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secretgarden1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羽同学的古文经典之旅程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04:58:48 | 只看该作者
还在复习《公冶长篇第五》,复习了一个星期了,还是不太熟练,就好象以前 压根没读过似的,小羽对《论语》是真不感兴趣啊,就对头两章还探究一下,那也是因为看了南的《论语别裁》,对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和侄女许配给有德之人很好奇。当时我故意问他:“公冶长为啥进监狱了?”他很认真地回答:“因为他懂鸟语,得罪了小鸟啊。”接着马上给我背诵那篇惹祸的“鸟文”:“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羊,你吃肉,我吃肠。”我找个时间得告诉这孩子,人家南老师是在跟学生开玩笑的,这不是真事儿。对这些搞笑的东西他倒是过目不忘,小孩子的兴趣点和成人的确实不一样,你不能苛求他也去“高深”。我自己读时,经常会对某些章节有感触,进而觉得心有戚戚焉,但小羽好象很少这样,觉得心里有点难过。
《古文观止》读到《藏哀伯谏纳郜鼎》,还算顺利,对这个小羽也说难读,但和我共读时还是很自觉,读熟以后,听着那些铿锵有力、文彩飞扬,但又古奥难懂的句子从他的小嘴里流淌出来,就觉得有点感慨,他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理解这些美文的价值呢?虽然他也能象模象样地给我解释什么叫“昭德塞违”,但显然不理解藏哀伯为啥要不嫌麻烦地罗列这些东西,更不懂这些句子有什么文彩。今天再给他好好夸一夸这些“好词好句”的妙处。
好在,好在小羽开始对别的“历史书”也感兴趣了,除了《东周列国志》和《林汉达历史故事集》以外,《小学生领先一步学历史》目前是他热读的书,昨天看的是清朝,感兴趣的还是故事情节,看努尔哈赤打天下。我想,兴趣点由情节到艺术风格还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过,他好歹也算站到了这个旅程的起点。
再接着八卦一下,看到有个别读经学堂的孩子可以读《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我有点感触,这样的孩子确实很厉害,定力也够,真能静心地钻研,但他们是真的发自内心地喜欢读么?就像我家小羽这样狂迷儿童“历史”?真想亲眼见识一下,否则始终心存疑虑。

[ 本帖最后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0-2-5 05: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10-2-5 05:53: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0-2-5 04:58 发表
再接着八卦一下,看到有个别读经学堂的孩子可以读《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我有点感触,这样的孩子确实很厉害,定力也够,真能静心地钻研,但他们是真的发自内心地喜欢读么?就像我家小羽这样狂迷儿童“历史”?真想亲眼见识一下,否则始终心存疑虑。
..


我自己没有亲身经历,但是记得看到一些类似的话题,转给小羽妈妈看。

胡适:《在神道面前瞎说  》 “    这件事我记不清在那一年了,大概在十一岁时。这时候我已能够自己看古文书      了。禹臣先生教我看《纲鉴易知录》,后来又教我改看《御批通鉴辑览》。《易知      录》有句读,故我不觉吃力。《通鉴辑览》须我自己用朱笔点读,故读的很迟缓。
      有一次二哥从上海回来,见我看《御批通鉴辑览》,他不赞成;他对禹臣先生说,
      不如看《资治通鉴》。于是我就点读《资治通鉴》了。这是我研究中国史的第一步。
      我不久便很喜欢这一类的历史书,并且感觉朝代帝王年号的难记,就想编一部“历
      代帝王年号歌诀”!近仁叔很鼓励我做此事,我真动手编这部七字句的历史歌诀了。”

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 以我的经验,我今天还能和大家吹牛,人家说我有学问,我就笑,我这个还叫有学问啊?实际上一辈子在外面卖弄的,就是十三岁以前的东西。比如《资治通鉴》,十三岁以前,我已经圈点过三次了。古书没有标点,我一边读一边圈点,每一遍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不懂的地方拿给老师看,这样就会背来。以前我们读书叫读书,现在读书叫看书。以前我们读书,像现在朗诵白话诗一样,朗声念出来,唱的。这样读下来,也圈点过了,就会记得住。到了现在,比如《资治通鉴》,提到哪一段,心里就会现出那个影像,甚至在哪一页,哪一段,都还记得。”

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  
怎样学习古文?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当跟读法有关。

