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到底是什么让您产生了读经教育的想法?
答:问这个问题的人很多,尤其是有记者身份的人最喜欢问。(笑)
你不要问为什么,只要知道这个想法好就行了。
(笑,那还是要问)
有些人的人生观教育观跟一般人不一样,就好像是怪异,你这个问题其实就是问,你为什么这么怪异,那怪异的人一定有一个怪异的机缘,大家都这样想。
近代的例子就是洪秀全,他本来是要考秀才的,屡考不中,生了一场大病,昏了三个月,醒来以后,他就创了一套思想,太平天国就起来了。所以大家都想,凡是不一样的思想一定来自不一样的原因。或许吧,不过我不是这样,不是生了场大病,醒来就想读经了,我没有得过病,越来越健康,是众人都病了,所以我就跟他们不一样。
(还是没有回答,难道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吗?)
或许有外围的原因吧,因为我是学教育的,但学教育的那么多,为什么我跟别人不一样,那就要看最内在的特质,就是我认为一个人都应该依照道理而思考,依照道理而判断,依照道理而行动,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都应该这样做。所以我常说,不是我一个人发现了读经,而是每个人都应发现,不是我一个人来推广读经,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推广。所以现在就问读经合理不合理,再问如果合理你为什么不去了解不去实践。我的意思就是说首先要有一个核心的品质,就是你要尊重道理,依道理思考和判断,这样才符合知识分子的本分,我是读书的,至少我读过十年书,古人说,寒窗十年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以我把知识分子定义为,读过十年书以上的人都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现在我们看很多人都读过十年书,幼稚园三年,小学六年,到了初中,就是知识分子吗?好像不是,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不能从理而思、从理而断、从理而行,那怎么读了十年书还不是知识分子?教育有问题。一个人被教育教得生命有问题,他是不是就应该怪罪这个社会,也不一定,等他能够思考的时候,就应该勉励自己依理而思,依理而断,依理而行。
所以我也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我是读教育的——那时候我就渐渐想,我应该依理而思、依理而断、依理而行,我就一直反省,我所读的教育理论是否合理?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它?假如我判断它是对的,我就要按照这样来做,假如他讲的道理不完全对,我就做一半,做三分之一,做到恰如其分,所以我就增多了这一个态度。所以我们在教育上应该以这样的态度去应用教育理论。用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样,比如在做生意上,先要了解做生意的基本心态是什么,然后再去运用所有的资源和市场,这样也可以把生意做好,对所有事都如此。
我是学教育的,要对教育负责,我要用公正的态度去看我所学的教育理论,这不是很正常吗?于是我就发现,这些教育理论有道理,但是有盲点,同时我也在反省自己的人生,这两相对照起来,就渐渐发现,应该用读经的方式来做基础的教育。我怎么反省人生呢?每个人都有这个时候,就是十五六的时候,自我意识渐渐成熟,他会反省社会,大部分人都是抱怨的,他也应该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学问德行是不够的,两方面都会有。一方面对社会,大部分人都不满,也有感恩的,但现在越来越少了,这不可以的,应该对需要感恩的就感恩,需要批判的才去批判,这才是公正的人嘛。对我们自己也是,我自己有多少才华多少德行,是不是够,这应该了解,如果不够,应该怎么做。我当时就这样想。
我看自己的才华,差远了,不够的,看我自己的德行,不够的。我为什么知道不够?因为和我们读过的书里的这些人比较,我们都有国文课,都读一些文章,所谓的道德文章,这样才可以拿来教学生,做范文嘛,我读那些文章,觉得自己实在差太远了,我就想为什么我差这么远,我就去看他们的作者介绍,我看了很多作者,得到一个规律,就是这些作者,无论古代的、现代的,哲学家、文学家,所有有成就的人,小时候都是读经长大的,我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他们从小读有用的书。而我从小学读的书,都是读无用之书,只是小学读的书,让我可以考初中,初中读的书,让我可以考师专,对于整个人生的前途,对于国家民族,对于国际世界,对于天地宇宙,一概没有用。
我称这是两方面的反省,一方面是我小时候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是因为我不聪明,也不是不用功,而是这些聪明和用功投在没有效果的学习上,因为我们教育所教的,从我小时候开始,就教一些很简单的知识,对于基本能力品德智慧性情,几乎一片空白,所以从主观上来看,我认为我的生命没有受到任何教育,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从客观方面呢,我学习教育理论,每种教育理论也应该拿来反省一下,就是看他对不对,还有更重要的是,看他对在哪里,所谓对在哪里就是看他哪一方面有道理,应该在哪方面用。如果他可以在哪一方面用,就不是在全方面用。后来就渐渐深化到,对于整个人生,整个人类的文化表现,我认为都应该如此看。