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0204|回复: 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某读经学堂读经教师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9 23:4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八月底开始在本学堂教师每日必读文章如下,规定每日一遍百遍为一期完成,北京由刘艳婷老师做监督记录天津由刘红娟老师做监督记录:


     王财贵教授回答读经与才艺的现实问题

问:读经教育本来是不鼓励13岁之前的黄金年龄学才艺的吗?
但是如果读经学堂的孩子(4-6岁)在周末已经报了才艺班,如古筝、钢琴等,因此需要每日练习,从而影响读经的进度(和其他小朋友进度不一样,而还未到能脱离老师自己指读的阶段,感觉给孩子带来一些困扰),而一些住校的孩子希望把乐器带到学堂来,由老师监督每天练习,学堂是否应该满足此类要求?会不会因此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学习?
很多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把读经也当作才艺的一种,如果和家长进一步沟通读经理念,家长会觉得老师的说法过了,而且他已经把孩子送来全日制读经,已经是表示支持,甚至因此厌烦老师把读经教育说得过高,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和家长说明理论吗?
培文网友答:
讀經教育并非不鼓勵13歲前學才藝吧,讀經教育只是強調讀經為主,才藝為輔。

如果孩子小,必需跟著老師指讀,那么這裡就有學堂統一進度問題,學堂老師不可能爲了某一個孩子學才藝耽誤其他孩子的進度。這就需要家長取捨了。我孩子三歲開始學鋼琴,到九歲時已經學了六年,但到了讀經學堂,因為當地請不到鋼琴老師,我孩子鋼琴也就中斷了三年。家長既然認定學堂,我看還是以學堂為主。既然認定讀經,我覺得也該以讀經為主。

不過還有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學堂每個孩子都增加一項固定自由學習時間,或書法或棋類或閱讀或才藝。這樣家長似乎愿意接受些,不知這樣可否?雖然不是說家長提什麽要求學堂就變動什麽去迎合,但老師和家長只要都盡了解決問題的誠意,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我相信能達成共識的。


王财贵教授答:
一、學任何東西都有教育的效果,故讀經推廣不反對任何學習,何況才藝?

二、但「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要看學習的效應如何,以決定先後次序或分配恰當比率。

三,人類最先發展,且與心智之增進相關較明顯的能力是耳聽,其次是眼看,其次是口說,其次是手動。

四、故學樂器是有益的,此人人所知,但較少人知道從小學樂器除了能自娛娛人之外,其最大的功效是因為訓練了眼耳和手指,同時增長了許多學習其他學科的智能。而讀經則訓練了眼耳和口舌,其增長智能之效用更甚於樂器,且所讀的書之內容,對整個人生的作用,是不可計量的。

五、又,依據人類能力發展的時間順序,語文的發展在先,技能的發展在後,也即是口的訓練在很早即應開始,愈晚訓練效果愈差,錯過時機,則甚為艱難。而運動神經發展較慢,故有關手指彈樂器及其他才藝的訓練不必太早,太早,則費力很多而收功很少,白費了心機。晚一些,則費力較少,而收功較大。甚至十七八歲再學,都沒關係。(當然,如發現天才,或要培養演秦家,另當別論。)

六、所以,先讀了經,再學才藝,不僅來得及,還可學得更快更好,兩者可以得兼。但先學才藝,再讀經,對讀經的助益不大,且可能就來不及了,只能成就一面,真是得不償失,將悔不當初。吾人並沒有把讀經當成一切,只是人生發展有個先後,所以教學必須有個緩急之次序;吾人也沒有把讀經說得太過,只是人生價值有個本末,因此課程必須有個輕重的比率。

七,當然,樓主所要的,可能不是要這些理由,來說服家長。但凡推廣讀經的人,皆要有此見識,要孩子讀經的家長,也希望有此見識才能確實安心下來,家長安心了,他的孩子的進步才大。

八,一時之間,如難以處理,含糊一下,也未嘗不可,培雯的建議是可行的。

九、但長久而深遠的看,全天讀經的學園,要愈辦愈單純,真的要家長依學園的理念老實讀經,只是讀經,不理其他。這樣單純的教學,並不是為了辦學的人方便,而乃是對別人的孩子盡了最大的培養責任。

十,長久來看,辦得愈單純的學園,其發展愈好,孩子的進步愈大,學生的人數也愈來愈多。家長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心是很會比較的,他們其實都是希望孩子好,不過,至於怎樣才是好,則不一定大家都知道的。

十一、所以,辦學園,可以從少量人開始,堅持老實大量的風格,不收理念不合的家庭的孩子,他們如也要讀經,可以建議他們去業餘的讀經班。這樣單純的辦學,半年一年,即有成績可觀,那些家長,為了孩子,也將改變他的教育思想。我認為這是吸引家長並推廣讀經風氣最簡捷之路。


[ 本帖最后由 石心 于 2009-5-24 05:5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3:41:19 | 只看该作者
【王财贵博士读经问答】书法学习      

先生在2006年12月22日台北师大读书会上,提到「识字」与书法的教育理论,有关的内容大意如下:
◎语文教育,是从「识字」开始,进而为「书写」→「理解」→「运用」。
◎「识字」教育要越早越好,孩子会张眼看字时,即可以大量识字。可以用「煮汤圆理论」,大量读经、识字,只要有印象即能认字,不见得要理解,或是能运用。
◎书写能力,取决于两个条件:

1. 肌骨发展的程度:要成熟,发达到相当程度,才能书写。写越小的字,骨骼肌肉的成熟程度要越高才行,才能操作小肌肉。所以,写字,全世界的教育都要求六岁以上才开始写比较小的硬笔字。若要控制得加更精确,如写岀书法时那种有板有眼的起笔、勾笔等,骨骼肌肉要更成熟,则需到等到十岁以上,所以一般的学校差不多约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开始写书法。

2. 组织架构的能力:人类的头脑、心灵的组织、架构理解能力发展,是随着年龄而慢慢发展的,年龄一到自然会成熟。
孩子年纪小,可能会掌握不好架构。这时家长不必担心,这个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会自然变好。
但是现在的家长都太多虑,好像孩子明天就要死了,写字的架构能力不好,就紧张得要命。你只要想想孩子还会不会活下去,会的话,过两年就好了。人的头脑的组织架构的能力是慢慢成熟的。
◎书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所说的书法,指的是狭义的,讲究组织架构的严谨,如何起笔、运笔、收笔,都有其章法与技巧,结构不能太歪歪倒倒、零零散散。此种学习要等到头脑、心灵的组织、架构理解能力发展成熟才能训练,所以要等到小学三、四年级之后。
◎ 但是书法的含义又是广大的。广义的书法,即真正的书法的美感教育,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呢?两岁就可以。有人听到这种说法非常吃惊。
实际上,书法是一种艺术教育,而人类对各种艺术的初步接触就是来自耳朵和眼睛的鉴赏能力。书法是一种文字表达,不是声音的表达,所以应该从视觉入手,两岁当然已经可以看了。你就用名贴来让你两岁的孩子开始写书法。怎么写,让他用那种大笔——像扫帚那么大的笔——这就是用大肌肉,不是用小肌肉,让他照着名帖来写。他也不会照着写,他就是照着画,乱画,画得不像样。但是,因为他一直看名贴,久而久之,眼界就高了。将来写书法就很容易上手,而且非常有兴趣。
所以,两岁开始就要看名贴哦。不看则罢,一看就要看名贴,看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名家字帖。
所以,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认字,两岁!怎么认?乱认!什么叫乱认,就是认对也好,认错也好,没关系。
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写字,两岁就可以。怎么写,乱写!就是写对也好,写错也好,没关系,反正眼前都是名帖,有潜移默化之功。
现在的教育都不追求教育的原理,都是教育的表象。要求孩子开始写书法都应该写成书法家的样子,那就只能到8岁10岁才让孩子写,而且要一笔一划认真写,起笔落笔都有要讲究。这之前做不到,就不能写,认为那是乱写。为什么不能乱写。他的手的肌肉虽然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但是他的眼睛已经可以看了,而且那时眼睛的功能更利,印象更深,所以可以让他看,不是吗?
这才是教育的原理。依照教育原理来思考就对了,你就不会人云亦云。
转贴自华山书院联谊中心的相关问答

日期:  2006/12/21   发言人:疑惑的人   主题:书法练习甲骨文
请问
我看到大谦读经学园的书法课一开始是安排学习甲骨文
为何这样安排
是否有特殊的涵意
日期:  2006/12/24   发言人: 王财贵   主题:  Re:书法练习甲骨文
内文:
习 书法有两种路线,一者技艺表现,一者美感内涵。前者,宜按近及远;后者,则无所谓远近,以接近名帖,熏染艺术为主。当然此二者相辅相成,但何者为主,要看教者所设定的目的,又与年龄亦有些关系,如两三岁孩子学书法,自宜以后者为重。故让初学者写甲骨文,不必是定然,但亦不必见怪也。
有关书法教育的若干理论片断,可参考全球读经网王财贵空中教室版近日贴出的最近讲学录。(即是上面我贴岀的讲课内容)

日期:  2006/12/25   发言人: 大谦  主题: 「书道」之义大矣哉!
内文:
大谦的书法课教学指导,先后为陈一郎、杨念慈老师,这两位老师都是从游与杜忠诰老师门下习艺多年的学生,所以,在练习笔墨的技法跟观念上,大抵是承袭了杜老师灵动的风格与教法。
杜老师的书道教学方法,是很灵活的,也深具学理,每个笔法练习,实有它的「大义」之意,实难以短篇幅的文字来概括,只能说勉以述之,略述其要。以甲骨文的练习为例:

(一)
汉文字的书写艺术书法,它包概了「文字」学与「艺术」表达等价值。以「文字」结构来说:包含了「形」、「音」、「义」三方面,故在学理上,而有「声韵学」,「训诂学」、「形体学」的发展。就「艺术」表达来说:线条、空间、意境等都是重要因素。
甲骨文是汉文字的书写艺术书法之一,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再者甲骨文也已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从其点画、结字、行气、章法来看,浑然一体又富于变化,有其高度的文字艺术技巧和艺术素养。
(二)
在杜忠诰老师的观点里,书法既是书道,也是艺道。它是艺术,也不离学理,是生命感的表现,也有「文以载道」、「技进于道」的特质。
在他的许多观点里,书法显然不只是用来「写」的;而更可藉由书写所呈现的点线墨与知白守黑的空间分割构筑原理,来重新思考心灵生命的张力。

我曾经上过杜老师的书法课,对他的理念与教法留有深刻的印象,从以前的学习与访谈笔记中,整理出如下几个要点:
◎该如何对线条的律动掌握自如,什么时候该收笔、该下笔,其间分寸的拿捏都能恰如其份,犹如颠着脚尖在走路一样,快碰到地的那一剎那又要立刻把脚缩起来。杜老师说:「让生命活出味道来,做个有感觉的人才会写出有感觉的字、画出有感觉的画,否则字就只是字、画就只是画,嗅不出任何的味道与感觉,唯有与生命结合的东西才是活的。」
◎「我也曾经把书法的结构,拿来跟建筑艺术做对应观照,无论篆、隶、楷、行、草书,都有很多各式的基本笔画,每一个字都好像一座建筑物,好几个字符串连在一起就好似建筑群了!也因为各种不同的用笔技巧,在水平力、垂直力、绞转力等三种力量的错综变化下,而形成各式各样的体态。」
◎书法是由线条与笔势所构成,写字时气势一定要连贯,杜老师说:「我常说笔画与笔画之间要眉来眼去,秋波暗送,这就是空间的理想关系,前后点画的关系是相承相续的。」
◎书法的一笔一画,需要靠一个人的历练、体会与丰沛情感,才能在书写的当下尽情挥洒出生命的内涵与澎湃,人的情感空间,其实也是如此产生的。杜老师说:「我曾经提出要写有感觉的字。实际书写时,笔毛与纸张碰触的抵拒状态透过手指的末梢神经,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用力的多少,轻重、大小,跟笔墨在纸上所形成的轨迹,产生对应。」
◎毛笔具有柔软的弹性,运用不易,需要书写者当下的反应与处理。在点画书线条书写的「时间感觉」,及结体构形的「空间感觉」,可获得末稍神经的触觉与心灵知觉能力的训练,这对人类智慧觉照工夫,具有不容忽视的提撕与开发功能。故习练书法,可以增长我们的反省力,提升整体的观照能力。
在杜老师的影响下,在我们书法课程的设计方向,有一学期是以甲骨文作大笔的线条练习,让学生培养出:
◎「对线条的律动掌握自如」
◎「各种不同的用笔技巧,在水平力、垂直力、绞转力等三种力量的错综变化下,而形成各式各样的体态。」
◎「写字时气势的连贯」
◎「笔毛与纸张碰触的抵拒状态透过手指的末梢神经,让学生很清楚的感受到用力的多少,轻重、大小,跟笔墨在纸上所形成的轨迹,产生对应。」
(三)   我们的书法教学活动:在每一周的教学主题中,指导老师先在现场大笔挥毫,也以说文字故事的方式,一方面让小朋友认识基本线条的运笔方式,一方面也让孩子们了解文字的起源和构造。以「象」字为例,象虽本属表示大象之象,然以其,大借喻包容于天地间荦荦大者之种种形象,如山川日月。再经转训为事物表象之象。
指导老师说:甲骨文线条书写较自由,笔道分布匀称、平衡,那些还保留着绘画色彩的象形文字,法度却给人一种方圆并济,肥瘦相合之意趣。笔画练习以方笔居多,其圆形,回环婉转,顺其自然,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分析,可得其雄伟劲峭之风姿。

现场练习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握着大笔(大肌肉运笔)、专注的玩着(练习)线条与笔墨。对那些小朋友 (5岁~十岁) 来说,能以象形认字、沾着墨水在宣纸上画着大笔的线条,感受毛笔的柔软在纸上的摩擦感,是很新奇、有趣的体验历程。

有位家长说,有天小朋友回家洗澡时,还会用手指在雾气迷蒙的镜子上写着新学的象形字,教妈妈认读「虎」字的甲骨文造型,除了亲子的互动外,也感受到了小朋友对文字鲜活摄受的童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3:42:27 | 只看该作者
培養胸懷萬世的人格
       ——季謙先生(王财贵教授)談他的教育理想

(08年7月29日,方哲萱錄像,並於8月15日轉錄為文。8月17日,王財貴修訂。)


  【錄者按:08年暑假,季謙先生到深圳演講時,結識一位在梧桐山開發旅遊項目的女士,衆人閑談中,先生提到自己的教育理想】

    先生:我有個建議,這是額外的,不跟現在所涉及的同一路綫。如果您文化的心靈很強,真要做文化工作,要為民族為祖先盡點孝心,尤其是為將來的子孫種點福田,讓中華民族子孫有文化的教養和傳承,讓中華民族子孫有智慧。其實:

    第一、不必花那麼多錢。第二、事情也不必那像您本來策劃的那麼麻煩。第三、剛才說萬世之名,不是自己要功名,而是你的功德就在歷史中,你將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永垂不朽。如果能這樣,花錢比較少,心力又很省,你又眼看自己所做的事,有生生不息的效用,所謂「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我想,人生應該要找這樣的事來做,做這樣的事,才是令人愉快的。

    我看您,權位,已經擁有過了,錢,也賺得很多了,你的人生已經有了這樣的經歷了,是不是可以靜下心來做一種——所謂立德立功立言——的事情。當然我覺得您原本的旅景點遊策已經很了不起了, 本來,這項目所選的地點,它天生的就是個好景點,借了地利之便,只要把路開通了,再做一點人工景觀,就已經是旅遊勝地了,何況您還想做一些文化符號進去,所以我看這個計劃已經完美了。我又不是專家,當然更不能提出什麼建議了。但是,是不是可以提供另外一種想法,既然您有文化的熱情,是否做一種真正純文化的事業,而不必和「旅遊」牽扯在一起。當然,純文化的事業,比較少人想做,但我一直希望有人做。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人做,實在很可惜。有誰肯做,天地鬼神都會感動的。當前甚為急迫而可行的文化事業,以我所見,有幾項:

    第一項:培養文化人材。眾所皆知,當今天下,人材寥落,尤其是文化人才。新的人材,須要重新培養。如果我們能找到有潛力、可培養的青年,鼓勵他三年五年十年的專志求學,或許可以成為有用之材。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現在我們不是要培養那種一舉成名的「狀元」,而是希望培養「有志於聖賢學問」的人。中華民族的學問老早斷了,中國沒有人材了,從哪個點上看出來呢?第一、從自己祖先的傳統智慧上看,很少有人敢拍胸脯說,他有所了解,有所領悟,中華民族全民族忘了自己的文化了;第二、從對西方文化的吸收上看,人材也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我們現在學校所教的,社會上所用的,並不是西方文化的精髓,而只是西方文化的表相。也就是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並沒有懂得西方人的心靈。假如中國人在這個時代里面,是真的要面對西方,再進一步說,是真的要完成世界的文化融和,或者再進一步,是真的要領導世界,你非得有高度的文化人才不可。

 現在中國人去外國留學,秉持的是什么態度呢?是一種「光宗耀祖」的觀念,他們去外國做什么事呢?就是去鍍金。「鍍金」是什麼意思呢?最好是留在外國,做人家的奴才,做一輩子,他覺得很榮耀;要不就囬國,驕其國人,搬外國的一套來領導中國。很少有人去到國外,立志要接近西方人的心靈,要去領悟西方的智慧,以開拓自己的視界,然后把那更新的更大的智慧帶囬祖國,以一生之力傳播這種智慧,讓中華民族能夠一方面繼承中國文化傳統,一方面真能吸收西方文化傳統。

 東西兩個文化傳統的融合,是本時代的趨勢。但是現在,不用說,有能力擔得了這使命的人是絕無僅有,甚至連有此志向的人,也都罕見。不過天地之大,假如能夠用心去尋訪,有志之士,應該還是有的。我們尋訪出來,或者是碩士博士,或者是大學畢業,或者沒有學歷,只要有文化之感,有讀書意願,即可培養。古人讀書啊,有號稱十年不下樓的,有三年不窺園的。或者把自己鎖在樓上,撒去樓梯,十年不下樓,或者全意讀書,三年不到花園去。這種人,或許我們可以笑他作「書呆子」。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就缺少書呆子!

    為整個民族的前途而設想,我們如果應盡量去尋找這種人,若一經提醒,他就能做,最好。但如果他願意做而沒有經濟能力,他為生活所困,為五斗米折腰,我們可以設個方法供給他的經濟需求。就好像我們大陸也有啊,如社科院,臺灣叫中央研究院,這種國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針對已經成名的學者,由國家養他,給他薪水,給他環境。他就專門讀書,專門做研究。本來國家已經養了很多高級的研究人才了,但那國家所養的研究人才,夠不夠?他們這些成了名的人,是不是有「國族興亡之感」,是不是有「文化繼絕之憂」?如果我們認為不夠,民間是否也要有一種想法,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這個時代,還缺什么樣的人材?我們是不是可以來開一個民間的中央研究院,開個民間的社科院,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照我看,現在兩岸極缺的是「文化人才」,一種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文化人才。只要你能夠養一百個人,其中有十個人能夠成為為整個世界文化融會貫通的人才,乃至于只要有一個成就,或者只要培養出幾個能為時代呼籲的人才,那就了不起了,人才是不需要很多的。

    這是我想要做的工作之一,這種工作的花費昃非常少的,一個月只要兩三千塊錢,一年就是三萬,十年不過三十萬。十年必定成材,他縱使不成大材,也成中等人材,其學問至少可以相當於高級教授。當然選擇的對象,一定要看這個人是不是天生讀書的料子,是不是有志要為人類負起文化責任,是不是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有這種心志,才值得十年培養。 如果進一步能讓這些人聚集在一起,或者偶爾聚集在一起,或者能夠讓他們互相認識、互相討論、互相鼓勵,成功的機率將更大。現在,我已經找到願意提供資助的人了,希望有更多有資金的人投入這項文化志業。當然我一時也找不到那麼多人來培養,如果讓我馬上找出十個人來,我一時也找不出來。

     這是一個文化教育上的觀念,一個「養才」的觀念,在古代叫做養士。像齊國有孟嘗君、楚國有春申君啦,這些戰國時代的公子,都養了許多「吃閒飯」的人。因為各個諸侯不僅要比武力,王公貴族們也要比敬老尊賢,比文化見識,就形成「養士」之風。也許部份出於理想,部份出於炫耀,有的養兩千人,有的養三千人,反正我就供給你,在這裏住,在這裏吃飯,你就在這裏發揮你的長才。不過,動不動幾千人,未免太浮濫了,天下沒有那麼多的人才,所以雞鳴狗盜之徒都在其中。如今,我們一定要精選,精選天下有志讀書的人,供給他讀書,做個書呆子,把人類的文化真正的傳承下來。這樣費力少而收功大,只要成就一個,那個在背後支持他的人,就跟這個人一起永垂不朽了,何況你是成就一批?而且光是有人開始著手做這件事,在當今時代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文化標誌,因為當前這個世界,是沒有人願意做這種「不急之務」的,誰開始做,他就是一個真正支持文化的人,那是何等簡單呢,就是出一些錢,然後一概都不必管了。如果其中有一兩個成就的話,不只他感恩一輩子,整個國家民族都要感恩永遠永遠。甚至不必到有成就那天,那讀書人接到第一份資助,他就感恩一輩子了。讓一個願意讀書的人感恩一輩子,這本身就是絕高的價值。你去辦旅遊,有多少人到旅遊點了走一趟,說「我感恩哪,居然有人辦這麼好的旅遊場!我來了,很感動!」有哪一個人旅遊後,這樣感恩這個旅遊點的?

    我也去過很多地方旅遊啊,我如果旅遊囬來會懷念的是,那風光本來就很特別,或者我所去的那一個古蹟的主人值得感動。比如我這次去寧波,他們說只讓我講兩天,留兩天要帶我去玩,他們列出好幾個地方讓我選,我說我一定要去天臺山的國清寺。因為智者大師曾在那裏說法,在那裏開宗立派,叫「天臺宗」。我是研究天臺宗的,所以非去拜不可。我也選了普陀山,普陀山不是觀音道場嗎?我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但我依照儒家的規矩,尊重一切聖賢,這些在佛寺、道廟裏所供奉的,基本上都是聖賢人物,都應敬重的。何況普陀山聲名萬丈,必有來歷。比如那最初起基的觀音像,乃是唐朝時有個日本和尚,來五臺山修行,覺得應該把佛法傳揚到日本,于是就跟五臺山的師父請了一尊觀音像,要帶囬日本供奉。他從寧波出海,橫渡東海即可直取日本。不料船還沒有走出寧波海面的小島群,忽然間海底湧出無數鐵蓮花,把他的船團團圍住。這個僧人就當下感悟到,觀音必另有心意,不想去日本,于是就折囬來,就近在普陀山的島上,自己蓋了個房子,供奉這尊觀音,這尊觀音,就被稱為「不肯去菩薩」,從此普陀山就變成觀音道場了。見到這尊「不肯去觀音」,誰不感動?我自然要合掌,三鞠躬。我到所有宗教道場,都是合掌三鞠躬。但是這次我到國清寺,見到智者大師講道的講堂,我忍不住三跪九叩,為什么?這不是旅遊!大眾去普陀山,燒那麼大的香,几千塊錢一支,那是旅遊,而我心裏想的是文化,我有一種心靈的感動與敬重,這種敬重與感動是真誠而永恆的。

    不信,你去旅遊的寺廟轉一轉,有多少人燒香人是誠懇的?除非遇到災難祈求保佑,那時可能是誠懇的。其他的,統統都是逢場作戲而已。如果您想讓遊客來您的場子做逢場作戲的事情,除非你是賺了大錢沒處花,或者想賺來更多錢。但您已經有錢了,再賺那麼多,要幹什麼?而且聽說,凡是大場面的旅遊,不成功便罷,成功了,上上下下,都得要打點,是很費勁的,出個萬一,血本無歸,空忙一場,人還不知道會被弄去那裏呢!這樣吃力不討好,您何必再淌這樣的大風大浪?我勸您你不要做這些大家都爭著要做的事了,不如為千秋萬世着想吧。而千秋萬世之業,就這麼簡單。

 如果還要我說,我還有別的想法,也是很簡單的:

    比如說,現在謙謙在這邊,他們開私塾。古人教育都是私家開學校。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的學校,現在的學校是1712年,就是三百年前德國人發明的。他們認為國民普遍接受基礎教育,對國家很有好處,於是他們試着實行,叫全國孩子五六歲都必需上學,叫作「義務教育」。自從他們這樣做,果然,德國的百姓智能都提昇了,全世界就開始仿效。中國是國民政府打敗滿清之後,他們也學着西方近代式的教育。最初時,學校建得還不夠普遍,所以鄉下還有一些私塾殘留,現在政府的財力越來越大,學校越來越多,所以所有的孩子都被強迫要到學校去。什么叫作「學校」,剛才說,是政府希望全國的百姓都接受相當的教育,即是要培養國民一種基本的知識,要過一種基本的現代化生活。稱為「基礎教育」。什么叫「基礎」,換個方式說,就是「庸俗」!所以所謂「學校教育」就是「把一個孩子教成庸俗的教育」,為什么?基礎嘛,普遍嘛,量產嘛。所以你看學校教育有一個特色,全國的教材統一,進度統一,這是什么意思,就是讓所有人都「一刀切」嘛。從小學到初中,都是一刀切。後來高中,有上的,有不上的,上的孩子就比不上的多讀了一點,所以高中有一點差距了。但高中主要也是為了「考大學」,所以,所有的的教材教法也差不多。到了大學,造就人才的時機已失,所以大學研究所只是「高級職業訓練所」,只是讓這些人將來吃飯吃得比別人好一點。這就造成人才的匱乏,現在只能教出會上班,掙點錢,養家糊口生孩子,然后老、死。你看每一個社會上的人,你把他們所賺的錢,住的房子,開的車子,比較一下,其實,這些東西差距並不很大,你說他開個奔馳幾十萬,和開個國民車十萬,那幾十萬和十萬又差多少呢?把那些「現實成就」剝除掉,一個人的一輩子就是把他的黃金青春,從學校長大,出了學校,找一份薪水,結婚生子,養家糊口,老,死,然後與草木同朽,就這樣子。他畱下什么人生的意義?所謂生命的意義,是要從自己的生命中開發出來,這是要靠「智慧」的,而我們學校不提供智慧的開發。當然,有些被學校壓不死的,或許還能「出人頭地」,像您這樣有才華的,您已經比您的同學出色許多了,您這種賺大錢的方法是學校教會的嗎?何況,剛才說過,如果只是賺了大錢,對人生來說,也並沒多大「意義」。但學校曾教您文化心願嗎?現代的學校,是不教這些的啊。

    所以,有些東西是很重要的,而我們學校卻教剛好不教。我們不是批評,因為一來「智慧」很難傳授,二來學校要照顧的是「普羅大眾」,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已經不錯了。所以,五六年來我提倡民間文化教育,「私塾」的風氣也就漸漸興起了。我的私塾觀念是什么樣呢?因為我是學教育的,我讀師範專科,再讀師大,師大研究所,現在在教育大學做老師。你看我一輩子在教育線上,所以我多少知道現在的體制,正在如何規劃全民族的教育。但是我自己的教育觀念跟師範學校傳授的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完全相反不是說我不承認它,我只是認為它是「小道」罷了。小道當然有小道的用處,但是注重於小道,就遺漏了「大道」。所以我現在想讓一些人能夠傳承「大道」,而傳承大道的人,如果長期在學校里面,就注定被浪費了。學校是打壓人材,浪費人材的地方。我們不想讓人材全部被浪費掉,於是就在民間提倡了「讀經私塾」的教育。

    讀經的教育就是該怎么教就怎么教,在一個人小的時候,他的吸收力強,他的表現力弱,我們就以吸收為主,他越長大表現力強,才讓他表現。但是他怎么表現呢,必須在先前打基礎的時候,就有相當的吸收跟醞釀。我們現在的學校體制教育,就是給孩子學得太簡單太膚淺了,無所謂「涵藏」與「醞釀」,等將來他要表現的時候,就發現一無所有。所以為什么大家都覺得我們的青少年沒有深度,就是因為他以吸收的東西本來就沒有深度。比如我們只是教小學生小貓叫啊小狗跳啊小老鼠上燈臺偸油吃下不來啊,最多只是小猴子大白象的故事,然后一些政治,刀光劒影的文章。從來沒有是治國平天下的大氣含量,從來沒有悲天憫人的情懷陶冶,小根小機的,那會有大氣象?那怎么辦呢,我們怎么能在這么小時候教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呢?他懂嗎?他用得著嗎?不是!我們不是教他現在用,只是教他能夠儲藏進去。所以我們在能夠儲藏的時候就給他儲藏,我們叫作「讀經」──誦讀經典。「經典」,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經典是用文字記錄的,我們要體貼古人的智慧,就必須從文字進入,我們期待從流傳的文字來體貼原初的智慧,叫作文字般若──文字本身就是般若,文字本身就代表了智慧。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文字都記載了智慧,一般報紙並不負責記載智慧,他記載的是事實現象,甚至是噱頭。只有經典,才是字字珠璣,字字有光。但讀了經典,能不能保證都能從經典里囬歸到智慧呢?我們不能說百分之百保證,但是有了經典的積累,總是機會比較大。我們在孩子身上,已可明顯見到讀了經後的「氣質變化」。

    我們推廣的讀經教育,有很多類型。有的家長自己教,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有的在社區里一個禮拜上一次,個把鐘點。讀讀論語讀讀老子,甚至有的讀讀唐詩讀讀三字經,總之,讓他接觸一點也好。一個孩子讀個半年,至少能把三字經從頭揹到尾,家長已經很高興了。有的學校里面老師多多少少教一點,現在已經聽到學校里面有讀經的聲音了。讀經推廣了幾年之後,我的理論更加完整,我們發現,讀得越多,成效越大。這個「成效」,先不說他將來用得越多,而是當下就看出進步。聰明、記憶力強、學習興緻高、思好力也好,還有比較講理,比較富有仁愛的心,總體氣質產生了相當大的變化。現在就能看到一個「具體而微」的完整的人格的影子。而且讀越多變化越快,相信將來的效應就越大。所以有些家長漸漸就從每天讀十分鍾三十分鍾,增加瓨兩個小時三個小時,甚每天讀四個小時以上。一天讀經超過四個小時,那就不能上學了。有的在家裏自己教,叫「在家自學」,有的幾個家庭的孩子一起「共學」,叫做「私塾」。而且讀私塾的年齡一直往下延伸到幼兒園。這種教育的要領就是:在一個孩子還不知道困難不困難的時候,就把人類最困難的書都放到他肚子裏去。這是一種非常有智慧的手法,這叫「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智慧」。

    現在政府知道這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可為國家培養人才,是全世界漸漸風行的教育新潮流。所以雖然法規尚未完整,在管理上是有緩衝餘地的。態度強硬的時候,會說這不符合教育法規,但如仔細想想,政府不是要提倡民族文化復興優良傳統嗎,也覺得好像不必反對,而且這些孩子都這麼好學,家長也都不是被強迫的,哪有人強迫家長一定要來上我的私塾?只有政府強迫全民去上他的學校!既然家長是自願的,政府也不需要管太多了。就在這個含糊的空間裏,我們默默地做。其實,真能讀私塾的孩子是很少的,我有時候去學校演講,當着校長老師的面恐嚇家長說:「孩子到了十三歲以上,就比較難用這種方式教育了,所以你一定要讓孩子在十三歲前把一輩子的書背完!你們家的孩子不能再上學了,上學就被耽誤了!」校長有時很不高興地問:「如果大家都不來學校,那我們學校不是要關門了嗎?」我說:「不會的,目前美國有百分之三的學生在家自學,而中國社會上能有這種見識的人,大概只有千分之一,請問貴校一共有多少學生?」「兩千名。」「兩千人中有兩個人在家自學,學校要關門嗎?」於是校長就放心了。但千分之一,其實也不少。在台灣,幼稚園到初中,有將近四百萬人,千分之一,就是四千人。大陸,從幼稚園到初中,有三億人,千分之一,就是三十萬。如果兩岸加起來,隨時有三十萬零四千人全天候讀經,那二十年後,中國的文化人才就用不完了。

    現在我就要引申一下了,這個私塾,就好像是私立學校,但它不是用錢堆起來的那種私立學校,而是很簡陋的,沒有什么規範的,只有一顆愛心、一份文化熱情的小型「學習處」,叫私塾。每個辦私塾的人都辦得很辛苦,但是家長寧願交一點錢讓私塾維持下去。這些錢比私立學校便宜得多,就是大家湊錢來請老師,讓孩子住下來,有機會吸收人類最高智慧,大體就這個觀念。

    現在有一種現象,值得我們注意:有一些偏遠的農村,如果要開私塾,很難。假如能有人發善心,支援一百個私塾。可以開在他指定的地方。他只要支援這個老師些許的薪資和學生的生活費,只要他們活得下去,就可以全天讀經了,您就真正嘉惠了這些窮孩子了,而且為天下國家和自己積了無量功德。現在國家不是有三農問題嗎,其中有農村教育問題,這是國家很頭痛的問題。國家蓋學校,要花大錢;縱使蓋了學校,第一,受聘老師的素質往往不如都市的,第二,孩子的素質本來就不如都市的,第三,其他的資源和設備都不如都市的。只有一件是一樣的,那一件?教材和教法,一樣!我們想想:你所有的條件都不如人,而所教的東西和教學的方法卻又一樣,那你能夠教出跟都市相提並論的孩子嗎。所以,「城鄉差距」是人間永遠的罪惡!

    但是我告訴你,這些鄉下孩子,假如讓我教他三年五年,我就叫他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甚至易經老子詩經唐詩宋詞全部背完,你看他不能夠勝過都市的孩子嗎?所以將來鄉下是要出人材的,他們的誘惑少,他們也不必去學才藝,不必打電腦,他們留下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做有高度意義的學習。而且鄉村的孩子並不是真的笨,而只是讓我們的學校給耽誤笨了。都市的孩子生活豐富,所以顯得比較聰明。但是他的聰明,也只能帶給也庸俗的富貴,他不一定有高度智慧的含藏內蘊,那我們就讓鄉下的孩子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學到了人類的最高智慧。進一步說,我所提倡讀經,不只是中文,還有外文,叫「外文讀經」。比如英文,在鄉下,怎麼教英文呢?其實很簡單,把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一百五十四首全部背完,再把莎士比亞的戲劇也背上幾部,柏拉圖的文章背上幾篇,世界名人演說背上數十百篇。鄉下孩子什麼都不怕,幾萬字背英文經典在頭腦里面,他這輩子英文就不必苦惱了。有人說鄉下請不到好的英文老師,所以鄉下孩子的英文學不好。其實,像讀經這樣有效的教學,不用特別請英文老師,為什么,只要用CD就可教學了。而一本書才幾塊錢,他就可以用一輩子。我們的小學課本用一個學期,以后怎么樣,有人把他供起來嗎?都是過年的時候清掃就把它掃掉了,所以我們小學課本是「垃圾」。但你如果教一個孩子背完一部論語,背完一部十四行詩,他把論語十四行詩丟掉嗎?不,他收藏一輩子。

    這是一家,一國,一個民族,甚至整個世界要活下去的可大可久之計,老子不是講「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要人體會「天長地久」、「長生久視」之道嗎?老子就有長遠的眼光,更不用說孔子了,孔子更是千秋萬世的聖人,他是胸懷萬世啊!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這種人格──「胸懷萬世」的人格。每一個人都胸懷萬世,這個社會就和諧了嘛,一定懂得八榮八恥,一定不會亂來。要培養胸懷萬世的人格,首先須用有萬世涵量的經典教他,才有可能。

   問:(略)
 先生:我們應該反省,看清現在體制教育的盲點,假如這個盲點解破了,我們可以知道現在的教育也是有用的。因為現在教育教知識啊,知識當然是有用的。但是盲點解破了,你又知道,現在的知識是很簡單的,我們孩子用十分之一時間就可以把功課做好了,其他十分之九的時間都應為了他一輩子的才華做準備才合理。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本來用十分之一力氣就可以學好的東西上,這個孩子不是越學越笨了嗎?讓原本聰明的孩子越學越笨,那么笨的孩子也教不出聰明來,所以整個百姓就一起笨。笨,就不能面對復雜的人生,於是一個人的生命境界就越來越低,心量愈來愈小,低到唯恐不能養家糊口,小到天天患得患失。或者僥倖比別人好一點點,能夠在社會上風光一點,他就沾沾自喜自以為了不起了。千古以來,東方和西方有多少了不起的人物,他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他就是在他身邊的人中比較誰聰明,誰會算計人,誰賺的錢多,這樣過一生,被時間所淹沒,在天地間未當留下一絲痕跡,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一個人來世界上一輩子是很難的,下一輩子是不是再做人不知道,是不是還有這樣的聰明才智不知道,是不是還是中國人不知道,他如果生在埃塞俄比亞呢,或許沒等長大就餓死了。所以能夠出生在一個有文化的社會,又能夠吃飽穿暖,那就趕快,讓這個孩子有更好的開發,這是我的心願。我是一直盡力在宣導,但我也想,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所以從來不求成就,這也是您所敬仰的老子的精神。這叫「柔弱生之徒」嘛,如果你說我非要爭取到不可,就是「堅強死之徒」了。但是我也不是說「我故意去求不要成就」,我也不求成就,也不求不成就,就把它交給天地自然。像這樣就是儒家而兼道家了。儒家就是努力去奮鬥,道家就是對於成果毫不計較。其實這就是儒家的全量,儒家本來兼有道家,道家只有道家而不兼儒家,所以儒家永遠比道家要高一籌。

    問:(略)
 先生:不是我很有學問,但我知道學問在哪裏,知道什麼才叫作學問。我是指導孩子們去追求學問,不是要他們都來跟我學。我太差了,假如以我做標準,那中華民族可就沒有前途了。我自己認為我知道中華民族的命運的關鍵在什么地方,人類整個的發展應該走哪一條路,中國人應該負哪些責任。古今中外的智慧著作都擺在我們眼前,我只要知道選哪些讓他去讀,讓他不走彎路,很直截暸當的可以培養出大的胸襟,大的氣象。這樣的教育,如果不能培養大材,但取法乎上可以得乎中,所以我們還是要取法乎上。

    從剛才到現在一直就講那么大那么大,好像是虛的,其實這是最實在的。為什么有人認為這是虛的呢,就是認為這不切實際。怎么會認為不切實際呢,因為他要馬上看到成果,而我們不能立即拿出成果給他看。我們知道件事要看到真正的成果,要等二十年三十,甚至一百年兩百年看到成果。因為歷史是長久累積的嘛,一般人的眼光都是短淺的,都是現買現賣,所以看不到理想的實在性。其實大的理想如果是合理的,並且腳踏實地的去追求,這個大的理想反而才是真實的。所以我相信,這次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運動一定成功。這個復興不只是復興中華的文化,乃是把西方文化也吸收進來,融合成整個世界文化而往前走,整個中華民族子孫都可以接收這種文化,而且我們把這種文化提供給全世界。現在是中國向世界提供學問的時候了,一百年來「全盤西化」的路是走錯了。我發現,一百年來,我們什么都從西方接受,包括我的專長──「教育」,我們國家的教育都是西方式的,一百年來,只有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教育理論,從來沒有西方人學中國式的教育。今天,我就是要把中國式的教育推廣到西方。如果有人想賺大錢,我這裏有賺世界大錢的項目,又不必辛辛苦苦向政府爭取立項,爭了老半天,還爭不下來。這很簡單的,我們去世界各個國傢,教他們漢文,教他們中國文化,不是教漢語啊,是教他們「讀經」。所以他們孩子進到我們學校,一開口就讀論語,這是全世界所沒有的教育,但是這樣做,這個孩子進步最快,一發現進步快,就有很多人要來上學,你就有賺不完的錢。

    不過,說個玩笑的話:這件事情也不必太積極做,你如果愛國的話就不必太急著做。我講一個故事你就明白了:三年前,我去過濟南的孔子基金會,他們幫國家做了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在世界要建一百所孔子書院,當時已經建了六十八所了,他們很高興。其實現在已經建了幾百所,打算建一千所,因為世界各國都很歡迎嘛。他們的祕書長招待我,就給我介紹書院建置的情形。我問他為什么要建孔子書院,他說我們要把中國文化輸出去,必需用孔子來做招牌。我問:那你們開的什么文化課程?他說現在文化課程還開不出來,因為很多困難,第一老師就困難,沒有人去講中國文化。我說:「這個我知道的,那沒有文化課程,開什么課呢?」他說「開漢語」,我說「用什么教材,是不是跟我們小學課本差不多,從日常生活,小貓小狗開始教?」他說:「對啊,教他們漢語就要這樣教啊!」我說:「哇!這太值得敬珮了,我們國傢的文化戰略非常成功。因為如果我們這樣教外國人漢語,就可以把外國人教笨,我們將來好領導他們。」(笑)你如果教他論語呢,外國人就聰明了,那不得了,將來不是我們教他中文和中國文化,而是他們來教中國人中文和中國文化了。西洋人是很服善的,很用功的,他們是很講理,也很聰明的,他一知道這個對,他就馬上做。但是我們中國不是,我們中國人愛面子,死愛面子,知錯不肯認錯,沒有思考力,切唯西洋人馬首是瞻,西方人的教育還沒轉過來時,中國人是不敢轉的。這沒辦法的。所以千萬不要隨便教外國人論語,只要教他們小貓叫小狗跳小老鼠上燈臺就好,反正要笨大家一起笨。這一套教育方法,也是他們傳給我們的,現在再傳回去給他們,也算一報還一報!(眾笑)

    (結語):
先生:我現在六十歲了,我從現在培養人材,培養二十年,等到我八十歲的時候,就有人材了。希望有人能一起來做!

(季謙案:本來還想講一種更大的文化計劃──翻譯西方文化經典為漢文,翻譯中國文化經典成世界重要語言,這也是千秋萬世之業。但觀察對方的興緻一直轉不過來,暫且作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3:43:03 | 只看该作者
王财贵先生讲读经与德行教育

首先,人自然有一颗求完美的心,这是人向上向善的动力,可以说是「圣性」;但这个求完美,如不善用,会变成责备的心;求全和责备,都在「理」的层次上对人生有所希求。「理」,是纯粹的,是容易一下把握到的,但,理总会被要求要实现在「事」上而后止,而「事」是多样的,有程序的,不容易一时达成的。所以,责备一不善用,就变成挑剔批评,见「事」一时不得完美如理,就起了愤世嫉俗的心;愤嫉之极,常发狠而致鲁莽毁灭在所不惜;而这些责求挑剔愤恨及毁灭,本皆来自于「求完善」的「本心」,所以有人,甚至带动大批徒党,进行绝世浩劫,而还自以为是「替天行道」。人间一切大罪大恶从此而出。人一时昏昧胡涂,即会由善而变为不善,所谓「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不可不察。
   
如何善用此向往神圣之本心本意,而无差错?中庸教人要有「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宽容的雅量,大学又教人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若能于此「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譬如读经与德行两种教育,既皆有意义,皆欲匡导人心,理应乐观其并育并行,共扶圣业。若一时不能完全顾及,亦应以「本末」问题安排,徐徐而图,令得两面圆满,方是道理。若有人以「是非」问题来看待,以至读经与德行形同水火,必欲其「你死我活」,何其愚昧也!何其可悲也!
至于何者为本,何者为末?亦不是截然可判者。以人生之总体言,固当以德行为本,而学问为末,尤其「呫哔咿唔记诵之学」,更是末中之末。然以人生之成长经历看,则要求小儿「循规蹈矩」,未必合乎人情,而「呫哔咿唔」,乃小儿之本领,幼年不读,老来难成,所以,欲求学问,当在「幼时」以「记诵」为本也。
  又,学问有两类,一者知识,二者智能。空有知识,而无德性者,知识反济其奸。但有智慧者,必兼尊德性。读经所诵者,是智慧之书,虽未必即能开启智慧,然必增其开启智慧之契机,则无可疑也。于读经之时,可同时施行德行教育。不必停下读经,专做德行也。又,因读经而开智慧者,必然有大德,斯又有越乎「循规蹈矩」之教者矣。
    又,责问教读经的人:「你是诚实的人吗?」,认为诚实了,才可以教读经。犹如责问人:「你是圣人吗?不是圣人,还敢用圣人之道教人?」注意!这是五四时代胡适之的技俩,他说:「你懂经典吗?不懂经典,还敢教孩子读经,不是自欺欺人吗?」这也是误用了「求完备」的思考模式,让中国人误入歧途将近一百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这样胡涂,这种思考法,真是可叹!我在「读经教育说明手册」中,就曾经反问:「如果家长不懂经典,就不可以教孩子读经,那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懂经典?」结论当然是「永远不懂」!同理,如果一个德行不够完美的人,就不可以教孩子德行,甚至不可以教他圣人的道理(读经),那中国人何时会有德行?何时文化能够复兴?
  我们推广读经,不仅是希望孩子能从经典中,得到聪明和学问,最重要的,乃在期待他立君子圣贤之志。所以实施读经的人,必定同时注意德行教育。
    但不会等待大人们都成学者圣贤了,才来教读经,才来教德行。我们这一代是被牺牲了,我们的学问不好,德行不高,但我们的教育不能等。
我认为教育的最高意义,不在于由圣贤教出圣贤,乃是能由匹夫匹妇即能教出圣贤。因为教育所凭借者,一是身教,一是言教。粗浅的看,「言教不如身教」,是不错的。但一个普通的家长老师,有何高德之行,可以做为「圣人之师」?所以,深入来看,应该说「身教不如言教」,如果此「言」是圣贤之言的话。
     经典,即是圣贤之言,家长教师与儿童,同时读经,皆受经典之启发,改过迁善进德修业,将日进而不自知,此方真是「德行教育」。毕竟德行是一辈子的事,是要从内心处考察的,是不能量化的,不能只看表面的,不能以一些既定的标准来苛求,也不是当前有了一两个合乎德行的举止,便可视为成功,便可保证一生无憾的。
   近年来,我们希望教读经者,同时必教德行,而期相辅相成,使天下老少渐进乎善而已。不知教德行者,何以要求读经师生必俱为圣人,苟一时不成圣人,便要排斥读经,岂非求全太过,而至鲁莽乎?(此页摘自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

  (2007年王财贵先生在上海读经教育交流会上的答疑)
问:德行的落实和读经要怎样调配?
答:这种问题很早以来就出现了,尤其这两三年来更多人疑问。自从净空法师提倡《弟子规》(现在称德行教育)以后,非常多的读经老师和家长受到很大的影响,然后产生很大的疑惑,常常问这个问题。
  其实这是不需要有疑惑的。为什么?因为德行是本,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德行,我们应该这样想,本来读经就是为了这样。
  “德行是本”又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们要用很多的时间来学习德行,而读经的时间就少一点?
  这样想是不对的。德行教育是不需要花时间的,它是打散在你的24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里面的,是不需要另外花时间来做德行教育的。(鼓掌)
德行教育就像空气;读经呢?就像米饭。你不呼吸立刻会死;你不吃饭,就会饥饿,没有力气。虽然呼吸那么重要,空气那么重要。我们并不很需要留下一段时间来练习呼吸,不需要的。你在24小时里自然呼吸。所以,德行教育是在家长跟老师绵绵密密的与孩子一起生活当中,随时的来提倡,来纠正的。
   当然你也可以有一段时间来训练,比如说训练礼节,像刚才闵教授作揖、跪拜。这种训练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养成习惯之后,他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
  而读经是需要花时间的,我们花四个小时、六个小时、八个小时来读经,包括中文的经典,西方的经典。用这么多时间来读经,当他心静下来的时候,他的心就越定,德行就会更加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读经以后,德行才能够自己从内心里面真正的开发出来。这种德行才是真实的德行,如果你用一些时间来要求他做德行,甚至讲德行故事给他听,然后教他怎么做,有些还设计剧本,让孩子演戏来练习,像这些都是从外在来规范,外在的规范不是真道德,自己内在的规范才是真道德。
  当然,我们不能够直接否定外在规范的教育功能。一个人,就是大人,甚至是圣人,也很难对每一件事情都从内在里反省出来,往往还要外在的规范。外在的规范与内在的体会同时做,这样内外才能渐渐地合一。假如一个人都要从内心里面来领会,才能够有德行,有礼节,这样是要求太多了。所以,我们往往用简便的方法,从外在来学习礼节。现在的德行教育就是一种简便的方法,是一种非常便宜的事情。
   真正的德行是自己内心的领悟。外在的礼节、行仪所表现出的谦卑,是外在的规范,这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德行教育是很容易的,而经典教育,让经典从一个人内心里面领会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正在做不容易的工作。(鼓掌)如果能够两方面内外兼修,这是最完整的教育。
  所有的读经班和读经私塾,一定都会做德行教育,就是《弟子规》的教育;但是,有一些提倡《弟子规》的人,他不读经,这是不对的。我相信这也不是净空法师原来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了,用三年时间每天读《弟子规》,其他以后再说。这是浪费孩子了,(鼓掌)千万不要浪费孩子。
  还有,什么叫德行?“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这一句话当然不可以随便用,而作为自己放肆的借口。但是,为国为民,悲天悯人,这才是德行,跟人家鞠躬、跪拜这不是德行。(鼓掌)
  我说不是德行,不是排斥之意,它只是一种生活的规矩。真正的德行是从内心里焕发出来的与天地同在,这样的情操,这才叫德行。
  当然,有这种情操的人一定会要求自己非常的行礼如仪。现在的礼节教育都已经荒废了,所谓礼崩乐坏。以此,我们要求一些礼节也是应该的,我们也提倡一些的仪节,甚至将来若有空闲和精力,我们要制作出一些相见礼,朋友朋友相见的礼节,师生相见的礼节等等,甚至“乐”也要出来,乃至连服装都要出来。
现在,有人在提倡汉服,汉服不是现在说的唐装,唐装其实是旗人的服装,当然旗服也很好,少数民族他们服装也都很美,我们都很尊重。而汉服也很好,将来你可以穿各种民族的服装,不是说你是汉人就一定要穿汉服,不穿满服,满人就一定穿满服,穿汉服就代表你是第一格,千万不要这样想啊!像西方的衣服也相当的方便,我们也可以穿一穿。不过,如果我们让孩子穿上汉服,在书堂里面读书,这个气氛会更加的相配。
以上这些不是要求,而是你注意了这些细节,就会更加的精致。而在创业初期,你要求得这么精致谁来做呢?大家会却步不敢向前。所以,初期,我们是糊里糊涂的推广,大家糊里糊涂的读就好了,有没有德行是无所谓的。顽皮孩子也可以读经嘛!
  这是初期,风气刚推动时必须这样做的,等到已经形成风气了,你可以有所要求,而要求是有无穷无尽的。所以,我开始都是介绍一个大要,你往这方向走就是了,不管你怎么走。
  我说教读经,甚至阿猫阿狗都可以,我不是说董老师是阿猫阿狗哦。(众笑)为什么呢?因为在一切都是荒废的情况之下,百废待举,你怎么可能要求那么精致呢?有能力的人去要求精致,没有能力的人就随便做。
你对德行教育有很深的认识,你就多做一点别的要求,如果没有,野孩子也可以读书啦!读经起来还像野孩子也没有关系。有人就说:“你看读经读了这么久,还是一个野孩子嘛,这读经有什么用?”千万不要这样想,这样想是不对的!何况真的读经了,他的野性也会无形之中改变,也就是说没有要求德行教育,他的野性也会渐渐地减低。所以,我们讲事情要很公平。
    我常遇到这种例子:有学校老师推广读经,他很认真教读经,每天都教一两个小时,最少教半个小时,能常常听到他们班读经的声音,这位老师也教得很愉快。学生进步,老师、家长也都知道,但是,这些孩子偶尔还会调皮啊!有时被别的班老师发现了。别的班老师就来讥笑他:“你看,你们不是读经吗?读经不是可以增进品德吗?你看你们班读经两年了,你这么认真教,我昨天还看到你们学生打架!”这位老师非常的惭愧。“我们班的孩子还在打架,读经读这么久有什么用?”就来问我:“教授,你不是说读经可以增进品德吗?我们班的孩子还是那么调皮啊,还会打架。”我说还有偷钱的呢,这位老师没看到而已啦!“那我被别班老师批评了,我很伤心,请问怎么办?我要怎么去加强德行教育?”
    我说,你就这样教下去就好了,你回去问那位讥笑你的老师,就说:“我们班学生打架,这是真的,请问你们班学生没有打架吗?”“打得更多,好像。”(众笑)读经班还打得比较少一点。所以你不要紧张,说我们要做德行教育,不允许有一个孩子打架,不可以这样子的!这不是人生,人生不是这样子的,这是假的人生。真实的人生是大大方方,孩子调皮就调皮嘛。但是,我们尽量改善,你要求一点一滴都做到这么规规矩矩,这是假的。(鼓掌)


   发言人:  王财贵   
主题:  Re:净空老法师相关开示(值得我们深思之)   
内文:
说:
「扎根重要」。
又说弟子规等,
「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人学习的根本」。
「无上菩提根本是十善业」。

以我所知,这些意思,是近几年老法师常表示的,社会上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有子所谓「君子务本」,老法师念兹在兹,从「根」从「本」上教人,一代大德之见识与心量,自是不凡。

然,所谓「根」,所谓「本」,有两层意思。论语第二章「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句下,朱子注云:「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於家,而后仁爱及於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论性,则以仁為孝弟之本。或问:『孝弟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则有箇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

一个字,有多层意思,一般人是常弄不清楚的。朱子此注,明白地分出了「本」的两层意思,可以说一个是自「体」上说的本,一个是自「用」上说的本。而「体」又是「用」的本,用是体的「末」。故,若从体上说「本」,这个本,是本中之本。以仁和孝弟二者来说,仁是「本」是「体」,孝弟是「末」是「用」,乃至一切生活规范,如感应篇、十善业,都是「末用」。但另一方面,若从「用」一面说,一切「本体」的实践,都要落实,而落实,必从小处开始,所谓「伦常日用」,从小处做起,日渐扩充日渐提升。如果没有「末用」,即不能实现「本体」的真义。故「孝弟」是「行仁」的「本」,这个「本」,是「开始」是「初阶」的意思,不是「内在根据」的意思,也不可以说是「最重要」「最根源」的。朱子表示得很清楚了。

老法师道通儒佛,安有不知此理。故其言云: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十分的肯定就是从《弟子规》开始。有这个根本,你学世出世间法才能够成圣成贤;没有这个根本,你成不了。」

「从哪裡做起?从《弟子规》做起,起步,从《感应篇》做起。」

一再强调,弟子规等,是「开始」,是「起步」,老法师说得是很清楚的。恐怕有些信眾不是很清楚,以為「弟子规」等,真是「圣教」的根源依据,甚至以為从生活规范出发,就自然「生出」仁德,只要做好弟子规,就可望成圣人。因此,便不识圣人真本事,容易弃高远而不学,那误会就大了,想必非老法师之原意也。

总之,是内在之「仁德」生出「弟子规」,不是有了「弟子规」的要求就能走到「仁德」地步。没有了内在之「仁」,弟子规是没根的,是假的。反之,没有生活中弟子规的实践,仁德是不踏实的,是空的。成德艰难,本末相发,方為正理。
王财贵:从良知而行

  ——2007年4月13日河南漯河技术学院演讲文字稿,演讲人王财贵,方芳整理
(原文:天涯在小楼小姐的贴文,
是正体字。这里转成简体字版,便于流传与阅读)
(掌声中上台) 谢谢,各位领导,主任,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包括我的男朋友跟女朋友:(众笑,鼓掌)大家下午好。(鼓掌)
我刚开始讲话,就有了三次鼓掌,漯河的朋友是这么热情?(鼓掌)如果我以后要移民——因为听说台湾已经不适合人居住——我一定移民到漯河来。(鼓掌)大家不要太高兴,我到每个地方都这样讲(众笑),不过我今天讲的是真的(鼓掌),虽然以前每一次讲的也都是真的(众笑),因为我最喜欢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这样的和谐,这么相亲相爱、互相关怀,从刚才各位的掌声我就可以发现,今天我们的演讲一定非常成功。(鼓掌)演讲的成功不全是因为我会讲,而是因为各位也要会听,或许不一定真的会听,至少表面上会鼓掌(众笑),这样一方面让我心里高兴,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责任重大,我一定要好好讲,努力讲,认真讲,我要讲出我最好的献给各位!(鼓掌)

  不过,今天所定的题目有一点问题,这个题目不是我定的,是别人帮我定的,让我来讲什么「传统文化和美德建设」。这个题目可能让一些人不想来听,所以今天只来了七八百人,如果题目换一换,可能会来七八千人。这个题目太形式了,太硬了,带点迂腐,带点封建。因为这个题意好像是说「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来培养自己的美德」,或者「培养美德来代表我对传统文化弘扬政策的支持。」虽然这样也没有错,但还不是很精到。怎么样才算精到呢?须知:美德教育,培养一个人的美德,本身即是目的;培养美德不是为了要弘扬传统文化,更不是为了要配合政府政策。要有美德很简单,就是:「你应该怎么做人就怎么做人,你就是一个有德的人。」

这句话很经典,我再说一遍,「你应该怎么做人就怎么做人,你就是一个有德的人。」(停顿)听到经典的语言,应该鼓掌。(笑,鼓掌)而一个文化之所以称为文化,传统之所以称为传统,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之所以源远流长,就是因为他本来就教我们应该怎么做人,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德的人,不一定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不一定是要发扬传统文化,而乃是我们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一个有德的文化,而这个所谓有德的文化也没有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教我们知道应该怎么做,鼓舞我们这样做去。所以这个题目最后也并没有错,也很精当。

  那我们怎么做,才算「应该」,怎么做才是有德呢?有德无德谁来判断呢?是不是遵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做就是一个有德者,如果遵照西方文化或者印度文化来做,是否就不算一个有德者呢?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探讨一个问题,什么叫做有德,如果我们不能判断什么是有德,你怎么知道自己这样做是有德,那样做是无德,又怎么判断别人哪样做是有德,那你又凭什么去修养,使自己有德?又应以什么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今天先从「判断有德无德的标准」谈起。

  我们说「有德」,就是「有道德」。「道德」这个词语,现代人听起来都很害怕。为什么会怕呢?因为认为它好像一个枷锁,一个拘束,好像让人不自在,是一种胁迫。甚至有人说,它是吃人的,它是一种摧残人性的东西。所以现代许多人对「道德」这两个字深恶痛绝,至少是不怀好意。因此,今天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道德」的意义。照中国人用词的方式,我们可以望文生义,看到一个文辞就想到它的意思。所谓「道德」,就是「行道有得」。那么什么是「道」,「道」在哪里,你可以去「行」之而有「得」?
我们且先看「道」这个字的构造,有一个「首先」的「首」,就是「元首」的「首」,首就是头,本是指「人的头」。「首」是象形字,就是一个人的侧面,像我偏过脸来,上面几根头发,你画出来就是「首」,(辅以身体语言,问),像不像?(众笑,鼓掌)修辞学上的借代格就是以局部代整体,「首」就代表一个「人」。旁边加上一个走之旁,表示走路。所以「道」的意思就是「人行道也,人所行也」。人所走的路就是道,我们一般说「道路道路」,人所走的路叫做「道」,我们引申为「人应该走的路。」

