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孟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光音观心颂经方法(熊春锦)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8-5-27 15:01:5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8-5-27 16:23:55 | 只看该作者
弗笑不足以爲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8-6-13 22:11:26 | 只看该作者
德慧智教育理论入选国家教育重点课题研究参考书目
德慧智教育理论入选“汉语和英语传统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书目

近年来,陕西汉中地区德慧智经典诵读活动稳步向前发展,陕西汉中小花幼儿园德慧智经典诵读院校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2007年新春伊始,在汉语、英语学习等语言研究方面,陕西汉中地区德慧智办事处的同仁王欲刚老师,又率先在教育领域开创了新的研究推广领域,并在“汉语和英语传统学习策略研究”项目分工中,具体承担文献资料、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工作。
陕西省汉中市教学研究室,向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提交了“汉语和英语的传统学习策略研究”专项课题研究,同时还提交了此课题研究的必备参考书目理论依据。其中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熊春锦先生所著的《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华国学道德根》两书及其相关理论成果入选。
本课题,经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经专家评审组评审,已入选重点项目课题研究,下拨重点项目科研经费1万元。在提交的一千多项课题研究中,共计入围二百多项,其中十五项属于重点项目,本课题即列十五项重点项目之一。入选课题名单,已分别发表于2006年12月7日的《中国教育报》和2006年第12期的《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等杂志媒体上正式公布。
先生在《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华国学道德根》中,结合现代医学及脑科学、心理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系统阐释了中国汉字构造的全息慧智特性及特点,用一元四素的理论详尽剖析了汉字的科学性。书中运用大量科学实例揭示了汉语学习与西方语言在学习方法上的本质区别与脑语言生理反射区的不同,对如何尽快学习掌握包括英语在内的所有外语,指出了一条科学省力的全新学习之路,使国人可以尽快摆脱学习外语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学习中事倍功半的尴尬。
我们衷心地祝福和展望,熊先生的理论成果必将促进“汉语和英语传统学习策略研究”拓深的广度和深度,为新学习策略研究带来崭新的思路和视角。
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
陕西汉中办事处报道
2007年3月8日

参考资料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简介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是在教育部和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外语教育方针和政策,团结全国外语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外语教育教学实验和研究活动,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外语教育教学体系的科研学术机构。中心由全国知名外语教育教学专家、学者,全国各级外语教研员和骨干外语教师组成。
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IATEFL)经考查和审核,于2000年授权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在中国成立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中国分会(IATEFL China), 作为IATEFL在中国组织的代表机构。IATEFL China的宗旨是"学习、借鉴、交流、创新"。经协定,中国分会正式命名为IATEFL Chin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China Branch)。 中心目前已同IATEFL和TESOL等国际外语教师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吸收研究员,中心秘书处设在英语辅导报社。

项目研究人员选介

本课题负责人黄玉兰同志,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英语教学、教研工作已经三十年,经验丰富,对英语教学的最新研究理论、教学思想、教学教法掌握全面、深刻,熟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和现状;历年来多次应邀参加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学术活动,为我市中小学英语教学教研、教师培训各项活动的主持人和组织者;曾出版《中级英语语法精要》一书,并常在有影响的专业报刊上发表英语教研论文,现为我单位文史科长,主持包括中学英语学科在内的人文学科的教研业务工作,是一位深得同事和广大一线教师敬重信任的良师益友型学科带头人,有很高的个人感召力和很强的组织才能;除组织文史科的重大教研活动之外,她一直主持进行中学英语学科的教研教改工作,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王欲刚,汉中市教研室中学英语教研员,中教一级职称,现年39岁,从事中小学英语教研工作17年,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本课题项目分工承担文献资料、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工作。

课题研究学习参考资料目录节选

书名:《国学道德经典导读》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发行日期:2006年7月
印制:北京第一印刷厂
篇目:《未来教育的根本—慧与智同步开发》、《上善治水论德慧智教育》、《中华经典是德慧智同步开发的能量源泉》、《运用德慧智教育塑造德治社会和福德人生》
页数:第2—29页、30—38页、49—91页、92—107页

——黄玉兰 王欲刚 选辑

书名:《中华国学道德根》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发行日期:2006年8月
印制:北京第一印刷厂
篇目:《民族复兴有待于道德复兴》、《道德复兴是民族根文化复兴的根本》、《论老子“大唯物主义”和 “唯德主义”辩证法》(上、下)、《圆融中华圣学,复兴民族道德》(上、下)
页数:第1—16页、17—42页、66—156页、162—219页


——黄玉兰 王欲刚 选辑


http://www.daode.biz/html/news/20070315/316.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8-6-13 22:1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8-6-13 22:30:49 | 只看该作者

【帛書老子辨偽】...建議熊春錦大師大力推廣帛書老子實為不智之舉,應該三思而後行!

