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孟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光音观心颂经方法(熊春锦)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8-6-13 22:39:14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定心在 2006/04/22 10:44pm 發表的內容:
三、以陈鼓应先生的考证“釐清與回應”陈水源先生的“正确版本”
我注意到,陈水源先生对大陆的学者以及学术颇有微词,他说:“大陸研究老學,對於《道德經》版本的取捨有個流行風潮,總是以為版本取得越是古拙的、內容文字越是拮牙難懂的,就表示越接近老子原版作品,居然把老子書的考證,當成古董鑑定價值呢?!所以大陸現在有許多學者大力主張從古墓挖出的陪葬品“竹簡老子”或《帛書老子》才是最接近老子《道德經》的原作。”相关的反驳论据上文已经罗列,读者自可分辨清楚。我想以陈水源先生对大陆的学者以及学术的不屑,先生或许非大陆学者。那我就请出另一位非大陆的陈姓著名国学专家以及他的著作,来“釐清與回應”陈水源先生的所谓的“正确版本”。)




定心先生,我是針對帛書版本的桀繆提出貶遮,所言大陸學者也是針對大力提倡以帛書為依據的部分學者,我想會信奉這種錯誤連連的帛書版之大陸學者也不會很多吧?帛書版之真偽只要有一點國學基礎的就能客觀輕易分辨的啊!我們研究學問探討真理又不是數人頭看“風水地理”,只要是能為老子書求得真版,那管他是大陸學者台灣學者?還不都是炎黃子孫,龍〈道〉之傳人?
定心先生說:『《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中,陈鼓应先生考证并堪校的老子版本与熊春锦先生勘校并注释的《德道经》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陳鼓應教授利用帛書做出來之校定版本當然與熊大師依據帛書版做校堪註解的結果接近,再說陳鼓應教授為帛書校堪,這也不代表陳教授支持帛書為真版,定心先生這又何必拿這些出來強調?熊先生既是執此帛書為真版,若想說服人就應從帛書版本內容文字義理之優劣真假來做辯論才是正途,您似乎大可不必節外生枝,否則理不直氣不壯,又流於意氣之爭,徒然落人話柄,對此次老子書歸真之探討百害而無一利!

                                                                                                        -------------------------杨水源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8-6-13 22: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8-6-13 22:39: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心心白木 于 2006-4-23 09:48 发表
非常欣赏白木版主和水源先生对于老学问题探讨所持有的态度。
双方都是在“中气以为和”的思想指导下,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态度,以发扬光大老子文化思想为宗旨,来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虽有不同见解,但言语之间都不失学道者之风范。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值得我们学习!衷心希望经过我们共同的交流和探讨,让老子《德道经》更加完美,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学习《德道经》!




原帖由 lotus 于 2006-4-23 10:33 发表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至于版本方面的是否“粗糙”,不是凭我们的后天有限的“学识”所能认知的,现在台湾的“诵读经典”做的很好,小孩子个个聪明,说明诵读确能起到增智开慧的作用。“德道经”做为一部大智慧的经典名著,如果我们也能从不同版本的诵读中内心去感格一下,看是否有不同的反应?外国人不懂中国的语言,而通过诵读“德道经”,都打开了众妙之门(慧性得到开启),深感中国古典名著的神奇力量。在这些“勤学”的外国朋友面前,我们做为汉语古经典的研究者与学习者,只能感到汗颜与无地自容。杨先生如能从此处着手研究,可能对“粗糙”与否的看法当会有很大的改变!
对历史悠久的古典名著的研究,我们要追根溯源,更要以祖先们的慧性中去把握,而不可凭个人的反复逻辑推理去评判。
以上观点,是根据诵读经典有所感受的朋友中得到的一些启发,不妥之处,请杨先生斧正。
[ 本帖最后由 天地间 于 2006-4-23 12:19 编辑 ]   



天地间兄講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下一代小孩子个个聪明但卻是要我們去啟蒙,外国人不懂中国的语言,要我們去教導,今天如果我們這一代因無心之過,將一部充滿文字乖桀錯誤失真的老子帛書版硬塞給下一代天真聰明的兒童、給这些“勤学”的外国朋友去朗讀背頌這些帛書版中的錯別字、無義字、無意語等等...肇至適得其反的的經教效果,那這種嚴重誤導後學的責任有誰負擔的起!?所以,老子正確版本之辯論探討,決然是千秋萬代之爭,而不可敷衍因循鄉愿從事!