为什么能够这样引申呢?因为「道路」原来就是从这里通往那里的交通管路,而这个「道」有一个特色,它是「一条通」的意思。如果是十字路、四条通,叫做「衢」,所以「通衢」就是交通要道。要是九条通,就叫「逵」。而「道」就是「唯一的路」。从现实的「道路」,引申为天下的事情,都有它从这里到那里的规则,而规则往往是有其固定的程序,我们就加上一个「理」字,叫做「道理」。什么是「理」?一个「玉」字旁,加上一个「里」字,这个「里」是注音,「玉中的纹路」叫做理。普通的石头我们看不到里面的纹路,只有玉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纹路,那一种「清楚明显」的纹路叫「理」,所以我们也叫「理路」。「道」和「理」放在一起,我们就更加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它一定要走的路,都有它的「道理」。
  说「行道有得」,既要行道,「人生之道」何在呢?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有两种说法:一是中庸,一是孟子。
天下最高的的道理,我们称为「天地之道」,简称「天道」,就是宇宙的规律。人既生在宇宙之间,「天地之规则」同时也应是我们人生必须依照的规则,所谓「以天道规范人道」。所以《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地宇宙的最高的原理原则,在你生成的时候,已经放在你的生命当中,成为你生命的特质,这叫做「性」,所谓「天命之谓性」。率者循也,你遵循你的人性,也就遵循天性、遵循天道,遵循从天道而来的人性而行,就是「人之道」,所谓「率性之谓道」。但一般人往往不能按照广大的、客观的、光明的天道而坦然明白而自然实践,所以必须要「教」,必须要有所修养,叫做「修道之谓教」。所以「教」的最初意思,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一个人能依照本性而行,回归天德。总起来叫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在这里,道是天理,是客观的,道是绝对的。依照绝对而客观的天理而行,谓之「行道」,德者得也,如果行道而有所得,那么就是有德的人。所以道德不是古圣先贤规定的,道德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父母希望的,道德是如果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依照「天道之所命」「人性之本然」而走他的人生之路。如果不行道,没有德,我们就可以说他违背天理,没有尽到人生的本性,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人」。所以,道德是为自己的本份而做的,孔子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之学者」意思就是理想中的学生、理想中的君子,是为了自己生命内在的本性而做而学而成;「今之学者」是指现在受教育的人,他不是为了自己生命的本性而做人,而是为了别人看,比如迎合师长的要求,迎合父母的期待,迎合社会的规范,想着别人一直在看着我,我就要做给他们看,这叫做「为人」。
  所以「道德」本来并不可怕,道德也不是来规范你,限制你,道德是让你的生命顺其本性很自由的自然的开展。假如你不能够认识道德的这种意义,那么一旦想成为有德的人,每个人都好像担了千斤重量一样,而且觉得绑手绑脚,只为做个好样子给人家看,像这样子了解道德是错误的。所以刚才我才说,我们要做一个有德的人,或者我们要弘扬中国文化,其实只有一个要点,就是我们按照本性,应该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鼓掌)
  依照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如果我们遵照天性而行,就是我有德了。如此看来,要做一个有德者,岂不是很简单么?不过,这样讲,表面像是简单了,其实其中还是有不很透澈的地方。因为,我们的本性何在,我应该怎么做?我能够真切的知道么?我们的本性既来自天命,则我们必须了解「天道天德」,才能了悟人的本性,而天道高远,天命渺茫,如何了悟?不了解天道天命天性天德,你怎么走出你的人德呢?于是道德就变得非常困难,或者就可以因为猜想的错误,而走向不道德。大家知道西方有一位教主叫耶稣,有一次,他的门徒忍不住问一个难题,说:「老师,你天天要我们信上帝,到底上帝在哪里?我们都没有看见上帝,你怎么叫我们信?」这和刚才说中庸要我们要从人的天性而行,而这个天性是天之所命,如果我们都不了解老天,怎么知道老天命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问题的意思差不多。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必须要很高的智慧才能解破这个难关——如果是你,你能回答吗?耶稣果然了不起,有智慧,他答道:,「你天天和我在一起,你还没有看到上帝吗?」(鼓掌)
    其实,这句话是搪塞之辞,并没有解决真正的疑惑。他的意义就是要你「信」,而且要信「我」!这叫做宗教。所以由这句话开出了基督的宗教。但如果你是因为信耶稣信上帝而行其道,乃至于成为一个「有德者」,这种成,是从宗教的情操而成,是成为一个「宗教人」,一个「教徒」,这种成,不是自由自在的成,这好像还不是儒家所说的「有德者」。儒家所成的有德者,才是真正的成,这种成,依照孔子的意思是不要为人,只是为己,这样的有德者才是一个自我决定自律自主自由自在为自己而活的人。(鼓掌)
  如何而可以是自由自在为自己而有德呢? 中国文化以儒家为核心,而儒家的教化可以说是一种「成德之教」——让人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的教育,儒家的教育当然有相当成熟的道德理论。尤其到了孟子,他不走这从上到下的路,说「你应该信我们的人性和天道,你依照天道而行就成为有德者」,孟子不这样建立他的道德理论,因为这是建立不起来的。孟子对于人的「道德性」───道德的根据,道德的标准的证明,走相反的路,是从下到上的,可以让我们当下自觉自证,任何人只要一念自反,即可「挺立人德,上通天德」。因为孟子告诉我们,道德的根源是在你的眼前,在你的心中,你自己当下就知道应该怎么做,每个人都按照他知道的去做,天道天德就在这里,人心即是天心,人道即是天道。
    我们都知道孟子的人性论是很特别的,是所谓「性善论」。但孟子怎么证明人之性善呢?其证明合理不合理呢?我认为我们如果对孟子论性的原典有真切的了解,就知道「性善」是不可以反驳的,人性就是善,没有别的说法。
  在当时有个有名的思想家叫告子,告子说,性无所善恶,就好像水无所谓东西,一塘池水,你在东边决了堤就往东边流,在西边决了堤就往西边流,所以,人性没有所谓善或者恶;另有的人说,人性是环境决定的,你给他好环境,他就向善,给他坏的环境,他就向恶;又有人说,人性有两种,有的人天生是善的,有的人天生是恶的,即是有好坯子,有坏坯子。当时只有孟子主张「性善」。
   孟子的学生也和刚才耶稣的学生一样,很会问问题,就问:「孟夫子啊,现在人们对人性的说法有这么多种,老师你却单单说性善,难道其它人都不对吗?」这个问题的意思其实是:「你说性善,可以不可以证明给我看看。」孟子的回答,并没有说「你整天跟着我,还没有看到性善吗?」孟子没有讲这话,因为孟子不是耶稣。所以中国人才没有成为宗教的民族。孟子伟大,伟大在哪里?他说:我说性善的意思啊,是「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当然知道一般人会质疑:怎么可以肯定人性是善的呢?若从人性还没发出来时看,你怎么知道他以后是善人还是恶人呢?若从人性已发出来的结果看,人生的表现有那么多种,恶人一大堆,所以你怎么可以坚持说人性是善的呢?这些质疑当然都是有根据的,也是相当合理的,是不能反驳的。所以孟子不从这些「现实的」地方说话。他是从「超越的」「原本的」意义上看问题,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若」者顺也,「情」者实也,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顺着他生命的实际情况,「则可以为善矣」,那么他是可以做一个善人的,「乃所谓善也」,这是我说的「性善」的意思。而「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若,如果,如果一个人居然成为不善的人,「非才之罪也」,这个「才」字这么冩,(比划),其实最后那一撇,原来是一点,就是一横一竖,中间画一点,叫做才,是个象形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种子,往下生根,往上发芽,超过土地,这叫做「才」。所以才是「刚刚发生的事」,「原来」的意思。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为不善,并不是他原来的本意,即不是他的本性就有的过错。所以孟子并没有一口咬定人间没有恶人,孟子乃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顺着他真实的本性而行,他应该是善的,只是他违反了自己的本性,所以才成为一个不善的人。」
  这样的理论可靠吗?如果你还不能了悟,孟子又提了一些事例来证明。其实一个理论的建立就这么几句话也够了,「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就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性善的理论,而这个理论是天下少有,只有儒家这一家,由孟子完成。只这几句话,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孟子伟大,孟子了不起。所以好话不用多,我今天的演讲也不用讲很多,假如我讲的有道理,讲几句也就够了,但我还是要多讲几句,让我们更加明白,从今天开始,这一辈子,很清楚的认识,不可再疑惑:「人性是善的」!孟子的理论不可违背,因为他举一个例子来证明——所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接下去就讲,「所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然后扩大来讲,「无羞辱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我们把它解释一下,「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个「乍」字重要,乍就是忽然,忽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个「皆」字更重要,就是任何人一定有一种惊动不安的心理自然产生。你看,要掉到井里的是一个孺子,而产生惊动不安的人是你,这是非常奇特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是客观普遍的,不是一个人主观的,或者某一个时刻才有,是必然有,时时有,人人有。不管任何时「乍见」,一切人「皆有」。这个「怵惕恻隐心」我们今天叫「同情心」,它之所以生出来,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而是由于你真心真情的感动。孟子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就是说你这种不安和触动,不是为了你想如果去救这个孩子,孩子的父母会感谢你,也不是为了你计算救了这个孩子,邻居朋友会赞赏你,当然更不是为了倘若这个孩子掉到井里就会大哭大叫,你不喜欢听他哭叫,所以起了一个恻隐之心,想要援助他。孟子连举了三个「非」,从文学的修辞来讲,是以少代多,其意就是「非掉」一切条件。这种并不因为任何条件而来的真心的感动,这种真诚的而且带有行动力的决定,来自于哪里呢?不来自于任何你能像到的条件,这叫「无条件」的命令,这种发出「无条件命令」的意志,叫做「自由意志」。就是你不知道从何而来,很自然的由你内在生命而产生的一个感动,一个决心,乃至于一个行动,这种感动叫做「善的感动」,这种意志叫做「善的意志」,这种行动叫做「善的行为」。而这种善的感动的可能随时都在,顺着善之感动而行,即是德行。不只是救一个孩子要这样做,人生的任何事情你都依照心之自觉去行,时时有此德行,即是有德的人。如果有人说:「你有善的感动,我并没有啊,你叫我做一个有德的人,这不是我的天性啊!」也就是说:「如果我没有感动,你就不能证明我性善哪。」如果你胆敢向孟子这样抗议,他也没有办法,他只能叫你自己回去检查检查,只要不欺骗自己,顺着自己的真情而发,必能自已证明是有的,所以做个有德者是自己承认,自己愿意的,不是谁来设定的,谁来逼迫的,这叫做「逆觉体证」。人人要反回去自己的心,自己去体贴证实,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不是靠辩论辩来的。这自明的心里的感动,孟子称为「端」,是我们道德本性的「发现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自觉,孟子称为「四端之心」。何以会有这四端的呈现?如果要进一步追溯这些自觉的来源,会发现这它来源于我们生命内在很深的地方,我们只能自然地觉察这样做是对的,却不知道它的来由,只能说从天而来,可以说这就是人的「性」。孟子就这样由善的「心」之自觉,来证明人的本「性」是善的。说到这里,如果你还死硬坚持自己并没有感动怎么办?没关系,没有人能强迫你去做道德的事。比如我们面对父母子女兄弟朋友,一点感动也没有。又比如有些人说我是商人,我必须为恶,才可以赚到钱,我这样做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内心也不会觉得痛苦,那怎么办?孟子只能说,这种人「非人也,是禽兽也」。(鼓掌,众笑)。所以你不要死鸭子嘴硬了,你心底一直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人!一切不如此者,都是自欺欺人!
   不过有很多人都好像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人,他浑浑噩噩怎么办,孟子又这样举例,说,一个人,在清晨刚醒来的时候,他还没有想到很多俗务的时候,心里是十分清静的,这叫「平旦之气」,这个平旦之气中,有一种清明的感觉,是很近乎人的本性的。但是等到他一醒来,面对他的生活环境,以前的习惯又来了,于是就开始为自己的私利而考虑,他明知道自私是不对的,伤害人是不对的,但是他借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他就改不过来了。就好像山上的树木,本来长得很茂盛,但是被人用斧头一回砍两回砍,只剩下树根,不过这个树根还是有生命力的,还是会长,长出一些芽来,可是又有人帯着一群牛羊,又把这些新芽给啃掉了。这样又砍又啃,久而久之,这座山就真的没有树了,于是有人说,这座山本来就长不出树的。是这样吗?不是!人类的善心是随时要发的,你让他好好的发出来,你就成为有德者,只要不天天去砍它啃它!所以要做一个有德者,是那么样的亲切自然,不需要外求,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有求就有,没有求就没有,「是求有益于得也」。至于名利富贵呢,名利富贵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虽然你按照一定规律去求升官发财,是「求之在外者也」,所求是外在的东西,这种求「是求无益得也」,你求不一定有所得。所以要做一个富贵的人,尤其是心灵富贵的人,就求自己吧,不要外求了,外求往往是求不到的。求自己做一个有德的人,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不仅能做到,一个有智慧的人是立刻可以得到,谁想要做一个有德者,是一转念之间,一秒锺,就可以脱胎换骨。只是,你愿意吗?
   难道我们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合理不合理,安心不安心吗?假如你不知道,没关系,「先从你知道的地方开始」。注意!这句话很重要,你怎么成为一个有德者,你说我原来好像没有什么高尚品德,那我怎能改变成为有德者呢?刚才说过,你反手之间,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德者。只要你从今天开始,所作所为都依照你内在的呼吁而行,你不要再管外在的利害,只管内在所涌现出来的一点精华,把握它,实践它,你就是个君子,甚至是个圣贤。这点精华后来王阳明叫做「良知」,良者「常」也,良者「善」也,你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真实的感应,这个感应是很灵敏的,是「良的」是「善的」是「常在的」。如果你一时胡涂了,就说自己没有良知,王阳明会说,你是「昧了自己的良知」,不是你没有良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良知,所以只要不昧着良心去做事,你就是一个有德者,而良知是每个人当下就有,而且一现全现,毫不欠缺的。(鼓掌)
   但良知是要求自己的,不是要求别人的,每个人都要求自己按照良知而行,每个人就是有德者。你要求别人是没有意义的,别人要成为有德者,必须也要按照他自己的良知。在此,有人常常误会,以为:你说你有你的良知,他有他的良知,人人都按照自己的良知,若良知起冲突怎么办?大家思考这个问题,良知会不会起冲突?刚才说过这个善念,这个人性之端,虽然从某一个人的心底发现出来,但它所发出来的是一个「理」,「理」虽发自主观,同时又是客观的、甚至是绝对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德之理的内容质量,是任何人都一样的,这叫做客观。而人德之理又是合乎是「天地之理」的,这叫做绝对。所以,假如我依我的良知而行,他依他的良知而行,结果两个人所想的会是一样的。假如所想的不一样,只是因为个人所在的情况不一样,他依照那个情况决定应该那么做,我依照我的情况决定应该这样做,这表面上看,好像是不一样。但这个不一样,不会是像两个自私的人起冲突一般,而是双方互相体谅、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协助,叫做「君子成人之美」。
   孟子说「禹、稷、颜回异地则皆然」。大禹治水,当了天子,后稷教人种田,他当了大臣,颜回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你看他们的地位差多远。但孟子说,把他们的地位对调一下,让颜回去做天子大臣,让禹稷在陋巷,让他们一箪食,一瓢饮。「则皆然」,他们的心境情状,他的的所做所为都一样。颜回也会为国为民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禹稷也会甘于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因为他们都依照良知而行,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不要以为禹稷和颜回,当前所做的事情不一样,就认为他们有冲突。禹稷欣赏颜回,颜回欣赏禹稷,中国的《易经干卦》中,九二,代表民间的贤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是在位的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不论在朝在野,都是大人,而这两个大人互相利见。各位,如果我们的社会是如此的社会,这叫做有德的社会,不只是文明的社会,且是有文化生命的社会,这是令人喜悦的社会,这叫做天下太平!(鼓掌)

你交个朋友,大家都希望交到君子之人,一个有德之人,他用良心对待我,那多好。不过,我们应该这样想,刚才说过,有德是自己的事,我们应该让自己先按照良知而行,应该怎么面对朋友就怎么面对朋友。所以你不可以希望交到一个君子的朋友,而只能决定让自己成为君子,成为别人好朋友的对象。你成为这样的人了,才有权利,也才有机会交到一个君子做朋友。各位同学年纪还轻,假如现在男生还没有女朋友,女生还没有男朋友,我恭喜你,你今天遇到我,知道交朋友的方法,今后可以交到好的男朋友跟女朋友,你遇到贵人了,我的名字叫「王财贵」。(笑,鼓掌)
  但是如果现在你已经有了男朋友或女朋友了呢,我劝你也要听我的话,今后才能有幸福,就是,你一定要去考察现在这个朋友,是不是一个君子,是不是所作所为都依照良心来做?如果不是,你千万不要再和他交往了。(鼓掌)「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女孩要是选择了一个不是君子的男人,你这辈子就活该受苦。(笑)男生也是一样,你要考察自己的女朋友是否依照良心来做,还是自私任性的,你不要以为她现在对我很好,她对你很好也可能是为了自己好。(鼓掌)这种人是不可以当爱人的。(鼓掌)再次提醒各位,你要想交到理想的朋友,你先要使自己成为别人交朋友的理想对象,所以男生要鼓励自己做一个男君子,女生要鼓励自己做女君子,男君子和女君子结婚,终身幸福。(鼓掌)
   大家常常会说「施比受更有福」,真诚的善待人,本身即是令人感到幸福的,何况他人将亦以真诚回报你?而这些情况也来自于刚才说的「从良知而行」。可是一般人明明知道,却明明违反,所谓「明明白白一条路,千千万万不肯走」,到最后,你能够欺骗一时,能欺骗一世吗?你能欺骗一个人,能欺骗全世界吗?你欺骗得了自己,能欺骗得天地鬼神吗!(鼓掌)所以人生只有一条路,就是从良知而行,做一个有德者,其它没有路了!(鼓掌)你就不要管别人,只管好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管好自己,你就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和谐,这叫做和谐社会。(鼓掌)不过,人总难免自私小气,有些习惯是由整个社会风气带领着你,让你的良知不能很自然的舒展开来,人经常会自己反省起来感到很污秽、很不安,会看不起自己,为什么自己会这么自私?为什么不能勇敢的坦然的为善,做一个有德者?所以要成为一个有德者,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还蛮困难的。那么今天首先就静下心来,第一,问自己愿意不愿意做个有德者,不要问别人,第二,从自己觉察到的那一点做起,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那个地方做起,慢慢的你的德就日益扩充。
    王阳明讲「良知之教」,他说我们只要从良知而行,就是圣贤。有一次王阳明带学生在街上走,听到有人吵架,他停下来转头跟学生说:「弟子们,听啊!那两个人在那边讲学哩!你不要只听我讲学,你也要听听这两个人的讲学。」弟子们笑了,说:「老师啊,他们在吵架,不是在讲学。」王阳明说:「他们不是在讲学吗?你听,他们一个说,你没有良心,另一个说你才没有良心!我在讲良心,他们也在讲良心,我在讲学,他们难道不也是在讲学吗?」(鼓掌)「只是我讲的学是问自己有没有良心,他们呢,只问别人有没有良心,于是就吵架了。」所以人与人要不吵架,国与国要没有战争,社会要和谐,国际要和谐,非常简单,只问自己有没有良心,不要问别人有没有良心!(鼓掌)
   但是刚才说,一个人总是有一些习惯,总是有些自私,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叫你为善,你恐惧你害怕。现在假如你已经有了自私的习惯,这种不干净的心灵随时会从内心升起来,那种生命的污浊和恐惧,好像树根一样,深深扎在你的心中,难以拔除。其实,它的根并没有那么深,在它之底下,你心灵最深的地方,还是想要做一个光明的人,你终究还是不甘愿让自己做个卑鄙的人的。但是,你的现实生命往往会让你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良知的呼唤故意压下去,这叫做「泯灭良心」,你只是把良知盖住了。就如孟子所说,假如你在早上睡觉醒来的时候,突然发现到一点良知,或者在走路的时候,忽然发现到自己的良知。比如说,想到父母亲恩德广大,我已经多久没有和他们问候,这一点的良知发现,你就赶快去问候一下;对于某个人我觉得需要关怀,你就想办法去安慰一下;对于某个人,我无心之中伤害了他,你就赶快去道歉;对于某一种学问,我必须去追求,这也是良知哦,所谓良知管一切,不仅仅是道德,也包括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你认为我应该好好的努力,应该节省一下上网的时间,不要每天上bbs打游戏了,这也是良知,当你的良知发现,立刻把计算机关掉,拿起书来,这就是一个有德的人;当你发现自己的身体不是非常健康,恐怕将来承担不了大事,你就要想办法让自己健康起来,生活起居有规律,少吃一些垃圾食物,多做运动,让自己精神充满,这也是有德的条件之一。所以有德的意思,包括人生的一切,做最有意义的事情,做最光明的事情,做最坦荡的事情,做最自由的事,做所有人都欢迎敬佩的事,这叫做有德者!(鼓掌)
   所以一转念之间,你从现在开始,立志一切事情从良知而行,马上就成为一个有德者你。如果良知没有升起来,我不知道怎么做,那可以不做,但假如一旦知道,我必定不要委曲自己,我必定要这么做,就是你只做知道应该怎么做的事情,也就可以了。你越做,自己的心智就越活泼,你也就越做越精致,越做越广大,这叫做「扩充」。所以孟子讲良知,讲善性,也讲扩充,所谓「扩而充之,可以保四海」,扩充就可以使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掌)
   但是,一路扩充出去的根源在于你当下的提炼,每一刻的这一念,假如有人真的愿意从当下为自己负责,他的人生立刻「脱胎换骨」,这就是一个高度智慧的人。所谓高度智慧,就是知道应该做的事情,立刻能够做到。古今中外有一个模范生,叫做颜回,他之所以被人敬佩,是因为他「即知即行」,「不迁怒,不贰过」,这是高度智慧是很难得的。假如你不能够立刻做到这样,也要鼓励自己尽量做到,你的志气越高,成长越快速。假如你从今天开始就立志以如此不同的态度面对人生,就是以良心面对人生,你就在步步走上圣贤之路。一个有德者——不仅包含你的行为世界,也包含知识的世界——就是一个有高尚人德,而且有丰富学问、广大才华的人。假如你的智慧没那么高,或者有人个性已经养成,业障深重,不可能一悟就做,一做就成。没有关系,孔子说「过,则勿惮改」,从现在开始,感受灵敏些,发现错误,就尝试改掉它,不要害怕改错。所以最高智慧的人即知即行,按照他的本心去行,立刻就可以成圣成贤,第二种人是有过则改,改不过来下次再改,渐渐他的心智也清明起来。只怕是第三种人,浑浑噩噩,不认良知。这种人,这辈子或者掌控了全世界,他却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又留下罪恶给子孙,他自己也早已知道自己不是人,历史上将会记载说他不是人,他轰轰烈烈折腾一辈子又有什么意义?或者是世界首富,苦苦赚得了全世界,但是他丧失了自己的身命,别人都说他不是人,他自己也觉得自己不是人,请问他赚那么多钱做什么?(鼓掌)
   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种非常清楚的价值次序。最高价值是有德,其它的价值才可能实现。要不然,本来经济发达是一种人生价值,但是一个无德的的人、无德的社会让他去经济发展,就会成为可怕的人、可怕的社会。社会上的权势,本来也是一种价值,他可以用他的权势来为善,结果呢,他为恶,他不是人,这样高的权势地位助长他的恶,而且带给人间恶,这是反价值。只有有德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孔子说「贫而乐,富而好礼」,一个有德的人,他可以处于贫贱的状态,也可以处于富贵的状态。贫贱时,就在贫贱中行他的道,叫做贫而乐,像颜回一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如果处于富贵呢,就在富贵中行他的道,他可以尊德乐义,乐善好施,叫做「富而好礼」。这样不论贫富都是幸福的,所以要保证一个人幸福,就要成为一个有德者。
   一个人即知即行,善于改过,你就成为一个有德的君子了,也就是继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了,这是非常容易的事,又是非常艰难的事。容易与艰难,就看一个人智慧的高低了。在座各位,你既然听我的演讲,听出兴趣,心中有所感动,常常鼓掌,我就知道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了。(鼓掌)先从自己做起,先从简单的做起,先从你能够感觉到的做起,不要慌乱、不要急躁,这样你每天都会发现新的世界、新的意义,你的世界将日渐充实、日渐光辉!(鼓掌)
   为了帮助你成为一个有德者,本来说你依照良知而行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有师长和朋友随时来提醒你,帮助你,不是更好吗?所以我现在提倡「读经」的教育。什么是读经,就是研读经典,什么是经典,就是有德者流传下来的智慧之书。经典本身虽然已经从智慧转成是文字,但会读书的人,可以从文字里读出原来的智慧。所以我们读经的意思是要读出智慧,我们读出古人的智慧,并不是要依照古人的智慧来过我的人生,而是古人的智慧唤醒我们自己的智慧,所以你读懂了古人,原来就是读懂你自己!(鼓掌)
  我们推广读经的教育,建议最好是从小开始,让他渐渐酝酿、渐渐成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本来,不应该跟各位讲读经的时机,恐怕伤害了你,因为各位已长大了,错过第一时机了。但因为大家还年轻,你将来可能结婚成家,可能会生孩子,所以我要老实告诉各位,亲近圣贤的智慧,最好的时机是在胎儿!你以后要有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做胎教。怎么做胎教?就是让他熟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方法很简单,只要准备三架CD机,一架放古今中外最好的音乐,我们简称「古典音乐」。一架放中文经典诵读,就是选取我们这个民族最高度智慧的文章,朗读出来。第三架CD放外文经典诵读,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像在美国出生,就放英文的经典诵读,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像在德国出生,就放德文的经典。(鼓掌)这种人间最美好的声音,一天24小时不断,因为你如果睡觉了,胎儿并没有睡觉,当然胎儿也没有醒来过,叫做半睡半醒,他将所有听到的声音都吸收到心灵的深处,存放着,这叫做「养圣胎」───培养圣人的胚胎(众笑),十个月,就可以教出一个聪明而有智慧的孩子,十个月就完成人生的教育,他的道德与才华,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鼓掌)
现在台湾大陆以及全世界,已经有成千上百接受读经胎教出生的孩子,我们叫做「读经宝宝」, 如果来不及做胎教,出生以后,三岁之前的教育也非常重要,所以三岁之前让他听尽世界名曲,看尽世界名画,又让他多听熟经典诵读。大家都知道胎教跟婴儿的教育是有效的,只是一般人受了近代西方以知识为主的教育理论的影响,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就把他忽略了。他的心地非常纯洁,你不趁机种下好种子,它也会种下坏种子。譬如,你不给他听古典音乐,他也会听香港四大天王(众笑)。人类的耳朵一直在听,因为我们的耳朵是二十四小时三百六十度开放的,人类的眼睛一睁开来,就看到四周的风景和颜色。孩子的头脑和性情还在建构阶段,他从五官随时接受各种信息,构成头脑神经回路系统,以及心性的特质。你给他丰富而优美的东西,一生就聪明而优雅,你给他简陋不干净的东西,将来就愚笨而且深度污染。生命型态一旦成型,费大劲,也难以改善了。我在辽宁听到一个朋友说,他的朋友怀孕的时候心情不好,就每天带着肚子去打麻将,十个月下来,孩子生出来经常哭闹,后来发现有个办法,就是把麻将桌抬出来一打,这个孩子就笑了。(笑,鼓掌)你如果要培养赌神赌圣赌后,你就用这个方法吧!(笑)如果不是,怀孕时,父母亲诵读,或者播放CD「子曰子曰」给他听,出生之后,还是继续,等到他会叫爸爸妈妈,就会「子曰子曰」了,你一定要记得这件事。另外,孩子到了两三岁就可以教他真正「读经」了,真正的读经,就是看著书,跟着大人或CD念。反复的念,念到会背,念到一辈子不忘,打下终身学问的根基。这样教学,首先看到的附带效果是,他很快就可以认字,认字后,就能够开始阅读,及早养成阅读的习惯,及早博览群书,为卓越才华打下良好基础。等到一个人长大了,才想要多读书,已经来不及了。教育应该趁好教的时候赶快教好,当你长大了,才发现自己头脑不够聪明,就是脑神经不够发达,已经来不及了,当你长大了,才发现自己的心性非常鄙陋,情绪非常暴躁,要改善就要费功夫了。我们这辈子已经走到这个地步,才知道为时已晚,我们既然已经被牺牲了,只好坦诚面对自己的生命,从此依照良知去行事,尽力做去,能做多少算多少,也不枉此生了。但是对于下一代,千万不要再牺牲他们,我们应该让他们更平稳的更光明的长大!(鼓掌)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具有笼罩性的一种教育,尤其语文教育要在十三岁之内完成,这叫做「学习的关键期」,超过十三岁,一个人的语文要进步,就「费力多而收工少」了,所以要教一个孩子语文,我们应该用最高度的语文来教他,让他熟读到背诵,也就是说人间最难的书,在他还不知道困难不困难的时候都已经背完了,放在肚子里面,经过十年八年,他就可以酝酿成熟,成为一个有高度语文能力的人。有高度语文能力,他才能进入高度的语文世界。所谓高度的语文世界,照中国人来讲就是「经、史、子、集」,一个人能够读「经史子集」,他所面对的都是圣贤豪杰,对他的心性涵养必有潜移默化的效果,能领会「经史子集」的智慧,他才能成为一个继承中华文化的人,中国人的人生本来就该这样好好成长。可是现在我们教育体制内的语文课程,却让我们读那些非常简陋、粗浅、无聊的教材。我们小时所读的书,其实都存放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生学问的背景。小时候你读的是经典,叫做「满腹经纶」,到时候要用了,就会「融会贯通」,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诗作文就出口成章。李白号称「酒一斗诗百篇」,是因为他从小读有用之书,满腹经纶,所以喝了一斗酒,就有诗百篇。现在的人呢,从小读无用之书,满肚子是草包,给他酒一百斗,诗也没有一篇!(鼓掌)
  所以不要怪自己为什么对中华文化认识那么肤浅了,因为你没有能力,你连读中国书的能力都没有。倘若长此下去,中华文化永将要断灭。所以今天谈复兴中国文化,第一步,就是让中国人恢复读中国书的能力,要让中国人能读中国书,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在十三岁之内,在语文能力正在成长的时候,就让他读经。不要问他懂不懂,他只要现在熟悉背诵,供他一辈子去懂,他就会懂一辈子,叫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鼓掌)
    刚才一方面说自己良知的发现,一方面说要有文化的氛围,让我们全民族的人从小就接受圣贤的教化。而圣贤的教化原来也是要帮助我们良知的发现,所以如果你能够自我良知发现,不读书也可以,这叫做「六经注我」,六经里所讲的,只不过就是我的心,我不读书,也可能成为有德者。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希望所有人都能特立独行、壁立千仞,自己走上圣贤之路。尤其对于广大的群众,对于整个社会,我们必须营造一个很好的文化气氛,让民众在这个社会里,好好的成长,这种文化的氛围的营造方法,就是让所有的人都从他孩童时候,及早亲近经典亲近圣贤。(鼓掌)怎么亲近经典亲近圣贤?就是你只管让孩子去接触,至于懂不懂,不是你要管的。
   这种教育的理论,不同于西方的知识教育,但它也是必要的。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德者,一个有智慧者,他既知道科学是必须的,学西方是应该的,也知道中国的文化是有智慧的,也是应该学的。总之,世界上只要有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系统,任何一个人物,可以供我们效仿,提升我们的道德质量,我们都应该去学习。如果一个人有这样清明的头脑,有公正的心态,开放的心胸,那么古代和现代是不会冲突的,东方和西方是可以合作的,我们的世界将来是可以大同的!(鼓掌)
    从自己的良知而行,你会发现,正合乎圣人之道,你亲近经典,让圣贤来启发你,正好启发的是自己的良知,这个叫做「古人先得我心之妙」,这样你才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国文化如果具有这样的特质,它所讲的是我们的良知和人性,那么中国文化就是永恒的。我们要发扬这永恒的文化,不仅是为了民族祖先,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把发扬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不是重担,乃是你诚心诚意喜悦的,如果你是诚心的喜悦,那么你就是个有德者,你成为有德者,就越发的发现中国文化的伟大!(鼓掌)
    你成为一个有德者,你将会感觉到人间是幸福的,要做一个人是简单的,因为你只要诚恳而行,诚恳而行就可以继续走下去,所以前途是远大而光明的,假如这点信不住,我告诉各位,你还是依照一般现实的追求过活去吧,你不知人身难得,不知天地广大,只是小里小气,天天只知斤斤计较,一生和人斗争倾轧,到最后两败俱伤,通通与草木同朽!有人说做个君子会被人欺负,我就这样子比喻,这里有一瓶水,你滴下一滴墨汁,这瓶水就不能喝了,如果是一个池塘,你滴一滴墨汁下去,好像没有什么妨碍,如果是一个大海,就是用一车的墨水倒下去,也不会对它有任何影响。所以你怕做君子会被人欺负,你其实就不是一个君子,你还是一个小里小气的人,一个大方的人怎么会怕被欺负呢?(鼓掌)
   孔子被欺负了吗?是的,有人百般欺负孔子。孔子伤心吗?他没有伤心。他被欺负以后,他又回来了。所以我告诉各位,孔子回来了,孟子回来了,老子庄子回来了,杜甫李白又回来了!(鼓掌)希望我们迎接他们,希望我们以他们为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大家都在传统文化的教养中完成自我,成为一个有德者,谢谢各位!(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3:44:05 | 只看该作者
儒釋道三家綜論  王財貴
    1998.12.17.  講於台灣師大「佛性與般若」讀書會 魏美瑗錄音整理
         一2007.09.28  王財貴校訂

學生: 就儒釋道三家而言,同樣有其成聖成佛的根據和工夫境界,為何有常道、非常道、非非常道之分?

老師: 不管任何學問,如果不承認兩層區分(超越層與現實層)的話,就不足以成家。不僅佛家,儒家、道家也看得很準,甚至是西方的基督教、以及柏拉圖以至於康德一脈的大哲學家都看得很準,他們都有兩層區分。所以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真問題,也就是說,將這個區分弄清楚了,要說常,大家都是常,要說無常,通通都是無常,並不能單說佛家的根據是無常,非無常,而儒家的根據是常。在超越的觀點上看,大家都是常,而無常是在現實面上說的。但為什麼佛家會特別強調把「常」也去掉?常也不能說常?說常以後,立即就要說個無常,又立即接著說非無常,「常」為什麼要無掉非掉?因為如果把這個「常」還用現實的思議方式來想時,就不能達到「常」的境界,與「常」相反。這也同於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樣,第二句的「非」是把你思議中的想法去掉。

    所謂「佛」或「佛性」,當然不能用思議的方式來說,既不可說「常」,更不可說「無常」。它是超越的、無限的,既然是超越而無限的,我們就不能用有限的現實的思議的方式去思考它,所以你不可以「說」它是常。當然,在另一層次上客觀地說,它本來是常的,但你不能用你思議的方式去理解它,而「說」它是常,因為你認定的常,不是「真常」。所以,當佛與佛心心相印的時候,他們可以認定這個「常」,但他們了然於這種認定,是一種不能用現實語言表達的一種「體悟」,他不再用現實的心態來議論這個「常」。而凡人的心靈落在現實的拘拌中,是「有限制」的,當我們「想」它又「說」它是常時,你是用現實的心來把它匡住了,因為你現實的心是達不到那裡的,於是,你一「想」一「說」就錯!所以,你不可以隨便去想有關「佛」的事,不可以隨便說有關「佛」的話,你說一句,你就是謗佛,你所說的佛是錯的,因為佛不是你想像的樣子,這叫做「不可思議」──不可想,不可說。同理,你也不可以去「想」什麼是般若、什麼是涅槃等等,因為你所想的般若一定錯,當般若不是以你現實的方式來了解時,才能是真正的般若,所謂「般若非般若,是之謂般若」。最後要放掉你所有的思議,所以它不是「思議常」,它這個「非常」的意思是「非思議常」。它當然是客觀的而且是極真實的「常」,只不過絕對不能用思議的方式去接近罷了。佛教說:「萬法皆空」,不僅現實一切存在的本性是空,就是連對「般若」的想頭也是空。總之,凡是你心中所思、所念、所想、通通都是空。但是,佛性或是佛的境界又可以說是「常、樂、我、淨」,這種話是在另一層次說的。
   
 儒家沒有像佛家對思考和語言的限制作太多的反省,但儒家說的良知,你也不能隨便說他是就「常」,因為假如你用思考的方式來說它是常,就錯,不過,假如你以體貼的方式來體貼它的常,就對。所以,良知不是你思考中的東西,也不是你嘴巴說的算,但卻是心中另一層次的「真實」。陽明曾說「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陽明告訴弟子,「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弟子心中都有所瞭解,比如,我問,你看<傳習錄>,你看到這句話,請問你心中有沒有什麼瞭解?這樣說了之後,大家都在想這個問題,但陽明又另外說了「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大家就迷糊了,什麼意思?大家不曉得,只有王龍溪知道,王龍溪說「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是從本體說工夫」,無心俱是實,有心是幻,是從工夫說本體」。瞭解這兩層說法,就知道,儒家不只有是實,儒家這裡也說「無心」才是實呀!無心而為,無心而作,這樣作才是實在的,所以良知是無心的,當你以無心行良知時,這個良知才顯發出來,所以這也是「非常」,這個「常」也以非思議的常來瞭解它,體貼它,你用思考的方式,用知識的態度去把握它,它就沒有了。所以你不可以用這樣來說常,「非常」才是「真常」。所以「無心」才是真正的實,這是在工夫上說的,工夫上說的,是指你去把握它,去瞭解它時而說的,但是客觀的說,在理上說、有一個上帝這樣說或是佛這樣說時,他會告訴你,有心才是實,但你以人的觀點,以你現實的心去把握它時,這時的有心就是幻,良知就跑走了,良知的顯發,完全是良知自我的朗現,而不是你以一顆心想一想,去把握良知是什麼,所以應該以無心來行良知,良知才是真實的。你要行動,要體貼,要做工夫,要以無心才是實,有意為善就不是善,不是真善,不就是幻了嗎?所以儒家那裡只以常為標準?這是因為自孔子以來不說這個話,到了宋明儒,尤其到了王陽明、王龍溪才漸漸說這個話,為什麼要說這種話呢?因為本來儒家就有這個境界,但是古人不從境界講,而佛教專從境界講,道家專從境界說,儒家踏踏實實從這裡(當下的良知實感)講起,所以我們常會以為,儒家以真實的本心做為他的本體,那你要看看他這裡的真實的本心是什麼意思?這不是在你思議中,想像中,理論知識中所把握的,這樣把握的就是幻,是假的。所以不是儒家沒有非常、非無常的道理,假如沒有這個意思,你就不足以稱為哲學家,你就不足以教人,你的境界就不能高上去,所以都是一樣的。
    所以儒家與佛家的分別,不在非常,非無常這個地方,但某個程度說,也可以說在這個地方。這某個程度說的意思是,佛教立教是從現實說起,從現實反省起,那麼現實是無常的,它是對人的現實心盡量的有所反省,因此佛教的第一要義,就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諸行就是你心中的思考,動念,通通都是無常,你面前法都是你心中的行所引導出來的,所以行緣識、識緣名、名緣色……,從你的心行帶出世界萬法,所以知道你的諸行無常的時候,你馬上就發現諸法無我;當你能發現你的諸行無常時,而能靜下來,你不要在無常中起波浪,於是諸法無我的相馬上顯出來,而無我相就是真相,這時候馬上歸於涅槃,所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極境,叫做三法印。什麼叫法印,印證,這個印章蓋下去,紙上的紋路,就是印章上的,所以要看你對法有沒有瞭解透徹,拿這三個原則,來印證你對佛法瞭解不瞭解,你還有一個心在動念不是佛法,你還看到萬法的實在性,不是佛法,你的心沒有歸於涅槃不是佛法,這叫三法印。所以可以看出,佛家是以現實人生開始看起,所以說無常、無我、一直對煩惱要解除,所謂「解縛脫困」,這是他精神。對這個解縛脫困的精神一下工夫以後,甚至對我們的思考,不僅對惡的思考不能有,連對善的思考也不能有,甚至連對於最高真理的思考也不能有,所以「般若非般若是之謂般若」,因為現實人生常常會有錯誤的行動,這錯誤的行動,首先就是你對萬法認為有,其次,你對所有觀念,你認為這是對的,這是有的,凡是你概念中的,一概要打落,這是對現實人生反省到這麼深刻,所以你一有佛的觀念就不對,所以禪宗才說,「若是一見佛,就打殺給狗子吃」,心中一有佛的觀念,就不能成佛。因為人是現實的,所以凡是你的起心動念一律都不要。所以對於這個去除、這個反省、工夫的超脫這一面,佛家講的非常透徹,佛家在這一面一直要「非」下去,因為它從現實面講起,這一面就是我們的無明面,墮落的一面,所以要一直超脫,一直超,超到無窮的地步,所以有想,非想,非非想,還可以有非非非想,這是佛教的起緣。人生是苦,解脫為尚。
    道家差不多,但道家沒有佛家這樣的落實,明確,道家不是對於物的執著、有相說起,道家也從心靈上的毛病說起,這從心靈上的毛病還不關連到萬物來說,不從心靈與外物對照說起,它不說萬物無常。佛家為什麼說萬物無常呢?因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立教時,是看到生老病死的苦,而不是看到我的心有一個執著呀!他是先看生老病死這些現象,然後想到萬物都是生滅無常,所以他是先從最外在的事物,反省過來,最後才反省到,原來此有則彼有,此滅則彼滅,此生則彼生,最後才了悟到這一點,而成佛。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外在有無常的諸法,而是到最後知道,是我內在有起伏不定的無明,我這裡有,外在就有,我這裡一有生滅的執著,外在就有生滅相,所以不是外在生滅相出毛病,而是我這裡出毛病。但是首先是因為外在的事物出毛病,所以才回頭過來反省自己,這是佛家的因緣。因為佛家有這樣的因緣,所以釋迦牟尼佛,以及諸佛菩薩,就用這個方式教導你,因為這是他親身的體驗。做為一個大師都是非常親切的,都是非常實在的,他自己怎麼走怎麼證,就叫你跟著他走,所以你聽佛法,你去信佛,你去學佛,你一定要深深感受到諸法無我的生滅之苦,假如你不能對這個苦有切身的體會,你是不能修下去的。所以對現實感愈強,對現實的變化愈不安,你就愈有佛緣。但道家最先反省的不是外在事物為什麼變化無常,而是我的心為什麼會這樣固執、不順暢、不自然?這樣多的追求,我們在追求什麼?道家直接地從心靈講起,直接問心靈為什麼會有不安?所謂「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所有人都要尚賢,所以使民有爭,所以老子要「不尚賢使民不爭」,大家都貴難得之貨,所以「不貴難得之貨」是之謂道,大家都想要有一個欲望,所以「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大家都想要追求一個美好,所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全部打掉心靈的趨向、心靈的追求,因為你一有追求,你就有一個向,有一個向度,就喪失了天地的自然之道,因為天地之道是沒有向度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道本來是無,是天地之始,無一發出去時有一個一個的向度,因為它是無,所以這個向度可以是無量的,所以就「有,名萬物之母」。但就人心而言,有一個向度,就不能有其他的向度,生命開一個向度,但其他的向度就放棄了。而人生就喪失了許多的可能,於是你人生就脫離了道,所以你要從有回歸無,於是隨時是無,隨時是有,隨時是無的時候,又隨時可以是有,叫做「無為而無不為」。你必須無為起來,你才有所有的方向都無為,任何時刻都可以重新出發,你有為就不能無為,你參加一個黨就不能參加另一個黨,我不是任何一個黨,但我又隨時可以參加任何一個黨,這叫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凡是參加黨參加派的,其人生一定去掉一半,堅持我是無黨籍,這樣也是一個黨,你無黨籍也是一個黨,所以連無黨籍也不堅持,這時候我隨時可以是無黨籍,隨時可以是任可一個黨,這樣才能保住一切的價值,這樣叫做自然,叫做逍遙,這樣類似佛教的解脫。
   道家是從這個地方反省起,所以道家直接是從心法反省起,所以道家的學問就比較單純,簡單,他的特色比較明確,而佛家,因為他從那邊(外物)出來,想過來,再返過去,這樣一繞兩繞,它的內容就豐富了。乃至於它對現實事物的反省也通於西方的知識論,道家就很少有知識論,根本開不出知識論,因為它「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它不是對萬物起一個煩惱才守靜篤,是因為我自己心中不安,所以「致虛守靜」,並且同時關涉到萬物,所以「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跟佛教的進路不一樣。對道的引導有不一樣的進路,對於人的教導有不一樣的路數,其實到最後都是一樣的,因為,當我這邊沒有生滅起伏無住無著無念時,萬法就空了,這是我的念與萬法相連貫的,道家,則當我這裡致虛守靜時,萬物並作,但我是觀它的復,復歸於道,所以我看到的都是道,都是道的物,不是一般的物,到那時候也是萬法皆空,空是空掉你的執著,空掉它的現實相,而不是它變的沒有,那個空不是沒有的意思,所以佛家萬法為空,道家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復是道,道是無,道家不是講無嗎?「無,名天地之始」,這個物就不是在有中,從有裡面退歸於無,因為你的心是無,所以物是無,這裡也是此無則彼無,一樣的,所以道家從致虛守靜修,到最後也是萬法皆空,假如不能見萬法皆空,就不入道,這是共同的真理呀!不是佛教才講萬法皆空!是因為它一直講這個問題,因為它對法的有,法的生滅無常,它是非常在意的,它的教法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個問題講得特別透徹,所以萬法皆空變成佛教的專利,這不是專利呀!真理就是真理,所謂大教,就是上下四方無所不貫通,所以道家當然也是大教!只要講一句就是大教&not;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整本老子、整本莊子只要講這一句話,它就足以稱為大教,不要很多話的,要不然,你看有那個教能夠講出這樣的話?連基督教都講不到這句話!何況其他的學問呢?不得了的,這就是智慧!所以智慧是共通的,但是他有教路的不同、引導方式的不同的問題,這就形成它的一個氣氛,讓我們誤以為只有佛家在講萬法皆空,而我們這裡是萬法皆有,不是這樣的,當你要講萬法皆空的層次時,三家皆萬法皆空,不然你就不到家,你就差得遠。所以道家的學問,如果要到家,也必須達到這個境界,而且明明就可以達到這個境界,至少它嚮往這個境界,老子有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是人生修養的境界問題,我們不知道,但是至少他指引著人要走向這個境界。
    儒家,大家都認為是很踏實的,因為從孔子以來,都是就著現實的人生,而指點你如何完滿現實的人生,使你的現實人生具有完滿的無窮意義,講一句話就是,天理如何完滿的流行在現實中。所以儒家也是從現實的東西說起,但是他不是從物說起,他是從事說起,這個事是什麼事呢?佛教不從人的德性說起,佛教是從你的世界都是無常變化,而你為什麼還沈淪在其中而以為是真實的,你的世界是虛幻的而你以為是真實,佛教天天告訴你這些事。儒家不是告訴你這些,儒家天天在問,你的行為為什麼還不能成為一個有品德的行為?你為什麼還不趕快成為一個君子人?他不說這個物的真假,他是問你如何處理這個物,你有沒有以你的仁德來處理這個物,怎麼樣的行動才能使你的人生有價值?價值化!所以立價值根源,儒家是最清楚的,使你的人生有價值,也就是你如何以德性的心靈來潤澤你的人生,來感通你所面對的萬事萬物,這種潤澤感通的能力,就是仁。儒家從這裡說起,這就不一樣了,這種潤澤感通,它一直求我心中應該有潤澤感通的能力,而我這潤澤感通的能力應該是自然而然的,自己而發的,而且隨時都在的,所以孔子就講,「我欲仁斯仁至矣」,到孟子就更親切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無怵愓惻隱之心,非人也」,所以「怵愓惻隱,仁也」,羞惡、辭讓、是非,仁義禮智,「羞惡之心,義也,辭讓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我固有之,非由外鑠我也」,孟子就直接講這個呀!就直接奠定人性超越的本質,或說直接以道德性做為人最真實的本,當這樣的時候,儒家就往這個人性中德性面,光明面發他的教化,就是把你的真心拿出來,你就能夠成聖,為什麼呢?因為當你真心展現的時候,你就能夠潤澤你現實的生命,乃至於潤澤萬事萬物。到了陽明就有這個意思,良知不只是你德行的根據,良知也是萬法的根據,所以當你良知一呈現的時候,你的所做所為都合乎天理,結果你面前的萬事萬物,都在天理的潤澤當中,而變成是你良知感應下的萬事萬物,在良知感應之下的物,就不是一念之中的物,所以這個物就轉了一個身分,從「現象」轉為「物自身」,意思也就是說萬法皆空,在你良知完全顯發時,你是一個聖人之德的時候,你一切都是忘我的。要不相信,你自己去體驗看看,當你非常誠懇,誠懇到精誠怛惻,這一念一發的時候,你看看這世界是不是還是一樣的世界,這個人全部改變他的面貌,在你眼前呈現不同的意義,無窮的意義,天地之道就在你面對的事物當中,完全在這裡展現,任何事物都有完全的天地之道,完全無限的豐富的意義,所以你面對萬事萬物是無限的,當你面對的萬事萬物是無限的時候,你眼前的萬事萬物,就不是你現實心靈下、知識的現實的萬事萬物,所以他也是佛教的萬法皆空,假如你眼前的事物不能轉,表示你心靈還沒轉,精誠不夠,良知還沒完全呈現,所以在這裡,儒家也講萬法皆空,假如到達不了這個境界,不能稱為聖人,如果儒家聖人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那麼儒家就還沒有到家,儒家就差遠了。
   現在問題是,佛家講了很多這種東西,講了很多佛菩薩成道時有什麼境界,一步一步的高昇,最後把全部境界給你講出來,乃至於佛法界,無量功德,通通給你講出來,儒家沒有這些舖排,儒家講這方面很少,儒家只問你的德夠不夠,重視在這個地方,而儒家也比較沒有理論的建構,所以印度人是善於思考的,印度的實踐很類似中國,印度的思考很類似西方,在地理位置上,印度位於中西之間,而他的學問,也剛好在西方與東方之間。善於思考就善於論說,善於著作,所以他們著作那麼多,前前後後上上下下全部都講。中國儒者,一向不講境界,講得很少,於是就誤以為儒家都比較講現實的,儒家只有現實的,沒有超越的。所以就有人說:「儒家的道德也是世間法,不是世間法嗎?你都在世間做,不是世間法嗎?」,我想要問他一句:難道在世間做,就是世間法嗎?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什麼是世出世間。所以只看儒家能不能達到這個境界,而不是看是不是在世間做事,如果在世間能夠把真常心,直接地貫注到你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是馬上即刻達到圓教的地步,所以儒家沒有華嚴宗,儒家沒有一直講講到很高的地方,儒家要成聖成賢,就當下成聖成賢,所以儒家只有天台宗,因他沒有從負面的東西來超越,從負面的東西來超越到最高的境界是華嚴宗,這面是污染的,那面是清淨的,然後說最高的境界在這裡,而清淨污染可以合而為一,或是可以用佛的慈悲把它綜合起來,這是已經講到最高點了,天台宗就將這兩面化除,天台宗很接近儒家,真實的世界與虛妄的世界是一體的世界,你一悟了,在這裡馬上就成為佛,你一迷了,也在這裡馬上成為眾生。儒家也是,你的無量的德在那裡表現呢?就在你的一言一行當中表現,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表現,這裡還有得爭辯,這也是學問呀!也不須要爭辯,無所謂爭辯,君子無所爭,就是講學,看看這道理能不能講得通,若道理能講得通,我希望有人能體現,儒家現在是很差的啦!儒門淡薄,沒有人要體現,只有新儒家講,但大家都在罵他,你們新儒家都只講那個理論,不只是外教的罵,連研究中國學術的,研究儒家的都罵,說你們都只是講理論而已。你不知道理論也很重要呀!理論都建立不起來,何況去實踐!所以他的理論就講得這麼高,因此你看新儒家的理論,尤其是牟先生、唐先生,看他們的書,講一兩句就跳上去,這個跳上去,都是受王陽明以來的影響,更遠的就是受佛家、道家的影響,這所謂的影響,是指受他們的啟發,即在於這邊(高處)是須要講的,這個須要講是否是非講不可呢?你去問孔子,孔子或許會說,這或許不須要,所以孔子說「我欲無言」、「天何言哉」,這個時候就是無言了,但現在的學問,我就是要把「天何言哉」講出來給你聽,因為佛教全部講了,道家也講了不少,道家當然比佛教差多了,中國人不善思考,不善歡思考,一下悟道就有了,不要那麼囉嗦,那麼佛教就要辯清楚,有時候愈辯愈不清楚,但是如果有一個高僧大德,他有學問,也可以辯清楚。中國就不講,講得很少,不著一宇,是盡得風流,是道家的精神,禪宗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以來受中國學問影響,出了天台宗與禪宗,但它有沒有變質呢?沒有,它還是面對萬法,一定要給它解空,若在這裡立教,它就不變質,它是佛教。而道家是無所謂的,他不會跟你打架的,道家永遠說:你這樣做,看你心裡有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對了。因為他沒有起點,他只有終點,所以道家是人人好,但每一個都給你反省,他問你:你道家修什麼道?我沒有修什麼道,我只修你要到家的那一刻,要給你指點一下。道家只做這個工夫,所以道家的工夫是大賢的工夫,大賢要轉為聖人的時候的那一關,當然,如果真到大賢的時候也不須要道家了。
    以上綜論儒釋道三家,想一想,看看是不是以上所說的,如果不是的話,中國學問問題就大了,假如中國學問沒有這種特色,就沒有價值了,你的知識論差嗎!知識論西方講得更清楚明白,但是知識論要轉過來的時候,西方就麻煩了,西方的知識論、形上學永遠在衝突當中,東方學問不衝突的,這點要好好認得,人類的智慧在這裡。照西方現在這樣一直走下去,西方人是萬世不得超生。東方的學問是隨時超生,但東方學問,對於知識論,像佛教,雖對萬法有研究,但是往往牽涉到修行,沒有像西方這樣乾淨,所以佛教也出不了科學,知識不乾淨,但不乾淨是壞的嗎?不一定!它隨時想要把這個知識轉掉,在西方則要成就這個知識。所以照佛來看,你萬世不得超生,越沈迷越深。西方就說,你看我成就那麼多知識,那麼有用的知識,你佛家沒有成就,因為你要去掉的,所以就把它看成是普遍的價值。牟宗三先生叫它做「執的存有論」,佛家化掉一個「執的存有論」,而顯一個「無執的存有論」,使世界變了樣子,這個世界從「現象」的面貌變成「物自身」的面貌,這就是從上帝的眼光來看萬物,以佛的眼光來看萬物,這才顯出萬物的真相,萬物的如相,如相就是真相,真相就是沒有你所看到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去,沒有你現在的十二範疇,沒有現在的時空形式,這樣叫做無相,所以「實相一相,所謂無相,即是如相」,所謂無相,是無我們現實中的知識相,而不是它沒有相,它有真常相,這個真常相不是我們所瞭解的,所以無常到那裡就是常,因為它不以十二範疇,時空的形式出現,因為你那時候心中沒有十二範疇,沒有時空形式了,你致虛了,你守靜了,你完全不以成心造作、虛妄的心出現,完全以至誠的良知出現,這時候當然相都改了,沒有現在這個相,所以整個世界的真實面就被你呈現了,天道就在這裡,所以你所看到的是道,所謂目擊而道存,東方學問專門講這個東西,所以對於現實的東西,只想要去掉,沒有正視,沒有正面的看這俗中的真諦,科學的俗諦。所以牟先生常講,這個俗諦要重視。但是你被俗諦牽引,則物交物則引之,你真實的人生,最有意義的人生就出不來,所以說西方人萬世不得超生是這個意思,因為他都在執中,他以執為偉大,因為一執,就執出很多科學道理出來,而這道理在俗中很有用,因為我們是俗的存在,這對我們的現實生命有用,對我們的肉體有用,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用,但是在修道者的立場來看,這都是假的,這都是一時的,這都是可以去除的。當這樣看的時候,你把你現實的生命,交到那裡去,就便成了一個麻煩了,你總要吃嘛!你總要工作嘛!你總要面對人生很多的困擾嘛!在這裡,你說,我一切都不管,只好閉起門來修行打坐,只好如此。但你要接觸人生,你就要開菩薩道,所以菩薩道就要有科學,但是菩薩道中的科學,就不是西方科學家眼中的科學,在菩薩道中,是明明知道科學,又知道科學不夠的,知道科學將來是要去掉的,當有這個心靈時,運作科學就不會出毛病,所以東方學問與西方學問一定要會合的,不會合是人間的不幸,不會合的話,恐怕世界會毀滅,而會合的責任在中國,因為只有中國人可以同時瞭解兩面,中國人既然瞭解了儒家道家了,又瞭解了佛家,而西方的學問是現實的學問,現實的學問總是比較好瞭解的,一五一十,按步就班,邏輯嘛!而那種超脫的學問,是比較空靈的,所以要讓西方人來瞭解東方人是比較困難的,寧可我們東方人去瞭解西方人,然後綜合了以後再教給西方人,要叫西方人綜合,不太容易,不過很多西方人也很用功,西方人也有智慧,所以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但是要整個民族去做這個事,還是中國民族,但是中華民族忘了自己的本分,他把自己儒釋道三家全部忘記了,他一心一意想要跟著西方走,你看這種罪過,真是罄竹難書!所以民國以來的知識份子,犯了滔天之罪,很可怕的!現在我們年輕人還不覺醒,那就完了,這套學問往那裡講下去?怎麼傳下去呢?所以要立志!你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管我什麼事,世界毀滅就毀滅,反正又不只有我一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斷送了,管他的。所以君子有終身之憂,但有終身之憂的人,就無一朝之患,所以他也是一個常樂我淨的人,他不會患得患失,所以你對於終身之憂,對人性,對天地,家國天下的憂,你有這個憂,你心量就開闊了,你就沒有一朝之患,你就不會為你一己所得患得患失,當這樣的時候,你的生命與天地共同起伏,你就會有無量的道福,所以這不是叫你去憂愁呀!有人為了逃避這種憂愁,他以為沒有這種苦,他以為我何必要憂愁這麼大的事情?好像這種人就比較快樂。其實是不幸!他完全不能得到心靈高度的悅樂。所以必須有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你才知道什麼叫做天地之樂,因為與天地共同起伏嗎!「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當這個時候,你的生命與天地同在,這種樂,不是一般人所能瞭解的,這種樂是無憂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所以這時候生命是一種樂而不是憂,但它又一個憂,他有無窮的憂。這樣的學問,必須要講,而且要常常講,但是,聽了以後能夠警愓的,能夠警醒的,不多!一百個裡面沒有一個,我試過了,很可惜!所以未免講話講話就感嘆一番,但是一定要常講,雖然每一次講都如此,沒有效果,仍要常講,不可停止講,仍要繼續講,所以「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誓向高樓撞晚鐘,不信人間耳盡聾」!


