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马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一个清华学子家长的经验谈

 关闭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 20:12:10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是理解是基础,感觉活动为大脑的活动提供最基本的素材。当孩子第一次看到色彩斑澜的气球时,他们的大脑一定在激动地辩认着其中的各种细节上的差别,而当他们发现气球的动荡与自己的手脚活动密切关联的时候,也必定会产生出最初的联想和思考。你就看他们那无比兴奋的样子吧!这时,千万不要打断他们,不要人为地去破坏他们感觉的连续性,就让他们自己去动,自己去看,自己去激动,去观察。等他们玩够了,大人再出现在他们身边,对他们诉说气球的种种知识,尽管他们听不懂,但也一定会感觉到大人说和话必定和那些气球有关……联想是判断的基础,因为,只有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最初的判断型思维。好吧,那么我们就是要让孩子多多地去感、去联想。我们带他们到马路上去见识众多的外界事物,让他们惊奇地发现那些跑去的汽车,那些穿流的行人,那些成串的街灯,同时口中不停地对他们讲这讲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之中,自然会在我们讲的和他们看到的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不要管他们是否正确地认识到什么具体的东西,只要他们大脑在活跃着,我们的目的便已经达到了。如果孩子紧皱着小眉头,仔细看眼前的一切,就说明他们在努力地认知着,这时,一定要留心培养他们注意力的持久性,并小心翼翼地保护之,使之不断有所提高。
夸奖孩子要适度,让孩子总感到自己是一个中心,恐怕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05-1-24 15:06:43 | 只看该作者
马羊+-->引用:马羊 我特别想强调一下,早期教育是关键,一是0-3岁发芽期,一是初小三年健苗期,孩子的理解力、想像力、基本行为规范都是在此期间形成雏型的。让孩子“根红苗正”,以后虽然仍会不可避免地有许多这样那样的烦恼,但那都是枝节问题,在大方向上做家长的总可以放心。

请问马羊老师,“初小三年”指的是小学呢还是初中呢?

谢谢您的经验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20:50:16 | 只看该作者
初小三年是指小学1-3年级,这是一个促使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期。用一个严肃点儿的定义,就是“抢在逆反心理产生之前”。

我认为,对于幼儿来说,具体的死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他们如何“用脑”。让孩子知道飞机为什么会飞不难,只要用“吹纸片”的法子让他们看到空气和流动就可以。很多孩子在去科技馆热闹一回出来之后,都爱煞有介事像个小大人似地表示:“我学到了知识”,但有几个孩子们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飞机翅膀的空气动力学形状使得飞机朝上飞,那么,飞机的翅膀不反转过来,飞机又怎么能往下降落呢?”
显然,“知识”并不是决定一切的。

乐乐一岁多的时候,我们带他去动物园,乐乐看见大象,就伸出小胳膊,模仿大象的鼻子卷动着,真是维妙维肖呀!我想,孩子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在认识动物。
其实这时我们可以跟孩子说的东西很多,我们可以跟他们说大象鼻子是如何进化的(这在科学上至今恐怕也没有个定论),讲进化论上用进废退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给他们现编好几个有关大象如何阴差阳错地被什么东西揪长了鼻子的童话故事,让他们自己去评价哪个故事更合理些。这都无关紧要,就算我们把大象说成是野猪的大表哥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关键在于让孩子产生出无限的、无拘无束的遐想。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台少儿电视节目上,一个有名的女主持人问一群三四岁的孩子:“谁能说出五个手指头的名称?”于是孩子们纷纷说:“拇指,食指,无名指,中指,小指。”而其中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却说:“不对,这是大姆哥,这是二姆弟,这是中鼓楼……”女主持人立刻变了脸,不屑一顾地批评了几句。我说,这真是在摧残孩子呀!

