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xgt107 于 2009-4-19 14:00 发表 ![]()
国人读了两千年的经,为什么还落后呢
您好!朋友一言道出实质性问题,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明白二个问题;一、对经的界定。二、二千年来是否在全民教育中真正开展了读经。下面做点简单分析: 德国思想家亚思德尔思说过,2500年前,人类出现了一个轴心时代,中国有孔子,老子,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明。而古希腊古印度包括古埃及的文明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了一些可供人们猜想的史迹。 中国的文明却可以远塑至8000年前的伏羲和5000前的黄帝时代。而2500年前的老子是集伏羲易道、黄帝法道文化之大成者,所以汉武帝前就是以黄老学术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易经》,《黄帝内经》,《黄帝四经》,《德道经》,这是超越世界文明史最有历史见证的大智慧文明、文化、经典,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拥有让世界翘首刮目的财富,那就是道德文化。它是人类文化的源泉和总归宿。世界各国的文化,其理相通,其质同源,最终必将归伏于道德二字。而经典所凝聚的不仅是文化的核心,更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突破自我天人合一认识掌握宇宙奥秘的方法,这是中华民族子孙最值得骄傲和继承的瑰宝。
中国文化的核心,两个字:道德!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是对道、德的最深刻的注解。
而民族文化精粹,智慧,就全都襄括在这几部经典之中。而包罗富含者,莫过《德道经》。所以《德道经》被称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 从汉武帝时的“罢除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为了维护汉武帝尊皇贵权的统治,不惜对黄帝治国思想的全面清理,对老子《德道经》进行篇续颠倒,内容置换篡改起,人们开始远离了经典的智慧,道德的概念和內涵開始泛義化、空洞化、虛無化,逐步開始遠離民眾和百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不再廣為大眾知曉和掌握。汉武帝和董仲舒的行为,不仅是一直赖以实现天人合一、从而明彻大道修身治国的德道文化在国家教育中丧失,而且是中国民主与法制的历史发展突然发生鸿沟般的断层。如果说汉儒“罢除百家,独尊儒术”是病入肌肤,而明朝的“八股兴而经说亡”就己经病入骨髓。这是僵儒架空道学产生的结果,道德逐步远离民众,失德的现象日趋严重,明朝时的用书不用经,将四书凌架于经之上,道德文化从此难以滋养人的心灵,开慧益智,宋明以后的科学创造力及文学艺术也就急剧下滑,道德文化被民间有识之士传承和学习实践,同时用自已的大智慧不断向世人昭示道德文化精神精髓。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今天的人们由于受封建残余势力和僵儒影响,道德文化却被蒙上了宗教的色彩,或被高吊在玄学的高空,本来朴实无华的大道,却难以在众多民众中扎下根。而在经典诵读教育中人们对经的盲知,误导,是经典诵读的取向一直不能正确把握,又岂能尽快改变孩子其素质。就说现在的读经热朝,有几个又把握住了居有源泉式精神营养的真经呢?道德教化又怎能深入人心、开慧益智、开发出科学创造力呢?岂不悲乎?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启用《德道经》的全民道德教育,产生的巨大的治世效果和科学创造力,我们进行过深刻反省吗?那么我也反问朋友一句,二千年来特别近800年来我们读过真正的经吗?
这是我们每一个有识之士应深刻反省的事情,民族要强盛,科学要发展,就必须从诵读真正的经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