  學生:就儒釋道三家對世界的思考模式而言,無疑地,儒家道家都有置定形上的道,佛家則沒有,它是一切都空,在佛家來說,不能用思議的去把握,但是在哲學上,我們要求一個適當的置定的話,應該把佛家的真理如何放置?
  老師:不錯!有一點瞭解,但說得還不是很切實。儒家、道家對於真常心、真常性,所謂聖賢之性,有一個「置定」,這裡講「置定」這兩個字還不錯,講「預設」(西方智測型態)就很差了,講置定還可以商量。(你的問題是:佛法說一切都是空,那我們怎麼起修?)為什麼說還可以有商量呢?不管儒釋道那一家,它都沒有預先置定,預先置定的進路叫做智測的形而上學,思辨的形而上學。因為是「本」,所以叫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就世界來說,是說明世界的起因,就德行來講,是說德行的根據,這些都是屬於形而上學的話。智測的形而上學,就是用我們的思考去預設一個形而上學,這個測度,一定有預設。預設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先預設,先預設一個最高的真理,然後衍申出世界,像柏拉圖,他的理型就是預設。要不然就是假定,「假定」是從一些問題開始,討論到最後,不得不有一個形而上的源頭,而做為我這些道理發生的起源者,我必須假定之,假定也是預設,假定完了之後就是預設,你設定在那裡,用一句俗話說就是,「做戲無法,就出個菩薩」,演戲的人,安排很多情節,這情節一直發展,發展到最後沒有辦法解決了,就出個菩薩,來解決問題。沒辦法解決,就把菩薩找來。而哲學要圓滿起來,就必須要這樣(有一個形上學),但這是智測的形而上學,西方的形上學,都屬於這類,這類總加起來,都是戲論,所以形而上學,尤其是西方的形而上學,智測的形而上學,通通歸於戲論。到了康德的時候,也講出了形而上學,他的形而上學就是指上帝,所以亞理斯多德為了哲學的理由,也要請出上帝,是形式的形式,原因的原因,不動的動者,他不這樣說,那世界從那裡來?這沒辦法講,但他比柏拉圖要進步,因為柏拉圖首先說有理型,亞理斯多德不這樣講,亞理斯多德是一直討論現實事物,從現實事物討論起,然後討論到最後根源,就是上帝,就是形式,這種手法又比柏拉圖高明,柏拉圖一開始就說有(理型),誰說你說有的?經不起一問的,那亞理斯多德,人們問,你為什麼有形式的形式,不動的動者,他就反問你,那世界從那裡來,你就啞口無言了。
             到了康德的時候就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呈現形而上學,他從人對於道德反省開始,人首先是對道德有感覺,對道德感覺如此真切,所以康德反省這道德感覺:第一,這道德要超越於現實功利之外,從無條件的命令而行,除了這個規定之外,這無條件的命令從何而來,從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超越的,不是現實的,而依康德,我們人只有現實的心,所以自由意志不是我們所能瞭解的,而必須是預設,非假說它不可,這是從我德行上來假設,不是從我知識上來假設,從知識上來說,它根本達不到,但從我對德行的願望當中,而德性是一種理性的表現,而理性的表現非有這個預設不可,所以這種預設叫做設準。設準是理性的要求,幾乎是可以達到了,這理性是道德理性,實踐理性。第二點,道德要求愈純淨愈好,那麼一個人的道德如何純淨呢?一個人的道德要能夠隨時知過能改,改過遷善,但改過遷善是要長久的路程,不知道要改到什麼時候,所以我總是希望這一生若沒有做到聖人,來生還能有機會成聖人,這是一個有道德心的人的願望,所以就預設靈魂不滅,這也是設準,你非得有靈魂不滅不可,否則你的道德心不安,第三,我們總希望有道德的人享有福氣,但我們卻發現,現實上,有道德卻沒有福氣的人很多,有些人沒有道德卻反而有福氣,我們就會不安,我們總是希望有一個超越的能力來安排,使我們人間能夠德福一致。因此,我們須要一個超越的人格神,就是上帝。所以上帝存在、自由意志、靈魂不滅,這三個概念是我們實踐理性必須要有的設定,這種設定給它一個名稱叫「設準」,這個設準比那預設與假定的真實性要強一點。這是西方形上學最主要的三態。
             第四種就是宗教的,它是啟示的,何謂啟示?耶穌是後知,耶穌以後就沒有先知了,先知都是替耶穌做前導的,先知都來預告有個萬王之王要誕生了,所以先知是來預告耶穌的誕生,耶穌誕生後就只有這個聖人,以後就沒有聖人了,要到世界末日的時候,耶穌再降臨,所以這期間不須要有聖人,只耶穌就夠了,但是這些先知,包括摩西,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形而上學,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形而上的體悟,這種體悟跟東方人的體悟不一樣的,雖然都是體悟的,但這種體悟是啟示的,什麼叫啟悟?是上帝開啟了我們的心,是上帝直接在你心中工作,這不是你的,是上帝給的,這叫啟示的形而上學,所以這個神學這樣講行不行呢?這是哲學上的大辯論,所以康德以他的看法說,上帝怎麼可以證實呢?從道德可以證實,所以有道德的神學,康德反對神學的道德學,前面所講的就是神學的道德學,道德從那裡來?神要你有道德,神希望我們愛我們的弟子。神學的道德學不是真正的道德。道德應該是從我們的道德心靈的感受而瞭解,感受自由意志的命令。康德講道德很麻煩,我們儒家講道德就很簡單,他很扭曲,因為他的理論扭曲,他的理論從不恰當的路數而來。所以牟先生將康德提昇一層,使康德會歸儒家傳統,這是時代大問題,不知道這個問題的,會說這關我何事,但如果知道了,知道人類智慧的發展,牟宗三先生這樣子的工作,是天地間千秋萬事永垂不朽的工作,兩個民族幾千年的發展,要在這個地方給它統合起來,這不得了。西方的學問,發展到康德最高點,最接近原點,也就是設準的,及道德的神學。
             道德的根據在那裡?或是萬法的根據在那裡?或是我們修行的根據在那裡?這都是問一個現實人生之上的超越問題,凡是問根據都是超越的,現實的根據不必問嘛!我為什麼要吃飯?我肚子餓嘛!肚子餓就是吃飯的根據。所以我們問根據,必是問超越的根據,問超越的根據,就是問形而上學。那麼現在說,儒家或道家都有一個認定或預設,這樣講不太好,如前面講的方式才可說為預設。儒家比較好瞭解,儒家的超越根據在那裡?怎麼得來的?你也可以說在理論上是不可說明的,孟子說「怵愓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為什麼知道人皆有之?這要問你自己不是問我,要問你自己有沒有,不要問老師,說為什麼「怵愓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要反過來問你,你有沒有,你若還不知道,他就舉個例子,如果你乍見一孺子將入井,你有沒有怵愓惻隱之心?你想一想,若我有,這就是了,是你自己明白的,所以是自明的,所以說「皆自明也」(<大學>),自明算什麼理論,自明就不是理論,所以他不是智測的,他不走智測這條路,因為智測這條路是走不通的,這在哲學上就可以辯了,我不走智測的路是不是就不對,我講不清楚是不是我不對,這在哲學上先要通過這一關的檢驗。是不是形上學須要講清楚的?這不能講清楚的地方就不必講清楚,該回歸你自己,讓你自己去體證的地方,就不是用理論來說明的,但是至少這前面也要用理論來說明一下,說這是回歸你自己的,懂嗎?我們只能說到這裡,不能再替你的生命來說:你有怵惻愓隱之心。我的生命有怵愓惻隱之心,我怎麼知道你的生命有怵愓惻隱之心?但是在孟子,說人人皆有怵愓惻隱之心,孟子在講這個學問時,每一次就問,請問你有沒有怵愓惻隱之心,你說有,我這個理論就可以不要講了,因為你有,有怵愓惻隱之心,就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仁義禮智都在你那裡,只是你不做呀!所以「知皆擴而充之」,它就應用無窮了,如果這擴而充之得非常廣大,你就沛然莫之能禦,這樣一下子就顯出來,如果偶爾有一點點,偶爾又沒有,一曝十寒,旦旦而伐之,雖然有萌蘗之心,雖然有夜氣,夜氣又不足以存。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矣,若夫為不善,不才之罪也。」,情者,實也,如果說到一個人的真實生命,則「可以為善矣」,這就是我所說的性善的意義,你有沒有反省你的實情,你的真實性?如果你反省你的真實心,我就判斷你一定是可以為善的,這就是我所說的,你有善性,善性就在你那裡,「若夫為不善」,假如你看到很多人為不善,為什麼他會為不善呢?「非其才之罪也」,什麼叫做才?才是初起的意思,有一個種子剛從土地長出來,發芽了,就是才,所以才是發生的力量,所謂剛才剛才,就是剛剛初起,所以若夫為不善,一個人為不善,不是他最初的本能的罪,在最初的本能是可以為善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即是你自己把它給隱沒了。這是大的辯論!你承認這個辯論,你就只好恭恭敬敬的承認,人性本善,我的性是善的,所以孟子就是這樣一直告訴你,孟子說,你本來是善的呀!你有怵愓惻隱之心呀!你回想一下有沒有呢?你說,我沒有,孟子也沒辦法,但他就說「非人也,是禽獸也!」這孟老夫子太厲害了!口才好得很,所以我說,不要跟聖人辯論,也不要跟賢人辯論,不要跟和尚辯論,你保證輸的,這千古大家你還敢跟他辯嗎?所以近代人不知量力,天天在檢討,你檢討個什麼東西呀!這真不知量力,螳臂擋車,自己迷糊了,自己誤會人家的意思,都不知道!這犯了無量無邊的罪,因為他沒有智慧,這種話能辯嗎?孟子從來不講這樣的話,說我告訴你,你要怎麼樣,孔子也從不這樣說,所謂「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他就告訴你這樣而已。「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你就不用力於仁呀!不是你沒有仁呀!他天天這樣告訴你,不是說,我告訴你,你不仁我就要處罰你,這那裡是聖人,所以他叫你自己反省,你為何要跟他辯論?所以很怪,現代人很怪,所以你看到這種文章就不要看了,這種人是沒有用的,泡沫的理論。
             所以說儒家的德行的根據在那裡?修行的根據在那裡?當你這樣問時,這是一個大問題沒有錯,但是你千萬不要用一個知識的想法,去設定一個標準,這是行不通的,為什麼這是行不通的,現在就要講清楚,古人是不必講的,古人對於德性有親切的感受,現代人對德性沒有親切的感受,你要用理論來把我辯倒,我才相信,這算什麼呢?所以現在就要用理論來辯倒,辯到最後,也不是用理論了,只是告訴他,這種不是說理論的,用這樣來辯這個東西,而不是辯那個我要說你有德性。學問是這樣子做的,這儒家最清楚的,所以儒家講一個人修行的起緣,是最最清楚的,最最切實的,儒家是「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其他各家各派,沒有這樣清楚的。你說耶穌,上帝在你心中,我如何知道呢?所以你要去信他,當有一天上帝在你心中工作,你才知道,所以你先要信,然後才有愛,最後才有希望,所以叫做信愛望,信是擺第一的,為什麼信擺第一?儒家有沒有要你信?沒有,志於道,是自己志,不是信,志於道,就是儒家,明明白白的,才叫做儒家。你說孔子叫我們這麼做,所以我才這麼做,滿臉哭葬著臉。這不算君子,君子是,這是我自己要做的呀!這是我應該要做的呀!這樣就是儒家。
             道家明明看到人心中的困擾,只要從負面反省,就沒有正面意義的根據,那麼他的形而上學從那裡來呢?他是境界的形而上學,在境界完全顯發出來時,形而上學也剛好在這裡,在你還沒有境界時,你不知道從那裡來,但是人一生,總是冥冥當中,不自覺的,有那一種的道心存在,道心在那裡?道心是從放棄、抿除了你這顆執著的心後,所顯的心叫道心,所以他是負面的,消極的說,凡是這種形而上學,都是在境界上才可以說,當你致虛極,守靜篤的時候,你所呈現的那顆心,就是道心,但是你還沒有呈現道心以前,你如何能致虛極,守靜篤呢?不知道,雖然不知道,但人人心中都有對於執著的不安,這種不安會讓你不自覺的去思考人生的一些問題,但這種思考不是一種明白的思考,是不自覺的,冥冥中的,你想對了方向,你就悟道,想錯了,你有可能永遠在迷誤當中,甚至就走錯了人生方向而放棄了人生,你就厭惡了人生,所以有消極頹廢的可能性在裡面,因為你所看到的都是負面的人生,你沒有看到積極正面的,而儒教就是從正面的地方顯出來,儒家是陽剛之教,道家則是陰柔之教。
            而佛家則包含世間法門,好像各種氣氛都有,但是總體的氣氛,他還是從負面來反省人生,所以你因何而能顯發你的佛性?你佛性在那裡?佛性不可以第一句話講,當你第一句話就講佛性時,就很接近儒家了,說佛性讓我修行,說我這清淨之德讓我修行,就錯了,你就不是走佛家的路,所以佛家的第一堂課,一定不是慈悲,佛家的第一堂課是煩惱,是苦,讓你對苦有真正的瞭解,而不是慈悲,不是佛性,第一堂課不能講這個。從前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個人天天打坐,閉著眼睛悶悶的,大家以為他有道,所以就請他來講道,他一站上台,什麼道都沒有,不知道怎麼講,他就說,苦呀!苦呀!結果很多人都悟道了。第一堂就要講這個,所以參加佛教團體,不可以先做布施,先做布施,你就遠離佛教,但我們也不反對,因為這對人間也是有好事,所以他是先證空,先戒定慧,然後再開慈悲,所以先有慧再有悲,然後再悲慧雙修,你先悲再慧就錯了,先悲再慧就是儒家,因為你悲從那裡來,你還沒悟道你怎麼悲?你沒悟道以前,你只悲自己呀!你不能悲眾生呀!你沒有悲憫眾生的因緣、能力與感覺,你要趕快脫離萬法再說呀!世界是苦呀!他首要的意識是苦業,所以佛家以苦業意識為首出,這與儒家不一樣,儒家是開闢價值之源,所以佛家不能首先講佛性。那起修在那裡呢?就在你對於苦的遠離,所以對於苦的厭離,是修佛的根本,這厭離或是來自你的慧根,或是你的緣,總之,是來自於冥冥當中不自覺的不安,於是就想要對痛苦的人生,有所解決,有所超脫,於是要遇到明師指點,你自己不可能自己修出佛的,由明師指點,因為明師心中有佛性,明師已經悟了佛性,明師心中明明白白知道你要怎麼走,所以佛教的要義也要皈依,所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沒有佛,就皈依法,法不瞭解,就皈依僧,僧代表法,僧代表佛,儒家從來沒有叫你要有師父,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只有僧瞭解佛在那裡,你是不瞭解的。你對苦有一種深切的感受,對苦有深切的感受,但不是對佛有深切的感受,佛性在他那裡,或說佛性是你修證成果後整個體現出來,你才知道佛性在這裡,也是境界型態的形上學,凡是從負面反省起來的,都是境界型態的形上學,都到有境界的地方,形而上才出現。但儒家是從你起修的這一念,形而上本體就出現。所以佛教這樣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傳到中國來一直發展到禪宗時,他就對於這一點就打破了,不皈依佛,也不皈依法,也不皈依僧,所以六祖慧能說,「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僧」,你的自性是什麼,就是你的菩提,菩提就是你的覺,所以說「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是這句話要好好瞭解,不是我先找到一個菩提自性,我的菩提自性先發了,我用這個自性來「直了成佛」,慧祖這句話是急辭,什麼叫急辭,把這「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四句,壓縮成一剎那,然後你的悟道是一剎那,直了成佛一剎那,你才瞭解菩提自性,原來菩提自性使你成佛,原來成佛就是證這個菩提自性,要把它壓縮成一剎那,這也是境界型態,到了境界的時候,你才知道菩提自性,他不可以以菩提自性為本來起修,如果這樣,就不是佛教。記住!不要講錯!講錯,你就不瞭解釋迦牟尼佛的要旨。千萬不能瞭解成:菩提自性從我這裡發,我就跟著菩提自性走,而菩提自性是什麼性?是天地宇宙之心呀!你從天地宇宙之心走,你就是儒家。如果這樣講,佛家就儒家化,佛家不可儒家化,佛家儒家化,佛家就變質了,你一定要在無所有,無所知當中,對人生的苦有一種感受,我就從師父的引導,放下心來致虛守靜,一直靜下去,靜到完全的忘我的時候,忽然間好像有一種光明的心顯發出來,這光明的心當你完全瞭解的時候,這光明的心就是你的佛性,你是到那時候才瞭解。
            這樣修行法門就不大一樣,法門不一樣,但到最後所顯發出來的性,佛家的佛性,道家的道心,儒家的聖性,這所有的內容都是相通的,都是蓋天蓋地,涵攝一切。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是大教,所以三教都是大教。全世界再也沒有像這樣大的教了,基督教稍微有這樣的性質,但是他不透,為什麼不透呢?上下兩面不透,上下兩面隔絕,所以他超越的根據是超絕的,所以上帝永遠在上面,人生永遠在下面,你只能靠上帝來救贖,你永遠不可能成佛,不可能成聖,不可能成耶穌。但是,東方學問就不一樣,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能成聖,人人皆有道心,人人皆可逍遙,皆可成真人。這是人生大智慧,把這個弄通了,其他道理都通了,只是概念不一樣,所有的概念,都要收攏在這幾個系統內,其實就是一個系統,就是上下貫通的系統,把它橫切開來,就是執的存有論,無執的存有論,而這兩個存有論是同一個存有論,所以一心開二門,二門同時存在,這就利害了。所謂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都是開二門中的生滅門的一個小支,這是不足掛齒的學問,這是站在高處來講的。但是。我們現在卻以這種學問(小支)為人生很重要的學問,這就完了,整個國家往這裡走,整個知識界往這裡走,就完了,我不是說這個學問不要做,做這個學問的人,都要有高遠的心量來做這個學問,這學問就被提起來了。所以先要有見識,然後再有學問,沒有見識,只有學問,沒有意思。但是有了見識以後,往往有人就不用功,追求學問也要用功,用實在的功夫,又有高遠的理想,志氣,又有切實的學問,這叫學問家,這才叫知識分子。雖然每個人都有偏向,但不能偏廢,如果你偏向往高處走,即哲學這邊,其他學問也要有所關照,也要有所提倡,但你不讓他們去喧賓奪主,不讓他們去逐末捨本,如果你是在這地方(小支)做學問的人,你隨時要有空靈的見識,隨時要把人生廣大起來,知道我這個學問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要把它泛濫了。現在就是泛濫,學一派就走一派,並且以此解釋一切,你怎麼可以解釋一切呢?以心理學解釋一切,你去解釋和尚看看,你去解釋孔子看看,孔子就超出心理學之外,以孔子這樣的人,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怎麼有樂,你心理學就解釋不清楚,「一簞食,一飄飲,人不堪其憂,」是心理學的,「回也不改其樂」就不是心理學。什麼叫做「政治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你叫堯舜看看絕對權力是不是絕對腐化!所以要有見識,才不會跟著這些知識起哄,這樣起哄對人生是沒有意義的,而且有害,權力使人腐化,所以我有權力時,腐化有什麼關係。怎麼可以這樣子呢?學問怎麼可以這樣講呢?儒家不這樣講,儒家講君子之德。所以「禹、稷、顏回異地皆然」,堯為君,則「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禹有了天下之後,感覺天下好像不是我的,這樣才是真有天下。儒家就是講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現在誰懂?現在那個政治家有這個風範?有這樣的風範,就國之天下平了。所以這個學問要講,就是這個道理。現在不講這個學問了,有了權就怕事,患得患失,未得之是患得之,既得之是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這就是小人,這叫小人當道,國家社會就亂了。還好我們守住自己心靈的活潑,守住心靈的光輝,所以「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這不是很樂嗎?我得志也可以,不得志也可以,這樣心理學就測驗不了我,心理學說,人得志後心理會如何,不得志時會如何,他得精神病的機率就增加多少,心理學家專門統計這個,人生就這樣子,這有什麼意義?你不得志時,得精神病的機率增加百分之五十,得胃腸病的增加百分之八十,你這叫什麼人生嘛!心理學家就專門統計這個,你患了胃腸病,理由是什麼呢?理由是工作壓力太大了,我的理由是我受了很多挫折,我現在受了很多口舌之非,沒用!你作這種學問幹什麼!這不是隨便說話,這種學問就只能做到那個樣子,這種學問能教人做到怎樣的品格,是有一定的,因為他的學問就在這裡,他最多教給人就是你要適應社會,最多是EQ,適應社會,適應得非常大方,最後他還是要講到德,但德從那裡來,不講了,沒來由,他只說一個人要做好心,善心,但是善心從那裡來,他沒有像儒家那樣的深刻。所以這種學問,一講開來,就發現,要這個根據,但根據在那裡呢?他們是沒有交代的,這樣不是要將東方的學問加進來嗎?所以要有頭,把頭加進去了,理論就暢通了,中國人就是要做這個工作,但是現在西方人不相信你中國人的學問,連中國人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學問,這就完了,所以中國人要努力!要講出學問給他們知道,現在那一個人在講這個學問呢?自己學問都講不好,別人的學問也講不好,這就完了,這世界就沒辦法了。西方人不是不用功,外國人不是不誠懇,是你中國要表現都表現不出來,這就完了,所以我們只恨中國人,我們不恨西方人,因為西方人沒有罪過,他們的傳統就是這樣子。是你中國人自己弄壞了,太差勁了,講到這裡就無限的痛心!
            以上所說的問題要弄清楚,縱使詞語不熟,但輕重之間、虛實之間,要能夠把握住,自己要想一想,一定要想到很透徹,能夠自己講出來,不是一下懂了就好了,懂了還要想,若有所悟,還要真的悟,恍然大悟。
            所以這裡沒有神學,只有道德的形上學,儒家講道德的形而上學,這個形上學就不僅只是道德的根據,這個形上學根本就是天地的根據,因為他從道德的實踐中,良知完全顯發的時候,他所面對的整個就是天理的流行,在你的眼前流行,所以天理的意義就瞭解了,從這裡來證成一個形上學,所以這裡不是一個神的形上學,也不是思考中的形上學,不是思考中的形上學,就代表是真實的形上學,而這個真實的形上學,不是由上帝來代表,所以這裡就不須要上帝來設準,這個時候的顯發,完全是自由意志完全展現,不要自由意志的設準,這個時候,就是聖人的成熟,所以這時候就不須要有靈魂不滅的設準,所以三個設準一起打消,完全由道德的自覺自明來代替這三個設準,這才真正叫做實踐的學問。所以康德那個實踐的學問沒有力量,他最後還是智測的,還是理論性的說明,只有儒家道德實踐才有力量。佛家的修行不是因為佛性有力量,如果有力量,也是在暗中運作,佛家的修行來自於明師的指點,所以佛家不皈依,你很難有力量,佛家不皈依,你很難明白自己所走的路對不對,因為人生對痛苦的瞭解有各方面,但是儒家對德性的瞭解只有一種,所以走儒家德行的路不會走錯路,不會走火入魔,走佛家,從那裡面退出來,他有無窮的路途可走,你若走得不恰當,而自以為是,那就對整個智慧有所影響,對你的生命有所影響。所以信佛,要很小心,你要找對明師,引對了路。
            佛家、道家的形上學,是境界的形上學,這是牟先生的詞語,由道德的路而證成的形上學叫做道德的形上學,對於你的工夫,不管從那個地方開始修行,對這個工夫修行後所達到的境界,而證成的形上學,這叫境界的形上學。那麼儒家的形上學當然也是境界的形上學,但是為什麼他不名為境界的形上學?因為他不僅是境界的形上學,這個境界的形上學之前還可以有一條路可以說,從道德的路來,那麼佛家的路,你不能說明,說我是解脫的,但解脫的,不足以說明形上學,是解脫完以後才說形上學,你不是從苦來說形上學,你不是從執著來說形上學,但是儒家一開始,就可以從德性心一直走上去,所以儒家就可以一開始就講道德的形上學,當然道德的形上學到形上學的地方,通通是境界的形上學,沒有境界怎麼會有形而上學呢?所以儒家也是境界的形上學,但是道家、佛家只能說境界的形上學,不能講道德的形上學,也不能講苦業的形上學,無所謂苦業的形上學,也不能講一個有為的形上學,他要從有為這裡解脫成無為,無為把他抽象化,變成無,所以道家就以無為本,為什麼要無為,無為從有為來,有為就是造作,所以這是消極的。佛家是從苦業起,苦業就是煩惱,有煩惱就要解脫,所以他講解脫,而儒家則說擴充。這是實踐的學問,世界上實踐的學問就是這三家,而這三家裡面又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從真心擴充,一類是從妄心解脫,妄心解脫而顯真心,這叫境界的形上學,真心直接擴充而成就境界,這就是道德的形上學,以道德的進路證成一個形上學,但你不能說以一個境界的進路證成形上學,而是到了境界之後證成的形上學。儒家也是到了境界之後才證成一個形上學,到形上學才完滿,你一開始的這個良知,固然是具體而微,但你還沒有完全證成,一定要整個全部朗現時才證成。所以他當然也是境界的形上學,只有到境界時,才能講形上學,但,是道德的,是從一發心到形上學都是一條線,其他不是,其他的要反過來,從有為到無為時才叫一個形上學,所以沒有一個苦業的形上學。要這樣瞭解牟先生這兩個詞語,要一直想,反覆地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3:44:44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文化之源流与当代之传承
                        
王财贵

  (掌声)什么叫做文化呢?什么叫做中华的文化呢?中华的文化又有什么特质?乃至于跟其它民族的文化有所区别,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区别,还有在我们这个时代里面做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如何来了解我们文化的处境,还有,它将来的展望如何?我想就这几个要点作一个我的基本的看法。
  那么什么叫做文化?现在文化这个词语已经用的很泛滥!就是什么都有“文化”,吃饭有吃饭“文化”,跳舞也有“文化”,甚至赌博也有赌博“文化”;那么当然这是一种广义,可以借用。如果我们要说文化这个词语它的来源,我们追究它的来源,可以稍微透露出这个文化,它的基本意义,乃至于它的价值所在。文化这个词语啊,可以追述到《易经》,《易经》的贲卦,山火贲,是由下卦是火-离,上卦是山-艮;上艮下离这两个小卦合成一个大卦称为贲卦。
  这个贲有白色的意思,有日光的意思,也有光明的意思,当然也有大的意思,有光大广大的意思;贲卦的彖传它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后这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先生语气强调),由这个“人文化成”简约成“文化”,那么“人文化成”,是由“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是面对着“刚柔交错天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什么叫刚柔交错?因为离卦是属于柔卦,离卦代表光明,艮卦是属于刚卦,所谓刚卦是一个阳两个阴,柔卦是一个阴两个阳,离卦是一阳一阴一阳(先生手势示意由下往上排列),艮卦是一阴一阴一阳;由刚卦和柔卦结合,也可以解释说这里有阴爻有阳爻,这样都叫做刚柔交错。那么刚柔交错是天文,什么叫做天文?就是天地创造万物所表现的文章,表现的各种精彩。所以这个天文不是天文学上那个天文,对宇宙各个星体的研究叫天文学,也是天所表现的“文章”。但是我们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是指我们看到的天地万物的现象,这个天地万物自然有它的表现叫天文,比如说虎豹它的纹路跟犬羊它的毛色,虎豹的毛色和犬羊是不同的,像这样叫做天文。
  各种自然变化,我们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我们看到天地间各种现象的变化,可以看到自然的变迁,包括季节,包括各种生物类别的不同,这样叫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但是呢,文明以止人文也,这里有文就有明,所谓的文就是文章,非常丰富的表现叫文章。我们说一个人做文章,什么叫文章?“文”就是丰富的意思,章就是表现的意思;所以一个人做文章内容不丰富不成文章,一个人做文章他的声气不显扬不成文章,因此有文必定有章,有文必定有明。这个“文”跟“明”本来在天地间我们可以看到,天地间有“文”天地间有“章”,这个天地间的“文”跟“章”“以止”,它来停止来安止,止于至善那个止,那么安止在哪里呢?下面就知道了,安止在人的生命中,就安止在人心。
  所以本来是天地有文有明,而这个天地之文之明安止于人心,也就是人心来体贴着天地之明,天是光明。人心体贴到天地的文章,而人自然也能够赞天地的化育,能够开发出人特有的文章,这样叫做人的文。各位-你要知道这是一种很不得了不得了的观点(先生加重语气)!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为什么?因为天地万物所有表现都是天文,只有人可以表现天文之外的人文。你可以想一想,猫跟狗,虎跟豹,它们都有天文。天(在它那里)表现出它那个样子,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过猫文狗文的,我们只听到人文,所以文明以止是人文也。
  刚才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观就是观照,你去观照你去体会,或者你去发扬,你去体会发扬人的光明,这是观乎人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能够化成变化,有所成就,对于天下的这个人心,所以叫人文,人文要透过教育它能够化。化什么呢?化人的“天文”,加上了“人文”的创造。人有天文啊!你长的五官四肢百骸,你的人性有光明面也有黑暗面,你在光明面黑暗面当中,你到底走光明面?黑暗面?那么人往往没有受教育,或者没有观乎天文,来文明以止;所以观乎天文,文明以止,这是止。
  有了悟的圣贤,有智慧的人才,而这个了悟的圣贤智慧的人才,他所了悟到的道理,原来是人心通于天心。既然是人心通于天心,每个人的人心都是一样的都可以通于天心,只不过有的不得开发有的得到开发,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所以人文就能够教,能够教就能够化。化除人类心性的驳杂而归于纯净,也可以说化除险恶的人心而归于天性,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心是很微妙的很难以得到开发的,人心呢是很危殆的很危险的,人心往往会随波逐流的。那么你在人心惟危之处受到教育能化,使你归于道心,使这个非常微小微妙的道心得以发扬光大。这样岂不是人文而还成天文吗?因此这个叫做文化!凡是真正的文,真正人类智慧的创造,或是人心和乎天心的一种体会,一种领悟,它必定能够教而化,成教而化。
  所以老师必定以这个道理,教给这个徒弟;父母一定要用这个道理教给他的子孙。师授徒,父传子,这样一代传一代。假如人心不死,这个文化就不死,除非一个民族没有圣人来发现这样子高度的智慧。假如一有人发现这个高度的智慧,或者这个高度的智慧越发现越可以纯净化,到了最纯净化最高明的智慧表现的时候就是所谓的圣人。
  不一定每个民族都有圣人的,一个民族要出圣人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你想一想我们的民族出没出现过圣人?假如没有,那你也能够文明以止,你就能够开创圣贤事业;假如有,我们有圣人,那你就要体贴这个圣人;你体贴圣人原来是体贴你的人性,你体贴圣人之心就是体贴天心。因此圣人的教导不是来告诉你他的所思所想所成就,他只不过是来启发你,所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教导叫做启发,何必害怕圣人!圣人跟我们是最亲切的,因为他所开发的就是我们的本心,像这样子文教就能变化,那么叫做文化,文化必定流传,流传必定有所统绪。比如儒家统于孔子,道家统于老子,佛家统于释迦牟尼佛,像这样一代传一代,叫做传统。真正的传统一定要归结到智慧,不是什么都是传统!(你说)我们四川有赌博的传统,那算什么传统?
  如果一个民族可以体贴天心,变化人心,成为传统,那么这个民族叫做有文化的民族。刚才说过不一定每个民族都出过圣人,也就是说不一定每个民族都有真正的文化。所以佛家说人身难得,第二点叫中国难生,这个中国的意思是印度的意思,因为这是印度人传过来的(佛家文化)。其实我们中国也叫自己中国,每一个有文化的民族都认为自己是中-国,(先生翘大拇指以示意思)因为它立于天地之中。生长在有文化的民族,作为他的子孙,是一种福气!假如中国有圣人,我就告诉各位你是一个有福气的人啊!要鼓掌呵呵!(先生笑,众鼓掌)鼓掌不是为我自己是为了你自己,你这样鼓掌就是满心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儒家叫做悦乐之学,高兴嘛快乐嘛,为什么?心胸开朗嘛!天光万方,人心合于天心嘛,当下即是!你维持现在的心你就是圣人了!因为你现在的心距离圣人不远,完全清净了。
  人类就是以此为大事,一大事因缘,这叫大事。
  那讲起来好象很简易,很简单你就可以接近,很简单就可以使人心变化,很简单就可以治国平天下!这不难的,但是也很难,因为并不见得每个人都深深思考这样的道理,并不见得每个人都愿意接触,或有机会接触,所以“中国难生”。生在“中国”你也未必能够承受这种智慧,因为“佛法难闻”,我们也可以说圣教难闻。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得到多少圣贤的教导?我们愿不愿意深信,愿不愿意体贴?我们把圣贤看成是怎么样一个人?是把他看成隔壁家的老头呢?还是把他看成是仇人?还是把他看成是朋友,看成是老师,看成是跟自己合一的智慧的源头!你要接受这种所谓的文化,完成你的人性。看起来很简单,也可以说本来很简单,但是人生往往是这样子当面错过。
  那么有些时代是比较清明的,教化盛行,那个时候人生是比较有保障的,因为君子比较多,为什么君子多?因为开发人性比较多。一遇到文化没落的时代,人心是比较痛苦的,乃至于社会动乱,生民涂炭。我们每个人现在一方面要看整个时代,作为我们生命的背景,我们脱离不了时代,我们必定受时代影响。但是另外一方面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立志,跳出时代。所以我长讲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首先要跳出他的个性,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江山移改,本性难移。其实所谓的个性都是驳杂的,就是说你有所掺杂,这叫你的个性,因此你要跳出你的个性,从理而行,从圣贤之道而行,其实从圣贤之道而行就是从你自己的良心而行!跳出自己,跳出你的环境,一个环境会养成习惯;这个习惯已经养成,渐渐融入你的个性。不仅要跳出生活环境,还要跳出历史环境。你不要感叹这个时代,是个文化没落的时代。那(你说)我没有办法领悟这么高深的道理,其实不然!领悟圣贤之道是自己的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跳出时代,乃至于跳出民族,这个就更加深刻了!我们刚才说中华民族有圣人,中华民族开发了人性,而你能够承受这样的人性,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又要开拓我们的心胸;世界上有那样多的民族,别的民族他有没有也开发出智慧?我们刚才说人心合于天心,假如说人心合于天心,所开发出来的智慧应该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为什么?因为这个天心透过人心来表现,这个人的心灵是天心表现的一个通道,一个通孔,就等于开了一扇窗。这边开了一扇窗,你通过这边看到这面的景色,所以开一道光是你的成就。但是呢,你如果往这边看,开一道光,就可能变成是其它方面的封闭,所以有所开就有所闭,你开了这边其它边就关闭。
  因此别的民族可能有别的心灵的开创,而属于心灵的开创,真正的是智慧,都是合于天地之道的。这些本来是人心都应该照顾的,只是一个人一时之间不能全部照顾,乃至于民族这么多的人,这么长久的历史,有这么多圣贤,有些时候也不能全面照顾!这在我们中国历史当中,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中,我们看到有这种现象。什么现象?就是文化的接触文化的学习,乃至于文化的融会贯通,文化的开拓,文化的新局面!
  中华民族自本自根从自己发出来的人生智慧,最早我们发现儒家道家,这两家是中华民族所发出来的人类高度智慧,这其它民族所没有的,跟(他们)自己民族不同的高度智慧。假如是你,你是汉朝时候的人,乃至于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你是这五六百年之间的人,这五六百年正是印度的佛教透过西域传到中国。中国的和尚,他不辞劳苦西行去学佛法,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人,你会不会这样做?像古人这样,怎么样?就是儒道两家是智慧,大家是从自家的祖先传下来,现在遇到新的智慧,你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它?
  中国古人是很有气度的,很有智慧的,因为他老早就接受了孔子的教导。《论语》打开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我长讲学这个字,到底学什么?这个孔子是没有交代的,所以陆象山曾经说《论语》不好读。也就是说学这个字到底要我们学什么?如果你读书你没有“把柄”,就是你没有领会没有入门,你连这个学要学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读《论语》首先要知道学什么?什么叫学?我们可以从《论语》其它章知道什么叫学?我现在把他领会成,凡是人类的智慧统统是你要学的对象。孔子并没有说,人类只有我的这个智慧,所以孔子说见贤要思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中国凡是读圣贤书的人都是心量开阔,志气远大,不小家器,怎么办?学嘛!那怎么学?是不是打倒孔孟老庄来学释迦牟尼佛?古代人才没有这么笨!儒道也是智慧,佛家也是智慧,读书人学儒道,假如行有余力学佛家。或者说你机缘凑巧,学儒道然后学佛家,而以佛家为主。中国古人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就可以儒家为主,但是尊重佛家道家;以道家为主,但是尊重儒家佛家;以佛家为主的大和尚,他都要尊重孔孟老庄,是不是?这叫做智慧,这叫心胸,这叫雅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种心胸雅量,他的文化传不下去,越传会越小器,遇到别的民族的文化他就会不知何去何从。
 当没有文化的民族,接受到高度文化,他马上全部变成那种文化。比如说有很多地方,像非洲一些地方还有其它地方,接触到西方的宗教,他们没有的,原来没有这些宗教的。他们原来就是萨满教,就是巫术,那接触西方的宗教后完全西化,这叫全盘西化。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没有主张,自己没有根源。中华民族是有主张的,有自己主要的章本,有自己主要把握的一个线头,这个线头把握住了,但是并不排斥别的新的智慧。
  像这样子佛家经过中国这样的吸收,经过六百年,佛教在中国成为一大教,甚至中国人能够自己开宗立派。印度的佛学传到中国来,中国特别发扬大乘佛学,而大乘佛学又不是只继承空有两宗。中国开出天台宗,印度没有天台宗;中国又开出华严宗,印度没有华严宗;尤其中国开出禅宗,印度没有禅宗。而印度人渐渐不信佛教,回去信他们的印度教。所以全世界最新佛教的地方是中国,全世界为佛教保留最多文献的是中国,全世界能够发扬光大佛教的是中国,而中国没有变成佛教国家,中国还是儒家道家的传统,成为儒释道三家并行。扩充了中国人的眼界,但是中国人还是中国人!
  我们的祖先替我们后代子孙,他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又吸收了别的民族的文化,让它融会贯通,开拓新的境界,一直传到现在。这是全世界很少有的现象,一般的办法,我们读西方的历史,就是要么强势的文化把人家吞没了,要不就是自己没什么文化被别人全部同化。只有中国能够在印度佛学面前站的住,这是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应该为我们祖先鼓鼓掌!(众掌声)
  到了近代一百年,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来了。你就处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说又遇到人类第三种高度的智慧,或许我们不称他智慧,至少是高度的心灵开发。因为我们要讲起智慧,面对真正智慧的话,西方的文化不一定能称上智慧。但是他也是心灵必要的开化,什么心灵必要的开化呢?人类的思考的理性。人类要思考,人类要面对现实,人类要面对自然,人类要加以深刻的研究,这也是人类的责任。虽然老天没有让我们研究过后来破坏我们生存的环境,来破坏地球,甚至破坏宇宙。不过人类既然有这种能力,这种研究事物的能力,这种逻辑的能力,我们就应该好好开发。
  这也是尽其性,我们人类要尽其性。我们看到西方的这种发展,回想到中国古人,也并不是没有发展,只是没有发展的这么样的精致细密。发展到这样精致细密的知识科学,乃至于哲学系统,我们也要赞叹!我们马上也要回头过来,认为这是人心之所必有,就好象释迦牟尼佛所发现的道理是人心之所必有;佛也是人成的,而且任何人都有佛性,任何人都可以悟道,成佛。西方文化传进来,难道中国就没有科学精神吗?就没有逻辑思考吗?难道中国就没有一个细密的心来研究物理吗?怎么可以这样看中国人呢?
  这也是人心嘛,所以中国人要尽中国的人性!儒道两家继承,佛家要继续发扬,然后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学习西方的知识。但不一定要像西方一样到最后被科学所奴役,但是我们可以用科学,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目前的大事!本来我们遇到西方文化就要这样看,就是要像我们的古人一样,儒道两家变成儒释道三家,现在我们要变成“儒释道西”四家。
  大概人类发展了几千年,人类有文化或者是两千年,或者是三千年到五千年。人类文化不过这么短的时间,大概这五千年全世界人类的智慧加起来,只不过“儒释道西”四家。所以中国文化把西方文化吸收进来了,我们就完成了最广阔的人性,乃至于全面的人性都开发。或许一个人不能够完成这么多的学问,但是一个民族总和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大圣人!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使命,任何一个中国人生长在这个时代,你必须为自己庆幸,因为我们有圣贤。我们不止有中国的圣贤也有印度的圣贤,我们现在还要有西方的圣贤。如果你不这样看,你像义和团一样,我们中国自给自足闭关自守,洋人都赶出去,已经失败了。这个不合人性,不合《易经》的教导,不合这个“文明以止”这样的理想。
  好,这个拒绝他人不行,五四时代怎么办,五四时代就说我们落后了,落后之后应该怎么办?首先需要学习,他知道学习,但学的太多变成全盘,要全盘学习他们认为我们必须打倒自己的祖先才能学西方,叫做打倒传统全盘西化。各位这合乎孔子的教导吗?这合乎我们汉唐盛世的一个心量吗?所以我长说我们近代的中国出了一些不孝的子孙,没有气派!没有心量!非常小气的,要么就是排斥西方,要么就是打倒自己。我们如果能够回归到人类心灵的源头,去看人心的本质,人心是开朗的人心是光明的。你纵使不能开发全面,也要有这个理想,所以中国人现在是丧失了理想,我不要说你有没有做到,整个中国丧失理想!没有理想就不能做到,有理想也未必能够做到,是不是?但是有理想的人越多,他所开发出来的能量就越大,综合起来他就成为一代的学术。他就能够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乃至于在外对的起全世界,因为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大方的。
  你看西方人吸收中国文化吗?他们或许也很大方,他们对学问也很客观,很好学,但是西方人要学习中国文化是没有那么容易的啊!中国人如果真正的把心量打开来,中国人要学西方的文化是很容易的啊!所以全世界文化融合的责任在中国,不在西方。(众掌声)
  纵使西方人也可以融会世界文化,我们也不该把这个责任推给西方,对不对?每一个人都要先尽自己的本分,我们也希望别人尽他的本分。所以每个民族都要各尽其性。我刚才说西方要学东方,学中国是不很容易的,中国要学西方是很容易的,这也不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为什么?因为西方的文化主体在知识,知识的背景在逻辑,逻辑是清楚的明白的,知识是可以验证的,凡是清楚明白可以验证的,都比较容易。我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往前走,我所走出来的是跟你们一样。中国人不必太过着急,科学不是那么困难,只是科学精神没有养成,那么科学永远是困难的。   五四运动要我们学习西方的科学,但是他并没有要我们中国人养成科学精神,所以中国的科学学了一百年,还是没有学好。学科学也要有君子之风,一个学科学的人要放弃名利,要关在研究室里面一辈子啊!请问现在我们中国的青少年学科学,他考上了清华北大的理工科,你去问,一千个人里面,有几个立志一辈子关在研究室里面我不求名不求利,假如没有这种人,我们中国科学在哪里?这叫做精神,所以西方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也在为人类的理性而奋斗!没有这种奋斗的精神你什么也没有,
  以中华民族一个这么广阔的人群,这么样勤奋的习俗,我们要成就科学,千万不要认为太难。因为它是清楚明白的,但是西方人要学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不容易学的,因为中国文化是不清楚不明白是糊里糊涂的,是莫名其妙。什么是莫名其妙?这个妙不可言!(众鼓掌)更进一步还有现实上的理由,近两三百年来西方文化当令,或者也是说西方的国势强盛,他看不起中国,他看不起东方,他认为东方是野蛮民族,落后民族。以这种心态面对世界就注定西方要失败的,中国人崇拜西方也要失败。我们应该不卑不亢,我们应该起尊重之心。
  我们尊重自己,自尊;我们尊重他人,却以理为主,有道理的地方就是我要低头的地方,有道理处就是我要赞叹的地方,有道理处就是我要学习的地方。然后我们要把所有道理通归一个道理,就是人心人性,天地之心。我们知道所有的文化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就不会有五四时代那种浅薄的想法,一定要打倒某一个文化才能成就另外一个文化。凡是文化统统出于人性,人间只有一个心,只是通过人心的表现机缘不同,但是遇到了这个机缘,你总是要把握机缘。所以现在的中国人是最有福气的,不要把中国文化看成是包袱,也不要把西方文化看成是对你的压迫,你应该把它看作是你的宝贝。
  我们自己有自己的家产,我们还可以得到别人的成就,我们都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让它们相辅相成。让人类两种的心灵,一种是人文的心灵,智慧的心灵;一种是思考的心灵,知识的心灵,完全成就。这是我认为的中华文化应该有的走向,而这个走向必须由中华民族来承担,不能够交给其它人,而中华民族在哪里?中华民族没有在哪里?就是你跟我,就是我们每个人!要跳出时代,十四亿人,十三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都不做,我一个人做!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胆识,有这样的信心!
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祖先,这不是很困难的,一般人都认为这太困难了,大家都不做我怎么做?大家都不做我干吗要做?所以一个人如果看得起自己,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到自己是天地宇宙之子。那你就有责任,你也有权利,这样来想,这样来做,那么要从哪里着手呢?能够让自己开拓这样的理想,甚至让他能够落实,使你的这种理想能够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这当然是更不容易的事。但是每一个人我认为尽你的本分,你就对得起自己。天下所有人都尽其本分,天下就太平。所以也不必太苛责自己,不过呢?我们也要有一些对自己的期待,更重要是这个民族是延续的,有些大事并不一定在一代成就,所以我们也要把这种观念交给下一代,让整个时代的风气转变,我们的下一代他可能就比较大方,甚至我们还有方法可以交给他,能够比较容易的接近圣贤之心,这就是所谓经典教育。什么叫经典?只不过是智慧的表现,智慧的记录,凡是智慧的记录,刚才说过就是在记录人性。凡是记录人性,在有人的地方,他必定能产生教化的作用,必定能够成为传统,所以经典造成传统。(掌声)
我们要认识智慧从经典着手最容易。象刚才说过,中华民族吸收印度佛教,请问他怎么吸收的?他是从经典吸收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吸收佛教能够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或许是由于历史的理由、地理的理由等等,反正印度文化要传到中国来不容易。只有一些有智慧、有理想的人,他才能够迢迢千里,或是从印度到中国,或是从中国到印度,那么这些人都是有理想的人,而他们所来往的凭借是什么呢?就是经典,就是智慧。所以佛教传到中国,用什么方法传到中国?用经典传到中国。假若这些和尚来到中国,所谓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他们自己本身就是经典的表现。而中国去印度学习,学什么?叫西天取“经”,还是“经”!什么叫“经”?就是智慧的表现。我们刚才说文化有很多种广泛的表现,印度也有多种表现,但是印度其它的文化没有传到中国。印度有跳舞文化,有饮食文化,有其它的杂七杂八的文化,但是都没有传到中国。只有“经”传到中国,或者也可以这样讲,中国古代什么人在接触这样印度的智慧,都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一个有儒家道家涵养的人。一个有儒家道家涵养的人,他假如接触到印度各种文化,这些高高低低的文化,这些人也只会去吸收他的高度文化,不会去传扬他的低度文化。     很不幸的是到现在,我们面对西方,请问我们怎么跟西方接触?这个跟西方接触的媒介是什么?凭借是什么?你要知道跟西方接触早在明朝末年,那时候是传教士来传教,传教士也跟印度的和尚一样,有理想、有智慧,所以当时接触是非常好的。西方传教士赞叹中国,称中国为“中国的世界”(意思是中国就足以代表世界)(world  ),这是利马窦说的,中国是一个黄金世界,就是最理想的世界、净土。明朝末年都已经非常衰败了,他们看起来还是净土。中国什么人来接触这些传教士呢?士大夫。这些士大夫跟他们谈什么呢?大部分不是谈宗教,谈你们有没有学问?所以中国人先吸收他们的天文学、地理学。因为他们不要说比我们发达,至少有一些特别的表现。至少他们地理比较精致,他们画出地图,画出世界的地图。我们当时就跟他学这些,也是从比较高的文化层次来吸收。但是到了满清,满清闭关自守,驱逐所有的传教士,因为传教士也有不像样的吗!传教士说凡是偶像都是魔鬼,乃至于神祖牌位也是魔鬼,所以叫信洋教的人把祖先的牌位统统拿去烧,当然触动了朝廷,下一道命令全部驱逐出境。当时清朝还是很强盛啊,西方还没有那么强盛。
这样子经过两百年,十八十九世纪正是西方工业革命蒸蒸日上,他们这两千年从希腊到最近十八十九世纪,从希腊以来两千多年,西方所有学问,在这两个世纪完全的开花结果、光辉灿烂。中国满清统治是越来越走下坡,所以到了满清末年,是西方最灿烂的时候,是中国最没落的时候。西方人那时候强大了,来到中国,他们希望跟中国人交往,怎么交往?已经不是文化的交往了,是商业的交往。他们用什么来造成商业的交往?船坚利炮。所以很不幸,近代的中国接触西方,接触人类第三大智慧,是一种非常的不正常的,以一种非常悲惨的命运去接受,而这样子的情况也不见得就没有希望,只是因为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之后,中国人再也没有那种大气魄、大雅量、大眼光的人。清朝末年还有,到了民国初年就更加的稀少。清朝末年至少还有一个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也是中西可以融汇的一个观点。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也有所本,或者是本自于他自己对于圣贤学问的了解。但是我们看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就有大臣建议明治天皇,说我们现在要学西方,但是我们不可以忘了汉学,就是中国的学问,汉学是米饭,西方是配菜,因此日本的明治维新大体是成功的。
中国满清末年假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体也会成功的。但是中国不幸,并没有走这条路,出了义和团失败了,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中国彻底失败,国势越来越弱。后来就产生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为了救国,怎么救国?中国现在这么差,一定是中国文化不好,中国人这么没有仁义,一定是孔子教的。孔子怎么教你没有仁义呢?所以五四运动对整个中国影响很大,五四运动是走错了路。我们从刚才一直听到现在,我们就知道五四这批人是心胸很狭隘的,五四这批人是眼光非常肤浅的。他们是没有远见的,他是没有研究历史的。你不要认为他们学问很大,胡适之就是历史学者,他的历史学是去考证,考证《红楼梦》。他并没有孔子《春秋》的精神,并没有想要为人类的文明而努力,他也没有为中华民族的长远之计来做一个大中至正的规划,是权宜之计。上溯五千年,然后一定要横观数万里,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的定位,然后我们有了定位,然后每个人先做自己的事,有能力的人再去影响他人,没有能力或是影响不来,我们先完成我们自己,这是孔子的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先站立起来。我现在这十几年来,我就很注重经典的教育,这经典的教育首先是自己的传统的经典,忘了我们中国的经典,你就忘了我们中国的灵魂。你就不知道圣贤的心量之大,你就不知道圣贤的境界之高。我们人生丧失了方向,我们没有了模范,所以人心就涣散,不知道人生要做什么。
   这个整个国家来看,他是一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大家互相欺骗的社会。如果从自己来看,不管赚多少钱,多高的地位,总是不痛快的不踏实的。因为对不起自己的内在生命,所以忘了经典,就是忘了文化,就是忘了自己的祖先,乃至于忘了自己的责任,乃至于忘了自己的权利,所以我们首先把自己的经典恢复起来。自己的经典包括儒家、道家,乃至于佛家。你不一定要信佛,但是你对于佛教的基本的教义,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不能不了解,不了解你就对不起祖先。所以儒释道三家基本经典,我们都要经过,甚至要熟透,再来就是对于西方的经典,西方人的最基本的心灵,最基本的态度。所以我不鼓励人信基督教,但我鼓励人一定要读《圣经》。我们要读西方的一些哲学家的作品,我们要了解西方人怎么看世界,我们才真正的叫做吸收西方文化。
   五四运动并没有叫我们怎么样来看西方的精神,他只叫我们去学西方的成果。我们以后的教育,乃至对自己的期待,乃至于对我们的子孙,我们给他的影响,都要重新思考。所以我现在所提倡的教育,叫作读经教育。读经包括要读中国自己的经,读西方的经。那这只是奠定一个基础,有了这些经典的文章,在他的生命里面,这叫满腹经纶。那么将来我们能够设法给他指点,让他多具备这种心量,乃至于真正的有这种的学问。心量是一件事,学问是一件事。你还没有学问之前,你必须有这种的心量,或是说我们现在已经长大的人了,要做这么大的学问或许做不来。但是我们每个人立即都可以有这种心量,所以有些事情是一刹那之间就可以完成的,这一种也可以说是智慧。但是有些事情呢?是需要做工夫的,这一种可以说叫做学问。所以假如你没有学问,你也应该有智慧。我们的下一代呢?既要给他智慧,而又能长期的来培养他的学问。学问能够配得上智慧,这个智慧就真实了,这是真实化。这个智慧真实化,自己的生命就真实化,一个民族的生命就可以真实化,要不然人生就是虚假的。人生如幻化的,将来是与草木同朽的,是非常可怜的,白活了一辈子,空空的生而为人,所谓的人身难得,生而为人身,空空的生在中国,空空的听到说中国有圣贤。那么,你的智慧开不出来,生死难了,智慧不能够完成,这太可惜了。
   我在想,我们怎么落实。我劝孩子读经,我也劝每个人自己读经,先开拓心量,多多少少也增进学问。假如没有学问,我们起一种尊重之心,我们尊重儒家,我们尊重道家,我们尊重佛家,我们尊重西方的科学,尊重西方的哲学,尊重西方的宗教。这种尊重之情是一种很难得的自我的开发,或者说是你安身立命之道。你能够放开自己,你能够尊重他人,你的心就能够定的下来。所以要安身立命,先有这种智慧,开拓心量,然后依照自己的能力,日渐的把这个学问落实,这一辈子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对于下一代,一定要想尽办法,让他能够不浪费时间、不浪费生命,好好完成。
   那有了一些经典的基础之后,假如还要了解人类的各种智慧的大要,了解各种智慧的统绪,那我建议,大家也可以读读新儒家的书。什么叫做新儒家?就是儒家还没有死掉,儒家在现代还有生命力。儒家是一个学而时习之的学派。既然是学而时习之,他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是他的特色。尊重一切、学习一切、成就一切就是他的特色,能够有这种心量的人叫做儒家。没有这种心量,你再谦逊平和、卑躬屈膝都不算儒家。你造桥铺路不算儒家。那么儒家既然是这种心态,他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他应该做的事,都有他恰如其分可以做的事。所以这个时代,假如你有儒家精神,你的精神跟孔子一样,但是你所做的事必定跟孔子做的不一样,因为时代不一样。那么请问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个时代,或是来面对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为人处世、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你如何面对?你要有儒家君子之德。那你既然有这种君子之德,你在学问上也应该有君子的一种负责的精神。也就是说,凡是天下的学问,我能力不够则已,我能力够的话,我希望能够渐渐的深入。那你要深入,当然不很容易,你要有所凭借,我建议大家凭借当代新儒家!当代新儒家从熊十力以来,跟熊十力同辈的,以马一浮、梁漱溟这三个人最为特殊。梁漱溟基本上没有传人,没有学生,断了。马一浮呢?也不讲学,不讲学他自己空有学问,他的学问也没有人传,你可以看他的书。但是他没有学生来传他的学问,也断了。熊十力呢?一辈子讲学,遇到人就讲,遇到人就讲,不管他听懂不懂,不管他要不要听,就讲。所以熊十力有传人,熊十力有三个传人最为特殊,一个叫做唐君毅,一个叫做徐复观,一个叫做牟宗三。唐君毅文化关怀最为深刻、最为细密,乃至于他最为委屈,这个委屈不是委屈自己,而是各方面照顾周到,所以号称新儒家的仁者。这徐复观先生早年是位将军出身,后来受了熊十力先生的影响认真求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也很动人:徐复观是个将军,听说有一个人叫做熊十力很有学问,在讲儒家,他就登门拜访,高谈阔论。那熊先生就教他说,你既然有志于学问,关心国事,你关心历史,那你就应该懂得历史,你应该去看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王船山读《资治通鉴》他自己每读一段有心得 ,他就写下他的笔记,这本笔记成书,就叫做《读通鉴论》,是讨论历史的。这个徐复观回去就真的看了,过了几个月,再来拜访熊先生。那熊先生就问他说,叫你看了王船山的《读通鉴论》你看了没有啊?他说看了,那王船山呐,虽然见解不错,但哪里又怎么样,哪里又说错了,哪里又说的不对。这个话还没有讲完,熊十力就一拍桌子,大骂一声“你这个混蛋!我叫你读古人的书,我是叫你去看他的好处,我并没有叫你去批评他。”一句话让这个高傲的将军头就低下来了,从此努力读书成就一代儒者。但是他的气派还是非常的盛大,称为新儒家的勇者。牟宗三呢?他最早年的时候,他数学很好,他逻辑很好,他自己读书自己思考,他思考力很强,遇到任何事情都是条分缕析。我自己有一个感觉,牟宗三没有接触的学问则已,他一接触的学问,他就能对这门学问有所评判、有所衡定、有所衡量而定案。我认为凡是被牟宗三所衡定的、所制定的,就几乎铁案如山,不能改动。信不信由你,你去看一看他的书,所以号称新儒家的智者。所以新儒家熊十力的门下有“智、仁、勇”三达德。
   那我们要做学问,当然从“勇者”入开拓你的性情,很好;从“仁者”入让你来关怀人间的复杂跟痛苦,开发你的志气、理想,很好。但是你能够从条分缕析,这个步步为营,你可以训练你的这个思考的能力,你的进步会比较大。所以我建议,假如你要对于整个世界的学问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乃至于要对中国儒释道三家他们在历史发展中,各有什么所得,各有什么偏失,你要掂斤度两,你要拿捏分寸,我建议就要读牟宗三先生的书。所以现在我也在社会上推动全球牟宗三全集读书会,也可以买一部牟宗三先生的全集,或者先买几本,这样一本一本接着看。看得懂很好,看不懂把他当经典来读。就是看不懂也没关系,多看就多懂。你懂了一个观念,就是一个观念,那就定了,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你就可以考虑了,“虑而后能得。”你惚兮恍兮到底哪一家讲得对,东家长、西家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到底谁公道,只有天知道!那么这样子惚兮恍兮都不成其为学问,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读读牟宗三先生的书。
    然后读书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跟作者比一比,或者你说我不敢比,那你就学他,他走一步你就走一步,叫做亦步亦趋。他走过的路,你跟着他一步一步的走过,他明白了你也明白了。那你若所跟着的,是不明不白的,那你跟了很久越来越糊涂。有的书是让糊涂的,有的书是让人清明的,你若读过牟宗三先生的书,你就知道哪些书是清明的,哪些书是糊涂的,你若只读过糊涂的书,你就永远不明白什么叫做“糊涂”,因为你在糊涂中,呵呵(众亦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你要跳出庐山之外,你才能够指点庐山。(掌声)
    那亦步亦趋本来是很容易的,但你要真的去做这种功夫也不容易。这个亦步亦趋,这个成语就表现了这个意思。这个亦步亦趋的成语来自于《庄子》,《庄子》里面有一个故事,就是说颜回在感叹,颜渊喟然叹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就是说:我对于老师孔子,他步一步,我也步一步,他走一步我也走一步就是步亦步。夫子趋呢?趋就是快步、小跑,我也跟着快走,就是趋亦趋,所以夫子快走,我也快走。我反正就是跟着你,这就行了嘛。后来就说:“夫子奔逸绝尘,则为睁目乎其后已。”这个夫子不是快步走而已了,他就像快马一样,这样奔逸绝尘,只看到灰尘,跑到哪里去了?找不到。所以颜回就站在那里瞪着眼睛,叹曰:“没办法。”  
所以读牟先生的书,你就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有时候感到夫子奔逸绝尘,怎么这句也懂,那句也懂,加起来就不懂了,你会有这种感觉。但是你再重来一步,反正已经写成书了嘛,书已经定案了,就写在这里了嘛。你要听讲话就不一样,听讲话的时候你听着听着迷糊了,等你清楚过来又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去了。但是书没有关系啊,我再回头看,或者说你一直往前看。因为天下所说的道理只有一个道理,所以前面不清楚的,后面可以讲清楚。后面清楚了,前面也清楚了,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共同经验。所以读书不要怕困难,尤其读重要的书不要怕不了解。像读经典一样,读经典,读论语你不要怕了解不了解,你就只管读下去,了解的你就当作了解了。而也要想说这个了解可能还不是最后的了解。不了解的你就把他放着,当你了解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时候,你不了解的也渐渐明白过来,这叫经典。我们读深度的书,像牟宗三先生的书,也要有这种心态。了解的我就知道我今天又了解了一步,又了解了一个观念,原来这个观念跟那个观念是不一样的,原来这一家跟那一家是有不同的,他同的道理在哪里,是从哪一个地方分歧出去、分岔出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假如他太细微了,他太深远了你跟不上,也没有关系,他奔逸绝尘,但是颜回毕竟孔门的大弟子,所以虽然颜回这样感叹,他能够这样感叹也代表他有心得,是不是?要不然你连感叹都不能感叹。
   因此我希望有志于对于中华民族的现状,以至于他将来的发展,能够想要了解世界各种民族、各种思想的大要,比较方便的入门就是有人带领你,我建议大家看牟先生的书。假如你看完别人的书认为,他比牟先生的还明白,请你来告诉我,我明天就开始读那一个人的书。没有一个人能够向牟先生这样清楚明白、步步为营。这个对自己的训练是很快的,那要学问进步快,那我们就要选择一些能够带领我们的东西。当然不是其它人的书不要读,开卷有益,有些人还是很高明的。我只不过是说,要面对“儒、释道西”回家,有这样大才的人当今天下不多,据我看只有牟宗三一个,要么就对儒家有特别了解,要么就对佛家、道家有了解。假若“儒、道”这三家都了解,面对西方也不能都了解。刚好牟先生是儒、释、道、西四家通通把握到,所以最方便。那今天主办单位请我来讲,我们何去何从,一方面从民族的方向讲,一方面是从我们个人怎么做学问,我提供一个看法,一个方便之门,供各位参考。那我的演讲就到这里。我的引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先生鞠躬众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3:45:25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智慧