那么,就首先做一个区分,再对这个区分做一个判断,我们怎么区分人类的学问呢,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用的是一种逻辑法则,我在做这样想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是依靠什么样的原理做这种区分,后来我渐渐了解是依照一种逻辑法则,这个逻辑法则首先表现为二分法,就是人类会把所有对象分成两类,简单的说就是阴阳。我们如果去看历史,有古代现代,看地理,有东方西方,看文学的表现手法,有白话文文言文,这些都是二分法,当然二份不一定都要这样分,但是大体上习惯是这样。我们对学问也有科学和人文,用二分法来分别全世界,分别一切对象,你有了左边就有右边,有了前面就有后面,如果是两边形成一个主体,我们就想一个问题,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要接受完整的教育,必须两面兼顾。我就渐渐发现,为什么我或者一般人所受的教育不很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原来问题根源就出來这里,甚至中华民族近一百年来的浩劫,问题就出在这里,就是我们对世界了解不够全面,原来是因为我们心态不够全面。我渐渐就形成一个教育的独特看法,就是凡是学了一个教育原理,我必定要看他在哪一边是有成就的,他是否有另外一边的缺憾,渐渐发现,近代西方的教育是偏于一边的,偏于知识的效用、理解的训练,人类是否还有另一面也是很重要的生命特质呢?每个人都知道一定有,如果有你怎么去弥补呢?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有知识的学问,又有所谓生命的学问,就是智慧的学问,这两种学问都需要,请问你如何去开发?你是否同时去做呢?还是在不同时机做不同的教育?所以我又探索时机的问题,把人生分为幼稚期和成熟期。学习的方法又有两种,对于知识的学习是懂了才教,教懂才有用,教不懂没关系,等到长大再教也一样,甚至更容易教;另一方面是生命的学问,不懂也可以教,教不懂也有用,因为他是属于熏陶的、潜移默化的,甚至不懂的时候就一定要赶快教,等到懂就来不及,所以这种学问是越早学越容易,这样印证人类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一种是能力递增,越长大越高明,就是属于认知的能力,另一种是记忆的能力
用这种二分法来思考问题,比较简洁方便,可以把问题做全面性考察,如果人类学问有两大性质,那么我们教育似乎就应该有两大模式来应对这两大性质,另外我又想到,可能对人类的年龄的成长,也分成两大阶段,来完成这两大性质的教育。
所以从十七八岁开始,我就构想这个问题,首先是自己做一些弥补的工作,就是多多少少勉强自己去读一些有用的书,就是读一些经典。我出去教书的时候,二十几岁开始教书,我就对小学生做一点实验性的教学,发现非常顺利,小孩子也不排斥,当然,经过二三十年后,都有一些当时的孩子来跟我汇报,纵使只教一点点,这个经典对他们一生有重大影响。后来我自己有孩子了,我就想我自己被牺牲了,不要牺牲下一代,所以我就邀几个好朋友,亲戚邻居的孩子一起来,给他们做读经教育。所以我的读经推广工作是从自己家里孩子开始的。因为一种教育理论要推行出去,影响的层面是很广大的,如果这个教育是错误的呢,会害人的,如果会害别人,我先害自己的孩子比较没有罪过,不过也发现可以过得去,那再经过十几年,我四十五岁所以,我认为时机才成熟,至少我的一些理论才渐渐自己明白,也形成一套想法,我才开始出来推广。
(刚才说的还说得过去是指的什么呢?和不读经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吗?)
就是一般人容易起疑问的,他喜欢吗?那还过得去,至少他没有排斥。他能够吗?至少他没有什么困难就学起来了,就是这样我说害还得去的意思,当时怎么会知道他有多少功效呢?纵使当时有一些功效,我也觉得那不是最后的。读经很容易出现的功效,有些人以为这些就了不起,我也没有认为什么了不起,我说还过得去,什么意思呢?读经以后认字就快,认字多了后就喜欢阅读,一朗诵的结果脑神经发展,喜欢读书后知识量增长,就提升他的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表现还比较出色,一般人认为这就了不起,我认为就还过得去而已。
(您以前说过读经三个月就相当于小学的水平,如果读经一年就相当于什么,是有这样一个比例?)
这也有相当的宣传效用,但它也是真实的,我的讲法是,如果读经一年,大概就有高中的语文程度,读经两年,就有大学的语文程度,读经三年,就有大学中文系的语文程度,这是指语文程度而言,其实是指他的语文基础而言,他打下多少根基,有了这些根基,随着生命成长,就会发挥,所以我讲的程度并不是让一个一年级读经一年的孩子和一个高中的孩子来比赛作文,而是一个根基的意思。
(那时候在台湾推广读经是九四年)
九四年是正式向社会推广,我成立一个读经推广中心正式推广,意思就是第一点我写出一本很简略的手册,第二个就是成立一个小地方,两三个人办公,接受各地的咨询,第三方面就是做示范教学,在那个地方开读经的教学班,每个礼拜上一次课,每次课上一个半小时,一方面是做实验,另一方面也让别人做参考。
(在大陆是什么时候开始呢?)
在大陆推广延后不了多久,因为在九四年台湾开始,大概九五或九六年,当时在香港的南怀瑾先生,他知道了,就让他的弟子请我到香港讲,在香港演讲后,香港就有少数的地方开始读经,而南怀瑾先生也介绍我到海南岛去演讲,海南岛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效应,后来很快就到了上海,首先是对希望工程学校的校长演讲,那次的作用就很大,带动几百万的孩子开始读古典名著,这样渐渐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媒体也在报道,我从那时候开始,大概一年平均来大陆一次或两次,每一次都是二十天到一个半月,做巡回演讲,平均一天讲一场到两场。
(现在大陆大约有多少学生在接受读经教育,程度如何?)