  



                                                                                                                   -------------------------杨水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8-6-13 22:40:23 | 只看该作者
在下就先對兄臺七樓文帖做约略答辯:


下面引用由定心在 2006/04/22 10:44pm 發表的內容:
("君子无诤之谏"__与杨水源先生商讨老学若干问题
http://bbs.daode.biz/redirect.php?fid=21&tid=2409&goto=nextnewset
"君子无诤之ก ..
--------
一、以“二重证据法”为辨伪准则是对学术上“无知举措”的棒喝
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提出了“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疑古”,则是连尧、舜、禹之存在也怀疑,是疑过头了。他批“疑古”,没有点名,当然可指日本学者的“尧舜禹抹杀论”,王批评此说,以为“其于怀疑之态度、反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 )



我認為老子書之辨正,與一般古書校定大異其趣,此中牽涉極廣,確有許多秘辛隱藏其間,校佶追蹤老子書原版,幾乎可以自比為大偵探福爾摩斯辦案,此中情節之曲折,保證讓人嘆為觀止絕無冷場....從老子其人生平考證,春秋末期周朝文化背景文字文學的應用檢討,文藝創作水平的參考,正確追蹤老子成書之歷史資料之線索,有關史實佐證老子天書之流傳下落搬遷過程,一直到老子書「文章」及「義理」的掌握...等等都必須預先整理出相互支援的一套網絡邏輯,先生上面所言之王国维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的准则辯證法,充其量也只是這套“校老邏輯網絡”中的一個小環節....

(下面引用由定心在 2006/04/22 10:44pm 發表的內容:....魏晋以来,老子传本衆多,比较流行的是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唐初傅奕得到汉初古本,但他们校定的古本篇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未能保留汉初古本的原貌。清代毕沅以来,校订老子者多家(如罗振玉、马叙伦、劳健、朱谦之等),但所据旧本,以唐碑、唐卷为最古,尚未见到唐代以前的写本。近年在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其中“常道”作“恒道”,表明系汉文帝以前的旧本,应是今存最早的古本了。帛书老子的发现是值得庆幸的.....)




說帛書是今存最早的古本,與辨正帛書是否為老子真版是毫無意義的,我們知道老子著作《道德經》當時是刻於竹簡上的,《帛書》肯定是後人傳抄之版本歹無疑義,今天我們辯證的重點是帛書版的錯桀太多,比諸通行本大為遜色,當然絕非比通行本更貼近老子書原貌之版本明矣;
先生如果要比“古”的話,先秦韓非子《解老喻老》絕對比帛書更“古”,而觀其內容卻是吻合現今之通行版,再說莊子書中亦早有老子靈文片段,再更早還有關尹喜著作之西昇記一書,其中也不乏老子原文...若以莊生觀尹所著書中有關老子書之片段文句之文法文義等創作水平與應用風格來做判斷比較,則學者也可以發現老子書之原版內容絕對貼近於通行本而非錯字連連的《帛書》版....所以就此觀之,崇尚古墓帛書者才是以漢墓陪葬品之“今”非議先秦韓非子、戰國莊生、春秋關尹喜之“古”,此種以帛書版為現存最古之說,乃似是而非之論,疏不足取也。

(下面引用由定心在 2006/04/22 10:44pm 發表的內容:
国学家彭浩先生认为:“帛书本奠定了《老子》通行本内容的基本构架,对《老子》的传播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帛书本书写精美,用料精巧,抄写者定是古代著名书法家无疑。绝不是如陈水源先生所谓的“帛書版本應是某人拜讀強記經重新整理後之老子書原版竹簡,再憑口耳相傳流行於官宦民間,《帛書版本》就是依據這種口耳相傳騰抄出來的陪葬品版本。” )



