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0-2-5 04:58 发表 ![]()
再接着八卦一下,看到有个别读经学堂的孩子可以读《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我有点感触,这样的孩子确实很厉害,定力也够,真能静心地钻研,但他们是真的发自内心地喜欢读么?就像我家小羽这样狂迷儿童“历史”?真想亲眼见识一下,否则始终心存疑虑。
..
我自己没有亲身经历,但是记得看到一些类似的话题,转给小羽妈妈看。
胡适:《在神道面前瞎说 》 “ 这件事我记不清在那一年了,大概在十一岁时。这时候我已能够自己看古文书 了。禹臣先生教我看《纲鉴易知录》,后来又教我改看《御批通鉴辑览》。《易知 录》有句读,故我不觉吃力。《通鉴辑览》须我自己用朱笔点读,故读的很迟缓。
有一次二哥从上海回来,见我看《御批通鉴辑览》,他不赞成;他对禹臣先生说,
不如看《资治通鉴》。于是我就点读《资治通鉴》了。这是我研究中国史的第一步。
我不久便很喜欢这一类的历史书,并且感觉朝代帝王年号的难记,就想编一部“历
代帝王年号歌诀”!近仁叔很鼓励我做此事,我真动手编这部七字句的历史歌诀了。”
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 以我的经验,我今天还能和大家吹牛,人家说我有学问,我就笑,我这个还叫有学问啊?实际上一辈子在外面卖弄的,就是十三岁以前的东西。比如《资治通鉴》,十三岁以前,我已经圈点过三次了。古书没有标点,我一边读一边圈点,每一遍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不懂的地方拿给老师看,这样就会背来。以前我们读书叫读书,现在读书叫看书。以前我们读书,像现在朗诵白话诗一样,朗声念出来,唱的。这样读下来,也圈点过了,就会记得住。到了现在,比如《资治通鉴》,提到哪一段,心里就会现出那个影像,甚至在哪一页,哪一段,都还记得。”
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
怎样学习古文?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当跟读法有关。
我曾经听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讲他小时的读书。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师是不讲的。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背出。因此,像梁启超的“六岁毕业《五经》”,即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岁能日缀千言”。因此,《唐才子传》里讲的“六岁善辞章”,“七岁能赋诗”,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岁七岁时,熟读的诗和唐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的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
唐德刚:德刚十几岁时即已圈点了一遍《资治通鉴》
王财贵:孩子你该读资治通鉴了!“
曾国藩为训勉子弟,作了一篇文章,开头就说:“国藩志学不早”。其实他五岁开始读书,十岁左右就背完了九经(五经加上公羊、谷梁、仪礼、礼记),从此以后优游经史子集了。居然还自责“志学不早”!
不过比起其它人,曾国藩的读书经历确实有点“晚”了。且举一代名人胡适之为例:胡适之四岁就背诗,五、六岁开始背古文,九岁就读古典小说,十一岁点读资治通鉴。十三岁就读完左传了。而沈刚伯(当代历史学家)自叙说:“四岁时先祖父便教我识字,六岁正式背书写字,先祖父安排的顺序是:第一朱子小学集解、第二孝经、第三论语、第四孟子、第五大学、第六中庸、第七诗经、第八书经、第九易经,这九本书在两年内背完,而且诗经、书经和四书是连注解都要背的。以后两年(八岁到十岁)便读完了左传、国语、国策、周礼、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
这样大气魄的读书法是很平常的。人人都如此的。而这样的成绩只不过奠下小小的基础而已,所以胡适之说:“读资治通鉴是他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步”。
