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天津清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某读经学堂读经教师必读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9-3-8 15:16:50 | 只看该作者
附录:王财贵简历及其在台湾的读经教育推广

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1979年〉
香港新亚研究所研究〈1984年至1985年〉
国立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毕业〈1989年〉
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毕业〈1997年〉
讲师证字号:讲字证第 38926 号〈民国1992年八月颁〉
副教授证书字号:副字第025298号(民国1997年十一月颁)

        经历︰
台北市复兴国民中学国文教师〈1979年至1980年〉
    中国书法学会副祕书长〈1991年至1994年〉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义理组研究指导〈1985年至…….〉
    鹅湖月刊社主编〈1986年至1989年〉
    鹅湖月刊社社长〈1990年至1992年〉
    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执行长〈1989年至……….〉
    东方人基金会中国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89年至……….〉
    第二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执行长〈1992年〉
    读经风气推广中心创始及主任〈1994年至……….〉
    台湾汉学教育学会第一、二任理事长〈2000年至2006年〉
    台湾武艺文化协会理事长(2005年至2008)
    财团法人台北市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董事长(2006年至………)
    台湾读经教育学会理事长(2007年十一月至 ………)
    私立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兼任讲师〈1992年至1993年〉
    私立东海大学人文学科兼任讲师〈1993年至1994年〉
    国立云林技术学院共同科兼任讲师〈1993年至1994年〉
    国立台中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系专任讲师〈1994年至1997年〉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系兼任讲师〈1994年至1997年〉
    国立台中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系专任副教授〈1997年至2005年〉
    国立台北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系兼任副教授〈1996年至2006年〉
    国立清华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副教授〈2000年至2004〉
    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00年至………〉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系专任副教授〈2006年至………〉

        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推广介绍

在台湾,由台中教育大学王财贵教授发起,以民间力量推动儿童读经,随着读经风气的蔚兴,已然引起相当的效应与关注,其层面是普遍而深入的,有识之士,即认为这是五四以来规模最大的文化复兴运动,其内涵亦是当前民间最富活力、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与实务。在各方家长对子女教育日益关切之下,儿童读经运动标榜的以经典诵读提升语文能力,以语文能力带动其他科目学习,并同时产生文化教养品德薰陶的效能的教育理想,与现代对子女的期望相契合,且经多年的实践观察,效应确着,乃逐渐获得社会认同。因而成立「读经教育实验学校」之呼声愈来愈加强烈。详述如下:

        (1)亲自实施儿童读经教学实验:                       
自民国七十年起,王教授开始在亲友间小规模实验教学,1994年起正式向社会推广,并亲自于每周六在华山学校教学,十五年未曾间断,成效日益显着,成为全国及海外欲实施教学者之观摩示范点。

        (2)长年持续宣导读经教育理念:                             
十五年来,在国内及海外为读经问题讲了大约一千场演讲。又结合社会资源,邀请全国电子公司林琦敏董事长支援,免费发行《儿童读经说明手册》、《儿童读经教育理念简介》、〈读经通讯〉以及宣导录音带录影带等相关的文宣资料。十年来手册与简介以各发行量超过四十万册,发行通讯季刊五十三期,每期约四万份。

        (3)办理「师资培训课程」,储备读经种子教师:                 
每月举办一次,安排一天的课程,对象以初次接触者为主,有教师有家长,有关怀文化人士。课程内容以读经教育之理念及简单操作之实务为主。已办理一百四十一期,每期学员一百人,约已培训一万五千余名读经种子教师,散在社会各阶层,而培训活动仍持续进行中。由于读经理念的简单易行,成效之深远有效,或曾受训或只看文件或听人转述,即可教学。

        (4)出版经典读本系列:                                    
由王财贵构想,以大字注音方式编订读经教本,编辑理念是「最有价值的书」,已出版中文读本:学庸论语、老子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孟子、诗经、易经、书礼春秋选、古文选、诗歌词曲选、佛经选、孝弟三百千等十一种,英文读本有:英文常语举要、柏拉图苏氏自辩、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英文圣经选、英文名着选读、英文一千句等七种。并推动闽南河洛古音经典诵读。由专门的读经文教事业公司出版,如有盈余,皆作为读经推广之用。

        (5)提倡校园读经:
提倡幼稚园及中小学教师在其正常课程中,利用课前课间零碎时间作读经教学。最可利用的时间为每节上课铃响后,视教师对读经理念认识的深浅,读经的时间或多或少。最多者,可以达到全课时的一半。王财贵教授并写有「小学读经教学实验计划」及「迎接读经半体制的来临,期待体制内有正式的读经实验班的成立,以作示范,并以其成果提供学者研究究,2008年度,已有龙潭国小匏仑分校在宜兰县教育处的支持下,愿作小规模实验。

        (6)鼓励社会各界在各地成立「社区读经班」:                  
引起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反省,形成民间对文化问题的关怀,并推动亲子教学理想,鼓舞社区服务活动,有功于社区文化之营造。目前可调查到的已有千余个读经班以及全天候的读经教育学园分布在全国各地,还不包括其他未登计而自动于各个家庭与社区中开设进行的读经班。甚至台南县永康市,在2002年度曾由市长带动,全市国中国小三万人皆接受读经教育。

        (7)鼓励各县市成立「读经教育学会」或「经典教育学会」:         
已成立之县市,有宜兰县、基隆市、台北市、台北县、桃园县、台中市、台中县、南投县、彰化县、台南市、台南县、高雄市、屏东县、台东县等十四县市,其未成立社团法人者,亦皆有读经教师联谊会。