   把清羽老師整理的中間缺的一點補上,另外把一些從讀者角度看不通順的字句和標點修改了一下,功力欠缺,可能尚需季謙先生親自潤飾,慚愧。--(天涯在小楼)
=============

               教育的智慧
      ——2008年2月王財貴先生講于深圳

    

  孟丹梅老师:我们在座的因为都是做读经教育推广的,感受到做读经老师的各个都有实在的受用,因此也想特别祈请老师(季谦先生)给我们再次讲讲读经教育和教育的智慧!(众鼓掌)

  先生:(笑)本来说过年来这里休息两天,结果天天开会,不得闲。(先生笑,众亦笑)刚提到怎么办读经班,就一路谈下来,有人说私塾、读经班好办,有人说不好办,说读经的老师好当或不好当,我就引用昨天晚上赵升君所说的,读经老师真的太占便宜了。其实不应只是私塾读经老师,应该天下所有老师都“占便宜”才是。所以就提到我们如何做一个老师,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是用智慧来做老师,不是用劳力做老师。
  教孩子有以下这三种模式。如果老师是怠惰的懒惰的那自不用说了,如果是负责任的老师也有三种。一种是很认真,花了很多精神力气,这种认真我们可以把它比喻做“挑砖头”。挑砖头的苦力很认真,他一个一个砖头挑,也很努力可以把一件事情完成。这个老师把孩子当砖头一样挑,把我们的孩子当死东西,也会有一定功效,就是把砖头从这里搬到那里的功效,不过砖头还是砖头。
  另外一种方式,也是一直照顾学生,照顾得也很周到——他一直提防着学生,生怕哪个学生出差错,学生一旦出差错他一定要管,管得很严格。这不是挑砖头的模式,是警察抓小偷的模式。这个警察,很认真的啊!他为了维持社会的平静与安定,所以他要除暴安良,他要很细心的防止这里那里的学生会作怪,他也能把一个班级管的很好。但是这些学生是不是就能有很大进步呢?他管理的这一段时间之内就一定有进步,但过一阵子时间呢?就不一定保证有进步。
  有一次去新加坡演讲,开始我赞扬新加坡,这么小一个城市,地方这么小,人口那么多,街道那么挤,但是,新加坡政府把它治理成一个公园城市——新加坡就是一个城,可能整个国家还没有深圳大,但它到处井井有条,没有人不守规则,路上没有一片纸屑。我说新加坡人了不起!不过呢,听说新加坡人到马来西亚也会乱丢垃圾,(众笑)因为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就隔着一条水沟嘛!他们就哈哈大笑全体鼓掌。所以这个是国家对人民没有信赖感,不信任人民,这种人民不一定就是有德有文化涵养的人民,只是守法的人民。这个是警察抓小偷的管理模式,所以第二种老师很累,第一种老师也很累,所教的学生都未必可以成就。所谓成就,就是开发他的人性。
  要更进一步的老师,他也不是不认真,也不是不去管束学生,但他管学生有另外的方法,就是你与其努力挑砖头,为什么不把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有生命的,他的生命是能发展的,或者说他也是可以自动的?那么我们来看看第二种,“警察抓小偷”!你要把你的子民你的人民培养成都是有德的君子,警察就轻松了就没事做了。所以一个教学很认真的老师不一定是个好老师,我去学校演讲常常讲这个观念。
  我说有些老师很认真的改作业薄子,管理学生很认真,批改作业很认真,而且时常和家长打电话联络,认真到最后,这个老师自己也受不了,又胃溃疡啦又肝病啦,我就说这个老师“活-该!”(先生笑,众亦笑),为什么活该?谁叫他要害人!怎么说这样认真的老师害人?他当然害人!(清羽按:这里我们做读经老师和家长的也要仔细反省,我们虽然教学的内容比体制内学校恰当,但在教育的智慧上是否也如此通达圆融。)
  所以做一个老师要有智慧,所谓智慧就是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通达人性!那我们要知道人都是有良心的——其实这个我们在座的也知道太多了,讲的太多了,我们换个说法——“人的生命都是追求长进的,人性本来是光明的,而且他也希望自己是光明的!”对人性要有这种深刻的判断,人的一些毛病,怠惰懒散、自私自利、浮躁,这些毛病都是外表的,都是因为现实的一种污染。人还有他超越的、深刻的、内在的、本质性的能力!这种是天性,人有如是光明的超越的天性!
  我们也可以随俗说人有两种天性,《中庸》的“天命之谓性”,一生下来就有,本来就有!这个是形而上的有,超越的有;但人也有另外一种“天性”,因为它好像从天而来,好像一生下来就有,诸如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等等。但是如果用一种哲学的眼光看待这个“天性”,那《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是天性!后面的那一种就不能叫天性,因为后一种说法不是形而上的天性和本来,是形而下的,在形成个体所谓阴阳造化以下。因为你的个体,你作为一个人不保护自己的生命,有时好像就活不下去,所以有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是因为你有这个个体,有这个生命,因为有这个就和别人分别,佛教是从这里讲起的。
  所以人人都有光明的天命之性,又都有一定的劣性,这个要知道,这叫深通人性。但所谓邪不胜正!要知道人形而上的原初的天性,它是永恒的力量!它是虽然被埋藏也有深厚的根性的。为什么它被埋藏?因为你有现实的种种挂碍。有的人是埋藏得已经比较深比较隐密,这种人生命就比较混浊,有的人是比较浅比较薄,这种人就比较清明。所谓“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孟子》)尧舜的德是从他们的天性而发,所以几乎没有障碍。自从汤武以下就要反一下,反省一下,回归一下,就要冲破一下。他们要冲破生命现实的限制,才能发显天性!
  连汤武周公这样的圣人!也要反一下,何况一般人呢?人有现实的驳杂混浊,这是人类最深沉的悲哀!但人类一定要冲破它,这是人类最高贵之庄严!所以对人性要同时两面了解。对自己要这样了解,对别人也需要这样了解,对学生一定要这样了解!因此在这里你就起了一个无限的悲悯之情,也起了一个无限的希望和怀抱。你对你的学生有无穷的希望,但是呢!又有无限的同情悲悯。
  刚才说过的这个内在的、光明的、本性的力道,它发出来的力道,我们当然也可以用鲁迅的说法,叫它“呐喊”,人性的呐喊!不过鲁迅的“呐喊”还深不到天命之性来,所以说鲁迅不行,在这里就知道他不行!
  什么叫人性有呐喊?就是人的光明之性一直要冲破现实的污染,要消化现实污染,汤武反之也,这才是真正人性的呐喊,他喊得很大声。如果人就是要争自由,我要争权利,我要争什么什么,这种呐喊,往往都是现实的,甚至是可怕的,所以我们不用呐喊这两个字了,因为这两个字有点埋怨、不按、冲突、甚至报复,所以这两个字不好的。我们用什么呢?我们用生命是一种——他不是呐喊——是一种涌现、呈现,像海底涌红轮,一轮红日啊,从海底这样浮出来,用这种形象来说明我们人性的光辉,一直想要浮现,就像太阳从黑暗中浮出来一样。
  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是要引导纯洁的、污染性还没有发出来的孩子,我们要有信心,他是很容易引发的,引发他光明的本性。这本性不仅是他品德上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孩子自然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孩子也有很多坏毛病,虐待小动物啊,欺负人啊,喜欢作怪,但是他的本性中很容易有悲悯情怀——而在学问上呢,有一种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饱满的愿望。他学习的愿望是无穷无尽的,是来自于天性的,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深切看到了人性的深处——一个人满足他的内在心灵要求,是何等喜悦的事情啊。所以我们要知道孩子是好学的,孩子是品德高尚的,一定要这样信任他,而只有这样信任他,才能渐渐引导他,把孩子当贼来看,你就不能引导他,把孩子当砖头来看,他就永远是笨的。
  做一个老师该如何引导一个孩子呢?从现实工作上来看,这个老师能不动就不动,能不讲话就不讲话,能不管理就不管理,这就是最好的老师。一切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让孩子自己愿意学习。而这样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愿意学习,自己鼓励自己学习的孩子呢,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他有一种自豪感!他觉得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就跟他自己是合一的。不是用另外一个自己鼓励自己,也不是用另外一个自己来责备自己,他的光明好学的自己跟现实的自己是合而为一的。
  要不然,好一些的就是用光明的自己鼓励现实的自己,或等而下之用光明的自己来对抗现实的自己。乃至他不来对抗自己,他来对抗老师,他希望现实受限制的自己不受老师的管束,因此他希望成为现实的那个自己,所以来对抗老师。或者在老师面前时就对抗现实的自己,其实老师的管理他并不服气,但他也会按老师的标準要求自己,这种学生表面看起来是好学生,其实当然还不够,因为他是分离的,自己跟自己隔阂,自己跟自己对抗,他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力和智慧。
  让孩子能够自己喜欢做一个有德的孩子,自己喜欢学习,喜欢长进,让他自己回归到光明,这是对他最大的保护,他也将得到人间最大的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感一旦确立,其实就是他光明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能保合为一。用光明的自己引导现实的受限制的自己,当人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他内心的喜悦是不可限量的!这种人叫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且能保持一辈子这样的智慧,因为他自己跟自己有一种摩擦的时候,他会很快警觉,这是不对的,很快警觉他的人生这样不会幸福的。所以我们要让一个孩子永远自觉,即使离开家长离开老师,依旧有不断的长进。
  不过这种心态的养成,很难由学生自己来养成。因为我们刚才说尧舜性者也,汤武还要反之也。汤武这个反之也,是障碍很少的反之也,孔子的障碍也不大,孔子的学生顏回更厉害一点,所以顏回的天性比孔子还要更加清明一些。孔子大概和汤武一样,所以孔子不敢说自己和尧舜一样。而照牟宗三先生分析,天下是没有尧舜的。天下间没有尧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把尧舜当作一个理想中的人。所以汤武是可以有的,非常快速敏捷就可以体贴自己天性的人,这一种人是有的;从来没有障碍,一下子都是从天性而发,这是没有的,这不是人这是神!
尧舜在中国歷史上之所以这么重要,在中国哲学史上这样重要,因为他是理想中的人格,这个叫“立象作用”。就像易经立个卦象,比如乾卦就是画六个划,象征天地的创造性,象征无限的光明刚健,这个叫“象”!因此不要寄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尧舜,都是要“反之也”,要冲破他的一些难关。而老师呢,要对他光明的本性有无穷的信赖,要协助他冲破难关。一个人如果能冲破现实的限制——如刚才所说超越的、光明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合而为一,或用超越的自己引导现实的自己,而且是自愿如此——他将一辈子去克服自己现实的限制。能够克服这种种限制的人就是所谓“内圣”。当发现这种人间的不安、污染和拙劣能够覆盖了人间本有的光明,他对人间产生一种深刻的同情心,他就想用光明来改变这种不安、污染与拙劣,这叫“外王”。
  所以“内圣外王”是永远的理想,要做永远的奋斗!所谓永远广大!你也要去广大的推行,这个永远广大就在你一念中,“一日克己復礼,天下归仁”——你在这个地方克己復礼通达了人性,你在这里当老师,其实整个天下也不过在此!于是天下都在你的仁德感召之中。这样你的生命——虽然你只是坐在这里面对几个孩子——其实你的生命与宇宙相通,与眾生也是相感通的,就叫“一日克己復礼,天下归仁”。
   我们老师如果能有这样的心态,很容易就引导学生。这说来很困难——人间最困难的学问就是这个学问——其实又很简单。那你说做不到,你境界太差。你做不到就必定受苦!不但你受苦,也带著别人受苦。其实要做到也不会太难。王阳明说知行要合一,你说我不能做到,就是还没有真知所以做不到,行动因此跟不上来。那我们今天把道理讲清楚,你道理现在知道了没有,或者说你现在知道了,你等一下会不会忘记!那你就要随时这样想,一直这样想,当你想得很透彻的时候,你自然很愿意这样做,马上这样做,几乎一步到位!
  刚才说我自己做老师一辈子,在二三十岁我都不敢讲我是这样一个老师,我很认真,我用我的体力去工作,我会把班级带得很好。越长大,到五六十岁,我渐渐有一种体会,有时老师是越教学生越没有信心,越教越一无所获。那我是越教越有信心,虽然学生越差。现在的学生真的是比以前差了,我现在教大学生,这十几年就看出来了,尤其是近年来的大学生,专门只选修一些简单的课程,上课不听讲,让交作业就呱呱叫,他已经养成这个懒散、投机取巧的习性了,但我也知道怎么教。对大学生有时会失望,我对小孩子绝对没有失望。我们的孩子没有被污染,他刚刚过来,就是有污染,也污染得不深,人性的光明是很容易提升的!
  一个老师要有这样的认定,用你的智慧启发他的智慧,用对光明的信赖、对人性的信赖引导他也能走向人性!如果这样的话,这个孩子渐渐可以不去管,至少不必太管,只要他不过分。孩子总是活泼的嘛,他精力旺盛,总是喜欢要表现小聪明嘛,甚至捣蛋一下。所以我们也要立规矩,但这规矩要有弹性,如果只设规矩没有弹性,这条线画得太死,那老师的心也是死的,这孩子的心於是也死了,所以不能设一个非常死板的规矩。但你一定要有规矩,规矩是要随时讲的,随时提醒他。规矩的外面有个弹性,弹性的空间要看老师,老师严格一些空间就小一些,老师放松一些空间就会舒展些。但是一定不可以超越这个弹性!规矩之外已经有弹性,再超越这个弹性就是放肆。所以不让孩子放肆,但是也不要让孩子完全规规矩矩,就在这个地方拿捏。
  一个老师要让孩子很快把握他的规矩在哪里,弹性在哪里。这个老师也要很明白,不要一高兴起来就变成放纵,心情不好就变成严格,这样孩子永远把握不好你的弹性与规矩在哪里,这个孩子心里会乱的。孩子的心乱就变成师生之间的不协调,你就感觉孩子不如你的意,而孩子也随时提防老师,像这样多不好!要一直心平气和的安安稳稳的。如果孩子超越了弹性,就一定要规范他,有时是一个肢体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就好了。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一旦超越界限,旁边的孩子会提醒他,孩子会管孩子,他也会警觉这样下去老师会生气的,最后就变成老师不动声色。
  所以《中庸》最后一章一定要读一读,一个很认真做事的人是很好的,但是再进一步是要“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有明德的人是不会经常大呼小叫的,不会变脸色的。那么不大声以色就是最高的吗?不是,要进一步到“德輶如毛”,你的德像羽毛一样使人几乎感觉不到压力,不要一说我要修德了,於是就板起脸孔,你不要板起脸孔嘛,自自然然好像没在努力,但你却是一个有德者。这个也接近庄子说的逍遥了,但是《中庸》依旧批评它,“毛犹有轮”,羽毛轻吗?它还有一个图样形状咧!还要再进一步,“无声无臭”。所以《中庸》这篇大文章,三千五百字的文章到最后是“无声无臭”。
  “无声无臭”是《诗经》里的啊,“德輶如毛”也是《诗经》里的啊,“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也是。那么“德輶如毛,毛犹有轮,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中庸》最后两个字说,达到极点了!这形容什么呢?形容一个君子达到圣贤的境界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进展,也是从十信,十行,十住十会向;初地二地等等像佛教一样的分成有阶位,不过儒家是分几个阶位就好了。你到“无声无臭”,你要有多少功德要修?多少德行要实践!请问你《中庸》最后几个字,这“无声无臭”四个字中哪个字最重要?就那个“无”字最重要。“声”“臭”这两个字是代表性的随便提提,但这两个“无”字是一个原则性的断定,要规定到“无”这个地步,这个地步我们称作境界。
  《中庸》对圣人的最高标準是“无”。千万不要再讲什么道家比较高了,你要分什么儒家道家,要分不要从境界上分!难道境界道家高,儒家就不可以有这种境界吗?到这种境界儒道有什么不一样吗?佛家也一样啊!到这个境界的统统是一样,“空”不是“无”吗?所以不读书不要乱讲!什么儒家是现实的,道家是逍遥的、隐居的,佛家是出世的,乱讲!看你从哪里讲。从开始实践讲还是从最高境界讲,开始实践进路有区别,到最高境界没区别。
  好了,儒家讲最高要“无声无臭”,退而求其次要“德輶如毛”,轻轻松松的。“羽扇纶巾谈笑间”不是很轻松吗?“檣櫓飞灰烟灭”,一切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这不是轻松吗?然后你就先从“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做起,你有表现不在声色上了,但这里还有一些隐忍的味道,我在勉励自己更加光明接近天性,还要用一番力气。从用一些力气到几乎不用力气,到完全不用力气,完全没事情一般,老师要向这里用智慧。开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个也不错了。“予怀明德”,我自己有明德,我有做老师的样子,有做老师的智慧。“不大声以色”,我不必大声骂不必动粗,“德輶如毛”轻飘飘的走过去了,好像没老师,“无声无臭”根本没老师也是一样,呵呵!(众笑)
  那么老师越使用智慧,就越不用你现实的生命力,越用智慧你就越真正得到“涵养”,那么也同时成就了孩子的“德”,虽然孩子不知道这是德,越长大就越了解这是德,这叫“大德”!
   这种教育法一定要推广到全世界!要推广开来。我们师范教育要有很大的提升,我们如果是师范学校的尤其要註意。现在师范学校不讲这些,师范学校当然也说教育老师要有德,但以“认真”为标準,能够操作这个技术为标準,其实这是一些很初步的老师的本分。
  以后的“读经教育学”要写出来,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定是通透人性来讲教育的,“通透人性”这四个字简单,但你要真有体会才行!不见得马上会成功,一定会有曲折,但在曲折中信念坚定,你渐渐会看到孩子的进境,你自己也一步一步往前进。一个学校不可能同时做到,也可以一个班先这样做。因为这个时代堕落,来的人都是牛头马面,都是一群猴子,不来虎豹就不错了,呵呵。(众亦笑)来一些猴子你要怎么办?所以你的德越高,你的影响力越大变化就越快。尤其是开读经班,你刚开始找到三五个孩子,一开始有三五个孩子,这些孩子的家庭对读经大体还是认可,这几个孩子大体也不错,加上老师非常的性情平和,这样有三五个孩子稳定三四个月,有别人要来,看是不是性情平和,等有七八个,十几个这样的孩子再稳定一段时间,再收几个孙悟空进来也没什么关系了。(众笑)
  老师有了很稳定的智慧,而大部分孩子也基本接受了这种学习气氛的熏染熏陶,就可以立住了。千万不要一来就七八个新人,所以要一个个来,不要着急,等稳定了自然可以继续发展。
  所以读经私塾的发展,应该是只进不会退的,因为我们把握到人性,我们开发人性。有的读经班开倒掉了,我就知道他没有按教读经的方法和原则去做,我现在又发现,有些读经老师的品行没有按人性开发自己。所以读经教育者不一定很有学问,不一定深通一般的教育学,通一般的教育学当然可以得到很多助力,但那个助力不是主力,不是主要的核心的力量,还是要先在开发人性上的读经教育上,在开发人性上,在他自己的智慧上用心。
  核心的力量就是智慧,外围的那些是才华。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也许未必有才华,但他不会排斥才华。他虽然没学过教育,但他只要学也立即可以把一些教育学吸收,并融会贯通,而且保持核心理念,这个主力的不变。这样一个读经老师经过两三年、三四年,他就很快超过一般老师,因为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好学上进。他也了解这些现实的体制内的教育——做一个老师当然不能孤陋寡闻,但也不能失去核心智慧,学着学着现实的教育就又跑到那边去了,如果那样我们就一起笑他(笑)。
  在十几年前有一个开读经班的,他几乎当天听到读经教育当天就实行,退休后还马上在自己家开了个读经班。时间久了一楼收满二楼收满,最后连卧室也收满了。只好去外面租房子收,慢慢就达到一定规模,达到一定规模就需要正规化一下了,就需要园长有资格的考取认证,他就去学习如何做幼稚园园长。结果学习了两三年,回来后却迷失了初衷改变了教育的方向,他的幼稚园变成了一般的幼稚园,这样是没有智慧啊!真的也有这样的人,舍本逐末去了。
  当然这样的读经老师还是少,大部分都会继续坚持读经。还有一位朋友她以前也在幼稚园教学,也自己开了个幼稚园,后来他的家人也接触到读经,于是就介入了教学,但介入进来的时候,两个人意见就矛盾——所以我推广宣传读经背负很多这样的“罪孽”,(先生笑众亦笑)导致家庭不和。因此,这位先生在我办读经师资培训班的时候就拉他太太,拉她这位幼稚园长来听课,她就是一直不肯来,好久好久才肯来,但也因为终于还是来了,因此逐渐转成有共识。这样就把这个幼稚园转成以读经为主,其他教学为辅。经过三个月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发现这个幼稚园的孩子不得了。所以这样从一般的观念转到读经的是很多的,从读经再转到一般的是不多的。
  不要真觉得造成矛盾就一定是罪过,这是轻重本末的问题。假如你当读经老师,你真知道读经是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真理,你有时真的可以目空一切,但最好也有实质的学问。所以我常鼓励教读经的老师,你要读那些其他关于教育的书籍,你不要嫌麻烦,因为其实他们是很容易的;你真学过才知道人家的观念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如果以后你跟人家产生辩论,你要破除他有缺陷的观念,你就会知道怎么破他,因为你很了解他。要不因为你不是专家,他是专家,他才不会细心听你说话的,他懂得的你都懂才有把握转变他。所以要做有智慧的人,有智慧就很容易开知识,只有知识很难有智慧,有时甚至知识还会障碍到智慧,因为有知识比较容易自以为了不起,他就隔绝了智慧,隔绝了自己打开智慧之门。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有成就,他一帆风顺他顺应这个时代,其实他只是能顺应时代却没顺应人性,这个就是知识障。其实知识不一定就会障,有些学佛的人就劝人家不要读书不要学习过多的知识,说这样容易有“所知障”;我说读书怎么会这样,有知识不一定会障,当然有有知识而成障的,但你也不能否认又有知识又不障的,我就有知识又不障,你看怎么样?!(众笑并热烈鼓掌)
  那为什么知识容易障?因为他一帆风顺嘛!甚至这整个时代都承认你觉得你有成就,但你真的通达人性有智慧了吗?所以你要通人性,你要有智慧用它做核心做主力。当然你也要学习知识,这样使智慧传播得更远、更广大、更深刻。所以有时这些人我劝他要读书,我是用一种利害来劝他读书,我说你读书这样好,你又这样有知识可以把很多人都转化,你要读《论语》啊!为什么你要读《论语》?因为你不读《论语》,那些儒家之徒都不会听你的话。(众笑)
  人不要限制自己,但是有本,本中又有本,本中之本;最高的本就是人性,就是天地宇宙之性,这就是“道”。所有的学问都抓到一点“味道”,有的抓的比较紧,有的抓得比较松,有的抓的比较有内容,有的抓的比较外围。但是既然形成学问了,有一定传统了,只要是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大概都不是“省油的灯”,大概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但是依旧本中有本,不是说你以前学什么信仰什么,然后改学另外一种就是叛徒了,不是叛徒!只要对天地宇宙不判,对人性不叛,你就不是叛徒!若你执著于一个学派,反倒往往容易是叛徒!
  所以要放开心胸,要打开心量!一时的颠簸曲折你不要太在意,一直走下去。黄河九曲终入海,有时它向东有时会向南向北,有时还会向西咧!但是只要它的水一直在流,一定流到东海。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章句下》)
  “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泉水的源头一直流出来,混混(音:滚滚),不舍昼夜。所以孟子一定是读过《论语》的,因为《论语》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在这里也说一个“不舍昼夜”,这是直接引用《论语》,泉源就不断涌出来,然后“盈科而后进”,科者“坎”也,“盈科而后进”就是“迎坎而后进”。坎就是低凹,水一直流到有低凹的地方怎么办?水就停留下来一直把这低凹都填满。你就是山峡有多深,水一直流也把你填满,盈科而后进,进到东海为止,孟子说:“有本者如是”。这是孟子的大文章,这句话非常重要。有本就是有根本,有本源,人有本源的德(什么是本源的德?通人性通天地之性才是本源的德。)就好象这个泉水一样,你不能无本。遇到坎坷怎么办?遇到坑洞怎么办?我就填它十年也把它填满,这叫有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本。我推广读经也会经常有人问我,你没遇到困难吗?你怎么能一直这样坚持!我说我“有本者如是”,你觉得怎么样?他说我听不懂!你不懂我也这样。(众笑)盈科而后进嘛!有没有困难?当然会有啊,但有本者如是。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你说教学有没有困难?当然会有啊!他以前是个乖孩子,今天怎么会这样?这个父母说他一直是个好孩子,我也觉得他是个好孩子,今天却做了很过分的事,你怎么办?虽然我们希望孩子一直都平安无事,但出了种种问题怎么办?人不可能永远不发生些状况,所以你有没有智慧做你的保证。天地生万物也有困难啊,也不是那样顺利,但天地就是有本,天地就是天长地久啊!永远生生不息创造不止啊!---有本者如是。
  每个老师都要这样子,没有这个“有本”,你做什么老师啊?所以事情很艰难没错,事情也很简单,看你怎么做?路很远没有错?一步就到位也没有错,这就叫智慧!所以有智慧者是一步到位的。但有智慧的人也就在历史中,历史有波折的,有智慧的人就在波折中表现智慧!所以不要以为有智慧就一步登天,没有那回事。现实是很波折,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可以处理它,而且使之改善,完善。
  做什么事都如此,不止做老师如此。但做老师在这个位置上这个角度上,最容易感触,最容易体会,因为教育是最干净的事,学校是最容易干净的地方,尤其是读经学校是最干净的地方。这个地方你都体会不上,你到现实社会上,那个“刀光剑海”你还能体贴人性吗?所以如果在教育中都不能体贴人性,你是真的有些问题喽!
  我们在这个地方培养孩子,也不能完全保证这个孩子出去一定不受污染,但至少有一大半机会他不会被污染淹没;所以你连做这种教育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事啊?连做这个教育你都头疼吗?老师都要有大德、大才、大量、大智。这样你才能成就!你老师也许以后还要走出去,你的学生以后一定走出去,你告诉他走出去虽然有艰难,但你有大德就不会被淹没。
  那么一早我们这样子来推广读经,一步步的从最简单的,从两三分钟从哪里开始读都没有关系,然后慢慢到至少两三个小时,到大量读经,到一直以读经为主。这样当他办到读经私塾,已经是一种读经现象的展现,当然以后还要学习更丰富的知识,成就更大的学问。但现在来说读经私塾已经是读经理念最高的展现,是最高展现读经理念的地方,读经私塾已经到处都有,那我们看那个读经私塾越接近我原初的标准,它就越蒸蒸日上。越依照别人的标准它不一定会被“消灭”,但事情往往越来越多,困难越来越多。跟我这理念贴近的呢,就越走越轻松,越走越亲切,而且越来越发展。所以一定要把眼光放远,从人性而行,从良知而行!(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3:46:01 | 只看该作者
每三日必完成通读一遍之先生文章如下:


經典、儒家、與讀經

二00六年九月二十八日王財貴講於北京人民大學孔子文化月講座第一講

各位領導,各位教授,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下午好!

人民大學以學術和黨政界的龍頭地位,每年秋季,從九二八開始的一個月,選定為「孔子文化月」,熱烈地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來表示尊重民族聖人,宣揚民族文化的心意。這個活動,對學生乃至於社會的影響力,應該是很巨大的,其用心令我敬佩。兩年前,也是在「孔子文化月」中,我第一次來到人民大學,作了一場演講,並接受了人民大學的好意,應聘為本校「孔子研究院」的研究員。很慚愧,兩年來,並未曾盡過什麼力,今天又是今年的「孔子文化月」活動的第一天,我恰好在北京,校方讓我來作系列講座的第一場演講,也算是一種報答了,人民大學可不要說我接了聘書沒盡責,炒我魷魚,讓我下崗哦!(笑)

今天是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紀念日,早上,我參加了北京四海經典教育推廣中心所舉辦的「全球讀經──論語一百」的發起活動。我深深感受到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輕蔑聖人,忘記經典的時代,因而我們這個民族,也成了缺乏智慧,喪失信念的民族。凡是一個有良心的知識份子,一個愛國家愛民族的年青人,都應對此問題做深入的反省和自責。所以我今天臨時訂了一個題目:「經典、儒家、與讀經」,用這三個觀念,試圖來反省我們民族的處境,指出時代的方向。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願以這三個觀念,和大家共勉。

首先讓我們認識什麼是「經典」。什麼是「經」,什麼是「典」,為什麼有「經典」,我們為什麼要尊重經典,更要在這個時代重新提倡經典?我們對一個觀念的了解,往往可以從它的字義了說起。我們先看「經」這個字:有文字學家認為,「形聲必兼會意」,就是讀作什麼聲音,是與其意義有關的。如「江」「河」就是形聲字,一半是形,一半是聲,形代表本質,聲指示讀音。「江」「河」的形符是三點水,代表與水有關,它的讀音一個是「工」,一個是「可」,「工」和「可」兩個聲音和意義有什麼關係呢?「江」、「河」都是大川大水,大河流動的聲音就是「可可可(HoHoHo)」,大江流動的聲音就是「工工工(KongKongKong)」,所以借用「工」和「可」的聲音,這聲音也表示了相當的意義。更典型的,譬如論語的「論」字,从「言」,「侖」聲。「侖」的本義是「集冊」,「編集簡冊」,而引申為凡是有次序有文理的事物,所以如果加「言」為形符,就成為論說的「論」,整頓絲線,加「糸」作形符,成為經綸的「綸」;指水中的紋理,成為淪漣的「淪」,而安排人世的關係,便成人倫的「倫」,這些字都以「侖」作聲符,而都與「文理次序」有關,可證「形聲」之「兼會意」了。
那麼,看「經」這個字,其形符是個「絞絲旁」,我們就知道與絲線有關,其次,看其聲符「巠」,中間有個「川」字,是水,而「巠」就是水脈,山有山脈,水有水脈,就像人身上有血脈一樣。脈是從這裡通向那裡的軌道,所以「巠」和交通來往有關。如果形符是雙人旁,就是「徑」,路徑,也就是你出入的道路,這樣也有通往的意思,把形符換成「走馬旁」,寫成「逕」,更有直通的意思了。所以「經」這個字,從形符看,和絲線有關;從聲符看,則有「直通」的意思。

  「經」字的本義,在《說文解字》上說:「經,機縱絲也」,是說織布機上的直線、縱絲。布本是由縱線橫線交織成的,直線叫做「經」,那麼橫線呢,就叫做「緯」了。經緯同樣是織布機上的絲線,只是方向不同,就成了兩個概念。兩相比較下,「經」這個直線就顯出某些特色來,首先,它比緯先擺上去,有了「先在性」;而既擺好了經線,便決定了這匹布的品質,所以經有「主導性」;再來,經在織布的時候,幾乎是不動的,由緯來動,因此經有「不變性」,也就是「永恆性」。它先在,它主導,它永恆。因為經線有這幾個特色,把它抽象化普遍化後,就有「經常不變,天經地義」的意思。進一步,凡是記載人類永恆的智慧,是天經地義不可改變的著作,就漸漸稱為「經」了。

而「典」字,是個會意字。會意字就是由兩個字合成一個字,而字義也是這兩個字的合義。「典」字的上半部是「冊」,下半部是「几」。「冊」是個象形字,像竹簡用線穿起來,是古代的書籍模樣。其下是「几」字,也是個象形字,是高腳的桌子的圖像。「放在高几上的簡冊」,應當是貴重的文件,所以有個成語叫「高文典冊」。引申為所有貴重的事物,如「典禮」、「典藏」。所以「經典」合辭,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章。

中國至少在春秋時代就有稱為「經」的書,首先提到「六經」的是莊子,莊子不是儒家,是道家,既然道家的學者都把孔子的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書稱為六經了,可見在春秋時對「經」用法已經非常確定,就是把人間非常基本的、很高明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叫做「經」。春秋以後,一直到漢朝,又有所謂「緯書」,就是輔佐經書的書,每本經都有緯書,稱為「六緯」。後來,幾乎只有儒家的書才稱為「經」,從六經到五經到九經到十三經,都只算儒家的書,而且是環繞著孔子所傳的「六經」的書,才稱為經。所以,我們應該注意,一本書之稱為「經」,有它特別的意義。

縱使是中國人對外來書籍的翻譯,也對有特殊的含義的書,才叫它做「經」,有特別尊重的意思。中國的四庫全書裡面有所謂「經史子集」,「經」擺在最前面。我們翻譯印度傳來的大藏經,裡面含有三部分,叫三藏——經、律、論,也是把「經」放在第一位。我們要知道,這個次序不是一時的好玩,乃是有意的排列,把價值性最高的排在前面。
可見整個學術史當中,大家有個共同的觀念——「經」有特別的意義,並不是任何書都能稱為「經」,在中國只有儒家的基本著作稱為「經」。其他縱使很重要很有名的書,也不能稱為「經」。譬如在唐朝,皇家信奉道家,尊崇老子,就把老子的書稱為「道德經」。老子的道德經並不是宣揚「道德」,我們常有這個錯誤的觀念。老子這本書之所以稱為「道德經」,因為它有五千言,如果寫在竹簡上,就很笨重,因此把竹簡分成兩卷,第一卷的開頭「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字是「道」,因此就把這一卷稱為「道經」,下一卷開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但不能稱為「上經」,因此取第二個字,就叫「德經」,合在一起,就是「道德經」。老子就「成經(成精)」了(笑)。道家的第二把交椅人物莊子,我們也不能忽視他,因此他的書,升格為「南華真經」,莊子也「成經」了。

雖然在歷史中、民俗中,尊重道家、尊崇老莊的人,有時稱《老子》、《莊子》為「經」,但是,請看縱使在沒有禮法的當代,每個大學的課程表,如果講老子莊子的課,課名叫「老子」、「莊子」,很少叫「道德經」、「南華真經」的。可見,你就是貴為皇帝,想要推崇某本書稱為「經」,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翻譯佛典,經、律、論的稱呼,其層級是很嚴格的,三藏之「經」,類比於四庫的「經」,大體上,「經」就是佛之所說,「論」是菩薩所論,這是不能亂的。中國高僧大德的著作很多,只有一部可以稱「經」——六祖壇經,這是對禪宗六祖慧能特別的尊崇,這是佛教界共同的認定,不是隨便稱的。至於「三字經」、「女兒經」、「茶經」、「馬經」等之等稱「經」,那是好玩,不算數的。

在中國,聖人所說為「經」,後世學人對經的解說,稱為「傳」,所以《春秋》是經,而有左氏、公羊、糓梁等傳,雖然後世也把這些重要的傳升格為「經」,故有了「十三經」,但所有學者都知道,它的價值畢竟是次了一等的。這個觀念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很實事求是,很現代化的。千古之下,凡是有思考的人,在心裡都要有這種分類的習慣,現在我們說國家最高的典範叫「憲法」,以下的各種規範叫「法律」,憲法類比於「經」,法律類比於「傳」,憲法和法律的層級本來就不一樣,法律不能違背憲法。那麼中國的子史集和傳不能違背經,佛教的律論不能違背經,其中有大道理在。

如果我們讀書人沒有這種認識,就代表我們對於價值層級的分別模糊了,所以,我們重新要提醒「經」字的原始意義,擺好它在人們心中和文化史中的位置。

這樣提倡是不是封建了呢?就是反動了呢?是不是又定於一尊了呢?我們且先來考慮一下:我們現在不是敬佩西方人嗎,西方人很多是信基督教天主教的,他們的教裡最高教義在《聖經》,後代不論有多麼偉大的神學家,著了多少書,產生了多大的影響,他們的著作,都不足以稱為經,所以基督教天主教只有一本永恒的「經」,叫做「Holy Byble(聖經)」。可見西方人並不是糊塗的存在,他們的強盛是有相當道理的。

我們不是要現代化嗎,我們不是要學西方嗎,這是我們需要學西方的地方,而西方人的這種精神,恰好符合中國的傳統,可見這是全人類共同的一種價值觀。唯獨到了「現在」的中國,這個價值觀模糊了。我們常感嘆現代中國人價值觀的混淆,不需要從其他的地方看,你光看對於書籍分類觀念的漠視,就可以判斷這個國家的子孫必定價值混淆。

心靈是有層次的,生命是有境界的。但我們受五四以來的宣傳,他們不相信有聖人,他們不尊重經典。他們所提出的理由是:我們不可以隨便接受古人的思想,我們不可以受古人的欺騙。現在先不說古人有沒有騙我們,我們先看「不可以隨便接受任何思想」,這種觀點卻是好的,是對的。我們不可以道聼塗說,這也是孔子的思想啊。

什麼叫「道聼塗說」?就是在路上聽來一個道理,你還沒有把聽來的道理好好搞清楚,甚至你還不知道這個道理是真是假之前,就來現買現賣,傳播這種道理,這種人孔子罵他是「德之賊也」!這種人在孔子看來是小人,一個不長進的生命,傷害品德的人。可見孔子也是實事求是,也是追求清明的認識的人。

所以五四以來所提倡的,教我們要重新衡量經典的價值,要我們重新把中國的古書、中國的傳統都要拿來掂掂他有多少份量,不可以蒙著頭,聽到古人說——儒家的書是最有意義的——就平白接受。這種懷疑的心態,我認為是健康的。

但是我們追究一下,五四的人為什麼要提倡這種思考模式——不可以隨意接受古人既成的思想——他是不是要鼓舞我們的國民,都要有清明的心,都要去研究,然後才來判斷我們的傳統有哪些思想是值得繼承宣揚的,又有哪些書籍是不值得尊重傳習的?他是不是這樣想的呢?現在,據我看起來,不是!

如果他講任何思想都需要經過我們自己的判斷,那是好的,可以讓我們國民清醒。不過他們說「要對傳統、對古來學派重新估價」的用意,事實上,是想要從根上去打掉我們對於經典對於傳統對於儒家的信念。讓我們遠離經典、放棄儒家、打倒傳統。他們提出的理由表面上好像光明正大,但暗地裡,他們的心態卻是別有用意的,狠毒的。

作為年輕人,當代的知識份子,我們首先要把這個問題理清楚,我們才能真的不受古人的欺騙。古人有沒有欺騙我們,我不知道,但至少我們是受了五四那幫人的欺騙了!假如你不承認,那我問你,我們對儒家瞭解多少,我們對經典瞭解多少,在我們心中現在還有沒有「經典」這個觀念存在?假如你認為任何學術都是平等的,諸子百家都一樣值得研究,假如你這樣認為,那你就是被欺騙了,被欺騙的心靈而不知道反省,你將一輩子糊塗,你將對中國文化沒有深刻的瞭解。

也許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對中國文化有深入的瞭解?中國文化並沒有使中華民族富強!假如這樣想,你又被欺騙了。因為一個文化一個傳統一種智慧,它並沒有保障你隨時一定富強康樂,但是他答應你,假如你一直照著這樣做,你將富強康樂。

中華民族到了近一百年來,清末民初以來就一直衰頹到現在。請問中國的衰頹是因為孔子、老子希望你衰頹嗎?還是因為這些聖賢之書本來是保障你的光明的,但是人性總有墮落的一面,這些經典還沒有能夠把人類墮落的一面完全的教化好,尤其在已經漸漸喪失了經典智慧的時代裡,人心會更加的敗壞。中華民族自從滿清入關,軍事恐怖統治兩百多年,早把中華民族的活潑生機扭曲扼殺殆盡了。清朝一代是違反儒家的時代,是不行仁政不愛民的時代,是壓迫知識份子思想的時代,所以到了清朝末年,日本人還能以中國的漢學為本位,正常的吸收西方文化,中國人遇到西方文化,就不行了,不會思考了,急切了,激烈了,沒有百年千年的眼光,完全動物性的反射反應,一面倒,一刀切。到了民國革命以後,五四文化運動,不但不知返本歸根,而且變本加厲,以為徹底打倒經典,打倒傳統,打倒孔子,中國就可以得救。將近一百年了,中國得救了嗎?所以如果你不滿於今天人性的敗壞,你要仔細想想,是經典使你敗壞呢,還是正因你丟掉了經典才導致了敗壞?

一個民族的衰頹,一個時代的腐敗,為什麼要怪罪於經典呢?為什麼不怪罪於我們違反了經典的教導才這樣的呢?這是一種顛倒。所以我常說,五四的思想是一種顛倒的思想,到處都表現得顛倒,今天我們要重新接受經典,就要把這個時代的風氣重新反省洗鍊一下,不然,我們喊文化先進、文化復興、和諧社會都是假的。我們要清楚的知道,經典是什麼,我們到底應該放棄或繼承經典,都要有正當的理由?這也是聖人的教導啊,孔子叫我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們可以隨時檢討,隨時調整方向,調整步調,我們不可以有固執,我們一定要開通啊!

所以我現在重新再把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意義講一遍,希望我們對經典有特別的情感。這種情感不是由於我們一定要復興文化,也不是由於我們一定要尊重古人,如果只能舉出這樣膚淺的情緒化的理由,那你也不是一個清明的人,正好是五四以來要批評的那種「封建」心態。

那我們要以什麼心態面對經典的價值呢?其實很簡單,剛才說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是因為它天經地義,它永垂不朽,它歷久彌新。而為什麼它會永垂不朽呢,只有單單一個理由,就是它合乎人性!它是開發了人類理性的結晶!所以只要人性不變,人還是人的話,這些已經開發的成果,就永遠成為人類生命方向的指標,凡有眼睛的人就會看到,所以每一代必定有有智慧的人來提倡。(鼓掌)

經典可以開發人性,協助確立人生態度,有了健全的人生態度,就有了端正的人品,並有求知的熱誠,而成就個有德有才的人,這個人就可以運用他的德性和才華來面對新時代。如果一個人遇到時代的變化,就慌了手腳,好像近代的中國,不從人性的層面來思考中西文化的問題,他就只是看到眼前的西方是富強的,我們中國是衰微的,只用這種標準,就下結論:「我們應該學習西方」,是的,好學本來就是孔子的理想,大方的人應該見賢思齊,要我們努力學西方,是沒有錯的。但如以為只要學習西方,中國就能得救,就有些天真了。不只如此,進一步認為我們如果要學西方,就一定要打倒中國,也就是說如果不打倒自己的傳統,就不能學好西方。一推論兩推論,推論到這裡,這種頭腦就不僅是愚昧,而且狂妄!

西方固然可學應學,但如果學得太認真,把其他方面疏忽了,忘記了,也不是恰當的,所以老子警告我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舉一而廢百,已經是很愚昧的了。而居然為了學西方,認為必定要打倒東方,那不是發狂嗎?因為這兩種情況都違背了人性,不瞭解人性的全面性。什麼是人性的全面性?我們設想,一個中國人,能不能夠一面承受中國傳統文化,又博文廣識,去學習西方文化?這是很簡單的問題,一個正常的小學生就可以明白的問題。但是如果你把人性扭曲了,就會認為人和物一樣,什麼是物呢,就是物質性的存在,比如現在我面對各位,就不能面對牆壁,如果我面對牆壁,就不能面對各位,因為人的身體是物質性的存在,只能選擇一邊。如果現在認為人的心靈也是物質性的存在,你面對西方就一定要遺忘東方,轉過頭來看東方,就不能學習西方。「假如要學習西方,就一定要把東方打倒」,這樣子的推論,合理嗎?小學生都知道,不合理!因為人不是「物」,人是活的!

但是整個中華民族,自從五四到現在,已經經過八十八年,整個中華民族都籠罩在這種不合理的思考模式中,我們現在應該趕快猛然驚醒的。我在這裡發出這樣的提示,雖然道理非常淺近,但是非常重要,我們不知不覺就會模糊了。所以我們現在如果想要重新提倡中國文化,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也就是說,要先明白:為何要復興中華文化?

有些人認為,我是中國人,我的中國文化丟掉了,不行。如果這樣說,也是一種偏見。那我們應該怎麼想呢?我要復興中華文化,因為我認識到了中華文化的價值。而這個價值是怎麼規定的呢?是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比如有的人傾向於中國傳統,有「思古之幽情」,而有的人去西方遊學之後,他就不須要有這種關懷了嗎?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中華文化的價值所在——就是它符合人性。世界上有哪一種學問是合乎人性的,都是值得尊重的,有哪種學問比其他的學問更加符合人性,它就更有永恆普遍的意義。不論它到底屬於哪一民族,哪一學派。

所以我說要復興中華文化並不僅僅因為我是中國人——當然,我作為中國人更有一種義務——而是經過五四的提醒,我們應該突破這道防線,就是我不應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我不應再是墨守成規,被古人牽著鼻子走的人。所以現在講復興中華文化有其更深的意義在,如果它是人心之所同,人性之所在,它就是永遠的智慧,這些書就是永遠的經典,我們應該隨時接觸經典,研讀經典,實踐經典,這是人性之必需。而不單單為了我們要脫困,也不是為了我們民族要復興給人家看,更不是為了中國要起來領導世界。

所以一個君子,一個讀書人,一個受孔子教導的人要知道,孔子不會為了這個時代沒落了我才要擔當,也不會因為時代沒救了,我就去歸隱。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有些道家之徒就為孔子感到惋惜,有時候難免諷刺一下,說「天下滔滔,江河日下,我告訴你,你這樣努力是沒有成果的,你還是跟我們隱居好了,過無憂的日子」,孔子說什麼,他說「鳥獸不可與同群,我不跟百姓在一起,我還跟誰在一起呢?」,他說「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道已經不可挽回,這我老早就知道啦。孔子既然老早就知道「道」不可能挽回,你為什麼還要周遊列國,他不是愚笨嗎?所以有人就評論他說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

各位,孔子行道,是為了應當行道,還是為了看到他的道可以挽救世界?當然,道是為了挽救世界,假如道可以挽救世界,那是孔子的期盼。但是孔子經過一輩子的努力,社會還是從「春秋」一直沒落到「戰國」。孔子成功了嗎?沒有!那你說孔子「天真幼稚」嗎?朱熹說:「沒有不曉事的聖賢」,所以我們要認清智慧的本質,認清什麼叫「有道者」,什麼叫「知德者」,如果我們可以認清這點,就不會像五四時代的人那麼偏激,那麼功利。

現在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已經日漸恢復,請問民族自信心從哪裡來,難道是到處和人家說:「我是中國人,我要有骨氣,我不怕你洋人」?如果只是這樣,那這種骨氣可能是意氣、傲氣。所以我們應該以聖人為師,應該回歸經典。回歸經典就是回歸人性,以聖人為師就是我應該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做一個真正的自己,孔子所謂「古之學者為己。」如果我們的國民都能這樣,那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也將帶動全人類理性的復興、全人類智慧的復興。這就是我所說的「經典」這兩個字的原意,我們應當這樣來認識經典,接受經典,傳承經典,並立志做一個經典人物。(鼓掌)
接下來我們講什麼是儒家。

為什麼只有儒家的書我們才奉為經典?首先,我們須明白,什麼是儒家?「什麼是儒家」,這本來是不需要討論的觀念,因為縱使你不是很支持儒家,你也很熟悉。但,這麼熟悉的詞語,到底我們對他有多少認識?甚至,現在自認為是儒家之徒的人,是真正瞭解儒家嗎?而那些反對儒家的人,果真的瞭解你所批評的儒家嗎?所以不管你發揚它還是反對它,都先要清楚明白才好。

當然要計較起來,有各種的說法,可以寫一本大書,但還是有一些基本的認識方法。所謂基本的方法,有兩個特色:第一,就是它很簡單明瞭,第二,就是它是一個基礎、一個根源。如果不這樣認識,不管寫多少書做多少解釋,你還是不瞭解儒家,所以我們現在講儒家的基本認識法:

我的老師牟宗三先生是這樣說儒家的,他說:「諸子百家都是家,只有儒家不是家,它只是跟著諸子百家的慣例稱之為『家』,叫做『儒家』,其實不可以把它當一個『家』來看待。用比較通俗的講法,可以說『儒家無家處處家』。」

什麼叫做「家」呢?「家」這個字的構成,是上面一個蓋頂,下面一隻豬。因為古時候家裡都養一些畜生,畜生住在樓下,人住在樓上,當然不是很衛生了。所以,「家」就是說養畜生的地方,當然也不是說人是畜生。(笑)總之,這個「家」就是指人住的地方,或者說是一個家族住的地方,所以這個「家」就是指有人,而且可以有父子、子孫傳承的地方。而這血緣性的家也可以引申為思想界的「家」,所以每一個「家」原始的時候,一定有一個「子」,「子」是對男子的尊稱,有學問有思想能夠教導人的人稱為「子」,用現代的話,叫做「老師」或「先生」。如果這個「子」真的學問大、影響大,他所教的學生又能發揚他的學問,繼續傳授,數代不絕,那他的徒子徒孫就會奉他們的原始師尊為宗師,這樣就從一個「子」衍生成一個「家」了。所以孔子開創了儒家,所謂儒家就是奉孔子為宗師,以孔子的思想作為基本思想傳授不絕的這批人。另外,有道家,有法家,有墨家等。道家以老莊為宗師,法家以韓非集大成,而墨家當然以墨子為宗師了,有一個墨子就有一個墨家。這樣所以有了諸子,之後又成了諸家,就稱為「諸子百家」。

這樣來看,所有的「子」都有自己的學問和思想的人,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統統是,都稱為子,後來他們也都成了家。但在諸子百家之中,依照中國讀書人的慣例,一向都把儒家擺在第一位,而且往往對於儒家的評判有不同於諸子的地方。若以各家流傳的書籍來看,儒家的書特別叫做「經」,其他的,都叫「子」,如《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孟子》等,到了宋朝,《孟子》和《論語》兩書晉級為「經」。

剛才說「經」有永恆不變的意義,現在我們就檢查一下,其書號稱為「經」的儒家這個家,是不是也有特別的地方?它是不是和諸子一樣,發出某一種思想,面對某一些問題,能夠引導某一個時代,有某些人代代習傳?如果是,那麼大家都是子,你往東邊走,我往西邊看,大家的價值應都是平等的,你為何特別呢?但是儒家是不是這樣呢?這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做的功課,就是我們應該讀遍諸子百家後,來做這個衡量,看看古人將「經」跟「子」區別開來,是有道理的還是沒道理。只有經過這樣自我的抉擇,我們才真配稱得上一個中國的「讀書人」。千萬不要輕易被五四迷惑了——當時他們告訴我們: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儒家之所以特別受尊崇,乃是因為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自從漢武帝後,經典才變成中國讀書人必讀的書,而儒家就一家獨大了。

各位,五四時代的知識份子很聰明,有學問,會思考,這點是我們可以暫時承認的。但是他們認為自從漢武帝之後兩千年,中國的讀書人都那麼笨,都不會思考,都不會懷疑,都被董仲舒牽著鼻子走,唯有到了五四,才會思考,才會懷疑。像這樣的論點,我們怎麼可以這麼輕易就接受呢?但是現在的中國人就都無條件接受了,我就感到很奇怪很納悶,為什麼現在的中國人這麼愚昧?為什麼五四那些人為了表現他們聰明而否定了兩千多年來的聰明,那種心態之是非,為什麼現代中國人不好好去思考一下?為什麼不質疑一下,那裡面可能有很大的誤區!

難道中國的古人就沒有聰明人,沒有有骨氣的人嗎?我們只要讀讀歷史,只要讀讀哲學史,就可以發現,那些歷史上文化界的標竿人物,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的懷疑精神,都不下於五四的這批人。所以各位,今天的中國百姓不知道儒家為什麼有特殊性了,也不知道什麼是經典了。我認為,現在的知識份子應該做一個功課,就是靜下心來,先博覽群書,讀破萬卷了,然後才來下自己的判斷。是這種自己的判斷比較可靠呢,還是你就寧願被這個時代的言論所籠罩?甚至連對你洗腦都不用洗,只是處於愚昧中,因為沒有任何人告訴你要重新思考問題。

我們中國人就在五四的籠罩中,忘記了自我的尊嚴,所謂「數典忘祖」。甚至我們連「數典」也不夠格了,根本「典」在哪裡也不知道,又怎麼有「祖」可以忘呢?這是最不負責任的態度。現在我們讀書求學,應該負點責任,至少為自己負責,所以從現在開始不要隨便批判漫罵,因為你沒有真正知道過,我們不要再作應聲蟲,不要再作五四的應聲蟲,這樣我們才有機會開啟我們的智慧,才有餘力講到文化的復興。

讓我們先認真的來看儒家吧,儒家真的就是這樣奇特的家嗎?它真的不只是為了某一個問題,某一個時代而產生的思想嗎?要了解儒家的特殊性,我們必須先這樣問。因為,如果它是為一個問題而產生,為一個時代而說話,它就不能解決另外的問題,不能適用於另外的時代。但是我們讀論語,就可以感受到某一種情懷,體會到某一種人生態度,我們愈深入其中,就愈能感受到這種情懷與態度,真的不同於其他的諸子百家,乃至於不同於世界古往今來的任何學問。

不要說得遠,只說論語第一章第一句話就可以了。「學而時習之」,請問,諸子百家哪一家有告訴我們這樣的?孔子一生的教學行誼,由弟子們記錄下來,編成《論語》,特意把這句話放在第一篇的第一章的第一句,應是有其代表性的。什麼是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遍讀論語,會不會得到一種感覺:孔子教我們學而時習,原來是要我們學習孔子自己,有沒有這種印象?應該不可能有,因為孔子絕不可能講這個話。他的弟子稱讚他為聖人,孔子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子不敢做聖人,孔子也不會教人只學他就好。各位!這不是已經大大不同於任何諸子,不同於世界上任何宗教了嗎?

那麼「學而時習之」到底學什麼呢?這是我們要思考的。現在,依照我的理解,我們不可能羅列出人間所有的學問,所以孔子沒有說哪一種學問你該要學,也沒有針對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問題要你去學。這就是聖人之言,這就是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它的涵蓋性是無緣無界的,它只是一個方向的指引。這種方向,叫做「智慧的方向」。作為一個人就是要「學」,「學」,本來就是人性深度的要求。一個想要對人性的深度有所開發的人,他必定是個好學的人,因為我們的生命需要充實,我們的境界需要提升,我們就需要「學」。至於學什麼?以我對孔子儒家的了解,凡是人類理性的東西,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內容,這是無限深遠無限寬廣的內涵。假如用這種觀念面對人生面對學問,我們就沒有限制,面對任何問題,我們都應該有新的觀念,面對任何時代,我們都應有守又為的志氣,總之,即是以「理性」作為人生的指標。所以,只要知道一個「學」字,我們就不至於像五四以來那樣面對西方和面對自己的傳統了。所以五四以來的思維,明明違反了孔子的教導——「學」。

本來,如果善讀論語的話,只一「學」字,就包括了實踐,就盡了德性的全幅,甚至就涉及了人生乃至天地的一切內涵。而論語的這一章,說了「學」之後,更進一步,還講「時習」,那意義就表示得更為完整了。有關「時習」,也有幾種解讀法,其中有一種是比較通用的,就是應該「隨時去實踐」!吾人所學的不僅是知識上的瞭解,還要成為生命真實的表現。西方馬斯洛講人生最高的要求最高的價值是「自我實現」,他從心理學角度說一個人若能自我實現,是最大的幸福。而孔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說的「學而時習之」,無非就是要一個人自我實現,而且是深度的自我實現!這是人性本然自然的要求。假如誰說我沒有這種要求,孔子會說你可能不是人,或者說你還沒有真正瞭解做人的意義。

接著,孔子又說,「不亦說乎」,人的真正成長,必須從「人性」而開發,能夠透悟人性,透悟了人生還有某些更深層的意義,所謂「下學而上達」,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理」,從人事而達天理,那當然會觸及更深的原理,進入更高的境界,而有日漸深刻的自我充實自我滿足之感。所以,只要我們對於自己的生命有了清楚的方向,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日新又新,層層遞進,那是很可喜可悅的,所以說「不亦說乎」。而且,孔子說「不亦說乎」,我認為我們要特別注意「乎」這個語氣詞。孔子並沒有說「學而時習之,必說!」如果孔子這樣講,就不是至聖先師了。「不亦說乎」,你不是會感到內心無限的喜悅幸福嗎?最後那個「嗎」?很重要。他是問你,要你自己感受,自己回答,不是給你一個標準答案。生命沒有標準答案,他給我們指出方向,然後問:「你這樣做了,不是會有這種感受嗎?」所以假如說我們「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你真認為學而時習很苦,孔子大概也不會責備你,因為這是你自己的感受。但是孔子問我們,等於是提醒我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又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最後再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要我們「深刻反省」「切己體察」,在我們生命深處,有無這些現象發生。因為人性是「心同理同」,四海本是一家,有朋自遠方來,以文相會,以仁相輔,當然是人生之大樂。而「古之學者為己」,學習,本來就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為了表現給人家看的,因此不會為了別人了不瞭解而有「慍」。這個「慍」字,用得很好,孔門弟子文學成就很高,如果仔細看論語,每個字都用得很「精當」,剛才說的那個「乎」把孔子說話的語氣神態寫活了,所以這個「虛字」是不可以省掉的。而人不知而不慍,用「慍」字,是指內心裡的「鬱悶」之感,連一點「鬱悶」之感都沒有,才可以稱得上「不慍」的「君子」。現在不是很多人都有抑鬱症嗎?「憂鬱」,是從「慍」開始的,如果他是一個君子,應該是不會得抑鬱症的,我們現在有許多中小學生就有憂鬱症的傾向,有大學生想不開就跳樓的,勸他們趕快去讀《論語》吧!(笑,鼓掌)

這是何等光明何等積極的生命!孔子只是教我們,我們的生命要盡量清澈明朗,我們的生活要盡量積極進取,而這個清明積極,本就是人類本性之自我要求。我們按照本性去做,就對得起自己。而且我們可以這樣推論,假如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實踐我們的本性,就是聖人,聖人也就不過如此而已。這不是很簡單嗎?但它又最難,孔子自己都說不敢當聖人的稱號,甚至連君子之名也敬謝不敏,孔子說「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就是君子有四種表現,我連一樣都做不到。連孔子都做不到的是哪四種了不起的德行呢?「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就這四項,就是說,用要求兒女孝敬我的心來孝敬我的父母,用要求屬下事奉我的忠誠來事奉我的君上,用要求晚輩尊重我的態度來尊重我的長上,用要求朋友對我的情份,我先對它如此。孔子說,一個君子之人應該做到的這四件事,我連一件都做不到。

這是一種怎樣的學問呢?這是一種「說來簡單,做來難」的學問,那就是生命的學問,實踐的學問。而所以實踐的基礎在哪里?它的基礎並不是任何人強迫我們的,甚至也不是來自於聖人的教導。而是要以自己的生命去感受聖人何以有這樣的生命。聖人怎樣而有的呢?只不過是「從理性而行」!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從良知而行」,只不過如此,論語每章每節講的都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世界上有一門學問,是要我們把人做好,有一種學問,是要開發我們人性,那麼這種學問你還去反對它做什麼呢?它妨礙了我們什麼呢?它不正是任何學問的基礎嗎?