国学家彭浩先生认为:“帛书本奠定了《老子》通行本内容的基本构架,对《老子》的传播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正是說明利用帛书本間接印證《老子》通行本内容的基本构架無誤,這是對通行本的肯定,至於帛书本的乖桀誤繆之文字內容,国学家彭浩先生是存疑而置之不論的!
先生研習老子豈不就是落於老子所不以為然者?
老子曰:『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誠哉斯言也!
...................待續
                                                                                                              -------------------------杨水源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8-6-13 22: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8-6-13 22:42:22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定心在 2006/04/22 10:44pm 發表的內容:
帛书老子的出土,解决了许多章节中历来争論的问题。
(1、解决了“德”前“道”后的分篇问题。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兩篇後分別有“德”、“道”二字,明確分出篇名。這使得自魏晉以來被誤名爲《道德經》,及顛倒“德篇”與“道篇”編排次序的事實真像大白。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德道經》寫本,多以《德經》爲上卷,《道經》爲下卷,不分章,與今天我們流傳的《道德經》上下二卷(《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爲81章)次序不同。70年代出土的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德道經》爲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寫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經上,道經下。可見《德道經》以“德”、“道”分上下是戰國以來的舊傳,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複道的本意。敦煌寫本、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保持了這個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僅如此,先秦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漢代張道陵《老子想爾註》雖保留已不完整,但可以看出其以“道經”爲後。可見,魏晉以前的《老子》實爲《德道經》。 )



事實上有關帛書與通行版《道經》與《德經》前後之劃分,其實只能印證,此兩版本流傳系統源流之分歧,甚且從這方面去做研究思考對校定真版老子是比較有意義的。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誰能否認這些文字是老子用來開宗明義之言?老子《道德經》從此演創真道義理,學者還有甚麼好爭論!?更深論之,帛書版劃分成《德經》與《道經》有何意義?《德經》部分章節我看屬於“演道”的章節,還多於“談德”之章節!所以說強分《道經》與《德經》,應只是後學多事之舉!兄臺上面那些接續推論,豈不率皆盡成為自擾之迷思?
從帛書與通行本抄騰經文順序之異同,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最早的老子親刻之原版竹簡,在初期輾轉承傳中綑綁簡策之繩索曾經有過斷裂!所以,後來抄襲者,有的從『道可道』這部分開始抄騰〈例如通行版這個流傳系統〉,有的先從“上德不德”這部分開始抄騰〈例如帛書版這個流傳系統〉。
那麼,原版老子簡策為何會有綑綁竹簡之繩索斷裂的現象發生?學者若能從這個線索切入,並作為發現老子書原版之研究進路,如此緝而不捨的追蹤下去,校堪老子書之原版的驚奇之旅,必然會有一線曙光展現在前!
                                                                                                    -------------------------杨水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8-6-13 22:47: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otus 于 2006-4-23 14:03 发表
看来水源先生没有细读天地间斑竹的发言。
他原话的意思是:现在台湾的“诵读经典”做的很好,小孩子(通过诵读经典)个个聪明,说明诵读确能起到增智开慧的作用。而并非说现代社会的小孩子个个聪明。
关于《德道经》第三版的校勘方面的工作,白木版主也向水源先生作了讲解。但水源先生认为帛书版:错误失真。帛书版历史悠久我不知道水源先生主要根据哪几个方面来认定帛书版的错误失真?是因为其中很多字现代已经很少使用,或者与今天通用的字含义相去甚远吗?
有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尤其对于古代经典的鉴别,仅仅凭后天智识推论判断恐有失偏颇。
因此,此言应该慎之又慎!   )



(先生說:『水源先生主要根据哪几个方面来认定帛书版的错误失真?是因为其中很多字现代已经很少使用,或者与今天通用的字含义相去甚远吗?』
我想先生一定沒有去注意研究老子成書時春秋周朝的文化背景,文藝創作水平,現在我就以與老子同時之孔夫子文章讓先生做一比較!

