与副部的调性关系仍保持古典奏鸣曲式的传统,乐思的性质或者是对比并置的,或者是对比冲突的。在较早的奏鸣曲中呈示部一般要反复一遍。这个部分是这首乐曲的重心与精神所在。


  第2部分是展开部,也称自由幻想部。主要乐思在不同的调性上加以发挥,也可是不同乐思的交替出现,有时也用新材料或复调的处理方法。结构上则以材料的片断性和终止的隐蔽为特征,使乐思以新的方式不断展开,甚至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最后是引向第 3部分的过渡。


  第3部分称为再现部。这时主部仍在原调上再现,并通过连接段,使副部在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最后为尾声。有的尾声很长,如L.van贝多芬某些作品的尾声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此外呈示部之前可冠有引子,一般在速度、调性等方面与呈示部构成对比。

“奏鸣曲式”的变化

奏鸣曲式中呈现部的调性布局除继承古奏鸣曲的格局外,在贝多芬的后期作品中出现了三度关系的调性;到浪漫派成熟期,还有二度关系的调性。近现代的作曲家虽然保留奏鸣曲式的某些基本特征,但并不一定遵守调性统一的原则。


  奏鸣曲式可能作下列各种变化:①采用复式呈示部(如协奏曲)。②再现部将主部、副部的顺序颠倒或省略其中之一。③省略展开部或仅有一个简单的过渡。④用插部(新的主题材料)代替展开部或展开部与插部并用。⑤与回旋曲式混合形成奏鸣回旋曲式(见回旋曲式)。⑥与套曲结构结合以及应用某些特点与其他曲式相结合(见套曲曲式、混合曲式)。

组成部分

呈示部  把本乐章的主题提了出来,通常这里的主题有两个,以达到对比的效果。所谓主题其实就是一段音乐。这两个主题被叫做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或者简称主题和副题。主题使用主调,往往写得快速,有力,沉重,粗暴……较为震撼。副题则往往写得温婉如歌,令人爱怜。两个主题相对比,增加了音乐的复杂性。一般如果主调是大调,那么副部用属调;如果主调是小调,副部用平行调(大调)。在呈示部的开始有时有“引子”,在主题副题之间再写上一段音乐,往往被称为“连接部”或“插部”。 在副题结束后再加上个尾巴叫做“结束部”——这里的“结束部”是呈示部的结束,而不是整个奏鸣曲式的结束。在《悲怆》的第一乐章里,一开始大管低沉阴霾的音乐就是引子,接下来的快速不安的旋律就是主题,它被不断重复和变奏之后出现了一个温暖柔和的旋律: 3 2 1|6 5 3 5 1. 6|5 - .... 这就是副题。副题再被不断重复,变奏,由温柔转为热烈,最后由平静的结束部结束了呈示部的音乐。
展开部  通俗地讲,就是在呈示部两个主题的基础上添写许多新的旋律,是呈示部的发展。 在《悲怆》中,展开部显得急促而冲动,几经起伏后结束。
再现部  顾名思义就是把主题副题(实际上是呈示部)重复出来,但通常会经过一点变化——例如:主调是大调,再现部的两个主题都用主调;如果主调是小调,主部用主调,副部用同主调(大调)。有时再现部被写得很精简,引子、插部之类都可能被省掉了。最后常常加上一个尾奏。《悲怆》的再现部很完整,先是强烈地重现了主题的旋律,然后变奏一次,然后再现了主副题间的连接部分,接着重现了副题。可以注意到它的音色已经同在呈示部时不同了,顺带把"结束部"也再现了。最后加上了一个柔和的尾奏。至此,一个完整的奏鸣曲式的例子就结束了。


  “奏鸣曲式”三大段落循环出现的模式让音乐起承转合的节奏感,就想在写文章一样,带给听众充实又富有变化的听觉效果。
附注  重复,变奏和对比的简单解释


  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主要就是重复,变奏和对比这三个要素。


  由于音乐是一种稍纵即逝的艺术,音乐家一定要重复一些旋律和节奏来加深我们的印象。


  但单纯的重复无疑是非常枯燥的,于是要加以变化,这就是变奏. 最常见的变奏是在保留旋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节奏、和声、音色,加装饰音等手段来改变音乐的效果和情绪(比如《动物狂欢节》,一首欢快的进行曲被极大地拉慢了节奏之后变成了《乌龟,令人忍俊不禁)。复杂的变奏则比较混沌,什么要素都变了,当然还保有原型的一些特征,否则也就不是变奏了。


