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空山泠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为什么要老实、大量读经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9-12-25 10:30:46 | 只看该作者
特别关注这个贴子,我家女儿3.3岁,我准备自己和她一起读经,现在转到读经幼儿园好像有点不太现实,其一,她现在在幼儿园很快乐;其二,转的话有点远,每天接送是个问题;其三,怕遇到“天高任鸟飞”所言的“私塾教师自身素质问题”;其四,我自己也想提升自己,和女儿一起读经,一起成长。

2岁的时候,和她一起读过三字经,后来没有坚持,当时觉得小孩无法理解,只能背而背。现在再来复习过来人读经的心得,真的收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9-12-25 12:40:24 | 只看该作者
反对强行灌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9-12-25 13:25:2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天高任鸟飞的发言!

孩子私塾一年,感触颇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9-12-25 13:5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6 空山泠雨 的帖子

谢谢您的提醒,我也放mp3让孩子听这些经典,如果几个孩子一起读,那就更好了,不过我们这边没有读经班,短时间内还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父母。5岁的孩子确实不太容易跟着大人的想法去做,看来也只能横下心坚决地让他读经,不管他喜不喜欢,先把这个习惯培养出来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9-12-25 21:41:43 | 只看该作者
老实读经,大量读经的好处,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训练孩子的定力.定力足,将来学习才会专心,不易受外界的诱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2 + 2 定力是有,专心却未必,甚至相反。这是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9-12-26 00:0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9 空山泠雨 的帖子

不好意思,请教个浅薄点的问题:小孩子这样长时间的读经,对眼睛没有损害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9-12-26 05:48: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4:51:03 | 只看该作者
 mayavati 谈到“私塾的大陆特色”,提供了另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我以为是有道理的。
  我们这一代人(我是七十年代出生),几乎是在文化沙漠中成长起来的,又因为上学时激烈的竞争,从小学生时代就把自己的同学看作潜在的对手,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对人缺乏信任,目光短浅,心灵滞浊,实在是可悲之至——只是到了现在,才逐渐体会到这一点。这些年接触到经典逐渐能够反省,尤其是反省自己受教育的漫长过程,越来越对自己感觉到痛惜和悲悯,但时光已逝,只能尽最大努力做些补救。因为一直从事教育,所以对正在成长的这些孩子,也起了一种悲悯,实在不想看到他们再像我这样被浪费、扭曲。这也正是我从事读经教育的初衷。
  读经教师的素质,当然是读经教育界应该大力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学生每天与老师朝夕相处,老师的素质、心态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精神状态,这种影响也是“笼罩性”的。老师素质高,心胸开朗,认真,诚实,有亲和力,孩子就学得很快乐,反之则会对孩子造成障碍。一种教育理论,不管它有多么高明,如果老师素质太低,其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凡办学者,不可忽略教师素质的提高,应该是教育的共识。
  但教师素质如何,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任何教育流派都有此问题,体制内学校同样有此问题,也是相当严重。我们不能把教师素质问题与教育理论、模式是否合理混淆起来。读经教育是教育理论,老实大量读经是读经教育的一种模式,我们不能因有些老师素质不高而否定老实大量读经,乃至否定整个读经理论。确实有不少学堂既能老实大量读经又能让孩子很快乐的!这是“人病”,不是“法病”。
  几天前我曾写过一个贴子《读经教师应具备的“三个信心”》,其中第二、三点谈的就是教师的心态问题。我希望所有的读经老师都是明透教育理论而且人格健全、心胸光明的,则孩子幸甚!现摘其中二、三段供诸君参考:

