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棋棋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棋棋的成长记录-----2007年4月(女)

[复制链接]
25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6:49:46 | 只看该作者
周五放园,门外等候时与岁妈聊天,岁妈说棋上幼儿园后,变化挺大。
晚饭后,小区操场玩时,牛妈也夸棋越来越开朗了。

提醒:给棋提供更丰富的群体活动的机会,自己在交往上也要积极主动些。


[ 本帖最后由 棋棋妈 于 2010-11-3 08: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09:20:23 | 只看该作者

哭了也勇敢

周六,几个小朋友接到城城哥哥生日邀请。
吃过蛋糕后,小朋友们在小区、沙坑一直玩到中午。

对于难于分开的小朋友们,自然地在彤家又聚餐了。

跟棋商量,因为妈妈下午要上课,吃完饭后,马上就得回家睡觉。
虽然棋舍不得,还是平静地跟我回家了。其它3个小朋友一起睡的午觉。

晚饭后,和棋讨论晚上去彤家睡的事。

妈:你今天晚上要去彤家睡吗?
棋:肯定的点点头。

妈:能象在萱家一样,自己独立睡,不要妈妈陪吗?
棋:有些犹豫。

棋:妈妈你能陪我吗?
妈:不行,我明天一早上都有课。
      如果想要妈妈陪,就只能在家里睡了,下次再去彤家睡了。

棋想了想,自己决定还是一个人去彤家睡,但要妈妈看着她洗漱完后,再离开。

晚上在小区里玩时,彤问我,是否能让棋到她家去睡,我让彤直接问棋。

彤:棋棋,你今天能不能自己一个人在我家睡呀,不要妈妈陪?
棋:我就是自已去你家睡啊,不用妈妈陪。

那声调、那语气,真让我为她骄傲!


周日上午,几个孩子去公园玩。
因为昨晚棋与彤一起睡,整个上午,她俩都是结队玩。

中午接她时,与彤妈交流了昨晚睡的情况。
说棋睡前低声啜泣,彤妈开始没发现,以为是鼻子不通。

晚上回家,与棋讨聊天。


妈:以后有机会你还想去彤家睡吗?
棋:愿意啊!

妈:昨天晚上睡前有没有因为想妈妈哭呢?
棋:没有。

妈:妈妈象你这么大的进候,都不敢独自到小朋友家去睡。
      如果去了,可能也会因为想妈妈哭的。
     今天我们与姑妈一起吃晚饭时,姑妈说茜茜姐姐小时候从来没有在小朋友家睡过!
      你真的很勇敢哦,真的很棒!
棋:其实我昨晚想你,哭了一会的。

妈:哭了也很正常呀,如果妈妈象你这么大也会哭的。
      妈妈现在是大人了,昨晚你不在家睡,我还是会想你。
      只是我没哭,我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棋棋自己能选择独立去彤家睡,自己能试着面对害怕、恐惧,
      就算是想妈妈哭了,你还是一个勇敢地孩子。棋棋,你真的很棒哦!
棋:呵呵,怎么哭了还是很棒!

看来她对于自己的哭释怀了!


[ 本帖最后由 棋棋妈 于 2010-11-3 09: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09:46:04 | 只看该作者
走到幼儿园教室前,一看是于老师迎接,棋有些犯憷。

周一:怎么不是姚老师,姚老师呢?
         还好,平静地和我告别。

周二:萱在做什么?她来了没?
        感觉棋在找什么,以寻求内心的平静。
        突然,她发现萱就在她前面,于是高兴地跑过去,一起进了教室。

周三:教室门口于老师夸棋这几天表现很棒,这几句表扬,她很受用,于是平静进入教室。
         我叫住她说再见,棋大声与我道别。


针对棋的状况,拿自身打比方。

我周一周三,得早点到教室迎接学生,周二、周四、周五别的老师去早一点。

这样分工合作这样大家都能合理安排时间,又能休息又能照自己的家。

幼儿园的老师也是这样,上个月姚老师上早班,这个月于老师上早班。

这几天,聊天中会中,注意多提到于老师,让棋的内心产生认可。

[ 本帖最后由 棋棋妈 于 2010-11-3 12:2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予哲 + 2 + 2 予近来的情况让我很担忧,有时间再向你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25:35 | 只看该作者

[转载]对幼儿园恐惧,还要坚持送么?

