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yu00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害处大

[复制链接]
571#
发表于 2004-6-29 09:16:29 | 只看该作者
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梨让给别人吃,这违背了人性,所以造成了本质上的自私,表面看起来大家很大方,但对周围人的不信任。这是我们民族性中诚信缺乏的早期生活根源。“这本来是我的,为什么要给别人?”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叔叔、阿姨逗小朋友玩“把你的苹果给阿姨吃好不好?”“不给,真小气。”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人会走道事物的另一面,这在我们在成人社会中经常看到:一有机会就往自己手里捞,不管合理不合理,合法不合法。
人性中不能分善恶,只是分“度”,分场合。我们不能再用“克己复礼”的东西再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否则民族真正的昌盛还会是空话。
从道德培养方面来讲,儿童早期更多的是通过体验(行为和感情)来培养,而不是道德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2#
发表于 2004-6-29 09:32:37 | 只看该作者
一杰+-->引用:一杰 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梨让给别人吃,这违背了人性,所以造成了本质上的自私,表面看起来大家很大方,但对周围人的不信任。这是我们民族性中诚信缺乏的早期生活根源。“这本来是我的,为什么要给别人?”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叔叔、阿姨逗小朋友玩“把你的苹果给阿姨吃好不好?”“不给,真小气。”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人会走道事物的另一面,这在我们在成人社会中经常看到:一有机会就往自己手里捞,不管合理不合理,合法不合法。人性中不能分善恶,只是分“度”,分场合。我们不能再用“克己复礼”的东西再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否则民族真正的昌盛还会是空话。从道德培养方面来讲,儿童早期更多的是通过体验(行为和感情)来培养,而不是道德认识。
说的不错。可惜千年的文化裉基很难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3#
发表于 2004-6-29 15:16:0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上面洋洋洒洒的辩论,想说三点——

第一,教育上的观点,大多是主观臆测和推断,或许顶多加上一些片面的事实。比如看见有一些人喝了牛奶就呕吐,然后就发表或佐证某某观点。
上面所说的读经的种种好处和不好处,比如读经能够“至少”发展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请问,有什么根据?无非是你认为能够。至于说读经便能祸国殃民,这又是典型的危言耸听的辩论式语言,不是客观的讨论和分析——没有根据啊!

第二,我自己是不赞成读经的,——如果读经就意味着长篇大段地背诵圣贤书的话。但是我并不反对儿童早期接触一些古典文化中的精华,一些浅显、形象、生活化而又朗朗上口的内容,在不妨碍孩子发展的前提下又能够吸收一些文化的内涵,对他将来也是有好处的吧。

我以为,大家争论来争论去,可能在概念的认定上有一些分歧,并不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可能赞成读经的人和反对读经的人,他们对于什么是“读经”,在内涵和外延范围上并不一致。但是不对争论的前提达成共识,那争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在发表意见之前,先明确地表明你所认为的“读经”,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第三,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利或弊,因此赞成一件事情,不必将它捧上天;反对一件事情也不必一棍子打死,——实际上也是不太可能的。在上面的争论中,赞成的人只说好,反对的人只说不好,这就是典型的辩论,就是说,只是要说服别人,而不是阐明道理或事实真相。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到最后一个个脸红脖子粗还谁都不服谁。
在明确各自概念的前提下,反对读经的人,或许需要好好地想一想,读经为什么在社会民主主义的今天还这么有市场;而赞成读经的人,也不妨想一想,这样做会不会有什么代价?

一味地张扬文人习气,口诛笔伐,在我看来,或许是一种轻浮的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4#
发表于 2004-6-29 18:00:32 | 只看该作者
每个有关儿童教育的论坛,都有读经和不读经的在打嘴仗!
有点意思,这回我不加入你们的战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5#
发表于 2004-6-29 18:37:3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所言:“所以,在发表意见之前,先明确地表明你所认为的“读经”,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第三,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利或弊,因此赞成一件事情,不必将它捧上天;反对一件事情也不必一棍子打死,——实际上也是不太可能的。在上面的争论中,赞成的人只说好,反对的人只说不好,这就是典型的辩论,就是说,只是要说服别人,而不是阐明道理或事实真相。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到最后一个个脸红脖子粗还谁都不服谁。
在明确各自概念的前提下,反对读经的人,或许需要好好地想一想,读经为什么在社会民主主义的今天还这么有市场;而赞成读经的人,也不妨想一想,这样做会不会有什么代价?

