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yu00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害处大

[复制链接]
581#
发表于 2004-6-29 21:31:42 | 只看该作者
“左思右想”的思维比较严谨,这样的讨论比较有规矩。
楼上设了很多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是楼上假设的,还是有人有过这种提法,这我就不知道了。
但有些问题,仅仅在我个人角度,澄清如下:
一、“背”,不是背经,是读经,读诵经典。是否能背得下来,那是瓜熟蒂落的事。——这有个附加条件,我可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这仅仅是我的做法。

二、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做事,那当然是好。但人们往往是羡慕别人在台上的十分钟的辉煌,而不愿付出台下十年的苦功。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是守株待兔,等着孩子哪天开窍来了劲头,还是善巧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呢?——当然,棍棒相加,可能更多的是事与愿违。但在孩子的管理与引导方面,慈严双运,则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对读经,别的也一样。

三、与弹琴、画画、唱歌、跳舞比较,读经的成本还是比较低的:一是低在投资上,读经不用买钢琴,也不用交学费;二是低在时间占用上,读经一天花十分钟读诵,或是听录音就可以了,这已经是很轻松了。读经靠的是水滴石穿,一年365个十分钟做不到,200个十分钟总还是要的。
相比之下,如果钢琴每天才有十分钟的练习时间,那其实等于把学费往水里扔。

读经的效果与上述四项肯定是不一样,毕竟领域不同。但效果的优越性,我不想作这方面的评述,因为毕竟没作过严谨的比较研究。人们从中尝到的好处,如牛饮水,冷暖自知。
有好处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光这论坛里的东西就让人眼花缭乱。每个事物应有其客观的评价,不管人们是否对其拥护。就算是拥护了,对我们,对我们的孩子,都需要有所选择。
凡是好的就给孩子上,这是不明智的。

四、读经不是小孩子的义务。(教育好下一代是为人父母的义务,这倒是肯定的。)

五、“不同的孩子,兴趣、经验、潜在的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不确定的”
这点我同意。
但又得看到,读经最显著的一个好处就是记忆力的培养,而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读经不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定方向,但却可为孩子打个基本功,除了极端特别的例子,除了有人偷换概念为“死记硬背”的,我很难想象会有人轻视记忆力的重要性。
在我所遇到的记忆力训练的方法中,我不敢说读经是最好的,但简便易行却可以数得上。

六、“悟”,我觉得“左思右想”偷换概念了,左兄讲的是“大彻大悟”,拿这个去要求所人有当然是不合理的。悟,还有感悟、体悟,还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七、“如果一个孩子对于读经既不热中也不抵触,但是有很强的音乐感受力,你会选择让他去诵经吗?”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能够呢?“读经”与“音乐”的关系,还不能简单地划入到矛盾关系或是对立关系中。经典与音乐仍是有兼容性的,而且,如何能做到成为艺术,而不是艺匠,功夫在其外。这是比较高的境界。对初学者,读经的功夫也有很大助益,我手头上有例子,但仍属“个别”,故不再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2#
发表于 2004-6-30 00:16:54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引用:jerryhao 我个人认为无论赞成和反对,既然讨论,都要旗帜鲜明,赞同的坚决支持,反对的痛斥利弊

显然,我也说过了,旗帜鲜明,是争论或争鸣的风格,是对待“主义”时的态度,也是宗教派别斗争的风格。
但是坚决支持和痛斥利弊的方式,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实践中处理和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也是科学的态度。而科学的态度是对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是要考察自己所处理问题的条件和结果(前因后果)。
撇开那种纯粹头脑发热和利欲熏心的情况不说,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儿童的利益,而且是长久的利益。有这个共同点作为基础,那么大家在这个共同的问题上应该是设法趋向一些基本的共识(未必也不需要是完全一致的结论)。而在对话过程中趋向共识的努力,同各执己见相反,是讨论区别于争论的关键特征。

实践的艺术是中庸的艺术而不是极端的艺术。在实际地处理问题的时候,行动者必须为他自己的决策和行动过程设立对立面。正如我们教育儿童,必须同时考虑社会的因素和儿童的因素,不管我们从哪一方面出发,都必须考虑另一方面的制约和均衡作用,否则就陷入了“主义”的泥淖。实践是不需要主义的。邓小平的伟大,我以为也就体现在这里。