我曾经听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讲他小时的读书。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师是不讲的。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背出。因此,像梁启超的“六岁毕业《五经》”,即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岁能日缀千言”。因此,《唐才子传》里讲的“六岁善辞章”,“七岁能赋诗”,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岁七岁时,熟读的诗和唐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的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

唐德刚:德刚十几岁时即已圈点了一遍《资治通鉴》

王财贵:孩子你该读资治通鉴了!“


曾国藩为训勉子弟,作了一篇文章,开头就说:“国藩志学不早”。其实他五岁开始读书,十岁左右就背完了九经(五经加上公羊、谷梁、仪礼、礼记),从此以后优游经史子集了。居然还自责“志学不早”!
  不过比起其它人,曾国藩的读书经历确实有点“晚”了。且举一代名人胡适之为例:胡适之四岁就背诗,五、六岁开始背古文,九岁就读古典小说,十一岁点读资治通鉴。十三岁就读完左传了。而沈刚伯(当代历史学家)自叙说:“四岁时先祖父便教我识字,六岁正式背书写字,先祖父安排的顺序是:第一朱子小学集解、第二孝经、第三论语、第四孟子、第五大学、第六中庸、第七诗经、第八书经、第九易经,这九本书在两年内背完,而且诗经、书经和四书是连注解都要背的。以后两年(八岁到十岁)便读完了左传、国语、国策、周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
  这样大气魄的读书法是很平常的。人人都如此的。而这样的成绩只不过奠下小小的基础而已,所以胡适之说:“读资治通鉴是他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步”。

随着“儿童读经”风气的展开。如果能照“三百读经法”读经--每天一百字,读一百遍,达到百分百记忆一年可背完三万字,识字量可达到三千以上,便可广泛阅读白话文书籍,一年可读超过一千--读经三年可背完九万字经典,识字量超过五千。课外读物超过三千本,即可尝试阅读古典小说,如封神榜、东周列国志、秦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之类。看过三、五本古典小说的语文程度,可抵得上千本的白话文读物。以后就可读古文观止(参考批注翻译而读)读过古文观止,即可正式读资治通鉴了。--司马光原文的资治通鉴,其中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可惊可叹的人品,有君子小人的大是大非,有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本,有忧古忧民的情怀,有历史兴亡的劝戒。--千万不要读翻译而改造过的白话本,因为原来的精髓醇醪,都被参了水了。
  以我们教的台北华山讲堂读经实验班为例,这五、六年下来,已有两个儿童读完了资治通鉴。第一个是庄鸿宇,六年前小学三年级来读经,到六年级就读完资治通鉴、史记、汉书、后汉书。从此品学兼优,今年甄试考上了建国中学,第二个是余礼祥,三年前来读经时,本是个过动的一年级小朋友,今年寒假居然可以开始读资治通鉴,而且,四个月之内便全部读毕一遍,暑假,再读完了第二遍。(现在就读新店市新和国小,正要升五年级。)另外还有莫沛儒小朋友,台北师院实小四年级,正在阅读中。
  你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吗,其实,你的孩子,你的学生也可以做到。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老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见识的鄙陋短浅,而障碍孩子的大好时机!


颜济宏:每个孩子都能读好书——从女儿的变化看经典私塾教育的作用

于是女儿又停学了。这一年,她背诵的主要任务是复习。除了增加讲解以外,还大大增加了课外阅读的份量。第一项任务就是安排她们把《三国演义》看十遍。我当时不是很理解,也担心小孩看不下去,就私下里对她说,你先看两遍再说,到时候如果不想看了我再和贺老师交涉。但情况完全出乎意料,如果说开始看还感觉有点为难的话,后面则是越看越有味了。在她看完第六遍的时候,贺老师安排她看《资治通鉴》(注解本)。开始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要问她,看得懂不?她说基本看得懂;看得下去不?她说还看得下去。开始我不相信,但后来发现她越看越入迷的时候,我确实感觉特别欣慰。我所希望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能看《资治通鉴》,终于实现了。她的古籍阅读之门将由此打开。

为了让她看《资治通鉴》,我们又让她多停了半年学,准备直接让她进入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在《资治通鉴》(注解本)看到第七本(共十本)的时候,离下期开学不到两个月了(包括寒假),我们不得不开始安排她集中时间补习数学。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有很大差别,虽然只有三个学期,但比小学三年的内容要多得多。由于时间紧,她尽管一个多月补完了初中三个学期的课程,但在熟练程度、思维反应及难题的把握上都还明显存在一些差距,此外,又用八天时间匆匆忙忙补了物理,然后到学校去报到。