一味地张扬文人习气,口诛笔伐,在我看来,或许是一种轻浮的表现。”

=============================================================


不管您是否赞成读经,俺都非常同意您理智的分晰,——至少逻辑是通的!

其实很多的争论都是在和自己的假想敌打仗,谁都忘了明确自己针对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个靶子。

如果大家真想就“读经”的问题讨论出个结论,就要知道“读经”是什么。
如果大家是想就“读经”过程中发生的偏差来讨论,那就要先立名、明义,标的明确。

要想知道“读经”是什么,不是看导论,不是听道听途说,而是要自己身体力行,用心体会。
这是最普通的实验室的做法。
如果做不到,那就趁早闭嘴,因为,很可能你张嘴要说的完全是另一码子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6#
发表于 2004-6-29 18:48:08 | 只看该作者
这不是吵架,把俺在别处的贴子转贴来,算是说点俺实践读经的感想。

□□□□□□□(此处省略若干字)


咱们也来来从具体到抽象:

“克己复礼”,字面上的意思大家就算不懂也能猜得出——这是具体的;
其内在的含义,包括这作为个人修养的合理性、必要性,估计多数人不会明了——这是抽象的,也许是我们要用生命去体悟的。

“克己复礼”,把这句话先记下,放入脑中不知名的角落,在日后漫漫生命中,慢慢体悟。
至少到那时,就可以发现古德的智慧,发现读经的妙处。”

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的思想除了“克己复礼”还有很多,只有四人帮才会揪着这一条来挥大棒子!四人帮这么做是愚弄百姓,希望我们有智慧的“专家”们不要这样。

在此,奉上《论语》的另一句: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说到与现实的冲突,其实沿着经典的路走下去,很多问题会不解自明。

不要以为孔子时代就是什么理想国,其实那时就有很多与现实矛盾的问题,比如《论语》中有这么个例子: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见卫灵公第十五)

这一段南老有很好的解释,可以看这里:
http://www.guoxue.com/wenxian/nowwen/lybc/lybc_15.htm


关于孩子是否记得背过的经典:
其实儿童读经,目的并不在于将经典倒背如流,更重要的是在于这个过程的薰习,以及能力的培养。正如有的朋友说的,背过的经典虽然想不起来了,可培养的能力却留下了。这种效果,凡实践过的人都会看得清清楚楚。
我的孩子就是受益者,孩子从二岁就开始读经,到明天就六岁了,期间读诵经典一直没有中断过。为免卖瓜之嫌,具体的我就不说了。

另外,起步经典,我觉得《三字经》不够好。与其读《三字经》,不如读《弟子规》,如要怡情,读《笠翁对韵》也很美。

还有个对经典理解的问题,建议先让孩子读诵,也就是“不求甚解”,如果孩子真想知道,才解释文意。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里面的道理比较深,在这里不便展开,只能简单地说:经典是要“悟”的,不是“理解”的。

我个人就在“不求甚解”之下有奇妙的体验。
在学生时代,每学文言文,最怕学上古文学,就是《论语》、《春秋》这类,因为太难懂了(也可能是本人不够优秀吧。)
后来我自己辅导孩子读《论语》,我也跟着薰习,慢慢的,发现《论语》的文字其实很浅显,简直跟大白话似的容易懂(其实比大白话文雅多了)。
就如上面引的两段《论语》里的文字,事前我并没有查阅过有关注释,但在写贴子时好象是直觉告诉我就该这样,但为了发贴的慎重,我还是翻了些白话注解,〈论语别裁〉,果然与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个,高中时学文言文,有一首诗《秋登宣城谢眺北楼》,里面有一句:“临风怀谢公”。大家对这个“临”字不懂。老师不让我们查注解,只让我们反复地念,我们就在课堂上反反复复地念,几遍后就体悟出这“临”字的意思、情境、意境。这件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过去了这么多年还记得。

