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马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一个清华学子家长的经验谈

 关闭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4 20:06:55 | 只看该作者
俗话说:“七岁八岁讨人嫌。”再用一句更生动的俚语说,就叫“猫嫌狗不待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真叫一个淘气!记得乐乐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去学校给他送药,正赶上下课,还没进教室门,就听见教室里面一片乱喊乱叫声,噪音刺耳,进门一看:人头翻腾,孩子们东一群西一伙滚过来拥过去上蹿下跳闹成一锅粥。一会儿,李老师来了,见我又给乐乐送药,就笑。我说:“您这儿可真热闹呀,简直是炸了蛤蟆坑了。”李老师便连连摇头,道:“唉,这帮孩子,真让人操心!”话音未落,只听得一阵哄闹声,扭头看,但见一男一女二童子猴一样蹿上窗台,扒着窗框互相追逐。李老师见状,忙一声吼:“小i!小j!你们给我下来!”小i小j吓得赶紧跳到地上,李老师便上前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你们要造反呀?嗯!今天放学谁都不许走!等家长来领你们!”再看二童子,早已鼻涕眼泪流了一脸,那女童倒是乖巧,抽噎着连声说:“老师,我错了……”
乐乐上学没多久,就和同学打成了一片,常常带同学到家里来玩。那些男女顽童们,闹起来简直没个样,走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乌烟瘴气的景象。而没有同学的时候,乐乐便带着两个弟弟一起疯。一次,在安定门爷爷家里,乐乐率领着丁丁元元二兄弟舞刀弄枪,从这个屋冲到那个屋,嘴里不停地大喊大叫,并发出“噼噼噗噗”的兵器碰撞声,旋风般跑来跑去。爷爷正在写字,不哪位兵刃一挥,打翻了爷爷的笔筒。爷爷便十分不悦,粗气粗气地说:“真是瞎胡闹!这哪里还像是读书人家的孩子?”正在叹息,忽听奶奶在那边屋里尖叫起来,众人急忙跑过去察看究竟,还没进屋,三个全副武装的大闹包便呐喊着一拥而出,只剩下奶奶一个人在屋里,对着被孩子们冲烂的一副工笔小猫痛心不已。
孩子顽皮,这很正常,但顽皮透了,孩子们很容易因贪玩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乐乐在二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波动很大,测验时七八十分是常见的,还有一次竟然得了五十几分,根本不及格。为什么?我认为就是贪玩。但我们从来没有禁止过过孩子玩耍,而依旧一如既往,在孩子的功课上多付出几分耐心。当然,令人沮丧的事情也在所难免,比如,有一次我给乐乐默写,发现一个很简单的字他竟然连续三天没写对,我便不满意了,大声问:“你为什么不用心?”孩子见我发火,便梗梗着脖子很不服气,当时我也不知撞见了什么鬼,竟然一时怒从心头起,抓起孩子心爱的自动铅笔狠狠摔在地上。乐乐是从来不敢跟我顶嘴的,而当我看着孩子一边默默地流泪,一边小心地捡拾起被摔碎的铅笔时,真是恨死了自己。
另一方面,乐乐和他妈妈的“战斗”仍在继续,这其中打过两场“著名战役”,我称之为“小数点之战”和“混合运算之战”。所谓“小数点之战”是因为在讲小数点时乐乐生病了,几天没去上学,结果不懂什么是“四舍五入”,常常出错。妻子发现之后,立刻进行纠正。孩子开始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不爱听,经过反复磨擦,最后总算给扳了过来。
而“混合运算之战”真可以说达到了惨烈的程度!当时乐乐生了病,住在安定门爷爷家中,由奶奶照护养病。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妻子每天下了班先要到邻居家的孩子那里要来当天学校的测验卷子,然后骑车从东四赶到安定门,把卷子里的知识给乐乐讲一遍,再让乐乐做题。那时正好学到混合运算,先加减,后乘除,这个好理解,但问题是乐乐偏偏嫌加括号太麻烦,每次做题总把这个程序省略。“这怎么行呢?”妻子说,“你不加括号,即使结果算对了,考试时也不给你加分。”但不论妻子怎么说,等第二天再做卷子时,乐乐仍然不把括号加上。记得那天妻子回来得很晚,我早已做好了饭,等着她。只见她一进门就沉着脸,说:“你吃吧,我不饿。”我知道她一定和乐乐激烈战斗过一场,想休息一下,便自己先把饭吃了。一会儿,我进屋叫她吃饭,见她躺在床上直运气,便笑着问:“今天乐乐又怎么气你啦?”“你还笑呢!”妻子喘着气说,“这孩子,说了多少遍,他不是不明白,就是不听!气死我了!我的肚子都快气爆了!你摸 —— ”我过去一摸她肚子,可不是,好硬!好鼓!像个充满气的轮胎!
