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428|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24 18:2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研究成绩斐然,然而在中医学术继承中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继承、弘扬不够。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应用科学,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认真发掘和继承。

    一、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思想意识,涵盖哲、政、史、经、法、伦理、文艺、语言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术中的人文精神十分丰富。这里仅举三点:

    (一)文哲素养。古典哲学和文学溶汇于医学科学正是中医学术的一大特点。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出自《周易》。五行是朴素的唯物论,出自《尚书》。阴阳五行渗透于医学中各个领域,形成了认识生理病理、指导预防治疗的特殊思维模式。天人合一观是古典哲学思想中的精华,指的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亦即自然和人为的合一。天人合一观体现于医学则见诸《内经》,医家用以指导医疗实践和养生防病,其基本思想是求得人体内外的平衡统一。

    尽管古典哲学有其不完善之处,但要认真继承中医学术,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许多古典医著,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少医学知识又散见于诸子集中或文学著作(诗、词、小说)之中。所以要全面继承中医学术,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将提供很多便利。

    古代医家如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等,他们即是医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文学家或自然科学家。加强文哲素养,务必“博学”、“通百家说”,“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应尽可能涉猎。

    (二)仁爱观。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内容,亦是百家皆尊的道德准则。《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当然,仁的经典涵义远不止于此。仁爱溶汇于医学则成为医疗道德的主体。医术合乎仁道,故称为仁术。医师是“以术仁其民”(袁枚)。孙思邈从仁爱观出发,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医德标准,为历代医家所尊崇。

    关于仁与术的关系,亦即道德与艺技的关系,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记·乐记》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清·袁枚在评述名医徐灵胎高尚医德时说:“德之不存,艺于何有?”这些论述对仁和术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解说。今之“又红又专”观点亦与此相合。

    (三)敬业精神。敬业一词出自《礼记·学记》,与乐群并提。宋·朱熹作注解时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可见业之有成,关键是要“敬”。张仲景“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完成《伤寒杂病论》巨著,反对“驰竟浮华,不固根本”、“唯名利是务”,正是敬业精神的体现。李时珍的“乐道遗荣”、“常眈典籍,若啖蔗饴”和吴鞠通的“嗜学不厌,研理务精”精神,都是对专业的敬重和全心投入,故能在医学上作出重大贡献。

    二、科学精神是指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其内涵亦甚丰富。这里亦举三点:

    (一)规律意识。规律意识是承认规律、尊重规律、揭示和认识规律,并加以升华成为原理、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周易》是解释事物产生、演变规律的最早的朴素的哲学著作。如“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启示着历代学者的规律意识,从而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内经》中含有丰富的规律意识,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等,就是承认规律、服从规律。张仲景正是有了规律意识,才能从大量热病诊治中去总结六经传变、经传于腑以及逆证、变证、合病、并病等规律。中医学术中不同医学流派的形成,本质上就是不同医学领域中规律的展现。史实证明,有了规律意识,才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有了探索精神,才能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揭示规律,开拓前进。

    (二)求证观念。求证是论证规律、原理的真理性和证实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是科学求证的主要方法。李时珍本着强烈的求证观念,在调查研究、亲自采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编著《本草纲目》,在药物上下了“补疑正误”、“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的工夫。清·王清任热衷于科学求证,在滦州瘟死小儿甚众时,“每日清晨赴其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观之”,并三赴刑场观察尸体,向对脏腑“知之最悉”的人士“拜叩而问”,前后历四十余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在脏腑解剖上做出超越前人的贡献。

    在《本草纲目》中人参条内,李时珍引宋·苏颂《图经本草》中语:“相传试人参,使二人同走,一合人参,一空口,各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这是对人参补气作用和鉴别人参真假的实验观察。上述资料可以说是我国早期的药物实验研究报告。唐、宋时期能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和设对照组观察,实在令人钦佩。

    求证观念本质上是实事求是精神,是崇尚真理、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

    (三)创新精神。《易·大畜》称:“日新其德。”《礼记·大学》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我国创新精神最早的表述。可见创新精神很早即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

    中医学术的发展史基本上是医学创新史。以热病为例,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对《内经》的突破和创新。刘完素对热病的认识,“不墨守六经”,是热病学上又一次突破和创新,被誉为“幽室一灯,中流一柱”。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将热病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古代学者有不少关于创新言论。朱丹溪的“持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汪廷珍的“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都是鼓励医学创新。而张仲景的“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则是对不事创新、故步自封的批判。

    创新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它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科学包括医学事业的发展。今天,科学创新更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动力。

    以上所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例证,展示了中医学术中蕴藏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面向21世纪,继承、弘扬中医学术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2 金币 +27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hq1966 + 5 + 10
云海漫步 + 2 + 2 支持一下:)
一袋子宁静 + 5 + 5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5-25 07:52:16 | 只看该作者
希望楼主象语文学习那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来,然后俺再进来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6 金币 +16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织网的蜘蛛 + 1 + 1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5-25 09:50:54 | 只看该作者
袋子有兴趣,俺就来做个流程图:
     二三百年前,人类文化以人文科学为主流-->在中国出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印度出了释迦牟尼,希腊出了柏拉图--->中医正是人文精神盛行的产物-- >中医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不等于中医迷信论
   