有人尝试解释过这种现象,在这里不好说,俺就引《大学》里的一段: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7#
发表于 2004-6-29 19:17:00 | 只看该作者
思考问题时的片面性、角度的单一性,是阻止我们客观、公正地进行判断和决策的最大的障碍(之一)。
比如这样一个问题“小孩子吃饭时能不能讲话?”一般的教师、家长和幼儿的回答90%是不能,8%是能,只有极少数人对这个问题一分为二地看待和处理(数字是大约的估计,没有精确地统计过)。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说明几点:
第一,人们对于到底什么叫“吃饭讲话”的定义并不明确。在那些旗帜鲜明地反对吃饭讲话的人看来,所谓吃饭说话,也就是吃饭时打闹和说笑。比如这样的观点:
                               “解医生诊室
解医生:
  我是一名爱说爱笑的战士,来到部队以后,对饭堂不许说话的规定感到不太 理解。我想,就餐时战友之间说说笑笑,吃饭不是格外香甜吗?另外,我看到一 本健康杂志上也说吃饭时聊天可以增进食欲。所以我想请教您一下,吃饭说话到 底对健康有没有好处? 广州军区某部战士 杨震南
小杨:
  部队关于就餐不许说话的规定,主要是维护军营严肃作风纪律的需要。另外 ,从健康角度说,就餐不说笑也是有科学根据的。
  我们知道,人的食道和气管在咽喉部位是相通的,只有一块软骨“盖”在气 管上,吞咽时软骨遮蔽气管,食物进入食道。倘若大声说笑,气流冲击软骨,就 容易让饭粒等食物颗粒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特别是在吃鱼、啃骨头的时候 ,说话引起声带震动,容易让鱼刺、碎骨卡在喉咙里。另外,吃饭大声喧哗还容 易使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分散注意力,造成肠胃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胃肠蠕 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进食时说话,空气与食物混合进入肠胃,还会引起腹 胀。同时,进食说笑唾沫横飞,也不卫生。
  至于有的健康杂志对就餐谈笑持赞同观点,我想主要是从创造良好就餐心情 的角度说的,就餐有个好心情确实有助于身体健康和食物消化。但是总体说,就 餐说笑利少弊多。
                                                     解医生”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吃饭时不要禁止孩子说话 http://health.511511.com/news/2004/04-05/111014.htm

  在国外,吃饭时如果孩子默默不语,父母一定会问:“身体不舒服吗?”他们认为,饭桌是“家人交谈的场所”。在我国,吃饭时爱说话的孩子常被训斥,其实,吃饭时不但不要禁止孩子说话,还要劝导孩子多说话。

  对孩子来说,吃饭是他们最快乐、心情最好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想说话。如果在孩子谈兴最浓的时候制止孩子说话,不但无助于开发孩子的智能,而且还会妨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很显然,这两种观点中的“吃饭说话”,不是一个意思。

    第二,同样很显然的是,不管是绝对地说能,还是肯定地说不能,都是不客观或不公正的。事实上,不论在生活上还是教育上,如果不是说所有的命题,那么至少有很多命题都是有条件的,是“如果……那么……”式的,而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
    这个问题一分为二之后,就变成了如下的分解式:
    (1)如果吃饭时可以讲话,怎么讲才可以?
    (2)吃饭的时候什么情况下不能讲话?
也就是说,不管能还是不能,都是有条件、有前提的。

现实似乎总是比理想更为强大。在现实生活中,片面地主张“能讲”的观点,在片面地主张“不能讲”的观点面前,是不堪一击的——“万一出了问题,你负责啊?”。所以现实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幼儿园的饭桌上孩子们要么是偷偷私语,要么是一片哑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8#
发表于 2004-6-29 19:58:08 | 只看该作者
引用:“其实儿童读经,目的并不在于将经典倒背如流,更重要的是在于这个过程的薰习,以及能力的培养。正如有的朋友说的,背过的经典虽然想不起来了,可培养的能力却留下了。这种效果,凡实践过的人都会看得清清楚楚。”

楼上的意思是不是说,流不流无关紧要,但是还是要“背”的,关键在于背的过程?
是否所有赞成读经的人都持此种“读经观”?

