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马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一个清华学子家长的经验谈

 关闭 [复制链接]
191#
发表于 2005-1-10 17:46:1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马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19:58:01 | 只看该作者
我特别想强调一下,早期教育是关键,一是0-3岁发芽期,一是初小三年健苗期,孩子的理解力、想像力、基本行为规范都是在此期间形成雏型的。让孩子“根红苗正”,以后虽然仍会不可避免地有许多这样那样的烦恼,但那都是枝节问题,在大方向上做家长的总可以放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05-1-14 20:24:57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发表于 2005-1-14 20:53:39 | 只看该作者
07
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13:03:53 | 只看该作者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自己做好准备了吗?我们是怎样看待我们和孩子的关系的?我们给了孩子生命,是对孩子的恩赐?抑或孩子是上天给我们恩赐?我们还能给孩子什么呢?我们将如何为此而付出呢?我们有作出巨大付出的战前准备吗?我用了“战前”两个字,因为养活孩子和教育孩子,确实不亚于一场漫长的战斗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发表于 2005-1-16 13:23:24 | 只看该作者
07也不知怎样交流更方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20:11:21 | 只看该作者
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心连着心的,父亲呢,有一定的距离。父亲其实大多都仍然具有残留的童心,因此,父亲和孩子的交流上应该更加多些平等的味道。父亲在孩子面前,不妨尽情表现自己的顽皮天性,从而引起孩子心灵的共鸣。和孩子一起玩儿,一起闹,一起惊奇,一起莫明其妙,那是件特别特别有意思的事。突然,父亲生气了,于是孩子害怕;孩子怕什么呢?孩子怕父亲不跟自己玩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楼主| 发表于 2005-1-18 20:14:24 | 只看该作者
必须承认,孩子的智力状况是有区别的,有的孩子机灵些,有的孩子笨些,所谓机灵和笨,我认为,是对外界事物的反应程度,或者敏感,或者相对麻木。所以,孩子出生后,就应该注意观察其感觉灵敏度的表现,并逐渐(在不影响孩子睡眠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感官刺激。乐乐还是很小的小不点的时候,我们就给他听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是自编的“口技”),以及让他玩气球等等,无疑大大刺激了他对外界事物的惊奇。而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到好奇,因而特别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家长最好不要打断他,这非常重要!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注意力的培养问题。很多孩子上学后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恐怕正是因为其在幼小的时候,常常被家长们的好奇打断了他们的好奇,因而常常在感觉上无所适从的缘故。
有人说,孩子是玩艺儿。不错,孩子的种种戆态的确很好玩儿,但我们不能因其好玩儿就肆意胡乱挑逗,而破坏了他们认知能力成长时所有的客观规律。我觉得,家长教育孩子,要以观察为主,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孩子的现实情况得出某种比较客观的结论,然后再的目的地进行培养。不要盲目相信什么这种教育法、那种教育法,教育一但形成什么“法”,就会有一种标准化的东西来衡量,那其实真是一种精神束缚呀!孩子和孩子不一样,家长其实应该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自孩子的真实情况,又何必稀里糊涂地跟着别人瞎扯淡呢?一定要以孩子的自身情况为主,不要被这样或那样的衡量标准所吓倒。别的不说,爱因斯坦据说多大了都不会说话呢,如果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必定是个不可救药的傻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05-1-20 22:52:26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一直在关注你发的贴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22:09:26 | 只看该作者
有人提出教育孩子是以人格教育重要还是智力教育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孩子在幼小时应以智力教育为主,人格应该是在健全智力基础上形成的.所谓智力,指的是理解力和想像力,而理解有时比想像更重要.因为理解力强的孩子往往能够及时而恰如其分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而就能比任性而感情用事的孩子在是非面前学会正确的选择.
当然了,孩子的理解力强,父母不把他们往正道上引也不行,但即使如此,在不良的环境下,理解力强的孩子比糊涂的孩子更能对事物的善恶有一个明辨的认知,因而就更少一些误入歧途的机会.
无论如何,家长教育孩子,必先端正自己,这很重要,而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不正是让孩子懂得如何适应社会,而非像一些低能之人那样,只顾一味地妄想让社会适应自己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4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3 00:25 , Processed in 0.09982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