        (8)协助办理小型之「小状元会考」和大型之「全国经典总会考」:
因读经人口渐多,而儿童成就渐大,风气已成,各地纷纷举办嘉年华会似的「小状元会考」,鼓励学童参与,提升其读经兴趣。如彰化县已办六年,每年考生达五千人以上。中华文化复兴总会台湾省分会更主办「全国经典总会考」,每年报考人数在四千到六千之间,由省长(主席)主持颁奖典礼,总统曾亲自召见特优儿童及家长三次。此是全国读经学子一年一度的自我成果评鉴。自2000年开办「全国经典总会考」至今年已进入第九届,本届最高成绩考过四十二段,每段平均约八千字,亦即能背诵中英文经典三十三万字(这位同学现年初中二年级,为数理资优班学生),一百名以内者,也都在十段以上。会考之举,并流传至香港、马来西亚,及大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9-3-11 17:24:49 | 只看该作者
先收起来有空看看

太多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1:18:30 | 只看该作者
季谦先生讲课录:思想史与哲学史的不同
(哲萱按:本文节录于西历2009年1月13日“圆善论”课)
……研究思想的人跟研究哲学的人不一样。思想就是那一个时代有哪些人,有哪些想法,故思想史的作者大部分比较接近历史。历史要诠释,要解释这种思想为什么有这个来由。而这个历史的解释是近代的,近代西方人对历史的解释,他们都会从外在的、社会学的,甚至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道理,来作为原因。这种说明你说他不合理吗?也不能说不合理。总之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那他们是不是一定有因果关系呢,谁也说不清,你不能说它一定没有,但是很少人质疑“那它一定有吗?”这是时代风气。
例如有人认为某种文体兴起了,他的原因一定是,第一,时代动乱,第二,经济衰败,第三,民不聊生,发生了这些事件,引起人的感叹,于是文体就产生了。每个文体都这样,从头看到尾,汉赋的产生、诗经的产生、魏晋的诗、唐诗宋词元曲,通通是这样。那是什么样的解释?那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下的解释。所以人都受经济影响,经济变动人就变动了,总之是这样思考模式。那时候经济有没有变动?有。有没有产生这种文体?有。那么他就说,产生这样的文体就是这样的变动,这叫思想史。有的人还把哲学史当思想史来研究,来写。像胡适之的哲学史,就把它当思想史写——因为社会怎么样,就产生哪些救助社会的思想,所以产生这个家那个家。
那么,什么叫哲学史的解释呢?人性,深入到人性。纵使有社会的影响,但是同样的社会,为什么有道家佛家儒家墨家,大家的环境不是一样吗,为什么他们的思想不一样,你不能解释了嘛。所以最后要从人性的高度看问题,这叫哲学的解释,这种解释才有根。其它解释都可以把发生的条件拉到一起来,你安知道他可以拉在一起呢?但是人心,确实可以产生这种想法。从人心的哪一个面向产生这个想法?从人心的道德意识产生儒家的想法。
孔子是不是因为当时社会衰败才有儒家这种见解呢?孔子处在社会衰败的时候,是以儒家的眼光、儒家的态度来面对社会衰败而讲出一部论语,假如在社会安定的时候,一个儒者是面对安定的社会,也是用儒者的心态讲出另一部论语。事态是变的,但是,之所以面对事态的心境是不变的。思想史看不到第二点。哲学史家才看得到第二点。所以不是乱世才能出孔子,是人心的光明出孔子。所以孔子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你怎么可以用社会的现象解释思想的产生呢?是社会的现象产生思想的运用。比如孔子一直强调礼,他如果生长在周公时代就不会一直强调礼啊,是因为礼崩乐坏,所以他才强调。而为什么强调礼?他的理由不是礼崩乐坏,而是直接强调心性。是由人心的光明,面对礼坏乐崩的时候,必须要强调礼。这重点不同的。
所以看你看到哪个层面,你就成为哪一门的学问,你看哪一门的学问才是有高度的。而越有高度越不合科学,越没有话讲。所以那些思想史家,话很多,他可以从某一个案件,牵扯到某一个案件,又牵扯到某一个案件,好像很有因果性,好像很明显,其实谁知道呢?那是已经有这些事实,你把它拉在一起,他们有关系,这是事后诸葛亮。经验的学问,不是理性的学问。理性的学问要回归理性的特质。经验的就是有这么多事情,我都知道,或者是散漫的,或者我把它连起来,这也不成理性的系统。这个思考要训练的。许多思想史家,他不懂新儒家志业,他认为这些新儒家都是要表现自己,新儒家都是好高骛远、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他没有看到新儒家为什么自以为是,他只看到表相,新儒家都很有自信,像我很有自信啊,他没有想他为什么有自信,他根据什么有自信,他不会想这个问题。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这样有自信就是错的,因为一般社会上如果有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的都是错的嘛。但是他没想到有一种人是可以这样自信的。所以孔子有自信,我们就说孔子是错误的,为什么?人怎么可以那么有自信。我们尊敬孔子,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定于一尊,另一种是他本来就应该定于一尊。这两种心态是不一样的,他们混为一谈。也就是说,世间有没有真正的真理,而这个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他们不承认的,他们都说相对的真理,就是没有一个是最高的,没有一个是最可尊敬的,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进中,谁也不比谁好,所以他们的思想没有深度,没有高度。他也不会把圣人看得很高。他认为圣人只不过有一个说法,道家有道家的说法,墨家有墨家的说法,谁怕谁,他们这样看。
为什么新儒家,尤其像牟宗三,为什么一直大声疾呼,其实他里面有种洞见,那种洞见是从智慧而发的洞见,就这样才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在,而不是每个人说一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是。公有理也是因为他有理才说他有理,而理是客观的,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不对的,或者公有理,婆没有理,或者婆有理,公没有理,或者公婆都讲到理的一半,或者公婆都讲错,没有公也是最高,婆也是最高,也不可以说,反正公婆各说一套,我也不管他,不可以这样。但是一般人没有这种皈依的头脑。
不过皈依的头脑也很危险,因为刚才说了,他刚愎自用,他定于一尊,他的心灵不再开放,这很危险的。定于一尊有两种,一种是,他不再开放心灵,他偏见,入主出奴,另一种是,他层层上升,上升到不可上升处,然后也定于一尊。也就是说,要横面的,在广度上选某个角落定于一尊呢?还是要高度的,选到最高点定于一尊呢?这为什么不分别呢?许多人就不分别,他认为没有高度的学问。这叫庸俗、肤浅,因为都在浅浅的,没有深度,没有高度。而人都安于肤浅,而且肤浅比较能动人,比较能取信于人,因为他讲起来比较客观,讲起来都很多元化,他尊重别人,他不表现自己,所以都讲些废话。他的言论不可信,结果一般人都认为这个好。
要有高度,但是也要提防假的高度。中华民族以往都尊重圣人,定于一尊,这个习惯一养成,往往也是粗俗的,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定于一尊,不是真正的有智慧,没有用智慧的眼光去探索,层层自我反省,然后定于一尊,而是一头栽进去的定于一尊,这种定于一尊也很可怕。有些时候倒是肤浅的,大家各说各话,反而不会出大差错,因为只不过庸俗嘛。如果你要追求定于一尊的高深,不是高深你以为高深,结果定于一尊就产生毛泽东,希特勒,这很危险的。所以德国中国这种民族,比较容易有这种迫害,英美比较没有。所以凡是神之所在,必有魔根在这里,神越高,魔就越高,你一个恍惚,就是魔来统治了,那很可怕,那我宁愿过庸俗的生活。
所以学问的艰难吶,你平浅不行,要有高度,有了高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能够用真正的光明广大来时时让自己站在一个明白客观的地方,你很容易自以为是,或是一头栽进去,宗教往往也是这样的,有时候都产生狂热,所以有些人听我讲课十六年,他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狂热(哲萱按:时温玉在侧,众笑)。如果狂热就糟糕的,他的生命就被锁定了。但他如果认为这果真高,他时刻在反省,这就不可以当狂热论了。这两者不容易分别,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分别。一般人用一个特定标准,用几个表示现象去考察,都不准确的。所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也是慎独,做人难吶,学问难吶,谁能有光明之德,不容易啊。但是教育最终就要培养这种心性。一个知识分子,一定培养这种心性,这叫通识,这叫智慧。不容易啊。好了,讲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们要讲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15:42:42 | 只看该作者
98/3/26王財貴教授晉見總統發言稿