或许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比较开明的读经观,至少它少了一些强求的意思。但是问题在于:
第一,如果孩子不愿意读怎么办?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的。
第二,不管是不是要求“流”,既然是背,而且不是只言片语地背,那当然是要花相当时间的。在孩子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读经比弹琴、画画、唱歌、跳舞等等才艺活动的优越性何在?
第三,如果读经较之于其它的学习内容,没有任何优越性,那么我们便没有任何理由去拥护(请注意,是拥护)读经。因为如果我们可以拥护读经的话,我们也将可以拥护弹琴、唱歌、跳舞——最后,可以拥护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的小朋友们就麻烦大了。

读经有好处吗?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适当地读一些总是有好处的。但是:
第一,没有理由将读经作为小孩子的义务;
第二,不同的孩子,兴趣、经验、潜在的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不确定的,都是不相同的。以某些人成功的个别案例,来表明一件事物的普遍合理性,是行不通的。

无论是绝对地反对读经,还是热情地拥护并推广读经,我以为,都不是明智之举,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有很多成年人和小孩子,小时候读经甚至背经,并没有受到多少危害,而后来却受益匪浅,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有这样的例子存在,你就不能绝对地反对。而拥护者的不能成立就在于,在没有明确数据、没有起码的类型分析的情况下通过一些个案就得出结论,违反了归纳逻辑的基本法则。

我想,关于读经的问题,不要再用演讲的方式去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了。现实而理智的处理方式,我以为是探讨怎样的读经是合适的,怎样的是不合适的。可能还要考虑年龄阶段、个别差异和适用的范围。

但是,不管怎样探讨,有几个基本点至少是可以确定的:第一,不能普遍地或广泛地要求所有的孩子或大部分孩子去读经;第二,不能将读经作为幼儿园的课程;第三,不能将读经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复古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9#
发表于 2004-6-29 20:21:55 | 只看该作者
读书不求甚解,厚积薄发以求日后之悟。好像陶渊明也是这么说的。

但是,这只是一种观点,而这种“境界”,在读经的问题上,也只有少数人(可能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悟”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慧能在悟,他的师兄弟们也在悟。不能说后者比前者懒惰或愚蠢,但是在某些问题上后者就是没有前者“悟”得好。

有的人善于在读经上悟,有的人善于在音乐上悟,有的人很小就在数学上显示出有极高的天赋,有的人则对于机械或者动物或者园艺等有着极高的兴趣或领悟力。

如果一个孩子对于读经既不热中也不抵触,但是有很强的音乐感受力,你会选择让他去诵经吗?

在现今的情势下,读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小范围里的时尚。有些人拥护读经,不是因为这对孩子有多少好处,而是因为读经成为一种运动,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象征着某种品位的现象。孩子个体或群体的声音是被淹没的。

至于那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如果你没有上过大学就是亿万富翁,你会让你的孩子也不要上大学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0#
发表于 2004-6-29 21:16:21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这位仁兄很有意思,尽管不赞成读经,可中国文化积重甚深,完全的中庸之道。采用的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的模式。事实上历史证明,这种理论讲起来最容易,运作起来是不可能的。我个人认为无论赞成和反对,既然讨论,都要旗帜鲜明,赞同的坚决支持,反对的痛斥利弊,看贴的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利弊。而楼上这种中庸观点,硬要在内涵外延上计较的逻辑,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谁都不会说你错,可关键是一点用都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0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19:07 , Processed in 0.133297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