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写给想过早给孩子教数学的家长们: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08-12-18 10:47:13 | 只看该作者
家长和老师为孩子的不好教育而头痛,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请选择老子的"上善治水"的教育
《老子·德道经》对人的生命进行了全面而且深刻的揭示,她既是一部生命科学的经典也是一部民族教育的经典。老子早在几千年前他就深刻地指出“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老子·德道经》)。上善治水,上善为什么能够治水?用上善治什么水?这一点在汉代以后,文化人由于缺乏深刻的内修实践,已经不能解析老子的原意,不能解析上善治水。因此就篡改成“上善若水”,将这个“治”改成了“若”。这一改就将老子对生命的深刻观察所得出方法论全部丢弃了,只留下了理性描述的朦胧,殊为可惜。
老子本意所讲的上善治水,就是指对我们的生命之水用上善的德进行治理、管理和调治,从而使人生完成性命在德道之路上的回归;上善治水,就是用感恩和赞美之心对待万事万物。
众所周知,人在胎儿时期,完全浸泡在水(羊水)之中,体内分布着95%以上的水;而在婴幼儿时期(4-8岁),身体内占有90%的水分;即使在成人时期,体内的水分也高达70%。可见水是我们生命的主体成分,那么人的一生也就毫无例外地在以水为占主导地位的内环境和外环境中完成生命的全部进程。我们一生的胎婴时期、幼儿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成人时期、老年时期的六大人生阶段,抓住了治水,也就是抓住了一生的德道实践。用上善治理终生的水,也就抓住了人生的根本。我们一生都应当善加利用“上善治水”的这一科学原理。主动运用上善的淳德治理我们生命体中的水,因为对水用善治之,就能使水发生德性的改变,从而利益于万物的生长发展,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宇宙万物的全息缩影。水被德性化以后,既能利益我们的生命,也能利益外环境中的万物。“水善利万物而有静”,身中的水被德善以后就能使人清静,使人的精神得到净化,使人在静定之中得到升华。“《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静,就是寂然不动,在静定之中才能“感而遂通”知达万物。
    我们知道,动与静是一对阴阳,在人的一生之中少儿期是最好动的一个人生时期。近代儿童多动症发病率相当高,是一个令家长们头疼的大问题,也是令学校老师头痛的大问题。那么老子在这里所开出的医治处方,不是镇静剂也不是杂偏方,而是最根本的根治方案,“水善”则“有静”。孩子们体内的水被经典给净化了,被德善所改变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温文尔雅,“有静”可以产生了。
    德慧智经典诵读是最佳的“上善治水”的方法之一。我们仅就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这四个阶段而言,由于孩子处在一个先天无为向后天有为逐步发展过渡的人生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早期的道治、德治时期,母亲父亲主动给胎儿、婴儿诵读,播放有能量的经典诵读录音让胎儿在胎胞中聆听、婴儿在身旁聆听,在孩童学语以后,让孩子自己长期坚持诵读经典,让孩子通过各种方法多看古今中外经典画作,多听古今中外经典乐曲,也就毫无疑问地让孩子们体内的“水”处于一个上善纯美的环境之中。上善治水的方法论,也就成功地应用于孩子发育成长的全过程之内。
    在对经典“被动”听诵和“主动”自诵的较长时期内,孩子的大脑或许不容易理解经典中所蕴含的上善内涵,但是体内的“水”却可以明白、可以接受、分辨、记忆、形化经典中的信息,经典能量不断地反复浸润渗透于体内的水之中,虽然体内的水在不断地摄入和排出,但是通过坚持不懈的诵读,源源不断进入体内的水始终不停地被经典诵读产生的上善能量所“治”理,体内的“水”也就因此上善的治理而变得纯净,产生健康、智慧和愉悦的生理作用,孩子的道德心灵品格与慧性以及慧智型头脑也就必然因之而在纯净、有静的状态中生成、开发和提升,从而实现众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实现我们振兴整个民族的希望。
    德慧智经典诵读,对于人生的前四阶段而言,并不在于弄懂弄通经典的内涵,而主要是多听、多读、多看,从而熟练掌握,乃至于能够背诵,重点是在于使经典中蕴藏的能量释放出来,在无为之中充分被吸收进入体内的水中,产生无意识的作用。这就是运用经典诵读进行上善治水的简单方法。诵读经典不仅是一个大脑接受、心灵呼应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体内的“水”同步在接受、在感悟、被治理的过程,因为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水能聆听、水能观看、水能分辨、水能记忆。在持续的诵读经典过程中,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体内被上善所治之“水”将会不断把经典中的信息源源不绝地带入全身细胞之内,渗入DNA之中,既能修补先天的不足,又能丰富后天的储存,经典的能量信息将潜移默化地在全身发生置换与储存。从而在“上善治水”这一从先天入手调治肾水培智德的基础上和前提下,进一步实现“上善治木”而治肝培仁德、“上善治火”而治心培礼德、“上善治土”而治脾培信德、“上善治金”而治肺培义德,当五脏都被上善治水的“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所转化以后,必然会将经典的能量更进一步深化至全身渗骨、渗肉而“骨肉化”,完成上善治水的全过程。对经典的理解也将逐步展开乃至终身不忘,不论将来人生中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应机起用,正确抉择,大机大用。
    所以,老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运用天人合一的大智慧,慧智同观地揭示了万物生命之水的内涵,特别是揭示了“上善治水”、“贵水则变”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能更深刻地认识水、尊重水、善用水,利用水的质变来净化人心、人身,德化人心、人身,利用人体生命之水的新陈代谢和“上善治水”的教育原理,从改变人体生命之水的根本结构入手,利用人体生命之水的结构变化来矫正人们禀性中的杂质、习性中的杂质、人体细胞中的杂质和人体基因之中的杂质,从而从根本上矫正人的禀性、改变人的习性、提升人的品格、德化人的心灵,完成道德治水、上善治水的全过程,使人真正认识到:人就生活在水中,水净化则人能清静,水德化则人有德性,“水即是身,水即是命,知水者智,治水者慧”的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发表于 2008-12-18 14:45:41 | 只看该作者