妻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她非常非常爱孩子,事事处处都希望孩子好,因此,凡是她看得见的儿子的毛病,就非要与之战斗不可。比如,乐乐骨头软,走路“里八字”,于是一家人走在路就常听妻子叫:“乐乐,脚尖往外!”乐乐体质弱,走路爱打晃,于是便常听妻子叫:“乐乐,把背挺直!”管得多了,孩子自然反感,母子之间的矛盾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发展起来的,直到儿子上高中时,出现了可怕的“冰与火”的局面。但即使最不被儿子理解的时候,妻子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完美”,她常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我宁肯得罪他,宁肯让他恨我,也不愿意让他把路走歪!”

今日奉献《台风》。请看贴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5 20:43:04 | 只看该作者
我和儿子发生过的“白热化”的冲突,除了前边说的“摔笔”事件之外,还有一次“打屁股事件”,原因我都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次他跟我顶了嘴,我又是一时之怒,把他扔到沙发上照屁股狠狠给了几巴掌。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乐乐只是大哭几声,便突然转身面对着我大笑起来。孩子满脸泪水,却哈哈大笑,那样子真是可怕极了,我忽然意识到,孩子其实什么都明白,我如此动粗,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之后过了几天,又是在一次因为学习引起的对抗中,我对儿子说:“你聪明,脑子够用,学习对你来说并不是件难事,可为什么你不好好学习呢?爸爸妈妈都希望你学习好,将来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你如果自己不争气,除了爸爸妈妈,谁还愿意帮助你呢?爸爸妈妈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你作为一个学生,必须好好学习,就像我是一个工人,必须好好工作一样,我不好好工作,领导就要批评我,弄不好还要扣工资,咱们的日子怎么过呢?同样,你不好好学习,老师就要批评你,同学也会看不起你,在家里爸爸妈妈就得为你着急,也为你难过,你想想,这样下去咱们还有好日子过吗?你不学习,就跟我和妈妈不工作一样,咱们家绝没有好日子过!”当时的气氛十分不愉快,我说完了,也没再说什么。
当然,冲突并不是每天都发生,也并不是每次都如此激烈。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只是耐心地陪孩子一起学习。我帮儿子默写,后来又加上作文辅导,妻子则负责辅导数学功课,三年级后又加上英语一门。孩子是聪明的,只要一用心,哪有学不会的道理?问题就出在贪玩、粗心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份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日本人,家有一儿一女,女儿年长,上二年级,学习不佳,尤其是数学,总在全班倒数。这位家长很是无奈。一日,此君忽然心生一念,想用扑克牌训练女儿速算,便将扑克牌中花牌去掉,只剩下从一至十的数字,一张一张拿出,让女儿连加,其总数是二百二十。加过之后,洗了牌,再一张一张拿出,让女儿继续连加,如此反复训练,直至女儿在二十三秒钟内便能将四十张牌全部加完。结果,女儿速算能力极强,从此数学成绩直线上升,直到高中,总在全年级第一名。后来此君又用此法训练儿子,结果一样出色,儿子也数学成绩也是直至高中总在年级第一。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怦然心动,想到乐乐也正好在读二年级,既有这样的捷径,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于是我找来扑克,开始照这个方法训练儿子。一试,乐乐初次速算,用时将近四分钟。而乐乐最初跟我玩儿扑克速算,完全是出于好奇,算过几次,便觉得枯燥乏味了。我知道儿子玩儿这个游戏的心思不在速算本身,而完全在扑克牌上,为了引起他的兴趣,便对他许诺:每进步半分钟,就给他买一副新扑克牌。这一招果然灵验,孩子为了不断得到新扑克,便拼命下起功夫来,半天的时间,已经进步至一分钟之内。
于是,刺激的法码加至每进步十秒钟买一副牌,继而又加至五秒、三秒、二秒、一秒。直到现在,我们家在打牌时,用的都是那时给乐乐买的扑克,好大的一堆呀!而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乐乐的速算能力也达到了二十三秒之内,并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
到了二个年级的期末考试时,乐乐的数学考了一百。从那儿以后,直到高中,乐乐的数学总是处在年级第一的位置。