禮運篇大同章~孔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請問,老子與孔子時代文藝創作就如此簡潔通俗,文字應用更是精準明確,高級知識份子如周之守藏吏老聃怎會有帛書本那些“祭然、性省”魯魚虛虎不勝枚舉的錯別字、無義莫名其妙字..等等極低水平的文章文字應用屢屢出現?
                                                                                                                -------------------------杨水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8-6-13 22:48: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尘子 于 2006-4-23 18:15 发表
例如,将“上善治水”,修润为“上善若水”,虽然文法上更美,空间更大,但却改变了老子对生命和自然的本质的揭示,以及方法论的确立。对本意也就相去甚远了。而抓住上善治水,让生命之水始终保持一种善,那么整个心态、整个生理结构都会向完善的方向发展。
  因为“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她一变善了,一切问题就好解决。有动有静,静中养性,动中养命,性命就能够充分地得到良好的发育和培养。 )



這位道兄的言論可不就充分印證了在下之憂慮?
老子書原文:『上善若水。』完全是從道體的角度切入詮釋真道的體性特徵!整首經文都順著這個理路走,您們怎會視而不見?
而今道德知音網,將錯就真,把『上善若水。』變成『上善治水。』!?還從此發展出一套“大道理”?
請問諸君:『上善若水。』的“上善”兩個字正是老子以之隱喻真道,可以說是老子給“真道”之別稱,在此作為名詞〈稱呼真道〉!既然上善”兩個字是指真道?祂還要治甚麼水?真道已經是“無為”如何捨本就末再去治水?再去求靜?真是不知所云啊!如此解老..是誰在以一己之見篡改老子靈文......

【原通行版】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帛書版】第五十二章 治水(8)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
夫唯不爭,故无尤。  

---------
若→治, 〈同字型錯別字〉
爭→靜, 〈同字型近音錯別字〉
淵→潚, 〈同字型錯別字〉
與善仁,言善信→ 予ㄨㄨ,ㄨ善信。〈句中有脫簡,少三個字〉
動→蹱。 〈同字型近音錯別字〉
----------
如此一比較就知道古墓陪葬品老子帛書版抄寫之工匠國學程度極差!
從帛書版內容文字的失誤,只要當過小學老師的一定知道,這根本就是小學生抄功課不用心嘛,都是錯在:
〈一〉同形錯別字。
〈二〉同音錯別字。
〈三〉文句前後倒置。
〈四〉句中漏抄幾個字。
我以為帛書跟通行本不是版本真偽之爭,而是在抄襲製作上的優劣精粗上分高下!

------請網友們評鑑評鑑,以上兩版孰優孰劣?孰精孰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8-6-13 22:51:24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神六扬德在 2006/04/25 00:03pm 發表的內容:
杨水源版主讨论的好,只是我问一句您:您认为“將錯就真”,您认为是错的就是真的错了吗?您认为大家看来是对的就真的是对的吗?
我举一例:天长地久版主一直在追问我:熊春锦先生《“三生万物中气为和”是和谐发展之道 》里面提到的关于“中”“和”的解释。当时还举出了汉代出版的《说文解字》,我哑然了,我在外没有条件回复,但我觉得熊先生是不是搞错了,我保留了意见。今回来翻看了汤可敬先生撰的《说文解字今释》里面,“中”果有“和”之意。有位秦砖汉瓦先生也回了贴具证了(见那一片的跟贴)。举此例没别的意思,只是表明我们不要一叶障目,自以为是拿到手里的证据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我们看问题要系统的把握,我们不仅仅要看到能看到的一面,更重要得是也要看到我们还有没有看到的一面,即整体把握阴阳太极。研究黄老之学的人,不至于不明白阴阳太极为何吧。
有人武断的认为传统流传的通行本就是老子原文,首先在治学研究的态度上就不堪与熊先生相提并论,就不能让我等信服,看其内容还有何价值… )



神六大德,我已經提出,古墓帛書是粗製濫造的工匠製品,而且也以通行版與帛書內容文字相比對較量,甚至往後還會提供更多老子書各章文字內容之交叉比對,以此直接認取事實證據之方式,來支持在下這個“帛書辨偽”之論,並給大眾做合乎邏輯的客觀檢驗評定參考之標準!
有關前人湯可敬先生撰的《說文解字今釋》的文字訓沽,那也是個人之創作,充其量僅可做為先生替帛書錯抄老子書之桀繆文字找個出路的參考依據之字典,與老子書內容文字對錯真偽完全沒有直接印證之作用,此理甚明.....
神六大德,既是【道德知音網】公開提出校堪定案之老子版本文字,向外推廣全國讀此《帛書老子德道經》,就要勇於面對外界質疑提出有力反駁,否則未免讓道友們有兄台心虛故意東南西北轉移焦點,這對於老子書的校堪、老子書的追真一點正面意義都沒有!您說是不是?