乐乐妈妈:
乐乐两岁半,送去了幼儿园,可是本来活泼热情的她现在变得不爱说话了。
不开心不快乐,对学校充满恐惧。
大家包括老师都是说要坚持送,可孩子不喜欢有恐惧还要送吗?
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该如何处理?!


孩子个性不同,性格无所谓好坏。

乐乐是个聪明机灵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大多很敏感,对环境的改变,身边人的情绪变化反应比一般孩子强烈。

这是她的特点,如果要求她马上变得大气坚强,不太现实

性格无所谓好坏,就像我们推崇的坚强有时候是因为麻木,我们所谓的脆弱有可能是重情敏感;内向的孩子也许更有主意,外向的孩子也许莽撞大意。。。

事物的两面性注定此时的长处也许就是彼时的短处。



孩子的精神状态最说明她的真实情况。

乐乐入园四天后蔫蔫的样子,会不会是周围环境对她的刺激太大?

最开始她也努力过,给自己打气,极力做到大家期待的坚强,正是她性格中的敏感让她表现得很懂事。

但最终,她还是一时承受不了这么大的改变,这时候光鼓励她勇敢是不够的,勇敢的可能是在她的能力达得到的基础上。


敏感的孩子适应环境要慢慢来。

小王子上托儿所,哭过闹过,弄了两次适应期。

适应后如鱼得水,以致看着他长大的老师惊讶说“像变了一个人。”

而乐乐完全没有适应的过程,直接就送过去上全天。

我看了心里很捏一把汗。

她比班上的同学小,性格又狠敏感,而且,班上老师看起来比较忙,袖子湿了,汤洒了都来不及换衣服。站在她的位置上,能坚持三天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要不要坚持送,

如果乐乐妈妈有决心自己教孩子,可以不送;

如果怕孩子孤独,不合群,自己开个幼儿园或者几个家长一起成立互助托儿所,将自己的育儿理念贯彻进去,也是很积极的做法;



如果是要让孩子适应现有制度下的集体生活,

我认为目前可以做的是:还是坚持送,但是减短每天送园的时间,比如说最开始每天午饭前接回来;

然后过渡到吃完午饭回来,

一个学期后,试着放全天。

而且,我认为选家附近的幼儿园比远的要方便。特别是如果中午不在那里午睡,



小艾班上的一个女孩子,做什么都要先旁观很久,三岁入园的时候,她的父母就是这么做的。

现在做什么都很主动积极,自得其乐。

孩子的心需要唤起,不是外力强加就会改变的。

就像春天的种子,有的长得慢有的长得快,但最终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相信她,陪伴她,给她更多的耐心,不要跟别人比较。

敏感的孩子一样会带来无数的惊喜和爱。

更何况,乐乐本来是个活泼热情的孩子。


[ 本帖最后由 棋棋妈 于 2010-11-8 16: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40:38 | 只看该作者

打还是不打?(转)

俺还是不赞成打的方式
哪怕只是打手心

小孩子有时候会比较反叛
你要她做的事她偏不做
俺觉得还是有必要慢慢地告诉她道理
这一次听不进去
还有下一次
打是一种惩戒
只会让她知道自己做错了
但为什么她无法理解

俺曾亲见我领导花费四十分钟的时间
在书店里
耐心地给她一岁四个月的女儿讲为什么不可以买那本她想要的书
那孩子懵懂地听着
最终听明白了没有俺不知道
但是她却很愉快地接受了爸爸的意见
那件事情让俺深受触动