我是自己没有去统计,我也没有能力去统计,因为没有一个大的机构来做这个事,因为这是一个大事,他的影响层面很广,所以我没有确定的数据,但是我看过大陆有一位教授,他说据他的观察和估计,在三年前,他就这样讲,大陆大概有三千万的儿童,多多少少开始读经。
所谓多多少少的意思,是从教材来说,三字经也算,唐诗也算,一直到四书五经,这都算,第二个多多少少是从时间上来说,一天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也都算,一直到一天六个小时八个小时,这样叫多多少少,这样总加起来他说有三千万。如果三年前有三千万,那到现在2008年,应该有五千万乃至于更多,多多少少在接受读经教育。尤其是近年来,大陆政府一直致力于提倡中华优良文化的教育,提倡品德素质的教育,提倡和谐的社会,对于民族人心的改善,是非常用心,而当政者,或者说教育工作者,也渐渐去思考这个问题,如何端正人心,如何提升品德,如何和谐社会,至少经典教育不仅没有妨碍,反而是有益处的 ,如果照我来看,经典教育才是唯一的一条路,最简洁方便有意义的路,其他的教育对这几方面的作用都不如经典这么简洁方便。
(我记得去年新闻联播好像播出过全球各大学内已经推行经典教育,纳入教改日程。)
这也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一则以喜,就是这么多人注意,而且真有这么多大学注重经典学习;一则以忧,就是他们没有把握到教育的要领,因为经典教育在十三岁以前就要完成,当然一方面大学生是要读了,但为什么不知道小学生、幼稚园、婴儿、胎儿也可以读啊,为什么不知道呢。所以如果都到大学生才读,他们又累又辛苦,有些时候又反感,那如果真的认真,效果也不大,如果真要培养文化人才,十三岁就要完成。
问:有什么资格才能做读经的老师呢?
答:如果真正了解教育的话,有这份教育的热诚和见识就可以当老师了。有些人认为老师要有相当的学问,相当的品德,当然有高的学问和品德更好,但是有了学问和品德,你对于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清楚,你也不能把教育做好。我们现在这样看,以一般的学问和品德的标准,只要他有对教育有真实的认识,其实就是说,对经典教育认识清楚了,他照着现在的学问和品格就可以做读经老师。如果他有科班出身,大学的文凭行不行?行。如果没有大学,初中可以不可以?可以。小学毕业呢?可以。甚至小学没读过,他只要认识注音符号,就可以当读经老师,甚至他不要认识拼音符号,只要会按CD机器,就可以当读经老师,因为经典录成CD用声音就可以传授经典,如果你能认识拼音,看着有拼音的书念给孩子听,就可以做读经教育。
如果你教的是知识技能,你必须有专业的能力,才能够教好,现在你教的是文化,是从语文入手,而语文的学习本来就是人类的基本天性,语文的学习就是反复听,反复跟着念,念到熟悉,念到背诵,念到滚瓜烂熟,念久了念多了,他自己就能够融会贯通,我们现在教语文的方法呢,把他当知识来教,教一句就要懂一句,而且不仅要懂他的内容,还要懂他的文法结构,懂每一个字的意思,这样就很难教。
所以读经的老师是很容易培养出来的。但是说容易,他其中也相当难。因为他要打破几十年来的教育框架,是不容易的。所以有许多老师,包括学校的校长,乃至于一个地方的教育局,当他们知道读经的观念以后,他们是采取一种“也不错”的想法,所以在功课之余加一些读经,当然也可以,但是有些时候他们会发现,只加了一点点时间精力去读经,他会产生很大的作用,甚至少部分时间读经比用大量时间学习读功课的效果还要大,所以他渐渐认识的更清楚了,他就渐渐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有些时候,用少量时间去读经,并没有什么效果,于是就淡忘了,或者一个大团体中,只有少部分的班级在读,他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行政方面的,主管的领导不谅解,一般的同事取笑他,他承受不住。所以推广的过程中确实是很多的波折,很多的起伏,但是总体来讲还是很顺利的。
问:都说开卷有益,但是总结起来还是读经典,很多家长在买书的时候有困惑,您能不能开出一个书单,什么是经典的著作,我们该以怎样的顺序来阅读?