其实,我小孩有时也看电视,但基本上不看电视剧。经典书籍为她注入了对低俗事物的抵抗能力,使她能有选择性地看一些对她有帮助的、健康有益的内容。一般都是我们向她推荐节目,喊她看。前段时间看《汉武大帝》,我们认为该剧主要是以史实为依据,她又正在看《资治通鉴》(注释本),就喊她来看,看了两集,看到第三集的时候她就不看了,她说节奏太慢,耽误时间,三集的内容在《资治通鉴》上一页就讲完了,不过瘾,书比电视好看多了。

前面谈到,当孩子能饶有兴趣地阅读《资治通鉴》(注释本)时,我感到很高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看到她已基本具备对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我读了六年小学、五年中学、四年大学中文系还没有达到的一种境界。这些作品我硬着头皮可能也能读下去,但要做到“饶有兴趣”却很难。虽然她对字、词的理解能力可能还没有我强,但她对文言文的那种感觉明显比我强。而正是由于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的欠缺,明显地阻碍了我对古代经典作品的欣赏和领悟。大学毕业后,我喜欢看书的习惯并没有改变,但看的基本上都是现代和当代的作品,并且杂乱无章。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10-2-5 05: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05:57:10 | 只看该作者
小羽在科技班和机器人班是老大,上的时间长,资格老,老师很宠他,他也自我感觉良好,现在他经常会把在科技班里焊接的各种会跑、会亮、会叫的电路板带回家给我演示,还会把他刚学会的编程编给我看,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两眼放光,嘴里也开始滔滔不绝,很有指点江山、俯视天下的劲头,真是一改读《论语》时无精打采的样子,孔夫子难敌现代科技呀
小羽越是这样我就越是担忧,担心他的小脑袋瓜里装满了现代科技,缺少人文的底蕴,我的责任是尽可能多地给他提供一些经典作品,至于他能接受多少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不知怎么,对小羽不太喜欢经典我总是有一种内疚感,总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06:26:45 | 只看该作者
M版,谢谢你提供的这些资料,几年前,这些文章我就从各种不同的渠道基本都读过了,当时都是如获至宝,认真学习呀,然后就马上实践,我是个实践派,小羽一年级开始读经典就是最好的例子,效果呢,大家也看到了,真是不太好啊。对这些例子我至今也是很信服的,关键是他们的做法是否适合小羽呢?我没法做到让小羽快乐读经,真的没法做到,我本人是以读经典为乐的,但我没有做到把快乐传递给孩子。尽管如此,小羽还是在跟着我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为我读的,他是为了让妈妈高兴,他不想看到我不快乐,他把让我快乐当作自己真正的责任,而不是认识到经典本身对他的的重要性,意识到这一点我就很难过了。
从性格看,他开朗活泼,但又敏感多思,这种性情就决定他看世界视野会很开阔,但同时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他兴趣比较广泛,尤其喜欢电焊、编程之类的东西,如果说专注,那他只有在做这些事情上才会专注,才会有快乐感传达出来。如果在这个领域,给他下点猛药,来点强化训练,他倒是很容易接受。但切换到古文经典的领域,他的专注就立刻消失了。如果让他像那些文坛巨子,或者华山书院的两个小学长那样从早到晚读经典,那恐怕会立刻要了他的命。
所以,我不得不说,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小羽实在是和他们比不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笑看人生忘言 + 1 + 1 我从第三者角度看,小羽在很多方面已经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06:37:03 | 只看该作者
M版,再接着罗嗦几句,你和田妈的楼我是每天必看的,但很少发言,这是因为,你们带领孩子读经典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越看越佩服,如果说对别人读经言论我经常会心存疑虑,但对你们两位我绝对是心服口服的。但我自叹,自己是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而且这种距离越来越大,弄得我也不知说什么好。如果你们的孩子再大一点就好了,小羽同学有了同龄人做榜样也会好一些,就像他学英文,有了元元、WENDY这样的同龄人做伴,学起来不寂寞,也会有成就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发表于 2010-2-5 06:39: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0-2-5 06:26 发表
M版,谢谢你提供的这些资料,几年前,这些文章我就从各种不同的渠道基本都读过了,当时都是如获至宝,认真学习呀,然后就马上实践,我是个实践派,小羽一年级开始读经典就是最好的例子,效果呢,大家也看到了, ...