我們敬愛的馬總統:

 今天我陪著「第九屆全國經典總會考」的績優考生,和他們的家長,以及多年來推廣讀經有功的各界代表,一齊來總統府晉見您。回想三年前,我曾在台北市政府見過馬市長,現在馬市長變成馬總統了,我倍覺榮幸。

 這十多年來,我曾經陪讀經的孩子進總統府三次,不過這一次,孩子們特別興奮,因為大家都知道,馬總統小時候背過四書、古文、唐詩、還有至少一百篇英文的名人演說,您也是讀經長大的。這些讀經的孩子都希望長大後也能像您一樣,做一個有德有才有守有為的人,當然,最好能像您一樣當上總統,那時,他們也一定會在總統府接見讀經的孩子。

 您一定知道,我們所推廣的讀經教育,不是復古,不是封建,也不是一廂情願的死背書。而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有理論、有實證的全面發展人性的教育。所以,接受讀經教育的孩子,不只讀中文,也讀外文,目的是要培養兼通中西文化的國際性人才。經過一年半載的讀經教育,不只語文能力明顯進步,也因為語文能力的提升,而帶動了其他所有的學習,所以讀經的孩子的學校功課,就不必家長老師操心,而可以養成自我學習的能力和興趣。又,讀經孩子所讀的書,都是聖賢的智慧,和文學的精華,所以,讀經的孩子,不只功課好,從小所種下的文化種子,將隨著他生命的成長而起薰陶的作用,愈長大,愈明顯。當前世界急需有學問又有教養的人才。──不只是為了世界的需要,一個人本來就應如此成長,所以我們從小給孩子中西兼備品學兼優的教育。

 大家都知道,當前的體制教育,問題層出不窮,導致社會人心敗壞,百姓憂心,政府明知教改失敗,卻一籌莫展。教育問題,成為國家施政的一大困擾。其實,我們的教育是在根本上出了問題,在枝枝節節上改造是無效的。根本的問題,歸根究底,只是「不合人性,缺乏文化內涵」兩句話。所以,要解決教育問題並不因難,只要「回歸人性,注重文化教養」兩件事。所有讀經的家長和老師,因為長期實地的操作與體會,都相信──如果能全民全面的實施兒童讀經教育,可以一舉從根源上有效地解決當前學校的一切教育問題,漸漸提升社會的文化品質。總統先生,您願意相信嗎?