答:这个问题不很清楚。表面上很清楚,其实需要去面对这个问题的内容是很多的。因为这里至少分成两个概念,一个是读经,一个是阅读。说开卷有益大体指阅读而言,反正读了书一定就有益处,但一般开卷有益是博览群书的意思。读经所选择的教材是有相当固定性的,阅读就比较广泛,如果讲到读经要选那些做教材,一般应该都可以自己选择,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认为某一部书是人生必要读的,乃至于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更进一步是永垂不朽的天地之真理,你认为这部书是如此如此的,它就是你所要选的经,如果你不知道这些书在哪里,我可以以我的观点来介绍一下。我的观点其实也不是我的观点,这是历史上共同的观点,所谓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后所留下来的大家公认的,经常不变的大道,像这种书,其实没有多少。我把中国几千年来称得上经典中的经典的书,分成四等,要选择读经的教材,从最高度的选取,因为高度的读会了,低度的就很容易。最高度的经典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背起来了,将来能够融会贯通了,中国就没有更多的书,所以人生只读四本书就够了,意思是说,读四本书之后他什么书都能读。假如没有时间读那么多,就把一本论语读完,他就能够了解其他三本,能够了解其他三本,一切书就都能读。如果有时间有精力,可以多读多背,所以第二度的经典,就是易经诗经老子庄子,第三度必要读的书就是一些很有名的古文诗词歌赋,第四流的经典就是一般流行的童蒙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这些书,读也不错,不读也没关系,因为,以上的书都会了,这些书其实非常容易的。所以一般人从三字经读起,从唐诗读起,我都笑他,你在障碍你的孩子你知道吗?他说哪有,读这个很好,他进步很多,我说如果你读论语,读易经,不是进步更多吗?四流的经典以下,都不必把他看成是经典,有时间读一点背一点,没有时间没有关系,以后慢慢读,只要一二三读经典读多了,其他的是很容易,这是经典的书籍。
所谓开卷有益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博览群书,这是有关阅读的教育,现在全世界都知道阅读是很重要的,台湾和大陆都在提倡学生阅读的风气,阅读课教起来,煞有介事,好像阅读有一套教学方法,教来教去,喜欢阅读的学生还是不多。其实,一个人,尤其是在小时候,基本上是喜欢读书的,喜欢学习的 ,因为人的生命就想要充实、饱满,所以人的内在生命是渴望学习的。如果你依照人性来教育,他本来就喜欢读书。所以读经的孩子叫他读三个月半年一年之后,他就自己去读书,而且喜欢读书,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喜欢到手不释卷、废寝忘食,有些家长都有另外的烦恼,他说我的孩子太喜欢读书了怎么办,我就说,你这个家长真是得了便宜又卖乖,如果天下的家长都有你这个烦恼,我们天下太平了。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读书呢,因为我们教他读书的方法不对,如果要他博览群书很容易,其实很简单,我有一套阅读教学法,我称为“放牛吃草教学法”。其实如果要讲阅读教学法,我们可以先讲认字教学法,因为阅读先要认字。认字称为小学教育的一大艰难的工作,其实认字是很简单的,人类基本上就有认字的潜能,认字本来是很容易的,我们把他看得很困难,依照我的建议,认字有一种合乎人性的教学法,我称为“糊里糊涂认字法”,就是对文字的认识是人类的潜能,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就有很大的潜力,人类是怎么认字的呢?就是从模模糊糊中慢慢他就清楚,是糊里糊涂就认字的,人类认字程序既然是糊里糊涂的,我们就用糊里糊涂的方式教他认字,也就是不用教认字。而读经呢,是反复看这些字,一两个月两三个月竟然就能认几百个字,半年一年两三千个字都认完了,这不是糊里糊涂认字吗?
认完字他就会去读书,刚认字不很多,不很清楚,年纪又小,他读的书一定是似懂非懂,你不必管他懂不懂,像放牛一样,让他去吃草,管他会不会消化,他会一天天长大。你如果去问牛,牛啊,你吃这些草,你消化成几两肉,你算给我听,这只牛就饿死了。(笑)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很可笑的,天天就问,你这一本书有什么心得?他那么小有什么心得,他还没有读过大学他有什么心得。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问题,一个孩子是吸收能力强,表达能力弱,他读进来,好像了解,你让他讲的时候,他就不了解,所以有些孩子会说,你不问的时候我好像还很懂,你一问我就不懂了,(笑)我们老师偏偏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他不能懂,硬要他懂给你看,孩子说我不懂,老师就摆脸色给他看,那孩子就觉得读书怎么这么辛苦,不是读书辛苦,而是了解这些书辛苦,不是了解这些书辛苦,而是了解还要表达给老师听,那是非常辛苦,所以老师专门找苦差事给学生做,于是孩子就不喜欢读书,于是孩子不读书这个家长就活该,老师为了孩子不读书烦恼,老师活该,家长活该老师活该的结果,这个孩子就一辈子活该,(牛就饿死了,)就饿死了,倒尽胃口了,所以你就放牛吃草吧,他能够认字,认几个字也不管,就给他读,他随便读,懂也好不懂也好,但是他喜欢读,就越读越多,年纪越长越大,他懂得就越多,懂的比老师还多,于是,所有学校功课不学就懂,学校的功课只不过是用白话文写的日常生活知识。你用这些简单的知识,老师要教得他很清楚,老师很痛苦,一点点东西要硬掰硬掰一点点,研究得很精细,所以老师的薪水要加几倍才可以,老师太辛苦了。(笑)
问:您读的经典和宗教的经典有什么区别?