  对比则为音乐添加了戏剧性的因素,两段情绪,效果不同的音乐先后出现,此消彼长,互相缠绕,互相融合。

古典奏鸣曲式的变异

在18—19世纪作曲家的创作实践中,古典奏鸣曲式发生了许多形式上的变异:
结构的扩充与省略  1、结构的扩充与省略——奏鸣曲式结构的扩充,主要表现在:⑴呈示部的副部采用多主题结构,如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作品55)第一乐章的副部包含两个主题,都出现在属调(bB大调)上;他的《bE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7)第一乐章的副部包含三个主题,也都出现在属调(bB大调)上。


  ⑵在呈示部和再现部中加进“展开”的因素,使各个基本主题在奏鸣曲式的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莫扎特《C大调交响曲》(KV551)第四乐章,呈示部、再现部和尾声都用各种复调手法(赋格段、模仿复调、对比复调、密集和应、横向及纵向可动对位)发展主题,获得纵横交错、色彩纷呈的效果;贝多芬《第六交响曲》(作品68)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两主题则用主调手法(动机发展和调性发展)迤逦施展,获得气象万千、横无际涯的效果。⑶在展开部中加进插部(新主题),如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在第二次展开主部的前后两次出现插部主题,并在尾声中再一次出现。⑷在再现部的前面出现“假再现”,即在从属调上再现主部主题,如贝多芬《F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2)第一乐章展开部的最后先在D大调上再现完整的主部主题,然后再回归主调,在F大调上再现这个主题。


  奏鸣曲式结构的省略,主要表现在:⑴呈示部省去连接部,由主部直接向副部过渡;尤其是慢乐章和末乐章的奏鸣曲式,常常省去连接部,如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V280、281和332的第二乐章,KV282、332和457的第三乐章。⑵慢乐章的奏鸣曲式常常省去展开部,如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和《d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2)的慢乐章。有时快板的奏鸣曲式(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也可以省去展开部。


  ⑶再现部省去主部,展开部直接通向副部,如肖邦《b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5)第一乐章。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省略的奏鸣曲式,较多地运用于歌剧中,与情节的需要相联系。这种现象特别明显地呈现在莫扎特的许多歌剧中。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再现部省略副部,例如《费加罗的婚礼》第11曲bB大调凯鲁比诺的《心在跳动》和《伊多美内奥》序曲;⑵省略整个再现部,例如《魔笛》第14曲d小调夜后的咏叹调;⑶省略展开部和再现部,例如《费加罗的婚礼》第17曲D大调格拉夫的咏叹调之第一部分(Allegro maestoso)以及第二部分(Allegro assai);⑷省略呈示部和展开部,例如柴科夫斯基《黑桃皇后》的前奏曲。

  在交响乐中偶而也能遇到上述情况,如柴科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乐的第一乐章为仅有呈示部、没有展开部和再现部的奏鸣曲式,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乐(《1905年》)第二乐章为省略再现部的奏鸣曲式,第四乐章为省略副部再现的奏鸣曲式。
调性布局的变异  2、调性布局的变异——⑴连接部的转调方向不趋向于属调的属和弦,而是改弦易辙,进入其他关系调的属和弦,如贝多芬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2)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为F大调,连接部从F大调进入a小调的半终止,为副部(C大调)的出现作准备。⑵连接部不转调,最后以主调的半终止结束。由于主调的属和弦就是属调的主和弦,同样可以自然导向副部,而且这样一来,再现部的连接部就可以不作改变。莫扎特的19部钢琴奏鸣曲,有31个奏鸣曲式乐章,其中12个乐章的连接部是不转调的。⑶副部出现在属调以外的关系调(如三度和六度关系的调)上。贝多芬的《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第一乐章,副部出现在B大调上;他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53)第一乐章,副部出现在E大调上,都是大三度的大调;他的《bB大调奏鸣曲》(作品106)第一乐章,副部出现在G大调上;《第八交响曲》(F大调)第一乐章的副部出现在D大调上(最后转入C大调),都是大六度的大调。⑷再现部的主部在下属调上再现,接着由连接部导向再现在主调上的副部和结束部,这就象在呈示部中一样,从主部到副部保持着上五度的调性关系,整个再现部实际上是把呈示部移低五度或移高四度。莫扎特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KV545)第一乐章和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作品114)第一乐章都采用了这样的调性布局。
结构顺序的变异  3、结构顺序的变异——主要表现在有些奏鸣曲式的再现部中,副部的再现先于主部,从而使整个奏鸣曲式成为一个前后对称的拱形结构,如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KV311)第一乐章和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作品23)。
双呈示部奏鸣曲式  4、双呈示部奏鸣曲式——古典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为了体现协奏的原则,把呈示部的反复变为第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单独由乐队演奏,主部和副部都出现在主调上,象再现部一样;第二呈示部加进独奏乐器,演奏华丽的装饰性声部,主部和副部分别出现在主调和属调上。再现部的副部象主部一样回归主调。再现部和尾声之间加进了一个由独奏乐器即兴演奏的华彩段(cadenza)。1808年贝多芬在《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73)第一乐章中亲自写出了一个简短的华彩段,不让独奏者即兴演奏,以后作曲家创作协奏曲时也都按照贝多芬的先例,把华彩段写出来,或者取消了华彩段。在门德松的笔下,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取消了双呈示部,改为常规的奏鸣曲式。其后作曲家创作协奏曲,都遵循门德尔松的作法,只有布拉姆斯的协奏曲还保持着双呈示部的形式。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作于门德尔松同类作品之前,第一乐章也都是双呈示部奏鸣曲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家有一宝2009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21:54:54 | 只看该作者