后悔进来。不知所谓。
广告贴!鉴定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发表于 2008-12-19 09:52:5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发表于 2008-12-20 15:26:47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对数学不敏感该如何对解
德慧智教学部答:
有些孩子对数字不敏感,有些孩子又极偏爱语文和英语,可就是在数学上没兴趣。除了作业要做,再想多一点都不愿做。这些现象家长注重对孩子数学兴趣的养成。有家长曾就此问题专门请教过熊春锦先生,得到解答如下:
1)诵读《易经》,让孩子的逻辑思维观形成;
2)家长专人辅导,在诵读经典的同时,同时鼓励和引导孩子进行数学的学习。
为什么要读《易经》呢?因为《易经》是上古时代中国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数学、历法、音律学、物候学、兵法学、医学、人体科学、外环境学等等无所不包的一元四素大一统的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2008-12-20 21:42:45 | 只看该作者
很有道理,很有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发表于 2008-12-25 12:4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发表于 2009-1-3 15:23:28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我觉的学点数学应该可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8:03: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好长时间没上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2009-1-3 18:22:01 | 只看该作者
多元开放的社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看待, 国学也好,数学也罢,都不能绝对说好或者是不好。其实,孩子懵懂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和数打交道了,不是吗?自己的岁数年龄,每天的日子,坐车的车号、自家的地址等等,更不要说如果家长重视启蒙了。而国学倒是离孩子生活和现在社会有了相当的距离,完全需要成人的刻意引导。所以,不要绝对割裂国学与数学,还是要看家长的追求和孩子的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2:46:5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朋友光临淡讨。学不学数学并不是关键问题,而是七岁以前孩子的生理期是否应该学习。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一个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过程,比方说孩子的听、看、模仿,并无主动思维要去学而自然被大脑接受,也可称之为无为学习法,这是孩子最具优势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孩子先天无为期,特别是0--3岁也叫“胎婴养虚”期更突出。胎婴养虚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定向”阶段。因为起步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先天进入后天的初始阶段是否科学教育,决定着一生的走向和心身健康,所以德慧智教育告诫天下父母,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良好的行为会谮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这正是古人言“三岁看大”的真实内含。所以这一阶段孩子包括胎儿在内,父母都应该主动诵读上善的经典给孩子听,放经典诵读录音和优美的音乐给孩子听,墙上贴名山洞府美图让孩子欣赏,教认文字,有条件可领孩子到名山大川领略自然风光,这都是父母主动引领孩子被动无为接收的良好方法,也是陶冶其性的关键方法,它可溶入孩子灵魂深处。而4--7岁已显出后天有为的特性,但并不明显,无为意识还是主导地位,比如说没有男女之别,善恶之分等,对事物的认识一切都是朦胧状态,也就是说孩子后天智识并没发育成熟。这一阶段孩子也称幼儿养性期。养性二字就概括了孩子这一时期的教育方向,什么是养性呢?就是用道德的品格和能量抚育、滋养真性,教养、矫正、修改禀性中的五德不足,杜绝坏的、不健康习性的生成。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七岁知老”。孩子0--7岁期间能不能养好虚,养好性,使他的灵魂深处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能量,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科学家已经发现六岁以前儿童大脑所发出的脑电波大都为阿尔法波(α波),每秒波动数为八到十四菲尔。这种强烈的脑波,可以说就是一种慧识思维脑电波,它能够帮助儿童慧性直觉灵感型地学习和掌握新事物,能够无为地、全盘地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因此,这一时期的(7岁以前)婴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是人一生中最为发达的一个阶段和时期,极其珍贵,是培养杰出优秀人才的关键阶段。
     慧识的活力才是使智识创造奇迹的主宰者!智力强化性的、片面的提升过程当中,难以使人具备科学创造能力,而只能成为后天知识的奴隶。这已是发生在现代学生中的普遍现象
    七岁以前的儿童,处于灵感和直觉认识事物阶段,逻辑思维和分析并不成熟,为什么要强行启用后天发育并不成熟的智识呢?这样会过早封闭孩子先天无为的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而封闭培补先天慧性的良好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05:06 , Processed in 0.074300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