這一百年來,我國的教育理論,大體從西方引進,國內的教育學者,受的都是西方的思想,如果不放開心胸,是很難相信的。但作為一個全民的領導者,是否可以站在更高更遠的地方,不論中西,不論古今,依照人性來考量這件攸關國家前途的大事,至少聽聽全國數以百萬計的讀經家長和老師的心聲。他們的所作所感,是真實的,他們的要求是誠懇而單純的。

 今天,我用這個難得的機會,為天下的家長和孩子請命,斗膽提出幾點建言,希望總統先生作為教育政策的參考:

 第一:請加強早教育的研究和宣導:現代愈來愈多的報告顯示,人生受教育的時機是愈早愈好,尤其對胎兒教育、嬰兒教育的研究,漸漸成為先進國家的潮流。有人說:「那一個國家率先實施早期教育,那一個國家將來就要領導世界」。因為人生有某些基礎性的能力的學習關鍵期很早,這些基礎能力,是一生發展的重要依據,也可以說,把早期教育做好了,就等於保障了一輩子的能力。就在前幾天,美國歐巴馬總統宣佈教育白皮書,表明要注重嬰兒教育。但台灣現在還沒有這種意識,將六歲以前的教育都叫做「學前教育」,交給家庭,而家長因為沒有早教育的觀念,六歲之前等於自生自滅,白白浪費了教育的大好時機。等到六歲進小學,就已經晚了,而且錯過時機,終身難以彌補。希望政府能加強對早教育的研究,並普及宣導,可以解決教育的一大半問題。

 第二:請由國家的教育機構在小學和幼稚園全面實施讀經教育:我們從民國八十三年開始在社會上推廣讀經教育,已經滿十五年了,因為它的易行性和高效性,口碑相傳,台灣已經隨時保持有一百萬兒童或多或少接受讀經教育。大陸有五千萬以上的孩子正在讀經,全世界各地都有華僑的孩子在讀經。但私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既難全面,也不能深入。教育是國家的大事,我們願意把這些成果全部奉獻給政府,讓政府接手去做,全國全面普遍地實施。如果一時不能信任民間的實踐成果,也可以由政府請學者專家選學校先做實驗,再決定是否全面實施。相信這不僅可以作為台灣教育改革的契機,也可以給全世界的教育提供新的典範。

 第三:請還給父母應有的教育權:政府和家長的本意都是要把孩子教好,但是,如果政府不能把孩子教好,希望政府可以尊重父母的教育權,放手讓父母自己選擇教育的方式。有些父母不信任學校的教育效能,他寧願把孩子帶回家自己教,即所謂的「在家自學」。不過,我們的教育體制對自學的申請做了層層的限制。天下父母,誰不愛自己的孩子?現在的家長的眼光和心智也已相當成熟,政府不必對父母的能力擔心太過,造成綁手綁腳的干擾。尤其在這多元化的時代,國家需要多種人才,也應開放多種管道,讓民間的教育力量發揮其培養特殊人才的功能。

 第四:請開放各級考試的資格和年齡的限制:進高中,進大學,進研究所,都要經過甄選或考試,是為了篩選人才。現在我國的各級考試都規定要有前一階段的學歷證件,甚至規定要到相當年齡才能報考。這個規定背後的思想是:只有學校才能給予教育,只有按制度走才能培養人才,這豈不是是相當封建而落伍的想法!因為原則上,人才可以從各種管道出來,而且既已設了甄選和考試的機制,則應該信任機制的功能,也就是:「沒本事,就考不上。」但是如果有本事而考得上,何必問他的本事是不是從學校體制出來?五年前,大陸已經取消了報考高中和大學的學歷和年齡的限制,只要是他們的國民,不論三歲或八十歲,不論有沒有上過學,不論有沒有畢業證書,也不需有「同等學歷證件」,只要交了報名費,就可以參加考試,考上了,有學校要收,就可以入學。我想,這才是國家養才之道,這也才是真正的公平。

 總統先生,前總統府資政孫運璿先生,晚年常向人提起他一生的遺憾,說:他當行政院長的時候,想先用十年把台灣的經濟建設起來,等經濟建設好了,下一步再做文化建設。但是,台灣經濟一好轉,他中風了,來不及做文化建設了。到了晚年,他才省悟到他的規劃錯了,原來文化建設是不需要費力,不需要花錢的,不需要等待的,在經濟建設的時候就可以同時做文化建設。只因為一念之差,造成他終身的悔恨,也造成國家的不幸。

 總統先生,文化建設是不能等的,而文化建設又是不費力不花錢的,只要有見識,有智慧,做一點觀念和政策的調整,就可以了。我是學教育的,我從十五歲進師專,後來讀師大、師大研究所,現在在教育大學教書,我今年六十歲,一生有四十五年都在教育界,我深知教育的重要,常反省教育的本質,看到當前教育的弊病的原由,我建構了一套簡易可行,深遠有效,而且有廣大的實踐證明的教育理論,只在一念之間,就可以讓國家的教育起死回生,讓孩子品學兼優,讓老師教學輕鬆,讓家長充滿希望,讓國民文化教養深厚,讓國家人才輩出。這就是「兒童讀經教育」。

 兒童讀經教育的落實,是經過漫長的歲月,經過許多人的辛勞付出,而有今天的風氣的。十年前,「文化總會台灣省分會」在台灣省政府的領導下,開辦了「全國經典總會考」,到去年,已經辦了第九屆了,成績斐然,有目共睹。但也就在去年,文化總會廢掉了「台灣省分會」,使這一極具意義的活動,沒有了領頭者。大家今天帶著滿懷希望,希望文化總會的馬會長為我們作主,將此一活動交由教育部或文化總會來主辦,使它可以繼續辦下去。相信身兼文化總會會長的馬總統是願意的,因為政治的總統是一時的,而文化的總統是永久的。

 馬總統,我們永遠敬愛您,支持您,您是我們永遠的總統!