难道是日本经验的成功吗?至今我也搞不清楚,我劝诸君不妨一试。如果你们的孩子也能因此而数学能力大长,我们还真得一起感谢那位日本高人。
在三年级的一次作文中,乐乐写到妈妈在数学上为自己付出的巨大心血,也写到了自己曾经和妈妈发生过的争吵,字里行间,透出儿子对母亲的一片感激之情。而从三年级开始,儿子便忽然士气大振,学习成绩直线上升,稳居上游,进入到“优等生”的行列,并一直保持到大学毕业。

今日奉献《稻》。请看贴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04-10-16 11:28:20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我觉得我最需要这种过来的爸爸妈妈给我们这些初为人父母的人教育。特别是这种现身教育,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04-10-16 14:03:1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倒是可以把马老师的经验,整理成书了,或是一个长篇的文章,以备慢慢研究,很有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004-10-16 14:05:46 | 只看该作者
我儿子二岁多一点,由于我以前最不喜欢看到别人家的小孩被宠得不像样,所以从小对小孩就很严格,直到现在只要我声音大一点,小孩就会被吓哭了,唉,看来严这个度很难把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6 20:28:07 | 只看该作者
乐乐上三年级,我们忽然觉得轻松多了,因为二年级期末的优异成绩不仅使我们高兴,同样也使孩子振奋起来。我对乐乐说:“好儿子!咱们这回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一定要坚持下去!”儿子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
打仗靠的是士气,学习其实也一样,一但孩子尝到了学好的甜头,家长高兴,老师高兴,孩子本人心里也美得很。得到的好处,自然就不愿意失去,明理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就会自觉要求自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三年级以前搞得好,以后就容易上进,因为一般而言,孩子进入四年级的年龄段,便渐渐萌发出自尊意识,成绩好的,自己就想保持,成绩差的,或者奋起追赶,或者自尊受挫,自愧不如。所以我说初小三年是关键,关键就在于让孩子能比较顺利地进入自尊心生成期。
初小三年,我们真应该多腾出些时间来陪孩子一起学习呀!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成为优秀生,但我们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在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将希望的担子压在自己肩头,帮孩子分担一些,扶他们走一段路,直到他们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为止。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做家长的不应该责怪学校,更不应该责怪孩子,而首先应该问一下自己尽到了责任没有?初小三年那么简单的东西,难道我们真就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吗?难道我们就真被工作累得连过问一下孩子学习的精力都剩不下了吗?所以,有的朋友对我说:“我的孩子学习不行,太笨!”我总是毫不客气地对他们说:“孩子不笨,你才笨呢!”这话不好听,却是道破天机之语。
我们为什么要在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挑剔学校呢?我们有什么理由总是嫌这个老师不好、那个老师不行呢?一个老师要管那么多的孩子,也许回家还要为自己的孩子操心发愁,他们和我们一样会烦恼,会发脾气,难道我们就是对的,他们就一定错了吗?话说某君,儿子本来很聪明,就是因为他们两口子工作忙,便有了不管孩子的理由,不管便罢了,孩子学习一有问题,就出口责怪老师不行,结果弄得孩子从小便对老师挑剔起来 —— 老师脾气大了也不好,脾气小了也不好,老师稍微对他有个异样的眼神,便会在他心中引起猜测,回到家里也是动不动就对老师的行为做出各种评价,整个成了一个是非精。这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孩子上学,家长就得想办法让他们明确地知道:上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不是评判老师,更不是掺和同学和老师之间的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学习好不好以成绩说话,别的都是瞎掰。再则,同样的老师,为什么人家的孩子就学得好,你的孩子就学不好呢?