-----------
通行本老子《道德經》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帛書版第六十六章 弗居(24)
炊者不立,自視不彰。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稌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
企→炊(帛書近音錯別字)
跨者不行→ ㄨㄨㄨㄨ(帛書漏抄四個字)
是→視(帛書同音錯別字)
自是者不彰→自視ㄨ不彰(帛書漏抄一個字)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視不彰,自見者不明(帛書抄騰文句位置前後錯亂)
餘→稌(帛書同形錯別字)
故有道者不處→故有欲者弗居(帛書因口耳相傳所造成的特有誤繆語句)
-----------------------
請神六扬德先生平心靜氣,客觀公平的鑑定一下,哪一版本為優?哪一版本文字內容錯誤連連製作品質水準低劣?
                                                                                                -------------------------杨水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8-6-13 22:52:17 | 只看该作者
我前面已經說過,要校堪老子書正確之版本,從通行本二十四章切入確實是找到一條發現老子原版經文之捷徑!現在我們還是與熊大師由此章開始做更精深的老子書校堪探討.....
【帛書版】第六十七章 執一(22)
曲則金,枉則定①。
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②。
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③。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④。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金者,幾語才⑤!誠金歸之⑥。
再轉錄熊春錦大師校定帛書版
第六十六章 弗居(24)
炊者不立,自視不彰。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稌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
老子書經文雖然是各章獨立,但是有時候確是有幾章是相連貫,一氣呵成之作品,例如上面兩首經文即是。上一首經文【執一(22)】的內容是從聖者的行止來論說;上一首經文【弗居(24)】的內容是從凡夫的行止來論說;兩首經文邏輯理路是一貫相聯繫的,所以我們可以互相作為老子書的校堪依據。既然抓到這個重點,接著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道德知音網帛書版】第六十七章執一(22),其中這一片段文字: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④。』
再來比較一下【道德知音網帛書版】第六十六章弗居(24),這其中也有相同之一段文字:
『自視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以上四句一邏輯分析研判,老子講的肯定是同一回事,但是【道德知音網帛書版】第六十六章弗居(24)熊先生在註解經文時卻把【自視不彰】這一句自行從相關四句中分離出來。而去搭配【炊者不立】這句錯誤抄襲的文句涵義,於是老子箴言完完全全走調,【道德知音網帛書版】也就順理成章做出自家之(腦筋急轉彎)的注釋!
現在我們看看【道德知音網帛書版】對【炊者不立,自視不彰。】的段義註解就知道帛書之誤繆是否,一錯引眾錯,一盲引眾盲闖下禍端!?
--------------------
① 炊:《說文》:“炊,爨(音篡)也。”指燒火做飯。《說文系傳》: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此即指竈下吹火之義。炊者,常是奴仆之屬,施吹火之功而不能自立,卑微之位。
視:會意兼形聲。从見示,示亦聲。見,看見。示,表現。本義:看。《說文》:“視,瞻也。”又觀察,看待等義。亦通“示”。  彰:《說文》:“彰,文彰也。”顯揚,彰顯,昭彰等義。  本段通行本作“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乙本“自視”後有“者”。  
段義:修真明德實踐者,枯坐用火難以立道之基,盲目內觀難以顯明德質。
----------------------------------------
(熊大師以上“段議”之論,對實際修練的體驗確實有所獨到之見地,但又何必把這種私人的修道體悟勉強的套在帛書的錯繆文字上?然後又執此為真版讓老子去承擔!如此一來,老子的國學程度,文藝創作豈不是被打落與不用心抄寫功課的小學生一般程度?這對老子會不會有點不公平!?)