二、对孩子有信心。
  相信孩子的本性是光明的,更进一步说,是要相信所有人的本性都是光明的,每个人本来都是愿意学好,追求长进的。如果对人性没有这种信心,一个人最好不要当老师,因为你会终日不安,总想着提防孩子,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孩子,阻碍他的成长。“人之初,性本善”,这古时童蒙书的第一句话,其实是整个教育学的基础,令人无限地感慨!孩子本来是好学并且愿意完善自己的德行的,只要教育设计大体适当并有人给他一定的引导,他是很容易上路的。让孩子读经,其实就是让圣贤来直接启发孩子光明的本性,这是比什么都更可靠、更简捷、更有效的!老师的责任,首先是把孩子引到经典面前,让他接触经典,接受圣贤的教育,其次是对孩子抱有无限的希望,信任他,提醒他,鼓励他,当他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及时地帮助他。孩子本性既是光明的,又有了经典的护持和老师的爱护,他其实是很容易成长的,所以一个读经老师如果真的理解人性的话,的确是可以做到很轻松自在的!所以一个读经老师不要急切,不要埋怨,不要责怪孩子,你能引导他就引导他,你暂时做不到就等一等,先让孩子在经典中接受熏陶,你慢慢寻找机会。一个老师永远不要因孩子表现出的自私、任性、顽劣等“恶习”而对他失去信心,要透过种种顽劣看到孩子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渴望,如沙里淘金一般,捕捉他心底善的萌芽,使之滋长、稳固、壮大。老师不要用凝固的、粗糙的眼光看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永远令人烦恼的捣蛋鬼,而要用发展的期待的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虽然他现在是这么幼稚无知或调皮顽劣,但他一定会变的,他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前途,特别是读经的孩子,经典的种子已经种在他心底了,只要环境大体合理,必然会发芽长大的!世界并不是硬梆梆摆在那儿的死的东西,而是可以转化的,生命更是如此,孩子更是如此!老师怎么看孩子,对孩子有没有足够的信心,是他能否成长的一大关键因素。
三、对身教有信心。
  很多读经老师为班里孩子的德行头疼,想方设法“做德行”,如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开展德育主题活动等等,然而效果总是有限——大概跟体制内学校的做法差不多。其实,要达到德育的目标,只有两个最主要的途径:一是让孩子好好读经,让他在圣贤的熏陶下潜移默化;二是老师的身教。对读经学校来说,第一个不成问题,第二个则因老师的认识而有较大差异。有的老师在德行问题上,总是眼睛向外,整天盯着孩子,整天想着怎么改变孩子,又因为自己多少读过一些经典,不免自觉不自觉地以圣贤标准来要求孩子,结果当然会大失所望,于是不免灰心沮丧。其实,要教导孩子德行,不是你拿一个标准来要求孩子就可以办得到的,而是要靠自己踏实的修身养性功夫,“修己以安人”。老师应该反求诸己,加紧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问修养,你越有真实的学问修养,孩子的状况就会越好。一个班级只有十来个孩子,天天与你朝夕相处,如果你德行很高的话,孩子也差不到哪儿去。班风的好坏其实是你自身德性的外化。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老师就是他耳濡目染的榜样。所以一个读经老师不要错用心力,一定要相信身教的力量,踏踏实实修身养性,进德修业,多提高自己,少要求学生,你提高一分,孩子就长进一分,班级就安定一分,终有一天会达到“不怒而威、不言而信”的境界,这样才不辜负你做一个读经老师呢!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2 + 2 我很赞同。修己以安人”。老师应该反求 ...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4:5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6 kxb6666 的帖子

不会的。读经本字很大,读熟之后并不需要紧盯着书看,只瞟一眼即可。今天学生的近视主要不是看书造成的,而是不健康的饮食、上网、看电视等原因所造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9-12-26 20:30:10 | 只看该作者
30# tracylin 询问:
是什麼原因瓦解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力、自信心和诚实品格?
及您後來是用什麼方法補救回來?
-----------------------------------------------------------------------

家长为什么要坚持读经教育?这是一个文化自觉的问题,而非“读经有什么现实功用”的问题(季谦先生所谓“读经万能”也是站在“文化”这个层面说的,但他将之现实功利化了) —— 一旦落入现实功利的泥潭,读经教育即会因自身的迷茫而招来各种质疑。

“老实大量读经派”以现实功用为招牌招徕学生的同时,他们自己实际上是迷茫而不自觉的。否则,他们不会自相矛盾地以非人性化的“老实大量读经法”去达成“开发人性”的目的。季谦先生说,“老实大量读经”能够建立“根本学问”(即所谓“根本智”),好比是“观音法门”,“好比佛家戒定慧一次完成”。这显然是缺乏深入实修体验的想当然说法——我最初(05年)也有这种认识,但后来坚决否定了,孩子不能这样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禀赋,这一点必须要承认。采用某种固结死板的教法,其实是大人偷懒的一种习惯性做法,违逆了儿童的先天禀赋——为什么如此?为了“急于推广”而不得不掩饰教师自己“教育经验不足”,“教育所需之基础素质不足”与“爱心与耐性不足”的缺陷。因为在季谦先生的拥趸们看来,“读经”二字已是不容置疑的教条,是最后的根本大法——而季谦先生是否持这种观点则不得而知。

“老实大量读经法”至今采用的考量标准,仍然是“背诵字数”。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在这种“每日催逼”的情形下读经的,他们不可能因此而“证得”快乐——当然,“循声入流”的情形(即所谓“观音法门”)是有可能发生的,但要记住,观音法门之所以能成就功德,乃是因为“自觉”。一个十三岁以下,甚至八九岁的孩子,要“自觉证入”是何等稀有?——若八九岁即可因读经而“自觉证入”,那么,他即便不读经也一样可以,因为那是天纵之资,如惠能。

在每日“背诵字数”的催逼之下,孩子们不得不努力追赶进度——这个进度或许不是“硬性规定”,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你不规定,孩子们之间却有竞争心态。这个竞争往往来源于老师们对快速背诵孩子的嘉许性行为。

未完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tracylin2002hk + 2 + 2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34 , Processed in 0.18776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