教孩子学做人,首先要教会他们尊重老师。
孩子的每一个第一步,家长真是责任重大!
二年级下半个学期,功课中开始有了作文这一项,我就开始帮助乐乐写作文。乐乐不会写,怎么办?我就给他讲道理:所谓作文,就是“说”事情、“说”感想,只要你会说,就一定会写,怎么说的,就怎么写呗。当然,这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所谓的“说”,乃是观察与表达的结合,其中还有一个分析和整合的思维过程。而“写”,就是把在头脑中形成语言结果的东西付诸笔端罢了,当然,还要加上文法的润色。但对孩子,我们没必要讲得那么复杂,我们只需要告诉他们:你怎么说,就怎么写。就这样,老师给孩子出一个作文题目,回来后我就先和孩子一起想一遍,然后把想的内容说出来,然后让孩子按说的去写。一开始乐乐不会写,我就干脆给他写,然后让他背下来,自己默写到本子上去。就这样扶着孩子一步步往前走。后来孩子自己会写了,我还总要帮他润色润色。另外,每天晚上睡觉前,不管我多累,都必在孩子床前给他念半小时文学作品,比如安徒生,比如沙士比亚,等等。就这么简单,一直坚持到孩子小学毕业。果子熟了,自然会落下来,孩子接触的文学作品多了,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影响,难道不是吗?
三年级的时候,功课中多了英语一项,这是妻子的长项,她自然担起了这副担子。英语是死记硬背的东西,没什么复杂的,而比起其他功课来,英语其实是一个白捡分数的甜果子。妻子在事前和儿子商量了一下,想干脆一上来就学初中英语算了,没想到乐乐答应得很痛快,于是,娘儿俩便每天抽出半小时学习初中英语,一学就是四年,非常轻松。等小学毕业时,乐乐的英语实际已经进入高中的水平。在整个中学时期,孩子的英语分数真是随手就拿,毫不费力。
现在回想起来,对于孩子学习上帮助,实际上我们在他初小三年该下的工夫都下到了,进入高小以后,我们就是玩儿着学,等上了中学,我们两口子就再没过问过孩子的学习;不是不想问,是不敢多问 —— 一问他就觉得是干涉,就反感,甚至发脾气。事实证明,一但孩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有了很强的自学能力,而会自学的孩子,走到哪儿都能吃得开。有人问: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呢?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学习习惯,但有一点可以说是会学的孩子人人必备的,就是“课后复习”、“课前预习”和“上课听讲”这三步曲。这其实是老生常谈,但乐乐做到了,做得很认真,很彻底。这么说吧,乐乐一直到高中毕业,晚上睡觉从来没迟过八点半,即使在烽火连天的高考时期,他最晚也在十点钟便睡下了。这一点,几乎所有养育过子女的朋友们听了都非常吃惊。

今日奉献《野猪》。请看贴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2004-10-16 20:47:41 | 只看该作者
马老师:
    您好。我也给孩子算牌,只是没有把10以上的牌去掉,是全部放进去一起算的,看了你的贴说要去掉大牌,那是为什么呢?以前只是给孩子算牌,没强调速度,准备以后按您的方法去做。看到乐乐只用一周就将速度提到二十四秒,真是聪明啊!我想问问乐乐算牌一直坚持了多久,是达到二十四秒就不算了,还是继续,是每天算,还是大约每周算几次,是不是也算减法,会了乘法后要不要算二十四。
    提了这么多问题,真是不好意思。谢谢了。
    热切盼望着您的贴子,因为我了孩子刚上一年级,所以很想看看您在形为规范上是怎样教导乐乐了,当然更希望看到好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写作文方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7 20:14:42 | 只看该作者
风也箫箫,您好。乐乐的扑克牌训练只进行了一个多星期,我看达到指标了,就停止了,并没有减法。孩子们行为规范问题我们没抓过,我认为,对孩子而言,不可能要求太全面,只需抓住一点(学习),提高“士气”,以带动其他。如果其他方面出现问题,就事论事即可。这也抓,那也抓,容易乱套,孩子也容易“皮”,而不知所从。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兵法如是说。不知对否,请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7 20:17:44 | 只看该作者