答:经典是一种统称,凡是有价值,值得流传的,都可以叫做经典。而我所推广的经典,是站在文化的立场上,一般宗教都有经典的著作,但是那个宗教的经典,别的宗教不一定看他为经典。但是从文化、从人类理性、从天地之道来看的经典,各个宗教都看他为经典。所以我不是站在宗教的角度来看经典,但是有不少宗教,他经典本身也代表了相当高的智慧,这样也可以看做是文化的经典。所以我选取的经典,不仅是哲学的,甚至不只是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基督教的,乃至于有其他像希腊的、罗马的,人类公认的智慧表现,都是我的经典,所以我提倡经典没有宗教的界限。当然一些宗教徒特别选他们的经典来教孩子,我都劝他们,要把心胸打开,哪一个宗教太过固执于己见,固执到排斥他人,这个宗教迟早要灭亡,自取灭亡,所以宗教也是人性,合乎人性的宗教才能源远流长,一个宗教越来越合乎人性,合乎到完全切中人性的时候,他就丧失了宗教性,而称为人间共同的信赖所在,这就是没有宗教的宗教。
问:四书五经中如果有糟粕怎么办呢?
答:这种问法是常见的,回答这种问题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是,问他,老兄,四书中那句话是糟粕,请你指点一下,他们想了老半天,顾左右而言他,不讲了,不跟你谈糟粕了。因为他没有读过。(笑)
(那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
笨嘛,道听途说,自己没脑子嘛,这是一种非常败坏的品质。近八九十年来,中国人就被教育成这样子,没有责任。
好了,果然有些人真的读过,他就指出几句,不合现代精神的,这句有女性歧视,这几句违反了民主规则,讲得振振有词,我们就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比如论语,最多被举出的就三章,论语总共有498章,你有三章是糟粕,有495章你都认为不是糟粕,都是精华,那么你何苦把这三章不要读,那是什么意思,所以都读吧。纵使有糟粕,这糟粕并没有掩盖精华,是瑕不掩瑜啊,一大块宝玉,只有那么一点点瑕疵,这块宝玉都要丢调吗?没有人会这么笨的。
何况,再问他,这几句真的是糟粕吗?是你不懂不会用还是他真的妨碍了人性?所以我常说,是糟粕人才看出糟粕,你如果精明人看的都是精华,所以自己回去多读几年书再说糟粕,遇到这样他就不敢讲话了,如果他还是不服气,那就说,你就不要让你的孩子读论语,别家的孩子要读论语,二十年后,我们再看是那家的孩子比较有品德,二十年后我再和你谈,算了。所以我常常骂人,谁说经典有糟粕,我就生气。
问:读经教育教材用选本或注释本可以吗?为什么?
答:开卷有益嘛,多读一句总是有益嘛,但是我们既然要做教育,不要挂一漏万,不要费力多收工少。那有人说我精选几句,不是我占便宜吗,你们读的有的不实用,我每一句都实用。那就问,什么叫实用?他说我认为这几句话很流行,这几句话很明白,那我告诉你,你的学问只限于如此,你为什么要让我们的下一代跟你一样到这个程度,你认为没有用的就没有用吗?你认为不常用的就应该抛弃吗?所以,我的读经教材,如果是经典中的经典,比如四书、易经、诗经、老子,都是全本。庄子就有选择了。古文以下更是选择,一万篇中才选择半篇。有些是需要选择的,有些是不需要的,如果你连论语孟子都要选择,你的孩子就不会成大才了。所以不要用选本,如果用选本就摆明了这本书里面只有一部分是精华,但是我认为有某些书绝大部分是精华,甚至句句是精华。
(庄子怎么选呢?)
依照几千年来学者的共同认识,内七篇和最后一篇天下篇,这八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其他是他的后学的作品,因为庄子三十三篇太多了,因此我就选择八篇,这八篇读会了,其他的外杂篇,也都很容易,甚至你能够用最原始的庄子思想来批判那些外篇杂片的不足,这样庄子就没有全文了。你看连庄子都不必全文,大家可以知道我推荐的经典的书和文章,是精简了又精简,精简到不能精简了,你还要把论语也精简,那简直是自己障碍了自己。
再来说注解本,有注解也不是完全错,但是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来不及讲给孩子听。什么意思?他要理解这些内容,他要花费一部分时间精神,还不如把它通通拿来背书。因为你吸收的时间都不够了,你还想要去消化去琢磨。一只牛在危机的时候,他吃草的时间都不够了,他还想到我吃一顿草,我消化一顿,反刍一下,他来不及的。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可以活两百岁,可以有三十年五十年去背书,你就让他就消化去吧。我认为我们的孩子没有这样的时间。
再来,这么小的孩子,他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你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将给他听,有意义吗?那你说,这些经典不全是大道理,也有生活小道理,如果是生活小道理,他自己就明白,你讲了是白费力气,所以他能懂的你就不必讲,他不能懂的你讲了没有用,可见注解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期待他读了很多、酝酿了之后,他所开发出的无穷智慧。不看他现在能懂几句,现在作文会用几句,我们不小气,所以可以培养出大才。所以你不要认为,我给他讲解,他背的比较快,他比较会运用,你不要为此高兴,你不要小看了人的生命。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前途。让他一直读一直读,读多了,你会发现,不解自解,等他将来要成学者了,自己看注解,一个能把十几本书背完的人,他看注解是非常容易的,势如破竹,而且那时候有自己的看法,像这样才是做学问,你小里小气的,这个小脚板要放大,放不大。
问:低年级的学生是否要读图文并茂的好些?