为什么要用大人的标准给孩子们海阔天空的小脑袋瓜里定下些莫明其妙的框框呢?就算那些东西是“正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发表于 2005-1-24 22:09: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马羊,我会继续关注你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5 21:02:39 | 只看该作者
记得乐乐刚学会走路不久(孩子身子软,一岁半了走路还晃晃悠悠的),有一次,我说:“乐乐,跟爸爸玩儿捉迷藏吧。爸爸藏起来,你来找。”我藏在窗帘后面,叫声:“乐乐,来找吧。”小家伙兴冲冲地跑进屋,四下里看看,不见人,就要出去。我在窗帘后喊:“乐乐,我在这儿!”孩子回过头,仍然不见人,就很奇怪。这时我又说:“乐乐,你找呀。”孩子简直都惊呆了,因为明明听见声音,可爸爸在哪里呢?其实,当时我的脚就暴露在窗帘下面,显然,他对这双脚和爸爸有什么关系还不能产生联想,而对“窗帘后面的空间更是一无所知。直到这突然掀开窗帘走出来,孩子才恍然大悟,那个兴奋,那个激动,就别提了。这时,我边给他做示范边对他说:“你看,其实爸爸的脚就露在外面,你怎么看不见呢?咱们再找一遍。”于是,我又一次藏到窗帘后,不过,这回我爬到窗台上边去了。当乐乐进屋来找时,先就朝窗帘下边看,结果没有看到我的脚,就不再找了。于是我赶紧叫:“乐乐,爸爸在哪儿?”孩子再一次被这声音惊呆了。他仔细朝窗帘下边看了半天,还是没有爸爸的脚,不知为什么,忽然害怕起来,转身就要跑。我急忙掀开窗帘说:“傻小子!爸爸在这儿呢!”乐乐立刻嘎嘎笑看扑向我。见儿子激动得浑身直发抖,我就问他:“既然你听见了爸爸的声音,为什么不掀开窗帘看一眼呢?”从那以后,孩子便学会了玩儿捉迷藏。当然,如果我藏起来,他就会仔细地找,先听声音,再细细察看。而如果轮到我找他,他是藏不住的,因为不论他藏在哪里(或者不论妈妈把他藏在哪里),只要一听到我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就会越来越沉不住气,最后干脆自己尖叫着跳出来。小孩子的心就是这么娇嫩可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发表于 2005-1-26 13:46: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啦,感谢您的分享
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21:02:53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孩子,不仅要让孩子变聪明,还要让孩子明事理,而明事理的基础也在于理解力。乐乐是个很要强的孩子,事事都想当最好的。记得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情绪很不好,吃饭时忽然跟妈妈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妈妈大惊,忙问其故,孩子沮丧地告诉妈妈同学没人选他当队长。妈妈就笑,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们上学是为了学知识,不是为了当队长。一个学生好不好,不在于胳膊上有几道杠杠,而在于学到没学到应该学的知识。妈妈耐心地讲了很长时间,乐乐的情绪便渐渐好转过来。以后,乐乐再没因这类事情烦恼过,很显然,他是明白了这其中熟轻熟重的道理。
前几天,我看晚报上登着一条某北京亿万富豪因雇凶杀人而被判处死刑的消息,我就想,这位富人虽然很会赚钱,但却是多么的不会做人呀。显然,这是一个不明事理的典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发表于 2005-1-27 02:34:01 | 只看该作者
从一看这个贴就想回贴感谢马羊先生,终于排上队了。感觉这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比那些作广告卖产品的亲切有说服力多了。在连载的过程中马先生还在百忙之中耐心地给大家回答问题,真是耐心细心,更加有爱心和热心。我刚刚来到这个论坛,是因为正在孕育一个宝宝。马先生的经验给了我很多启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成为栋梁之材。再一次感谢马羊先生,好人一生平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2005-1-27 12:18:08 | 只看该作者
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马羊老师的这篇文章,和开在另一个版块里的马羊老师的几本书,真的打心眼里觉得马羊老师是位真正爱孩子的人,他不仅费心的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把自己宝贵的经验无私的与大家分享。送马羊老师一句话:您是位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20:58:43 | 只看该作者
我不主张过分宠爱孩子。有时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大家子人围着一个孩子左一个夸赞右一个夸赞,甚至孩子小小表现一下,便引起一片大惊小怪的叫好声。这觉得这样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当然,大人的夸奖可以助长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不加控制甚至漫无目的,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听不到好话就不自在的心理缺陷。而且,孩子常常被一大群人围着夸,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态,这对他们将来融入集体和社会是不利的。
除了夸奖要适度之外,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的能力也是必要的。乐乐小时候走路摔了跟头,我总是让他自己爬起来,虽然有时摔得挺重,我心里疼,嘴上也只是淡淡地说声“没事”。孩子二年级下半学期,上下学我们基本不再接送了。到了四年级,九条小学改建,学生一律去和平里三小上课,离家八九站路,上下学挤公共汽车,我们都是让乐乐自己去。我想,这对他的性格成长是有帮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08:24 , Processed in 0.19189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