尊重孩子,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比如,当初如果乐乐不同意从小学三年级便开始学习初中英语,那我们决不会把多余的功课强加给他。同样的道理,在他上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无线电小组,我希望他能报名学习,事前也是征求了他的同意。后来乐乐又在数学老师的推荐下报考了数学奥林匹克班,等学到六年级时,他妈妈发现他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便又跟他商量,问他能不能在无线电和数学奥林匹克之间选择卸掉一个“包袱”,结果乐乐毫不迟疑地决定丢掉奥林匹克数学。为此,数学老师还表示非常的不理解。
我们的经验是,除是必修的主课,其他多余的东西,孩子愿意学就让他学,不愿意学就放弃,不能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我们不光希望孩子轻轻松松地学习,也希望孩子将来能轻松愉快地工作、生活,尽管现实生活中人们必须面对那样多的竞争压力。我们的要求真的不高,人怎么都是活这一辈子,一是平安,二是快乐,三是健康,有了这三样,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我们希望孩子学习顺利,将来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了。至于上不上清华、北大什么的,真的不是我们两口子所奢望的,相反,看到高中时的儿子学得那么苦,妻子还常常劝他:“没必要对自己要求过高,只要能上个重点大学就行。”可孩子那时已经处在年级顶尖的位置上,内心深处又极端的要强,大有不上清华誓不罢休的劲头。说实在的,我们当时真的很担心 —— 万一他实现不了那个崇高的目标呢?目标定得越高,风险自然就越大,虽然以乐乐平时的成绩而论一点问题也没有,但万一命运一时捉弄起人来,孩子有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吗?
要强的孩子总让人感动。有这么一个孩子,小k,在166中高三某班,是班里的尖子,学习第一名,在全年级排名于第五十名左右。按照他的成绩,进入重点班是没问题的,可小k却不想进重点班,父母问他为什么,他回答很干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孩子的自尊心强呀!到了高考时,小k非常想报考心中向往已久的清华大学,可是按照老师的分析,以小k的“实力”,考清华有希望,但风险似乎更大些。在老师的劝告下,家长打算让他报考其他重点大学。可是,就在填写报考志愿的前一天晚上,小k突然失踪了。父母着急,老师着急,学校的领导也跟着着急。直到晚上十点多钟,家里忽然接着小k打来的电话。“爸爸,”父亲听道儿子在电话中坚定的声音:“我想好了,我要考清华!”班主任老师连夜赶到小k的家,经过认真研究,他们为小k选择了清华中一个录取分数最保险的专业。结果,小k终于如愿以尝,成了清华学子。
还有一位gh君,儿子小l,聪明好学,是个优等生,一心想上大学,将来做法官。但在“脑体倒挂”的年代,gh君和妻子都不想让儿子上大学,认为还是早些工作比什么都强。结果,小l违心地听从了父母的劝告,上了学饭店管理的中专。毕业后,小l努力工作,很快便得到提升,做了部门经理,每月收入可观。按理说这是个很好结局吧?可小l却偏偏打心眼儿里不满意,他一边工作边学习,一门一门地攻成人考试,硬是自学了法律专业。正当父母为小l事业蒸蒸日上的事业而引以为豪的时候,小l却突然辞掉职务,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了律师,两年后,又远赴英国功读法学硕士。如今,小l在一家外国律师事务所做事,三十岁上下,才有心思考虑婚姻问题。直到这时,gh君才意识到自己当初不尊重孩子的选择而给孩子造成了多么大的心理伤害。好在要强的孩子总会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只要学到本事,总会有实现抱负的机会。