   中医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医药文化遗产,需要较高的语文修养才能理解和掌握--->有中国式哲学思维才能知道中医好在哪里--->懂中国古文才懂古代经典的医药良方,才懂望、闻、问、切--->因此不能用西医思维理解中医

   西医思维目前占主流是西风压倒东风,风水轮流转,一个发展阶段而已--->在过去200年中间,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这个时候理工科出现了很多大师。全世界人们的注意力都注意到理工去了,对人文精神重视的不够-->注重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培养-->现阶段现在人们觉得科学的数据,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的结果才是万能-->否定中医和现行科学思维有关,也和目前科学水平有关

    科学精神是什么-->人类几千年上万年孜孜不倦的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客观世界包括外界自然界和我们人类自身-->人类并非近两百年才懂科学--->科学精神决定了未知和发展,科学的结论永远都是相对的科学-->中医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无数民间的验证,也属于人类探索的结晶,是中国科学的产物。

   没时间了,后面不推理了,一楼的文章就是阐述中医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以上逻辑的附件。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7 金币 +27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云海漫步 + 2 + 2 最后2分
一袋子宁静 + 5 + 5 辛苦了,再学习一下下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5-25 12:54:56 | 只看该作者
  
  蜘蛛嚼过后好咽一点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织网的蜘蛛 + 1 + 1 一点牙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5-25 14:14:48 | 只看该作者
蜘蛛辛苦了。
看着一大堆字儿头疼,俺现在依然头昏沉沉。

能不能一两言以敝之?中心思想是——中医是人文的,科学的!中医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呗!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6 金币 +26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织网的蜘蛛 + 1 + 1 想说简单不容易
hq1966 + 5 + 5
小米爸爸 + 10 + 10 是好,是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5-25 23:29:02 | 只看该作者
蜘蛛把问题解释复杂了,但是,打了那么多字,偶也赞一个的说。
板门弄斧一下:中医不是人文的,但是,中医是古老的和传统的,所以必须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正真理解中医的内涵。只有正真的理解了中医的核心思想,才谈得上扬弃和发展——或者现在流行的说法“拯救”。
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和思维方式。
这个坛子里的某些人,硬要分出个高下,其实,既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的,讨论起来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的。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6 金币 +16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织网的蜘蛛 + 1 + 1 您专业人士肯定不会说妄语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5-26 20:42: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织网的蜘蛛 于 2007-5-25 09:50 发表
中医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医药文化遗产,需要较高的语文修养才能理解和掌握--->有中国式哲学思维才能知道中医好在哪里--->懂中国古文才懂古代经典的医药良方,才懂望、闻、问、切--->因此不能用西医思维理解中医
...


1。什么是中国式哲学思维?
2。懂中国古文要懂到什么程度?秦汉唐宋元明清,哪个阶段的古文要掌握?
3。找古文大家翻译中国的中医可以不?还是一定要自己去学古文?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6 金币 +16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织网的蜘蛛 + 1 + 1 好学之人可敬
hq1966 + 5 + 5  高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5-26 21:00: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NHu 于 2007-5-26 20:42 发表


1。什么是中国式哲学思维?
2。懂中国古文要懂到什么程度?秦汉唐宋元明清,哪个阶段的古文要掌握?
3。找古文大家翻译中国的中医可以不?还是一定要自己去学古文?
。。。。。。。

   1、 学习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武装中国式的哲学思维。
   2、懂古文,最低有于丹懂论语的程度。
   3、学习中医可请别人翻译,批判中医则要自己学习古文。画虎难画骨,翻译的又怎有自己意会的清楚呢。
   声明一点:以后提专业问题请专业人士回答,俺本来就是矮子看戏又怎能说得清戏。以上三点也是拾人的牙慧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5-27 00:15: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NHu 于 2007-5-26 20:42 发表


1。什么是中国式哲学思维?
2。懂中国古文要懂到什么程度?秦汉唐宋元明清,哪个阶段的古文要掌握?
3。找古文大家翻译中国的中医可以不?还是一定要自己去学古文?
。。。。。。。


1。 建议可以看看冯友兰的中国古代哲学史。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很可怕。

2。建议秦、汉及以前,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个人观点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织网的蜘蛛 + 1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5-27 07:00:56 | 只看该作者
不得不说,《中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文章从题目上来说,就有些牵强。

中医实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哲学观,是先有理而后有术,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主观体现,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最具科学理性的一种意识形态。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这个概念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东西,西医则是西方实证科学的一个分支。

求真务实,搞清楚一个问题无非是两种方法:“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现摘录冯友兰的一段话解释下:
=============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

其实,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感觉到,此类以我注六经的方式洋洋洒洒的文章实在太多了,哈哈,一个人写了一篇让人看不大懂的东西,后面一堆注释,注释的注释,看的人好像知道点什么,其实什么还是不大知道。看上去总是很美,回过头来,又感觉很浮躁,隔靴搔痒,如此而已。

真要搞清楚老祖宗的东西,还非得“六经注我”不可。

[ 本帖最后由 Winnie2007 于 2007-5-27 23:2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6 金币 +16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织网的蜘蛛 + 1 + 1 静等您的“我注六经“。
hq1966 + 5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17 , Processed in 0.144781 second(s), 4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