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写给想过早给孩子教数学的家长们: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00:05: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m0802 于 2009-1-21 09:20 发表
用了杜曼在闪,感觉小家伙不怎么守规矩,不知道是孩子问题还是教育方法问题

您好!对于中西方的教育方法来说,我个人的认为西方偏重对智识逻辑和分析的开发。比方杜曼在闪,如果孩子先天慧识不足,则易引起孩子急燥不安,在七岁以前让其进行这种数理训练,这将要耗损孩子多大的精神力呀,孩子动用了分析判断,如果时间稍长,也许会产生疲乏现象。
又比方日本七田真的右脑开发方法,实际也就是我们早就认识的直觉灵感开发法,是比较接近于古人所说的慧识教育法,七岁以前这是很重要的。
而中国东方的德、慧、智教育方法,才是世界最优秀的教育方法,只是被汉儒独尊以后,架空道学,才是这一方法逐步丢失。
不管是何种方法,离不开慧与智,而主导慧与智和谐共运则是一个德字,因为德是人品格和品质的代名词,德性不足,什么开发都不行。
小孩子好动要观察本身好动或是学习后产生急燥不安,要分析清楚,不管是那种原因,皆要暂停,诵读《德道经》给孩子增加精神营养,这才是学习其它方法的根基。
有时间可看一下
http://www.daode.biz/plus/view.php?aid=3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14:23:32 | 只看该作者
祝各位朋友新年愉快!阖家欢乐!牛年福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09-1-30 22:52:05 | 只看该作者
我对楼主的说法认同一半,

认同的部分是孩子6岁前的早教应以情商开发为主,主要是培养好习惯,好性格。而非纯智力训练。

不认同的部分是反对读经,读的经中含有几千年糟粕。应该科学施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楼主| 发表于 2009-2-1 20:34: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ohnli08 于 2009-1-30 22:52 发表
我对楼主的说法认同一半,

认同的部分是孩子6岁前的早教应以情商开发为主,主要是培养好习惯,好性格。而非纯智力训练。

不认同的部分是反对读经,读的经中含有几千年糟粕。应该科学施教

以“含有几千年的糟粕而全盘否定读经”是不科学,不严谨的观点。汉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及至宋明理学的兴起,当前的通行本中不可否认存在着封建的糟粕,这是客观的,也是正常的。前人也有“大全出,经说亡”的论断。但虽有糟粕,精华亦同步存在其中。要用辩证的态度和观点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确的方法。更何况,当前在经典教育领域,读经读原典已逐渐成为共识,所谓的原典,就是汉以前的版本,这些原典更加接近于经典的原文,减少后人有意识的功利性改动,更能够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意思,其承载的文义能量更加纯正、自然。我们搞诵读,就是要诵读这些原典的内容,从源头上去汲取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营养和大智大慧,从而有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德慧智教育一直以来提倡诵读根据存世最早帛书本勘校而得的《德道经》,而不诵读现在通行本《道德经》的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楼主| 发表于 2009-2-1 20:35: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ohnli08 于 2009-1-30 22:52 发表
我对楼主的说法认同一半,