俺不知道在教女的过程中俺能否做到象那个爸爸一样的耐心
但是他如今已六岁的女儿之乖巧守礼且有思想有见地
时时地激励着俺向她学习


[ 本帖最后由 棋棋妈 于 2010-11-8 16: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6:44:39 | 只看该作者

不再打你(转)

不赞成当妈妈的为了节省时间,节省精力把打当成一个简易而见效快的方法。

如果要给出惩罚,一定要在讲清道理,明确界限后。
这个过程要心平气和,公平透明,让宝宝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在涉及道德和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定要给出界限。为撕书和不收积木打,是愚蠢的行为。


打,不是给出界限的唯一方法。要开动脑筋,让她尽早懂事。


孩子是从父母身上学习的,你打孩子,孩子也就学会了打。无论这个打的目的如何,效果如何,孩子是学会了打了。

无论现在打不打,等她到了十二岁左右,她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自己的见解,你的看法和认识,到那时对她来说都只是建议。


打的坏处太多了,多过它能起到的好作用。
而它的这个好作用,真的就没有别的方法能够代替么?

听妈妈的话,一切顺从,可以不挨打。打能使孩子学会忍受和屈从。

不讲清道理就挨打的小孩子,只会口服心不服。最终学会反叛或顺从。
但是,讲清了道理,告诉她哪里做错了,一定的惩罚是要的。
要为自己的错付出代价。为避免挨打会说谎,但怕挨打不是说谎的根源。


也许教她认字要花上百遍的时间,但是让她害怕只要一次。我不要她怕我。
孩子是聪明的,尤其是这个年龄,你对她做的事也许将来谁也想不起,但是那种印记就像浪花对礁石的刻印。

魔法一二三
违反了某种规定的时候,给她三次机会,不听就关进房子里去。
这种做法不碰孩子一根毫毛,但是限制她的自由,

让她在丧失自由的难受中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

本质上都是剥夺你最看重的东西当作严厉地惩罚 。
在我看来,丧失自由比皮肉之苦更不堪以忍受。
丧失自由和皮肉之苦的区别在于,
丧失自由的时候,你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无论你是否思考,时间肯定是留给你了。
而皮肉之苦的时候,你没有时间来思考,只有时间来恐惧和担忧。


对某个年龄的孩子,不管碰不碰皮肉,只要是能带来恐惧和惊吓的行为都是一种伤害。




[ 本帖最后由 棋棋妈 于 2010-11-8 17: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7:39:18 | 只看该作者

我不限制你跟“坏”孩子玩(转)

交什么样的朋友我是不会限制的,我希望她能够交的朋友多一点。

因为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有限的。
看多了优点就不会对自己的小长处轻易沾沾自喜,
看多了缺点也不会什么新奇就学什么。

由此说来。我不会限制她跟“坏”孩子玩。

没有真正“坏”的孩子,只有接受不正确信息而又不能及时得到指正的孩子。

要学的原则和道理是父母和老师教的,跟小朋友在一起是接触外面的世界。

这个世界也许就是由大人世界反射回来的,随着她的渐渐长大,所有的反射也渐渐变成现实。

生活是个万花筒,我们不能决定小孩子的眼睛看什么不看什么,不能决定他们跟谁玩不跟谁玩。当他们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住她,但当他不在我们视线的时候我希望她做得跟我在眼前一样。


早点接触真实的生活,学会判断,学会自己决定自己,帮助她做到这一点比替她挑选玩伴要好。


[ 本帖最后由 棋棋妈 于 2010-11-8 17: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08:57:22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学会沟通

11月10日

周一晚上,我组织在院子里玩孩子一起做游戏。
起先是以3、4岁的为主,最后多了好些6、7数的孩子。
一起玩的孩子有10几个,大家玩的很尽兴。
8:30要回家的时候,大家还有些不舍,于是我和孩子们约定明天晚饭后继续。

周二晚饭后,我提醒棋昨晚的约定,棋高高兴兴地和我一起来到了操场。

棋先去问萱,是否愿意玩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游戏,
可萱带了个皮球,正玩得高兴。于是萱拒绝了。

再问彤,彤骑了辆自行车,她也拒绝了。

受挫后的棋,明显情绪受到了影响。
先是要求我去把自行车拿来,而且要把后面的辅助轮下了。
我让她试试B小朋友的车,看看能不能脚撑到地,如果能,明天让爸爸给她下。
她试了,根本够不到地,却仍坚持要下辅助轮。
....

