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教授答家长问】讀經兒童日後發展之方向,諸如理工科,醫學科...
2007-03-25 21:32:56
大中小
王教授答:
目前沒人可做確切數據,但以我所聽到的消息,讀經兒童將來的選擇,大概十比一.理科十,文科一,或許不到一.不是讀經以後文科差了,乃是讀經的開發是全科全能的,文科好,理科也好.兩樣都好,為何考文科這麼少,這可能是因為家長的功利心還是未能免俗的緣故.其實,我認為文科理科都好,不必歧視.我家的孩子,高中時,老師說可以讀醫科(因為老師也未能免俗),我孩子卻說:"哲學是世界第一等學問",所以考了沒人要讀的"哲學".當前世界所缺乏的是思想,不是技術.將來缺乏文科人才的問題會更嚴重.被中國時報譽為"讀經少年"的莊鴻宇,是我的讀經實驗班的老實讀經的孩子,本來我希望他將來走文科兼通中西學問,向世界發揚中國文化.他那學醫的父親,郤要他考醫科.不過這個父親有個"謬論",說"良醫醫人,良相醫國",希望他孩子將來既是良醫,亦是良相.當然以這孩子一路來的發展,這是很可能辦到的.不過直接攻讀文科並不見得就沒有出息.老子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解者以為:"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況且一個大科學家,或一個大企業家,如果滿腹經綸,豈不更好?或者反過來說,一個有深度文化教養的人,才較可能成為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大政治家等等.所以不管將來讀文讀理,古典現代,都要好好讀經.只有好好讀經,願望才能實現.進一步,我想奉勸您那位朋友的兒子.勿把他孩子的前途看小了.孔子云:"君子不器",豈可現在就要那孩子只守一個"好職業"而滿足?
最後,再說一種最「無可奈何」而最深入最普遍的誤會。那就是質疑:「讓兒童讀經了,我承認他將會有君子之德了,但是現在的社會是一個小人出頭的社會,君子往往吃虧的,我難道要我的小孩將來在社會上吃虧嗎?」這種問題真是社會上最無可奈何,最莫名其妙,最可悲,但又是最大多數人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社會是不會進步的。其實大多數人,不是存心要佔別人便宜,只是不肯吃虧就是了。但是心理老存著「不肯吃虧」的念頭,便是「俗」,便是「自私」,便是生活在「計較」中,生命便受限制,格局不會廣大。君子之人,只管該不該,不管吃虧還是佔便宜,然後才能坦蕩,才是自主,才能超然物外,才有真正幸褔可言。「讀經」便是想要培養這種品格,所以說讀經,是鼓舞他做一個君子,也就是做一個為自己幸褔而活的人。這種幸褔是以人格換取來的,是永恆而舒暢的。這種品格當然不容易培養,但做為一個兒童的父母,如果因為自己一生的挫折失敗而不敢教小孩往這裏走,其實就等於為這個世界多生一塊「行屍走肉」而已,對於人類不但無益,尚且可能有害!這個小孩的一生被這樣的父母一教,是一未戰已先敗」了!「讀經」是不是一定「成君子之材」,這且不管,但為了怕他「成材」而不讓他「讀經」,這種父母實在是很奇怪的。何況有品德的人一定就「吃虧」嗎?夫子說:「天下沒有不曉事的聖賢」,聖賢也不一定就是呆子呀!他只是為其所當為,不趕時髦,不爭世利就是了。一般的家長自己見識不夠,以己之心度聖人之腹,認為不會爭名奪利就是「吃虧」,你自己這樣俗,這樣沒出息,也就罷了,為什麼不讓你的孩子將來出息一點呢?要讓他出息,就應當請聖賢來教,也就是讓他「讀經」。不然,好好一個小孩,小心從小被你教得小氣好爭,遇事不敢擔當,號稱「聰明」,自以為「識時務」,其實只不過是一個短淺浮薄的小人罷了,家家如此以訓子弟,我們社會還有什麼希望嗎?社會沒希望,我們的子孫能安穩嗎?將來大家往美國跑就沒事了嗎?
一個社會總須有幾根中流砥柱,「讀經」,就是期待你的下一代負起這個任務。他,小則撐起個人,撐起一家;大則撐起一個社會,一個天下。「讀經」,就是想讓生命的希望常在,讓人間的美好永遠流傳,願與天下父母共勉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