答:如果图文并茂能让他学习得更好,那可以,如果不能,就是浪费资源,论语本来就这么厚了,加上图变这么厚,你要请人去设计,印刷还要好几色。如果只是文字,他也读得有味道,何必图文并茂呢?而且他被图吸引过去,对文字敏感度就不足,你是障碍了他将来的发展。所以好的教材,是文字归文字,图画归图画。而图画呢,最好都是名家的手笔,你让他看简陋的图案和颜色,是对他心智成长的障碍。我们一般放眼出去看的颜色和图案都比你的课本上的复杂,他都已经在看了,所以他不看你的书的时候,是一直增长聪明的,一看你的书,就开始笨起来,但是如果他看的是名家的作品,是出自天才的表现,和周遭景色比起来更是精彩。同样是买一本书来看图画,你是要他更进步一点,还是要他更退步,这有待家长去考虑。(有一个山东的读经的家长说得有意思,他说这个孩子到走路的时候自然就会走路了,你何必考虑他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是的。
问:读经教材中有些发音和现在的读音不同,会不会影响到孩子认字的能力。
答:会影响到家长认字的能力,不回影响到孩子。(笑)一般家长笨,也把孩子想那么笨。如果有些音不同于现代音,把他统一化也不见得不行,因为意思解来解去也可以解出来,但是既然有这种传统,保留特别的发音也不影响他的读和背,而他读和背后,他发现两个发音不同,久而久之就会知道,这个字就是那个字,他不会混淆。比如说我编唐诗,为了表现一些古味,所以,李白注音Li Bo,有些幼稚园的孩子就读李bo李bo,家长有时候就问,我的孩子如果把这个字都读bo,以后小白兔都读小bo兔,怎么办,我说第一点你孩子没有那么笨,第二点你的孩子这样读也没关系,他说如果在学校注音错被扣一分怎么办,我说扣一份还有九十九分,怕什么。所以我们读经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人把小白兔念成小bo兔,大家都知道李白就是李bo,他的学问好像比别人多一点。
问:中国古代私塾的启蒙教育,有一些什么方法?
答:中国古代私塾的教育有一个主要的走向是对的,就是他从语文教育入手,语文教育从经典文章入手,经典文章从多读多诵多背入手。只要对于语文多接触,语文能力就提升,而且是用的经典型语文,这就是高度语文,高度语文有了程度后,低度语文就可以学好。而整个语文程度增长之后,他的学习能力就跟着成长,所以其他应该有的学问就比较容易自我学习,所以中国古代私塾的教育在这方面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我们在观念里,认为古代私塾有些做法不对,你就不做嘛。比如五四时代最喜欢讥笑古代私塾,讥笑他们不懂就摇头摆脑的背,你现在不是摇头摆脑的背那些不懂的东西,现在都是睁大眼睛听老师讲解小猫小狗小花小草的,那我请问,古人学了六年可以学到什么程度,你也学了六年,你学到什么程度,你自己都失败了还要讥笑古人。所以古人的教学基本观念是对的。你又讥笑古人,背不会就打手心,你如果认为打不对,你不打就好了,但是不要因为古代私塾的老师打孩子,你就认为私塾应该放弃。如果洗澡水脏了,把洗澡水倒掉,婴儿还是要捞起来的。正确的你就保留,不对的你就改善嘛。所以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头脑里的私塾印象都是五四那批人造成的。古代私塾老师也有很温和的,学生也有很喜欢上学的,为什么把他形容成古代私塾老师非常凶狠,拿个戒尺专门打人,把学生打得头破血流,所有孩子都逃学,才没有这回事,所以我们做人要明白,既不要迷信古人,也不要迷信现代人,因为如果古人会骗人,现代人照常骗你。
问:儿童是否可以直接适用繁体字的教材?
答:我知道大陆的政府越来越清明,但是我不知道他清明到什么程度,如果一个清明的政府对自己祖先的文字还有忌讳的话,是很令人失望的。有关于字形的问题,是繁体还是简体,我认为不管繁体简体,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效果都差不多,有人认为简体比较好认,没有这回事,反而是变化多的,才容易分别,太类似的,常容易混淆。所以就认字效果来讲,繁体字比简体字好认。当然,这个容易不容易对于学问成就所差不大,不过对于阅读祖先文献,差别就大了。如果把文献拿出来全部整理一遍,要消耗多少金钱,何不让国民能直接读祖先的书呢?作为工具来讲,繁体字比简体字工具性强,因为他可以上下五千年,从文字学来讲,繁体字比较接近文字学的规则,简体字有些是违反的,不回归繁体字对于中国文字的深刻性优美性会有相当的遗漏,这是很可惜的。还有是美感的问题,所有写书法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还是繁体字漂亮,就这诸多方面,繁体字是应该恢复的。
(是不是只有中国是图像文字的代表?)