当然,如果网络论坛的作用,只是给人们一个畅快淋漓地发表意见、在观点上进行较量的场所,而不是让大家来关注、了解、探讨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不是让人们来探索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那么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但是我仍然觉得,那些充满了热情和义愤的言论,对于事情的真相反而是掩盖的,对于不明白事情的全部来龙去脉的观众是具有蒙蔽性的。结果就是各人拉动一帮信徒在这里打嘴仗。
这难道就是论坛的意义吗?
如果考虑到论坛可能影响到现实(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那么发表观点的人在面对如此现实而且如此有影响的问题时,或许就不应当只逞一时之口快,或许就应该有一些负责任的态度。什么是负责任的态度呢?下面的引贴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样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3#
发表于 2004-6-30 00:18:06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我看儿童读经问题
任守愈
  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儿童中广泛展开读经活动,教育部门也大力提倡支持,我看这是一件好事。但有的时候好事做法不当也会变成坏事,怎样把这件好事做到底是件难事。我和许多朋友都谈到这个问题,在这里我集中谈四个问题:一是儿童自身问题,二是教材问题,三是教师问题,四是家长问题。
  儿童自身问题。前几年,我们国家提倡为小学生减负,提倡培养引导儿童广泛的兴趣爱好,现在我们又提出一个读经问题来,如果不注意儿童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对读经内容不加科学的分析,对读经内容不加以合理规划是十分错误的,将从原来的减负再度变为增负,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我认为对儿童读经问题要慎重,内容不宜过多,但又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在我们虽然说国家正在进行素质教育,实际上我们还在逐步的实践摸索中,并没有完全做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许多小学生还是有那样多的作业,做不完的练习题,而且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拿双百或几个百分,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本学区范围内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这样的要求下,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教科书的学习上,对于读经或是培养兴趣只是课外的小事。我虽然不是教师,但是我对这些问题还是进行了分析,我认为在小学生升学初中时要注意对他各门学科的考察,不是简单的对语文、数学、社会三门的考试,要对他的各种素质进行考察,尤其是要注意思维方式。许多的实验和比较都认为我们中国的学生创造能力有限,但基础扎实,要改变这种局面,我看就要先从儿童身上抓起。回到我们讨论的读经问题上,我认为要适当的,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读,不是整个经典的背诵,而是对其精华部门的延续,这就说到教材问题了。

  教材问题。我了解了一些读经的实际活动,主要是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书本虽然对传统的伦理有所阐述,但它在古代是儿童识字的教材,我们现在让儿童读这些,我认为有些事与愿违。现在市场上有一种看图识字的卡片,正面是各种花草鸟兽,背面是古典诗文,这种卡片对于小孩子识字是很有帮助的,它很只管,而且美观大方的图案很吸引人,只要看到是什么就有哪个字可以认识,另外这种卡片是有延续性的,不仅适用于刚认识字的孩子,而且也对认识字较多的有基础的孩子进一步学习有好处,也就是让他们看背面的诗文。这样的识字工具当然要比《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强多了。可以这样说我们提倡儿童读经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至于使传统文化断层。并不是希望用这些拗口的文字来认识字或是什么,所以我认为读经救应该读如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坛经》等。但是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将这些东西全部背会,而要有目的有选择的摘录,选讲。上面我提到了那种卡片,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对儒家是有些了解,道家,佛家的了解不多,以儒家为例,我看要这样的选择:道德品质—伦理思想—道德修养—人生境界,按照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来学习,而不是没有目的的,今天想起来就学习,明天就不学了,或胡乱学习,从这个角度说读经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而是要延续下去。所以教材问题就不得不借助于有关专家了,一是希望他们能为儿童读经选择有关内容,尤其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选择,二是对读经内容进行解释。我在书店中看到很多的给青少年注释经典的本子,但是都不太理想,只有李申先生注释的《论语》还不错,但也够青少年们读的了。常常讲大手笔下出小文章了,将深奥的道理寄寓在简单的文字中,是很难,但要想使国学深入人心必须有这样的学者来完成。 所以教材要有选择性和目的性,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来编写,而且要组织一些专家学者来写。

  教师问题。教师是直接指导儿童读经的,所以教师的读经素质也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对教师也加以培训。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不愿意去了解,更不必说研究了。尤其是解放后,使得传统文化在青年人中出现了断层,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师实际上对传统文化懂的并不多,或不懂,对教师的培训对儿童读经活动意义重大。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这个要根据他们对那家经典的兴趣进行集中的训练,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就是利用人的一生也是学不会的,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训练,哪怕是只懂一部经典也很好。我前面提到希望学者们选内容,作注释,实际上就是对前面提到的经典进行选择也是很多的,更不要说现在还希望儿童能学习唐诗宋词了,所以老师还要在这个基础上选择,比如只选择《论语》这样也是对的。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是盲目的灌输经典,是在自己教他们的基础上让他们感兴趣,自己学,尤其是在他们长大后自己学,可以说只是培养一个兴趣而已。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是从学习《老子》开始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兴趣问题,从各个经典中遇到其他经典上的东西,都要不知觉的去找那个经典,这样在通过有以及的书籍的研读引导,自然就可以知道不少东西。所以我前面说要有个渐进的学习过程,不是希望儿童们全部接受,如果是那样与明清的科举没有两样,又倒回去了,这样有违读经的目的。这里说的无非这样两句,一是了事要懂,二是要会引导。