转贴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上杨水源先生对熊先生的一些意见,以及和一些推崇者的议论,杨先生所说也许并非究竟,然亦有可观矣:全文如下~
【帛書老子辨偽】...建議熊春錦大師大力推廣帛書老子實為不智之舉,應該三思而後行!
帛書老子辨偽...
--------------------
由於現今研究老子道德經嚴然吹起一股以古墓陪葬粗製祭品《老子帛書版》取代古哲知識份子沿用通行兩千多年的《老子道德經普通版本》,這種捨真取妄認桀趨繆的無知舉措,對於老子道學的承傳與發展不屜投下一顆原子彈!由於帛書版與現行版的文字應用、文章義理和文藝水平,皆與正版道德經有天地之差,完全無法併呈相論。假如在老學界正積極強力推廣錯誤的老子帛書版之風氣盛行下,不見有人出來辯駁此舉之荒繆,老子道學將自此遭受無法禰補無法想像的空前大浩劫乃勢之必然!楊某有鑒於中華道學的博大精深,更不忍老子超卓絕倫之聖智文功,受我後代子孫任意無知破壞,故獨排眾人之所趨,不顧螳臂擋車之險,對此不正之風提出苦口婆心之勸阻,更虔誠期望有智之士共襄盛舉,....
-----------
現在轉錄一首帛書版之經文與使用帛書老子之學者所做出之註解,請大家一起來評定、檢驗、校佶《道德經》帛書版
-----------
【帛书本之二十二章】   (通行本之二十四章)   
炊者不立①,自视不章②,自见者不明③,自伐者无功④,自矜者不长⑤。
其在道,曰余食赘行⑥,物或恶之⑦,故有欲者弗居。  

  
  【注释】
  ①炊:通吹,自吹。立:成就。
  ②章:通彰,显扬。
  ③见(xiàn):通现,自我显示。
  ④伐:夸耀。
  ⑤自矜(jīn):自以为贤能。
  ⑥余食赘行:余,多余。赘:指赘瘤。行:通形。
  ⑦物:以物代人,指大众。
  
  【译文】
  自吹的人不会有成就,自以为是的人不会显扬,自我显示的人不会自明,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成功,自以为贤能的人不会长进。
这从道上看,说像剩饭和赘瘤一样,大众厌恶它,所以有所追求的人决不这样做。
-------------
像這種錯誤連連的版本,居然也能註解的忒有其事的?帛書版收錄的這章經文,可以說只是老子原版的“斷簡殘篇”,從帛書版這一章我最少可以舉出10處以上的桀繆!
1.首先第一個字“企”者,就被誤抄成“炊”者!而我們使用帛書的天才們就將錯就錯,利用這個“炊”字大“吹”牛皮!請問諸君,有誰能同意“炊”可以通“吹”的,直此認定者不訪拿出個訓沽依據來服人,我看都是糊塗大師說了算!
於是不得不依此“炊”字注出“自吹的人不会有成就”或是“炊火站立不起來”等等..果然都很會腦筋急轉彎,假如第一句真如大師之認定,那請問,後面又有“自伐者无功”這一句,而此句又註解成:『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成功,』這樣一來是不是前後完全重複?老子經文才短短的幾個文字,相同的語義就一再的重複,老子有這麼糊塗嗎,我看都是崇尚《老子帛書版》的大師們為了粗製濫造的古墓陪葬品的一個〈似音〉錯別字,自己腦筋在轉不過來吧!
2.第二句老子原版本“跨者不行”,《粗製濫造的古墓陪葬品帛書甲本》又將此四個字給遺漏了,為何認定是帛書版的錯漏?因為,此“跨者不行”與第一句“企者不立”是對句!就像本章經文第三與第四句是對句,第五與第六句皆各成對句一樣,帛書版少了第二句“跨者不行”,老子的文藝之美自此被破壞歹盡!
3.帛書版第二句“自视不章”與第三句位置被顛倒誤植,原版應該是“自見者不明”五個字在前!
4.帛書版“自视不章”四個字就錯了三處,原版應該是“自是者不章”,老子原版“是”字被誤抄成“視”字,顯然是傳頌之人或抄騰者因〈同音字〉又發生此錯誤抄寫,為何知道此句應該以“是”字為正確?因為若植為“視”字,則與同為對句“自見者不明”的“見”字,兩個字義又重複啦,老子不會做出這種不合文法文理的文章!關於此第三第四句經文之校佶另有更精確的方法與更落實的證據,在此先不詳作陳述!
5帛書版.最後一句“故有欲者弗居”簡直錯的離譜,只有對老子道學未深入體會的人才會把“故有道者不處”的“道”字誤抄成字義完全相反的“欲”字!而我們這位大師居然也能照翻不誤,說甚麼:『所以有所追求的人决不这样做。』老子明明對修道者開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近之者遠之...』而大師居然還會注釋出:『所以有所追求的人决不这样做。』這種完全違背道學真理的高論,像這種道學之繆見,豈不都是《製作古墓陪葬品匠工所粗製濫造出來騙騙往生者的帛書版道德經》所惹出來的搞笑劇?
6.現在把經過校佶的正確經文轉貼於下:
-----------
老子《道德經》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以上經文看來是不是好多啦?正確多啦?但是親愛的道友網友們稍安勿躁,就是以上業經校訂完成的老子第二十四章經文,若要最精準的去做老子原版簡冊之校佶,則以上之普通版收錄經文還是“斷簡殘篇”!與《道德經》原版老子親自刻製的簡冊的正確內容文字還差的遠呢......
※〈真理越辯越明,歡迎推廣崇尚帛書版本為真之老學大師提出指教!〉