是的,现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都已经简化到拼音文字了,只剩下中华民族还保留了形表文字,就是用造型形来表示意义,不是用音来表示意义。本来任何民族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但是中国就保留了形表,于是就有两派看法。一种就是落后,所有的民族都是形表,有的民族都转成音表了,中华民族还保留形表,中华文字是最原始野蛮的落后的,该把他消灭的,但是有另一种说法,他是最自然最合乎人性,他最优美的。据说用电脑来处理文字,用中文处理信息量大,当然这些我们不需要去讨论。
纵使中国文字是比较落后的,是不方便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也要维护他,除非他障碍了我们文化的发展。连日本人都不会去诅咒他们的日本字,为什我们中国人要诅咒中文。日本字表达范围很狭窄的,但他们尽量运用,也可以成就学者,也可以在全世界列为强国。为什么中文就不足?所以每个民族都热爱他现有的文字,这是应该的。
(单从挽救传统角度来说,也不应该排斥他,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尤其是现在的世界,一面讲国际化,一面讲各民族的特色,因为有了特色才可以贡献自己给别人,所以近百年来的中国,一直想要消灭自己,跟着别人,这在西方学者看来,是很无知的,而且是没有意义的,西方人不需要你再锦上添花,他希望你表现自己,你有所表现,他们才能有所学习,他们才能长进,所以中国人不要放弃自己在世界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问:儿童是否需要学习注音符号?
答:这问题比较小,比较细,当然就这个问题也可以表现一些重要的意思。
什么叫注音符号,中国古代的文字,也有注音,但是用的是一种很特别的方法,在现在看来很特别的方法。中国古书对一些生僻字、难字也有注音,一种叫“直音法”,一种叫“反切法”。所谓直音法就是以一个同音字来注这个音,于是人们就知道这个字读音和一个常用字一样,于是这个男子就会读了,但是如果找不到刚好读音一样的字怎么办呢,就用反切法,就是把两个字连起来读,上个字取其发声,下个字取其收韵,包括声调,于是声韵结合成一个音。比如“东”,德红切,德取其“d”音,红取其“ong”韵,就是"东",这样就能知道东的读音。比如朱子在注解论语的时候,人不知而不愠,“愠”字算比较生僻的字,朱熹就注这个愠的音,他说,愠,於问切,於古代读“wu”,取"w",问取“en”,古音没有“y”的音,所以古音愠读“wen”,到了现在,於读作“yu”,反切之后愠就读作“yun”,也很科学。但是反切比较笨重,所以在民国初年,就发明所谓注音符号,用符号来注音,这就仿照印度日本的注音法,就选出一些基本的声跟韵,一共37个,用很简单的构型,称为符号,这样符号就把声韵结合,结合声调,就能读出这个字的音。注音符号的取型相当有学问的,比如“”这样写,像个弓字,就是古字的包,把一个东西包起来,所以古代读包的取他的简化,读成“b”,我们许多简化字也是学这个,注音符号其实就是简化字。像“”,是这样,古字“帽”的字形,帽子不是这样吗,但是这样太简单,上面有折纹,就加一横,下面一个目,代表戴在眼睛上面,一个帽子的框框,画两个折痕,加上眼睛,就是冒冒失失的冒,不知道什么意思了,于是加一个巾就代表用布做的“帽”,像这样用简单字形念做“m”,每个音都有一个简单图案,叫做注音符号。所以台湾的孩子认字之前就学注音符号。后来在大陆,为了表示和国民党不同,凡是国民党的东西我都不要,你好的我也不要,所以注音符号本来很好的东西,我也不要,就一定要改成汉字拼音。拼音用什么?用洋文,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你中国字上面加一个洋文,不成体统,但是我无所谓,因为只要一个孩子有学问,你管他用中文还是英文来注音。你看他问的是,如果是在一个汉字拼音的社会里,他要不要学注音符号,那不学也可以,一个孩子读经读了半年一年他就认完字了,就不需要了,而且拼音符号很好学,如果你要拼音符号转成注音符号,只要对照一下,几天就学会了,所以这是很粗浅的问题,要学也可以,不学也罢。而且读经的孩子有一个特性,假如从两三岁开始读经,到了字都认得了,拼音符号还不会,因为他都认字,到了五六岁的时候,他也看了很多拼音符号了,一教就会,甚至他自己会拼出音来,没人教就会了,这是人类的基本能力,所以对于拼音的教学,不必那么在意,教认字比较重要。
问:读经教材和其他教材比起来,对视力影响大不大?
答:第一是身体健康不健康,第二是灯光够不够,第三是看书时间久不久,第四是字体大不大。我们读经本字体都很大,所以对于视力,比较不会那么吃力,所以读经教材用大字,也考虑到视力的问题,一般来讲,读经本的字大,而且读的时候不是紧盯着,读熟了以后是飘飘的看,但是他读的时间长,这对眼睛会产生疲劳,所以我们建议读经的孩子,每半小时一小时要休息。(刚才说飘飘忽忽是不是指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是的,用一般的讲法是,他当时是用右脑来学习,不用心的学习,如果盯着字看,用心的时候是用左脑来学习。所以读经是左脑和右脑共同运用的学习。
问:今天所提倡的读经和早年私塾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答:应该有不同的地方。早年私塾的教法,如果问他为什么这样教,他大概会说,我以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但是现在的读经,是以教育理论来说明,而且是综合了中国、西方、古代、现代,并且包含了各种学问,包括脑神经学等等,它是禁得起学术的考研的,站在这个基础上来推广。这虽然很像古代的私塾,但又不一定一样。而且古代私塾因为经济条件的关系,书很少,除读经本之外,就很少其他书,而且家长和老师有意禁止孩子读其他书。那么现在我们当然也不是鼓励孩子读很多书,因为读经比较重要,其他书比较不重要,经读多了,那些书就很简单了,用很少的时间就能读到很多书了。
问:经典那么难读,大人都感到困难了,儿童能读吗?读不懂经典怎么办?