 最後,我以一介書生,表示對總統的愛戴和對國家民族的忠誠,許下諾言:如果總統想要進一步了解讀經教育,我願隨時接受召見垂詢,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謝謝總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9-3-31 21:29:37 | 只看该作者
进行英文读经的家长,基本不到论坛里发言,每天教孩子读经没有多少时间发言。发言的多半是读经推广者,也就是所谓的宣传员。不过就我们的实践,英文读经不是100个人读,只有2、3个有效果。而是100个人100个有效果,这个效果就是文章中介绍的预想的效果。相反普通英文教育,1万个学生才有一个英语学的稍微好一点的。不过进行英文读经的人确实不多,而且我们能举出例子那一定被认为是个别的。因为只要举例就是个别。所以,了解和理解这种教育才重要,孩子是自己的。把他扔进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中,还是放在100%的效果中,就看家长的智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09:50:19 | 只看该作者
從「三十分鐘」到「十小時」——論王財貴先生讀經理論中時間量的問題
                                                                                            
                                                                                            撰寫人:黃亦珉
                                                                                            指導教授:王財貴
一. 前言u2
王財貴先生在早期推廣讀經時,大多強調只要在孩子的日常作息中勻出一點時間讀經,就有很好的成效 ;然近期在強調「大量讀經」「老實讀經」的口號下,對於每曰讀經的時間要求有增加的趨勢,除了建議家庭每日讀經時間至少要一小時以上(每日進度一百字,讀一百遍,約需一小時),並鼓勵家長用在家自學或就讀全日讀經學園的方式,增加到每日四~~六小時,甚至每日超過十小時也無不可。筆者以為,王財貴先生做這樣的改變,有其背後的理論根據,故嘗試以本文探究之。|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二. 不同的社會環境背景9
兒童讀經教育推廣初期之時,社會大眾對讀經的內涵普遍缺乏認知,接受度亦不高,在實用主義當道的思維下,教育者與家長皆相信增加知識與累積經驗才是學習的主軸,那時推廣的重點在於大力宣揚讀經基本理論,並鼓勵家長開始試行,故在此階段宜提出一種方便可行的入門之法,每天只要多花一些時間即能看見成效;然而讀經教育在推廣十年之後,讀經已成為大家逐漸接受的一種教育模式,許多小學、幼稚園都將讀經列入語文教育的一環,亦有愈來愈多與王財貴先生不盡相同讀經理論的出現,大家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使讀經的成效深化,徹底改善當前語文教育低落、人心膚淺腐化的問題。王財貴先生認為,欲改變目前的教育窘境,唯有將讀經主義反客為主,成為教育的核心精神,而置實用主義於未節輔助的地位,才是符合人性提升教育功能的根本道路。其具體的實施方式,除了「大量讀經」與「老實讀經」之外,最主要而直接的做法是將讀經的時間量大幅增加。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三. 不同的立基點
進一步言之,「三十分鐘」與「十小時」是基於不同的立論點:「三十分鐘」是「附加式」的思唯,也就是其它的生活與教育型態不變,只是每天挪出一小部分時間來實施讀經的課程;而「十小時」則是「核心式」的思維,落實讀經作為教育主軸的型態。就人才培養的觀點而言,兩者皆可促進各種潛能的開發,但若要培養一位識見超卓,透顯人性光輝的大才,或許後者要比前者更有機會。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四. 兩者在推廣上的優劣>
每天十小時的讀經量乍聽之下不可思議,然而再細探之亦非絕不可行,正如其它才能的培養,一個奧運金牌的得主,一個享譽國際的演奏家,都是從小開始大量練習而來的成果。大量練習雖非成就天才的關鍵因素,但往往是一項重要條件。況且經典具有普遍與永恆性的價值意義,實行起來更具合理性與全面性,不同於特殊才能,只是單向的極致展現。然而就推廣的角度而言,「每日三十分鐘」相較之下容易被接受,「每日十小時」則是難以實行.而且,雖說讀經主張是本末兼顧,但本末差距太大,難免讓人誤會為是排斥了其它的教育.這也是近年來王財貴先生遭受非議的地方。這裡必須提問的是:何以一個要廣為推行的教育運動,要越來越背離大眾的接受度,而往孤高處行去?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前文有言,當前推廣讀經所要面臨的課題是:如何深化讀經的成效。「每日三十分鐘」雖然簡易可行,容易入門,但缺點是容易淺嘗輒止,船過無痕;而「每日十小時」雖然門檻變高,容易望之卻步,但也考驗讀經家長對於讀經理論的堅定與否。也許一時間無法弭平外界的質疑,但若能因此而造就一輩有天地之量的國際大才,帶領人類整體向上提升;而一時不能做到的人,也因標準的提高,使他們稍稍步趨追隨,這樣的成效豈不更具意義與價值?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五. 王財貴先生讀經理論的特色
筆者以為,王財貴先生的讀經理論不能視為類宗教(因其源於理性,非源於對未知之神的崇敬),亦不只是隸屬於潛能開發的、道德的、甚或只是文化教育之下,作為其中的一個環節。此理論乃是從人性的根源出發,對教育全面的思考,它包含了智能開發、道德與文化諸領域.它不是某一種教育技術的理論,而是一種教育哲學。既是哲學,就需要提出一超越現實殊相的純粹理想標的。「每日十小時」正是展現此純粹標的的易簡工夫。提出一個純粹理想是哲學家的責任,但並不意味達不到純粹與完美即是失敗,相反的,王財貴先生的讀經理論雖有分判,更有融釋精神,只要是誦讀經典,無論多少時間量,都屬乎讀經的範圍。只有純粹與否的問題,而無對與錯的問題。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六. 結語
從「三十分鐘」到「十小時」雖然只是讀經時間量上的延長,但深究之可發現與王財貴先生整個讀經理論有著環環相扣的關係。在其理論中,欲深化讀經的成效,指點與啟發經典內容仍為次要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助緣工夫;將讀經教育視為教育主軸,並增加讀經的時間量才是主要的、非有不可多多益善的本質工夫。雖然在實踐的過程中,隨著每個孩子不同的才性、成長環境等變因,不是人人都能達到此理想狀態,如同聖人境界之難登,但提出理想畢竟是哲學家的責任,不能夠因為理想之難達就怪罪此理想為狂妄,也不能夠因為實踐者為現實做出種種修正,就反噬其源,認為此理想為無用。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者需要各司其職──理論的創立者須堅守其理論的普遍性,做為實踐者的標竿;實踐者須有效地將此抽象的理想付諸實行,即使做出種種修正亦不偏離其本。若能如此,理想與現實才能達到最佳的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9-4-13 12:01:0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慢慢看,慢慢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12:12:51 | 只看该作者
琅琅讀經運動  十年見樹成林