之后我安抚,然后她又有别的事找别扭。如此反复5、6次,我到了耐心的尽头。
本打算就此带棋回家,萱妈的劝解,让我的焦躁情绪得以平息。

妈:刚才小朋友拒绝你,你是什么感觉呀?
棋:我很伤心。

妈:小朋友拒绝你,并不是不喜欢你,也不是不想跟你玩,她们只是现在想玩别的游戏。
      你看,大家现在都又在用粉笔画画,你加入她们就可以一起玩了啊。
棋:不做声,但情绪平静了些。

妈:你能帮我向B小朋友要一支粉笔吗?
棋:估计她多少明白了些,去向B要粉笔去了。

但她却是离B几米远,脸也不朝着B,然后让B给我一根粉笔。
我只得带着棋,走到B身边,看着对方,说出自己的要求。

孩子还小,经常发生矛盾和问题,但成人不要随便出面。

要尽量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感受;
去想办法,去体会这些事情里面的道理。
问题解决了,他们自己的能力就又增加一层。
有很多问题是相通的,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以后遇到这一类问题自然就会处理了。

[ 本帖最后由 棋棋妈 于 2010-11-10 09: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09:25:53 | 只看该作者

礼貌的招呼和落落大方的气质

从小培养孩子礼貌的和人打招呼,我希望孩子和别人交往是个彬彬有礼
又落落大方的人。

培养孩子礼貌的和人打招呼,是一个特定情境下的必须,而非广泛空间
里的必须。

我所说的特定情境下的通常指的是近距离打交道时,礼貌是必须的。
而广泛空间,比如大街上每天那么多的人川流不息,我们怎么可能随便
和谁都去打招呼呢。所以这个问题也别想死了。

礼貌的培养主要还是靠大人的引导。如果大人见到认识的人就把头一扭
装没看见,走个迎面依旧面无表情,视而不见,孩子又怎么可能去主动
和别人打交道?就更别提礼貌和落落大方了。

落落大方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打招呼的过程也是训练孩子心理素质的过程,
一个落落大方的孩子通常就不胆怯,更加自信,能够很自然的和别人开始交往。

如果平时孩子和人说句话就脸红到脖子根;找个稍有权威的人办点事就
嘴直哆嗦、腿发抖;到台上讲段话就血往头上涌,脸红心跳,既忘词又
不知所言...那作为家长的就要考虑是不是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太少了。

礼貌的打招呼也是有意识训练的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源自于生活中一滴
一滴的培养。


[ 本帖最后由 棋棋妈 于 2010-11-10 09: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3 16:13:07 | 只看该作者

小孩被别人抢走手上的东西而不敢吱声。该怎么办?

如果你觉得孩子是不敢吱声,那就主动去问孩子,想不想要回被拿走的东西。

孩子说想,就告诉孩子大声去要回。

孩子说要你去拿,那你就示范给孩子看,怎么做,怎么说,可以拿回自己的东西。

孩子需要先观察其他人的行为,然后慢慢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如果先没有你的示范,而强迫她去要回,她会觉得很无助。因为她根本就不知道要怎么做。

大人轻易不要出面干涉小孩子的事,但在孩子明确表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就应该给她一个正确的示范,让她先得到一个样板,以后再在生活经历中慢慢把学来的样板修改成适合自己的处事版本。


[ 本帖最后由 棋棋妈 于 2010-11-13 16: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8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04 , Processed in 0.253870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