答:问这个问题的人对读经理论了解是不够深刻的。对读经理论了解不够深刻,就代表他对人性了解不够深刻。刚才说,经那么难,大人都感到困难,儿童怎么懂,这句话是对的,但不可以把这句话放在教育中实行。经典很难是对的,现实中的大人不了解也是对的,大人不了解的文章小孩也不了解也是对的。但是我们问,经典真的难吗?难。那么什么叫做难?他们说经典意义很高深,就说他难,因为你的能力很底,能力越低,经典就越难。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能力高,经典就不难,所以你不怪自己的能力低,却怪经典难,所以一说经典难的人,我就说你是个没有学问的人。没有学问的人应该感到惭愧,不要再责怪经典了。
但是造成他能力低是有原因的,我们也不忍心责备他,因为每个人都要上进的,也不是他原来不聪明不用功。他又聪明又用功,长大以后能力那么低,为什么?因为他被教错了,他用的没有意义的功。所以一个家长认为经典难,他该怎么办呢?不是因为难就不教了,而是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能力高,而我提升自己能力已经错过机会了,我多多少少提升一点就满足了,但是我们下一代要提升能力是很容易的,所以我不要让我的下一代觉得难。所以越是感到经典难,你越要教自己的孩子。
那问题又回来了,我都不懂,我怎么教我的孩子,这问题就出来了,我没有要你教孩子懂,只是让孩子读。那只有读就能懂吗,不懂有什么用。我就告诉你,假如你小时候读了,你背了一肚子易经、老子、诗经、论语,满肚子都是学问了,你到现在二三十岁,经典还难吗?所以你要把问题的症结想清楚,你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不要把问题原地踏步,那问题永远存在。所以说经典难的人,更容易对他宣导读经,如果他认为经典很容易,不读就会了,那他的孩子不读也会,但是从来没有人敢这样说,所以任何人都要教孩子读书,这是你的责任。
问:如此深奥的经文,不解释学生能有兴趣背诵吗?
答:这样问的人也是不了解人性,他把一个可爱的、有前途的孩子,想成是跟他一样笨。其实孩子的生命是非常开朗、非常活泼的,他是很有好奇心的,他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不怕老虎,你干嘛常常要说,这个老虎很可怕,因为我很怕老虎,你为什么要跟他灌输这种恐惧感呢?所以他有没有兴趣读经,要教了才知道,不要没有教之前就断定他没有兴趣。
你为什么没有兴趣,因为你不懂,所以你认为不懂就没有兴趣。孩子不是这样,孩子只要熟悉就有兴趣。怎么让他熟悉?就一遍一遍让他听,让他跟着读,读到会背。一个孩子会背论语,他走路都在背,怎么没有兴趣。所以很多人问我,你教读经学生都爱读吗?我说我的学生有爱读的也有不爱读的,他问什么人喜欢什么人不喜欢?我就说喜欢不喜欢的理由只有一个分界点,会背的就喜欢,不会背的就不喜欢,让他会背也只有一个理由,多读就会背,少读就不会背,多读少读也只有一个分界点,有人带领有人督导他就多读,没有人督导自己爱读的孩子是很少的,所以读经要成功就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家长和老师很认同,很认真带他念一百遍,把一段文章念一百遍没有不会背的,会背了就高兴。有人说有的孩子真很笨,念一百遍还不会背,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念了一百遍,就当他学习成功,给他一百分,为什么?因为这么笨的孩子,经过天天把一段文章念一百遍之后,他也在渐渐成长他的聪明,所以对于他的成长应该给予鼓励,那么再读几个月,一两年之后,他也跟一般人一样聪明,甚至比别人还聪明。所以读经是很简单,只要你不障碍你的孩子。
问:所以您是很不赞成易子而教这个观点的
答:不,我是很赞成甚至鼓励易子而教的,因为父母教自己的孩子,他的角色会产生混淆,孩子对家长的角色也会产生混淆。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以爱为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以敬为主,当然爱里面不是没有敬,敬里面不是没有爱,而是以谁为主。父母教孩子读书,你在平常的时候是他父母,但教读书的时候变他的老师,一个人要随时转换得当,才能把孩子教好,要不然孩子会混淆。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太亲切,所以教学不能制度化,高兴就多教点,不高兴的时候就少教一点。但是老师就不能这样,要维持恒定的品质,所以孩子在老师那里可以保持一个平稳的学习态度,这样他的学习比较有效果。我不是说家长教学一定没有效果,只是比较容易出问题。所以古人要易子而教,现在就是送去给一个班里面。(这样定位都比较准确)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