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织网的蜘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5-28 11:00:08 | 只看该作者

了不得

太乱了
很想念“一袋子宁静”的文章……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袋子快来。。。。。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11:14: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0:48 发表
其实有了问题、甚至问题很大,但不相当于就要把中医抛弃,毕竟这里面有几千年的经验的积累,这个是谁都不能否认的,而且为了这些经验,不知道有多少人为试验这些药而丧失了他们的生命,全部抛弃了,绝对是不 ...

   还是那句话,先要“六经注我”,才能“我注六经”。你对前人的东西,不“注”又怎能“证”呢?
    灰熊的笑话,对于那些不“注”就“证”的人,确实刻画到位。但老中医也太夸大笑话的作用,居然一个笑话影响中医的发展,危言耸听! 难道。。。。。。
   中医的发展就怕那些号称老中医,却不懂中医,那就害了中医。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小灰熊 + 5 + 5 笑话是转来的,不是我的,流汗中。。。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5-28 12:59: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0:48 发表


所以中医不要去和科学对抗,中医也必须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中医必须要现代化。 ...


原本是错误了的东西,现代化也无非是穿上一件漂亮而无用的外衣把。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5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行至水穷处 + 5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14:54:23 | 只看该作者
原本是中国古代的东西,已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中国人是相信的。用西方的科学再证明之,可销给西方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14:57: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0:48 发表
对于中药则必须要现代化,不合理的成分必须去除,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保证药物的安全。必需的检测和实验就必须做。上面Winnie2007 的说法是不对的,古人没有做,是因为那个年代没有条件,现代医学也不会去要求古人去做,但是现在有条件了,还是不去做,那就是不对的了。不做这些分析检测,怎么证明你这个中药有效呢?怎么证明他无害呢?其实这个东西,日本人就做在前面了,他们的汉方借助于我们古人的经验,又运用现代的技术进行了扬弃和检验,让大众相信服用他是安全的,所以才非常的有市场。
...

这句话是赞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15:03: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0:48 发表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西医的局限性,导致了他还有很多疾病无法治疗,这才应该是我们中医突破的方向。
..

难道中医非要和西医争短长?“你无我有、你有我好、你好我新”?中医和西医一样,只是治病救人而已,不存在和谁争位,能救人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15:06: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0:48 发表

实际上古代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错误的多,合理的少,不发展、照搬古书,只能是漏洞百出。
...

愿闻其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5-28 18:0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织网的蜘蛛 于 2007-5-28 15:06 发表

愿闻其详。


其实此类例子很多的。比方说,中国的新生儿死亡率和产妇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好端端的妇女,坐月子,因旧法接生,得产后风,新生儿得四六风,死得不计其数,中医认为是着了风引起的,生小孩以后,窗子关得严严实实,屋子里黑古隆冬,大热天,产妇还得穿着棉衣,说是怕着风,结果照样得产后风和四六风死人。现在呢,医学已经证明是因为细菌感染和病毒原因,需要消毒。那中医方面就要按照发展,以防风改为防外邪为主,相应的中药也必须要调整了。

再比如说,大家在这里提到了青蒿素。在中医是这么认为疟疾的: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在古代呢,确实没有什么好的治疗疟疾的手段。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记录的40多个治疗疟疾的办法,其中第2个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按现在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个有可能治好疟疾。其他的40多个方法全部与青蒿无关。有些甚为荒唐,例如:“是日抱雄鸡,一时令做大声,无不差”“取蜘蛛一枚,著饭中合丸,吞之”等等。

能够治疗疟疾的是青蒿素,存在于一种叫黄花蒿的植物中。但与黄花蒿非常相似的植物有三种,牡蒿、黄花蒿、青蒿,在中国古代,通常都是混淆的。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数十个方,少量提及青蒿及正确的使用方法——新鲜的或阴干研成粉。但《本草纲目》中,不仅有青蒿,还有黄花蒿,并且认为治疗疟疾的是青蒿,黄花蒿(臭气的那种),没有用,把药搞错了。

清朝的韩善徵所著《疟疾论》,在当时为辑述疟疾较为全面之专书,所列治疗的古方12个,无一提及青蒿;今方31个,其中2个提及青蒿,且都是汤药。青蒿熬成汤就没有用了,这个也已经得到证实。

而在在《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却有一个有效的方子:“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个显然有效的验方,却没有被现代中医列入正式的治疗办法,反倒作为了偏方。当然这里面青蒿也不对,应该是黄花蒿才对,但以前中药对这二者很少区分的。

因为葛洪是个修道炼丹之人,是个杂家,其《肘后备急方》是民间验方、偏方,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理论无关,不能算中医的,而且正统的中医并不认为他属于这个体系。但我认为,古人实践得来的很多东西,都是可能有价值的。相反的,那些知名的医书上,反倒是很多是无价值的东西。

中医有效对付了疟疾吗?个案肯定有,并且这个人是非常幸运的,他饱揽群书,甚至乱七八糟的《肘后备急方》,幸运地选用书中的第2种办法,他采到的青蒿又刚好就是黄花蒿,他在适当的时间吃了正确的量。但无论如何,这个办法并没有被推广,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所以总体来说,在古代是不能治疗疟疾的。

但现在不同了,现在既然搞清楚了原理,明白了不能熬汤,那我们就可以把青蒿阴干,研成粉,拌在丸子里,就是中药了,这个办法很便宜呢。当然呢,技术上有了手段,把青蒿素提炼出来,可以更好的解决药效、运输等问题,当然更好了,就是可能价格会贵一些。

讲这个东西就是说中医必须发展,不能说现在都了解清楚的东西了,还非要食古不化,非要按照什么古人的方子去治疗,不贻误病情还会做什么呢?

其实我们中医,在治疗感冒之类的西医现在没有什么好办法的疾病上,一定是有绝对优势的。但必须要学习科学的精神,不能胡来。很多药都是治伤寒的,但用错了,不仅治不好病,还会越治越严重的。我觉得只要好好研究,能把有效的东西像青蒿素一样分析出来,就没必要像原来君臣佐使那样,为了解决中医主要药物的毒性问题,还要添加很多没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主要是为了中和毒性)了。可能一两种药物就完全解决问题了。难道这样不好么?

[ 本帖最后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8:0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小灰熊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7-5-29 10:40:38 | 只看该作者
 
取蜘蛛一枚,著饭中合丸,吞之


 
  真碰到高人
 
  织网的蜘蛛这下可惨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织网的蜘蛛 + 1 + 1 不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5-29 10:54: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7-5-29 10:40 发表
 

 
  真碰到高人
 
  织网的蜘蛛这下可惨了 

哈哈,66看贴真仔细。。。

俺也说下我们这里坊间流传的一个颇为好笑的药方。。。

我们这边重男轻女比较严重,他们口口相传,在怀孕4周到24周之间,每隔一周,吃一个大公鸡加豆腐加一些所谓秘制药材,就准能生男,云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19 , Processed in 0.092700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