原文 :百世教育雜誌   212期    2009   5月專刊  

兒童讀經,不是復古,不是封建,也不是一廂情願的死背書,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有理論、有實證全面發展人性的教育,除了能讓孩子提早接觸聖賢經典之外,還有鼓勵讀書、強化語文、啟發潛能的附帶效果。因此,讀經教育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十多年來,由王財貴教授發起並領導的讀經運動,在他不為一己之私的理念堅持下,正在全球蓬勃的發展。九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第十屆全國經典總會考」第一次籌備會議,假台北市信義國中活動中心演講廳召開,是日下午,「第九屆全國經典總會考」績優考生及推廣讀經有功團體代表,受邀到總統府晉見馬英九總統,馬總統除了期勉讓更多的小朋友喜歡讀經、接觸經典之外,同時也讚揚推廣讀經為台灣培育出學養兼備、經世致用、繼往開來的傑出人才,讓台灣的未來更好。

老祖宗的智慧

自民國元年政府廢除小學堂讀經課程,到民國九年五四運動風起雲湧,國小語文課程全面改用白話文,數十年來,國人對於古文的閱讀益發困難,有感「文化失根」危機的台中師範學院王財貴教授認為,應該是「對八十年來的文化心態做反省的時候了!」因此,當務之急乃是進行教育的革新,他主張最根本的切實做法,即是實施「讀經教育」,而且必須從兒童時期開始,即所謂的「童蒙養正」。王教授認為具有高度文化價值的經典,是前人的智慧精華結晶,熟讀之後不僅可以增長見識,對其他應用學科也易於吸收,「讀經」可說是啟發理性、開拓見識、陶養性情最簡捷易行的方法。

民國八十三年,王財貴教授開始在國內倡導「兒童讀經」,其中「小狀元會考」活動滿足了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從此逐漸形成一股社會風潮,各縣市讀經學會也漸次成立。台灣省政府文教組許正宗科長表示,民國八十八年七月第二階段精省工程啟動,省府大幅瘦身並重新調整業務方向,文教組同仁兼任的「文化總會台灣省分會」看重兒童讀經的文化意義,遂將兒童讀經列為重點工作,並運用公部門的力量,邀請各縣市教育局、讀經團體、讀經重點學校會商,終於在民國八十九年催生第一屆「全國經典科段總會考」,除邀請現任台中教育大學的王財貴教授指導外,同時所有試務均比照正規學制辦理,試圖營造一個公正嚴謹的兒童讀經評鑑平台。另外,會考時間特別訂於九月教師節前後的假日,以彰顯尊孔的文化意涵,頒獎典禮則訂於十一月中華文化復興節前後,並由省主席主持頒獎,合格學童及家長齊聚一堂,自此「全國經典總會考」儼然成為讀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

經過九年的耕耘,「全國經典總會考」已經擴展為二十四縣市同步舉行的大會考,也是國內唯一同時設有「口試」及「筆試」的兒童讀經評鑑活動。會考科目由第一屆六科十八段,累計到第九屆的中英文經典五十二段,內容包括國學啟蒙、學庸論語、老莊、唐詩、孟子、易經、詩經、古文選、書禮春秋選、詩歌詞曲選、佛經選、西方文化導讀、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柏拉圖蘇氏自辯、英文名著選、英文聖經選、英文常語舉要等,「第十屆全國經典總會考」更預計增加閩語七段、客語六段,總計科目將高達六十五段。其中,中文經典每段約八千字,其難度遠超地方學會舉辦的「小狀元會考」,是全國讀經學童自我挑戰的終極目標。