                                                                                          -------------------------杨水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8-6-13 22:52:52 | 只看该作者
從挖出的陪藏品判斷隸屬王公貴侯之豪華古墓,而研判帛書內容文字的優劣與精粗是毫無意義的,存在帛書之前更為古老的文獻,例如《韓非解老喻老》《庄子南華真經》等其中引用有關老子經文豈不都可以印證《帛書》抄襲內容文字的傑繆與失誤連連?前面早已論及,帛書文字之優劣是與通行版本記載流傳的老子文字互相比對的!
若真要落實校勘老子書原文,那麼就必須從考證老子成書的歷史背景下手,然後從有關歷史資料中去找尋與老子相干涉之史載蛛絲馬跡,併先据此作出大膽假設.更進而依此假設前提進行校佶出老子書原貌...然後再以此校佶結果來反證前面所作大膽假設是否可行?依此邏輯所進行之校戡其推理演拓的過程是否能形成一貫之脈絡而不會前後有所矛盾!以下便是不才對老子書校佶的一點點心得.....
-----
...西元前520年因周景王心藏病猝死,未立下遺囑,周朝宮廷因兄弟鬩牆,朝政大亂,領先強佔都城洛陽之【王子朝】被後來之【周敬王】趕出洛陽,當【王子朝】落荒逃出京城時一併攜帶周王朝庫藏所保管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資產〈以道家為主〉之重要典籍文物投奔楚國;於是官學御藏自此流散於民間尋常百姓家,這次【王子朝】奔楚事件直接促成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老子辭官留下的曠世巨著《道德經》原版簡策,也在此時與其他文物一起被【王子朝】利用牛車載往楚地!後因牛車長途跋涉顛驳,被承載之竹簡繩索有磨損斷裂之情形發生,《道德經》原版簡策的22章、23章、24章這附近的竹簡就有發生錯亂的現象,後來【王子朝】身邊“古代某人”奉命重新整修校定老子原版簡冊時未能將發生錯亂的原版竹簡校勘歸回定位,因此,後世發現之帛書或自古沿用之通行本在22章、23章、24章部分就都有極明顯之錯簡問題存在!
以下是經過在下校佶戡定後之經文,提供給道友們作參考...
-----------
第十四首﹕道者同于道        〈原 24章〉   
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第六十二首:希言自然   〈原 23章、24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第六十三首:曲則全          〈原 22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

※※由上面經文整理重編,我們發現《帛書版》或《通行本道德經》: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這些文字確實為老子原版本之“斷簡殘篇”,校定後完整的經文內容應該如下:
第六十二首:希言自然   〈原 23章、24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上面【希言自然】這首經文正是老子從天地都需順應自然的道理,進而引申詮釋人類之行為也無法違逆自然而長期刻意造作;故經文曰:『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又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此章老子本義就是如此:『壂起腳尖與人強出頭,跨著大步與人爭前後,這些都是逞一時之能事,正如天地間的狂風驟雨,因違反自然律則,終究無法維持長久!』


                                                                                                             -------------------------杨水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8-6-13 22:53:38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天长地久在 2006/05/02 08:30pm 发表的内容:
杨版主在“企者不立”前加一“故”字,不知有无考证上的根据? )



天长兄的質疑確實切中問題,“企者不立”前加一“故”字,實無法考證,只能從老子文章義理,老子用文習慣上作邏輯推敲而加入!
作者對本章進行校佶之依據有:
1.來自《帛書版》與《通行本》章節的互相錯亂的迷思:
《帛書版》文字抄襲順序:
炊者不立,自視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則全,枉則定,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哉?城全歸之。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法〔而弗能久,又況于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通行本》文字抄襲順序: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為何帛書與通行版就在此關節亦發生章節互相錯亂之現象?又相關錯簡文字也都集中在此也是列入考證憑据之一。〉
-------------
2.就直接從經文文本、義理上的思辨著手...
〈校堪前〉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校堪後〉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故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就單從文本內容義理評比,【校堪前】文章前後段形成陳述義理的落差,前後段文字顯然無法契合;【校堪後】,此章節內容文理才能達到前後一致性。〉
---------
3.以史實為依據,大膽假設老子原版簡策曾經有人為因素造成之錯簡發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7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6:32 , Processed in 0.09339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