                                                                                                       ————————————————————————杨水源



熊春锦先生為發揚老子《道德經》不遺餘力,更架設專屬網站廣為宣揚老子道學,一片赤忱苦心的確是很值得肯定敬佩的!
只是熊春锦先生他是以《道德經》帛書版為推廣標的,我認為這對老子道學是有極大的損害!熊先生推廣發揚老子的苦心恐怕反而為後學者指引錯誤的歧路,後人依此研究老子書肯定是越走越迷茫,老子曰: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耶?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世人之用心良苦,可是對對錯錯真是很難逆料的。
大陸研究老學,對於《道德經》版本的取捨有個流行風潮,總是以為版本取得越是古拙的、內容文字越是拮牙難懂的,就表示越接近老子原版作品,居然把老子書的考證,當成古董鑑定價值呢?!所以大陸現在有許多學者大力主張從古墓挖出的陪葬品“竹簡老子”或《帛書老子》才是最接近老子《道德經》的原作。這些學者完全不去研究古墓挖掘取得之版本文字內容是否合於道家學術與老子當代的文藝風格水平之背景,卻用這種對崇拜古墓出土文物的迷思來確立老子書版本的真假,把些文字內容錯誤百出桀詰聱牙莫名其妙的“古墓陪葬品帛書老子版本”硬塞給老子去承受,這樣研究考證老子書委實太荒繆太一廂情願!
熊先生採用的帛書版本,當然不像主張採用郭店椘墓竹簡那般離譜,只是這帛書版還是不及目前的通行版《道德經》貼近於原著之真!根據我的研究心得,帛書版本應是某人拜讀強記經重新整理後之老子書原版竹簡,再憑口耳相傳流行於官宦民間,《帛書版本》就是依據這種口耳相傳騰抄出來的陪葬品版本。所以其中內容與“通行本”大同小異,但是有許多個別文字因“記憶不清”或“四川地區方言同音異字”或“參與書寫者文化水平不高、文字應用不嫻熟”等等人為因素,故古墓帛書版本出現許多“同音錯別字”,“同形錯別字”,例如浴、谷、祭、然等等錯植現象到處可見,老子書精采文藝、演論真道內容也因此而被扭取誤失不少....
第十章  玄德  〈熊春錦大師取用帛書版本〉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抟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以上這首經文是老子發大慈悲留傳於世人的修道秘訣,確實是《道德經》裏比較重要的經文,其正確版本文字如下:

第三十五首:抱一    〈原 10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杨水源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8-6-13 22: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8-6-13 22:31:26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知音《老子帛書本》校勘说明】:

一、本次《老子·德道經》帛書本的校勘爲盡可能復太上老子演創《德道經》之本義,自始至終由太上脈系當代傳人熊春錦老師親自主理,並親自圈定。這項工作是在新的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在帛書本和楚簡本《老子·德道經》發掘的前提下,加上眾多集約因素的作用,使其得到了比較圓滿地完成。她的完成必將在人類探索《道德經》的征程上翻開完全嶄新的一頁。