其实,不管孩子是强是弱,只要他们努力了,都要尊重他们的结果。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ij君有子小m“不俏”,经常被老师叫到学校数落一顿。ij君恨铁不成钢,便常常教训小m,甚至拳脚相加。小m挨揍挨惯了,便渐渐麻木起来,干脆破罐破摔,就当个“坏孩子”。一日,老师又把ij君叫到学校,问他是不是考虑让孩子退学?ij君顿时慌了,回到家后,气得浑身发抖,又准备对儿子实行暴揍政策,可是转念一想:这么些年了,儿子挨揍不记其数,结果又怎么样呢?越想越觉得灰心。晚饭时,ij君突然哭了,对心爱的儿子说:“儿子,我以后不打你了,路是你自己走的,学好学坏你自己看着办吧。”小m因此大受刺激,以后竟一改常态,努力地学习起来。期末考试,小m语文和数学都破天荒地得了五十多分,ij君见状,悲壮地拍拍儿子肩膀,说:“好样的,咱们还差几分就及格了。走,跟爸爸吃涮羊肉去。”这样觉悟了的父亲,真是了不起呀!

今日奉献《大炮》。请看贴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8 20:00:49 | 只看该作者
说到这里,我的“早期教育经验”就全说完了。其实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个性不同,家庭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这都决定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我用了好几十天的时间,跟诸君说了这么一大堆,真正对大家有用的或许只有这么一句话:在孩子弱小的时候,作为家长,最好“用心地”、“尽力地”去帮助他们成长。
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我们应该经常自问:我们尽心尽力对他们负责了吗?
的确,许多人都特别的忙,许多人都特别有事业心;当然了,又有许多人是很贪玩儿、很爱享受的,人们不能说不爱孩子,但当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许多人却有各种理由找不到足够的时间。他们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推给了幼儿园和学校,甚至推给孩子自己,这不是自欺欺人是什么?其实,教育孩子真的用不了多少时间,根本用不着我们整天陪在孩子身边,而只需要一天抽出一两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就足够了,只要我们用心,只要我们能找出孩子最需要的帮助,并付出一定的耐心,总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他们。我们有时间去看那些无聊的电视剧,有时间和狐朋狗友们闲聊胡侃,有时间去关心甚至掺和别人家的各种矛盾,难道就真的抽不出一点儿时间用心地跟自己的儿女进行交流吗?
有人说了:那么多的人,并不是人人都对子女的教育问题都能做到尽心尽力,孩子们不是照样成长,社会不是照样进步?我同意。孩子成长,谁也阻挡不了,社会进步,更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所谓的“教育问题”,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说,仅仅是一种个人选择,如果谁表示弃权,表示愿意让孩子听天由命,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也不否认古往今来或许真有那么一些做爹妈的,从来不管自己的孩子,就让他们自生自灭、自教自养,而忽然有一天,孩子竟然成了材,成了社会名流,或者能工巧将。那又能说明什么呢?我们谁又愿意去效仿他们,去当那种稀里糊涂的幸运者呢?
我的同事老c君,和我一起进厂,很要强,有事业心,生子小h,比乐乐大一岁,小时聪明灵利,人们都拿乐乐和他相比,认为同是两块“好坯子”。然而,小h的爷爷却说:“什么上不上学的?我就没上过学,还蹲过监狱,现在不是过得挺好吗?”老c君对此尽管不能认同,但由于是个干事业的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便只能更多地把孩子交给“过得挺好的”爷爷照看。具体的经过咱不得而知,但十年之后的结果却是,小h刚上初中,就因为伙同他人偷自行车被判劳教两年,而更加不幸的是,劳教期满刚出来不久,孩子又因打架伤人被判了四年刑,也成了一个坐大牢的人。可怜老c君,堂堂八尺男儿,一个大车间主任,提起孩子就眼泪汪汪的。能怪谁?