随着“儿童读经”风气的展开。如果能照“三百读经法”读经--每天一百字,读一百遍,达到百分百记忆一年可背完三万字,识字量可达到三千以上,便可广泛阅读白话文书籍,一年可读超过一千--读经三年可背完九万字经典,识字量超过五千。课外读物超过三千本,即可尝试阅读古典小说,如封神榜、东周列国志、秦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之类。看过三、五本古典小说的语文程度,可抵得上千本的白话文读物。以后就可读古文观止(参考批注翻译而读)读过古文观止,即可正式读资治通鉴了。--司马光原文的资治通鉴,其中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可惊可叹的人品,有君子小人的大是大非,有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本,有忧古忧民的情怀,有历史兴亡的劝戒。--千万不要读翻译而改造过的白话本,因为原来的精髓醇醪,都被参了水了。
以我们教的台北华山讲堂读经实验班为例,这五、六年下来,已有两个儿童读完了资治通鉴。第一个是庄鸿宇,六年前小学三年级来读经,到六年级就读完资治通鉴、史记、汉书、后汉书。从此品学兼优,今年甄试考上了建国中学,第二个是余礼祥,三年前来读经时,本是个过动的一年级小朋友,今年寒假居然可以开始读资治通鉴,而且,四个月之内便全部读毕一遍,暑假,再读完了第二遍。(现在就读新店市新和国小,正要升五年级。)另外还有莫沛儒小朋友,台北师院实小四年级,正在阅读中。
你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吗,其实,你的孩子,你的学生也可以做到。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老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见识的鄙陋短浅,而障碍孩子的大好时机! ”
颜济宏:每个孩子都能读好书——从女儿的变化看经典私塾教育的作用
“于是女儿又停学了。这一年,她背诵的主要任务是复习。除了增加讲解以外,还大大增加了课外阅读的份量。第一项任务就是安排她们把《三国演义》看十遍。我当时不是很理解,也担心小孩看不下去,就私下里对她说,你先看两遍再说,到时候如果不想看了我再和贺老师交涉。但情况完全出乎意料,如果说开始看还感觉有点为难的话,后面则是越看越有味了。在她看完第六遍的时候,贺老师安排她看《资治通鉴》(注解本)。开始的时候,我几乎每天都要问她,看得懂不?她说基本看得懂;看得下去不?她说还看得下去。开始我不相信,但后来发现她越看越入迷的时候,我确实感觉特别欣慰。我所希望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能看《资治通鉴》,终于实现了。她的古籍阅读之门将由此打开。
为了让她看《资治通鉴》,我们又让她多停了半年学,准备直接让她进入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在《资治通鉴》(注解本)看到第七本(共十本)的时候,离下期开学不到两个月了(包括寒假),我们不得不开始安排她集中时间补习数学。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有很大差别,虽然只有三个学期,但比小学三年的内容要多得多。由于时间紧,她尽管一个多月补完了初中三个学期的课程,但在熟练程度、思维反应及难题的把握上都还明显存在一些差距,此外,又用八天时间匆匆忙忙补了物理,然后到学校去报到。”
“其实,我小孩有时也看电视,但基本上不看电视剧。经典书籍为她注入了对低俗事物的抵抗能力,使她能有选择性地看一些对她有帮助的、健康有益的内容。一般都是我们向她推荐节目,喊她看。前段时间看《汉武大帝》,我们认为该剧主要是以史实为依据,她又正在看《资治通鉴》(注释本),就喊她来看,看了两集,看到第三集的时候她就不看了,她说节奏太慢,耽误时间,三集的内容在《资治通鉴》上一页就讲完了,不过瘾,书比电视好看多了。”
“ 前面谈到,当孩子能饶有兴趣地阅读《资治通鉴》(注释本)时,我感到很高兴,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看到她已基本具备对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我读了六年小学、五年中学、四年大学中文系还没有达到的一种境界。这些作品我硬着头皮可能也能读下去,但要做到“饶有兴趣”却很难。虽然她对字、词的理解能力可能还没有我强,但她对文言文的那种感觉明显比我强。而正是由于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的欠缺,明显地阻碍了我对古代经典作品的欣赏和领悟。大学毕业后,我喜欢看书的习惯并没有改变,但看的基本上都是现代和当代的作品,并且杂乱无章。”
[ 本帖最后由 mayavati 于 2010-2-5 05:5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