二、本次校勘以帛書《老子·德道經》甲本爲主要依據,參考乙本、通行本和《楚簡本》。採用甲本詞句時,註明乙本及通行本等相應詞句,採用乙本或通行本等的詞句時,註明甲本相應詞句。《楚簡本》因僅有不足兩千字,且排列順序與今本差異較大,僅在有疑難處作以訂校之用。

三、帛書《老子》與通行本在編排上不同,帛書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而通行本則反之。且通行本第四十章與四十一章次序顛倒,第八十章、八十一章在第六十七章之前,第二十四章在第二十二章之前。此次完全恢復帛書本原章序,並用數字碼註明通行本之章序。經名命爲《德道經》,以合由德而道之理。另爲突出每章之重點,根據前人所註及今重新勘校後的章義加了章題,以示提綱挈領。

四、文中引用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帛書《老子》甲本,簡稱《馬王甲本》;《藏外道書老子甲本釋文》,簡稱《道藏甲本》。兩種本相同處,則稱甲本。《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帛書《老子》乙本,簡稱《馬王乙本》;《藏外道書老子乙本釋文》,簡稱《道藏乙本》。兩本相同處,稱乙本。甲乙本相同時,稱爲帛書。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老子德道經”簡稱《楚簡本》。

五、古文中多用通假及異體字,本次校勘本著盡可能準確反應帛書《老子》的原貌,又不泥於古的原則,唯有充分依據或者原用字今義發生重大變化用之容易産生歧義,則改用現在之代用字,如“胃”,通“謂”,均以“謂”代之。而一般情況下則用其原形,以防本末倒置。如“祭”與“然”,若誤爲通假則本義全非。

六、帛書甲乙本“無”字用其異體字“无”,爲保持帛書原貌,故仍用“无”。其,帛書中多用其異體“亓”,亦有用“其”處。謂,帛书用通假字“胃”。帛书中“弗”通行本均作“不”。形,帛书作“刑”。谷,帛书本作“浴”。“恆”通行本皆作“常”,其爲避漢文帝諱改。上述字在文中不一一註出。

七、通假異體字凡屬一般流行字典可查到者,未註明出處,偏難之字皆註出處。凡無法查證的不作通假異體註,僅說明與通行本及乙本不同處。

八、註文中附有註音和繁簡對照,包括註文中引用的偏難繁體字。

九、本次《德道經》的校勘,眾多同仁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向所有參與此工作的同仁致以深深的敬意!
----------------
附註:關於“祭”與“然”的考證
《道藏甲本》在對“子孫祭(然)祀不絕”一句作註曰(註二十):“此然字下从示,帛書中或作然字,或作祭字用,形近相混。”然而考證帛書甲本原件,下从“示”者皆應作“祭”,而作“然”者卻並不从“示”。甲本第二十八行“夫莫之?而恆自祭也”,?,爵之異體,盛酒的禮器。此處“祭”清楚可辨。祭祀在古代極爲普遍,此處既有“爵”作祭器,而後有“祭”與之相應,故作“祭”無疑。又如:第一百二十五行“百省胃我自祭”,胃,通“謂”。省,省牲之意,即祭祀前主祭和助祭人要省查祭品。祭,此處甲本原圖清楚可辨。百省謂我自祭,是有自我省查,又敬畏天地神明的意思。第一百三十四行,“以順眾?,吾何以知眾?之祭,以此”。?,从人从父,爲“父”之異體,眾父者,自然應爲祭之。而此處“祭”,亦是以“示”爲其底,清楚無疑。帛書甲本,其他作“然”處,唯第一百三十八行可辨:希言自然。而此處之“然”並不以“示”爲底,而是標準的四點水,此四點水實際是由篆書中“火”字演變而來。“火”與“示”運筆方向完全不同。帛書甲本不僅收錄老子《德道經》且卷後附有幾篇古秩書,顯而易見與前文帛書甲本出自一人之手筆,此爲考證提供進一步依據。例如:第二百六十一行有:“無罪而□人,有死弗爲之矣。然而大誅之者,知所以誅人之道而□焉”;又如第三百二十二行有:“若亦然,進亦然,後亦然。”這些“然”字處皆清晰可辨,而無法與“祭”相通。由上可見,甲本作“祭”處皆與祭祀有關,而作“然”處則不同,二者意義完全不同。因此“祭”與“然”並不相混。
--------------------------------
以上為熊大師【道德知音網《老子·德道經》帛書本校勘说明】,先轉帖在此供網友們公評,敝人將利用時間詳細研究,尤其《老子·德道經》帛書本有關“祭”與“然”的考證,在下不揣鄙陋必定一一做出釐清與回應!
老子書之校定與版本真偽之辨,對於中華道家學術的傳承與發展實在太重要,尤其在熊大師對於老子道學之熱心與借助網路流通之推廣下,老子《道德經》經普及於歐美甚至全世界也是指日可待矣....而今如果熊大師在老子版本之應用認定有所誤失,那可真茲事體大啦!故小弟不得不潛越失禮,也必須為探求老學之真與熊大師做商榷,是為君子無諍之諫也!
  


