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awnc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田] 我给孩子进行了残像(记忆卡)训练(七田真)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4-6-15 00:20:12 | 只看该作者
好运妈+-->引用:好运妈 我对好运的教育从来都不会用“你又犯了……毛病!”这样的话来说,因为我觉得这样不尊重孩子。我想对于在从事早期教育实践的人来说都应当明白这样的道理。
我一般不这么说话,写东西的时候思维比较活跃。对不起了!好运妈!我这个人比较直,讨论还是能活跃思维和学到有用的东西。我们在这里喧宾夺主了,搂主请继续您的成功报告。我们都等着看和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4-6-15 00:24:56 | 只看该作者
我在打算买楼主用的那本书,主要是感兴趣里面的300张卡片,但是看到网上的评论好像不太值得,98元,不知道楼主觉得如何。能介绍一下那些卡片都是些什么内容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4-6-15 10:10:40 | 只看该作者
dawnch+-->引用:dawnch 今天我试着按不变的顺序来给孩子看卡,用的是《右脑训练营里的》“记忆训练卡片”,总共有三百多张。方法是让孩子一边看卡,一边瞎编故事。第一次,我只用了第一行,才五张卡。然后翻到背面去让孩子按顺序说出每张卡的内容。孩子全部说对了。然后就双加多了一行,共十张卡,从头一张开始的,孩子也说对了。。。。。。。最后总共用了20张卡,也是全部说对了。到晚上睡觉前,又加了十张,总共是30张了。只有一个说不出来,其它的都对了。 我发现这三十张卡我也全部都记得了。这证明这个方法是有效的,但积累后的质变,还得慢慢看了。但我只是觉得难度并不象七田真书里说的那么难。是不是我的方法有问题呢?
我觉得没错啊,应该是这样。只是你说的30张中,前20张已经重复记了好几次了吧?如果是为了看每次记忆的成果是否应该每次的图都是新的,已经记住的就不应该再用了。如果第一次就记住了10张,下一次就拿新的20张,要求一次记住,然后再一次30张“新”卡片。最后一次200,不用编故事也可以记住。如果每次记的有已经看过的,不还是只记新的10张就行了吗?我的孩子一次记10张也可以。我发现这和图片的内容以及编的故事他是否感兴趣有关。七田真的方法就是这样,看着有具体方法,真做起来其实他什么都没说。记这些单纯的卡片只是为了记忆而记忆,其实好像意义不大。可以让孩子背一下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很多右脑功能好的小小孩,大人重复7-8次,就可以完全记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4-6-15 10:22:54 | 只看该作者
好运妈+-->引用:好运妈 我在打算买楼主用的那本书,主要是感兴趣里面的300张卡片,但是看到网上的评论好像不太值得,98元,不知道楼主觉得如何。能介绍一下那些卡片都是些什么内容的吗?
七田真书里举的例子的卡片,就是一些很平常的图,什么草莓,帽子,石头,自行车等,好像都是些孩子很熟悉的东西。就是为了让孩子一次性按顺序多多记住为好。这只是速记的一种方法,(关联法)。所以我觉得应该什么图片都行,但图片内容应该是孩子已经知道的。但这种方法好像不适合3,4岁左右的小孩,他们很难配合你说出他们知道的事情。其实七田真的很多方法都是要求孩子输出的。如果孩子知道但不愿输出就很难继续进行。不知好运妈知不知道,doman的理论中,不要求孩子输出到底该怎么理解。对于病孩子,有的孩子是因为输出有问题,但对于正常孩子,应该到了一定阶段就会输出的吧?不应该永远不作要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4-6-15 11:51:31 | 只看该作者
Doman不要求孩子读出来,只是强调给孩子看卡片的时候不读,因为读会放慢速度。对于正常孩子,到了想读的时候拦都拦不住,我只是掌握每天有给孩子快速闪卡的方式,好运想读的时候,当然我会和她在一起,欣赏她读,她觉得很高兴。好运现在还喜欢自己读《婴儿画报》,读的速度肯定慢,我就用欣赏的态度陪着她,经常鼓励一下,她遇到不认识的字会问一下。
现在觉得好运已经习惯了快速闪,网上下载的课件,如果时间设定是1.3秒间隔的,好运会要求我把速度改一下,加快速度。
最近我又增加了一种就是快速翻家制书的时候不读的,就是快速的翻,她也很喜欢,有的书她要求我读出来,有的她就说你别读了,而且喜欢我翻得快的。
我经常和她做这样的游戏,拿一本她看过的家制书,开始翻之前要求她看到某页喊停,不然我就翻过去了,然后我就快速的翻,翻的速度绝对小于1秒,她每次都可以做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4-6-15 13:12:31 | 只看该作者
好运妈+-->引用:好运妈 to dawnch: 你说的《右脑训练营》,是不是就是这个 http://www.hangzhou.com.cn/20040101/ca442773.htm

是的.就是这个.