何況,從「理性」「良知」而行,依理性和良知的本質,不只要求成就德行,也要求成就知識。舉例而言,現在,我們不是要科學救國嗎?你要學科學,先要瞭解為什麼學科學,然後瞭解如何學科學,進一步瞭解科學這種學問在整個人性中占什麼地位。這樣我們整個國家民族才能把科學學好,假如連這樣的反省都沒有,科學是沒有根的。所以,我們學科學,首先應該確定它合乎不合乎人性,如果科學是合乎人性的,又在人性中占多少份量,要用多少比率的人生力氣去努力,這樣才是合理的,也才容易學成功。如果只是一味叫喊「我們要學科學!」,「非把科學學好不可!」全國學童把百分之九十的力氣都投在科學上,請問這樣是合理的嗎?這樣的國家是有前途的嗎?所以,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要有以開闊心胸,向我們認為是賢者的人去學習,這種學習精神是非常健康的,他不會只定一尊。

反而五四以來的教育,就定於一尊了,但不是定於孔子,也不是定於先秦諸子中的哪一家,而是定於以「科學」之尊,這就不合乎儒家的思想標準了。而不合乎儒家的思想,你科學就真能學好嗎?我看,不但科學沒學好,平白把其他的學問也丟棄了。如果我們跟從孔子的思想「見賢思齊焉」、「學而時習之」呢!就可以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其深刻的反省和恰當的應對。如果科學真是人性之所在,則西方有科學,我們中國照常可以有科學。但又必須知道西方的科學成就從哪裡來,它從科學的教育來,所以我們對科學的教育應有相當的瞭解。至少我們應該跟著成功的人來學,所以我們應該跟著西方的科學教育,來教我們的國民。至於西方所沒有的呢?西方沒有中國儒釋道三家,我們是否也要跟著西方,看見它沒有,我們就該放棄呢?這不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嗎?所以,「學而時習之」這種儒家的基本人生態度就已經奠定了立於不敗之地的基礎,人都該面對他自己,面對他的時代,以理性的態度來面對,他就可以日新又新。

所以,儒家並沒有規定你的學問內容是什麼,只是定下一個方向,而這個方向又是一切學問的「本」,至少是一切求學的「正當態度」,孔子只給我們立下一個態度,沒告訴我們具體的內容。如果論語中有些章句,只是當時特定事件的記載,我們也該從那些特定內容去體會背後的原理。所以假如記載的是道理,那麼這個道理必日異常新,假如記載的是事件,這個事情固然有它時空因素,但我們可以從表面的事件去得到生命的消息,於是我們就可以從事件當中解脫出來,我們就可以「因事見理」,這樣,古事亦可以為現代所用。

如果我們認為孔子是兩千多年前的山東人,他講的兩千多年前的事,現在用不著了,這樣的讀書法,古人叫做「死於句下」,把書讀死了。這樣切斷歷史時空,我們就喪失了被提醒的機會。孔子只是指點出你的智慧,指點的雖是孔子,但覺醒還是要靠自己。所以學聖人並不是墨守成規,如果一味墨守迂腐,也不是聖人之道。因此,孔子的思想並不限於一家,不限於一個時代,它只是一個「合理性不合理性」的考量,於是,儒家就具備了永恆的生命力,在任何時代都是新的,都以新的面貌出現,除非人性沒落了。

我們說儒家在新的時代有新的表現,這可以從中國的歷史來瞭解、來印證。儒家在春秋時代,孔子當然是最早的民間思想家,其後的諸子百家幾乎受了孔子的重大影響,只是他們的思想沒有達到這樣的空靈,這麼樣的籠罩性,也就是說他們對人性的開發沒有達到這樣的深度,但他們只要得到孔子的一個面相,也足以成家了。儒家在先秦時代出了孟子和荀子兩位大師,合稱「孔孟荀」,這是「儒學第一期的發展」。後來中國其實也不盡然依照儒家內聖外王的的理想去為學治國。如漢朝雖然推崇儒家,但是東西兩漢並沒有達到高明的境地,漢朝的儒家只停留在典章制度上,甚至漢宣帝說劉家是「雜霸而用之」,是儒家摻雜了法家,連「王道」都稱不上。到了魏晉時代,是道家的天下,出了許多名士,也不是儒家發揚的時候。隋唐佛教盛行,最有光彩的是佛家,所謂天臺宗、華嚴宗、禪宗,都在唐朝開的花結的果,儒家方面並沒有什麼精彩的人物。縱使唐朝號稱盛世,有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明顯地用到儒家,但那僅是用在政治上起作用,至於在思想上,唐朝的儒家也沒有新的開創。一直到宋明,才確實是儒家發展的時代,號稱「宋明儒學」,西方人稱之為「新儒學」,以別於先秦儒學,我們現在稱它為「儒學的第二階段發展」。

這第二階段主要針對什麼問題呢?就是面對印度的佛教。印度的佛教也算是「西方」的文化,因為印度在我們西邊,至少它是外來文化。我們中國文化本來自有傳統,即以儒道為基礎,環繞著諸子百家而成的一套傳統,這叫中華文化的根本傳統。但到了漢朝,佛家傳進來,佛家不僅是印度高明的思想,現在看起來任何人都要承認它是人類高度智慧的成就。這些從印度來的和尚,確實有智慧有學問,那麼我們中國讀書人如何面對這樣外來的有智慧的人呢?這本來是很簡單的問題,但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卻變成複雜的而沒有正當態度面對的大問題。什麼意思?本來,我們對於不是本族的人,但又明明知道他有學問有智慧,請問我們如何面對他們?這個問題不是很簡單嗎?何況中國古人早就做對了。漢朝以來的中國讀書人遵從孔子的教導,所謂「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時習之」,所以,中國人以外來和尚為師,跟他學習。怎麼學習?一個很關鍵的方法,就是我們直接面對經典,怎麼面對經典,我們翻譯經典,研讀經典,講習經典,實踐經典,並且自己造論。剛才不是講過嗎,佛家經典有經、律、論,我們都尊重,統統翻譯,深入研究,講習傳授,這樣累計了五六百年,才把佛學──尤其是大乘佛學,吸收進來。不僅吸收,中國人還自己開宗立派。剛才說佛教是人類高度智慧的表現,這樣深入的浸潤這麼久,請問中國有沒有變成佛教國家?沒有!中國思想的主題還是儒家道家,但是我們有沒有排斥佛教?也沒有!它雖然是不同民族不同的思想,甚至某些方面與儒道是相反的,但在中國古人的心靈中,並沒有看成是抵觸。我們既沒有全盤印度化,也沒有用「以夏制夷」的心態排斥外來文化,於是中國文化就從儒、道兩家發展為儒、釋、道三家。

這是人類很偉大的文化融合運動,而且很成功,可以作為人類文化互相激盪的一個範本。它在我們中國發生,過程不僅很和平,而且非常有意義,給中國文化帶來很大啟發。這對中國人來說,應該是一個很基本的文化史常識,但是這種常識在現代人的心裡,是漠然的,茫然的。

不過佛教雖然帶來中國文化的啟發,畢竟還有一些衝突的地方,到了宋明儒家就開始反省這個問題,想辦法解決這個人類的大問題。原則上,要解決此類問題,可以有有兩個方式:一是排斥,排斥佛教,同時也排斥道教,叫「闢佛老」。一是接受其啟發,充實自我。宋明儒者兼用此兩種方式,所以儒家到了宋明的時候,對於「內聖之學」,尤其是對於儒家的「形上學」,討論得比先秦更加清楚明白。並不是先秦沒有形上學,先秦孔孟往往從粗茶淡飯的「下學」開始說起,隱隱透露著「上達」的可能,但上達的部分在先秦還沒有開發得透澈,只是蘊涵了這樣的方向和境界,如《易傳》和《中庸》就表現了形上學規模。到了宋明的時候對這方面有特別深入的開發,乃至於使儒家的天道論、形上學可以對比於道家佛家而不遜色,這就是儒家在宋明時代有第二次高度的開發。

到了近代,我們又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即所謂西潮東漸。這是我們大家所面對的事實,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你都要被迫面對這個問題,所有知識份子尤其是大學生,都應該有這個問題意識,都應該有這個時代的擔當。假如我們不能認識這個時代的問題,你怎麼能有擔當呢?如果沒有這種見識,你的學問是不夠扎實的,如果沒有這種擔當,你是愧對「知識份子」這個稱號的,是愧為中華兒女的。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基本問題,現在可以很明確的指出來,就是:我們如何面對西方文化。我們已經面對了一百年了,還要再講嗎?本來,以中國人的聰明,和現代化的資訊功能,加上西方文化本來就不是太深沉、太高明而太難學,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走對了路,一百年了,已經可以順理成章的水到渠成了,不用再講了。但是我們中華民族面對西方文化一百年,路走得到底對不對?路走得對不對,如在一百年前,除非你有聖人眼光,是很難看出。不過,已經將近一百年了,縱使還沒有能力從理論上做根本的反省,總可以從效果上看看,如果一百年已經證明是失敗的路,我們是不是要一直照著一百年前的老路走下去。如果不是,那就要想想我們到底應該照著什麼樣的方向走才好,這不是一個國家民族很基本很重要的問題嗎?不是任何一個愛國家愛民族的年輕人都要好好思考的問題嗎?不僅是學文的,縱使學科學的,通通有責任!(鼓掌)

有人說,我們不正從五四以來就在想辦法救國救民嗎?不正從五四以來就努力地學民主學科學,甚至不惜傾全力要「全盤西化」嗎?難道我們沒有認真面對西方?沒有負起責任?而問題可能就出在這裡,你太認真了!孔子說:「過猶不及」呀!如果我們做一件事,因為怠惰而失敗,那還不太傷感;但如果是因為太認真了,而把事情做壞了,那真是愚昧到極點,所謂「自作孽,不可活了」。今天不講民主,只以科學為例:科學是西方人發明出來的,我們剛才講過科學到底我們應不應該學,把它擺在人生的哪個地位,我們要用多少力量來學,這三個層次的問題,是在學西方之前,就要思考清楚的。首先,如果科學是人類理性當有的學問,當然要學。其次,我們要學他的科學,到底是學他的成果比較重要,還是學他面對科學的態度比較重要?如果學科學的態度對了,科學對中華民族來說,還那麼困難嗎?另外,如果西方人發現發明了科學,他們卻成為了科學的奴隸,他們並沒有站在更高一層去反省科學在人生宇宙中該站什麼地位,那我們中國人難道就因為西方人不反省,我們也就不反省了?還是如果有能力的話,我們應該幫西方人反省反省,這樣的學科學會不會學得更好?我看從五四以來,沒有人做這類根源的反省。西方是不是有人在反省?或許有,但不是主流。他們的主流還是為科學而科學,這些反省科學的思想家還不能對科學做一個規範,也就是說這些思想家還不能成為西方科學發展的一個參考要點,也就是說西方的科學很可能是盲目而氾濫的,這是很危險的。

為什麼說它是盲目的?就是科學並不屬於智慧,它是沒有方向感的。只有智慧的本質是方向感。所以我們現在學西方,最主要是學科學,但整體的西方文化,除了科學,還有別的東西來起平衡的作用,比如他們的宗教和藝術。請問宗教藝術科學嗎?標準答案是:「宗教藝術並不科學,凡科學的就不是宗教或藝術。」西方人不是以科學作為他近兩三百年民族的成就嗎?他們為什麼不打倒宗教,毁滅藝術?所以我們對於西方文化應該全面來衡量一下,我們要吸收西方的文化,西方,除了科學與民主之外,還有宗教與藝術。而我們並沒有吸收西方的宗教與藝術。所以我常講,五四的全盤西化其實是不全盤的,他們只知道科學與民主,他們不知道西方還有藝術與宗教。這樣我們吸收人家的文化不完全,又把自己的文化全部打倒,請問沒有了自己,對別人也不能完全吸收,那中國人像個什麼樣子!所謂邯鄲學步,新步未成,又失其故步,中國的前途在哪裡?只好匍伏而行了!

所以,八九十年前,有見識的人就老早明白的看出,中華民族將要遭受浩劫了,因為你喪失了智慧,你喪失了人性。到了現在,老天保佑,中華民族還沒有滅亡,只是他是一具空殼,沒有文化生命的內涵。那我們現在該怎麼辦,是不是還要這樣糊裡糊塗下去?所以,我們又回歸到原來的講法,中華民族要復興,必須是中華文化的復興,那樣才是有根的發展。而中華文化在哪里,只恢復傳統夠不夠?這就是我們當代儒家的課題,也就是「儒家第三期的發展」的主要課題。

儒家並沒有死亡,儒家也不會死亡,儒家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只要是有人性的地方,只要是有良心的人,他的所作所為就是儒家,不管他站在什麼樣的角度,他生長在什麼時代,他從事哪一種行業,做哪一種學問,只要他為了人類的理性而奮鬥,他為了良心而奮鬥,他就是儒家。他的學問可以不廣博,才華可以不很高,他只為理性而奮鬥,他就有了儒家的精神,他就是儒家!所以我們現在說儒家,應該是整個民族和起來,成為一個大儒家。因此,儒家並沒有規定你要學什麼專業,他只是說你要順理性而行,要盡情開發生命的內涵,你不要對不起自己,不要以情緒來判斷事物。總之,一個依理性而行的人,就是儒家。一個依理性而行的時代,就是儒家的時代,也就是積極光明的時代。

那麼當下,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表現理性呢?我們學問上可能不廣博,才華可以不高,但我們在心態要開放。好比兩條直線組成的角度很重要的,你的角度是15度,雖然也可以由於線條的延伸而包括的範圍愈來愈大,但終究還是局限在15度的範圍內,而如果你的角度是180度,甚至360度,那麼範圍就是無限大了,你能不能擁有整個世界的內容?不一定,但是你的心態開放的話,這個可能性就大,至少你的希望是無窮的。如果整個民族都有這樣開放的心靈,那我們就能夠互相欣賞,互相體諒,攜手共進,這不是很簡單易行的道理嗎?那麼現在,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內容來展現我們是一個開放的心靈?

現在凡是有儒家志氣的學者,以儒家的心態做學問的人,他想為當代民族乃至世界文化負責任的人,這種人,我們稱為「當代新儒家」。當代新儒家有哪些代表人物?根據條件的嚴格與否,有不同的人可羅列進去,我們在這裡就不做羅列。不過以我自己的認知,我的老師牟宗三先生,他是一個當代新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這是所有學者公認的,牟宗三對當代儒家的使命做了一個相當精簡的展示,非常經典的提醒,可以做我們的參考,他提出當代新儒家志業的三個面向:

第一,「道統的繼承」,也就是「傳統智慧的繼承」。如果人性是相通的,而人性的內涵是無窮的,則某一個民族一時間之內,原則上只能對人性的某一方面有所開發,而其所開發出者,必將被全人類所接受。那中華民族對於人類理性是有相當廣度和高度的開發的,我們不敢說中華民族已把人類的理性完全開發,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中華民族把人類理性的實踐學問,開發到非常高明的地步,肯定人類的無限心,有一套可以成聖、成佛、成真人的實踐工夫,一套實踐的形而上學的建立,已經是對得起整個人類整個世界了。所以我們對傳統的繼承是一個當代儒者、一個要替民族負責的人所首先立定的志向。我們不是說你一定要達到先哲的高度,但你應該有這種志向,縱使你是學物理化學的,你要有這種意願,你這輩子做不到,也要支持別人、讚賞別人做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這也是儒家的精神。所以儒家支持你去做科學家,但一個有儒者精神的科學家,不會認為只有科學才是學問,其他都不是學問,他可以不學其他學問,但他有對其他學問必有尊重的態度。所以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每個人都有的心願,我們就一起立下這個心願吧。

第二,「學統的開出」。就是「對西方學術消化和會通」。剛才說過,人類理性的內涵是無窮的,我們或許開發了它的某個部分,但西方人也不是睡覺的,他兩千多年來也有許多的聰明才智之士,也對人類理性另外某些部分有相當的開發。譬如明顯可見的是他們對人類的認知理性方面,有相當良好的開發成果,而人類的認知能力是本然的,是天性。所以對認知理性的開發,也是任何一個人都應該有的心願,一個民族也應該有這個志氣,我們中國古人五千年來雖然沒有向這方面顯精采,但是看到西方人的開發,我們也是人,我們本來有這種理性能力,我們現在也可以開發,尤其是學習的開發,更是非常容易的。西方哲學家兼科學家羅素在民國初年說:如果讓中國人有三十年穩定的社會,給他一筆足夠的經濟資源,三十年之內中國的科學可以與西方並駕齊驅。可見依照西方人的經驗,學科學並不是很困難的,只要三十年。可是,我們的近代文化史已經過了九十年了,三個三十年了,我們的科學還沒有趕上西方。請問,是中國人不用功,還是愚笨,還是中國人並沒有走對學習的道路?這不是我們應該痛徹反省的問題嗎?中國人不用功嗎?中國人非常用功。中國人不聰明嗎?中國人很聰明,至少不比別人笨。而居然九十年來,還不能學成三十應該能學會的程度。因此,我判斷,教育一定有問題,尤其是科學教育有問題,而科學教育的問題,原來是出在背後的文化思想就有問題,文化思想的問題,又根源於對於人性的認識出了問題。所以如果不從人性的本源深入思考,中國的科學就只好永遠跟著西方後面走。因為西方人把握到科學的原理了,而他們的科學教育是真正的科學教育,而我們沒有把握科學所以成就的原理,順帶的,科學教育也減低了功效。西方人是真正從人類理性中開發出認知的精神,以成就科學。而我們不是,我們還是一直從功利的角度著眼。所以,他們的科學教育注重思考,我們的科學教育注重技術。他們的科學提倡,在為人類思辨能力作證,而我們的科學提倡,在想「迎頭趕上西方」,在「科學救國」。的確,我們熱切想要趕上西方,我們有誠意要救國,但,須知,科學不是救國用的,科學是用來開發用來完成人類理性的!假如不從這個角度去調整心態,我們就永遠在實用的階層做科學的仿冒。所以我們對於學問對於教育應該有追根究底的反省。要有信心,科學不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而是中國人自己順著人類的理性開發出的。學問自有它的統序,稱為「學統」,我們應該注重從邏輯數學開始訓練,數學應用在物質上叫物理,應用在化學上叫化學,這是我們人類的基本能力,我們不要那麼恐懼和著急啊,我們可以自己開發出來的,而自己開發出來的和西方是一模一樣的,這叫做「開出」。「學統由自己的心靈開出,中國人的認知理性就開發了,中國人理性的開發就更完整了。所以「學統的開出」是新儒家的理想之一,也是我們整個民族任何一個讀書人都要有的志願,所以當代新儒家並不是那幾個學者在做,而是中國所有有良心的人都應該有的心量。

新儒家第三個面向是「政統的完成」。亦即「民主建國理想的實現」。政治之清明,社會之安定,是人類千古以來共同的願望。我們的道統裡本有「內聖」、「外王」兩頭的實踐。剛才「學統的開出」是以科學為核心,用這種認知理性又配合著對於人間的悲憫,我們應思考怎麼安排社會的次序,政治制度怎麼達到理想的境界,即考慮「政統」的問題。這個「政統」不是哪個朝代傳給哪個朝代,而是合理的政治統序為何,政治的智慧在哪裡,我們怎麼樣把它實現出來?以安百姓,以治國平天下。以上,道統是說「繼承」,學統是說「開出」,而政統是說「完成」。

現念以來,我們已經接觸到了政治制度的大變化,已經從專制走出來,但是還沒有把人間安排得十分合理,政治還沒有走上軌道。這方面不成熟,一個儒者何能心安?因為這是「治國平天下」的事,這是關係到天下蒼生幸福的事,不管我們是不是學政治的,我們是不是對政治有興趣,都是一個有良知的知識份子應該關懷的。而這種關懷應該用人類的理性,人類的良心,人類的悲天憫人的情懷來關注。而且不止是理想,還要落實下來,按照思考的系統,有一個合理的安排,時時看他的成果,時時加以修改,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

所以當代新儒家是真正能繼承儒家的精神在現代的表現,而且當代新儒家心量更加開闊,至少比起宋明儒家來,當代新儒家並不排斥佛老,當然,也不可能排斥西方文化。認為這些都是人類智慧的表現,不僅不排斥,還要盡力吸取消化,發揚光大,這是何等的心胸!像這樣的人生,不值得我們敬佩和追求嗎?像牟宗三先生,自己就做了表率,不僅對儒家有深入研究,寫出《心體與性體》煌煌大著;他還對道家做了深入研究,寫出《才性與玄理》這本書,他對佛家更有獨到見解,他以天臺宗為標準,反省了中國佛教的各個系統,當然,也從此順便深入到印度佛學的智慧,寫出《佛性與般若》兩巨冊,這三套書就是儒、釋、道三家義理在當代的理解和推進。牟先生用當代哲學語言來重新表彰中國傳統儒、釋、道的學問,就使中國的哲學能夠穩立國際地位。對於這樣的的心願和成就,不僅作為他的學生要衷心推崇,就是任何一個知識份子,都要給予很高的評價。甚至每個中國人要立下志願,這輩子有機會的話,也要讀讀這些書。

康得是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康得之前的哲學彙聚到康得這裡,之後的哲學從康得開出來,西方人曾這樣說:「通過康得不見得有好的哲學,但不通過康得必定是壞的哲學」,因為你連基礎都沒有,你連行情都不知道,怎麼能有哲學的創建呢?仿效這句話,我也有個看法,這也不是我個人這樣看,應該每個人都明白的,只要我們真正瞭解新儒家,瞭解牟宗三,完全可以這樣說—「牟宗三以前的中國哲學彙聚到牟宗三,牟宗三以後的中國哲學從牟宗三開出來,所以通過牟宗三不一定有好的現代中國哲學,但不通過牟宗三一定是壞的或者說粗淺的中國哲學。」也許這句話有些人聽來是逆耳的,但是沒有關係,我們是用一種開放的心態來討論學問,如果贊成,也不可以隨便贊成,要親自走一趟再來贊成,如果是反對的,也不可以只冷笑一聲,認為哪有這種人。剛才不是說了嗎,人類的心靈確實有他的高度,生命確實有他的境界,怎麼可以冷笑一聲就置之不理了呢?所以如果不贊成的人,我首先會敬佩他,因為他是實事求是的人,他有懷疑的精神。但是這個懷疑一定要解決,要不然他的生命就處在蒙昧當中,所謂大惑終身不解,而這個解決一定要透過自己真實的見證,也就是反對我的說法的人,請你也要好好讀牟宗三,也許你讀的時候就有了心得,之後也贊成了這種講法。

再說,姑不管牟宗三是不是真有這麼高的地位,至少我認為剛才講的牟宗三所立下的新儒家的三個心願,中國文化的三個面向,是我們當代中華民族所必須慎重面對的問題,而且要儘快走上正途,要不然中華民族真要成為沒有方向感的民族了。

這三大志業,我再說一遍,第一,道統的繼承;第二,學統的開出;第三,政統的完成。先秦的儒家就有「內聖外王」的全幅理想了,如果把第一志業視為「內聖」之學,則第二志業是內聖之擴充。而第三志業,則純屬「外王」之學。但牟先生認為現在的外王,應為「新外王」,新外王不能只由古人所說的「內聖」直接推出,要加入思辨理性的運作。所以,第二大志業是一個重要關鍵,這應當是此一時代的任務,也是新儒家之所以為新的特性所在。完善這三大理想,才對得起我們的民族,對得起我們的時代。其實這樣的志業,也就是中西文化的會通和融合。這樣的會通和融合,本來是世界性的工作,但是這種工作比較難以寄望於西方人。因為,一來,近三百年是西方文化當令,對於學習中國文化,他們較無迫切感。二來,由於學問的特性之不同,中國人要瞭解西方是比較容易的,西方人要瞭解中國,是比較不容易的。所以貫通中西、融會古今,是中國人的責任,是新儒家的終身奮鬥之所在。我願意以這三個志業,來和各位共勉。各隨機緣,做多做少,皆可珍惜。(鼓掌)

我自己之作為當代知識份子,當然是不成材了,但是,我在這個不成材的品質中,也想盡些心力,以貢獻於國家民族歷史文化。所以我近幾年來在社會上,在海峽兩岸,乃至於在全世界華人社會,就我的所能推展讀經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的活動。所謂「讀經教育」,最主要的是「兒童讀經教育」,就是讓兒童及早接受經典的教育。「兒童」就是教育的時機,「經」就是教育中使用的教材,而「熟讀」就是教育的方法。現在兒童所讀的「經」,比我們剛才說只以儒家的書為「經」的這個意義擴大一些,凡是人類有高度智慧呈現的書籍,都以「經」看待。儒家的基本典籍,以及諸子百家的精華,和史學文學的名作,乃至於佛學的經論選要,都是我們讀經的範圍。而且我們不僅要兒童熟讀自己傳統的經典,為了尊重人類全體智慧,走向世界,我們要求兒童「外文讀經」,熟讀外文經典著作,如英文,就以英文讀莎士比亞和聖經等教材。整個教育的設計是非常奇特的,只是多讀多背,不必讓他瞭解;甚至也不一定能讀的時候才讀,而是從胎兒開始,就可以多聽多接受,到最後能爛熟而背誦。只要能夠背誦下來,就成為一生學問的基礎,有了這些經典作基礎,它會源源不斷供給生命的熱力和活力。假如從小沒有經過這樣的訓練,越長大感覺學問越艱難,小時候經過這樣一種醞釀,長大後就越發用越廣大。只有在十三歲之前才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期,而高度語文學習之要領,是將最深刻的文章趁早囫圇吞地留在心中日漸醞釀。

有人認為這是違反教育原理的。我現在要說,這是違反「現代中國五四以來的所謂的教育原理」。而五四以來中國人所知道的教育原理是不是教育的本質呢?這是我們要反過頭來思考的。難道教育就只能是五四以後所知道的這些原理嗎?假如不僅僅是,那麼你就不能立刻說讀經教育違反教育原理。你應該去瞭解瞭解、去觀察觀察、去實驗實驗。

各位,五四以來推廣所謂白話文教育,把中國人害慘了。白話文是不需要學的,我們現在居然在學校裡,用學校這樣富麗的設備,用老師這樣尊貴的地位,用學生這樣寶貴的時間,在學校裡學了幾乎十幾年的白話文。學了這十幾年白話文,請問我們國人白話文又到了什麼程度?而古文又到了什麼程度?胡適之沒有學過白話文,魯迅、老舍從小不讀白話文,錢鐘書、沈從文根本沒有上過小學讀過小貓小狗,但是他們都是白話文大師,這是為什麼呢?而且他們不僅能作白話文,他們能讀經史子集,如果不是因為時代的限制,他們還能成為中國文化的標竿人物,為什麼?很簡單,他們從小背誦了許多有用之書,成為一輩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當他們還不懂事的時候,私塾老師就在他們生命中埋藏了一個寶藏,將來想要取多少,都可以拿出來。而我們今天埋藏的都是一堆稻草垃圾,一輩子沒有用的東西。結果你的白話文又在哪裡?文化教養又在哪裡?而且,現代的人品在哪裡?現代化的知識又在哪裡?

所以白話文不需要學,會讀經史子集,白話文讀得更好,會講話會寫字,就會寫白話文。而要學會讀經史子集是很簡單的,只要我們不固執科學的教育觀念,認為懂才能教,語文教育的禁錮就解放了。因為語文是不懂也可以學的,學久了就會懂。有人認為教育應該「學以致用」,而把「學以致用」解釋為「現學現賣」,依照學校的階段性,幼兒園只教幼兒的學問,小學只教小學的東西,初中就應付中考,高中就應付高考,像這樣的學習,說是「學以致用」,其實是不合乎人性的。「幼而學,壯而行」,先前為將來儲備,才是「學以致用」的真義。

各位!教育是人才的基礎,如果我們連自己祖先的四書五經都不能讀,光一點道統的繼承就出問題,怎能出現國際性人才?當年吳稚輝說:「我們要把經典丟到茅坑裡去,三十年之後再撈起來」。好了,他們是把經典丟到茅坑裡去了,吳稚輝講這話的時候還是民國初年,現在已經經過三個三十年了,你把經典撈起來了嗎?所以,民國初年五四時代那些人都是妄人,虛妄的人,他們的主張是虛妄的主張,而這種主張居然影響整個中華民族,我為此痛心!我為之不平!在此中華民族轉機的時候,我們的語文教育,尤其是文化教育,應該怎麼作,不是應當反省反省嗎?所以我提出一個教育模式,一個新的模式—讀經教育。你可能說它類似古人的私塾教育,但我不是因為古人這樣做而這樣做;你說它違反西方,我也並不是要反對西方而要這樣做。而是作為一個人就應該這樣學,老師就應該這樣教,所以我們就這樣來提倡,叫「兒童讀經教育」,這種教育已經流傳到兩岸以及全世界了,全台灣超過一百五十萬兒童,大陸超過兩千萬兒童,正在接受讀經的教育了,相信以後還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假如各位還不瞭解,我希望你有機會一定要瞭解,假如現在家裡有孩子的人你要趕快實施,假如年輕人,你要立志,以後結婚了,要從胎教的時候實施。這樣我們的教育才順理成章,我們的民族才有前途。

如果已經是大人了,可以自由參加今天早上我們在「四海兒讀經推廣中心」所發起的「論語一百」的讀經活動:每個人自己立志在最短的時間內,譬如六個月之內,把論語從頭到尾讀一百遍。想要增強自己的中文程度,想要得到修身養性的啟發,想到探求中華文化的精髓,都應該從論語讀起。而讀經的方法,就這麼簡單,拿起書來,就讀,所謂「辭熟而後義透」,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從頭讀到尾,一遍再一遍,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得一百遍,自有不同的境界。

大家多讀幾句經典吧,不要被五四的人笑我們被他騙了,笑我們已經被他牽著鼻子,走了八十八年,還不知覺醒。

今天的演講就到這裡,至於讀經教育的詳細內容可以到網上查找,有一個「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交流網」,只要在搜索引擎打四個字「全球讀經」就可以搜索到,已經有上千頁資料,討論的非常深刻,廣泛的問題都被提出,都被解決。至於這個網之外,有許多相關網站來也在推廣在討論,各位可以自己去接觸、去研究,如果有意見也歡迎在網站留下來,我們可以討論。
祝福我們的國家,祝福我們的民族!祝福各位!謝謝各位!(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3:46:43 | 只看该作者
2006年王财贵教授在上海的重要演讲
整理 言那


引子
谢谢主席,各位朋友,包括老朋友、新朋友、男朋友、女朋友还有大朋友、小朋友。主办单位很早之前就要我参加这次培训,本来准备暑假做一点功课也就推辞了,后来又再三邀请,我说已经去那么多次而且每次讲的都一样,大家都听过了。主办单位说这次讲《论语》,讲《论语》不是我的专长,我就更不想来了,而后又接二连三的“骚扰”。
其实我非常想来,想来重要的不是讲《论语》讲读经,而是想与读经的朋友见见面,能与各位见面我就满足了。(鼓掌)早上我会讲完,因为大家我都看过了,(观众笑)读经的朋友非常地可爱,我每次参加这样读经的培训会都会很感动。
一些朋友是怀抱着问题来让我解答的,十几年来这些问题几乎被提出,其实也只是几个问题,从第一年开始直到现在还是这些问题,所以凡是来培训会希望得到解答的朋友,请你打消这念头。不能得到解答来做什么呢?还是应该来,像我每次来都讲一样的话,我还是想来,大家也还是喜欢听我讲。为什么有的问题一直问到现在?哲学上的说法,有些是永恒的问题,只要人存在,只要人思考必定有这些问题,这些是属于人性的,属于天地宇宙必须有的问题,没有反而奇怪,而且这些问题永远还要问下去。
整个世界兴起中文热和中国文化热,中文热大多由于经济问题,更进一步看中文热往前走必然带来中国文化热。对于文化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既然称之为文化就是真正的、积极的、有深度意义的文化,不是平常说的椅子文化旅游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智慧是属于全人类的。称为中国文化只是中华民族发现、实践、印证的智慧,西方人也发现、实践、印证某些智慧。智慧是相通的没有所谓中方的智慧西方的智慧,只是看这智慧是从哪一民族首先发现、实践、印证。我认为这样看待文化非常重要。
对西方的中国文化热,我们既引以为骄傲又不可以引以为骄傲,因为这是人类本来应该做的事。每一个民族都要尽他的本份,中国古人对人类的智慧真的有所贡献,这一点中华民族的子孙是值得庆幸的。
近一百年来,中国人对西方人所发现、实践、印证的以及表示出来的智慧是看到了感受到了。可惜我们没有用真正高明的、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我们过度地崇拜西方文化却对自己的文化放弃了、违背了。
现在中华民族要复兴,我们在还没形成之时要有先见之明,不能因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兴趣就沾沾自喜,我们要以平实的、高明的、诚恳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文化。尽管中国的文化曾经辉煌我们也不会引以为骄傲;尽管中国文化在几十年里曾被践踏我们也不要悲伤。我们只是两眼往前看,用一种踏实的态度来面对中国文化和其他的文化。这样就可以开拓另一种五四精神即“新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批判的精神,源于爱国,希望救国救民,很好!但光有热情不够,我们要有理性,要有高明的踏实。这样中华民族就可以融贯整个人类的智慧。我们希望其它民族也这样,不希望他们崇拜中国文化而全盘中化,也骂他们的祖先。如果这样就很容易被领导,那我们很高兴哦!(观众笑)我们心量不可以这么狭隘。
现在我们所推动的教育正迎接这样的时代。我们能够从整个人类智慧的角度,从中西、古今文化的融会来看待读经事业,我们的工作就会有更多的信心、更多的希望,就会踏实地往前走,对我们的民族作出贡献。
开场与大家做这样的共勉。这些话我已经讲了好几年相信会一步步得到印证。我们只要真的能改善五四以来对待文化的态度,我们的民族是有前途的。


怎样深化读经教育
我把演讲分成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三句不离本行,还是讲读经很好,也把最近思考的读经问题给各位做个报告;第二讲《论语》,曾经有人邀我讲《论语》,我说大概要讲五百个小时,今天不够五百小时,就讲读《论语》的一些经验以及常有人问的问题,尝试做一个自己看法的报告;第三部分是大家读《论语》的交流时间,对《论语》哪一章有疑问提出来商量商量。
读经教育的发展是一日千里、势如破竹、如火燎原,这些形容毫不夸张。我常讲不是由于哪几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是由于我们真正从开发人性的角度来做教育,必定为大众所接受,若因风气不能接受,也必定会渐渐地接受。读经风气正在普及,但读经的比列还是很少。读经从家庭、邻里、社区开始,这比较自然、简单,我们要继续推广。
最初推广读经的四五年,我注意的是它的广度——往外开拓。这四五年我更期待深度的出现,现在已经有人尝试而且有不少成功的例子。读经目前渐渐地进入体制成为半体制。半体制就是在体制内用读经的教学做辅助,老师发现读经教育的功能超过正常的教学,这样老师就更加强读经教育,甚至与体制的功课平行或超越体制的功课。这是最近几年在学校发展出来的可以证实的一种教育模效;第二是成立在家自学的班级或读经的私塾。这是读经教育深入化的两项表现。
五六年前我写过一篇《小学读经教育实验计划》,很少学校真正采用,我建议教育部在全国先做试点然后普遍推行,也没做成功。现在学校里怎么做得深入?两种做法:一种融入法,一种排斥法。在课表上排读经科目这是排斥法,排了读经科目其他课就会减少,这不易被接受,因为体制比较不能动弹,我不鼓励排斥法。融入法就是改变老师对读经教育的观念,把读经融入课程当中。最好的方法是打上课铃就开始读经,读多久就看老师的信心,我建议每节课读5到10分钟,经过半个学期,你会发现并没有影响正规的课程,学生的应试跟得上甚至超越。这样就增加到10至20分钟,读经20分钟就是跟体制并行了。没有排课,读经的时间却能和体制的课程取得平均,这样就是读经的班级了,若一个礼拜读经一二次,一次只读三五分钟,这只是纯粹的辅助。
读经的班级最少要占一半的时间,老师会发现孩子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大,尤其应试成绩遥遥领先。这时老师就更放心,每打上课铃就读经20至40分钟。读经40分钟意味着从上课刚好读到下课,这种教学模式实践出来以后,老师就变成不必上课的老师了。
读经占了全部的时间,功课怎么办?依照读经10分钟比读5分钟进步快功课好,读20分钟比读10分钟好,现在读40分钟当然比读20分钟要好。我们要考虑效能就像经济上的投资报酬率,读经可以培养大能力,有了大能力学习就快速效果就好,可以用很少量的时间学他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功课。所有的功课归他自己学,所以老师在学校里随便教一教,小朋友就在家里随便学一学,然后他的成绩就随便地好起来。(观众鼓掌)讲到这里有些人不敢相信,我要讲:信不信由你!
如果你不相信所以就不做,这样是心理不健康的。不相信应该先考察理论,再考察实际是否有人真的达到这种效果。想一想这理论讲得通吗?大能力从哪里来?你该好好去衡量衡量。现在已经有人实验了,何不考察看看?接下去就 要亲自去做,科学的态度必须做到这两点的。
在台湾,有一例子表现得非常明显,我在师范学校教书,我的学生玉铉对我的教学理论相当了解,他毕业出去就马上做这种教学。他以日记的形式写读经教学随笔,从日记可以看到他实施的方法与发展的过程。大家可以上“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其中“教师教学园地”里有余谢写的一百多篇读经教学随笔。
假如你是小学老师,最好选择越低的年级教。从1年级开始读经,半个学期小朋友就上路,而且各方面都超越一般的儿童,超越为儿童所安排的教材;如果教的是3年级,要用一个学期来读经;如果是5年级,要用一年的时间孩子才可以上路。年级越高孩子习性已经养成,可以开发能力的时间已经错过,所以越早越好,从幼儿或出生开始教甚至从胎儿开始最好,当然小学老师最好从一年级开始。
开学第一天,这位老师发下去的不是学校的课本而是《论语》读经本。读经本怎么来呢?有老师说不可以在规定的收费之外向家长收费。你不必收费就说书是送给你的,附带一张字条说明这是额外要教的,说明教《论语》对孩子有多少帮助,然后注明十块钱,经济许可就还给老师,条件不好书就送给你。第二天所有的孩子都交钱了,这就不是乱收费。如果小朋友真的不交钱,你可以找三五个家庭经济很好的家长,说我要这样做需要一千五百台币即五百多人民币,谁肯捐助?一定会有家长说这我全部捐了,我们就刻个印章或教小朋友写这是ⅹⅹ小朋友爸爸捐的书,他也很有面子。所以我们不必烦恼许多琐碎的事情,你真的要做读经是非常简单的。
首先发的是《论语》,书这么厚没有插图。小朋友看一看封面翻一翻里面,觉得很好奇很好玩,而且他们有一种警觉:原来上小学就是读这样的书啊!(观众笑)认定小学就是这样。小鸡破壳而出,如果母鸡不在刚好一只鸭子经过,这只小鸡就跟着鸭子走了,这是第一印象。这位老师给小朋友的第一印象“我要读《论语》”。
上课老师就说:“把书打开第ⅹ页,小朋友跟我念,子曰”。不管小朋友是聪明愚笨,长得漂亮丑陋,家里有钱没钱,甚至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一定跟老师念“子曰”,这是保证的,读经是绝不障碍的。第一节课把《论语》第一章念二三十遍,从此打上课铃都念《论语》,这样念半学期小朋友已经开始认字,功课也渐渐地好起来。
到下学期他们能够自己看书。老师去图书馆借30本书,告诉小朋友“这些书是给你们看的,明天要交换看。”小朋友个个睁大眼睛,“哇,这么好!”之后小朋友每天都期待老师下这样一个命令即换书令。“换书了!”他们是用抢的,因为他们太期待看书了。学校为了推广读书风气,规定每看30本书可以领一张奖状。过一个月,全校领奖状最多的是他们班,过去都是四五年级的孩子在领奖状,现在一年级就开始领而且领奖状最多。学校还规定凡是看完一百本书就可以与校长照相,校长说很烦很烦,每天都有人找我照相,所以规定看完300本书才可以照相,(观众笑)这是创造性运动。一年级学习结束,他们班的已经有小朋友看了五百本书,预计这位小朋友暑假之后将看到一千本书,所以一年看一千本书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读经以后平心静气,看书以后思考力提升,就可以鼓励小朋友去做功课。他们有这样的经验,开学第一天发下所有的课本问:“小朋友,这些课本你们最喜欢哪一本呀?”小朋友当然最喜欢语文了,“好!我们先来上语文,大家把语文课本打开从第一课开始,念到不会念的地方停下来。”结果小朋友念到最后一课的最后一句停下来。老师说:“好玩不好玩?”“好玩!”“那再念一遍。”连续念了三遍,老师问:“你们懂不懂啊?”“懂!”“会不会写作业啊?”“会!”于是一个学期的语文一节课就教完了。当天晚上就有小朋友把语文作业全部写完,过一两个礼拜全班写完,语文课为什么要教呢?
过了半个学期,数学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做,老师说“小朋友,你们可以看数学书,看说明之后看习题,老师允许你们偷写数学作业。”那天星期五,经过星期六星期日就有五六个小朋友把所有的数学题写完。现在一年级刚结束,有的小朋友学到3年级数学,谁教的呢?老师说不会的问妈妈问同学,再不会问老师。一个学期下来,没有学生来问老师一个问题。这些小朋友每天非常高兴,抱着数学课本跑来跑去,他们说最喜欢数学了。这也是信不信由你了!
四月学校举行运动会,他们班是年级赛跑总冠军,而且是全校六十几个班精神总锦标,谁在管!老师根本不必管。每一个人都必须参加的美术比赛,他们班30人就得奖18人,是获美术创作奖最多的班级,谁教的!没有人教,这也信不信由你了!
老师让小朋友自己教读经,老师跟着读老师有进步,老师没空就做自己的事,整天老师只上台二三十分钟,他称自己为全天下最“混”的老师。但是他的班却表现最好,学校的老师欣赏这个班,家长羡慕这个班。这位老师不过毕业第3年,就已经在当地及邻近县市做读经教育的演讲。
教育不是资深教师、模范教师就教得好,模范教师在体制内教得好但不能够超越体制,模范教师绞尽脑汁非常辛苦地上课,而小朋友是不是真的进步呢?能够自己学习的儿童才是最有潜力的。教育本来就是要教孩子怎么学习,读经教育正好培养学习的大能力,达到老师轻松、儿童愉快、家长放心。请你想一想,应该怎样来改善我们的教育界?
提供以上的例子给各位参考,在高雄,一位家长把网上这些读经教育的材料全部列下来,钉成厚厚一册交给孩子的老师,老师看完隔天就在他的班级实施读经。大家也可以上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去看看,希望你孩子的老师教读经。
  最近几年,我一直提倡“在家自学”。四五年前讲要事先做心理建设,我会说:“各位,以下我要讲一种听起来可能你会害怕的观念。如果害怕就当作耳边风;如果觉得有道理,你现在就可以作规划,这是十年之后才会流行的观念。”现在算就是5年之后才流行的,不过现在有相当多的人在实践,这就是“在家自学”。
在台湾已经有这样的法规,大陆政府的领导渐渐知道“在家学习”是世界趋势,读经是我们民族教育的趋势,乃至将来影响到世界也是世界的趋势。现在很多地方都默默地做起来,首先我们默默地做等于是共学团体,几个孩子集合起来请个家教共同学习。每天上这种私塾,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初中高中都可以,有能力的话也可以申请读经的幼儿园和学校。
读经的在家自学,读经的时间要占一半以上。一天8个小时学习,读经最少要4个小时,读经5个小时、6个小时,也都没有关系,让他有各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多元化,这是我非常尊重的一种学历,因此我推广在家自学没有说一定要多少时间来读经,只有一个大原则:三分之二的时间读经,三分之一做其它学习,而在三分之二的读经时间里又用三分之二读自己民族的经。若是美国人读经在家自学,他们应该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读美国祖先的经典。
以上讲在体制内和在体制外怎样深化读经教育。以后推广读经的力度要大部分的放在这里,当然读经推广越普遍它的高度就可以越高,像金字塔又要广大又要高远,我们读经教育的风气才能够真正地完成,我希望跟各位一起努力。

读《论语》的态度
第二部分讲讲《论语》。有人做《论语》的学士、硕士、博士论文,我的老师牟宗三先生就说,《论语》怎么可以用来写论文?圣人的话怎么可以去讨论?《论语》是要你去读,要你沉浸于其间的。在讲《论语》之前,我们讲讲用什么态度来读《论语》。
这几年来我在读经上首推《论语》,小朋友第一本书读《论语》,后来又说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是《论语》。牟宗三先生说《论语》是床头书,是随时要拿来翻的。《论语》也有这种性格,每一章不连贯从哪一章开始读都可以。有人睡不着觉读一读可能就打磕睡了,(观众笑)有人读读《论语》他的梦乡就更甜美。《论语》是人人必须读,随时可以读的书。
现在我还推动“全民读经《论语》一百”的活动,让全民都来读经。经是智慧的记录,想要开拓智慧就必须读经。很多人认为经典是宰治我们,控制我们,限制我们的。像这些人是不了解人生,不知道什么是智慧。智慧是广大无穷的,哪有一个广大无穷的东西会去限制你呢?
如果把《论语》当成普通的一本书,看成某一家的思想,把孔子当作与你差不多的人物,那么让自己或是孩子多读《论语》就会受到限制。但是《论语》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孔子不是一般的人物。读《论语》接受孔子的教导,这时孔子是在开发你而不是限制你。
有人说:“每一家都有其特色有其观点,对于古人的思想是要做批判的。”是的,我们要有批判的精神。不过什么是批判呢?西方康得的哲学被称为批判哲学,康德对“批判”有相当好的解释。批判原本在古希腊是法官断案的意思。法官断案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法官要听各种意见才能兼听而明,不偏袒一方;第二孰是孰非必须有根据,法官只能根据比他更客观更高度清明的法律,而不能以自己的情绪、学派或与双方的关系为依据。法官根据法律做公正的判断叫批判。现在一般人讲批判是这件事我不满意就批评。批判应该是者还其为是,非者还其为非。我们不应随便去批判,而要用虔诚、恭敬、平稳、高明的心来做批判。
五四以来很多的学者批判中国文化是怀着一颗批评的心、怨恨的心。面对古人的智慧是不能怀抱这种“小人”之心的。心地光明、态度诚恳才能接近圣人的智慧,我们对传统要有信任感,先相信几千年来大家的说法,当然不是一头钻进去墨守成规。如果没有真正批判精神就是一竿打翻一船人,认为“所有的学者都有其观点,有观点就不完全,所有的学派都有其限制,有限制就不完整。”但是,你安知道古今往来有一种学者不只是学者而是圣人?有一些学派不只是学派而是超越一切学派?
“《论语》是一个学者的意境,儒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这是不是要衡量衡量,是不是要“批判”一下?
《庄子•天下篇》是一篇很精短的学术史,它考察了当时各学派包括庄子学派的状况。奇怪的是庄子对各学派的批判里没有儒家,庄子没有把儒家与其它家做比较。庄子把儒家融入在最先的说明里,开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道术将为天下裂。”天下专攻自己认为对的学问的人很多,都认为其学问是不能超越的,庄子说这就好像“耳目口鼻,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各个方术学派都出来讲学的时候,导致“道术”“将为天下裂”。
方术是一方的学问,是易变的片面的,庄子在方术背后有一个“道术”的思想即道的思想,“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有一种学问从天而降,往内讲求内圣往外讲求外王,庄子认为天下应该有这种学问。之后学者就像耳目口鼻一样,把自己有所建的方面讲得非常伟大,而把正确的天地之道分裂了。
庄子认为这是人间的悲哀、社会的不幸,庄子向往的是回归道术,就是回归“内圣外王”之道。之后“内圣外王”被儒家所专用,所以庄子心中有没有儒家。怎么看待儒家我们何不读读《庄子》,连庄子心中的儒家是这样,我们后代人有多少能耐、高明居然把儒家列为诸子百家之一,还要批判!
孟子说“东海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西海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乃至于南海北海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后来说“千古之上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千古之下有圣人而出,其心同,其理同。”这种圣人之道是不是跟一般的学问一样,不是要考虑考虑吗?心中若没有圣人,不是圣人的悲哀而是这个人的悲哀。因为他不知道天地之广大,不知道人性之光辉,这一辈子也就行尸走肉于草木野兽之中。

有人认为中国古来的知识份子大部分信儒,到魏晋以后又很信佛。尤其儒家与佛家在现代人的心灵当中会有一些比较。有人曾经问我“佛学是天下第一等学问,佛家包罗万象,儒家应该是在佛家之内,为什么牟宗三先生一直推崇儒家,你也一直推崇,难道佛家不可以推崇吗?”我说如果都是智慧,智慧是相通的。现在我认为读《论语》给我很多启发,孔子一生的行事一直对我是一种引导,跟着孔子走都来不及,所以我就只好跟着孔子走了。等到我与孔子平起平坐甚至超过孔子,那我再看世界上有什么学问超过孔子,我应该往那里追求。没超过孔子之前跟着孔子走一辈子已经走不完那。
信奉别的学问,我们应该相识而不离心。我尊重你,也希望你尊重我。天地之间大家互相尊重,而每个人都尽力地学习、长进,这是我们推广《论语》的态度。推广《论语》并没有限制其它学问的发展,只是我们都要诚心诚意放下偏见执着。孔子说见贤思齐焉,并没有说他是天下唯一的贤者。你如果信佛、信道、信各种的学派甚至信西方的哲学,认为对你的生命有所开展,你就是在见贤思齐,你也是孔子之徒。儒家并不是固定的一家,儒家是家,儒家没有家,没有家就处处为家。(鼓掌)因此儒家是最好学的,是要一颗诚恳的心,知道人性是要开发的。
《论语》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古人写书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往往把最重要的摆在最前面。你读《老子》,最重要的是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你读《庄子》,庄子向往的境界就是第一篇《逍遥游》;你读《荀子》,荀子一直苦苦劝导世人要好学,荀子第一篇就是《劝学篇》。
朱熹在《四书集注》说《论语》开篇这章“皆有务本之意”,孔门弟子也认为这是是孔子一生的写照是孔子教学的理想。“学而时习之”的“学”后来开拓出荀子的《劝学篇》,孔子没有说一定要跟他学,他要我们见贤思其齐。凡是人类所有的理性我们都应该去开发,凡是人类理性开发的成果都是我们应该去继承的,所谓“传不习乎”。“不亦说乎”的“说”后来孟子就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从理义而学是人生最可喜悦的事情,不仅是你的应当也是你的幸福,谁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谁就是圣贤的境界。“说”是多么重要,孔子赞叹颜渊“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从心中来叫做悦,表现出来就是乐,颜回是从心中的悦表现出来连外表都乐,颜渊是了不得的人物。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心量,他会随便去批判吗?学习都来不及了。
读《论语》第一个是广大的心胸的态度,第二个是恭敬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够接近圣人的智慧。
每个人依自己的程度去读《论语》。你的智慧与书中的智慧相遇,高明的智慧引导你的智慧。千万不要认为你的程度低,也不可以骄傲自己的程度高。你就以智慧去比照智慧,在智慧之海中去悠游、去扩展。
当你读《论语》读到一章觉得这智慧真高啊!这就是你智慧长进的时候,你的心中充满智慧,你以智慧来过生活,以智慧来充满你的生命,这就是仁者的境界。每个人去读《论语》就会有这种感受,只不过有时持续一小时、一天或二天。最有智慧心灵越清明的人,就感动得越深越久。
在孔子的学生中,被智慧所感动得最深远长久的是颜回,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感动三个月,三个月整个生命都在充实、饱满、光辉之中,在非常的清明纯净当中。三个月啊!各位,当你读到这一张章,难道不会起一种恭敬之心?这实在是太伟大的人物了!你曾经有这种感动吗?假若没有,你就好好地学吧!不要再批判了,不要再说颜渊三十二岁就死了,没有做出一点功业,他算什么!
每一个人读《论语》,要依照自己当下的程度去读,要在每个当下之中去体会。并不是学问多的人读《论语》所得就多。读《论语》是要改善、提升我们境界,是要充实我们这一辈子的价值。读《论语》不拘每一个人,只在每一个当下。
读《论语》有各种不同的现象,程子把读《论语》分为四等人。第一读后有“全然无事者,便是不成读”;第二是“得其中一两句喜者”,读到其中一二句觉得很欢喜,说不定你就终身奉行受用不尽,因为它触动了你的智慧。从这一点触动往前开拓出去,你就会通于所有的篇章;第三读《论语》后“有知好之者”。哇!《论语》真好,我要永远读下去;第四读《论语》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读《论语》读到手舞足蹈、读到满心欢喜、读到法喜充满、读到起来唱歌跳舞。
读这本书不是就很有趣味了吗?小朋友去读有他的体会,大人读有他的体会,读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读二遍有二遍的体会,这本书就变成天下间最活泼、最有兴趣的书。
所以我们读《论语》第三个态度就是你不要太过的担忧、恐惧。虽然孔子是圣人,《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读它的时候把它当作亲切之书,当作你的朋友,当作可亲近的师长,用这种态度去读,你就可以平心静气地开放心胸来接受智慧的呼唤。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我们读《论语》感动之真切的地方,就必定要去实践。你把它落实在生命中,你就改变了生命的现实状况,《论语》是一本赞天地化育的书。一个人要使你的生命回归天地,能够上通千百世下开千百世,就请你读这种智慧之书。因此有福气的人才能够读《论语》,福气大的人多读《论语》,没有福气的人读《论语》也会增长你的福气。让我们共同来读《论语》!(鼓掌)
读《论语》渐渐在国内形成风气。我们希望小孩子读大人读,希望中国人读,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读《论语》,希望《论语》成为世界之人共同读的书,就好像基都教新旧约一样已经成为全世界人必读之书。
其实凡是智慧都是相通的,在同样的高度,这些圣贤是相识而笑莫逆于心的。我们作为平常人虽然没有这样的生命状况,但是要有这种向往。假如我们都有这种向往,我们能够互相尊重讲信修睦,这样世界就和平了。
做人也是这样,我们以诚恳的心来面对他人,不仅人际关系归好,还可以得到别人的信赖而且你是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你是一个幸福的人呢?因为你的眼光远大了境界提升了,所有的现实生活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有其所在的位子,我们以智慧来开拓我们的清明,以我们的清明来面对我们的现实的生活,在整个人生的追求中它不足以妨碍你,一个心量广大的人是绝对幸福的。
为什么称为绝对?因为幸福的时候幸福,不幸福的时候还是幸福,你就拿他没有办法了。孔子周游列国恶于陈蔡,孔子的生命还是清净的,他是永远幸福的。颜渊在陋巷,他的生命是清净的,他是永远幸福的。
我们读《论语》也要有这样的态度,就是向往的态度。我们的心灵一定要有所向往,我们怀着向往的心就更能接触到圣贤的境界。以上就是讲读《论语》的态度。

  《论语》的“糟粕”
  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常讲:“我们民族的文化是害人的,应该把中华文化打倒,中华民族才有救。”这种论调现在渐渐不讲了。如今听到的是:“经典是不错的,儿童大人读它都有好处,但不免有一些糟粕吧!”“读《论语》有的章节是不要读的,要么不合时代,要么孔子讲错了,孔子也会老糊涂。”
这是读经教育最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如何面对?他们所谓的糟粕就是经典里不合时宜,尤其宰制人性的内容。我教大家一个聪明的办法,有人说:“读《论语》有糟粕,你要选择选择啊。”他大体赞成读《论语》,但是要小心它的糟粕。我说:“老兄啊!请原谅,我没什么学问,请你把糟粕指出来以免我也被它所害。”他往往就顾左右而言他了,因为他也不知道糟粕在哪里。我往往用这招就解除了这种疑难,这种人不负责任,让他回去好好反省。要是抓住糟粕呢?也有办法,不过他至少要读《论语》一二百遍才可以抓住。等到读了一二百遍的时候,跟刚才讲的一样,他就非常地尊重《论语》、向往《论语》。
有人指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不在《论语》中;有人说“食色,性也”,孔子没说“食色,性也”,是孟子书中的告子说的。这些人道听途说,不负责任。希望大家好好读书,不要受这些莫须有的指责所影响,糟粕在哪里,这是第一层。
有人说:“《论语》是记录二千多年前孔子的言行,时代是变迁的,读古书不能面对时代。”我们怎么看待?
《论语》是二千多年前活动的记录,读《论语》重要的是通过事件来领悟其中的道理。事是表现出来的,理含孕其中;事是可以变化的,理是不必变化的。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十个世代的事情我们能不能预先来把握?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那时周朝没有灭亡,孔子就说必定有朝代继周朝而起,继周而起的后代也应该这样做的。有的东西是变的,有的是不变的,孔子不是一个很开朗的人吗?谁说孔子是一个顽固分子?
什么是百世?“世”字是三个十用一条线连起来,即一世三十年,百世就是三千年。孔子的口气很大,一开口就是三千年。孔子出生至今二千五百五十七年。假如这三千年是实际的三千,那么孔子说的还涵盖到我们现在,而且还要涵盖下去五百年,你逃不出孔子的掌心,你去做孔子的徒孙吧!(鼓掌)何况百世并不是真的一百世,这百世的是千秋万世,千秋万世也不是千和万,而是永恒。所以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什么叫时代已经过去了!
《论语》与基督教《圣经》不同,《圣经》是依照每一件事情来记录,读它更要从事情里去追究它的理,后来发展成解释学。《论语》有记载事件之处,但是《论语》中百分之八十记载原则和道理。即使重视记载事件也应该从中体会它的道理,何况它大部分只记载道理,为什么说《论语》过时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些会过时吗?
理是理想,事是现实,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人生的意义在于用理想来转动现实。在转变现实当中,理想日渐落实,从中得来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孔子没有平天下,有人讥笑孔子的道不行,以为合时宜的才是英雄好汉。孔子不做英雄好汉,这境界太低了,一个社会里,大家都敬佩英雄好汉必定是一个痛苦的社会,所以糟粕是不可以从是否合乎时代来看的。
有些人是真读书,有学问,有思考,他明白指出哪一章不合道理。据我听到的《论语》大概有三章可以指出是糟粕,假如是真的糟粕、真的过时,你把五百章的《论语》拿走三章还有多少意思。《论语》495章号称五百章,其中三章是糟粕,你就一直宣传《论语》有糟粕,孩子读经要把这糟粕拿掉。读《论语》四百九十五章都是精华,为什么两眼只盯着这三章糟粕,这人岂不是一辈子来受苦的吗?
少年将军徐复观很好学,听说熊十力先生有道,(古人讲学问是讲道,所有的书院都是传道不是授业,解惑也是要传道。)于是就拜访熊先生,熊先生听说这人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他就建议徐复观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船山以《资治通鉴》来论时代的兴衰,人物的忠奸。王船山具备孔子做《春秋》的精神,他能一字褒贬,见微知著。二个月后,徐复观对熊先生说王船山说的哪一个地方不大好,哪一处说得不大够,哪里有矛盾,话未讲完。熊老先生桌子一拍:“你这个笨蛋!我叫你读书是要你专门读它的好处的。”
从此徐复观就知道怎么做学问了。《论语》四百九十八章你为什么专门挑那三章,你不是自找苦吃吗?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接下来该怎么做?有人说这一锅粥全部倒掉,这是真实情况吗?尤其是快要饿死的农家,他会挑掉这一颗老鼠屎,一家人照常吃这一锅粥。五四的文化运动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锅粥就被我们全部倒掉。我们再看这颗老鼠屎是真的老鼠屎吗?说不定你眼花,这是一颗枸杞啊,枸杞吃了是会明目的,这锅粥放了许多枸杞,还有强身补脑的作用呢!(观众大笑)
我们现在来请他指出哪一章是老鼠屎,第一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就是要人民跟着我走,却不能让他知道我们在干什么,目的在哪里,这岂不是愚民政策吗?这章是糟粕了。
有人怕孔子不了台,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说这个好,那就做吧;人民说这个不好,我就来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梁启超这样解释的,他把孔子“封建”的思想变成现代化的思想。
其实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必这样做。我们把圣人之书当作智慧来读,如果你以诚恳的心来解释这些经典,是你的智慧与经典的碰撞,所以我们说这样解释也可以的。甚至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了解,去得到启发,甚至你的解释与古人的解释,学者的解释都不同也可以,甚至“郢书燕说”也可以的,这就是读智慧之书的态度。
郢书燕说讲的是楚国一位大夫写信给燕国宰相,傍晚要点蜡烛,就叫他的仆人“举烛”,把蜡烛点着拿起来,写着就糊涂了,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上。燕国的宰相读着楚国大夫的信,觉得是很好的文章,忽然有两个字“举烛”不知道怎么来的?他就解释:烛,明也,举明就是推举天下贤明的人来治国。哦!这是真的好建议。于是他就寻遍天下贤明的人,结果燕国大治。(观众鼓掌)韩非子说了这故事然后评说:“大治”则是也,“举烛”则非也。燕国大治是好事,但是举烛的解释不对。各位,假如这种不对,我也宁可不对。解释《论语》,只要你觉得这样解释对我有好处,对整个世界有好处就可以。
在美国洛山机,也有人推广读《论语》,见到我很高兴。
“啊!你来得正好,晚上有《论语》读书会,请你来指导我们。”
我说:“读《论语》怎么需要指导呢?”
“过去我们讲得不对的,你可以指导。”
我说:“讲《论语》没有讲得不对的,都对啊!”
“但是我们学问不够啊!”
我说:“学问不够也可以讲得对呀!只要不把孔子讲成外人就可以了。”
读《论语》是何其的简单。
为了避免糟粕的质疑,于是就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变成现代化思想。但是也可以不必这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可”与“不可”是现实上的“可”、“不可”。而不是孔子心中要告诉治理国家的人只允许人民跟我做,不允许他知道。不必说古代的资讯不发达,就是现在资讯发达了,事情越来越复杂,这样一个百姓越不可能去了解国家的政策?我们国家不是宏观调控吗,只可以使人民跟着走,不可以(是现实上根本不可能)让他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假如韩非子只讲这句话,是愚民政策,假如孔子讲这句话,就不一定是,甚至根本不是。为什么?因为孔子的背后是仁德仁政。一个有仁德者施行政务怎么会变成“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呢?假如韩非就是真的,只有让人民一定要跟着我走,不跟我走就死亡,这是法家精神。
孔子不是法家,你要对学派有大体的了解,你找孔子的茬,把孔子的思想用法家的思想来套说这是愚民政策。我们应该告诉他孔子不会这样想,他说为什么不会这样想,明明是这样。
我们读书要用清楚的来了解不清楚的,不要用清楚的来问难那些不清楚的。什么是清楚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是清楚的;“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清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清楚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是清楚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清楚的;只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你看来不清楚,你应该用清楚的来套不清楚的。这才是一个读书人的态度。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孔子警告为政者,人民都归你引导,引导幸福,他们就有幸福的日子;引导不幸,他们将遭致痛苦。警告为政者负起责任,人民只能跟着你走,这一股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你怎么可以轻易的来决定你的政策?你要好好地引导清楚,因为人民只是跟着你走,人民是无辜的。
各位,难道这点也是封建吗?家长引导孩子,要孩子学钢琴,难道孩子知道学钢琴的意义吗?那是你要知道的,你讲了后,难道孩子能完全领会学钢琴的意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自欺欺人了。我们对父母说,子女“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说这样的父母是宰制儿女吗?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我们整个一亿六千万孩子上小学!是“民可使由之”啊,我们的体制规定要学这东西就学了,有哪一位老师说:“小朋友,为什么要学这写功课啊?”没有的!不可能的!孔子讲实情实话给你听,你还要说这是一颗老鼠屎,你才是老鼠屎呢!
作为一个领导人不要负责任吗?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领导,要替你所领导的人负责啊!“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当然有些事情是可以讨论,只要是可以讨论的地方,都可以讨论。孔子讲人生大体是如此,孔子讲话非常诚恳,非常轻松自在,你为什么要钻牛角尖呢?
程子说,《论语》句句是自然,孟子句句是真实。孔子在讲学时是这样的“悠哉游哉”,“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你为什么要去扭曲孔子,说孔子有这个不良居心,你不是以小人之心来度君子之腹吗?孔子自然的去讲,我们就自然的去体会好了。
这是第一个被质疑的章节,我所听到的。
再来看第二章,叶公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个攻击得最多了,孔子不合法治精神,叶公是对的!
叶国一位父亲偷了羊,他的儿子去告发,叶公认为儿子是正直的人。孔子就说正直的人不是这样的,正直应该是父亲替儿子隐藏,儿子替父亲隐藏,正直就含藏在其中,或者说从这里面开发出来的正直才是真的正直。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言语是一五一十地记载,非常清楚。孔子不是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谓之直。”或“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也。”没有这样说,而是“直在其中矣”。
我们来回归这个事,它里边包含了人生的哲理。孔子周游到叶国,叶公见到孔子,就说:“老夫子啊!我们国家有很正直的人物,父亲偷羊,他大义灭亲来告发,你看这不错吧?”什么意思呢?叶公在夸耀他的政绩,这是他的政绩啊!孔子一听,坏了!假如国家这样,君王这样,这里的人民一定是痛苦的,这不是“正直”啊。孔子不是一个原则性的来宣布,说有这样重要一个原则:“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孔子是针对叶公这种不良夸耀,孔子堵他的嘴给他一巴掌,孔子是艺术地讲话。孔子说我们对“直”“不直”的认定不是这样的,希望叶公好好反省这个“直”,不能用这种心境来治国。这不是圣人悲天悯人的态度吗?为什么还要说孔子讲这话是糟粕,是老鼠屎啊!孔子说话的背景是叶公不良的夸耀啊!
很多的做官的人也认为这是“直”,鼓励大家来告发,儿子告父亲,妻子告丈夫,学生告老师,这是直吗!这样说就变成害人了,你知道吗!我们到现在才知道这句话的重要,你还说这是老鼠屎啊!你才是老鼠屎。
当政者可以这样看事情的吗?孔子才说当政者最重要的是提升国民的爱心、仁德,有爱心才有仁德。“哎哟!父亲犯罪了,怎么办?我要赶快保护他。”这是第一个念头,孔子这里没有说以后该怎么办,在《论语》其他地方告诉我们怎么办。
孟子好辩,他的学生也好问难,桃应问孟子:“假若舜为天子,瞽瞍杀人,舜的父亲杀人,请问舜该怎么办?”舜不是很仁慈的国君吗?臣子皋陶是“最高法院院长”,执法又非常严格。现在问孟老夫子这个问题,你会辩就辩吧!
孟子讲舜啊!就“窃负而逃”,想办法去接应父亲,背着父亲逃;“遵海滨而处”,逃到海边去生活,再去过野人的生活;“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舜可以不要天下而保护父亲。很多人又会说怎么可以这样呢?请问,要不然怎么样?
这是道德冲突,二方面都是道德,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怎样处理这件事就看这个人的居心,这个人的境界了。你只有用现代化的法治就能掌握人生的全体吗?就能够使人民幸福吗?“其父攘羊,其子正之“,这样大义灭亲就是法律精神,这样就能够真的治国吗?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是“民免而无耻”啊!当人民是只想免于刑罚而无耻的时候,你的法律有效吗?
这些是人生的大问题。假如不懂,你就不要去讨论,不要以非常肤浅的心说孔子这样不合法治,何况孔子还非常温柔敦厚地说“直在其中矣”。
圣人面面俱到,不是你所能够批评的!在圣人面前谦卑一点,不要表现出你的浅薄。谁与圣贤做对,谁就吃亏。活该!不要再跟圣贤做对了,好好想一想啊!你能够看出孔子的缺点,你还早呢!