                                                                                                                              ------------------------------杨水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8-6-13 22:33:12 | 只看该作者
王财贵教授的回帖:
楊水源先生一句「製作古墓陪葬品匠工所粗製濫造出來騙騙往生者的帛書版道德經」,頗有意思,或許值得專家學者們考慮考慮。

現在日本還保留著用書法國畫培葬的風氣,記得二三十年前,有一陣子,他們來台灣要收購許多書法及繪畫作品,要求用絹布,好像不論精粗,只要價格便宜。許多書法匠人就天天寫個不停,往往是「月落烏啼」或「半畝方塘」一類的詩,或「百壽」「百福」一類的字。國畫則是以山水居多,而其輪廓是先印好的,再由匠工塗上色彩。於是粗製濫造,千篇一律,整捆往船上送。我起初懷疑日本人為什麼品味那麼低,後來有代理商告訴我,那些都是作陪葬用的。(本來也有人要我寫字,說是日本人要買的,一種要幾十幅,我都當一回事認真寫。後來聽說如此,就不再寫了。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然哉然哉。)

如果漢人本有此風氣,則陪葬品之不可信,其理昭然。(請葬儀專家研究研究吧!)

魏晉時王弼選定一種老子版本來作注,其選注的時間固然後於漢墓陪葬之時,但下注的時間是下注的時間,若推其所流傳的來源,不一定就後於墓葬了。如必以王弼本為後,那就是太愚昧了。

又,王弼是貴族世家,其家所傳版本,當是自祖先精選的版本,故我亦以為較可信。

除非能有可考的確切證據,不然,最後的可信根據,應是「文章」及「義理」。
                                                                                                      ------------------------------季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8-6-13 22:34:13 | 只看该作者
王教授乃一代經學大師,為發揚固守中華文化傳承之根本,不辭辛勞推廣全國兒童讀經運動,海峽兩岸到處奔波,在百忙中還撥出時間於網上貼文提攜支持後進,如此平易近人之國學大師風範實在令人感激敬佩不已!
老子《道德經》為中華道家聖賢集數千年智慧之結晶,椘漢王朝公侯官宦古墓中屢屢挖掘出竹簡或帛書抄刻版本之陪葬品,可見老子《道德經》在古人心目中擁有極其特殊尊貴且神聖崇高之地位,怪不得自古民間有“無字天書”“老子五千靈文”等等之美譽流傳也;反觀今人,對於垂手可得之中華民族千古聖書《道德經》,卻大都不屑一顧,就是當代號稱老學專家對此道家寶典也率皆空入寶山,言不及義!《道德經》之不為世人重視確是其來有自啊!老子早就預言:『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披褐懷玉。』
老子到底在這部曠世奇書裡留下甚麼破天荒的機密?在人類生來死往的短短百年中,到底能不能為自己的性命知覺求得一個永恆?甚或許至少也該了解一下自我性命的實像吧?更等而下之,這個維持生命知覺運作的肉體應該如何在大道化生的能量洪流中去常保健康延緩老化?也許,老子總結了幾千年中華特有道家智慧學術的這部曠世奇書,所演創的內容正是為了破解這些宇宙人生之大機密呢!
由於不才對於老子聖典情有獨鍾,越是深入研究越是讚嘆中華道家學術之偉大,我甚至激動的想以一句可能讓某些人聞而刺耳的話來比喻老子道學之淵博精深:『若學者真能精通老子五千靈文,那麼佛家號稱數千萬言之三藏十二部經典,在您眼下,當盡成糟泊,老子道論之深,天下無可與之比倫者!』故老子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可是,現在這部萬經之母,顯然被嚴重污染了,怎不令人憂心忡忡啊.....
                                                                                                                                                          ——----------杨水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8-6-13 22:37:32 | 只看该作者
"君子无诤之谏"__与杨水源先生商讨老学若干问题
http://bbs.daode.biz/viewthread.php?tid=2415&extra=
"君子无诤之谏"
——与杨水源先生商讨老学若干问题