认同的部分是孩子6岁前的早教应以情商开发为主,主要是培养好习惯,好性格。而非纯智力训练。

不认同的部分是反对读经,读的经中含有几千年糟粕。应该科学施教

不知道这位朋友认为的糟粕究竟是什么?而认为的科学施教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经历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我们的文字记载,肯定会有失真的地方,很多内容也会被打上封建体制中“尊皇贵权、犬儒思想”的烙印,很多经典丧失原貌,面目全非,这是不可否认。
但是,因为变味了,所以这恰恰也是需要重新厘正和恢复历史原貌的。就像《德道经》的原典和《道德经》的通行本一样,需要恢复《德道经》的历史原貌。
认为经中有几千年的糟粕,打个比喻,可能不一定对。像成都的“龙抄手“,你吃了一碗冒牌的,或是变味了的“龙抄手”,你就说“龙抄手”本身有问题吗?不是这回事。很多经中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含有一些糟粕,并不是说,经就是糟粕。
中国的教育,在几千年里,充满了犬儒的“奴性”,八股文就是历史发展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教育中缺乏思想的自由和解放,禁锢于后天智识的顽固,屈从于权力的意志,从文风到人格,都被奴性化。
这才是真正需要清理的糟粕!
对传统文化渊源流变和文化历史演变认知的缺失,现代社会中某个时期对一些经典错误的定义认识,某些所谓“大家”对经典的误读,常常让我们并不能真正认识什么东西是糟粕,什么东西是精华。就像曾经有大言不惭反对中医的,而自己连中医四大经典都没有读完过。有人一提起老子,就想到“消极遁世”,就想到宗教,一提起孔子,就想到“孔老二”的文革情节,何尝知道《老子》是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著作?每四个德国家庭就有一本《老子》?何尝知道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上百所孔子学院?其实那些大言不惭批驳先圣的人,有多少把经典读懂、读通了的?不过人云亦云居多,迷信思想作怪。
五四有几位批驳传统文化最厉害的文人,有的人还叫嚣把汉字给废了。其实,看看他们从小受的教育,他们读过的书,再看看他们后来所取得的成就,哪一位又离得了自己文化的根的滋养呢?他们的一些言行,也不能不让你感慨:“这些人真是从石头缝里迸出来的天才!”
对孩子的教育,要科学施教的话,就需要全面从孩子的身心发育阶段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制定可行的方案,进行持恒的实践。而其中,德慧智教育对孩子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等几个人生阶段成长,结合传统文化、传统中医学、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现代科研成果,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细读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一书,就可以明白了。
再就是有个好消息,09年,教育部将在全国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相信会有更多的家庭和孩子投入经典的诵读之中。

[ 本帖最后由 南郑德慧智幼园 于 2009-2-1 20: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楼主| 发表于 2009-2-1 20:48: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ohnli08 于 2009-1-30 22:52 发表
我对楼主的说法认同一半,

认同的部分是孩子6岁前的早教应以情商开发为主,主要是培养好习惯,好性格。而非纯智力训练。

不认同的部分是反对读经,读的经中含有几千年糟粕。应该科学施教

这位朋友说:“孩子6岁前的早教应以情商开发为主,主要是培养好习惯,好性格。而非纯智力训练。”
再谈点关于情商的看法。
情商,是现代关于幼儿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情商,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表示与情绪有关的智力,属于非智力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通常是和智商合用,来表明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同时,更多认为,在这里面,情商的作用大于智商。
从一些介绍来看,所谓“情商”,其实只不过是人类大脑皮层功能“智识”中肤浅的一部分,也是属于“日日新知”为“智”的那个范畴,把它和“智力、智商”对应,个人觉得有点画蛇添足了,并没有从深层分析人的智慧发展变化的过程,只是迎合了人们的一些猎奇心理,比不上传统教育中“德、慧、智”三位一体的精彩阐释。
孩子在6岁以前,基本都是先天主事,后天尚未萌动,当然,人为地引诱灌输除外,这时候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基本上是你怎么画,他就成什么样。就像现在幼儿园的小孩子,三四岁左右的,他就知道穿的衣服好坏,是否是名牌,他会回家和父母说,衣服穿差了,老师会不高兴,看不起。再大一点的小孩子,他就知道在班级里要当班干部,会和小朋友们拉小圈子,作一些感情和物质上的投资。这类情商教育,其背后,体现的更多是“成年人的游戏”,在孩子非常淳朴的心灵中,加上大人后天世俗生活中形成的所谓经验、狡猾、欺诈、势利等认为可以在社会生活中立足的东西。
或许,我的这种看法比较偏激。
也就说,很大程度上,现代所提倡的幼儿开发“情商”,多是变味的,其结果就是大量启动人的后天意识,封闭先天慧性的透发,扼杀创造力的产生,加速幼儿体内德一的分崩离析。很小的人就能体现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说与年龄不相称的话,
好习惯,好性格的养成,是必须的,这是中华传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像小孩子从小诵读《三字经》《弟子规》《格言联璧》等,其要求,我想比现代所提的“情商”还要高的多,其功能,就是通过对后天心、身、意的规范,铸造德性的品格和行为,综五归一,延缓小孩德一分解,慧智同运。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葆有赤子之心,德性淳厚,才是人生创造力、大智慧,事业成功的源泉。诵读道德经典,在上善治水中,保持孩子们纯正的天性,并不妨碍于孩子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把握,相反,在慧性的主宰下,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感知常常会更敏锐,他们更能知道与周围的人怎么相处,像一些小朋友通过《德道经》的诵读,在经典的陶冶下,从内心中认识改变了自己的坏习惯,变得有礼貌,与同学更友善,与老师相处更好了,都是一种明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2:33:49 | 只看该作者
德慧智教育核心价值体系——道德树图