浪漫时期的奏鸣曲式

概况

  十九世纪浪漫派作曲家继承古典曲式的传统,在奏鸣套曲和单乐章交响音乐(序曲、交响诗等)中大量采用奏鸣曲式。

主要特点

  浪漫时期的奏鸣曲式,有以下各种特点:   
1、由于作品中抒情因素占优势,奏鸣曲式的主部、副部和插部主题常具有抒情歌曲的性格,大多采用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回旋曲式等歌曲体结构。

2、由于主部和副部的对比加强,各部分经常有速度和节拍的变化。呈示部中的主部和连接部常常连成一片,采用一种速度和节拍;副部和结束部也紧密相连,采用另一种速度和节拍;其中连接部和结束部也都具有主题的性能;这就使整个奏鸣曲式含有套曲的因素。   

3、展开部常把呈示部的主题材料发展为新的艺术形象,或出现新的主题(插部),与呈示部的音乐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4、呈示部各主题在再现部中不再是静止的再现,而是动力性的再现,表现在:⑴用主题变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的手法改变主题的性格;⑵主部在高潮上进入,展开部与再现部打成一片;⑶再现部发生结构的变化,如省略主部、省略副部、颠倒主部和副部的位置等等。   

5、在抒情性作品中,由于气息宽广的歌唱性主题不适于分裂展开,因而变奏发展在展开部中起着较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已经可以遇到,而在浪漫派的作品中,则变奏进一步和变形相结合。   

6、由于曲式结构与标题内容相适应,奏鸣曲式的各部分往往互相对比,分别抒写不同的意境、场面或图景。   

7、单主题的原则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常常和主题变形的手法相结合。奏鸣曲式的各部分虽然以同一主题材料为基础,却有完全不同的形象内容。   

8、引子和尾声的规模扩大,并各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   

9、用一个或几个主导动机贯穿全曲或整个乐章。   

10、奏鸣曲式与变奏曲式、回旋曲式或套曲形式相结合,形成一种混合曲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21:57:02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世纪的奏鸣曲式

二十世纪音乐流派纷呈,各行其是,但不少用不同创作方法写成的音乐作品,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如巴托克的《弦乐器、打击乐器和钢片琴音乐》(分四乐章)第二乐章(快板),自由运用十二半音的音乐,按照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形成次C和G为中心的两大调性区;并按照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分为呈示、展开、再现三部分,2/4拍子的呈示部按照巴托克的节奏韵律,在再现部中从两拍、三拍、五拍演变为3/8拍子;展开部则是一个自由的赋格段,仿照传统奏鸣曲式用复调手法发展主题的展开部。勋伯格用十二音技法作成的《第四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按照奏鸣曲式的结构模式,分为主题性格互相对比的两大主题群。韦伯恩在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中加进音色和节奏的因素,他的《交响曲》第一乐章组织严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音乐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回到稳定。呈示部(稳定)的音乐缓慢平稳,在低音和中音区作静态的流动;展开部(不稳定)的音区逐渐上升,出现动态的颤音;再现部(稳定)回复缓慢、平静的音乐运动。阿尔班•贝尔格把歌剧《沃采克》第二幕的五场戏比作交响曲的五个乐章,第一场是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十二音音乐中各和声单位的相互关系,相当于传统奏鸣曲式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说明调性音乐的结构原则可以灵活运用于无调性的十二音音乐。法国当代作曲家皮埃尔•布莱兹(1925—— )称他作于1948年的钢琴套曲为《第二钢琴奏鸣曲》,却对传统奏鸣曲的结构原则不屑一顾,宣称第一乐章的创作构思,旨在破坏奏鸣曲式。这是现代作曲家对待奏鸣曲式的另一种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22:01:16 | 只看该作者

