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琪骐妈 于 2009-1-11 19:23 发表 ![]()
道德经 和 周易 那么深奥的东西,小孩子能懂吗?读 论语 和诗经 还差不多
您提的这个问题是一个普遍的带共性的问题,也正是有了这种共性认识,使我们不知中国的民族道德根文化为何物。原因在那儿呢?主要是丢失了传统道德根文化学习方法“修之身其德乃真”这一法宝,另一原因则是在婴幼儿期丢失了经典诵读教育,所以也就难以认清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精髓的本质是什么,单靠一点智识就想认识了解掌握祖先的大智慧,是不可能企及的。智解经典,只能做点文字游戏,最多得其皮毛。
朋友所提问题,切中时弊,一是现行教育丢失了慧识教育导致的必然结果。二是众多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缺乏“修之身”的微观认识。
人体生命中慧和智本就是一对阴阳,智识为学日益而丰,居大脑皮层。因为是逐步学习而成熟,落于后天,所以它了解事物只着于表象可见可观可触摸的事物,逻辑思维,线性思维是其特点,而据科学研究,它在大脑中只占5---8%左右。 慧识位于大脑的质层和核心层,先天与生俱来,最易接受和受纳真经中的大智慧而洞察事物的本质,通过经典诵读涵其慧而充其能,则可微观事物不可见的本质,作用于智识则可演译为科学创造能力,这就叫慧智双运。慧识又可称其为直觉或灵感思维,慧识是智识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小孩子读经、听经、抄经都是在给慧识增加营养,这是因为小孩七岁以前慧识未被封闭所致。只要他诵读熟记,就犹如给孩子大脑置入了超级能量块,他会随着智识的成熟放出光明,照亮孩子的人生之路。这种慧智通达的过程,就会创造出自已的真知卓见。如要等所谓的理解的年令在去学习,那筑怕一生也难究其真貌,因为经典中的大智慧更多的是只有慧识才能学习和掌握,成人的智识反而封闭慧识的启用,正如老子《德道经》第三十章所言:鸡狗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因智识处大脑皮层,被有形事物所牵,难以反观内省,这种慧智形同陌路不和谐的现象,是很多人不能深入经典本质内涵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大学》在第一句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明明德”三字才是打开经典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而七岁以前的孩子则天然的具备这个能力。
这里的关键点是您是否给慧识精神系统以高质量高营养的精神大餐,而最具精神营养的大餐就是德道经和易经,在这个基础之上,在诵读《大学》《诗经》则较为符合孩子生命规律,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尝。《论语》诵读己开展十几年了,而诵读其它的所谓经典的孩子也亦不在少数,但究竞效应如何呢?历史上从宋朝以后的四书兴而使社会道德素质和科学创造力的下降,是不是应该有所醒悟呢?在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中,试点学校一天只做不到一小时的诵读,通过不间断诵读,都能产生良好效应。如象甘肃民乐县二中的一个54人的班级,这个班从高一开始德慧智经典诵读,至高三毕业除一人因高二有病请假未参加高考外,53人全都考上本科,这种在历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事实,足以证明《德道经》对人的精神培补作用力何其巨大。
而王财贵教授分别给自己的一儿一女诵读《道德经》和《论语》产生不同效应不也是很好例证吗?
诵读《德道经》的孩子真实不虚的产生了高品质高营养的德性能量为孩子慧识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能量是对生命本质的提升,不但孩子诵读可以很快获取到这种营养,而成人通过虔诚诵读同样可以获得这种营养提升精神素质。那么诵读《论语》和《诗经》可能达到?这是人提升品质复归道德的简易捷径之方法,没有这种能量的获得,又怎么能认识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连智识的提高也有限。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兴旺,需要培养更多的具有慧智同运的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能捉笔的智识人才,而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枝兴国”的战略决策,则必须从诵读《德道经》《易经》抓起,这才是人才培养的战略手段和根治之法,德才兼备才是国之栋梁,又岂是玩笔如刀的智士所能企及。
七岁以前的小孩,基本是处于直觉或灵感认识事物,没有好坏,善恶之分,不具备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此一阶段的孩子慧强智弱,是开发培养慧识的关键时期,错过这一关建时期,则速度则缓慢矣,因八岁以后乳牙脱而恒牙生,后天智识开始发育走向成熟---男孩16岁女孩14岁成熟,后天智识将全面封闭慧识,再要开发速度又慢矣。
《论语》《诗经》都应该读,但是应建立在《德道经》《易经》诵读的基础之上,在来全面扩展丰富智识,这才是完美的诵读方法。
现在有很多读经私塾把孩子当作读经机器,不根据人体生命规律结合经典主次按排,而是单凭主观想象办事,更有家长弃学读经,都是一种偏执。
谢谢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