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mayavat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转贴】我的“中‘读’手记”——儿童读经教育调查 (连载中)

 关闭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7-2-9 15:05:41 | 只看该作者
五四,五四,新五四


昨天 KIVEN 来信,提醒我:

明天是五四,青年节,其实这个节日满沉重的。我们该反省的太多太多。

我回了一段话:

五四,我小时候,在台湾是个大日子,每年到此时,报纸杂志,连篇累牍颂扬纪念之。我年青时,已渐渐褪其光彩,如有讨论,毁誉各半。到最近十几年,几乎没有人再谈五四了。清人赵翼有「论诗」之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前后计算一下,胡适等人五四运动,亦曾管领风骚,所向披靡,然不过数十年,即消声匿迹矣。且赵翼,文人耳,其论虽有意味,但未必就理。且如宋明而下,虽亦代有才人,唯名盛一时,但不足以言领风骚也。而李杜之诗,却永远新鲜,将领风骚数万千年而不替,盖所谓经典人物,所谓经典之作也,宋明以来未有如斯之盛者也。文化之事亦然,若非真有大孝于民族,有大忠于历史,有大见于天心,有大愿于百姓者,其或聪明一世,名动一时,然固不足言领风骚也。孔子所谓:「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上个月在大陆,有朋友送我华东师范大学新出的一本书,「读经--启蒙还是蒙昧」,今晨早起,忍不住把其中所附录的当年胡适鲁迅傅斯年一辈人反对读经之文章,重读一次。其中见识的肤浅、逻辑的倒错、态度的傲慢、居心的不良,已然造成八十七年来中国的不幸,乃至今日台湾社会人心的鄙陋错乱。而到今天,反对读经的人,其论调犹然不出五四时这批人的见解。

我们到底还要努力多久?中华民族还要沉沦多久?

惹得今天一天闷闷不得快乐。

走在校园里,我想到胡适有几首「白话诗」,颇有代表性。
一首是他鼓舞青年文化运动的:

我们的武器,子弹!子弹!子弹!
我们的精神,干!干!干!

我认为这几句或许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把五四精神形容得淋漓尽致。
甚至把八十几年来的中国人的心态也都写出来了。
但以中国传统的文学评价,这首诗之作为一首诗,不管从那方面看,都是很差的,尤其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

又有一首诗:
我从山中来,采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兰草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这虽是用白话,但体例是仿古诗的歌行,四句换韵。或许我比较古板,读起来觉得还好。而这首诗我一读,就感觉它好像是谶语。它简直看透了五四运动,或白话文运动,或白话诗运动的命运。亦即点出了胡适思想的命运,乃至于预言了中华文化近八十七年的命运!真好吓人的一首诗!

请重读一次,把「山中」看成「美国」,把「小园」比喻「中国」,而所谓「兰草」,则是「西方文化」,不,只是「美国文化」,不,只是「杜威学说」。老实说,五四的全盘西化,只是全盘美国化,甚至全盘杜威化而已。而杜威并不能代表西方,他是西方世界三流的学者,只是因为胡适拜他为师,就把这个不开花的兰草引进了中国了。

又有一首是我较欣赏的,也常被别人引用的:
也想不相思,以免相思苦,
仔细再思量,宁愿相思苦。

后来我读诗经,到卫风伯兮,其诗云: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胡适之自小背过诗经,我才知道这首稍有意味的诗,原然是抄自诗经的。

诗用抄的,并不害羞,李商隐诗「韩碑」,赞韩愈「平淮西碑」的「大手笔」,居然是:「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明明是说韩愈的文章是抄的,只是抄得好,抄得有新意,抄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抄得「可以兴观群怨」抄得「思无邪」,便好。

胡适之这首诗抄得是不坏的。坏的是:他居然叫我们不要再读诗经!

春节期间,高玮谦先生来舍下走春,建议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是否选在在今年五月四日开会员大会,宣布正式成立。我觉得这意见含有深意,我也有同感,可惜,因为核准太慢,准备不及,但我们一直都有这个心。

十几年来,我所出的读经手册以及各读经本,都选在五四撰稿或出版,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中国需要一个「新的五四」!
坦荡大方的五四,
光明磊落的五四,
高瞻远瞩的五四,
泱泱风范的五四,
和谐好礼的五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7-2-14 20:31:11 | 只看该作者
台北市北安国中一年级庄鸿宇:《我的读经心得》

2007-02-10 23:14:30

大中小
注:庄鸿宇是最早的读经儿童之一,这篇文章是他多年前所写,如今他已经在台湾读医科大学,他的妹妹也在接受读经教育,是典型的读经家庭.