目前已經舉辦九屆的「全國經典總會考」,除了連江縣之外,全國各縣市均設有考場,歷年報考人數已超過四萬人次,合格學童逾一萬五千人次,無論規模與難度皆是國內最高。馬英九總統在總統府接見第九屆績優考生茶會上致辭表示,去年共有三七七一人報名,最後有二三二四人及格,能夠通過會考的小朋友,相信平常一定都非常喜歡讀書,而且在學業與品格上都有良好的表現。此次受邀來到總統府的學生,是全國前二十名的績優考生,會考成績都在二十段以上,雖然他小時候也背過四書、古文、唐詩以及一些英文名人演說,但這麼廣泛與全面的經典誦讀,實在讓他自愧弗如。

「全國經典總會考」一直是由台灣省政府具銜主辦並頒發獎狀,但實際執行則由「文化總會台灣省分會」負責,由於該分會已於民國九十六年底奉政策指示裁撤,經各縣市讀經協會代表會商,會考試務工作自第九屆起改由王財貴教授領導的「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負責。由於推廣讀經人員在地方上的耕耘與奉獻,讀經教育才能夠在國內穩固的發展,讓我們的孩子朝向全人教育發展。馬英九總統在接見「全國經典總會考」第九屆績優考生時表示,「文化」可用以穿越冰冷的政治圍籬,開啟台灣新聲;經典中所揭示的「品格教育」更是現代教育中所不可缺。「全國經典總會考」具有極大的人文價值意義,政府有關部會應予重視,並給予必要協助,使之得以持續,尋回老祖宗的智慧,促進社會祥和。

絕對不同凡響

根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歲開始,一至三歲即有顯著的發展,三至六歲,其進展更為迅速,六至十三歲,是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期,至十三歲則是達到人一生中的最高峰,以後最多只能保持在此高點,往往二十歲以後,心境若不平衡,便有減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發展與記憶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歲開始醞釀,一至十三歲總是緩慢上升,十三以後方有長足的進展,十八歲以後漸漸成熟,但依然可因經驗及思考之磨練而一直有所進步,直到老死為止。

記憶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唯有趁現在「死背」多了,將來才能「活用」。王財貴教授認為,「經」是最有價值的書,百讀不厭的書,這些書有無窮的涵義,要及早「灌注」在下一代的心靈中,好讓它在人生的成長歷程中漸漸醞釀、發酵、成熟。所以,兒童讀經,越早越好。民國八十四年開始讀經直到國中階段,即將大學畢業的黃興廷表示,他是很早跟隨王財貴教授讀經的學生,雖然,後來專注在自己喜愛的音樂學習上,但是,如今只要王教授一通電話,他就會義不容辭的以自己所學的音樂專業,來為經典活動做開場表演。

回顧早年讀經的推廣歷程,目前就讀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的黃興廷表示,讀經活動草創時期師資缺乏,因為他的爸媽非常支持讀經理念,希望孩子從小就能在經典的薰陶下成長,因此邀集了有興趣的朋友與社區中的其他家長召開說明會,雖後來終於成立讀經班,但還是沒有形成一個運作系統,仍然處於家長帶著孩子讀誦的摸索狀態,如今經典總會考即將邁入第十屆,全國各地亦陸續成立四百多個讀經班,快速發展的榮景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從讀經到成為推廣讀經有功的人員,背完唐詩三百首、論語、大學、中庸及老子,感受頗深的黃興廷說:「讀經並不會有想像中的直接效果,但是會有非常多的周邊效應。例如:讀經可以訓練專注力,當時我的年紀七、八歲開始學音樂,那時候剛好可以把那份專注力運用在音樂的學習上。」擔任多年的讀經推廣工作,遇到許多家長提出讀經效用的疑問,黃興廷以讀經長大的孩子分享個人感受表示,讀經可以提升對事情的專注力或體會,甚至多數人期盼讀經能馬上反映在文筆及口條方面,答案也是肯定的。

讀經必須靜下心,一個字、一個字的讀誦,並且是一遍、兩遍、十遍、五十遍……專注反覆的唸。認為事情是相對應一通百通的黃興廷表示,家長陪孩子一起讀經,不僅可以增進親子互動關係,孩子的記憶、背誦與學習能力,與同齡相較絕對是不同凡響。

能讀就盡量讀

兒童讀經是透過兒歌般的集體誦讀,營造出一個輕鬆的接觸環境,讓孩子於書聲琅琅的氛圍中熏習,經文就如同音樂旋律一般,在毫無壓力下進駐孩子的腦海。王財貴教授表示,兒童讀經沒有一般的學習壓力,卻有潛在的學習效果;至於文義則可留待孩子智慧發展成熟後,再自行反芻思索,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剛開始讀經可由孝經、弟子規、唐詩、學庸、論語等大眾較熟悉的經典教材入手;然後,循序漸進擴及詩經、老子、莊子、易經等義理教材。

幼稚園中班開始讀經,如今非常貼心有禮的柯辰儫已是國小六年級生。覺得越單純越好的柯爸爸表示,當年他聽了一卷王教授推廣讀經的錄音帶,後來親自去聽演講與參觀華山書院帶班的情況,於是決定帶孩子去上每星期一次的讀經課程。辰儫的爸爸笑著說:「小孩子可以接受,我也可以接受,媽媽也可以接受,後來成立全時讀經班,我們幼稚園沒去了,就把讀經班當作是幼稚園。一路讀下來,單純相信就對了!」