  家长问题。现在我说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所以在读经问题上,也要家长进行配合。和教师一样希望广大家长要了解一些传统文化,课余对儿童进行一定的辅导,主要是要支持学校社会的读经活动,不要只注重孩子这次考试多少分,是多少名,要对儿童以后负责,希望他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兴趣广泛全面发展。有些家长有错误思想,一是怕孩子的成绩下降,二是认为传统文化无用。传统文化的精神不是说能直接的带来财富,主要是思想上的功用,现在我们的社会信仰比较混乱,虽然我们国家多进行道德教育,实际上成效甚微。为什么提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如果真正的对老百姓讲什么答话套话,老百姓不愿意听,也明白不了,要用老百姓的话来讲。我们现在也一样,不要割断中国的传统,日本和韩国发展的很快,他们也承认是利用中国的儒家思想的,我们国内有些人认为中国的实际与日韩不一样,是的,不一样,但是人家为什么能利用哪,他不是套搬的而是有目的的使传统的和现代化的东西结合起来。不是排斥外来的东西,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忽视传统的东西,因为他们也有很大的生命力,如何使这些生命力发挥它们的作用很值得我们思考。说的远了,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哲学将会焕发她的光彩。我在论坛上见一位母亲说她的孩子不必学经,因为她的孩子将来要出国留学,认为给那些老外说之乎者也,是说不通的。这里她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出国留学,二是认为没用,我看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她现在的孩子将来学习什么,定位在什么地方尚且不知,如果是学习中文哪,也要留学吗?而且将近十五年后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不清楚,这样过早提这件事,对孩子自主学习,自己找定位是很不利的,事实上也不允许这样。家长对孩子应该是支持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主见,所以引导是很重要的,而不是强制或强迫。在读经问题上,家长要切实的支持,从自己开始读,到注意孩子今后的发展上引导。

  这四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我自己在思考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教材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承受能力编写,教师要有选择性的教,家长也要学学经典,大力支持这项活动。对于读经活动,我是很关注的,所以在这里我将我的打算给大家说一下,一是我在我将建立的网站上专门开设一个关于读经的论坛,从读经内容、读经方法、以及最近动态方面来讨论问题,二是写一些通俗易懂帖子,希望有益于读经活动。这些我们正在讨论中所以只能说到这里。近来在尚南论坛上有读经活动义工报名处,大家报名的不少,我见了很高兴,所以也希望众多的网友能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有谈的不妥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4#
发表于 2004-6-30 00:29:45 | 只看该作者
任先生的话很好!
正方、反方都需要看看。

现代人不知是思维懒惰还是咋的,遇事爱走极端的越来越多。
真没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5#
发表于 2004-6-30 00:37:52 | 只看该作者
上面转的这位任先生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探讨问题的时候不对问题进行分析,只是在一个平面上,在许多概念之间兜来兜去,用很多漂亮的文辞和鲜活的事例,意义太有限了,也太消极了。

儿童读经的问题,不能说不需要争论,但是需要的不是“要”和“不要”的争论,而是怎样读、读什么、什么时候读等更具体的问题。许多具体的问题不加分析和阐明,你争论了半天,很努力地反对或者捍卫,结果捍卫者和反对者说的是一个意思,这样的情况还少见吗?
另外,我也不是反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实际上具体的经验展示也是有某种说服力和揭示作用的。我所反对的是以个人的经验为根据来证明某种观点,也就是由个别不能得出一般。因为每一个个别中都隐含着大量的一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6#
发表于 2004-6-30 01:11:11 | 只看该作者
左思右想+-->引用:左思右想 上面转的这位任先生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探讨问题的时候不对问题进行分析,只是在一个平面上,在许多概念之间兜来兜去,用很多漂亮的文辞和鲜活的事例,意义太有限了,也太消极了。 儿童读经的问题,不能说不需要争论,但是需要的不是“要”和“不要”的争论,而是怎样读、读什么、什么时候读等更具体的问题。许多具体的问题不加分析和阐明,你争论了半天,很努力地反对或者捍卫,结果捍卫者和反对者说的是一个意思,这样的情况还少见吗?另外,我也不是反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实际上具体的经验展示也是有某种说服力和揭示作用的。我所反对的是以个人的经验为根据来证明某种观点,也就是由个别不能得出一般。因为每一个个别中都隐含着大量的一般。
你费了半天心,还声称着自己是不赞同读经的,其实无非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宣扬读经,真是煞费苦心呀,技巧还不错,不过第一次张嘴就漏馅了。现在终于托别人的嘴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了,那就是“没有读不读的问题,而是怎么读的问题”,哈哈,我看着都累,别那么费心思拉,还是旗帜鲜明的比较好,克己半天,还是忍不住要张嘴,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7#
发表于 2004-6-30 01:15:23 | 只看该作者
作为相反的案例,即典型的演讲或辩论风格,如下例:

這八十多年來,老、中、青三代的中國人,已經是不敢(也真不會)讀經了!而中國人是不是因此更理性了?中國人的社會的文化教養是不是因此更提高了?是不是因為充分西化而更受外國人所敬重了?當然,歷史不可重複實驗來做比較,不過在一般人的心中總難免有一些隱約的痛楚。切身的問題是他的語文程度不夠,他看見左右的人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他的人生態度無所依歸,理想不敢堅持。其次是:感受到社會正義的日漸消亡,君子之風的日漸遠去,短視近利,詐虞日盛。尤其是近來販毒率的增高,而犯罪年齡的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頻傳,顯示了人心的極度空虛,人生方向感徹底的失落!這其實就是整個社會只顧發展經濟,而未能相對的提升國民文化教養所必至的後果。知識份子也愈來愈強烈地感受到:沒有自我文化的民族,托缽乞憐的結果,縱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終究不能參與於世界文明的創建,而永為其他民族所輕蔑。

这样的论述,讲求的不是事实根据和逻辑的严密,而是修辞的力量。从读不读经到是不是更理性和文化素质是不是提高,等等,大量似是而非的论调。用一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法来说,我很怀疑上面引用到的那段话的作者,是不是读经读得太多了,脑子僵化了,才会讲出这么些经不起推敲的话出来。——当然,按照我自己的风格,这样的话是不应该讲的。

事实上,真正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去看一看那些比较早的关于读经的争论,认真分析一下,可以发现不管是拥护者还是反对者,都有大量类似的根本不能推敲的话,而正是这样的一些话语,却具有很大的煽动性,尤其是对普通民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8#
发表于 2004-6-30 01:24:35 | 只看该作者
to dawnch:
其实你说的七点,我们并没有根本的分歧,许多问题我只是点到而未点透,一般的问题只要按照常规的理解就可以的话,就不必讲得面面俱到了。比如最后一个问题,我所说的当然是鱼和熊掌不易得兼的情况下,以何者为主的问题,而不是主次之分的问题。如果是主次之分,就不需要讨论的,因为那是不言而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9#
发表于 2004-6-30 01:40:43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引用:jerryhao 你费了半天心,还声称着自己是不赞同读经的,其实无非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宣扬读经,真是煞费苦心呀,技巧还不错,不过第一次张嘴就漏馅了。
是吗?请你不要这样简单化地判断和处理。首先,我从未说过我赞同读经;其次,我反对某种读经的方式;第三,我不反对另外的某种读经,并不意味着我赞同读经(这里有两个逻辑问题——不反对和赞同是两码事,“某种读经”和“读经”也是两码事)。至于某种读经是什么,我已经说过了。
为什么说“不反对”和“赞同”是两码事呢?比如说我个人对于读经不读经是不置可否的,我对自己的孩子读经也是不置可否的(只要不是极端的情况)。最起码我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系统地去读什么书,但是如果有机会也不妨讲一些东西给他听一听,他自己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一点。这就是说,我不反对,但是也不到赞同的地步。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我们采取非此即彼的明确态度,因为我们并不觉得这些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很主要。
如果只是我个人的情况,我用不着在这里大放厥词——干我甚事?但是我也算是一个教育者,自认为对下一代的教育负有某种责任,于是就希望大家能够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和方式。至于什么是负责任的方式,上面也已经说过了。
郝先生一定要扣帽子,我也没有办法。只是请你有根据一点,不要那么爽快地说什么话都掷地有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0#
发表于 2004-6-30 01:47:39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搜集了足够的材料,准备了新的名字,明显是有备而来呀,我不回应你两句,自己唱独角戏,多孤独呀,我这是在帮你呢。不过窃以为读经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所有读经的父母也都是很用心的父母,因此赞成读经也不必这么遮遮掩掩的,又不是什么坏事,除非是别有所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0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18:59 , Processed in 0.08337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