再来一章,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是天下闻名的一章了。

“糟粕啊!我呼吁在座的各位同胞起来抗议!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大男人主义!这个保证是糟粕。”这种人啊!不读书、肤浅、忘祖,一切的很坏的批评都要加在他身上才足以显示他的罪过。

各位,读书要读得全啊!郭沫若先生曾经说:“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现在是不读书好求甚解。”孔子不是没有理由的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你要把整句读完,孔子接下来说:“近之者不逊,远之则怨。”

这里说一个故事,没听过的人听一听,很有趣。建筑师李祖原先生,台湾101大楼设计者。他发现中国大学里的建筑科系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学西方的建筑理论,然而东方的建筑在哪里呢?所以他很年轻就立志要为中国建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之路。他开始研究中国哲学,我介绍他向牟中三先生学习。他同时也希望他的建筑师都有这种志愿,李祖原就办了一期学术演讲,请了十位老师讲儒释道等一些文化问题,我是第一堂讲,讲的是《论语》,我在那一场也提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这一章。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是谁呢?有人说是女仆,其实不需要这样讲,女子就女子,一切的女人。有人说:“这样怎么可以?既然女子为一切女人,那么小人就不在女人范围了吗?”小人是男人,而男人中有多少是小人呢?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男人都是小人,所以孔子不只是骂女人,也骂男人,他是一起骂的啊!所以女子不要太过生气,如果有男子说:“孔子说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这女子啊,难养啊,你真是难以相处啊!”你就回答他:“孔子也说小人难养也。”(鼓掌)

“女子与小人难养”不是凭空说的, 只要稍微对女子好一点,亲近一点,她就拿鸡毛当利剑了,就恃宠而娇了,虎假虎威了,各种撒娇都来了,这叫“近之则不逊”,不再恭敬你了。你发现不对了,没大没小的,不识大体,这样不行。你开始疏远她,她就马上怨恨你,这是“远之则怨”,这个怨恨的程度有多种?我不知道,所有女子应该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观众笑)

那么小人呢?其怨恨起来就更糟糕了,小人原来是到处说你好话,现在到处说坏你,想尽办法把你拉下来,这叫小人的“怨”。这种人难道好养吗?所谓养就是跟他接近,让他在你的左右。因为女子、小人的心灵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所以说她(他)是很难亲近,很难共事的。请问,你要与这种人在一起吗?你要跟这种人共事吗?

古代的女子没有接受过教育,她是附属的。女子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人格,近之她就以为得到靠山,怨之她就没有安全感。这种必须有靠山才有安全感是女人的特色,尤其是古代没有受过教育的女人特色。

现在的女性,假如没有这个特色,你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你近之还是逊,远之不会怨,你就是一个女君子, 女君子就不是女子,也不是小人。你有阳刚之气,你有大丈夫的风范,这种人孔子不会骂的,这种人是好养的。(鼓掌)好养的意思是她有独立的人格,你跟她接近,把事情给她做,她也不会自作主张,胡作非为,恃宠而娇。你如果是疏远她,把她调到一个职位,她能够在每一个地方尽其本份,像这种人不是很好相处吗?从国家到企业,最难处理的是人事,人事最难处理是人的心情,你看老板们、领导们是多么的苦心焦虑地思虑人事关系,他会有多少精神来处理他的正经事啊!待人要待心,这种人就不必待她的心了,因为她的心地本来就是光明的。

所以,儿童要读经,人人要读经。如果人人都养成光明正大的人格,大家都很好相处,孔子也不会讲这句话。所以大家都要想一想,如果具备“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态度,这种小人之心,你就要接受孔子的责备,接受孔子的启发。你自己的人格因此成长一点,成熟一点,这样,《论语》这一章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有意义。

我讲完这场演讲之后,一位老板的夫人来找我说要学习《论语》,当时我在读博士,没有开课。她说能不能教她读书?我说为什么要跟我读书?她说刚才听到那一章的讲解,她忽然发觉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的女子、女子的小人,才明白一切烦恼都是自找的,这章对她很有启发,希望更深入地来跟我读书。

我说不敢教你,有空大家可以谈一谈作交流。我建议她怎么读书呢?很简单,回去把《论语》读一百遍。她真的读起《论语》来,第二个礼拜,我与她谈一谈王阳明,结束的时候,她给我一个红包说是学费。我说我们朋友啊,不需要这样,孔子“自行束俢以上”,我不是孔子,她非常坚持地要给我学费。她说我还是学生,应该是非常有帮助的。我打开一看,不是钱,是一张支票——台币20万。当时是一二十年前,台币20万就是人民币5万。我吓一跳,说怎么给这么多,我很少看到这么多钱的。(观众笑)她说不要紧,她付得起。所以就坚持让我收下来,我也就勉强的收下了。所以我常告诉人家,“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一章可以让你赚二十万。(鼓掌)

不会读书,就不要随意曲解。不懂圣人,不要随便说圣人有糟粕。糟粕是在你的心里,糟粕蒙住了你的眼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非常自然的,天地间本来就如此,孔子讲了实话。“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其中又有多少人间的血泪啊!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能这样讲吗?你的境界要提高一点啊!不要说这不合法制!法制不是一切。西方的法制也来自于对上帝的尊重。不像我们中国人,学法制就是一刀切,阴狠、刻薄、忘恩。再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自己难养就先承认,不要认为孔子在骂人,在骂女子。所有的女人,所有的女性朋友,对这章更要有警觉,因为女子更容易这样,不是吗?自己认为不是的,孔子这一章也没有在骂你,所以我们要把圣人的话当作勉励自己的一个坐标。最后,我还要说,如果你认为有糟粕,或许是这章有点模糊、置疑,或许是读错了文章,或许是没有整句、整篇地读,或许是没有整本地读,或许是没有以大的背景来了解。所以,解释学说要了解全体才能了解部分,你必须了解整个孔子,才能够了解《论语》的每一句话。当然,什么时候才能了解整个孔子呢?要了解全体先要了解部分。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是矛盾的,但在你的实践上是不矛盾的。

你读书的时候,一方面要从部分来建构全体,另一方面要用全体的眼光来解释部分。部分解释全体,全体解释部分,两方面同时并进。这需要深入经藏,需要自己定下心来,不要着急。这样你才能在解释一章一节中提升自己的程度,慢慢地你就能够形成一个孔子的形象。

那怎么办?“得一二句喜者”先做这第一个境界,从你高兴的一二句开始,慢慢形成孔子的形象,体会圣人的境界。慢慢地回过头来,去开发他的每一句话,那时候,每一句话都是全体智慧的展现。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心态,那就算真的读了《论语》。

所以你真的看到糟粕,遇到疑难,请你不要紧张,不要急。你先从你有心得的地方开始吧,那些疑难就放在那边,等到你有境界、有能力再去解决吧!千万不要两眼盯着它,自己没程度还说圣人不高明;自己心胸狭窄,还说圣人有糟粕;自己没有眼光,还说圣人不合适宜。你是自己把自己推到地狱去了,你是活该,一辈子不得长进啊!放着吧!不要急的。得一二句高兴的,赶快实践吧,努力地保存吧。

孔子也有三个月的感动,感动什么呢?“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三月”跟我们平常讲的“三月”是不一样的,是长期的意思。这“三月” 是一种形容,形容孔子心中充满光明,形容他听到韶乐时心中的感动与震撼,这“三月”,连吃好吃的东西都没有味道,这“三月”,他满心沉浸在一种美感当中,连续不断,余音缭绕。

各位,这是什么样的心情你知道吗?我曾经教过音乐系的学生,我问他们,请你告诉我,这一辈子听过的音乐,哪一首、哪一章对你的感动最大?而你那一次到底感动多久?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啊!有人说,那个人的交响曲让我深深感动,感动多久?有的说,我就感动当时,CD关了就不感动了。(观众笑)也有说,我一直感动,五分钟哦,几个小时哦。有没有感动到一天24小时睡不着的?就很少了。有没有感动三天五天八天的?告诉你——孔子感动了一百天!你能吗?你连这一点都不及孔子,还要说孔子有糟粕,你将心比心,你行不行啊!

读《论语》的态度,是追求智慧的态度,向往圣人的态度。怎么向往呢?凭着自己的程度,不要急,也不要自以为是,从你的心得处走进去。千万不要横亘着自己的观念,以非常粗俗的心去衡量圣人,专门想要去抓圣人的小辫子,对圣人讲几句批评的话用以抬高身价,我告诉你,你把自己推入地狱了,得罪圣人必下地狱。

为什么得罪圣人必下地狱呢?得罪人圣人就是得罪智慧;得罪智慧就是得罪天地;得罪天地就是得罪人性;得罪你的人性就是得罪你的生命,你还不下地狱去哪里啊!

所以,孔子没有叫我们跟他学,孔子是把他自己心灵的一切表白给你看,有的已经表白出来了,有的还没有表白出来,你可以从他表白出来的去想象他没有表白的。因为有的是不能表白的,孔子说“予欲无言”——我不想讲了,我想闭嘴了,我不想跟你们说了。其中最看重知识的子贡,就说“夫子不言,小子何述焉?”老师啊!你不再讲课我们怎么做笔记?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说,你看草木的生长,我的教导就跟草木生长一样,你看春夏秋冬,天地变化、运转,我的教导就这里面,我还要说什么呢?

孔子讲这句话,你说孔子是谦卑的人,孔子不是谦卑,你说孔子是高傲的人,孔子也不高傲。他实话实说,孔子本来的境界就是天地的境界。这些东西是不必说的,也不能说的。所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在《论语》中已经讲出来的话,你去体会、实践都来不及了,那些没有讲出来的更是在你的想像之外,你还去说东说西,你还去抓圣人的小辫子,你不下地狱去哪里啊?你自己把自己障碍了,圣人不会障碍你的。

所以,哪一个民族开始遗忘他的圣人,哪一个民族就要衰弱,哪一个民族开始咒骂他们的圣人,哪一个民族必定毁灭!让我们读《论语》吧!让我们开始尊重圣人吧!(鼓掌)

谢谢各位,本来安排我11点讲完,接下来是安排施老师。主办方说,已转告施老师,如果讲得尽兴的话,我可以多讲一会儿。大家非常爱护从远方来的客人,所以希望我能够尽情,大家也原谅我,大概就延迟20分钟吧!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问题一:“《论语》的注释有许多,成人读《论语》选择哪种注解?”(字条)

学习《论语》很简单,你可以去看注解。目前为止,最好的注解还是朱熹的《四书集注》,虽然有很多人不满意朱熹,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超越朱熹的注解。

即使你不满意朱熹的注解,也要从朱熹的注解中走出来,所以必定要经过朱熹。更高明的一句话是:“经过朱熹并不一定有好的注解,但是不经过朱熹,一定是坏的注解。”所以朱熹不得不经过,你的境界还没有超过朱熹时,请你先看朱熹的《四书集注》。依我所知,当今天下没有几人讲得比朱熹还要好,所以你不去听讲也罢。如果有人讲《论语》给你启发,也很好,没有人讲,你回家自修也可以。甚至你不求理解也可以,默默之中自有理解,那种理解可能更真实,更贴和你的生命。

依我的看法是讲也好,不讲也好,看注解可以,不看注解也可以。但是那种读经的态度一定要保持,一定要以求智慧的心来读它。你读注解,也可以看看注解有没有比你所领悟的更高明,有没有把孔子的智慧开发得更高明。

天下没有完美的解释,除非孔子自己再来做解释。我相信朱熹,虽然不能够说他作了完美的注解,但是你看朱熹的解释往往都能感觉比你更上一层楼。如果这样,就有读它的必要。虽然现在很多人骂朱熹,我还是冒着危险劝大家先读朱熹,等到你程度高了再来骂朱熹嘛!所以讲解不讲解是这样的。

我一直讲“《论语》一百”,不管你是阿猫还是阿狗,你读一百遍《论语》,一定有你的理解。到时候要你去看注解,你就会自己作判断,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不好意思,问问题的人一定还没读《论语》一百遍,读了,这种事情自然会化解,就没有这问题了。因为解也可以,不解也可以。这是以后我们要常常告诉人家的,所以赶快去读吧!

问题二:“‘绘事后素’,一个校长写给女生的留言,请王教授讲解。”

这位校长蛮有学问的,大概这位女生长得蛮漂亮。这章的全文是: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绘事后素”这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是因子夏问一首诗,这首诗已不在《诗经》里,但这首诗也很美,“巧笑倩兮”,嘴的四周长得很美叫倩,扩展到脸,整个脸长得美,继而整个人是美的,倩女就是美人,倩就是漂亮的意思。“巧笑倩兮”就是笑起来非常的巧妙、美妙,从哪里看出来呢?从嘴唇四周就看出来她笑起来很美。

“美目盼兮”,“盼”一个目,一个分,就是眼睛黑白分明。如果眼睛已经浑浊了,这个人就不美了,所以“盼”代表眼睛的美。“美目盼兮”,她的眼睛看起来很美,因为它黑白分明,后来还延伸到“顾盼”,就是她的眼睛很流动,很活泼。一个人眼睛黑白分明,又很活泼,那是美的,所以叫“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有很多的解释,各种都有道理。一种解释:人长得美,她必须先有好的体质,美的体态,然后才能够展现她的美丽,才能够表现她可爱的样子,这叫“素以为绚”;另一种解释就是,有些画画方法是先把各种的色彩图案画好,最后还要点白点,用白花去装饰,白色是最后画上去的,等到把白色都画上去了,这会使原来的色彩更加艳丽,所以叫“素以为绚”。不管怎么样,“素以为绚兮”,我们都可以解释:有好底子才能够表现好的成果。

巧笑一定要从倩来巧笑,这种巧笑才笑得更巧;美目一定要有盼,眼睛黑白分明,这样她的顾盼才能够深挚,都可以解释为“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夏就问这首诗是讲些什么?各位,你看孔门的教导是非常活泼的,从施教就可以看出来。子夏问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并不是要老师把这首诗翻译看看,而是问这首诗有什么样象征的意义。讨论已经超出了理解的范围,进入精神的、文化的层次。孔子当然知道子夏并不是问这章怎么解释,而且孔子知道子夏明明是故意来问的,他心中老早就有了答案,问老师是想要印证一下。

子曰:“绘事后素。”就是这位校长写给女生的内容。子夏觉得老师讲得当然好,不过子夏想要表现一下,就问老师说:“礼后乎?”说老师啊,你说“绘事后素。”绘画的事情最后是拿素来描画,让他的绘画更精巧,我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们人间的“礼”是不是也在其后,就说我们行礼要本质于诚恳的心,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老师教我们礼乐,但礼乐的表现是后来的,最本质的是我们内心要有仁德。

孔子马上就赞叹:“起予者商也。”子夏啊,之前我还是从绘画上来解释,你让我想到礼乐的本质与现象,你启发了我啊,“始可与言诗已矣。”从今以后,我们就可以哥俩来讨论诗了。

各位,孔子教学是这么样的活泼,弟子学习是这么样的多样化,你说那些二千多年前的古人都是封建,你才封建呢!

“绘事后素”,可想而知,这位女生一定蛮漂亮的,校长也喜欢看,校长说:“绘事后素。”说她你有这样漂亮的脸型,身材这么好,你应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这样解绘事后素,所以一束花不要随便插在别的地方,一定要送给王财贵。



问题三:“对我们一线的读经推广人员有何要求和期望?抱歉,不会写繁体字给您带来阅读的不便。”(字条)

不会给我带来不便的,我是两面通吃,这就是聪明。不是我聪明,是这一种教育的聪明;不是这种教育聪明,而是教育本来就应该这样走。学繁体字比学简体字来得聪明:学繁体字,简体字统统能看懂;学简体字,繁体字要看懂就要经过一番的工夫。你不是笨吗?所以,近一百年来,我们国家民族是五千年来最笨的时候。

我对一线的读经推广人员有何要求和希望?这个问题问得很大,我就笼统回答,有何要求?从不要求。有何希望?希望很大。(观众笑,鼓掌)

为什么从不要求呢?因为不必要求,如果他不符合人性,要求也没有用,越要求只是我的罪过越大;假如它符合人性,不要求,每一个人就可以自己要求自己。就好象解释《论语》,只要不把孔子解释成外人,你在推广读经时,只要不去说读经是很不好的,只要不去骂读经,你就对了。我们要求的底线很低,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良好的推广读经者。

有什么希望?大家要知道不是我的希望,而是大家每一个人要有无穷的希望。为什么可以有无穷的希望?因为它合乎人性,也可以说我的希望是如此,你要明白,不只是读经的道理你会讲,最好你还要明白读经为什么可以推广,你为什么要推广。你越明白越好,明白了之后,你与人家说明时,虽然讲话的内容一样,但是你讲话的口气和表情是不一样的,你的感染力是不一样的。

要是有希望的话,就是建基于对人性的了解,对这种教育的了解,所以我的希望是大家能够做就赶快做,做得越深刻越好,你推广的力量越大越好。假如你能力很小,只能够推广到十个人,那你就推广到十个人,你也是圣人,圣人的意思就是尽他的本份。千万不可以妄做,你只有推广十个人的力量,你还要想去推广一百个人,结果你自己受苦,别人也不一定受到好处,所以不要妄做,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这样读经推广不是很幸福美满吗?所以这是我的希望,希望所有读经推广人天天都很快乐。为什么?你推广读经有人听,你很快乐,没人听,你照常很快乐。

就好象我推广读经,有些人赞成,我很快乐,有些人不赞成,我也很快乐。赞成为什么快乐呢?因为我们志同道合。若是他反对我,我为什么快乐呢?因为我还没有推广以前,就知道一定有很多人反对,而且会怎么反对,连他反对的口气我都已经知道了,所以他一反对,我就快乐地说:“呵呵,我就知道你会反对,终于给我猜到了。”(鼓掌)假如真的听到有人反对居然超出我的意想之外,我没有想到可以这样反对,那我会很尊敬他,我也很快乐,因为他给我进步。因此推广读经没有不快乐的事。如果你妄做,妄想,以为人人都会听你的,你就不快乐,你活该。

问题四:“《论语》的‘论’为什么要读为lún ?试问为什么叫做《论语》?”

这个字,或许本来就应该读lún。为什么?你把言字旁换成车,就是车轮的轮;你把它换成水字旁,沦年的沦,就是水波的沦年,所以这个字本来就读做论lún,因此读做《论语》。

那么论lún是什么意思,论就是有条理。做人做得有条理,父慈子孝弟恭,朋友讲信君臣讲义,这样就是人伦,若你违背了人的次序,你就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人,所以人中有伦;车子有轮,三十辐共一骨,车轮是要非常平均的,假如车子的轮子不平均,它就歪歪倒倒,所以车子尤其它的轮子要非常有次序、有规矩,这是车轮的轮;你水中投下一颗石子,起了涟漪,这波纹是有次序的,由一个同心圆开始向外扩散,所以叫做沦年。

假如有规矩有次序的言语,就叫做“论语”。假若你用有次序有规矩的“论语”去跟人家交往做讨论,这样子才念做论,所以《论语》并不是孔子给人家讨论的意思,这里记载的是有规矩有次序的话。

若称“论lùn语”呢?就是孔子专门给人家辩论,孟子应该称做“论lùn语”,他跟人家辩论。孔子不跟你辩论,就是有弟子问问题,孔子也是用一种浑然的语言来说明。所以《论语》就是一个有次序有规矩的人生的表现,因此我认为《论语》应该读做lún,不可以读做lùn,读成lùn就会要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了,圣人不跟你争,我这样解释不知道合理不合理。



问题五:“从整体效果看,读《论语》或其它书,应先将整体熟读,还是先分章熟读,特别是学前的小朋友要怎样读?”

这是常见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什么问题。有人说叫小朋友读《论语》从头至尾读一百遍,读得很熟,或者几乎会背;有人说要一章一章的背,背完一章再背下一章,这样会有一点枯燥,我们可以一篇一篇地背,每篇读到会背。

其实一章一章背,一篇一篇背,一本一本背,到最后效果都差不多。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效果就好,而且到最后,谁的效果大谁也不知道,你也不必知道。

但是你作为老师,看你的喜好,或是以孩子他的不同的反应来稍微做个考察,你认为一章一章教比较好,还是二章二章教好,还是一篇一篇教,还是整本教,这由你自己自由决定。

不过,依照我推广十几年来的经验,我们有一个标准即“三百读经法”,一天一百个字,让他读一百遍,给他一百分。这是一个可参考的标准,一百个字不是一篇一篇,也不是一章一章,乃是多少字。这也是分段来读,一段一段的把它背熟,然后再连起来复习,这是很多人采用的方法,而且都行之有效,还是一个很综合的中庸的方法,可以提供给各位参考。

那么我们大人读经呢?叫你一章一章地读,一章一章地背,这是更困难。所以我们大人只好囫囵吞枣,只好整本整本地读,也比较方便。如果一个有志气的人,你就可以一章一章地背,一章一章地了解,但是有志气的人很少,你不要跟这个整个统计数字挑战,如果你是一章一章地背,一章一章地去了解,我看你大概读到第16章就不读了,不过你很有志气,我不敢这样说。因此我劝大家都把《论语》随便读它整本,读它一百遍,像这样成功的人比较多,我知道大人没救了。



问题六:“全球读经教育的同仁如何能够团结起来?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帮助,有成绩的时候共同分享喜悦。是否能够成立一定的组织,而不是一盘散沙?”

我们不可以团结起来,不可以有组织,我们一定要一盘散沙。(观众笑)不要害我啊,以后不准我来了。

一方面顾虑到现实状况,一方面也是实情,不容易。这不是小事情,而是天地间的大事,文化复兴的大事,全人类的大事。对这种大事,很难用一个组织来指导运作。一盘散沙并不是互相的孤立,内心是互相融会贯通,互相支持的。《易经系辞传》:“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君子在住所里讲一句好话,千里之外一定有人响应;讲一句不好的话,千里之外已经有人不赞同。“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君子的一言一行都震动天地,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推广读经心是要诚恳的。有人共同的来讨论分享,很好;没有也没关系,反而是独立人格。独立的人格来推广读经就是在天地间顶天立地,你不会“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样推广读经才能踏实而不会恐慌。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一定认为,推广读经目前还是小心翼翼、摇摇欲坠,很多人不支持,其实不必这么看。君子“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千里之外有人与我一样在想着做着。“东海有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西海有圣人出, 其心同,其理同”,这样你就不会有这种疑惑了。

那大家不是需要沟通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慍”这样不免孤单,孔子不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当然希望同道们常常一起互相勉励、分享。现在资讯发达,假如你要交朋友,你可以广交天下的朋友。这是古人做不到的,古人只能“说”在千里之外与人应之。现在用电脑网络,真的可以千里之外应之,不赞成千里之外就有人骂你。

既然想到这个问题,大家可以上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以及华山书院。台湾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经政府批准已获成立,正打算这两个网站合并为一。此网站已经有许多人在讨论交流,大部分的时间都有三百到四百人一起在浏览这个网站,不过只有百分之一的人真正登记和参与。我希望大家多多参与这个网站,利用网络提出问题或替别人解答问题,也有很多人特别写信给我,我一定会回信的,不管问的问题多么出奇,我都会回答一下。若没有说请教王教授,就由别人回答。假若用书信写给我,我都会回信,虽然回复不会很长。在这里我们可以广交朋友,可以互相的勉励,互相的分享。大家多多利用现代化科技,读经的人不要被人家一直笑话,笑话说读经都封建不现代化。

教读经要多利用CD机播放古典音乐,从胎儿开始直到13岁甚至大人也可以,大人会比较难,13岁以下或是6岁以下更好,还要一架CD播放中文经典,若有第三架就播放英文经典。甚至古典音乐、中文读经、英文读经、法文读经或德文读经一起播放,有人说这样胎儿会不会发疯?我说大人先发疯(观众笑),孩子不会发疯。





问题七:“《论语》被尊为中国文化经典最有价值之书,为何要求儿童一开始就读《论语》?《三字经》讲到了读经的次第问题,你如何看待文化价值性和儿童读经次序之间的关系?”

我们推广《论语》,说儿童要读《论语》。古人说读书的次序,是说“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然后才来读四书,然后再读六经,再读朱子。但是,你要想一想“一而十,十而千,千而万。”现在我们不需要这样讲求了,所以我们从四书五经读起,正合《三字经》的次序。有人认为既然古人教书就是这样教的,我们何不依止?不是的,三字经说不好意思读《三字经》啊,所以先识字,而《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大体都是为了识字,当然也有其它的用途,但是最主要的是认字,现在我们的教育观念就是要认字。只要有字就可以认字,所以《三字经》可以认字,《论语》也可以认字。

因此,我们一概遵从意义的高效来选择读书的顺序,尤其儿童与我们大人不同,儿童对于好懂不好懂,理解不理解是不关心的。所以,从《三字经》、唐诗教起,老师说他们都肯教,家长也说教《三字经》,我接受,你教《论语》、《易经》,我不接受。假如有这种老师和家长,统统都是不合人性,统统是以自己的心情来限制孩子的成长,这叫做自以为是,这自以为是往往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只要你完全明白读经的理论,你就不会说从《三字经》开始教,你会说老师你为什么教《三字经》?我们要知道,儿童不以理解为标准,只有大人才以理解为标准,不要用你大人的眼光来限制儿童。

那他们就说教《三字经》比较有趣啊!为什么有趣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文句读得不长,节奏感很强啊。

我们就应该跟他说,所谓的节奏,真正的节奏,天地间的节奏,它是变化万千的,让它三个字或五个字不变化地用,那是人为的,那是虚假的,那是不自然的。所以你如果让儿童一开始就读《三字经》,当然也有进步,但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他头脑就笨了。所以一定要唇齿错落,越高明的音乐,它的节奏越多变化;越低俗的音乐,越少变化。所以为什么不要听流行歌,先不要说它的旋律,就是它的节奏也是太缺乏变化了,非常死板,儿歌呢?节奏是非常的简陋、死板的,凡是这种节奏听多了,都会让一个人比较肤浅。

所以从儿童一开始接触节奏,我们就让他多变化。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说:“若是三字、四字一句的还行,‘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六字一句,像这样,二岁三岁的孩子读不来呀。”其实没关系,你把一句分开读,有朋二个字,自远方三个字,来一个字,所以短的节奏可以和成长的节奏,长的节奏可以分成短的节奏。等到他能把六个字,七个字串起来的时候,他的聪明才华就增进,等他再来读三字经,他就更有兴趣,所以高的可以涵盖低的,难的可以提升简单的。

于是你就要考量考量了,你教什么。这是教育的智慧,千万不要短视近利。好,这些传纸条的问题都解释完了。好,没什么好解释了。今天很高兴,我明天还会留下来,一直到明天大家都集训完,我才离开,所以我们大家都还有交流的机会,谢谢各位。(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3:47:55 | 只看该作者
“数理读经”的构想兼谈人类的两种理性
     ——王财贵先生讲于2008年2月北京四海读经研习会
天涯在小楼根据录音整理
  
  读经教育发展到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问题——这都是一些大问题——大家可以经常沟通。有时候沟通是有结论的,就形成共识。有时候沟通后没有共识,就各持己见,我觉得这也很好,因为每个人都依照理性的思考,依照他的良心去做,就是有意义的。不一定每个人都要一样,甚至做法也是,大家所作是同一规格模式很好,但是互相观摩之下,各展长才,每个地方都有特色,也没有什么不好。老子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是很高的智慧。孔子也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是最好的EQ,外国人讲EQ,其实中国文化EQ最高,包括现在讲和谐社会,他也不是要搞一言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看法,但是这个自己的看法,不要像台湾一样,两个党都有自己看法,他们都宣称爱台湾两千三百万同胞,但是他们天天吵架,甚至打架,像这样的各持己见就不是好事情。
   所以各持己见应该怎样呢?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就是好事。仁者往仁的方面偏,智者往智的方面偏,依照我们对这两个观念的了解,会发现,仁者当然了不起,智者也非常值得敬佩,所以就形成整个社会、形成人间相辅相成的局面。如果有人像把我刚才所说的台湾两个党在那里内耗、自己斗自己、消耗台湾的社会民风活力,他们也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不是的,他们叫做狗咬狗,叫做刚愎自用。
   什么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形成丰富多元的局面呢?这就要看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也来自经典啊,出自《易经•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那个“之”是指上面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一段观念就是“道”,道以阴阳的方式化生万物,所以继之者就善,成之者就性,仁者见此道之变化,于是往仁的方面体贴“道”,智者从智的方面体贴“道”,“仁者”“智者”是主体,去体贴客体的“道”。两个主体他们有共同性,这个共同性本来就是道。人性是从天命阴阳而成的,从道而成的,所以你本质也是道,就可以去体贴道。
   但“道”是客观的理,你的道却在于主观的生命开发。客观的理是完整的、超越的,你主观的开发是有限制的,仁者限制于仁的方向,智者限制于智的方向,但都以道心来体会道,都以主观的道来体会客观的道,当一个人能这样的见识的时候,就是一个君子之人、一个有德者。
   那么,仁者也是有德者,智者也是有德者,不妨害各自的一偏之见。而仁智就是阴阳,阴阳合起来就是道。如果仁者见到了道的“天心不忍,天心生深?”一方面,智者看到变化的一方面,从天生万物、悲悯万物的一方面来看道,于是道的两种重大特质就被人间所认识。而仁者虽然认识的是道的仁,但是当他与智者相遇的时候,智者表现了他对智的见解,如果仁者知道了,请问仁者会以什么态度来面对智者,是把他打倒嘛?不是。一定是尊重、欣喜,然后观摩学习,所谓“见贤思齐”,因为仁者还是有偏啊,不够啊。没有人是当下就够的,孔子一辈子就是学,所以仁者的生命遇到智者就开阔了。智者也是如此,智者遇到仁者,他的生命就开阔了。于是仁者往智者看,智者往仁者看。那他们放弃了自我怎么办呢?他们不可能放弃自我,也不可以放弃自我,但是他们向不同的方向看,于是两个人可以交流。每个人都日渐扩充自己向圆满的人生走,到最高境界就圆满无尽、圆融无碍,这叫“圆教”——圆满的教导。
   如果一个人能以这种心态来面对自己、面对人间、面对天地宇宙,将是何等的笃定,何等的光辉啊!为什么不这样做人,为什么不这样做事?所以没有立下这种做人做事心愿的人,都是自讨苦吃,都是障碍自己,一生就白活了。
   像我今天这样的讲话,这样的教导,这叫文化的教养,有这种心愿的人就是有文化心灵的人,而且现在不仅是一个人要如此,我们认为,一个民族,或者说你为民族着想,你负担民族发展责任的人,也应该指出一个民族发展的方向。这种方向依然如此,没有一个民族可以自己宣称,他已经尽了人类心灵所有成就,也就是说他能尽了理性的表现,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当下这样说,因为那是一个理想,圆满无尽圆融无碍是一个理想,在现实中你不可以站在一个点上宣称这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成就了人类所有的理性、所有的智慧。
   所以假如你发现某一个民族,他们的文化有缺憾,请你不要惊讶;如果你发现我们自己的民族并没有尽了人类一切的聪明才智,你也不要气馁。从古以来,如果有人说,中华文化是天下最高明的文化、是完美的文化,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们应该把他当作是勉励子孙的话,不可以当真。如果你把他当真,那么当遇到外来文化,你就要变成“义和团”。不过,如果你遇到外来文化,确实别人的文化有光辉灿烂的一面,比照起来自己的文化有不足之处,你也不要灰心丧志、如丧考妣。假如你灰心丧志,反过头来咒骂祖先,那么你不是“义和团”,你是“五四”。
   中国近一百年来就是个莫名其妙的时代,我们的民族只有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是“义和团”跟“五四”。在历史上,义和团先出现,失败了,起而代之的是五四,五四好像是成功了,但是五四成功了,中华民族大为失败了!你这个成功有什么用呢?到现在我们还笼罩在五四成功的光环中,这个光不是太阳光的白色光,这个光是黑光,不知道有没有叫黑光的(笑)。最近几年才有一些光明的迹象,什么意思?就是现在已经渐渐有人,乃至于为国家民族负责任的人,渐渐都知道,中华民族是有文化的,这一个简单的常识,要经过一百年的动荡,要牺牲几千万人,才能够知道,中华民族就笨到这个地步。有人说,没有经过那些浩劫,中华民族不会觉醒,你把中华民族当狗还是当猫啊!中华民族是人!是人的团体!假如是人就不应该这样看,不是把你推到危险的边缘,你才猛然反省,这是没有用的人。一个读书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从一开始他还没有走到危险,就知道不要走向危险,而走向正途!为什么一定要经过危险,经过流血才能反省?我不相信人类一定要这样子,我们的子孙不可以这样子!你希望你的孩子一直走到悬崖边缘才猛然反省吗?走到悬崖就能猛然反省吗?所以不可以把这个看成是人类的常态,这是人类的变态,这是不可以的,我们要预防的。
   那我们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来预防呢?就是希望人一开始思考的时候、张开眼睛的时候、一开始说话的时候,都凭着良心,都面对道、面对真理。凭着良心不一定直接达到真理,但是凭着良心至少不会偏颇太甚。而且凭着良心的人,当他一偏颇,很容易接触不同声音,一个有良心的人是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这种人就是有德者、有教养的人,我们教育就是要先教养出这种人生态度,而不是先教养出有很多专业知识,也不是先教养一个人可以谋到好职业、赚到好多钱。如果没有这个人生态度,那么是自己先受苦,然后跟在他身边的人一起受苦,然后让整个国家民族都受苦。所以教育最最重要的基础是要养成一个人诚恳的态度,要养成开阔的心胸、涵容的雅量,要有自我提升的愿望,那么这个人就是温文儒雅、谦谦君子,他是稳定的,他同时的幸福的,他随时是开阔的。我们一般社会上追求的现代化、多元化、创造性,所追求的这些目的,都可以从刚才所说的那一种正确心态步步达成。
   我祝福各位,祝福我们的社会,也祝福我们国家民族,要端正这种态度,你立刻可以是一个中流砥柱,你站稳脚跟,你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知道和别人不一样在哪里,你知道自己的好处在哪里,别人的优点在哪里;当然,你也知道自己的缺憾在哪里,别人的不足在哪里,那么就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现在要重新建造,这一步走出去,我们希望不要再摇摆。不是说定于一尊,即使我们说定于一尊,是指定于这一种态度,这种开放的态度,它定于一尊就是不定于一尊。这种态度是不可改变的、是一元的,只有这种想法是正确的,哪种想法?我开阔、我涵容、我提升,这种态度是一元的,但是开阔涵容提升的态度他又包涵了多元,只要他是道理,统统是我所接受的、我所要保存、我所要学习、我所要发扬的。这才是真正的多元。不是各打五十大板叫多元。在你的一元心态中,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多种智慧,乃至于多种技术才艺——技术才艺也有相当价值啊,虽小道必有可观啊。但是如果你有一元的态度,去面对多元的成就时,你会产生另外一种能力,就是对这些多元,能分清他的本末轻重,知道他的先后顺序,所以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他含有无穷的智慧。
   物有本末是什么意思?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处和末节处,人类文化也是这样,王弼有一篇文章叫做《老子微旨例略》,这篇文章,篇幅不大,但是非常精深,这篇文章要读的。他一开头就说,老子五千言,可以一言而蔽之,“噫,崇本以息末而已矣”。儒家谈本末,是说“本立而道生”,老子也谈本末,王弼总结出来说是“崇本息末”,而且认为是老子五千言的总结,就好像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一样。
   这样一来就麻烦了,在训诂上产生问题了。“崇”没有问题,尊重的意思,“本末”没问题,哪个字有问题?“息”这个字有问题。看到这四个字,望文生义一下,你了解到什么?或许你可以从国文的能力来了解,或许你可以以对老子的了解来推测王弼的意思,那个“息”,意思是什么?在训诂上,“息”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是“休息”“止息”,让他停下来,摆在一边,崇本息末,意思很通顺,是不是这样?“息”还有一个意义,比如一个人在树荫下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天地也要休息,像现在我们来开这个座谈会,是不合天理的啊,因为现在天地本来该休息,秋收冬藏嘛,结果你从那么远跑来,所以我们现在应该休息(笑)。但是天地休息是为了什么呢?冬天过去春天会来,万物生长。人也和天地一样,休息之后,会更有精神。所以“息”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生息”。我们一般也用这个意思,比如你去银行存款,他会给你“利息”,息不是增加了吗?我们说“消息”,消就是消沉,息就是生长,这件事的消息如何,就是这件事到底往前发展呢,还是往后退缩,所以你要打听消息。因此“息”有“生息”的意思,“崇本以息末”,就是推崇根本而来生长支末。种树就是“崇本以息末”,因为有本,所以枝叶渐渐生长。那么请问这句话应该用哪种意思来解释?这就可以讨论出你对老子的了解。今天不是讲老子,我是要带出本末的问题。
   世间事有本有末。虽然这个本末因你的态度有所取舍,但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道心只有一个,可见本末是有一定性的、是客观的。只有当心灵不够开放、不够光明的时候,当你不能照透客观的本末,而有自己主观的本末,你才会认为他的本是我的末,其实两个人都放下己见,都归于道的时候,是会有客观上的本末的。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看,但我认为客观的道理可以这样看。
   说“道的表现”有本末,我们就可以说世界上的文化也有本末,从人性说本末,而人心就是天心,就是从天道来说本末。也就是说,人类在天地间,所表现的成就才华,哪些是本,哪些是末,是一定的,不可以强词夺理的。这样就越来越难了,一个人愿意开放自己心胸,这是第一步的困难;第二步,你要体贴这么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哪是本哪是末,也就注定你的民族往哪个方向走,这不是很重要的吗?这就更难,即使你有诚意还是更难,当然我们说一个有诚意有良心的人,会很容易发现本末在哪里,而不是依照自己民族的传统和偏见来看。

   今天研习会给我的题目是数理读经,我就从这个地方说起,讲那么久,才进入主题,但是冯哲主任说今天让我随便讲讲,所以我就随便讲讲,大家随便听听,如果听得不愉快,那就打瞌睡也没关系(笑)。

   好,文化表现,依照人性依照天理来说,应该有本末的区别。而当每个民族不能够完满一切文化成就,要想随时开拓自己,就有两个时机:一个机缘是随时反过头来反省你的人性,也就是说让人类回归天德。你发现自己的德还不足,这自我发现,是一个民族成长的机缘,自己成长,自己开;。另一个机缘是,你遇到别的民族,看到别的民族有别的文化表现,可以促使你去反省,到最后也是自我反省。
   一个人也是一样,我们的成长有两种机缘。一种是自我反省。一个人能够自我反省而让自己日渐充实、日渐光明,这个人是有大智慧的,按照孟子的说法,有四个人可以做到这样,这四个人又分两组,第一组就是尧舜,“尧舜,性之也”(《孟子•尽心》),他们对于德的开发,从本性来开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啊,所行皆是道。另外一组是汤武,“汤武,反之也”(同上),是反过头去,日常所有事件中他都反省回去,我这样做对吗?我这样做完整吗?我这样看高明吗?这叫汤武反之也。有这两种心态,一种“性之也”,一种“反之也”。而这两种心态都要圣贤才能表现完美。我们一般人如果要学,不能学“性之也”,“性之也”就是所谓天纵英明啊,你要“反之也”,就是返回到你本性当中,返回到天性天德,这样来开发自己。其他一般人,如果不能自我返回去,就要接受到外界的冲击,如果接受外界冲击而去深入了解他人的表现是否符合人性,不仅看是否符合他人的人性,也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人性,所以往外去追寻,到最后还要返回自己的良心,因为他的心就是你的心,他的表现假如是合理的,你就该想,你自己也应该有这种表现,这叫学习。一个人必须如此,才能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一个民族需要如此,才能长进。
   我们中华民族本来是一个好学的民族,他有自己的开发,我们中华民族所开发的,假如你深入了解,你会发现,中华民族对得起人类,他开发了人性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开发到了非常高明的层次,所谓“实践理性”的开发。以儒道两家为主,还有许多其他层次没有达到这么高明的思想家,那叫诸子百家。层次最高明的,智慧最好表现的人,叫“圣人”,其他叫“贤者”。圣人所代表的学派,他们的书叫“经”,这些还不够高明的思想家叫“子”,诸子。所以经和子是有很大区别的,“经”是圣人的表现,圣人是完满的人,最好智慧的人,诸子呢,是他有理性表现,但还没有达到最高明境界,所以不可以把诸子和儒家等同看待。近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要把儒家的地位压下去,把诸子的地位提高,认为学术的价值不分等级,学术就是学术,搞韩非子、墨子和搞孔子、孟子同样价值,这是思想的混乱。你的学术如何精致是一回事,你走哪一条路是另一回事。现在的学术界是不知道的,不能分别的,不能分别“方向的”问题和“前进的远近的”问题,“方向的偏正”和“前进的远近”这两种概念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人说我研究儒家,对儒家有了解,有人说我专门研究韩非子、墨子,而这个研究韩非子墨子的人,穷尽一生,把韩非子墨子研究得非常精深,走得很远,而这个研究儒家的人,才气不够,用功不够,他走得比较近,于是,我们学界就认为,这个把韩非子研究好的,他就是标准的读书人,应该在学术界有很高位置。这或许可以承认他的价值,但你要知道,这种价值和走对了路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两种价值判断。这也是本末啊!
   我们回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有相当广度深度的表现,最少我们看到有两家已经达到非常高明的境界,就儒家道家,光凭这两家就可以保佑我们中华民族永远流传世界之上,后来我们又吸收了印度的佛教,这是我常讲的话,为什么我们要吸收他呢?因为他也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其中也有道的表现,这价值虽然不是中国人开创,但是当你遇到他的时候,就像刚才所说,开拓你生命的机缘到了,虽然不是由自己发现出来,但是看到别人的表现你尊重他,所以,现在说一句跑马的话,假如中国人而不懂佛教,不读读佛经,你也枉为了中国人,因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老早就把佛教的智慧看得很重,吸收进来消化了,成为中华民族的智慧之一,而与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我们祖先用这么大的努力,开拓了这么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子孙为什么不去承继呢?你不是自己障碍自己吗?所以要有这种开阔的心胸。不是让你去信佛教,不管信不信佛教,你要尊重这种智慧,多少要有了解,到了解的时候,信也可以不信也可以,对学问的了解和对宗教的信仰,这又是两套观念。
   中华民族本来是这样好学、理性,时时想要反省自己开拓自己,而开拓自己的方法,刚才讲到一种是反本开新,另一种是往外看,多接触多学习。近一百年来,中国人遇到的另一个文化就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重点是什么?是知识。如果知识相对集中一点,叫科技。知识的成就表现最亮眼的是科技。你也可以说中国古时候也有相当的知识,也有科技,当然也可以这样讲,但是不要争吵了,中国纵使有科技,但没有现代化的科技,可以说是前科学,所以五四时代提出来科学与民主,这两个大概念的确是很重要的,这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西化的主要内容。现在全世界哪个国家学到了这两样,都叫现代化国家,如果这两样没有学成,就不叫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国家又可以叫做已开发国家,刚刚在学的国家叫开发中国家,还没有学到这两种人类文化表现的叫做未开发国家。所以现代化的现代这两个字不是时间观念,他是价值观念,是文化观念。不是生长在现代的都是现代人和现代国家,而是你有现代人共同承认的社会文化历史价值,这些价值其实都从西方来,尤其是东方民族——尤其是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人——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信心以后,全世界的文化价值几乎只剩下西方的文化价值,这就是用科学民主来代表,这叫做现代化。
   现代化需要不需要?这不用讨论了。但是我们心灵中必须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你不要认为不需要讨论,大家都能接受就行了。一个心灵明白的人,要对于自己所接受的东西,整个时代接受的东西重新思考一遍,思考这样接受合理不合理?我们是否要继续下去?所以我刚才说,现代化要不要,一般人认为你何必问这个问题呢,我们当然要追求现代化。可是你的心灵不要停在这个层次上,虽然大家都接受了,你模糊之中好像知道这是必须接受的,这还不行,一个心灵真正上进的人,你必须对社会上流行的任何观念,都要清楚明白,明白他的来龙去脉,而且明白你为什么要接受,你要用多少精神力气来接受。这很重要啊,一般人在这问题上都是糊涂的。刚才讲,西方的现代化是有价值的,科学民主对人类是有贡献的,我们大体都接受了,但是再进一步,你是否知道他为什么有贡献,假如你还是模糊的,这是很可惜的,别的观念一来冲击,你又糊涂了。这就是为什么百姓容易受愚弄,为什么社会上的人大都盲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家头脑糊涂,只有一些很粗浅的,似是而非的,或者说,你有所见,有所坚持,但是你不知道为何而坚持,这样你的生命还是站不住的。你对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走向上,我们就问一句,需不需要现代化?我们说需要。再问一句,你为什么要现代化?这就很少人说清楚。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问下一步,你如何现代化?你要做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再分下去很细,从哪里做起?这都不容易的啊。假如整个国家的领导人都不了解,那是很危险的,假如他们了解,而人民不了解,或者你自己心里不了解,你自己糊涂,你人生价值性就少了。虽然你随着众人走对了路,你还是没有价值的,你不可以只跟人家走。这在西方叫“存在主义”,你必须是存在的,你为何而存在?是因为你明白,你掌握了自己的生命,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走,为什么这样做。你一直这样想,你也会明白别人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讲、这样做,你是为自己而活。一个人要达到这样不容易,其实也不很困难,但是我们教育中很少启发这方面,就是你还没有开天眼,你开的是肉眼啊。所以大家要经常思考这些问题,你所作所为才能笃定,不会风雨飘摇。
   好了,现在不是每个人再去思考的时候,我们只要养成这种态度,随时去做,今天既然有这个课程,我就来说说,供给大家做参考。你不一定完全跟我一样想,如果你完全跟我一样想、一样做,也是你自反了,你返回自己的心灵,认为我的说法和你的心灵一致,你也愿意这样想,这是你为自己想,不是为我而想。你相通了,就自己去做,你不是为我做,不是为了读经的大业来做,甚至讲得不客气一点,你不是为了民族来做,不是为了国家来做,不是为了天地宇宙来做,只是为了自己做。当你能够这样想问题的时候,能够这样做人做事的时候,你正是为社会国家、为历史文化、为天地宇宙来做,要不然啊,都是糊里糊涂,都是莫名其妙的。
   我们再把话题拉回来,我们要追求现代化,这句话也要稍微说明一下。追求现代化一定要回归到文化本身,回归到人性基础上,你回归到人性基础、文化本质上来思考现代化。而刚才说了这个现代化,也不过是西方的成就而已,也就是说西方从希腊开始有文化的传统,经过了罗马,经过了中世纪,经过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这一长串,也是两千多年,各位,不容易啊!虽然西方的各个民族,有小民族并分过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文化的主线,一直还是继续往前走。野蛮民族打败了文明民族,野蛮民族被文明民族的文化所笼络了,所吸收了,所以人类到最后是文化的存在,不是哪个民族血统的存在,所以我们一讲西方,就讲西方文化,很少讲某个族的人。从希腊哲学到罗马时代以后的法典,再加上希伯来宗教传统,后来变成耶稣传统,这些哲学、政治、宗教,这三方面汇流到近几百年来的文艺复兴,开出现代化。从哲学对于外在事物的研究了解,开出科学,由罗马的法律,加上基督教的信命(?),开出他们的宪法,大家共同遵守的平等、自由,形成法令,就形成了现代化的民主制度,这是有本可循的啊,这些也是人类良心的表现。所以西方文化是有价值的,现代化是应该走的路,至于你走到什么程度,这或许有细节拿捏,但是这主要方向,确实是人类理性很重要的成就,很重要的结晶。
   我们以后看人类心灵的表现,可以用简单分类方法,按照一般人的观念分成东方与西方,这也迎合了哲学家对于人类理性的了解。两百多年前,德国人康德,他对人类理性的研究,发展出所谓批判的哲学,批判的意思就是对人类理性做反省和衡量,人类理性可以达到的地方,就说他可以达到,如果达不到的地方,我们就说他达不到。人类理性按照什么原理原则来发展呢?他把人类理性的原始功能大分为两类,就是人类理性的两种用途、表现。理性是近代翻译西方的名词“sense”,这翻译得不错,什么是理性?依照道理去想叫做理想,所以凡是理想都可以实践,都可以日渐完成,纵使不能全部达到,但是可以日渐向理想而趋近,因为他是合理的。而因为他的合理,纵使你没有完全达到,往前走一步,都是有价值的,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所作所为,都是糊涂的。有理想的人每走一步都踏踏实实。所以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按照理想去做事,你才能累积人生的意义,每走一步都有一步的光辉。所以凡是依理而想,都有前途可观。所以依照理想去做,纵使一时有艰难——因为普遍的人是没有理想的,一个有理想的人会立刻在现实上遭受很多质疑——但是一个有理想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他一步步都很笃定,每一步都发现了人类的意义,你越走就感觉到自己真的在活着,越活越广大。你如果没有理想,依照大家一时的赶时髦,大家向前看你就向前看,大家急功近利你就急功近利,大家趋炎附势你就趋炎附势,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纵使你一时轰轰烈烈的成就,终究烟消云散。外国有一个石油大亨,赚了很多钱,自己一生都数不完、用不完,他临死的时候,交待后人、朋友,说我死了后,你把我的棺材挖两个洞,把我的手伸出来在棺材外面,带着我的棺材去游街,让世人看看我这个大亨带走了什么,两手空空!所以一个人要按照自己认定的价值去做,这个是真正的价值、永恒的价值。我并不是说赚钱没有价值,你如果认为赚钱是应该走的路,你凭着良心应该赚钱,那么赚钱对于你来讲就是有价值的,凭着良心赚钱的人用正当的方式就算赚不到钱,他也觉得活得很有意义,所以一个有理想的人,按照理想去做事情的人,他永远是平静安稳的,这叫做幸福。
   现在我们说理性,合理的本性、合理的本能。性者性能也,从这个“性”有能力可以往前开发,在佛家叫根,我们有六根,根是可以生长的,树根不是可以生长嘛。有作用,有能力叫根,叫做性。理性就是合理的能力。人类是不是有理性,或许可以讨论,但是我们不要讨论那么多了,你大体不会承认自己没有理性,从希腊时代就规定人类是有理性的动物。康德讲的理性更有切实的意义,这个理性发挥两种作用,一种叫做思辨的思考的,大体来说成就知识,一种是实践的,对人生应该走的路如何了解如何走,这叫实践理性。我的老师牟宗三先生,有一本书叫《生命的学问》,希望大家有机会看一看,如果买不到,可以上网搜索,有人把它发在网上了,这本书大概半天就可以看完,看完以后对于人生、哲学思考有很大的好处。牟宗三先生就把人类的学问分成两大类,一种叫做“知识的学问”,一种叫做“生命的学问”。按照现在一般讲法,也可以分成科技的、人文的,或者刚才我们讲西方的、东方的。恰恰好人类在地球不同的地点,刚刚好两千多年来,两边发展的人类理性的方向刚好不同,而刚好完成这两种不同,恰好合乎哲学家对于整个人性的了解。各位,这点很重要,这点对我们人生很重要,对我们的民族很重要,为什么?因为中国从古以来,儒家道家佛家的学问,大体都是在智慧方面、生命方面、人文方面的成就,而西方在思考方面、科技方面、知识方面,也走对了路。
   我们说“东方的成就”,这个“成就”是已经成就了的,就是到了智慧最高点了,智慧是可以成就到最高点的。而西方对于知识、对于思辨理性的运用,是“走对了路”,并没有说他已经成就了,因为知识是不可能成就了的,知识是要日新月异、一直往前走的,然而知识走到哪里,这想起来是很可怕的。智慧走到哪里,它是定的,只要一个民族出了圣人,智慧就是如此,而且不同民族出圣人,所有智慧都是相通的。各位,这了不起的啊!这种学问一定要知道啊!东方的学问表现的是智慧啊,智慧是到了就到了啊!到了就到了什么意思?就是不会再长进了啊。从来没有一个人说,我学佛,我比释迦牟尼还高,那要被人笑死了。所以很多人说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进步,两千多年前就停止了,你要高兴啊!你不可以这样就胆怯了!
   有些人就这样骂中国,说中国文化春秋时代就没有长进了,大哲学家也这样看,这就是无聊、糊涂!康德不会这样看的,当然康德没有接触中国学问,但是他的学问很有中国味,康德很了不起。人类不论从哪方面走,走到最高明的地方都是相通的!
   我们回头来说东方文化,中国学问,或者说中国和印度的学问,是属于智慧之学。智慧是可以一成永成的,所以不需要再进步。但是智慧是每个人都要从零开始走,而且每个人都要走一遍,圣人走了不算,要你自己走了才算!这玩完了。所以这种学问,虽然圣人已经成就了,你不可能比圣人更高明,但是,你的民族有圣人,难道你就是圣人吗?这个民族就不要做事了吗?不是的。这个民族更有很多事可以做,每个孩子生下来他就要自己去走向圣人,每一代都这样走,这不就是进步吗?为什么那个智慧还要进步?笑死人了。
   但是西方的学问是走知识的路、思考的路。这个思考起之于人心没错,但是思考运用的地方是外在的世界,外在的世界无穷无尽,往大走是大宇宙,往小走是小宇宙,大宇宙无穷无尽,小宇宙也无穷无尽。所以,知识是永远往前进的,而知识是可以累积的,日新月异、精益求精,每一代都比前一代还要进步。有的人就看到这里,西方人了不起,每一代都有进步,我们中国从春秋就不进步,这样来比较东方和西方,认为西方人厉害,懂得创新,东方人就守旧,这莫名其妙!你懂个什么东西啊!!(热烈鼓掌)你就好好学圣人,这辈子都学不完了!
   知识要日新月异,这是本质,所以西方人本来就是走这条路,就是每天要接着往前走的。我们中国人走的路是,每个人都要走向那一个地方去,去的最高点是一致的,千圣是同一圣,诸佛是同一佛,这是他的本性,你了解了就不会心慌,别人随便讲你就不会受到他的蛊惑,这样中华民族不是马上吃了一颗定心丸吗,中华民族就不用没有信心了,这叫做一招救国!你的国家国民马上就笃定了。(鼓掌)
   从一百年前就应该这样看事情了,我们已经荒废了一百年,不要再荒废下去了!趁这个时机,走到谷底了,走到悬崖边了,该反省了!不要再恍恍惚惚了,前途是广大的!尤其是老天的厚爱,哲学家发现人类理性只有这两种用途,我们又发现东西方各成就了一种方向,而现在是东西方咨询沟通非常容易的时代,所以生长在这个年代的人类,是千载难逢,不是千载难逢,是万世才得到一个机会的!我们这一期地球,冰河期的地球发展以来,只有到现在才有这个机会。所以只要人类不再贪婪、不再战争,人类把他的理性良知拿出来,互相学习,那将是天堂世界啊!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时代,不要把古代的儒释道当作包袱,也不要把西方当作崇拜的偶像,你要把他当作人类理性应该有的开展,你遇到这种时代,要非常感激,感激你居然生在这个时代。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在抱怨我们社会,很多年轻人都愤世嫉俗,叫做愤青,这些人的生命是迷茫的,他有这么多工作要做,他有这么好的机会而不去把握,这太可怜了。但是这可怜从哪里来呢?是因为我们家庭、我们学校、我们社会没有好好教养,没有告诉他,他的眼睛都没有张开。
   所以,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假如你做所谓经典教育工作,自己先好好思考,你的清明心灵、包容的态度,会表现在你的行为言语中的,你会感染周围的学生,大家都做这种人,就会无怨无悔,所谓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天下大乐莫过于此!(鼓掌)
   