學齡前全時讀經,遇到國小就學會不會發生問題?採取在家自學的柯爸爸表示,辰儫除了回學校考試,平時不是到讀經班,就是待在家裡,幾乎把全部的時間、精神,都投注在經典的讀誦。因為讀經,所以孩子的專著力很明顯提升,同時比較靜得下來,這是跟一般未讀經孩子的最大差異。另外,讀經的孩子也都非常喜歡閱讀,往往拿到課外書籍就愛不釋手,尤其閱讀的速度驚人,常常教父母望塵莫及。柯爸爸笑著說:「他們就是有這種特性!通常一本書半天就讀完,難一點的,一天就可以讀完。」

普遍性的觀察,讀經的孩子都有專注力高、閱讀能力強的傾向。除此之外,讀經過程更強化了孩子的定力。柯爸爸表示,雖然他家不禁止看電視及上網,但孩子不會想要主動去開電視,就算上網瀏覽也自有節制,並不會沉溺在網路世界。他看見孩子讀經的過程中,無論在教育、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正向積極的習慣慢慢的養成。「因為那不是我們教的啊!」辰儫的爸爸說:「買了書,孩子自己看,裡面的道理他自己都知道。」

讀經、在家自學,這是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有時還真令人搞得一頭霧水。柯爸爸表示,長輩、家人都會關係孩子的學習狀況,他只好盡量的說明;重點是,孩子的學習自己能掌握。也許,其他人會質疑這種學習方式,通常他會簡單的說明讓對方了解,當眾人看到孩子的實際表現,發現待在家裡而沒有去學校上課,其實沒什麼不同,也就確實能讓人感到放心。柯爸爸慎重的跟辰儫說:「既然我們接觸了這一塊,就把時間留下來,不是學校不好,是讀經在這個時間內比較重要,你把握住這個時間,利用十年的時間,能讀就盡量讀。」

文化建設不能等

大家都知道,當前的體制教育,問題層出不窮,導致社會人心敗壞、百姓憂心,政府明知教改失敗,卻一籌莫展,顯然教育問題,已成為國家施政的一大困擾。其實,我們的教育是在根本上出了問題,枝枝節節上的改造根本無效,問題歸根究底,只是「不合人性,缺乏文化內涵」兩句話。王財貴教授在帶領「第九屆全國經典總會考」績優考生、家長,及推廣讀經有功各界代表晉見馬總統時,充分把握為天下家長及孩子請命的難得機會,於茶會中向總統提出幾點建言,希望作為教育政策的參考:第一、請加強早教育的研究和宣導。第二、請由國家的教育機構在小學和幼稚園全面實施讀經教育。第三、請還給父母應有的教育權。第四、請開放各級考試的資格和年齡的限制。

兒童讀經採用傳統「童蒙誦讀」方式而不強求理解,一反成人認知的「理解與記憶」學習模式,因此不免遭到部分家長的質疑。近年來由於多元學習、語文教育、品格教育、鼓勵閱讀的趨勢,以及讀經學童在課業與行為上的優良表現,推廣阻力正大幅降低。能量累積越久、蓄積越久,爆發力就越強,讀經的目的與意義正在於此。認為「保握時間多留幾年,再讀、再讀!」的柯爸爸表示,他們要求品德、行為方面的基本架構,孩子經由讀經耳濡目染的塑造,最後沒問題了,其他科目不過是考試的技巧,只要願意讀都不會太難。

目前,辰儫正開始讀文心雕龍,笑稱自己跟不上的柯爸爸表示,孩子不求甚解的單純讀誦,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學習成果,其實他們自己也不曉得,也許要等到二、三十歲才發酵出來。柯爸爸站在父母的角色表示,國、高中以後,孩子可以隨興趣自由發展,現在把握黃金時間大量的讀經,錯過了就很難在有此機會。他比較全時讀經與部分讀經的其他同學,在專注力、內在氣質的表現方面確實仍有差異。讀經看似簡易、單純,事實上要付出的時間與精力,一點都不比其他學習來得少。認為所有父母皆很用心的柯爸爸說:「現在看不到明顯的外在效果,但是根基扎穩一點,相信未來孩子一定很好帶。我們不是說教,很多東西都是古聖先賢教的,不是我講的,這些東西自然而然進入孩子的頭腦裡面,他行為上有所偏差時,自然就會修正。」

父母親的個人觀念未必正確,然而經典通過時間的滌蕩與沉澱,對孩子的影響會逐漸彰顯出來。認為孩子背書很枯燥、很累、很辛苦的柯爸爸說:「這種效果很像喝茶,慢慢會回甘一樣,孩子以後就能體會得到。」剛開始看不懂,後來自己都知道文章的意思,讀經已經七、八年的辰儫表示,讀經雖然很累,但是讀經之後,他的閱讀速度變得較快,對古文的意涵也越來越了解。

「文化建設不能等,而文化建設又是不費力、不花錢的工作,只要有見識,有智慧,做一點觀念和政策的調整,就可以了。」今年六十歲的王財貴教授表示,他一生有四十五年都在教育界,深知教育的重要,由於常反省教育的本質,看到當前教育的弊病原由,於是建構了一套簡易可行,深遠有效,而且有廣大實踐證明的教育理論,只在一念之間,就可以讓國家的教育起死回生,讓孩子品學兼優,讓老師教學輕鬆,讓家長充滿希望,讓國民文化教養深厚,讓國家人才輩出,這就是「兒童讀經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9-5-14 12:0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天津清羽 的帖子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下真正拥有德是可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9-5-26 21:47:1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个名称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8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19 , Processed in 0.10767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