   (一)恩将仇报背后的反思

   众所周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做人之常理。但是,全国最畅销期刊之一《婚姻与家庭》2007年第12期上半月刊登了一篇题目为《无休止索捐遭拒,受助女孩竟诬告恩人强奸》的文章,文中记载了常德市唐志云十年辛辛苦苦资助湖南省石门县一个仅靠奶奶抚养的穷苦女孩卓吾平上学,从1995年到2005年7月高考结束,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中毕业,整整十年。这十年来,仅靠工资养家糊口的司法干部唐志云,花费在卓吾平身上的心血无法用金钱计算,在无论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他都供着卓吾平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谁知唐志云的慈心帮助,竟成了卓吾平家人发财谋生的一条致富之路,当卓吾平高中毕业已满18岁时,唐志云不再资助的时候,这个受助女孩竟在家人的威逼下,将恩人告上法庭。不仅将恩人唐志云逼得妻离子散,女孩自己也精神失常住进医院。
   无独有偶,在这篇文章后面编后还记载着这样一条新闻:某位慈善人士被人追着要捐助,“为女儿买钢琴”也是一条理由。更有未达成心愿的“穷人”,蹲在这位慈善人士的家门口破口大骂:“没钱你当什么慈善家!”
   看着这些纷纷而来的新闻和报导,使人心情非常沉重。我们当代人的精神系统,的确不敢恭维。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如何改造当代人的这种倒果为因的颠倒价值观念,而重新构建当代人的精神系统呢,如何构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新理念,这的确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道德实践者应该担负的责任。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可见构建时期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明的和谐校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势在必行。
   分析五千年的文明史不难发现,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就是道德,道德养育了中华民族八千多年,甚至更远。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文明史,无可辩驳地指出:道德是人类精神的总归宿,是人类意识形态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最先进的思想,马克思的大公无私、为全人类彻底解放而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与《德道经》中老子提出的“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无私奉献精神不谋而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必将向马克思所理想的德道型社会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高体现就是道德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道德体系,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就是德慧智全息立体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

   (二)德慧智教育核心价值体系——道德树图


   中华德慧智教育理念中,把人类道德品格的培养形成过程象喻为一棵树的生长。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系统,如果用一棵大树作比喻,那么树根就是道,因为道是人类的总归宿,也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树根正是一棵树生长的源头和开始,也就是人的胎婴生命阶段;大树的主干就是德,就是人的幼儿时期,也是人生的先天和无为阶段。一棵树树根的深浅和地肥的薄厚,以及树干的粗壮饱满,就预示了这棵树能长成怎样的材或能否长成栋梁之材的信息。同样这个胎婴时期,道治的树根是否深植于真信的肥沃厚土之中,就决定着它能否生长出和支撑起生命的参天大树;而这个幼儿时期,德治的树干是否粗壮修直,德一的状态是否淳真、厚实、稳定,也就决定着这个人的生命是否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古人常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而恰恰说明这是古人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结晶。0到3岁正是人生的胎婴时期,4到7周岁正是人生的幼儿养性时期。“三岁看大”正是检验父母对孩子三年来的教育成果的一个检验指标,孩子道德品格的深根是否真正深植在了真通道德的厚土之中,是决定这个孩子三岁能否让人们看到后面的这个“大”,这个参天大树的“大”。



   同样,“七岁看老”也是检验父母在孩子七岁之前七年中对孩子的教育成果,这个成果就体现在孩子在幼儿养性这个关键时期,我们是否把他的德性养“正”了,这个“正”是止于德一之意,也就是说这个孩子的道德品格是否饱和,是否把做人的根基扎在了德一的厚土之中,这样厚德才能载物,才能使人通过这个“七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这个象喻道与德的树根和树干,是否深植于真信的厚土,并且粗壮笔直,就决定着人的一生是否能经得起人世间的狂风骤雨和冰雪寒霜。因此,人生教育必须从道德开始,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的德慧智教育才是人类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人生教育的黄金时期。