   我们下面来讲细节,我们要走的路就大概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智慧的路,智慧的路告诉各位,我们祖先都开发出来了,你只是选择哪一条路而已,你不可能重新去开了。你去选择,一种是从人生正面路走进去,一种是从人生反面的路走进去。从正面的路开发智慧就是儒家,儒家认识到人心的光明,称为本心,从本心而化,从良知而行,你就日渐光辉,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这条路,你就渐渐走近圣人,走多少算多少,走多少你的得就有多少,每一步都是你的得,从不浪费,这是回报性最强的一种投资。你的一言一行,一句好话,就为世间带来温暖,你一个好的眼神,就给人功德。所以从良知而发,是从正面看人生。另一面是相反的路,从负面来看人生,把人生看做是污染的,是烦恼的,叫做苦海,是执着的,人生是很容易执着,远离道的,人就远离了道,这是道家说的。庄子就说你有“成心”,所以他要“齐物”,人都是执着的,所以他要讲“逍遥”。庄子讲“齐物”和“逍遥”,不是说你本性是“齐物”和“逍遥”的,而是你转变了,放下了现实上的执着、造作、有为,你就翻上去,成为无为、自然。所以道家看人生是执著有为的,当然你的人生是执著有为。
   后来我们又遇到佛家,更进一步,讲的更彻底,你是五浊恶世,是百千万劫来的无穷烦恼,业障,他是这样看人生的。难道你没有业障吗,难道你没有烦恼吗?那当然有。那我们又问,难道你没有良心吗?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仁当下就可以做到成就仁者,难道不是吗?是。这两方面都对,他只是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人生。人本来就有两端,一端在上一端在下,你站在上面超越面来看,人性本来是光明的,这是儒家的看法,你从人的现实性,从人的有限性,基督教说人类是被上帝做造,从被造的有限的来看,你当然是污浊的、烦恼的。这两面都对啊。所以没有儒家道家佛家的不同,或者说不可以有争论,如果每天都在那里斗争,都是不懂理有多种,不知道人生是由不同方面组合的,有不同的表现。你了解人生,就去了解,这些圣者都是不可违背的,讲的相反,刚好相成。
   所以你把自己的生命日渐的实实在在的履行,叫践行。不客气的说,人类的祖先已经把这两条路做了示范了,教导的文章不知道有多少,他文章的主旨就表现在经、论、传中。中国有“经传”的传统,印度有“经论”的传统。“经”者,圣人所说,佛所说;“论”者,贤者所论,菩萨所论。照中国的经传传统,就是告诉你,人性是光明的,你要把你光明的人性体贴在心、日渐扩充、内圣外王。印度的经论传统,就告诉你人生是无明的,你的心灵是不安的、动荡的,在苦海中头出头没的,你要静下来,停止你的盲动,要关闭你的五根六根,回归到心灵清净,你也会发现,人性就是佛性,烦恼无常就变成“常乐我净”,“常乐我净”不是光明吗?你从人世间先退出来修行,修行后你还知道众生与我为一,这时候就开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不也是“内圣外王”吗?但所走的路毕竟不一样,你现在面对的路很简单,不需要开创,只需要你去选择哪条路。一般人是不懂选择的,一般人是糊里糊涂的,遇到哪一个高人就投在他的门下去了,将来我们要宣导给所有国民,所有青少年,不可以随便的投效哪一个宗教,投效哪一个老师,要不然社会还是动荡的,心灵还是不安的,你还是不为自己活!
   这个工作要自己做,不过你不要担心,说我选择错了怎么办?这没有什么不对,都对。有人说我走了这一边不能走那一边,我的生命不完满了怎么办?不是这样的,两面同时可以走的,只要你开放,只要你尊重人,不要用这个教批评那个教。假如有所批评,也要知道为何批评。不过这条智慧的路不是今天的重点,今天的重点是另外一条路,所谓科技的路、思考的路、知识的路。这条路中国人不是不懂,不是一点成绩都没有,李约瑟不是说,中国的科技成就老早就非常高明了,这个西方人替中国人打气。其实他打气也没什么意思的,没有就没有,有什么关系呢?(笑)不是没有,我们是不够,我们知识没有达到精密的阶段,我听说净空法师说,中国古人为什么不发展科学?不是因为不懂,不是没有头脑,不是中国人没有逻辑,而是古代圣人早就看出来,科技发展是有危险的,知识发展到某一个高度的时候,正好把人类推向深渊,使人类毁灭,这种讲法也颇有意思,虽然不科学,但是很有意思(笑)。
   各位你应该怎么看这个问题,科学是什么?我们要不要科学?这两个问题还很简单,比较难的问题是,你要用什么态度面对科学?不是科学是什么,我们要不要科学,我们现在讲现代化,他的价值已经很明显,科学就是那样的东西,比较原则性从本质上讲起,科学就是人类从思考理性出发而对于天下事物的研究,这种学问叫科学。science本来就是合理的、有次序的学问,所以在古希腊,科学和哲学是一样的意思。你有合理思考,按照一定步骤不慌不忙,没有错误,这种学问叫做科学。现在科学这个词语被自然科学给占用,本来所有系统明白的学问都可以叫做science,叫做科学,结果西方自然科学独大,就占用了科学。我们现在一讲科学就是所谓自然科学,当然我们也有人文科学,其实现在人文科学不是真正从人文出发的科学,而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这里是有不足的地方。我们不讲这么多。
   回头来说西方走的这条路,思辨理性的路。我们明显看到的成就是科学。现在中国人所了解的只是物质的科学,乃至经济的、可以赚钱的。我们讲“科技救国”,现在不是常喊这样的口号吗?是什么意思?就是用科学技术来带动经济发展,让我们赚很多钱,就叫科技救国了(笑)。你没想到科技救国这个词是,我们依照人类思考的理性发展,对于天下事物的研究,更加清楚明白,来表现人类天生的本分,来尽我们的天德,这也是老天给我们的德性啊,你把他发扬出来,人生几十年,你很努力对事物之理——朱子所说总体天道是一个太极,一根头发也是一个太极——对每一个太极研究清楚,这也是天德啊。刚才说科技救国,我们老百姓心里是想为赚钱来做,还是为尽人类的本性来做?依照我的了解,很少有人想这是人类本性,人类理性有思考的能力,有好奇心面对这个世界,都要用这个合理的思考来了解、分析、综合他,然后完成非常明白的学问。中国有人这样想吗?没有的!从五四以来就不这样想了!到现在还不这样想!这就是妄想!这样你学不好科学,就算学好了也对世界没有贡献的!也许将来毁灭世界的是中国的科学!莫名其妙!你这样学科学是没有创造性的,你只会用,这不合理的。
   所以我们正本清源,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要知道他的价值在哪里。所谓价值都从人性出发才有价值,依照天道才有价值,不是你赚钱就有价值,不是能够把别人打败就有价值。固然可以赚钱,可以攻击别人,但这不是科学的本质,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国民,我们要回归人性,来研究科学,来提倡科学,这样我们才对得起人类,这个科学才不会作怪。
   一百年了,白白浪费中国人的聪明,现在学校人们还在一直教科学,数理化数理化数理化,天天在数理化,你教出什么中国人的科学能力了?!你教出什么中国人为整个人类思考做贡献的心灵了?!你没有!你假的!整个教育都作假了!你怎么对得起天地,对得起西方人,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啊!
   所以人类两种理性都要开发,我们第一个工作要继承自己传统,刚才说过了儒释道三家你可以自己去选择,但不要执着于某一条,因为这三条路统统是一样的目标,只是你对于人生看法不同,走了不同的走法,走到最后都是整个人性完全开发。用佛家的话讲人性就是佛性,用儒家的话来讲人性就是天性,人与宇宙是相通的,你的道德次序就是宇宙次序,你的道德体悟就是整个宇宙生生不息,人德就可以通于天德,众生就可以通于佛法界,这种智慧是人类非常宝贵的成就。不可以以西方一时的光彩,来否定了中国的智慧,那样你是因小失大、舍本逐末!刚才讲本末本末,等一下要讲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为什么中国的学问是本,西方的学问是末?这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才这样说的。为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你不要以为这是民族主义!现在的学术界,群言摇乱!整个民众是不知所从,见了风就是雨,拿了鸡毛当令箭!就不曾好好思考每一个观念,你思考了以后别人说什么都不怕。人家说你保守,我就保守怎么样!人家说你开倒车,难道你开车就只往前开而已吗,这个车子谁买啊!我就开倒车,怎么样?(热烈鼓掌)你复古,我复古怎么样!文艺复兴不是复古吗,叫做复兴,那是复希腊的古,人家复古叫做反本开新,西方人都不怕复古,为什么中国人怕复古!莫名其妙!  
   所以,我们到了静下心来,立稳自己脚跟,明明白白做人的时候了。首先要从我们这一批对经典还保持一种向往之情,一种敬重之意的这批读经推广者做起,因为别人是不可教了。我们就教导下一代,所有经典都是智慧之言,都是开放的心胸,都是创造性的语言、原创性的思想。好好把握,你将会发现人类的多元,正视人类的丰富,而这个丰富都处于同一个人生,不管哲学家还是圣人都这样讲。哲学家就康德这样讲,圣人儒释道三家都这样讲,你明白了你会相信。
   现在时间已经不早,十点半,休息一下,等一下,我们要讲的是,你面对西方这一套成就,你要把握他的源头,所谓正本清源。人家走了两千年,你也要自己走一遍,你走一遍不需要两千年,很容易的,以下我们就讲应该用什么心态面对,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让我们吸收西方文化成为真正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人类。等一下就讲实际的问题,刚才只讲大观念,很不好意思(笑,鼓掌)。


   大家很不容易相聚在一起,我的责任重大,所以就越讲越投入,就情不自禁,意思就是会情不自禁的骂人,(笑),我不喜欢骂人的,我是温文儒雅的人,(笑),而且骂尽天下人,当然包括我自己了,因为我们就在这个时代中。
   刚才讲了些大道理,有时候大道理是不切实际的,有些人会听起来觉得夸夸其谈,讲这个有什么用。刚才说了,如果是从本性出发的大道理,他同时就是可以实用的,凡是道理都可以用在现实中,因为所有现实从大的眼光来看——刚才说物物为太极,每一个事物都有他的道理——从大道理出发,可以下降来开出完成任何的小道理。
   刚才说了整个历史文化,人类理性开展的大略的方向,于是我们要有一个观念,真正多元的观念,所谓圆满无尽,而不是平板的。如果只是知道我们要多元,最后将没有归宗。没有归宗的多元是糊涂的,到最后往往是,要么坚持己见、不理他人,要么糊里糊涂、各打五十大板。其实不是,多元要从一元开出,这叫“一心开二门”,这是佛家的术语,《大乘起信论》,特别讲一心有二门,“一心”在佛家是“佛心”,在圣人呢,就是“良心”或者“圣心”,开出“二门”,不是开出平等的二门,是开出上下的二门,按照佛家的讲法,上开“真如门”,下开“生灭门”,真如者,真正如其所如,所以真就是如,就是世界的万象本来是什么,你就依照他本来的面目来认识他,这叫“如其所如”,佛家认为一般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有限的、无明的、污染的,所以你对世界的认识是假的,这个“假”要去掉,去掉“假”以后就是“空”,去掉假的空,“真”的面目就显出来,所以“空”就是“真”。“如其所如”叫“如如”,什么叫做“如如”?就是“真”的世界的本相。真的世界的本相,一方面说他是“真”,一方面说他是“空”,你说他是真,他就不是假,从去掉假这里说空,所以“空”不是没有,空就是“真”,空就是“如”,空就是“本来面目”,这种心就是智慧的心、超越的心,用这样的心面对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这个门叫做“真如门”。而众生的心,不只能开“真如门”,不只能成佛,他还开“生灭门”,生灭就是“无常”,所谓“生老病死,成住败空”,在时间空间中的事物就是无常,无常是苦,这叫生灭门。
   “真如门”是一元的,只有在“生灭门”处有多元。用普通的话来讲,我们人的本性上通天德是一元的,但人在现实上的表现,受限于民族性、时代性、个性,所以就有自己生命的特质,这种生命的特质,刚才说如果是合理的,就是文化的特性,如果是不合理的,就是个人闹情绪。多元是在生灭门说的,是在现实上说的。
   刚才至少讲了两元,这两元是大分为两元——知识的学问、智慧的学问。智慧的学问这边至少有儒释道三家,现在如果加上基督教,或者加上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式一神论的宗教。这个宗教也有智慧的意义,这一门其实是走向真如门的,我们说真如门是一元,不过走向真如门的方式有多种,是因为人类的历史文化,或者你的个性、理解能力不同,而有不同教开出来,来引导众生。所以智慧之学本来上通于真如门,本来就是真如门直接的开显。而生灭门,依照人类特别的心灵,所谓特别的心灵,西方讲的很好,或者叫做思辨理性,这在东方,儒家叫“见闻之知”,在佛家叫“识心”。佛家把心灵分成两面,一面是“识心”,一面是“智心”,修佛法就是“转识成智”。对世界万物认识的心,不管你认识的多么清楚,用显微镜看得多么清楚,或者火箭发射去探索外太空,不管多么广大多么微小,你不出用自己的“识心”认识世界的规范。所以依照佛教的方法,人类的智慧之学是开显“真如门”,或者说人类的良知是表现天德,而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广大,多么精细,你永远在“生灭门”中,都在“识心”范围之内,在佛家看,世心要转的,不转就不能悟道,所以叫“转识成智”。
   刚才说知识的学问、生命的学问是人类心灵的两大表现(动作,左手在左,右手在右),我的手是这样比的,但是下面我要换一个手法,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的学问(左手在下)、一种是生命的学问(右手在上),各位,手法不同,就代表心灵认识不同,客气的讲,人类的文化有西方文化(左手在左)、有东方文化,(右手在右),不客气的讲,壁立千仞,真正从最高点讲下来,从天眼看下来,人类的学问应该是知识的学问(左手在下)、生命的学问(右手在上),应该是西方的学问(左手在下),东方的学问(右手在上),你懂吗?
   你不这样看,能够真正安排人类学问的轻重、本末、先后吗?你不这样安排,对得起你的人性吗,对得起国家民族吗,对得起这个时代吗,对得起天地吗?所以不是我们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而自称中国,不是我们几千年出了多少圣贤,所以这样讲话,不是,而是要跳出你的民族,依照人的本性来说这样的话。人类理性的两种表现不是并列的,它是隶属的,有一个是主导的,有一个是被主导的。如果你能这样看,这叫做天尊地卑、乾坤定理,你的心灵才能有最大的厘定,我们人类才有前途可言,你才可以上通天德、下开人德,不然人类迷茫的啊。
   清朝末年张之洞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在很多人对这句话起反感。你问过自己为什么起反感吗?他说把西方看得那么低,这是中国大汉沙文主义,所以起反感。如果你这样认为,就不是知识分子,张之洞是不是真的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来说这句话,你还不知道呢。比中国清末的维新,日本“明治维新”比较成功,虽然也不是最好的,但中国学习西方比日本还差一级,为什么?因为起步就不一样,失之毫厘,缪以千里。明治维新的起步就相当正确,伊藤博文这些学者跟天皇说,现在我们遇到两种学问了,一种是从唐朝以来的汉学——日本是从唐朝以后才有真正的文化,学唐朝的,叫做汉学,现在又遇到西方,日本比中国开放的早,本来中国明末利玛窦来的时候很早已经接受,但是清朝闭关自守,日本到明治天皇的时候就知道不能只有汉文化了,有西方文化进来了,但是这些学者跟天皇建议,汉学如米饭,西学如小菜,你吃饭要米饭配小菜,所以明治维新有相当的成就。请问中国人怎么面对西方?你到现在整个民族还这么混乱,这不是没有原因的,是你自己的心灵造成的,整个民族走错了路。所以我们要开出眼界,看清人类理性的两种表现,一个西方一个东方,一个知识的学问一个生命的学问,一个识心一个智心,你要想到佛教讲“转识成智”,儒家讲“内圣外王”,“外王”要用“内圣”来开,所以“内圣”是本,“外王”是末,佛家讲的更彻底,你的“识心”的知识都是障碍,“知识障”,你的“识心”是要转化成“智慧”的。这就分清两个层次,不是两个面向,面向是平列的,层次是上下的,这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是日本人这样讲,张之洞这样讲,只是这样吗?不是的。康德把人类理性二用分成思考的辨别的理性、实践的理性。他说实践的理性是人类理性的“拱心石”,就是有一个拱门,拱心石就是中间那一块最核心、最重要的一块。人类的“实践理性”有优先性,优先于“思辨理性”,这是西方人说的,你不是说要全盘西化吗,你根本不知道西方是什么!西方也是这样讲,你懂吗!所有有智慧的人所见都是雷同的,因为圣人所见都一样,英雄所见略同。你学什么西方了?你只是用庸俗的心,用功利的心来面对大时代的问题,这怎么可以?所以没有知识分子了!没有会思考的人了!你这个民族要交给谁啊!要反省了!

   好,现在把两大学问讲的比较清楚了。我们现在中国的学问要继承,凭什么继承?已经讲很多了,我们读经就是一个很简单、很良好的方法,饱读诗书、满腹经论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开发他,你的肚子里一点东西都没有,只是一些时代杂乱的风气,这种人能够点吗,能够醒吗?龙都没有画好,你怎么给他点睛。所以要先画龙。有人说,你读经就好了吗,我没有说只读经就好了,但你不读经一定不会好!(鼓掌)
   中国文化就这么简单可以传下来,我们相信人性,相信智慧是不死的,人心是永在的,很容易就被发现的!只要你不用莫名其妙的手段来压迫他、障碍他,所以读经这条路,我很有信心。不过,有人说你只是在复兴中华文化,因为中华文化好像是被遗忘了你要复兴,很多人笼统的有这个观念,质疑或赞叹。我经常到一些地方,大家就说你复兴中华文化怎么样怎么样,没有时间的时候,我就和他说不错不错,有时间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你错看我了,我不是为中华文化复兴而来,这是人类必走的路,不是中华文化而已,就是西方人将来想要走出人性的光辉,他对于东方的智慧之学,对于东方的实践之学,他也要好好的来学习,西方人要学的还很多,不是只有东方人要学啊。所以人类把互相仇视敌对的心放下来,对自己是有好处的,对世界是有好处的。
   我们中国也要静下心来,一方面继承自己传统,一方面要知道人类理性还有其他的表现,虽然是比较下层的表现,但是你就在现实中生活,怎么能对现实的学问不了解呢?但是你要对现实的学问能够使用他,恰当的安排他,这就不容易了。你又要开发,但是不可以受他的迷惑,这就更难了。这就要求你有一种天德,来好好把人类的心灵结构想清楚,你开发了“识心”,开发了现实的学问,这个现实学问要供人生智慧所用。所以什么是智慧?就是使用知识的能力。你没有这种能力,一直去知识的发展,你人生有什么意义你就不知道,你不能善用他,不但得不到他的好处,可能还会被他所害。所以要有智慧,才不会有差错。
   我不知道西方人的智慧达到什么地步,但至少他们有一个规范在哪里,就是上帝,就是耶稣。耶稣是看不起人间的,所以西方人好好信他们教,他们的科学不至于走得太偏差,因为你不可以违反上帝、代替上帝,这是他们的界限。如果中国人来学科学,就不是依靠上帝,他会有另外一种面对科学的态度,这样你有能力去发展科学,又有一种能力来应用科学,你才可以安心的走科学的路。中国人聪明、中国人用功,只要给他一定的经济基础,将来科学发展无法限量,但是你不把这种智慧的能力(应用科学的能力)开发出来,将来中国发展出科学,不一定有益于世界。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西方,先不讲民主那一面,那一面不太好讲,也不太适合讲,如果我讲太多,下次可能就不能来了(笑,鼓掌),我们讲科学,比较中性的。
   首先,科学是要学的,科学是有意义的。第二句,科学是本来人心中就有的。第三句,你不要害怕科学。第四句,学好了科学你要善用科学。这讲起来这么简单,但是一百年来,我们没有走出来。所以不要认为这么平淡无奇你就看不起,大道至简,你回到本源,什么都很简单。
   我再讲一遍,第一句话,知识要学,科学要开,这是对人类有价值的理性表现,所以当然要学西方;第二句话,科学或者知识是本于人心,本来就是人的理性要求,也都从理性开发出来。你没有眼睛怎么看显微镜啊,你没有思考的能力怎么研究有系统的学问啊,所以不是学问重要,是你的理性重要,你的理性本来就有这个能力;所以第三句话,你不要怕科学,你只要开发你的人性;再有第四句话,你开出科学做什么?你要能够掌握他、应用他,好好为人类服务,真正迎合天地之性。天地给你这种能力是有安排的,天地是一个整体,你的人性也是一个整体,整体之中有本末轻重,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就能很好的发展科学。而且,依照我们刚才这样说,科学是这样亲切,他是很简单明白的,你为什么要害怕科学。
   人类本来就能研究科学,而我们依照西方发展来看,他们走对了路,什么叫走对了路?他们先开发出人心的逻辑,用逻辑的能力来面对万事万物,用逻辑的能力来思考,首先表现为“分别”。佛教说“分别心”,认为是不好的,但西方人认为这是了不起。这要看你怎么看人生,或者两方面你都要注意,都是真理。所以人类认识的心灵第一度表现就是“逻辑”,“逻辑”就是“分别能力”,分别后有系统的能力,就把分别的东西最终综合起来,所以“分析综合”,统合于思考历程中,都源自于逻辑和分别心。西方人有逻辑的能力,我们中国人也一样有,富人有穷人有,古代人有现代人有,都一样。所以面对西方文化不要害怕,我们一百年来就是害怕。害怕后起了一种心,既然认为他有无上崇高的价值,你又害怕他,就产生一种科学教育的特色,就是全国所有学生,从很早期,从幼稚园开始,就给他很重的科学的功课,重到他承担不起,重到每个人都要费80%的时间精力来读科学的科目,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把科学学好,就可以科学救国,我们这样救了一百年,到现在科学还是不好。
   我们就要问,科学是那么困难吗?一定要像西方两千年的发展才有近代的进步吗?而中国没有两千年来这样的传统,所以今天科学就学不好吗?是这样吗?还是科学本来就是人心有的东西,只是我们祖先没有开得这么精致,不是古代没有,是没有这么精致。那我们现在用精致的心来开,就能开出精致的科学。要开发多久呢?要两千年吗?不是。要多久?三十年,只要你走对了路,就三十年。你去看西方科学家,都在三十岁的时候有成就了。一个孩子十岁左右展现他科学的兴趣,三十年以后,四十岁就有成就了。如果四十岁还没有成就,这个科学家很难有成就了。为什么这个人到三十岁四十岁就有成就?第一点我们人心中本来就有科学,第二点我们要说,科学的成就是不容易的,因为你的心要这么清明,你要这么用功,要关在实验室里一步一步走,失败了也不气馁,这种心灵是很少的。你去看我们学科学的大学生,有几个立志我就关在实验室里,我就做我的研究,世界的声音充耳不闻,我十年不下楼,哪一个学科学的大学生有这种心态啊?假如没有,纵使有科学的能力,也没有用,而假如你有这种心态,却没有才华,没有天赋本性,也很难成就。
   所以要成为科学家是有条件的,第一个条件人人都有,都有逻辑的心灵,都有好奇心,都可以做相当研究,第二点,你要做精密的研究,要一步步走,要投入的走,要长期的走,第三点,还要有走得很快的能力,这是你的禀赋天性,这不是努力就来的。有人说写书法、弹琴、画画,要成就大家,你要有天生的才华,你说我没有那么大的天赋,凭你的努力也可以有相当的成就,但比较难有开创性的成就,就是很难成为时代性的大师。当然也不一定,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天生的内在的聪明更容易打开,所以人人心中都有完整的天生的聪明,只是有重重的障碍,有人障碍的浅,就开发的快,有人障碍的深,就开发的慢,但是依照你的努力,障碍都可以解除一部分。这大家都知道的,一分天才九十九分努力,你说九十九分天才一分努力,都可以,反正天才加努力,有天才而没有努力不会成就,你努力了而没有天才,也没有办法超越前人。科学依然如此。人人普遍都有,哪个人能够立志往前走,不论成败,不为名利,这很重要。牛顿不是为了成名,不是为了赚钱研究科学的,爱迪生也不是的,爱因斯坦也不是,反正你所知道的西方重要的有创造性的科学家,统统不是为名为例而来,他们都是依照人类的认知能力,老老实实走他们的路,走得出来,对世界有了贡献,他们难道就沾沾自喜吗?不是。走不出来,他也非常笃定,没有抱怨,对待科学的态度其实是合乎德性的。就是不为名利,只为真理而奋斗,虽然这个真理不是智慧的真理,乃是知识的真理,但是你为知识的真理而奋斗,不计成败,这个人也有德性。所以没有德性就没有科学,只有功利心。刚才说用科学来发展经济,假如政府是这种科学政策,是不对得,假如青少年是这种求知的心灵,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现在要宣导百姓有一种正确的学科学的心态,就是不害怕,老老实实,依照人性的理解能力而开发出对事物的研究,还有一点很重要,研究到哪里算哪里,研究的有成就也好,研究的没有成就也好,必定有成就!为什么,因为广土众民中必定有有才华者,只要你让中国有数理能力的学生,不要引导他走向功利,这些人里必定有有才华的人,必定有肯为真理奋斗的人,一千万人里有一个,我们中国三十年就成科学强国!
   我们认为西方某些国家是现代化的先进科学国家,但你要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一个国家只要出几个科学家,就是科学国家了!我们中国这么多人,难道不能出几个科学家吗?就没有。如果有科学家,怎么来的,都到美国训练的,在中国就训练不出。很奇怪,桔越淮而为枳,现在变了,枳越淮而为桔,一个不能成就的人到了外国就成就了,这什么意思?因为人家走的路对嘛,你走的路错了嘛。所以我们中国的科学道路走了根本错误的道路,造成多少孩子的痛苦,而一百年没有打造成科学国家。所以从现在开始要走正确的道路,不要浪费生命,不要浪费时间,不要浪费我们的民族。
   我们怎么走科学的路?应该从教育开始反省。我们怎么做正确的科学教育?我半年前有一篇文章,叫《“数理读经”的构想》,在网上可以查到。我这篇文章只有五六千字,我不敢说我对科学做了什么宣告,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因为我就反省了,科学教育之所以成为老师家长学生最痛苦的噩梦,我指出了,要解除这个噩梦,我有一个建议。谁听这个建议,他家里的孩子就轻松自在,我们整个民族能够按照我所建议的方式去做数学教育,我们国家三十年之内就成为全世界最有创造性的国家,百姓高兴,学生愉快,而整个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理想可以达成,这是何等重要的事情呢?但是谁肯听这些道理?
   现在我把这些道理稍微做一个讲解,你如果要重复思考,可以去看那篇文章。我不是学科学的,当然也不是学数学的,但是我那篇文章叫做“‘数理读经’的构想”,“数理读经”这个词很怪,所以我首先说明了一下,为什么用“读经”。
   我们推广读经,“读经”有特定的模式,而“数理”不是这种模式,所以我这个“读经”是借用他的精神,什么精神?如果有人问你读经是什么意思这么大的问题,你怎么回答?你说我要用三个小时给你讲清楚,但是他没有时间听你讲三个小时,可不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读经是什么?我就说,读经就是,该怎么教就怎么教。(笑,鼓掌)
   其实这是整个教育的答案,整个教育的原理就是“该怎么教就怎么教”,而读经教育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该这样教这种内容,还包括这个时候一定要学,方法是一定,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包含该在什么时候教,该教他什么,该用什么方法教。那么渐渐想,一个人该在什么样的时机,教什么内容,怎么样去教他?你就一步步这样想,想到最后,就落实了读经教育,就把教育的核心完成了。这个核心可以说是“本”,“崇本以息末”,“息”可以有两种解释,我尊重“本”,把“末”先放着,这样最后就成为第二个解释,“本”建好了,“末”自然就跟着,所以两个解释可以相通的。首
   先,你面对的一般人都是舍本逐末,你就截断众流,你悟道的第一个阶段叫“截断众流”,好像和众人都相反,那个末我不管了,这叫“截断众流”。悟道的第二个阶段叫“盖天盖地”,什么意思?我“本”既然有了,“末”就跟着来了!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这叫“盖天盖地”。所以读经教育让人一听就是“截断众流”,说你是颠覆教育体制,其实不是,我们先告诉你“本”在哪里“末”在哪里,分清本末,最后能“盖天盖地”,所以读经以后带动所有的科目学习。第三个境界是“随波逐流”,什么意思?你赞成我我很高兴,你反对我也很高兴,你读《论语》我很高兴,你读《三字经》我也很高兴,我无处不高兴,你没有办法,所以我叫做“随波逐流”。(鼓掌)
   你能随波逐流,就可以走得很长久,因为你没有挫折感,你又走得很广大,因为任何人都不是你的敌人,他听是你的朋友,不听也不是敌人,也许过一段时间他就成为朋友了。所以不与任何教育理论冲突,我是吸收涵盖了任何教育理论,对于所有热心教育为孩子着想的教育工作者,我都寄予无上尊重,不管他赞成我不赞成我,这已经到“一皮天下无难事”的境界了(笑),所以我到处都笑哈哈的。人家说你一定遇到很多人反对吧,我说是啊,但也有很多人支持我啊。当有人支持我的时候我很高兴,当有人反对我的时候也很高兴,为什么很高兴?因为十几年前我还没有推广读经,就知道一定有人反对了,而且我知道他凭什么反对,他反对的力道有多少,他会反对几年,我统统都知道了,所以他一反对,我就很高兴,说,嘿嘿,被我猜中了吧。(笑,鼓掌)你有什么可怕的呢?人在天地之中做天地之事,有什么可怕的呢?
   所以我们把事情想清楚了,包括今天讲的科学教育想清楚了,不管国家是否这样做,不管体制是否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自求多福,假如国家体制做,很快可以带动这个民族复兴,假如没有,我们一千万个人里一个人这样做,我们也很快变成科学国家。所以老天对人类是爱护有加,我们只要尽一点点努力,老天就不会灭亡我们。但这种努力你不要靠别人,要每个人清醒,那科学教育不要害怕,是本来的东西,从这点讲起。

   我们怎么来做科学教育?落实来讲科学的科目,就是数理,化学包含在里面了,我们就说数理,那么怎么教?所谓物理化学,所谓自然科学,他的研究方法可以浓缩在数学,用数学的方法落实在对事物的研究,就成为自然科学。数学当然包括几何,而数学几何的发源地,人类为何有数学几何能力,根源于我们逻辑的心灵,就是思考辨别的心灵。因此要把自然科学教好,你必学开发数学几何的能力,基础是逻辑,逻辑产生的地方是人心,不过讲人心太深远了,讲逻辑太渺茫了。逻辑第一度表现是数学,第二度表现就是以数学来思考万事万物的道理。所以我们能教的以数学为主,当然可以往后探讨逻辑。
   就像你打太极拳,所谓“根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太极最终表现你力道的地方是手指,但是力道从哪里来,是主宰于腰,腰的力道从哪里来,根于脚。我们可以说根于逻辑,主宰于数学,成就于科学。所以讲物理化学,先要讲数学。而且用数学来教育比用逻辑来教育更容易把握,所以我们从西方学进来比较注重数学,这是有道理的,西方走对了路。西方走对了路,是怎么走呢?就是依照人类对数学的学习模式跟学习历程而开出数学教育的教材跟方法。我再说一遍,什么叫走对了路,就是读经那一句话,该怎么教就怎么教,数学有数学的本性,你要按照数学的本性来教,不是按照数学的本性来教,是根据人类对数学理解的程序一步步走,就把数学教对了。大家一想,对啊,是应该这样教,但是你有没有这样教呢?还是怎么安排才代表已经这样教了。你只要把这个理清想楚,怎么样做是最简单的。
   人类有认知的本能,我们想想人类心灵对数学几何的理解能力是怎么来的?再有,我们在什么年纪可以了解数学?还有数学几何的了解到底是什么模式,是笼笼统统,像雾里看花,雾散了他就渐渐了解呢?还是要像走楼梯一样一步步走?这是两种不同理解模式。人类对于学问懂不懂,能不能运用,这是西方“认知心理学”,你要知道他们走那一条路。
   人类对于事物的了解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爬楼梯的,是“建构式”的,好像堆柴火一根一根上去,另一种是雾里看花的,是“浸润式”的,好像把毛巾一点点浸到水中。思辨的学问是“建构式”的,数学是思辨的学问最原始的表现。我们再深入一点讲,数学从哪里来?几何从哪里来?为什们人类有数学几何的能力?康德研究人类认识心表现,就是思辨理性的表现,是康德一生学问首度的成就,他的成名作就是“第一批判”,对人类认知能力的解释。康德有三大批判,第二批判是他对人类道德实践的解释,第三批判当然是美感的,所谓知性赞美(?)了,所以康德的学问是很完整的。康德把人类数学能力的发源地,初生的地方,放在人类有时间跟空间的基本能力,就是人类用时间跟空间来面对世界、来展开世界。用佛教术语讲,就是人类用这个时间空间来污染世界,来把世界看成是在时空中的东西,世间万法如果在时空中就是“生灭法”,就是“无常”,所以无常世界是你自己造出来,叫“万法唯心造”。康德没有讲这么深,他只讲你现在怎么看世界,世界都在时空中,这个时空不是世界本质,是你自己心里发出来的认识能力,叫做“感性的形式”。他认为从时间面上成就数学,从空间面上有了几何。这样讲不很清楚,所以康德在分析时空的题目上,讲的很迂曲,不很明白,就影响到他对数学几何本性了解跟我们介绍得不够明白。中国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一辈子研究康德,他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就发现康德至少在这方面有毛病,所以他改造了康德对数学几何的根源得解说方法,牟宗三先生认为数学几何源头来自于人类的想象力,人类想象力怎么成就数学几何呢?你对这方面有了解,可以让你放心,让你知道数学几何原来是很亲切的,很可爱的。所以我不惜用几分钟在这里讲一下,如果你觉得太精密了,太细了,听不懂,完全没有关系,把他当读经,有印象就好了(笑)。
   牟宗三先生认为,数学来自于人类逻辑心灵的“步位像”,几何是来自于人类认知心灵的“展步像”,“步位像”就是一步一步走,每一步都有一个位置,左脚踏出去有个位置,右脚踏出去,往前走,又有一个位置,叫做“步位的相貌”。“展步像”,展开、布置,像我们这个空间展开来,有一些布置,所以展开而公布,展开而里面有所布置,叫做“展步像”。人类心灵不动则已,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平平静静的,思考一动,佛家叫“行”,“摄受想行”那个“行”,你的思考一动就是在走路了。所以每个念都是一个“行”,这个“行”我们分析,他可以有“步位”,这个“行”是一步一步走,所以佛家用这个“行”很好。这表现在逻辑,三段推理,就是三步走。表现在日常生活,你回想心灵怎么活动的,这件事想完想下一件,当然和时间有关系,好了,这叫“步位像”。你不把“步位像”落实在生活,你把他抽象起来,就是这个步位总是一步一步走的,我们心灵会自己觉察,这叫做“自证”,你知道自己了解,还有“证自证”,你能够判断自己的了解对还是不对。所以我的心灵走了第一步,走了第二步、第三步,乃至于无穷步,这序列就出来了,把序列变成一二三四,数目就出来了,数量就出来了。所以人类为什么有数量,就是因为心灵有一个一个的连续。这排有八个人,什么叫八个人,有第一个人,再第二个人,一个一个走了八步,这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步位像”,将来就成就数学。
   比如我第一步是1,第二步是2,再加一个单位是3,再加一个单位是4,所以无穷数量是从1开始,如果你知道数量排列是这样的,你就必定知道2+2=4,因为你自己规定的。为什么?因为你说1+1=2,2+1=3,3+1=4,你把他切断,1+1=2,再来一个1+1=2,这两个2+2=4,所以2+2为什么等于4,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你去问老师为什么等于5不对,他讲不清楚。(笑)今天就讲清楚,为什么,你自己规定的。(笑)所以数学是你自己规定的,数学在你心里哦。不是老师说你错你就错,是你自己违反了自己的次序。15+18一定等于33,一个孩子写成32,老师给他打错,孩子和他争吵,一个懂得人类理性的老师会说,你自己糊涂了,你违反了自己的规定,你根据1234的顺序一直算,一定得到33。但是为什么孩子会算错?因为虽然那是你心灵的规定,但往往走一步两步就不走了,人类心灵懒惰嘛,所以数学是使你不懒惰,因此数学教育很重要。怎么不懒惰?就是你要老老实实,训练老实的心,老实面对你自己的生命。
   (有人提醒时间)怎么时间过了,要不要吃饭,要吃饭我们就不讲了,明天再讲。怎么讲了这么多呢,奇怪了(笑),再讲一两分钟做个小结,好像我是故意的拖延今天的时间(笑)。好了,你要知道数学有庄严性,所以你要用尊敬的心来学数学,你要用非常喜悦的心来学数学,因为数学就是你心灵中自己设计出来的一套办法,为什么要把他看成外在的学呢?不过为什么一般人会受到数学学习的压力?为什么家长老师一直那么用心教不会?孩子一直那么努力学不好?为什么?这有原因的。只要你知道了这个原因,就可以解破。所以回归到学数学是很令人高兴的,乃至于数学是不用教的,谁教数学谁笨,把孩子教笨了。这是我明天要讲的,数学是不用教的,数学是自己会的,所以老师不要那么认真教数学,家长不要那么气急败坏让你的孩子学数学,哪个国家知道数学不用教,哪个国家就变成科学国家!(笑,鼓掌)那我今天就做这个预告,为什么数学不用教。(笑,鼓掌)


   我们延续昨天的论题,昨天的重点第一个是对读经教育的真切的认识,就是读经教育从人性出发,依照教育的基本规律而开发出来一种最核心的、最根本的教育模式,而所谓核心并没有遗弃外围,所谓根本就是要带起支微末节。第二个要点是讲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从大的方向讲,从人类理性出发有本末,所以一般人类文化成就都用并列的方式,东西、左右的方式。我们要把并列的、横面的方式转过来,转成纵贯的。一个人的头脑能从横列的转成纵贯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心灵的革命。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识,能从横面的、互相敌对的,转成纵贯的,哪个观念在上,哪个观念在下,安排出层次,在层次中安排出面向——面向是广度的,层次是深度的——你有了深度又有了广度,那么头脑就是立体的,这叫“立体思考”。
   平面的思考很简单,立体的思考比较困难。昨天讲到“见仁见智”,把仁智对立起来,这是平面的思考,把仁智两方面同归于道,仁者随时回归于道,智者随时回归于道,这个叫做生命的客观化,他超越自己,之后才能判断自己的位置,而且对照别人的位置,这两个位置各在什么方向,差多远,都可以衡量。这样你就对周围一切的议论了然。孟子所说的“知言”。
   孟子的弟子听孟子在谈论“不动心”之道,谈得很广很深很远,弟子就问夫子,你是否能够不动心?如果你能做到这个境界,你是不是圣人?孟子当然不敢自居圣人。弟子又退一步问,那老师你有什么长处?我们读《论语》和《孟子》,会发现背后氛围不一样,孔子的弟子发问时都是很祥和谦恭的,孔子的回答也是非常圆满、浑融的,就像天地。而读《孟子》的时候,他的弟子发问时都恨不得把老师问倒,已经回答了,还要再问一次,如果抓如老师的一点小毛病,非常引以为傲,非常高兴。孟子有一次到一个地方,离开时人家送一些盘缠给他,孟子不收,到了另一个地方,同样情况,孟子收了,一个弟子就很高兴,我终于抓到老师的小辫子了,就跑去和孟子说,老师,以前有人送礼你不收,现在有人送礼你收,假如送礼是对的,你以前是错的,假如送礼是错的,你现在是错的,总之有一次是错的。(笑)这些弟子实在是,养这些弟子有什么用呢(笑),孟子说,“皆是也”,我做的都是对的,为什么呢?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笑)各位,这叫做智慧。这不是耍嘴皮,有人不喜欢孟子,说孟子好辩,好辩就是耍嘴皮,服人以口不是服人以德,认为听到孟子话的人都是口服心不服,有什么意思,所以不喜欢孟子。各位,你读经教到孟子,家长会不会有这些议论呢?或许你遇到,你如果没有遇到,以后会遇到,我就常常遇到这样的人,不是家长,乃至于学者。各位,我们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态度,这个态度就是你要有一种尊重之心,尤其尊重古人,更要尊重圣贤。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并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时代用什么把戏,用什么力量把他撑起来的。圣贤是凭他本身的德,他的学问就是圣贤。如果有一种这样的人,从古以来所有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都说他是圣贤,那他可能就是圣贤。这不是我们一般对学问浅尝辄止,根本没有天地宇宙人生之感的人可以轻易议论的。所以不要轻易议论圣贤,要不然你就自讨苦吃。你犯了罪,污蔑圣贤,不是圣贤会来处罚你,是你自己的智慧不得开展。你以为自己对,其实不对,这个不对不是是非级的不对,而是你肤浅,肤浅就是障道之门,你把自己的智慧障碍了,如果你把这个道理讲给别人听,你就是障人智慧,你就是误人子弟,误人子弟有什么后果你是知道的,所以不要轻易污蔑圣贤。
   就刚才的例子,孟子好辩吗?他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情况是不一样的。上次我要离开的时候,我身上有钱,而且路上很平安,我随时可以走,为什么要你的礼金。这一次他送礼金的时候,很有礼貌,他不是说老师礼金给你,而是说,我听说近来路上不平安,您还是带一点礼金走好。以前是说我来送礼给你,君子怎么可以收贿赂。时机不同,送的人礼貌不同,所以我收了。所以孟子好辩吗?孟子辟杨墨,把杨朱墨翟骂的狗血淋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这两个人何等伟大,至少我们知道墨子很伟大,在孟子看来是禽兽,有些人说骂的太严重了吧。各位,读书不可以只读上半边,要全部读下来。孟子是有理由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理由,就不知道圣贤预事之深远,他不只是为了现在的天下国家,他还为了千秋万世着想,这叫做文化心灵。杨朱墨翟的文化心灵是比较短暂、肤浅、狭隘的,只有像孟子这样的心胸,才是胸怀万世、关怀万民。你如果用这种眼光看杨朱墨翟,就知道他们的学术是有偏差的。你自己学术偏差了没关系,你影响了这么多人,“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同上),这还得了吗,这不是要辟吗?所以我常常不满于胡适之,甚至骂他,如果胡适之是一个街边卖菜的人,我们不会骂他,他还了不起,但是胡适之是青年导师,天下人都跟他走,就不可以放过他!这是文化的心灵、文化的态度、文化的关怀。有些人误解我了,说我是把胡适打下去来成名,我为什么要靠打他来成名,我自己就已经很成名了。(笑,鼓掌)
   又跑马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笑)我就要讲,弟子常常用尖锐的问题来问孟子,还好,弟子很聪明,给我们留下了孟子的议论,弟子没有问,孟子就没有答,当然这种问法不是很完美,但是孟子的时代和孔子不一样,孔子是春秋,孟子是战国的时代,风气已经很败坏了。不过我们还是要感谢这些弟子,当然更感谢孟子,百问不倒,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以后你都可以这样用,(笑)人家就不能和你辩了。但是孟子不是只有和你辩的,一般人认为是逞口舌之快。但是你要知道圣贤不是一般人,你就不能说圣贤和你一样是逞口舌之快,虽然形式是一样,讲话转来转去,左右逢源。一般人左右逢源是自私自利、逃避责任,他认为孟子也如此。可是各位,形式一样不代表内容一样,最后不是靠形式来分判,而从内容分判。形式可以是一样的,圣贤为什么不可以左右逢源,为什么左右逢源就一定是逃避责任,你要好好想这两个层次,一个是形式的层次,一个是内容的层次,这两个层次能分清楚也不简单。
   我姑且再跑出去一下,跑远一点,因为讲到这里也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宋明儒,“阳儒阴释”,表面上是儒家,骨子里是佛家,为什么?你看宋明儒用了很多佛家词语,佛家讲“真俗不二”,宋明儒讲“本末不二”,佛家讲“无心即是佛心”,宋明儒也讲“良心即是天理”。他骨子里已经佛家化了,各位,讲骨子里是,就大错特错了,应该是形式上相似。最高境界是“体用一如”,“真俗不二”,“本末为一”,最高境界是“圆融”的境界。道家喜欢讲“圆融”,所以认为道家高明。当然最高明的境界才是圆融的,道家是讲最高境界,因为他的语言是圆融的,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佛家传到中国来,佛家最喜欢讲“圆融”,尤其是华严和法华,大讲圆融,这圆融从般若而来,华严和法华经,不仅圆融,他还圆满,所以到了最高境界是圆满圆融。宋明儒也讲儒家有圆满圆融的境界,于是大家看起来差不多。先秦时代没有大讲这个,但是根是在的。儒家往往不讲高明,孔子说“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下学而上达”不圆融,“知我者其天”就是圆融,孔子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家说这是平常的德性,平常的德性也是最高的境界,为什么儒家没有圆融,只是不讲罢了,不讲就没有吗?宋明儒讲出来就是道家化佛家化了吗?这是内容跟形式的混淆!从清朝一直混淆到现在。清朝人最不喜欢宋儒,已经混淆了三四百年了,说宋明儒是佛家的底子,你有没有学问啊!不要乱讲了!连形式和内容都分不清。形式谁都可以用,内容是不一样的,宋明儒还是儒家,佛家和儒家是不一样的,不是形式不同,是内容不同。儒家和道家也是内容不同,形式没什么不同,只是有的多讲一些,有的少讲一些,你说是多讲厉害还是少讲厉害呢?高明还用讲吗?高明就是你把“下学”做完美了,你就高明了嘛,你就“上达”了嘛。只讲高明够吗?所以人要有诚意,先要尊重,那些人为什么要辩,他们没有那么笨,宋明儒没有那么笨,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程明道、周濂溪没有像你那么笨,孟子没有像你那么无聊,莫名其妙。孔子不只是一只丧家犬,莫名其妙。好了,讲远了,现在收回来。
   我要讲的是“知言”,弟子问,你有长处吗?你没有长处我为什么拜你为师。孔子的弟子不敢这么问,孟子的弟子是太调皮了,也很可爱。他们很诚意,诚意就好。有些人比较直,比较冲,没关系,尤其遇到了孟子,你尽管问,越大越好(笑),他说“夫子恶乎长”,老师你有什么长处?孟子说“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了解孟子,要从这两句话来了解,孟子自己评判自己,他没有孔子那么谦和,他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所以陆象山说论语“句句是自然”,孟子“句句是真实”,了不起。两千多年来的学者,大部分人都受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震撼,到了文天祥作《正气歌》,就是孟子的底子,浩然之气。你能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吗,读经就是养浩然之气。但是孟子自我的评价,他是说“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不是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知言”,这文章作一个颠倒可能就有不同意义,所以孟子的第一项长处是“知言”,第二项才是“浩然之气”,而一般人对于“知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知言”是很重要的,人要达到“知言”的地步不容易。刚才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假如仁者智者相遇,有朋自远方来,他们各自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请问仁者能不能知道智者在讲什么,智者能不能知道仁者为什么这样讲,他们要互相了解,要怎么办?庄子说,“有儒墨之是非”,都有他们各自的是非标准,“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对方认为不对的我就认为对,对方认为对的我就认为不对,两方都这样,庄子就说“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现在我们社会不就是“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的社会吗,所以不一定是人心不古,不一定是江河日下,这是人性,人的限制性、污染性,人总是保护自己批评对方,很少人能反省的,这是两千四百年前就这样了,乃至于五千年前就这样了,到今天还是这样子。所以“不薄今人爱古人”啊,只不过古时候留下来的都是那些圣贤君子之言,一般庸俗之言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能读到的书都是古代高明人士留下来的。当时有学术的辩论,你要这样做下去,就群言摇乱、民心不安,所以庄子要“齐物”,“莫若以明”,照他的意思是说,“一因是也”,他说对的,我就对对,他说不对的,我就说不对不对,随顺他,不加以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甚至不加生死的判断,你就当下平静下来,“致虚极守静笃”,这是很高的修养。这可能是庄子的“以明”,我还有一种从儒家的角度来解释。庄子说,如果真要“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那就没完没了,没有任何一家能说服另一家,所以我们处理办法就是当下全部放下,“泯是非、忘善恶、无生死”,这就是庄子学问的主旨,一部《庄子》只不过这几句话,所以庄子太简单了,道家的学问太容易了,一句话可以讲完,所以大家不要害怕。好了,我用儒家的方法来解释,也可以,甚至更积极更合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两方面各有所见,假如不能互相了解,就“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了,按照孟子的讲法,是“知言”,知道他们在讲什么,要“以明”,就是你跳出来,回归道。“道”就是“明”,“明”可以照亮四方,所以用你智慧之光,照亮两种不同议论,而让他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才叫做“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你一定要在“道”的眼光之下,才能讲这句话,不然你就糊里糊涂,说万物并行不相悖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都可以啦,这种话不可以随便讲。这叫“莫若以明”,这叫“知言”。
   现在我们说的读经教育,你也要渐渐具备这种心灵,这种思考能力,随时跳出来,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自己的能量有多少,别人讲的话意思是什么,你做这种教育是依靠什么原则,别人有所批评有所误解到底有什么道理没有,等等,这叫“知言”。这是昨天的第二个要点。
   第三要点就是比较落实,从东西文化发展中,看到我们中国文化要传承,乃至以后要贡献给全世界,这是一大智慧。我们又看到西方文化有相当价值,也是人类理性必须开发的,一个没有开发认知理性的民族都要开发,而开发的方法是很简单的,就是依照认知理性的特色来培养完成认知理性的能力。讲到这里又分析了“认知理性”是什么,认知理性是天生的,猫狗也有认知理性,但他们表现的没有那么深远广大,只有人确实知道自己的认知理性,确实能够开出学问,能够精密的了解世界。而认知理性如何了解世界,就是发挥逻辑,这逻辑是人人一样的,古今中外都一样,所以中国人不要害怕。逻辑展现为数学几何,昨天讲到用数学了解世界,把世界量化,这是近代西方科学成就的标志。比如你去检查身体,你的红血球多少,你的白血球多少,你的肝脂肪指数多少,这叫做量化。中国古人把脉不是这样,只要三个指头就知道你身体的一切,这不可以量化,所以不科学(笑),各位,所谓科学就是量化。量化的能力从数学来,数学从逻辑来,逻辑从本性来,就这么简单。所以我们要学科学,就看我们国民中的才智之士,量化能力有多少,只不过如此。但是这已经是很伟大的工作了。你的心灵要走路啊,你在路上走路,每一步的脚程有多少,你的心灵也是一步一步的走,如果一道题要走五步,你只能走两三步,你就算不出来,这就是数学能力低落。所以心灵要走路也是辛苦的工作,但是有的人走起路来精神抖擞,这叫做聪明,只不过如此,但这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几何也是心灵的活动,但不是从一个方向一直去。时间是一个方向去的,所以康德说数学往往和时间有关,而人类的心灵不只一个向度,因为往前,就马上想到往后,有左面就有右面,这是你心灵思考的“展步像”,可以向四面八方无限伸长,这就打开空间。而“展步像”,你可以设定,这里有一个方向向前,这里有一个方向向右,两个方向有个夹角叫直角,直角把他量化叫九十度,那旋转一圈是多少度,就是三百六十度,假如我规定这个夹角是两度,那旋转一圈是多少度,一定是八度,所以不一定夹角叫九十,转一圈就三百六十,这是人的规定,但是一个夹角跟一圈是一比四的关系,这是一定的,为什么知道一定,这是你心里的规定,于是展现为几何。所有几何从这里出发,每一步都按照规律、按照逻辑去推理,就可以在纸上谈兵,甚至可以在心里面运筹帷幄,你就把整个空间放在心里思考,你的思考的结论刚好世界的结论完全一样,这叫科学,这叫人心灵的伟大。但是你的几何只有九十度三百六十度吗?不然,复杂的很,但所有复杂都从简单建构起来。所以数学几何有了这个基础,就代表你有了思考分析能力的训练,你用这两种学问带来的能力,你就让万事万物都量化,于是你就可以运用他。这是西方人两千多年来努力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客观的,不是只有西方人可以有,而这个结果既然是客观的,他就是永恒的,他不一定要两千多年努力才能形成,假如你能力够,几天之内就能形成。所以千万不要再讲,西方的科学经过了两千年,我们才刚刚开始,我们要经过很多的流血流汗才可以学到西方科学。讲这种话的人统统是愚昧的,不了解人性的。但是他们发展这么长久才抓到人类思考的规则,并运用,他们走对了路。那么我们中国人也要走对路。
   我说三十年,任何一个国家,就是原始丛林的民族,那些还在以巫术来治病的民族,也是三十年可以跟西方世界一样科学发达,只是他们不走,他们心灵一直转不过来,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子孙,你认为可以转过来还是转不过来?本来心灵是活的,任何一扇窗打开都可以看到同样的景致,只是你愿意不愿意打开。愿意不愿意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我们教育。所以要科学救国,先要抓准正确的科学教育。我们中国,乃至于日本韩国新加坡,所谓东方国家,都在很努力教科学,但努力教科学跟走对科学教育的路是不一样的概念。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向中国各个阶层,从政府到民间,我们要跟他们说,科学不是认真学就可以的,我们一百年来,东方世界都用很努力的方式来学科学,我不是说学科学不要努力,而是不是努力就可以的,当然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一样,误以为我努力就可以了,其实努力不是尽责任,是“努力的对”才尽责任。这件事要懂的。我们中国一百年来就不懂,完了。所以中国学生是最可怜的,他们费了多少心血而走错了路,谁造成的?你要想想谁造成的。我们不把责任归结于某个人某个单位,这个是历史由来已久,从清末民初一接触到西方文化,我们就不如日本。人家日本也是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共存,而他们也有上下之分,所以张之洞不知道有没有受日本影响,但是看法一样,但是日本越后来越没有按照明治维新时学者的规划。日本的学者在一两百年前,也都被称为儒者,什么叫儒者?儒者的心态是什么?你可以用《中庸》考量,“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俟圣人而不惑”,你有这样的心量,或者你向往于这样的人格,你所行所言“本诸身”,本于你自己的内心,“征诸庶民”,广泛征求人民的意见,这还只是在现代的,还要“考诸三王”,中庸时代的三王就是夏商周,现在不止三王,而且不止中国历史,所有人类历史文化成就都是要考察的,他们这些有品德智慧的人,跟你的所思所想是不是一致,“而不谬”,没有错误,跟三王的见解一样,可见这个见解就有相当的可靠。而且还要“质诸鬼神而无疑”,连鬼神都不质疑,这就是从人通于众生,通于六道,“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一世三十年,百世三千年,三千年来等待以后的圣人,古代圣人是三王,以后的圣人还很多,所以百世以等待圣人,而没有疑惑,所以我现在的所作所为,和千秋万代以后的圣人的所作所为都一样,像这样的学问,才是儒家的学问。你说的高一点,这样的学问做到底就是圣人,往这个理想去做就是君子,做得有成就就是贤者,所以一个人首先要立志做君子,“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俟圣人而不惑”,要有这种心量,才能有生命的成就,你才能步步踏实。这种心态我们就能够去做我们所要做的事,连教育都是如此。