我瞎编的故事每次都不一样。
比如,第一行卡片依次是:山、两棵树、木头、小人、树
我就会这样编故事:
有一座老头山,他让两棵树当他的卫兵,卫兵扛着木头,谁知木头突然变成了木头小人,树就不高兴了。。。。。。。。

卡片下面也编了点故事,但我嫌他的故事不好听,就没用,还是自己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4-6-15 13:27:36 | 只看该作者
好运妈+-->引用:好运妈 我在打算买楼主用的那本书,主要是感兴趣里面的300张卡片,但是看到网上的评论好像不太值得,98元,不知道楼主觉得如何。能介绍一下那些卡片都是些什么内容的吗?

那套书包括两张音乐cd,调整脑波的。音乐不太好。不如《爱和乐》。
还有4张教学vcd,按天编了课程,每天15分钟。跟着课程走就行了。但我认为课程编得太浅, 适合懒人用。但当中图象思维,让孩子跟着音乐提示去想象,倒还可以用。孩子却喜欢这东西。我只看了两张vcd,后面的怎样,我也不知道。

一本书,有一些右脑开发的理论方法的论述与介绍,基本是七田真体系的,可与七田真的书结合来看,整理出训练体系。

两套卡片,其中一套是记忆卡,300张。卡片做得不精美。因此一开始我都不想用这套卡,而想自己做。
(顺便回cat的话,之所以孩子看卡每次都回头从第一张开始,是这套书要求的。)
另一套卡是视觉影像训练的,也就是残像训练。

在右脑开发具体方法缺少的资料的时候,这套东西才要98元,我觉得不算贵。
但其实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4-6-15 13:42:58 | 只看该作者
午睡前又加了十张新卡,算上旧的就是40张卡了,也是全对。
孩子说:“虽然这个游戏不算太好玩,但我还是喜欢玩。”

rainbow说的:“七田真说头几张是通过编故事,后面要达到不需要语言的帮助,也可以记得很清楚。这个时候孩子就开始具有瞬间记忆力。你应该尝试不要编故事来记忆了。”

这个我再想想。主要是怕破坏孩子的兴趣,毕竟,瞎编故事还是比较好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4-6-15 14:49:19 | 只看该作者
我看了七田真的书的理解是:卡片的顺序要一样,摆放的位置一样,每次看卡片时编的故事也应当是一样的,而且看的卡片逐步增加,从头开始的还是要看的。对吧?

这套卡片是有编号的吧?卡片下面有故事?那至少可以是个提示。曾经想自己找些卡片,但是想到要编一句话,就觉得有点儿难,看了dawnch的句子,还是受到些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4-6-15 15:06:59 | 只看该作者
“每次看卡片时编的故事也应当是一样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比较痛苦了。我还是喜欢信口糊说。

《右脑训练营》对这个游戏是这样说明的:
“一、为右脑学习进行准备(3-5分钟)
二、给孩子准备一个道具,例如微型火车或者一个小玩具。告诉他,“这是免宝宝她要给你讲一个滑稽的故事,看看你是否能记住这个故事,准备好了吗?”
三、大声地读出第一行图片(图片1-5)下面的故事让孩子重复故事指认火车上的每一幅图片。
四、现在,把图片朝下放置。让孩子给你讲这个故事,指认每个空格。(最后孩子能够在不讲故事的情况下,辨认出所有的图片就,成功了!)
五、如果他在回忆影像的时候有点困难,可以给他一点时间先想一想,然后给予帮助,也可以编一个适合自己记忆的故事进行练习。这个练习适合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故事的改编或者偶尔的提示都不会对今后的记忆力有所损害。
六、再重复练习一次,然后停止。(切记一定要在孩子感到厌倦之前停止)
七、当孩子能够牢记前五张图片时换下一行图片(图6-10)
八、每天都重复这个练习每次都从第一张图片开始。
可以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结合在一起将故事影像转变为听力记忆视觉记忆和肌肉运动记忆一定会让印象更加深刻难以忘怀。”

我的做法是仅仅做了上述步骤的三和四,也没让孩子重复故事。就在我讲完故事后,就直接盖上图片让孩子指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5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8:44 , Processed in 0.10135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