鄙人近读杨水源先生的大作,于先生捍卫老子精神甚为敬佩,但于先生之一家之见实有不忍之心,实在无法苟同。
先生认为“由于现今研究老子道德经严然吹起一股以古墓陪葬粗制祭品《老子帛书版》取代古哲知识分子沿用通行两千多年的《老子道德经普通版本》,这种舍真取妄认桀趋缪的无知举措,对于老子道学的承传与发展不屉投下一颗原子弹! 由于帛书版与现行版的文字应用、文章义理和文艺水平,皆与正版道德经有天地之差,完全无法并呈相论。假如在老学界正积极强力推广错误的老子帛书版之风气盛行下,不见有人出来辩驳此举之荒缪,老子道学将自此遭受无法祢补无法想象的空前大浩劫乃势之必然!……”这种以偏盖全、一叶障目、以今非古、以误传误的短视实在不可取也,也不是一个认真的老学研究者应该有的的学术精神。
根据晚学对老学的景仰和粗浅修养,特本着"君子无诤之谏"的态度与杨水源先生商讨如下:
一、以“二重证据法”为辨伪准则是对学术上“无知举措”的棒喝
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提出了“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研究院讲“古史新证”。他说,研究中国古史,最麻烦的问题,是史实和传说混而不分,史实之中有添油加醋,与传说无异;传说之中,也有史实为依托。世界各国都有这类问题。所以有“信古”和“疑古”两种态度。“信古”,他是举《古文尚书》、《今本纪年》为例,以为书是伪书,不可信,但被有些学者当真实史料来用;“疑古”,则是连尧、舜、禹之存在也怀疑,是疑过头了。他批“疑古”,没有点名,当然可指日本学者的“尧舜禹抹杀论”,王批评此说,以为“其于怀疑之态度、反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所谓“充分之处理”就是借当时新发现的“地下的材料”,补证“纸上的材料”,用这种“二重证据法”,“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他反对使用默证,认为“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
20世纪初辨伪方法的最大突破,就是王国维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把近代的实证主义方法同传统的乾嘉考据方法结合起来,强调运用传世的“纸上材料”与出土的文献文物相互印证来考辨古书古史的真伪。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学者辨伪时或“以经证经”,或在注疏传笺上兜圈子的传统方法,第一次提出以地下出土的文献文物与传世典籍文献相印证来辨伪,从而推进了重视实物证据的科学历史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读熊春锦先生勘校和注释的《德道经》,以帛书甲本为蓝本,以帛书乙本和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为参照,广泛考证石刻本、河上公本、龙兴碑本、王弼本等之优劣。以大系统论为指导;以《甲骨文》和《说文解字》为代表的象形文字系统,《尔雅》所代表的同义、近义词归类的语义学系统,及刘熙《释名》所代表的语音追溯名源、语义的系统为依据。可以说既运用传世的石刻本、河上公本、龙兴碑本、王弼本等成就,又科学考证帛书甲乙本和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成果,这种严谨的学术勘校和注释精神令我敬佩。也是非常符合王国维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的准则的。
二、马王堆帛书历史地位不容“认桀趋缪”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是系统性的无比珍贵宝库。帛书资料数量众多和弥足珍贵,无视和轻视它们早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离开这些资料,我们对老子和黄帝以及其他著作的的研究是难以推向前进的。20世纪是简牍和帛书大发现的世纪,也是简帛学从形成到逐步建立的时期,对中国学术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无论就出土的数量而言,还是研究成果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简帛的发现为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史料学、古文字学、文书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特别对历史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尤为显著,对于重新改写学术史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简帛有很大部分出土于楚国,这对楚文化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马王堆帛书对探讨黄老之学帮助极大。
简帛的发现也为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带来了一股新鲜活力,产生重大影响。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出土,纠正了魏晋志怪小说受佛教教义影响的传统说法,将志怪小说的起源时代向前推进了近五百年。尹湾汉简中的《神乌赋》是汉代民间故事赋,对于认识赋的起源,意义重大。敦煌马圈湾汉简韩朋故事,对于研究话本小说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魏晋以来,老子传本衆多,比较流行的是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唐初傅奕得到汉初古本,但他们校定的古本篇是根据几个旧本参校的,未能保留汉初古本的原貌。清代毕沅以来,校订老子者多家(如罗振玉、马叙伦、劳健、朱谦之等),但所据旧本,以唐碑、唐卷为最古,尚未见到唐代以前的写本。近年在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帛书老子甲、乙本,其中“常道”作“恒道”,表明系汉文帝以前的旧本,应是今存最早的古本了。帛书老子的发现是值得庆幸的。
国学家彭浩先生认为:“帛书本奠定了《老子》通行本内容的基本构架,对《老子》的传播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帛书本书写精美,用料精巧,抄写者定是古代著名书法家无疑。绝不是如陈水源先生所谓的“帛書版本應是某人拜讀強記經重新整理後之老子書原版竹簡,再憑口耳相傳流行於官宦民間,《帛書版本》就是依據這種口耳相傳騰抄出來的陪葬品版本。”
   帛书老子的出土,解决了许多章节中历来争論的问题。