   但是,看看我国目前的教育,正是把这个早期的黄金教育给荒芜了。不仅如此,由于整个教育界由于没有把这个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建立起来,除了将学龄前期胎婴、幼儿的黄金教育时期荒芜了,就连各类学校教育中,也将下一代的道德品格大树的构建形成荒芜了。于是就长期在整个教育界,抽去了道德品格这个精神大树构建的灵魂,形成了没有道德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应试教育的总模式。而且这个总模式像一头困兽一样一开始就在西方文化的笼罩之下,横行中华大地几十年,使我国的教育长期在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中转不出来,使中国人民倍受这头困兽的困惑和折磨,也牺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少年年华和科学创造能力,使我们所有的家庭和孩子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所幸的是十七大报告,犹如春风春雨洗去了人们的一切苦恼和困惑,我们应试理直气壮地弘扬中华道德根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道德教育核心价值体系。



   所以,家庭要想幸福,民族要想兴旺,国家要想富强,社会要想培养出真正杰出的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人生早期的道德教育,重视道德品格精神大树的培养和形成,只有真正抓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胎婴养虚、幼儿养性这个黄金时期的道德教育,家庭、民族、国家、社会才有生机和希望!



   我们看一看这张象喻图,当人生度过了自己的0到7岁的先天时期,在七岁以后也就进入了后天智识为生命主导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如果错失了七岁之前的黄金时期的教育,那么七岁以后信德的培养和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后天智识一开,就需要以后天智识观念的信德为树干,来承载仁德、义德、礼德、智德的树枝,没有粗壮旺盛的树干就难生树枝。所以说,这个信德极为重要,对道德能量的真信,确通道德能量能滋养生成自己的德性品格,就成了第一性的教育,因为它是承载我们后天智识系统当中五德的一个主干。这个主干建立不起来,其它的精神系统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法长成。




   (三)德慧智的全息立体教育,就是人民最满意的教育




   所以,这个时期利用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启动经典中蕴含的道德的能量,来滋养孩子的真信,培养孩子对道德的信仰就成了七岁之后孩子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个德的树干与后天意识系统信德(常道的信仰、信念)的树干,这个是直接相通的一个整体,而不是可以分割的,她与德的这个树干是相通的一个整体,只是她已经完全进入了后天生命期,是以后天意识为主宰的生命阶段而已,只有它越粗壮越厚实,其它的品德才能生成丰满,也才能真正为今后长成参天大树做好基础的准备、品格的准备。



   老子所说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非常形象地表明:信,是做人之本,信,是立人之根,人无信不立,信是德在后天系统中基础的基础,是在现实世界中做人能够具备仁、义、礼、智的承载基础,人无信不立的道理全在其中。唯有忠信、厚实、诚笃,才能承载繁茂、丰满、完整、齐全的仁义礼智四德和具有最完美的人生全过程,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小学是人生中少年养正时期,《易经》云:“童蒙养正,圣功也。”这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这个时期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不仅能正确地构建孩子的道德品格系统,而且利用道德的能量培补孩子的真信和开启孩子的慧性,再加上当前应试教育的智力教育,就能形成以德统领的慧智双运的立体教育模式,在这个立体教育系统中,少年养正,童蒙养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同时8-14岁时期,还是生命的仁治时期,也是仁爱的品格培养生成时期。仁德的内容,如同树枝的分杈,主要有慈、爱、孝、悌四种品格。近代还引进了西方的“感恩”,感恩心其实同样属于仁德慈爱的范畴。所以,小学和初中阶段不仅仅是目前教育的识了多少个字词、英语记了多少个单词,数学学会了哪些数和式等等,而关键是人的一生中的信德品格和仁德品格的奠基时期,没有这个基础工程,其它的都是水上的浮萍啊。



   同样,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教育,正是人的一生当中的信德、义德、礼德和智德的教育时期,而重点是青年养志的教育,而这个志的确立如果没有对道德、对民族的高尚信仰,没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愿,没有“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大智大勇,仅靠目前应试教育的一个单纯的知识教育、智力培养,那么正如本节开始所提到的那种恩将仇报、忘恩负义、倒果为因事儿也就层出不穷。同时,所培养的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自杀的事件、自残他残的事件也就层出不穷。所以中学和大学时期的道德品格建立和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同样不可缺少。