我的实践有限,但是也实践了三年。德国这边的很多孩子和你们家小羽绝对有一比,可能更甚,因为这里從幼儿园就是放羊式教育,很多孩子开始都不喜欢读经。但是业余读经三年下来,我的观察结果是,上读经班的孩子,比自己在家里妈妈帶的孩子更喜欢读经;上国学班(每周两小时,平时中文学习以读经为主)的孩子比每周只读一小时兴趣班的孩子喜欢读经;现在我们的孩子每周课程调整为三个小时,每天读经量超过以往的情况下,孩子们对读经的兴趣更浓。补充一句,我帶的国学班孩子是從8岁~14岁的。

在我女儿身上,我感觉读经伙伴真的很重要。她跟小朋友一起读经总是更快乐,也喜欢去上读经课,回国去私塾也是她很美好的回忆。

不知道小羽是一直在家里和你读经吗?自己教肯定可以,但是要难一些。没有同侪,孩子也可能感觉孤单。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10-2-5 06: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10-2-5 06:46:53 | 只看该作者
小羽妈考虑让孩子去读经夏令营吗?我们的学生回大陆和台湾上夏令营的反馈都是很积极的。有些夏令营的安排也非常张驰有度,孩子可以交到读经的朋友,应该是很开心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15:49: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ayavati 于 2010-2-5 06:46 发表
小羽妈考虑让孩子去读经夏令营吗?我们的学生回大陆和台湾上夏令营的反馈都是很积极的。有些夏令营的安排也非常张驰有度,孩子可以交到读经的朋友,应该是很开心的事情。


考虑过参加读经冬令营,只是今年甲流肆虐,不方便出门,附近有没有什么好的选择,如果是你组织的我又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参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tracylin2002hk + 2 + 2 新年快樂!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10-2-17 15:59: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0-2-17 15:49 发表


考虑过参加读经冬令营,只是今年甲流肆虐,不方便出门,附近有没有什么好的选择,如果是你组织的我又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参加。


在我们这边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下,我们和北京方面正在联系准备今年暑假办一两期专门针对海外学生的读经夏令营,读经量大概在全天七~八小时,每天包含书法和功夫,周末有半天郊游参访活动。估计报名会以欧洲和北美的学生为主。我个人未必会有时间亲自到营(暑假还有其他安排,我尽量),但是我们有老师会在开始的时候参与协调,北京方面也会请最好的老师来主持。
如果名额有富裕,小羽有兴趣也可以来啊。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10-2-17 16:0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tiantian03 + 5 + 5 田田也要参加!
secretgarden114 + 10 + 10 呵呵,谢谢了,到时候我们会争取的,但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0-2-17 16:08:35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小羽复习到《雍也篇第六》,还是不太积极,读之前喜欢讲条件。不过这个条件讲得是越来越有意思,今天提的条件是先看《论语别裁》的相关章节,然后再读原文,还好还好,总算不提先下棋、看动画,再读书了。不过,今天,小羽的《论语别裁》改成读了,竟然从“闲置帝王才”一气儿读到“人性的基本问题”,不但大声读,而且还强迫我认真听讲,中间不许我乱插话,弄得我难受极了,南老讲课时还允许学生提问呢,而我们的羽老师不许打断,也不许提问,搞一言堂。他这一读竟然读了45分钟,正好一堂课的时间,最后他终于在口干舌燥中结束了讲读,而且还遗憾地说,还有几章没讲完,下次再讲。我安慰他:南老师要半个月才能讲这些内容,所以你讲得够多了,了不得,了不得。
接下来,他终于开始读原文了,读着读着,老师瘾又犯了,他读一章,就讲解一章,怎么拦都拦不住,当然讲的都是刚学到的那些东西。后来我终于有点怒了,强制他必须一章读完两遍才可以讲解一番。就这样边读边讲了几章,最后他自己也有点不耐烦了,光读不讲了,呵呵。这么一折腾,半个多小时又过去了。
我们家的小羽读《论语》真是愁人啊,他不像田田、maya那些乖乖女,给一本繁体竖版没有注释的《论语》就很快乐地读,人家能在大量诵读中练就静定的功夫,也不会提稀奇古怪的要求,他呢 ,就非要理解意思不可,非要觉得有趣好玩才行,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确实很大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tiantian03 + 5 + 5 田田主要是中文没有好到能自由表达,所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7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6 22:15 , Processed in 0.176068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