1、解决了“德”前“道”后的分篇问题。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兩篇後分別有“德”、“道”二字,明確分出篇名。這使得自魏晉以來被誤名爲《道德經》,及顛倒“德篇”與“道篇”編排次序的事實真像大白。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德道經》寫本,多以《德經》爲上卷,《道經》爲下卷,不分章,與今天我們流傳的《道德經》上下二卷(《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爲81章)次序不同。70年代出土的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德道經》爲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寫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經上,道經下。可見《德道經》以“德”、“道”分上下是戰國以來的舊傳,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複道的本意。敦煌寫本、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保持了這個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僅如此,先秦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漢代張道陵《老子想爾註》雖保留已不完整,但可以看出其以“道經”爲後。可見,魏晉以前的《老子》實爲《德道經》。“
2、解决了通行本中文字错误问题。如通行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句下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句,或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与下文“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或“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语意重叠。帛书甲、乙本俱无“下德”句,证明“下德”句乃系文。又如六十一章“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取小国”句与“取大国”句的句型无别。帛书甲本作“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乙本作“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取小邦”与“取于大邦”,显然有别,证明通行本夺一“于”字。类此之例尚多,表明帛书老子確胜于通行本。
3、解决了通行本只是老子多版本的其中之一问题。老子六十三章有“报怨以德”之语,论语中记载孔子对于“报怨以德”的批评。足证孔、老同时的传说并非虚构。但论语中无“仁义”并举之例,老子书中“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等句不可能出现于春秋末年,显系后人所附益。从老子书的内容看,上、下篇当系写\定于战国初期,下距汉初约二百多年。战国时期、秦汉之际,老子一书可能已有不同传本。庄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王弼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近代易顺鼎、马叙伦等据庄子天下篇论证“守其黑”至“复归于无极,知其荣”等句为后人所加。但帛书甲、乙本俱有“守其黑”、“复归于无极”等语,僅个别的字有所不同。淮南子道应亦引“知其荣,守其辱”。足证庄子天下篇作者所见老子乃另一传本。淮南子道应引老子“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亦见淮南子人间)。王弼本六十二章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俞樾以为应据淮南改正王本。而帛书老子甲、乙本亦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这就表明,汉代初年,老子确已有不同的传本。帛书出于汉初,而淮南所据本与帛书有所不同。但是,就今天所见到的老子书而言,帛书甲、乙本应是最古的写本了。
三、以陈鼓应先生的考证“釐清與回應”陈水源先生的“正确版本”
我注意到,陈水源先生对大陆的学者以及学术颇有微词,他说:“大陸研究老學,對於《道德經》版本的取捨有個流行風潮,總是以為版本取得越是古拙的、內容文字越是拮牙難懂的,就表示越接近老子原版作品,居然把老子書的考證,當成古董鑑定價值呢?!所以大陸現在有許多學者大力主張從古墓挖出的陪葬品“竹簡老子”或《帛書老子》才是最接近老子《道德經》的原作。”相关的反驳论据上文已经罗列,读者自可分辨清楚。我想以陈水源先生对大陆的学者以及学术的不屑,先生或许非大陆学者。那我就请出另一位非大陆的陈姓著名国学专家以及他的著作,来“釐清與回應”陈水源先生的所谓的“正确版本”。
陈鼓应先生出生于1935年,福建长汀人,少年时期在抗日战争中度过,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受台湾当局的政治迫害。改革开放后,他多次回内地参观讲学,1985年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陈鼓应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应邀在北京大学讲学数年,并于1997年回到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至今。陈鼓应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造诣精深,特别是对道家哲学的研究,在海内外有重要和广泛的影响。他的重要著作有《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等。陈鼓应先生长期关注内地学术的发展,他认为,内地的学术研究已经相当出色,与国际衔接的实力也不容忽视,他在2002年曾强烈呼吁台湾当局应时而变,不要故步自封,应及时开放内地的学术书籍入台,保障两岸学术界的正常交流,促进学术的发展。
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中,陈鼓应先考证并堪校的老子版本与熊春锦先生勘校并注释的《德道经》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A.1、陈水源先生所谓的“經過校佶的正確經文”轉貼於下:
老子《道德經》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陈鼓应先生《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帛书甲本译文”:
炊者不立,自视(示)者不章,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稌食贅形。物或亚(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3、熊春锦先生《德道经》第六十六章“弗居”
炊者不立,自视不彰。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稌食贅形。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B.1、陈水源先生所谓的“經過校佶的正確經文”轉貼於下
第三十五首:抱一    〈原 10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陈鼓应先生《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帛书甲本译文”
載營袹(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抟)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蓝(览),能毋有疵乎?愛民栝(活)國,能毋以知乎?
天門启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胃(謂)玄德。

