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写给想过早给孩子教数学的家长们: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21:39:25 | 只看该作者

过早地强迫引导孩子们所喜爱的“数理化”却是“中性”的物质,它们所携带的信息,对精神系统完全不具备“营养”的作用。这种中性的特点与八股具有相似性。“数理化”的中性,反而能够消耗精神系统的营养,需要损耗大量的精神能量通过后天智识记忆与储存。我们的孩子过早地在这种高度重视“数理化”的教育环境中,精神系统其实是处在一种饥饿干渴的状态中,反而大量消耗库储的能量。这种能量的储备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竭的。慧识在教育的早期就被制约和扼制,只能在后天智识系统中全面发展,不可能具备需要灵性慧识才能够启动的科学创造性和科学创造能力。我们的孩子那么早地中止获得精神营养,将最佳的获能养性、开慧益智的生命期,干耗在后天意识的提升中,虽然他们起早贪黑,勤奋远甚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正像一段校园顺口溜所言:“学生是人生的写照,学的比驴都累,混的比猪还差,起的比鸡还早,放学比小姐还晚,……更惨的是,看起来比谁都好!”我们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却都是让他们损伤、干耗先天慧性、丧失科学创造力的一种白忙乎,真是有点悲哀!

多年以来,虽然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金银大奖我们可以都捧回来,但是其中的代价却极为惨重,我们所牺牲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慧识和它所富含的科学创造力。所以,当孩子们满腹“数理化”地踏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后,由于心灵中的慧性早已经被摧残得毫无活力,连最起码的直觉与灵感也无法生成,科学创造力也就毫无生气。这么多年,我们难以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症结也在于此。其实也证明我们教育的理念,迄今仍然还未走出“八股文”的阴影。还在运用着传统文化中的真糟粕而不是真精华。我们由于没有真实地在传统文化中与“圣人谋”,因而分不清精华和糟粕,抛弃的反而可能就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真精华。
过早的启动孩子智识,将封闭孩子获取先天精神营养的能力,如果不进行经典诵读,补充精神营养,这是舍本求末的方法。看看中国少年科技班的失败,再翻翻记者采访获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金银大奖的学生们,您会明白只有德慧智教育才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发表于 2009-1-7 14:14:15 | 只看该作者
太冗长了,还真没有耐心仔细研读,不过知道了德道经和易经的重要性,将来有时间会读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20:23:08 | 只看该作者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古代中国是“世界发明摇篮”,并将《周易》称之为“万有概念宝库”。他曾经总结出古代中国有26种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推动了西方的产业革命。他指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20:28:44 | 只看该作者
克里斯朵夫•巴特克曾经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密吻”。六十四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六十四个脱氧核糖核酸(DNA)密码因子。四对硷基(八个数)恰巧与四阴四阳的八卦吻合,而384个阴阳键,也与《周易》中384个阴阳爻吻合得严丝合缝。他们盛赞《周易》“与最新的科学原理万般巧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发表于 2009-1-8 02:31:5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幸运看到这个贴子.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关注古人留下的智慧之书.现在有人把问题研究到这种程度,真是令人敬佩,在很多人眼里玄而又玄的不解之事用西方的实证科学解释出来,应该能让更多的人正确的认识一些被妄称为"迷信"的事.感谢此贴及为此研究付出辛劳的人,由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15:41:08 | 只看该作者
翻开中国春秋战国的历史,我们并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理性思辨和逻辑推理的思想和方法。而且,我们要看到,爱因斯坦早就断言:“创造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而且莱布尼茨这位德国启蒙运动中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德国以及欧洲历史上最后一个各学科的通才。他的逻辑推理不可谓不精妙,可是他却说:“因为问题在于证实古代中国人的学说的价值以及古代中国人远远胜于近代人。” 天才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天才的名言:“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发表于 2009-1-11 19:23:47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 和 周易 那么深奥的东西,小孩子能懂吗?读 论语 和诗经 还差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7:51: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琪骐妈 于 2009-1-11 19:23 发表
道德经 和 周易 那么深奥的东西,小孩子能懂吗?读 论语 和诗经 还差不多

您提的这个问题是一个普遍的带共性的问题,也正是有了这种共性认识,使我们不知中国的民族道德根文化为何物。原因在那儿呢?主要是丢失了传统道德根文化学习方法“修之身其德乃真”这一法宝,另一原因则是在婴幼儿期丢失了经典诵读教育,所以也就难以认清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精髓的本质是什么,单靠一点智识就想认识了解掌握祖先的大智慧,是不可能企及的。智解经典,只能做点文字游戏,最多得其皮毛。