还有一个比较美丽的故事:说一个油漆工父亲,天天回家什么也不干,就是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看个不停,孩子们在他如此形象的熏陶之下,都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后来一个个都成了大知识分子。等他们成名后,年迈的母亲拿来那本父亲生前遗留下的厚厚的圣经,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爸爸其实并不识字。”
我们要想教育好孩子,就不能不考虑自己在孩子前面扮演一个什么样角色,并且如何进入角色的问题。
现在有人提出所谓的“基因说”,认为孩子的好坏是天生就定下的,其中以这样一个试验最有说服力 —— 据说自十九世纪起,美国某科研组织便对两户人家进行了长达百年的跟踪调查,一户是华盛顿市德高望众的神父爱德华,另一位是纽约市臭名昭著的酒鬼彼得。百年调查的结果是:爱德华的子孙之中,有几位当了大学校长,几位成了学者、作家;而可怜的彼得,其子孙后代竟有七八位依然是酒鬼,另外七八位当了强盗,进了大牢,可能还有一两个被枪毙的,云云。有人据此就说,看来人的品质是天生的,是基因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我们不光是唯物主义者,我们还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如果人体中真有品质糟糕的基因,那么必然也会有品质良好的基因,这些基因根据什么来发挥特长呢?自然是外部条件。其实只要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爱德华神父的家庭条件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再想想酒鬼彼得每天都带着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鬼混,他们子女所受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前些时我还看过一则故事:一个四川姑娘,从小父母离异,继父待她不怎么好,她就受不了,从八岁起开始离家出走。先寄身于三个妓女,靠给人家洗衣做饭换得衣食,等十来岁时,妓女们开始劝她“干活儿”,她不干,便跑到甘肃兰州,浪迹街头,偶然和一群小流氓相遇,便与之为伍。后来有一天,姑娘忽然腹痛难忍,众流氓就劝她吸毒解疼,她却坚决不从,并毅然脱离流氓团伙,独自去银川一家超市打工。经过数年努力,姑娘现在已是该超市的经理,从街头烂丫一跃成为商界女强,真是出污泥而不染呀!是基因的力量吗?我认为非也,一定是在她八岁之前,内心深处便对“好”与“坏”有了深深的认知,否则,让一个无知的孩子养于娼门而不破身、混于恶少而不从邪,是很难想象的。姑娘识善恶,明大理,归根到底恐怕还要感谢她八岁之前父母对她的教育。
人哪,谁不想往好里走?但这一辈子,不到最后,就不能给一个人的命运下结论。教育孩子是我们力所能及的选择,而孩子今后生活的道路,最终还得由他们自己去走。难道从清华北大出来的人个个都是顶尖级的人材吗?当然不是。即使一个人在学校时学习能力突出,将来到了社会上也未必就能成得了什么气候。其实我们细想想,人的命运无非四类:一是不努力却能快乐的,这种人我们称之为有福气;二是努力而得到快乐的,这种人我们称之为有能力;三是努力而不能快乐的,这种人我们称之为没运气;四是不努力而又不快乐的,这种人,我们最好还是别再用语言伤害他们了吧。
不管我们对生存质量的要求有多高、多低,只要我们努力了,我们的一生就是无怨无悔的;同样,不管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有多高、多低,只要我们在他们幼小的时候尽力了,我们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两个多月前,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在什刹海湖边的柳阴中消夏,我们天南海北地聊着天,谈论人生,难免诸多的感慨。当我们说到乐乐出国留学的事因签证难办而暂时搁浅的经历,便对变幻莫测的人生多出一层失意和无奈,而乐乐却对此很是不以为然,他说:“人生本来就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遭遇,而人的能力又是那么的有限,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首先应该对生活报有感激之情才对,因为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我们如愿以尝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应该把它看做是生活的恩赐,相反,如果我们做事不能如愿,也没什么好埋怨的,聪明人往往选择及时调整一下自己,应该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我们的要求是不是太过分了?”
孩子能有这样的境界,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今日奉献《太阳系》。请看贴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2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01:07 , Processed in 0.16228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