3、熊春锦先生《德道经》第五十四章“无不为”(我强烈质疑的是陈水源先生引用熊先生的版本原文都错了,如何谈得上商讨和交流呢?现在修正如下。)

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抟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蓝,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
天門启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陈水源先生所谓的“經過校佶的正確經文”站不站得住脚?熊春锦先生《德道经》和陈鼓应先生《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帛书甲本译文”是否高度一致?二陈的学术高下如何?相信通过以上的类比,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不需要晚辈再予以解释和证明了。
http://bbs.daode.biz/viewthread.php?tid=2415&extra=  
  



                                                                                                          ------------------------定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8-6-13 22:38:13 | 只看该作者
定心先生:您好,首先我必須很誠懇的表白,楊某一向對於熊大師的道德修證,與發揚推廣老子道學的一遍苦心絕對不予懷疑,甚至內心也是倾佩羨慕不已!只是老子書版本真偽對於老子道學之傳承委實太重要,想一想,老子就僅此區區五千靈文來開演宇宙生成、生命實像之大道理,太上用文如此精要簡潔,薄薄一本《道德經》怎堪像粗劣如帛書版如此不勝計數之抄騰誤繆之汙損傷害?相信對於推行《道德經》不遺餘力的熊先生也不會故意或樂見一本錯誤連連的版本從他的手中推廣出去吧?所以在下才會苦口婆心提出勸阻,若有得罪之處,還請多多見諒!
今天您能夠代表熊先生出面針對老子書版本之校佶優劣真偽與再下做公開實質之辯論,相信其目的也是為了老子道學之承傳求得一個真實,所以我們相互間雖有學術認知上之對立,但是在愛好老學崇仰老子發揚中華道家的立場是一致的。因此,於此次對辯中,在下當窮研究老子書多年心得,對《道德經》正確版本之校定成果將毫不保留的提出與您相互切搓,假如定心先生等也能心平氣和在學術上提出最有自信之論據,大家都能以客觀公平公正的心來面對接受彼此辯論之真,或許在如此有水準的辯論下,就此能引起學界前輩大德之關注,我真是衷心祈望老子書之校堪能夠因此次爭論得以拋磚引玉,而讓當代老學大師们對老子書校堪之求真給多一點關懷,那麼可以預言熊先生與在下的老子書版本真偽之辯,其最後結果將很可能會是促成老子書流傳二千多年來的一次大鑑定總體檢,也許在恢復《道德經》真版之探索就因此能獲得空前大突破,豈非善莫大焉?!

※〈此次老子書版本真偽與經文校佶優劣之爭論極為重要,如果能有公證之仲裁者參與,相信是這次辯論過程與結果是否順利的必要條件,否則雙方流於各說各話,終究不了了之!也許,定心先生可以請陳鼓應大教授出面裁判。我是萬分期望本網站站長王財貴教授能在百忙中抽控指導!〉

                                                                             -------------------------杨水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5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15 , Processed in 0.16771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