朋友所提问题,切中时弊,一是现行教育丢失了慧识教育导致的必然结果。二是众多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缺乏“修之身”的微观认识。
人体生命中慧和智本就是一对阴阳,智识为学日益而丰,居大脑皮层。因为是逐步学习而成熟,落于后天,所以它了解事物只着于表象可见可观可触摸的事物,逻辑思维,线性思维是其特点,而据科学研究,它在大脑中只占5---8%左右。
慧识位于大脑的质层和核心层,先天与生俱来,最易接受和受纳真经中的大智慧而洞察事物的本质,通过经典诵读涵其慧而充其能,则可微观事物不可见的本质,作用于智识则可演译为科学创造能力,这就叫慧智双运。慧识又可称其为直觉或灵感思维,慧识是智识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小孩子读经、听经、抄经都是在给慧识增加营养,这是因为小孩七岁以前慧识未被封闭所致。只要他诵读熟记,就犹如给孩子大脑置入了超级能量块,他会随着智识的成熟放出光明,照亮孩子的人生之路。这种慧智通达的过程,就会创造出自已的真知卓见。如要等所谓的理解的年令在去学习,那筑怕一生也难究其真貌,因为经典中的大智慧更多的是只有慧识才能学习和掌握,成人的智识反而封闭慧识的启用,正如老子《德道经》第三十章所言:鸡狗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因智识处大脑皮层,被有形事物所牵,难以反观内省,这种慧智形同陌路不和谐的现象,是很多人不能深入经典本质内涵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大学》在第一句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明明德”三字才是打开经典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而七岁以前的孩子则天然的具备这个能力。
这里的关键点是您是否给慧识精神系统以高质量高营养的精神大餐,而最具精神营养的大餐就是德道经和易经,在这个基础之上,在诵读《大学》《诗经》则较为符合孩子生命规律,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尝。《论语》诵读己开展十几年了,而诵读其它的所谓经典的孩子也亦不在少数,但究竞效应如何呢?历史上从宋朝以后的四书兴而使社会道德素质和科学创造力的下降,是不是应该有所醒悟呢?在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中,试点学校一天只做不到一小时的诵读,通过不间断诵读,都能产生良好效应。如象甘肃民乐县二中的一个54人的班级,这个班从高一开始德慧智经典诵读,至高三毕业除一人因高二有病请假未参加高考外,53人全都考上本科,这种在历史上都绝无仅有的事实,足以证明《德道经》对人的精神培补作用力何其巨大。
而王财贵教授分别给自己的一儿一女诵读《道德经》和《论语》产生不同效应不也是很好例证吗?
诵读《德道经》的孩子真实不虚的产生了高品质高营养的德性能量为孩子慧识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能量是对生命本质的提升,不但孩子诵读可以很快获取到这种营养,而成人通过虔诚诵读同样可以获得这种营养提升精神素质。那么诵读《论语》和《诗经》可能达到?这是人提升品质复归道德的简易捷径之方法,没有这种能量的获得,又怎么能认识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连智识的提高也有限。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兴旺,需要培养更多的具有慧智同运的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能捉笔的智识人才,而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枝兴国”的战略决策,则必须从诵读《德道经》《易经》抓起,这才是人才培养的战略手段和根治之法,德才兼备才是国之栋梁,又岂是玩笔如刀的智士所能企及。
七岁以前的小孩,基本是处于直觉或灵感认识事物,没有好坏,善恶之分,不具备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此一阶段的孩子慧强智弱,是开发培养慧识的关键时期,错过这一关建时期,则速度则缓慢矣,因八岁以后乳牙脱而恒牙生,后天智识开始发育走向成熟---男孩16岁女孩14岁成熟,后天智识将全面封闭慧识,再要开发速度又慢矣。
《论语》《诗经》都应该读,但是应建立在《德道经》《易经》诵读的基础之上,在来全面扩展丰富智识,这才是完美的诵读方法。
现在有很多读经私塾把孩子当作读经机器,不根据人体生命规律结合经典主次按排,而是单凭主观想象办事,更有家长弃学读经,都是一种偏执。
谢谢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发表于 2009-1-14 11:17:14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在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20:2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05:08 , Processed in 0.07896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