   因为,这个时期道德品格系统建立的内容,正是人们为人处世、建立事业、生活工作所不可缺少的道德品格元素。这些元素从道德品格全息树图中可以看出:义德的内容,则包括忠、勇、节、恕四种;礼德的内容,则包括诚、忍、平、和四种;智德的内容,则包括勤、检(俭)、廉、耻四种。这些正是人们家庭、生活、工作中不可离开的道德品格。例如当前学校教育当中头痛的学生厌学,校园暴力,师生之间难以沟通等等;还有家庭教育中的孩子不孝顺,乱花钱,喜欢上网打游戏等等问题,都是上述道德品德中的品格元素缺乏造成的。



道德品格的培养建立是一个全息的立体系统,是一个“百年树人”的巨系统。我们的教育如果违背了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违背了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违背道德品格培养形成的总规律,仅靠成人们的后天意识思维想象出来的教育理论,去教育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使我们的一代又一代青少年道德品格下降、整体素质降低,缺乏科学创造能力。我们还反过来批评我们的青少年缺乏自信、自尊、自爱、自立的能力,一代不如一代等等。那么,我们和鸦片战争中的英国的鸦片、和西方文化中的某些文化因素又有什么两样呢?因为他们是想让我们的民族衰落、让我们的国民道德素质低下,那么我们不是就在无意识地干着他们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我们的教育还不能像十七大报告所讲的那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么,我们就不是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培养下一代,而是在耽误甚至糟塌着下一代啊!



   整体观察一下人类精神系统的这张全息立体的象喻图,我们不难发现,人类道德品格的精神系统建设的主次先后、根干枝叶以及轻重缓急。从图示指出,如何在教育中建立孩子的道德精神系统,那就是学龄前期和小学教育是关键的关键。我们从这张全息立体的象喻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教育界长期奋斗的这个智力的应试教育,它所形成的这个“智”,仅仅是人生精神品格系统精神大树中的一个树枝而已,我们舍弃了根本的树根和树干的教育,而几十年以来陷在一条树枝上去教育孩子,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我们能培养出什么来呢?大学中“神童班”“少年班”的教育失败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现代人一代又一代素质的整体下降不是最有说服力的现实吗?难道我们一代代就这样毁下去吗?我们是该醒醒了。



   只要我们真正从根上、干上下功夫,从道德根文化上下功夫,在德慧智经典诵读上下功夫,只要我们建立了粗壮旺盛的树根树干,并将它深植在道德真信的厚土之中,我们可以从这个道德品格形成图上看出,什么样的栋梁之材都可以自然培养出来,不仅有仁慈宽厚、清廉能干的各方面的好干部,有忠孝双全、诚实勤劳的亿万好百姓,还有智慧超群、爱岗敬业的科技教育人材。这样,中华民族能不振兴么,国家能不富强吗。道德是人类的必然归宿,也是人们必需的精神食粮。运用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不仅是当前十七大报告的号召,也是人类道德品格精神系统建立培养的必然要求。愿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所有道德文化实践者,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也为了我们自己,将道德品格大树深植在我们心中,深植在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深植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



[ 本帖最后由 玉清子 于 2007-12-20 16:49 编辑 ]
附件
deshu.jpg (107.77 KB)
2007-12-20 16:48

[ 本帖最后由 南郑德慧智幼园 于 2009-2-3 22: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发表于 2009-2-5 02:27:57 | 只看该作者
就算要实施,我自己都没读过,怎么教孩子读呢。快告诉我你卖的产品怎么用。哈哈,谢谢了。没开玩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20:31:00 | 只看该作者
朋友您好!如果您购买了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系列丛书,那么请您给孩子先从《德道经》双一章教诵开始,也就是第一章论德和四十五章观妙,将这两章诵读熟,然后从德经开始逐章教诵。孩子小可读给他听,吃饭、游玩、睡觉都可以,对于三岁以下小孩,他的慧识是开放的,是无拘无束的,越居上善的事物越易受纳。如果己能开言,则可诵读和教诵结合,将每章打印大点,既可指认阅读,又可同步识字,是比较好的。另外道德知音网站有熊春锦先生亲自诵读的录音,也可给孩子随时播放聆听。
  对于三岁以上的小孩,最好逐步引导恭敬的诵读,这样有利于尽快与经典中大智慧相沟通,这叫“有礼人人爱,礼多人不怪”。
ˉˇ听、读、诵、识、写相结合,诚信持恒,拥有智慧决非难事。一定引导孩子养成定时学习诵读的习惯,这一点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做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20:3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9 23:54 , Processed in 0.086729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