维基百科关于“奏鸣曲式”的解释

结构
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发展部(又称为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

呈示部
呈示部包括主部、连接段、副部及小结尾。古典奏鸣曲式要求主部与副部之间保持严格的调性关系,即副部出现在主部的属调上,而贝多芬后期的作品呈示部中出现三度关系的主部和副部,浪漫主义作品甚至有二度关系的。一般来说,主部和副部的乐思往往是对比并置的或者是对比冲突的,这种并置或者冲突构成了奏鸣曲式的主要结构力量。主部和副部的主题是后面发展部发展的主要素材。早期奏鸣曲一般会要求演奏时呈示部反复一遍。协奏曲使用奏鸣曲式的时候,一般采用双呈示部,在第一个呈示部由乐队演奏,而第二个呈示部则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共同演奏。

发展部
发展部也称展开部或自由幻想部。呈示部中的乐思在发展部中得到展开和发挥。这些乐思可能是独立在不同的调性上出现,也可能是主部和副部的乐思同时出现或交替出现增强对比。主题常常在发展部里面变形,模进等等。发展部中有时会引入新的乐思,也有时使用复调手法发展原有的乐思。发展部往往使用隐蔽的或者不完全的终止,并且经常把主题中的某个动机单独加以发展,使乐思能够不断以新的方式展开,甚至造成尖锐的矛盾冲突。有时作曲家使用和主题关系不大的一些乐思发展,这样的发展部更近似于插部。有时作曲家会多次呈示在发展主题或者在发展部当中直接对主题做变奏,近似于回旋曲或变奏曲的形式,也被称为回旋奏鸣曲式或者变奏奏鸣曲式。有一些奏鸣曲式没有发展部,而是仅有短小的过渡段。

再现部
第三部分称为再现部。主部在原调上再现,并通过连接段,使副部也在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有的奏鸣曲会先出现副部再出现主部,有的则省去主部或者副部。

引子和尾声
奏鸣曲式可能有引子和尾声。引子一般在速度,调性上与呈示部相呼应或者产生对比,在快板奏鸣曲乐章中往往为慢速。早期奏鸣曲的引子一般不参与发展,但是舒伯特等人都曾在发展部当中引用引子的材料。有的尾声很长,如贝多芬某些作品的尾声有第二展开部的性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22:10:05 | 只看该作者

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区别

奏鸣曲是主调音乐中最重要的音乐体裁,它是指一种大型器乐曲式,与康塔塔相对。理解了它对理解古典音乐中的其它曲式就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要理解奏鸣曲,首先要分清奏鸣曲和奏鸣曲式这两个概念。

    奏鸣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由于第一乐章往往采用奏鸣曲式而得名,一般由三到四个乐章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都采用奏鸣曲式,如莫扎特的A大调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就采用了变奏曲式。

    接下来的一个乐章一般是慢板乐章,曲式不限。然后可以加入一个特性乐章,调节一下听众的情绪,往往是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当然也可以没有这一乐章。最后一乐章是快板乐章,一般采用回旋曲式,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快速而有中止性的乐曲体裁。

  其实奏鸣曲只是其第一乐章规定比较严格,其它乐章只要在速度和情绪上能够相配即可。

    整个奏鸣曲在速度上构成:快-慢-快的结构。这源于德国式前奏曲,也很符合人的听觉习惯。还好法国式前奏曲没有很大发展,否则可能还会有另一种慢-快-慢的奏鸣曲。

    奏鸣曲最重要的乐章就是它的第一乐章,大多数的奏鸣曲都采用了奏鸣曲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0#
发表于 2010-11-25 12:05: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鼎鼎妈妈,这么热心肠,让我收获不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鼎鼎妈妈 + 10 + 10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3:51 , Processed in 0.10573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