   我们现在再把主题收回来,我们怎么把这种学问交给下一代,我们祖先是走德性的路,我们又要开出现实的,但也是理性的。德性是一种超越的理性,科学是现实的理性,用佛教的话讲,德性的成就是“真如界”的成就,当然是理性,而我们现实,佛家说用“识心”来认识世界,这个“识心”本来是一切都算作污染,但你要知道人就在这个五浊恶世中修行,你逃脱不了,有恶业也有善业,善业也可以是科学的学问。所以我们心灵大分为两层,真如门,生灭门。生灭门中也不全是坏的,也有一种道理,既然形成一种认识心灵,众生的心灵也可以有道理的行动,就是“思辨的理性”。所以真俗两门,俗中也有俗中的道理,俗中的道理有他开发的方式,我们就探讨这个开发的方式,贡献给我们教育当局,如果他们认识到了,天下的孩子就解放了。如果教育当局还是那么懵懂,他们不知道学西方没有学好,天天到外国去考察,回来没有作用,他们不反省怎么办?百姓自求多福,从家庭做起。怎么把数学教好,我说的教好不是说都得一百分,都去考奥数,都成为科学,不是,而是把一个人的认识心灵尽量培养,就对得起这个人的人生。昨天曾经说过,中国人这么聪明,每个孩子都尽量培养他的科学心灵,一千万个人里一定出一个科学家,你知道中国要出多少科学家吗?一百四十个。自从诺贝尔奖以来,也没有一百四十个诺贝尔奖得主,一下子就把全世界的诺贝尔奖都拿过来了,(笑),还怕什么呢?而且没有成就大科学家的人,他成就小科学,他为科学负责,没有成就科学事业的人,他会思考,喜欢思考,他什么事情都想一想,这个国民就不简单了。思考是人类基本的能力,如果你是神就不必思考,不必思考不是不知道,而是一无所知,愚昧的一无所知是笨蛋,高明的一无所知是无所不知,他所知的不是现象,而是物质的本质,所以神明不用思考,但一般人要思考,菩萨要成就大业,也要思考,所以思考,不论从哪方面讲,都需要训练的,只是你要知道他不是最高明的成就,你记住这点,就不会误用科学了。
   好了,我们说教育该怎么教就怎么教,缩小的科学的教育,该怎么教呢?教育就是开发人类的本性,开发人类的基本能力,假如人类本性中没有这种能力是不能教育的。比如海豚用类似电波的波动来传递信息,人类没有这种能力就不能训练。
   数学要训练,因为人类心灵中有数学,我们就看用什么方法把他开发出来。我们人类的心灵的基本能力要开发,除了昨天所说的两大方面,还要注意对教育很重大的因素,就是发展的因素。就是你是在现实世界一步步长大的,在西方叫“发展心理学”,在你人生发展过程中,你的能力是怎么样一步步展现出来的,教育一定要注意这个发展。所以教育一方面要注意人类有多少文化学问要学习,另一方面,这些学习要放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来学,或者说,有多少个步骤可以学好,如果这点不了解,你就不知道从何下手。西方人对他们科学能力的开发,他们已经走对了路,包括走对了发展的路,他们一步步设计,包括几岁学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他们都已经有相当的明确的安排,所以现在中国人要学西方科学教育是非常简单的,就一句话,全盘西化,这是我赞成的。你不可以把孔子全盘西化,这是我不赞成的,但是你的科学教育,数学教育全盘西化至少我是比较赞成的。请问,你喊了全盘西化一百年,西方最重要的科学,你有没有全盘西化?就没有!很奇怪。孔子不必全盘西化,你就把孔子全盘西化,很奇怪。中国人有两个奇怪,就是该西化的不西化,不该西化的都西化了。(笑,鼓掌)所以什么都没有。你最少保留孔子吧,孔子不保留,你最少学他们的科学吧,科学不是不学,是学坏了,什么都没有。
   好,我们看科学要学,要依照人的能力来学,人的能力放在教育中可以发现,人的能力开展历程。知识跟性情、智慧、美感的开展历程是不一样的,我们读经最主要的把握方式,就是把握到智慧的开展历程,收在语文中,用语文来接近智慧,因为智慧是不能教的,所以我们用带有智慧的语文来教,文字般若,至少它客观上是般若,你主观能不能参透这个般若再说,但是如果你没有文字般若,就很少机会能够开发智慧,所以我们读经只是增加开发智慧的机会。而人类开发知识的方式与开发智慧不一样,甚至相反,智慧越早期越容易,而且这个开发不是马上就看出来的,是在心灵当中酝酿,智慧是从酝酿里面出来的,而酝酿是越早期越能吸收,吸收要吸收最高度智慧,长期酝酿他就出来了,这是教智慧的方法,因为人类的本性就是这样教,老天就安排人类越小的时候越纯洁,越小的时候吸收能力越强,记忆能力最好,而且智慧要长期酝酿才成为你的生命,你才有领悟的那一朝一夕,而领悟是不可以预期的,不可以规定的。知识是可以规定的,知识是死的,智慧的活的,活的就要用活的方法教他,就是放着他,放牛吃草,牛自然会吃草,牛自然会活,你不要按牛去吃水,现在是什么事情都按牛吃水,完了。
   智慧这条路我们讲多了,但很多人还在误解,误解什么?用知识的办法来检验智慧,问你懂吗,你能用吗,就天天问这个问题,莫名其妙!所以我在大江南北行走,我都很高兴,因为遇到很多妙人,莫名其妙的人。(笑)他跟你纠缠不清,跟他讲这么清楚还不清楚,所以昨天跟冯哲说,我要写一本书,他说这本书一定要写出来不可,因为我每次演讲,一会儿讲这边,一会儿讲那边,并没有完全把它讲好,那我写一本书,把它完完全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出来放在这里,而且书是可以一次次看的,而演讲听一次就完了,很多人都不能把握。这有什么不能把握的啊!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嘛。你该教智慧的时候就用教智慧的方法,让他慢慢酝酿,你只能期待不能规定嘛,好了,这边不讲了,今天要讲另外一边,讲科学、数学、知识这一边,我们人类对于思考、对于知识的了解,乃至于知识的运用叫技能,所以逻辑、数学、知识、技能,这是一条路,这条路和另一条路不一样,这条路有他发展的特性。
   我们人类怎么发展出理解能力,发展出他对知识的把握,发展出他的研究能力,发展出他的运用能力,怎么发展的?老天爷已经规定好了,就是让你慢慢发展。我们用教育的学习模式来分类,我们可以分两大类,人类发展的两个模式,一种是学习能力递增,依照你的年龄递增,你的年龄越长大,学习能力越好,学得越容易,这叫“学习能力递增”,这种是大家都知道的,这种能力就是逻辑思考、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而西方两三百年来就在这里成就,西方的学校就对外宣称,我这里是传授知识技能的地方,西方学校并没有说我是传授道德人格的地方,你的道德人格在教堂传授,这是西方人非常明白告诉你的,你要这样西化我也赞成,就是你有两套标准,一套在学校里传授知识技能,一套你建教堂来传授道德品行。我们中国道德品性是专家,而且这个专家是靠儒释道三家的传统,你把这套传统断掉了,再去学西方学校,所以中国人只剩下知识的学习,没有人格的陶冶,比西方人还差,一百年来就看到了。而在知识的学习上,又不按照人家两千年来的方法,人家研究那么好,你不学。所以现在我们要静下心来,一方面我们检查西方到底是如何把国民教得有科学精神,教出科学家,这是第一项,这不是很简单吗?摆在那里吗?一天晚上就学完了嘛,但是不反省,一百年来不反省。但是反省就够了吗?一般人觉得就够了,他们已经很好了嘛,全盘西化就好了,不然,第二项,我们要问,他们这样是真的合乎人类思考知识技能的规则了吗?如果是,我们就更努力学,如果不是,或是有几个方面是,或者大体是,小细节不是,我们就修正小细节,等等,我们不可以只是呆呆的跟着人家走啊。西方的科学教育从理性出发,我们的理性就在心中,你为什么不从理性想起,为什么要跟着人家走而已啊。所以,更高明的教育改革,就是从心灵改革起,认识人类的理性,教育改革应该是看人家成功就学人家,现在教育改革,十年来并没有做这件事,你还没有开始学西方,还是依照从民国以来的激情,什么激情?我一定要赶上西方。科学不是这样学的,科学要心平气和,因为逻辑是很冷静的,数学是很平和的,是有美感的,那种美感是冷静的美感,像水结冰一样的冰清玉洁,他是不流动的,他是死的,而且死的很美,(笑),你要认识他的特性。
   好了,我们把科学知识跟能力的关系稍微讲一下,我们一定要依照人类科学学习的能力的发展阶段来安排科学教育的进度,这是所谓“学习能力递增”,我们顺便提一下,我们人类有另外一种能力,是“学习能力递减”,就是越长大这种能力越小,什么能力?与天地宇宙精神相往来的能力。因为我们人刚从天地而来,那时候和天地还有来往的,那一种能力就是智慧的能力,把智慧良好运用在人间就是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就是性情之人,有了性情就悲天悯人,能体谅别人、包容他人,这叫EQ,你的情绪自然管理的很好。你能够与天地相往来,表现天地之美,这叫艺术,与天地相亲近的能力是越早期越完整,人类越长大,心灵越污浊,越现实化,越远离了天地宇宙,这叫“学习能力递减”,但人类的表现都要靠知识技能来表现,所以那种德性在心中,你要表现出来、要意识出来、要说明出来,都必须靠理解力的发展,所以德性在心中酝酿是看不出来,只有很自然的变现在他的眼神中、行动中,所以孩子的眼神都是纯真的,动作也是纯真的,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是纯真的,他不能和你辩论。我们说你不懂什么是纯真,所以不能教你纯真,你不懂什么是孔子的智慧,所以不能教孔子,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我们是用知识的教育模式来理解智慧的教育模式了,所以我们在学习能力递减的时候,没有办法让他直接学智慧吧,学性情吧,学美感吧,不能,只好用有智慧、有美感的教材来给他熟悉,作为他的环境,让他能够记忆背诵,于是成为酝酿的机会,这是很难教的,是不得已的。我们把智慧讲清楚给他不好吗,不是,智慧是不能讲清楚的,这是要自己酝酿的,所以我们没办法拿智慧给他酝酿,只好拿有智慧的书来给他酝酿,这是很难的工作,你知道吗?我们是不得以,如果可以给他个智慧去酝酿,可以打造出一个智慧晶片就好了,(笑)这不可能的嘛。好了,人类只好这样教。
   千秋万世之上以及千秋万世之下,人类不这样教智慧,人类就没有智慧,不相信你试看看。这就是“学习能力递减”,年龄越小要教越高深的东西,教他记得越熟,让他变成习惯,将来可能内化,这是我们读经教育最主要的主张。那我们现在又主张知识的教育,科学教育,这不是我们现在开始主张,是人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所以,我们今天讲的科学,要知道科学教育有他的模型、要领、规则,要符合一个人科学学习能力的发展,这在西方叫做“发展心理学”,他的生理发展也叫发展,他的动作发展也叫发展,所以浓缩到“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发展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支,在“普通心理学”里面专门注意一个儿童基本能力的发展,而这基本能力又提炼出一个认知的能力,所以叫“认知心理学”,我们数学的教育正是认知的教育,所以我们要讲一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规则。而这个发展阶段皮亚杰已经研究好了,也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而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的结论,我认为是正确的,为什么?他也是“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什么意思?我们把皮亚杰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心理学家研究出来的结论告诉你,会笑掉你的大牙,说这个不用你讲我也知道,所以不用你是学问家,也不必考察那么多人,你本来就知道,他只是告诉你你知道的事,所以皮亚杰这个理论是对的。
   我常常推广读经说,我现在要演讲读经的道理了,我还没有讲就要跟你说,等一下我讲的和你心里想的也一样,如果有一句话不一样,你就要提出疑问,这句话可能是错的,如果想得和你一样,你还反对我吗?所以没有人反对我的话了。但是,你如果没有反对我,你赞成我说的,到最后你会这样做吗?到最后大家都没有这样做,这人是很奇怪的,(笑),你看哪一个读教育的人没有读过皮亚杰?没有没读过的。哪一个读过的人心里面不认为他是对的?都认为对啊。但是你有按照这样去教育吗?没有。那你读书做什么?所以人是莫名其妙的,都是自找麻烦的,天下没有那么麻烦。好,我们讲皮亚杰怎么说。
   他把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0-3岁,叫“感觉动作期”,一个孩子只会感觉,有亮光他转头过去,你摸摸他他知道,你打扰他他会哭,他也有一些动作,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他还很接近动物,他几乎没什么学习能力,各位,这叫“认知心理学”,看到0-3岁我就很敏感的,我就想到这是人类最精华的年代、最黄金的时代,皮亚杰说这是“感觉动作期”,如同动物,完了!但是他是有学问的,因为他的题目叫“认知心理学”,凡是认知心理学就要这样讲,所以西方人很负责任,我很敬佩他们,他们讲的每一句话都自我负责,只是你把他用错了,你把0-3岁的孩子都当动物看了,不是,他只有在“认知”方面类似动物,但是皮亚杰没有告诉你,人类还有什么样的能力要表现,要启发,这时候你读书就要努力一点啊。世界上,这几十年来甚至一百年来,所有读杜威读皮亚杰的,统统被他们所骗,他或许没有骗你,是你自己被他骗了,他只告诉你,我讲某方面的道理,我讲东边的道理,当然在东边有道理,但是你把他运用成一切道理,是你自己错,不是他错。我所以要提醒这句话,现在中国人丧失了这种能力,乃至全世界人都丧失了这种能力,所以你的心思要中正和平的,要光明磊落的,听到一个思想不要盲从的,他对了未必全对,这句话很重要,“对的不一定全对”。所以0-3岁感觉动作期对不对?对,什么地方对?在认知能力上对,这样就对了。这很重要,你随时要警觉哦,人很容易迷惑,服从权威嘛,但你要问什么地方对。好,第二期发展,3-6岁,叫做“运思准备期”,运用思考的准备阶段,这谁不知道呢?你家的孩子也这样,幼稚园的孩子就运思准备嘛,他哪里会运思,因为所以有时候会弄错,昨天前天,明天后天还不知道关系,这就要运思准备了。6-12岁,他讲12岁我往往讲13岁,这都无所谓了,就是小学阶段,叫做“具体运思期”,具体的意思,我们要运用我们思考的时候,往往从借用日常的具体事物来帮助我们思考。12岁以上,就进入“抽象运思期”,抽象就是不靠具体事物,只靠着我的心灵、我的头脑、我的思考就能够推理,从具体的现象中抽出来,这叫做“抽象”。
   “具体运思”与“抽象运思”我举个例子就知道了。3+5等于多少,各位老师出这个题目,小学阶段一二年级,他不懂,我们就依照他“具体运思”来引导他,就是拿三个苹果五个苹果,放在一起,让他来数,如果他会数一到一百,就知道了,8个,对不对?对了。这叫具体来运思。什么叫“抽象运思”,抽出道理,老师不必那么辛劳,不然要150+130怎么办,老师要带那么多苹果来吗?(笑),所以我们不要那么啰嗦了,要把他抽象,这是人类很重要的能力,抽象。所以第二步,离具体不要那么远,但也没有完全抽象,就是老师画图,画三个苹果五个苹果,小朋友就马上能把图画的苹果和现实的苹果结合,他的能力就抽象一步。第三步抽象,老师伸出手指说,假如这里有三个苹果,这里有五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这里有苹果吗?没有,抽象了。到最后的,老师写一个3,再写一个“十”字,叫加(“+”),为什么十字叫“加”,我规定的,数学家规定的,大家约定俗成的,这就是抽象的了。世界上没有“+”,世界上有苹果,这个“+”的符号叫做抽象,你要让一个孩子了解“+”这个符号是不简单的,依照皮亚杰的见解,是到十二岁才能知道“+”,所以我们数学都在残害孩子,(鼓掌)。世界上没有“+”,没有“=”,划两条线叫做等于,(笑),只是大家规定的,这叫抽象。再来一个抽象,真正抽象能力发展了,X+Y=Z,懂吗?所以为什么代数要到四则运算以后才学,这道理大家都知道,要不要考察很多人你才知道?不需要。所以学问家都是通情达理之人。
   如果一个人能力是这样发展,年龄先不管,我们说一个孩子生下来是不会思考的,因为刚才说这四个阶段,有三个都用运思做主题,抽象才是运思的本质,数学是半抽象的,逻辑是完全抽象的,所以抽象就是思考的本质,但是人类进入思考的能力,要经过长期发展,最少经过12年,乃至于到十二岁还没有机会进入抽象期,他还在具体运思当中。那有什么关系?告诉你,没有什么大关系。但是你要有高度科技发展,你抽象能力要越高,因为到最后都是用一些符号,而且每一个符号都有许多内容,越来越高,你抽象能力能达到多高,你的思考能力、科学能力就到多高,但是所有的孩子都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上去的。
   我们接下来讲教育的另一个要点,个别差异。他说0-3岁,3-6岁,6-12岁,12岁以上这四个阶段,是果真到了生日那一天就转了吗?不是的。(笑)我过了12岁生日,马上抽象起来,没有这回事(笑),这是大略的分法,但总归有这几个步骤,而每一个人,他前进的速度不一样,你的教育不是要因材施教吗?所以你一定要依照人类正常的发展顺序,第二,依照每个人不同的发展速度。各位,“发展顺序”和“发展速度”是不同的两个观念,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混淆了这些观念。“发展顺序”是一步一步发展,教材要根据这个顺序来安排,越来越能够抽象,我们教材就要从具体越来越抽象。但是“发展速度”呢,每个人不一样,我们现在整个国家的教育,只知道发展的顺序,忽略了发展的速度,完了,教育就不踏实,没有面对真实的孩子,他们用抽象来教抽象,把孩子抽象了,真糟糕。孩子是具体的,孩子是一个一个的。怎么叫把孩子抽象了?天下的孩子,6岁就教这些,7岁就教那些,这是把孩子抽象化了,中国人了不起,西方人抽象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笑),一刀切就是抽象。
   所以教育不可以一刀切,我们的读经教育注重孩子的接触、反复、熟悉、背诵,但是我们一直强调个别差异,所以读经教育的人就渐渐知道个别差异,我们读经私塾的教育真做到了个别差异,每个人背的书不同,每个人背的进度不同,依照每个人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是老师一面观察一面鼓舞,他自己愿意,这种教育是具体的、是尊重人性的,所以我很勇敢的说,我们读经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如果读经老师都用同一个进度,用同一标准衡量,会背的就赞赏他,不会背的就骂他,这是不对的。
   我们回头讲数学教育,他既然是一步步学习能力递增,而递增的速度不一样,可见,你要有对于教育的三大规律的把握。第一规律,教育的时机要把握。这个“教育时机”就是符合“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历程,认知的教育既然0-3岁没有认知能力,就不必太在意了,既然3-6岁是准备阶段,你也不必太紧张了,至于6-12岁小学阶段是具体的思考,他只要会扳起指头算,你就满意了,这是西方人尊重人性,这是第一点,时机把握,顺便把握了教材。教材要符合时机,符合他的认知能力,而这个认知能力如果依照西方人来讲,西方人喜欢数量化,他去调查然后平均,所有统计都是平均数字,这个平均数字作为教材编订的参考。西方人研究了几百年,他们对于一个孩子几岁能够学到多么深的数学是有相当把握的,而且他们实验的结果,确实有大部分人能轻松愉快的学完功课,这是非常尊重人性的。中国的数学教材的顺序安排,大家可以考察一下,合理不合理?告诉各位,日本的不合理,中国的不合理,新加坡的不合理,韩国的不合理,凡是东方国家,数学教材进度的安排都不合理,都在残害我们孩子。为什么?东方人不知道科学发展的道理是心平气和,东方人激切,他想用最短的时间赶上西方,各位,你不合道理是要吃亏的。凡事都有道理,你不符合道理,怎么可能做好呢?所以东方的科学教育激切的结果,就造成东方科学永远赶不上西方。所以你教那么深做什么?普遍的看、抽象的看,我们国家也设定一个标准教材,我们的标准教材跟西方的比起来,在小学三四年级以后,忽然高出西方科学教育两年到三年,到小学五六年级,我们已经学完人家初中的课程,中国人以为伟大,以为了不起,中国派出学生去比赛,西方学者来中国考察,你们的孩子数学的水准到哪里,几乎是世界第一,不是中国就是日本,成绩一公布,全国欢呼,这叫莫名其妙。你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得科学的诺贝尔奖才值得欢呼,你的小学生做那么多数学,做得最好,不值得欢呼,是值得痛苦流涕的!莫名其妙的中国人,到现在还这样。去年我还看到这个报纸,我们奥数全世界比赛第一,你有什么值得欢呼的,你残害孩子知道吗?而且这些有超越表现的孩子,形成风气,带动所有孩子,你家的孩子那么笨为什么还要去参加奥数,你残害孩子知道吗?我们从整体课程来看,已经不合理,如果我们再分下去,按照孩子个别差异啊,那就更是,整个国家的科学教育好像非常光辉灿烂,就好像一个脓包,你长出一个脓包,外面的皮肤光滑漂亮,里面都是脓。里面叫苦连天你知道吗?那个脓有什么用,到最后刺破了,是污染的。打肿脸充胖子,肿是不合理的,肿是痛苦的。所以各位,回归人性,回归教育的本质,我们中华民族才有救!我们孩子才不会痛苦!我们再次呼吁,希望教育部能够立即改善,他不立即改善,希望家长自求多福。
   我刚才这一段,也是讲理论,是把昨天讲的人类学问的总体,浓缩到科学,从科学浓缩到科学教育,我们探讨科学教育的规律原则,我还没有正式说,我们该怎么办,怎么面对孩子的年龄,怎么来编教材,更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教学方法,可以让他的认知能力开发到最尽情。我没有说开发到最高,人类没有最高,只有尽心尽力,尽心尽力谓之圣人,最高目的的向往谓之妄人,狂妄,我们如果每个人尽心尽力,每个人都笃定踏实,天下太平。这段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记住教育有三个基本规律,所谓基本规律,就是这种规律是到处可以适用的,第一项就是教育的时机要把握,第二项是教育的内容要把握,第三项是教育的方法要把握。刚才讲到认知理性的发展,就是把认知理性放在科学教育中来促进,而科学呢,又以数学为根基,但是这个科学能力的发展,是有一定的程序的,跟年龄有关,所以你要把握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时机,给他适当的教材,以下要讲什么是适当的教材。
   知识的特质是“我知道”,可以说是“我理解”,什么叫知道和理解,这当然有深有浅。我认知他,还进一步了解他的道理,初步的,精细的,你了解的越精细就越明白,所以认知能力的运用是对于事物的认识理解,有了认识理解后,互相间的关系就是你能应用他。而认识可以是非常表面的,也可以是比较深刻的,深刻的我们叫理解,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往往达到一般认识的阶段就可以,要真正能良好运用,要有最精密的最高明的运用,必须有最深入的理解,所以你对于一些事物的运用,理解到小宇宙这样理解进去,理解到他的分子原子电子,甚至现在了解到纳米,像爱因斯坦就了解到他的质能复变,小的物质蕴含大的能量,了解这么深的时候,你就可以造原子弹,你就可以发电,这么一点小小的东西,他就有这么巨大的能量,为什么,你对他理解深刻,这叫知识。但是到爱因斯坦对物质的理解是不是就够了呢?现在说纳米,这么微小得分解是不是就到底了呢?知识永远没有到底的时候,大宇宙也没有到底。所以什么叫做知识,什么叫做理解,也不容易,但我们一般的看,知识要明明白白,理解最好是彻彻底底,你应用才能切切实实。
   不过,我们站在教育的立场,我们教育是讲普遍原则,教导广泛的民众,我们要怎么教他,这是教育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教育还要思考第二个问题,就是刚才说的,如何按照个别差异,让发展困难的人只要达到某个阶段就可以了,他的能力比较强的人,我们要让他尽情发展。所以一个人,当下思考能力到什么阶层,我们就应该用什么样的阶层的教材来教。这就分成两种教材,第一种,人类普遍的统计数据是哪个阶层,你就用他做一般教材,但在实际教学时,教材还要调整。一提到这里,我就请问,我们现在的教育,所谓体制的教育,到底把握了科学教育的适当教材没有?刚才说好像没有?什么意思,在中国看来太深,一般的孩子看来太深,我们想一想,中国孩子有没有比欧美孩子更聪明,我们不敢这样奢望,也不应该这样奢望,还有,即使你更聪明,你是不是要逼着他用尽他的聪明,还是保留一点聪明的空间,他的兴致才高昂。这当然是教法问题了,我们先说教材。你有没有去调查,是否全国三年级的孩子百分之八十都能轻易的学会数学知识,我说是说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轻易学到,不用太辛苦的,编教材应该以这样的比例来衡量,如果不按照这个比例,要么是太多,要么是太少,中国孩子目前大体是太多,所以课业负担很重,几十年来,或是十几年来,每个人都说减轻学生功课压力,请问减轻了吗?没有,反而更加重,为什么?你不按照人性嘛。你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国民教得更好吗?每个人都辛苦去追求功课的结果,造成每个人心里都有障碍,心里不平衡,愤世嫉俗,没有责任,对他的人生没有兴趣,讨厌学习,你能够培养出正常的人格吗?你能领导世界吗?妄想。一百年都不成就了,你还不反省啊。走错了路已经一百年了,到现在还这样。
   但是如果教育部一反省,比如台湾,发现教材太难了,降低难度,降低一年到两年,小学六年级毕业大概以前四五年级的程度,数学科降低,自然科降低,历史地理降低,莫名其妙连语文都降低,(笑),这叫什么?这叫抽象思考,一刀切。你不要以为人类很聪明,人类很愚昧,这么简单道理不知道。好了,降低的结果呢?现在台湾很奇怪,叫“九年一贯”,这李远泽发明的,不是发明的,他抄来的,抄外国实验已经失败的东西,近代百年来中国的教育都是抄来的,我们也不便去责备他们,因为一责备就责备了所有人。抄来了“九年一贯”,因为小学毕业只有四五年级,初中还没有改,初中就差一年到两年,这不是就有一个门槛,有一条沟跳不过去吗?就下令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暑假要来补数学,补什么,补这个门槛,让他能接上初中,(笑),天下教育有如此可笑者,结果呢,初中接得上吗,暑假两个月能补上两年的数学吗?所以到初中更是叫苦连天,所以初中数学,从初一学不好,初二一定学不好,因为昨天讲了,数学是要像爬楼梯一样的,所以数学教材安排是非常简单的,就你一步一步安排就可以了,不可以忽然之间跳跃,结果初中生就立刻感觉怎么这么困难,你初一学不好,初二保证学不好,初三保证学不好,所以初三孩子全国要来一个测试,叫做基本测验,初中到高中,天下所有人都知道这次考起来一定成绩很难看,所以大家就心照不宣的,那些出题的委员啊,就故意把题目难度降低,降低到好像小学一样,结果考起来还跟以前差不多,报纸上就说我们的程度没有少多少,(笑),自欺欺人,可笑!后来紧张的不是教育部,紧张的是家长,家长说以前我们小学六年级已经学到这个程度了,你们现在初中还在学这些东西,我们孩子数学能力低落了,怎么办怎么办,天天喊,结果教育部听说,又要把小学数学提高难度了,莫名其妙!当初他为什么降低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要提高,他也没有一个准头,难道教育是家长要求出来的吗?我们不是说绝对不听家长的话,家长的话如果符合教育的道理我们就听,现在根本不管教育道理,因为不懂教育道理!大陆的孩子,比台湾的孩子更加可怜,因为他们教材的难度比台湾还要高出一年到两年,而且老师更没良心,学校功课已经很重了,老师还想尽办法难倒学生,哪个老师不能难倒学生,哪个就是坏老师,莫名其妙,老师以难倒学生为光荣,结果呢,十年以来,本来是台湾国际数学比赛拿第一,现在是大陆拿第一。美国每次都是三四十名以下,美国人开始反省了,美国人开始紧张了,我们初中高中数学能力这么差怎么办,所以美国人正准备把他们小学初中数学科学教材难度提升,(笑),这就是世界的教育,你看多少妄人笨人狂人在主导我们的教育,莫名其妙。如果美国人去研究,认为人类理性可以开发得更高,他们依照道理来提升教育的难度,我佩服,他们真的有英格兰绅士传统,现在美国人提升教材难度的理由是,每一年都是台湾和大陆拿到第一名,我们美国是落后的,他用这个来作为教育改革的标准,他们开始笨了,我们很高兴,将来我们领导他们。(笑,鼓掌)
   美国人本来是聪明的啊,因为他们从英国来嘛,英国人本来很聪明啊,实用主义,经验主义从那里发源的,英国人很务实的,不慌不忙的啊,世界第一部宪法从他们那里出来的,他们不流血革命啊,英国人了不起,开创世界科学从那里出来的。但是美国人忘记英国的传统,首先忘记他们文化的传统,美国人不读古书啦,不做gentleman了,他们要做经济人啊,要做科学人啊,他们要摇滚乐啦,把英国传统败坏殆尽,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不是他们没有钱,他们没有大炮,而是他们文化水准低落。你要知道,文化水准低落,经济撑不起来的,所以只要经济一垮台,美国就灭亡。这是世界的局势。中国人是不是要走那一条路呢?要想一想了。所以现在的希望在中国,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要不然中国人撑不起这个世界的,你要辜负这个时代的。时局推着中华民族坐上宝座,领导世界,所以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 里仁),不怕你没有宝座坐,怕你有了宝座之后你能不能领导世界,你对不对得起世界的人,这是中华民族每个人要思考的问题啊!
   我觉得我们当政者已经有这个意识了,一直在讲一些比较长远比较有深度的话,我听了都很赞叹,但是,“八荣八耻”,“和谐社会”,“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你如何去做到?教育啊!教育改革喊了几十年,每个地方都提出方案,那个方案怎么提出来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各位,今天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提出这个方案,告诉你,我知道!这就不一样了。所以,不要把我看成一个普通的教育改革者,人家也不这样看我,人家把我看成一个莫名其妙,在民间没有什么能力的人,随便讲讲他的道理而已。无所谓的,天下国家自然有有智慧的人,假如他反省起来,所做的工作一定和我一样,“德不孤必有邻”,因为道理上都相通相感,所以我们不要求一定有多少人知道,我们只期待老天护佑中华。所以现在文化教育有了些成效了,读经已经渐渐形成风气,将来会日渐展开,有关于中华文化的承先启后可以稍稍放心,但是对于中华民族是否能够融贯西方,开启人类更光辉长远的文化,上下五千年,左右四万里,融贯古今,汇通中西,我们在知识的教育上要好好反省。
   第一步,好好学习西方,第二步,反省西方有什么不足之处。现在我就设计出来怎么做。首先依照年龄,我们真的看到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轨迹,首先有一个观念,不要急不要慌,越长大越容易学,学得越简单,小时候没学好,长大再教就学好了,这是一个基本观念。第二点,年龄中有个别差异,我们要尽其所能的开发,尊重每个人的基本程度,按照每个人的能力往前走,所以我们教材的安排,就是适合一个人真正的理解能力,首先是适合一个抽象的年龄,一个大体进度,再来老师要适当拿捏,怎么拿捏?有些孩子比较聪明的,千万不要用现行体制规定的教材来约束他,对于做不完的孩子,不要催促不要逼迫,更不要责骂他,不要打他,因为你打死了也没有用,你骂那个孩子,你怎么这么笨,我以后要教导天下的孩子回应这句话,这个孩子应该说一句话,我是谁生的你知道吗,(笑),如果老师说,你怎么这么笨,(笑,在座老师鼓掌),这个孩子怎么回答,说老师我也不想这么笨你知道吗,所以老师要懂人性,不要昧着良心,哪个孩子数学不好就拿来骂,这个孩子没有能力啊,为什么没有能力,老天生我们人,给他逻辑的能力,是慢慢让他发展的,有些发展比较快,有些发展比较慢,现在心理学家统计出来的是平均数,而我们中国不按照平均数,把平均数提高两年三年,你说我们的孩子都能达到这个程度吗?你老师想一想,不要说我做老师,校长给我压力,我就给你压力,这不是老师。但是国家真的给压力,校长真的给压力,老师如果不给孩子压力,就要下岗,所以老师都有下岗的危机,于是就气急败坏,昧着良心做教育工作,所以老师以后都要下地狱(笑),你昧了良心嘛,你不是培养人才来教育嘛,你是因为校长给压力,因为要领薪水嘛,天下老师都是我压迫学生压迫越紧,我地位越高,模范老师都这样出来的,莫名其妙,模范老师不是了解人性出来的,是压迫学生出来的。(鼓掌)所以数学教育怎么做,我提供个方法。
   首先说学校老师,从小学开始有数学课了,但是我们教育家都知道,数学一定要从零点开始,所以我们小学课本,不管以前幼儿园有没有学过,他总是从1234数数开始教。一个六岁孩子,不管有没有读过幼儿园,他从一年级教材开始学,总是很简单的,因为他的能力是“运思准备期”。我们发现百分之七八十的孩子,数学成绩九十分以上,意思就是说他完全了解课程,虽然他要用很多功,这并不合理,因为我们小学一二年级就比科学先进国家深了,但是面对一个正常的孩子,比别人用点功夫,还可以够得上,所以小学一二年级是我们面对现代数学应试就应该下功夫的时机。我们要知道数学教育是怎么做起来的,就是你懂了第一步就懂第二步,懂了第二步就懂第三步,而根据资质不同有所不同,资质高的,稍微努力,资质低的,多一点努力,但是不能完全靠努力,资质差得太远,你就努力了一百倍也没有用,我们人类的理解能力是慢慢发展的,他不是凭努力就可以发展的。所以我常常说,这个孩子如果笨,你打死还是笨,不是越打越聪明,所以数学是不能催促的,只能尽情。
   一二年级的时候,要把数学学好,你要回归数学本性,就是他能了解的时候就让他了解,而且要自己了解才算,别人讲的不算。刚才说理解,就是我心里了解很透彻,数学教育就是了解一步可以上一步,所以基本上数学是可以自己学习的,假如一二年级的孩子可以自己学数学,你就让他自己学,然后,我们的教材既然从零开始,你就要开放给所有孩子让他自己学,很简单,你鼓励孩子偷写作业,什么意思?这是对照着我们现在教育,老师都是军事化管理,所有作业都是老师派的才算,老师管理班级一致的进度,数学也一样,不管你会不会,就是这个进度,其实有些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他老早就会了,不过我们老师一定要一刀切,要所有会了的孩子和不会的孩子一样进度,这表示那些聪明的孩子没有得到尽情的开发,他平常是很聪明的,到了上数学的时候,就要假装自己很笨,听老师讲已经懂得的问题,结果一年两年下来,他就真的笨了,而且笨一辈子。在他聪明的时候,就要让他尽情的发挥他的聪明,而且人类的聪明是这样,聪明起来的,永远不会再笨下去,聪明是堆积起来,今年开发他,明年就更聪明,不开发,他也聪明,但增长的不够多,所以开发帮助人类自然的成长,一直聪明到十三岁。十三岁之前让他聪明起来,永远不会笨,十三岁之前没有聪明起来,一辈子不能再聪明。
   对于聪明的孩子,用数学就能测量,思考能力好的孩子要让他尽情的思考,自己思考,就让他尽情去做作业,作业都有说明,你看得懂的就知道怎么做,会做习题就代表你懂得这个道理了。于是这又关系到语文能力,语文能力越好,你越能自修,语文能力开发的方法就是读经,所以语文能力与数学有关。那如果他能够阅读,就能自己读数学书,做数学习题,能够做多少算多少,做到你不会的地方,假如还有兴趣,就去问家长,假如家长不能解决,问同学,有的同学走的比你远,小朋友教小朋友教得更清楚,因为小朋友懂得小朋友的语言,(鼓掌),而且教人的人更加聪明,他不仅能自己懂,他还能讲给别人懂,也就是说他不仅能了解自己的心灵,他也能了解别人的心灵,反过来触动自己的心灵,这种能力要早早培养。用普通的话来讲,就是“同理心”,用神秘的话来讲,叫“他心通”,老师都要有“他心通”才行,而这是限制在思考范围内,你就知道人类的头脑是如何运作的,是一步步按照逻辑的,而且你知道那个同学为什么会错,因为他在哪个地方卡住了,被限制了,哪一步没有跳过去,你就告诉他这里怎么跳过去,那个同学听了以后豁然开朗,你对这个问题了解更深刻,你对人类思考能力越来越明白,越早会教人的人,他的能力越来越强。你要知道要小朋友自己去教小朋友,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好的方法,所以老师要鼓励,小朋友有问题先问家长,让家长的脑筋也能恢复,不然脑筋都死掉了,同学能教同学,也很好,如果大家都不懂,他才来问老师。那老师怎么教/不要牵着他的手从头教到尾,最好的教学是在关键的地方指点,所以老师要指点他在哪个环节出差错,这个步骤不能推一步,就在这里指点他,以后他也能自己思考。所以培养他自己思考的能力,而一个孩子能自己学数学,自己做出来的答案他非常有兴趣,等到他对数学不恐惧而有兴趣了,他就可以一直往前走,走到什么地步?走到他已经走不下去了,家长讲的他也听不懂,同学讲的他也听不懂,老师讲的他也听不懂,这时候怎么办?老师要安慰他,没有关系,依照我的经验,你明天就会懂,明天不懂明年一定懂,明年不懂十年之后一定会懂,(笑)依照老师自己的经验,我小时候这种题目也不懂,你能做到这里已经比老师多了,你了不起.对于聪明的孩子这样说,对于愚笨的孩子也要这样说。如果他2+2等于多少都不知道,怎么办?我们要安慰一切人,怎么安慰?对于走到他学习的最高点的孩子,我们都给予他安慰,都给他希望。所以走得比课程远的孩子,他已经走不下去了,老师就告诉他,没关系,你过一段时间就会懂,你再把前面的道理想一想就会懂,不懂没关系,你已经很了不起了。对于赶不上功课的孩子呢?也让他自己做,做到他不能做的地方,老师就要安慰他,没关系,老师小时候比你还笨,现在能当老师,你看了不起吧,(笑)。老师对每个孩子都这样讲,老师以前比你笨。
   各位,做知识的教育,数学的教育,你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在心中,人类的思考能力是学习能力递增,年龄越长大越好学,懂得越深刻,你已经是大人,面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应该有“同理心”,应该知道他的头脑发展还没有成熟,还没有到所谓的“抽象思考”的能力,他能力不够,这能力不够,不是他自己自愿不够,是老天爷的安排,何况有些孩子还有禀赋的不同,他祖先没有积德,怎么能生出聪明的孩子呢?所以不是他的原因,是天地的原因,是祖先的原因,这两种原因是不可以逼迫的,不能让一个孩子把天地和祖先的责任承担起来,所以他是值得同情的。你要同情众生,同情任何一个已经尽力的人。所以任何孩子都很可爱,任何孩子都是圣人,因为他尽了自己的本分,反而我们大人能够尽本分的,你还没有尽呢。所以要尊重一切孩子,安慰一切孩子,这样孩子就没有数学知识学习的挫折,每一个人都很安心。现在最不安心的是家长,第二不安心的是校长,作为“长”的都不安心(笑)。校长就想,假如有后进生,我们学校的成绩不是被拉下去了吗,我这个乌纱帽怎么保啊,校长都是自私的,他没有同情到孩子,为什么校长会自私,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自私的,国家就看哪个学校升学率高,哪个学校就是好学校,这莫名其妙。所以整个中国是个莫名其妙的国家,一层压迫一层,现在老师要负起责任,你要保护这些孩子,你了解人性,就尽量让他们去开发,但是,还有另外一种长也会紧张,家长。如果你把某一个家长的孩子教得他超过功课的程度,这个家长很欢迎,如果你对一个没有达到标准的孩子说,孩子啊,没关系,十年以后你就会懂,家长就会来骂你,你为什么不打他,为什么不给他补习,这时候老师要给他说,家长啊,你的祖先没有积德,(笑),你这个孩子补习没有用,你应该安慰他忏悔,你为什么没有积德生一个好孩子,但我告诉你,天地有好生之德,你的孩子让我教,我再教三年五年,就能让他变得聪明,你现在不聪明,责备他没有用,反而让他厌学,这样讲家长应该听得懂,但是可惜的是家长故意装作不懂,我的孩子一定要和其他孩子一样强,这莫名其妙。所以现在教育部,以及政府当局,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要在中央电视台,教育家长说,家长们,你们孩子数学没有做好,千万不要责备他,你责备他是更加害了他,因为依照教育家的统计,从来没有一个被责备的孩子数学变好的,你责备你的孩子,他数学会更差,你只能等待,只能鼓励。如果有我们的教育最高领导单位来讲这话,家长会接受,如果有我们政治领导人讲,家长更会接受的,至少大部分人接受,形成一个风气,家长就不发疯了。但是包括台湾大陆,我们政府官员几乎不关心教育,关心也用功利的态度,从来没有慈悲心,于是影响家长都向功利主义走,学生就渐渐以功利为人生价值,整个社会都功利,你就没有和谐的社会,你就没有廉耻可言。所以,要治理一个国家,要从教育着手,从体谅人心着手。
   一二年级老师,要开放给他自己做数学,依照我在台湾宣导,居然真有一些老师这样教,我就让这个老师去学校申请教一二年级,你就按照我的方法,大量读经,小量做功课,做功课自己做,老师根本不用教书,所以这些老师越来越轻松,他就天天做一项工作,小朋友跟我念,子曰,预备齐,就好了。甚至有小老师上台带,一打上课铃,小老师就上台来带子曰预备齐,底下还有一个小纠察队长,他比老师还严格,哪一个人沒看书,哪一个人沒大声念,就“站起来!”,这样,(笑),那老师做什么?老师在教室后面悠哉悠哉,老师在教室外面和人家谈天,老师在教室后面打电脑,但是他这一班,全校成绩最好,这个班的家长都非常敬佩老师,把他的孩子教好,所以这个老师说,我是全校最混的老师,但是混得很好。(鼓掌)一年级教到二年级,他的数学几乎没有上过课,他就问小朋友应该上数学了吧,现在第几单元了?他教数学,自己也不知道到第几单元了,因为全校共同进度,噢现在第八单元了,小朋友翻到第八单元,什么什么什么,小朋友在下面就起哄了,老师我们作业都做完了,老师不要教了好不好,老师趁机说,好不要教了,(笑),为什么不要教了?没有意义嘛,他们都做完了嘛。信不信由你!没有人会相信的!大道至简!所以明明白白一条路,你就千千万万不肯走,你就非要走那个崎岖羊肠小道,然后自以为我很认真,都是莫名其妙。
   读经以后语文能力高,好了,有的老师说我没有这样教读经,我也不可能这样教读经,那怎么办?我说,普通语文就可以做数学了,所以你要把他的能力提高,就让他读经多一点,这个老师怎么教,一打上课铃,就小朋友来带读经,每天一百个字的功课,二十分钟,一百个字就念四十遍,每节课都念四十遍,就超过一百遍,当然这一百个字会背了,隔天就考试,考试就盖章,“读经一百分”,有时候小朋友就会说“老师今天还没有考读经”,这没有办法,他喜欢考试,(笑)因为他要一百分嘛。这个一念就十分钟二十分钟,一节课四十分钟,剩下的时间老师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随便跟他们聊聊天,讲讲故事,如果他们念得起劲,三十分钟,四十分钟,这节课就完了,这节课应该上什么课?不知道,但一节课念经就念完了。所有功课都自己做,都自己学,他们有的学生已经从二年级数学做到四年级了,而且一班有好几个,有的做到三年级,最少每个人——就是最落后最愚笨的孩子——他都能够跟上进度,所以他那一班没有后进生,大家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而且将来发展无可限量。他上三四年级就可以做五六年级功课啦,他还会受数学的压迫嗎?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人类本来就可以发展的嘛,你不要压迫。
   我们现在学校就是压迫,压迫聪明的孩子,挫折不聪明的孩子。现在我们要改变,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前进一步,蒸蒸日上,而且是自己向前进的,老师只是做一个引导,这条路你往前走,老师只是在后面鼓励他,孩子啊,你赶快往前走,赶快往前走,你们将来一定超过我,你们将来可以成为人才,老师就天天在后面鼓励他,不要天天站在前面讲课,那些课程还用讲嗎?各位,你是老师你是家长,你是成年人,请你翻开我们的小学课本,看看里面有哪些内容有需要老师在这里大讲特讲,所以我很可怜小学的老师,因为明明没什么内容,他要讲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这个苦啊,(笑),我在这里演讲,两个上午,如果我肚子里什么都没有,就在这里信口胡吹,不仅你們听了难受,我自己心里也很苦啊。所以小学老师心里都很苦,明明没有东西,要讲出东西,真的有创造性,了不起,所以小学老师的薪水要多加一点,因为他们太辛苦了,(笑)。这莫名其妙的教育,一个会读书的孩子用一两年的时间就把六年的数学都读完了,还用去讲嗎!数学还用教嗎!他懂就让他一直懂下去,他不懂就安慰他,还要教什么数学啊!我从来没有看过一个老师教数学可以把数学教出來的,老师教数学也是顺着这个观念鼓励他,小朋友你們都很聪明,你們自己做吧,那样才是数学老师,所以数学是很好教的,但是依照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不改,强迫孩子做很深的数学,所以你要应付他,你就要从小开发他的聪明,要他面对不合理的数学,一个聪明的孩子是可以应对的,甚至可以更高的。不过,如果我们的教育当局能够改善,我们做得更简单,孩子更愉快,以后可以出更多研究人才,因为他对研究有兴趣,他认为思考是愉快的事,从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觉得我去想问题是人间最大的愉快,这样中国人就有救了。
   现在我们的孩子,包括家长老师教育官员,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句话,一直在回响,就是数学是很困难的,科学教育是很困难的,这莫名其妙,你一困难,以后就真的没有人才了。所以我们立刻改善,我们读经班的私塾的老师,我们都教他,自己心里有笃定的信念,还要把这个信念告诉孩子,孩子啊,数学是很简单的,思考是很有趣的,解决问题是你的本性,为什么?解决得对很好,解决得不对也很好。解决不对为什么也很好?因为你已经在解决了。现在我们数学教育就解决得对才好,解决不对就要受责罚,其实不应该这样。所以,我们读经班、读经私塾的科学教育才是真正的科学教育,我们希望把这种道理和实验结果贡献给政府,拿回去做参考,好好改善,拯救天下苍生。
   这在学校是这样做,如果我们要做更好,就不上学,怎么办?也有各种处理方法,最正常处理方法,就是从他能认字时候开始,你让他广泛阅读。在读书的所有书籍中,一定有某些是有思考性质的,科普类读物。即使没有所谓数学科学这种很明显带有思考性质的书,所有的语文书也都有思考性质,都可以训练逻辑,就是抒情文也有逻辑,何况是议论文,何况是传记,所有有文字的文章,其中都有逻辑,这就是逻辑的具体表现。数学是逻辑的抽象化表现,科学是把这个抽象化用在具体中。人生无处无逻辑,只要他语文能力好,他就有逻辑,他只是不会算数学,但是他会思考,他会判断是非,这也是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所以不管你有没有让他做数学、看科普,所有读物也都可以思考,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会思考。真正的思考不是做数学,做数学只是训练思考的一个方法,或者是训练他以后可以做科学研究,但是人类了解事件处理事件都需要思考,这种思考不需要一定从数学来,所以数学可以帮助训练思考,但是不只是数学。做科学研究一定要经过数学没错,但世界上的人并不是每个都当科学家,所以只要你会思考。
   我们开放所有书籍让他阅读,其中就有科普知识,培养科学的能力,所以如果你很注重数理化,就多给孩子看这类的书籍。从幼儿园就可以开始看了,到小学,假如你要让你的孩子,跟得上体制功课,你就去选择这类教材,让他自己读,选一些测验题,让他自己做,你就根据他的年龄跟着体制的进度,你就安心了。但是我劝你,让他超越体制的进度,没有一定进度的意思,他不够你就安慰他,一样的,这是第一种处理模式,第二种处理模式,你深刻的知道认知的能力与日俱增,所以有些地方就根本不注重数学,也很少让他看课外书,他就以读经为主。有人问你数理化怎么办?他说很简单,我们从三岁开始读经,读到十三岁,读了十年经,那时候再开放给他读书,那时候他读书的速度会不会比较快?当然比较快。读书质量会不会比较高?当然比较高。读书的速度快,读书的质量高,就代表他一些不必要的书就不必读了,所以我们有些小学十几年所读的书,那是根本不用读,如果一个能力很好的孩子,很快就读完了,我们浪费那些时间干什么呢?还有学数理化,一个满腹经纶的孩子让他学数理化怎么学?到了十三岁让他从一年级的数学学起,你看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他这么聪明——因为读经可以让一个孩子聪明——他来学小学一年级数学,两本课本,这个孩子多久可以学完知道嗎?一天!你以前浪费一年,天天要去补习,现在一年就学完了。(鼓掌)
   这是了解人性,你运用老天规律运用得好,就获得很大益处,运用不好,就自讨苦吃。一年级学好学二年级三年级,大概一个礼拜,四五年级,最多一两个月,所以如果你要升初中,一两个月就把小学六年数学全部学完,而且,高人一等,像这样我们节省了多少时间来做有益的工作呢?所以知识是很简单的,数学是不用教的,到了你年龄越长大的时候,只要你是聪明的,你是有学习兴趣的,你一眼就看穿了。现在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台湾,大陆也差不多,都一直注重阅读教育,这阅读教育比应试教育还要更合乎人性,还要有道理,更加有价值没错,但是我告诉你,我们还看不起,阅读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读经是根本的教育,才是更重要的。要阅读还不简单嗎?有些书是不必读的,你白白浪费时间了,所以你眼界越高,你看到的景色就不同,采取的手段就不一样,你就不会怕。
   有些人说,你的孩子不上学,学校功课怎么办?我说自己学。他问数学也能自己学嗎?我说能啊。那他现在学到哪里了?我们还没有开始教,2+2=4还不知道。他呵呵笑了,已经三年级年龄2+2=4还不知道,你的孩子一定是笨。我说我们到六年级再学。他说那时候来不及了。我告诉你,科学没有来不及的时候,只有读经,才有来不及的时候!(鼓掌)
   该把握的赶快把握,不该把握的不要那么紧张,我们的社会现在完全颠倒,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众生颠倒,我在这里得到一个证明。众生颠倒啊!可怜啊!
   我们推广读经教育是全面性的,依照人性,有本有末,根据时间的考量,个别差异的因材施教。我们让孩子学得愉快,让老师教得轻松,让家长随时安心,让国家出人才。如果不这样走,我们大家都白混了,你混到哪里都不知道,你混得比别人好一点,其实还可以更好你知道嗎?所以有的家长,我们劝他说,可以在家自学了,他说不行,我的孩子在学校表现这么好,拿到很多奖状,如果去到你那个读经班就没有奖状拿了,我们就不光耀了。他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好,他以此为荣,他就不知道,孩子可以有更好的开发,错过时机呢,就没有机会了。
   所以明白了以后我们就笃定,而且明白的告诉别人,我们就这么教,因此读经私塾一定要好好了解教育原理,虽然你不是教育本科出身。教育原理不是教育本科的专利,而且他们学的不见得完满,他们不过西方式的,美国式的,近代美国式的。美国都已经撑不起来了,你还学他们?当然我们可以学,他们懂的我们都懂,他们不懂的我们也懂,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家,我们鼓励所有老师都这样。要学教育学还不简单嗎?看两三本书就懂了,每一本都一样,作者不同,出版社不同,但内容都一样,因为西方式美国式的教育就不过如此,你一两天就了解了,但是他们一辈子没了解的,我们了解。因此我们读经班不是听家长的,我们不跟体制学习,我们超越体制,体制要参考我们的,你要有这个信心,要不然你怎么办起这个班呢?有些地方就把我的理论打折扣,我不是说我很伟大,我不是说这是我的理论,就是我研究的结果,我是吸收各种理论给予恰当的安排,这叫“道并行而不相悖”,道在什么地方并行?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这样并行,而是有他的力度,有他的高度,有他的强度,有他的时机性。我们把所有理论拿来安排,用一种理论统一它,叫做“读经理论”,这叫“以简驭繁”,“以简”不是只有简单啊,他里面有繁啊,一心开二门,一元领导多元。
   有很多人迷信多元化,他一听我讲读经,就在心里归结出來,我是一元化,然后他说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你的理论不合现代社会要求,我就问他说,你是多元还是一元?他说他主张多元,我接着问他,你多元赞不赞同一元?他说当然不赞同,那你再问我,我一元赞不赞成多元?我说我赞成。那到底谁多元?(笑,鼓掌)
   这莫名其妙嘛,你不懂层次嘛,所以要有信心。为什么有信心?因为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知道你的学问从哪里来,我讲的和你不一样,你就认为不一样嗎?我是把你笼罩了。没有这样信心的人,都不可以做教育。所有这里要开班的老师,都要把道理想清楚,我已经替你想了一半了,甚至全部想完了,只是这本书还没有出來,但是我已经都讲过了,只要把他全部累积起来就是了。但是你自己要思考,而且要训练你的思考,遇到问题,想想是他的对还是我的对,你就渐渐会思考,我们一定要整个国家整个国民都会思考,见仁见智,都归于道。这是何等光明的前途啊,一种多么宽广的心胸啊!一定要介绍给我们的国家,一定要介绍给全世界。
   我在台湾成立一个“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人家说你口气怎么那么大,我没有很多錢去申请国家政府的,要三千万台币,我募款两三年,台湾经济衰退大家也知道,没有很多人捐款,我就成立台北市的,台北市的比较便宜,五百万台币,就一百万人民币吧,就可以成立一个基金会,在台北市登记,我们去申请,他们就打回来,理由是你跟我们台北市申请基金会,你为什么叫全球?莫名其妙。我们就回过去,台北市号称是国际都会,我们在台北市做的事情,是为全人类做的,是提高台北市的声誉,难道不好嗎?他就直接接受了。(笑)
   你一个读经老师就躲在乡下,你说我心怀天下,我要教出国际人才,人家不是会笑你嗎?不要紧,你让他笑,但是你要有能耐,这个能耐不是说你赚很多錢,拿许多博士证书,不是,你思考清楚。所以我们培养读经老师——无论体制内体制外——都要让他思考清楚。那很简单很简单,只要不盲从就可以了,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走入正途。
   时间不早了,不过按照昨天的惯例,我们再讲二十分钟。(笑,鼓掌)
   我们说,假如想要教数学科学怎么教,我们让他去看体制内功课,因为体制内功课是从西方抄来的,只是抄得不太好,抄得太多,不过他还是按部就班,所以我们就依照他的按部就班,从浅到深,自己学就可以,学到哪里算哪里,就用体制的教材。假如你说体制的教材不够,你再去搜集国外的教材,但是国外教材用外文写的,比较不好读,不管,反正听说日本的数学教材编得比我们合理,比我们精密,也可以参考,西方的更好。不过没关系,精密一点和粗略一点,都是一步步走,你粗略的走到高的地方,低的精密就都了解了,所以不一定每一步走得很精密,你要注意这个问题,要让他尽量爬高,训练他的聪明。而这种体制内的课本,现在有一个问题,在教学上有一个麻烦,就是这些课本是预备给老师讲解的,说明文字都很少,只有一些简单的说明,老师要解释这些文字,要演算给他看,所以我们的课本不适合自己学习,是因为我们孩子太聪明了,所以看这个简略说明,我他们也能够自己学习。不过,我想,我们应该有更好的教材。
   昨天提到我写的一篇“数理读经的构想”,最主要当然是讲数学,带着物理化学的科学,科学是数学的应用,而数学必须用抽象符号表现,但是科学呢,更可以用语文表现,读科学方面的文字,就可以同时训练他的思考以及帮助他走入现代化,走入科学时代。所以科学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多看科学读物,这是西方人他们的秘诀。我们中国人怎么学科学?是让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通通注重课本注重算题目,而没有鼓励孩子看很多科学读物,所以我们做题能力很强,但是普遍的科学常识低落。全世界没有评判科学常识的,如果有中国孩子是很差的,只会算题目,科学的基础是很薄弱的。科学只要多读课外读物,然后凝结起来,要做专门表现,就表现在他的计算上。这个物理化学最后变成公式计算,假如不能用公式计算,他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就已经对得起现代化了。所以科学的学习是简单的,博览群书。但是数学,我们的语言说明太少,所以我这篇文章发出来以后,有个台湾东吴大学物理系教授,名叫任清运(音),他是教科学的,他在学校里教微积分一类的数学,他就发现现在台湾大学生有解题能力,没有思考兴趣,这是很大的危机,他教了十几年数学科学,他越教越对国家没有信心,越教看到学生真诚度越差,所以他也让自己的孩子在家读经,现在看到这篇文章,正合他的意思,所以他原来就想改造台湾数学教育,他看了这篇文章后就跟我商谈好几次,最后决定要怎么做呢?是要把数学用文字表达出來,怎么表达?用精炼的确定的语言写出文章来说明数学的步骤,让一个孩子通过读文章就知道一步步怎么思考,引导孩子思考。这就等于一个数学能力很深的老师,他在讲解的时候按部就班引导一个孩子思考一样,但是我们平常的老师在讲话,本来就不精确,现在让他看精确语文所写的文章,就训练他精确的思考能力,所以他认为数学应该用文章来学。(鼓掌)
   他多读了数学的文章,以后作文也可以非常精确表达他所表达的意思,而且他读不懂可以反复读,把数学课本当作读经来读,一遍再一遍就懂了,懂了就前进,这样就可以自己学数学。
   那怎么编?从最粗浅的地方,从零开始,就从幼儿园开始,孩子认得字,配上一些图画,让他看着书游戏,渐渐引入抽象思考。从幼稚园开始编数学书,大概编六册,进入小学,整本书都是文字,给他一些习题。依照他的预测,一个真正整天读经的孩子,一天用二十三十分钟让他看这些书,到了三年级就可以做到初中,到了小学十三岁,他认为可以达到大学程度,而且不要老师,老师最多只是从旁指导。现在孩子做到高中,家长不会指导了怎么办,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机制,大学教授来教这个孩子,怎么教?指点一下就好了嘛,他知道这个孩子卡在什么地方,把这个卡打开就是了。所以教数学是这么简单,这是很愉快的事情,而这个孩子这个地方想不通,被人一指点通了,满心欢喜,所以思考是可喜可乐的事,做数学成为最愉快的功课。你一定要把我们的教育引向这条路,中国人才有救!
   这本书正在编,我们希望他快编出來,甚至这个教授说,如果这个孩子兼英文读经,就可以让他看英文原文书,看欧几里德《几何原理》,欧几里德当时创始几何的时候,是用文章写的,里面配着图画,现在是翻成英文,而西方的文字结构是逻辑结构,这个孩子一方面学习英文,一方面自己学几何。还有一些外国人数学著作很好,就可以用英文学数学。因为数学的英文是很简单的,他只不过是几个难字,其中的连词都很简单的,所以要用英文读数学是很简单的,而且可以趁机学习西方人的逻辑结构,我们的语言也就渐渐有逻辑性的表达,所以语言有两种表达,一种是流线形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种是逻辑性的,一步一步不肯放松,这两种语文能力都要养成。你不能随时风花雪月,当你要切实的时候,要能切实明白,当你要飘然的时候,就能立刻把境界提升。一个人能两种文字能力兼备,这才是最完整的人。所以各位,这两天我所讲的,你可以听出來,其中或许有一种文采表现,但很重要是结构表现,这里面有逻辑,我从哪里讲起,然后怎么分,分了以后怎么合,和了以后怎么剖析,分析后抓到要点,还要按照程序怎么做,一步一步就是逻辑,经常接受这样的训练,就有思考能力,我们以后读了这个书,一方面是要一步到位,“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下子就把心胸打开如天地光大,一方面也要能按部就班。所以话分两头,我们既仁且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靜智者动”,“仁者寿智者乐”,这是孔子教导我们的全人格的发展,所以到最后我们还要回归圣人!回归经典!(鼓掌)
   《易经系辞》说,“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一个圆一个方,内圆外方,方圆并建、仁智并建、乾坤并建、阴阳并建,这是整个人类的前途,中华文化的走向,请大家务必务必好好实践!谢谢大家!(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1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1:25 , Processed in 0.13378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