=====================================

    我有幸从国小二年级暑假开始就正式进入华山讲堂的儿童读经班,这是读经班的指导者王财贵博士的读经实验班,几年下来,我在老师的带领下背诵了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现在正在背孟子、诗经、易经等古典经籍,在这期间王财贵博士更热心殷勤的劝导我渐渐开始阅读文言文的课外读物,我便开始读第一本小说�西游记,我觉得她并不难读呀!而且很有趣。有了西游记的经验,我又陆续阅读了许多原文的文学名著,例如:七侠五义、小五义、水浒传等,我都在三四年级时看完了,五年级时又看完了几千万字的东周列志和历代演义全集,最后,老师又教我看资治通鉴,通鉴是我利用六年级的课余、休假时间看的,在六年级毕业前就看完了。如今回头一看,老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指引实在是令我受益匪浅。 
    
    老师在鼓励我看资治通鉴时,曾仔细地叮咛我要勇敢立志,仔细地看,用心地看,而且愈早看完愈好,因为胡适之先生曾在自述中说,他四岁便读父亲作的书,五岁时上私塾还是读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已能自己看古文书了,他那时就看纲鉴易知录、御批通鉴辑览,尚且点读资治通鉴,老师认为胡适之能够如此,我也应该可以做到;所以也要我在国小毕业前赶快看完这套大书。资治通鉴的文章应该是不用怀疑的,但是读起来,却令人有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大概因为通鉴照实登录的缘故,所以清楚记载,一一写明,繁琐不堪。难怪司马光曾感叹说:“通鉴完成后,只有王胜之借读一次,其它的人还没读完一页,就打起呵欠,昏昏欲睡。”的确,通鉴是比其它类的书乏味;没有展昭湛庐剑上下翻飞的英姿,没有孔明与周瑜唇枪舌剑的斗智场面,更不可能会有樊梨花移山倒海之术。但是,通鉴是一部历史上与史记并驾齐驱的史书,与野史、小说当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司马光先生以无比的魄力和高瞻远瞩来规划此书,而他的助手更都是知识渊博的史学家,所以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紊乱如麻的史迹才得以条理分明的呈现于世。连同编年史的始祖春秋在内,中国还未出现比它更精确明晰的史籍。 
    
    因为司马光对宋室的某些保守立场,有人怀疑资治通鉴是否值得敬重,更有人将通鉴比为宋朝的驯服术,指它专供统治阶层之用。但是,我觉得在当时,司马光是不得不这么写的,因为资治通鉴是由英宗皇帝下诏编写的,如果稍有不慎,司马迁因批评汉武帝而被迫选择宫刑的前车之鉴,司马光难道希望重蹈覆辙吗? 
    
    然而一本旷世钜着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的,所以,如果说资治通鉴的史观可能无法尽如人意,但,她的史迹却是严肃的,司马光先生已为我们在史料的收集方面留下了宝藏。何况,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只把他的主观见解表达在“臣光曰”的篇幅里,在叙述史实的字里一点也感觉不到主观的气息,可见,司马光并没有对不起历史呀! 
    
    而他“臣光曰”的优点在于:是非判断,都不违背圣人的标准,赞扬和谴责,也都十分中肯,毫无疑问的,他是一位优良的史学家。通鉴一向为历史学所推崇,有很多学者摹仿它。从史记以来,史籍似乎已成定局,一定要分为记、表、世家、书、传,后世都跳不出那个模式,司马光在通鉴的转变,曾为历史划上了一个惊叹号!资治通鉴用的方法形式是采用春秋的编年制:“周记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或者是:“秦始皇三十五年 使蒙恬除直道,道九原,抵云扬,堑上烟谷。千八百里,数年不就。”诸如此类。 
    
    花了大约六个月的时间看完一遍资治通鉴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我的语文能力增进了不少,还让我多少了解了古代君王如何礼贤下士、处世应变的风范,而朝代的兴盛衰亡,好象也有一些迹象可循。又资治通鉴记录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贤人君子英豪文士比比皆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司马光也在呈资治通鉴表里写着:“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宴,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拾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古九泉,志愿永矣。”资台通鉴的好处实在是不胜枚举,但是各人感受不同,有人认为那是一块瑰宝,有人认为那不值得一看,你觉得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7-2-14 20:32:10 | 只看该作者
在谦学堂:每周一次的读经交流会

2007-02-12 01:15:40

大中小
这是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即西历2007年2月10日,在天津在谦学堂参加读经会时拍下的片子,这个读经会每周六举行,主要是针对成人,大部分来自汉网的同道,希望可以开成人集体读经的先河.如果有其他地方的朋友也这样做了,请告知我.(是真的像小孩子那样读论语,实践季谦先生的论语100,直至四书.五经的话,对成人来讲比较困难,应该会加上老庄,易经更困难了,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十年后再看吧,希望这个网页到那个时候还在,呵呵.)

先来一张全家福,快过年了.春联是季谦先生赠送的,我带到私塾了.中间穿绿色汉服是我我,呵呵,让大家见笑了.









下图:忧郁柠檬,清羽老师抱着学堂的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7-2-16 11:04:27 | 只看该作者
王教授的三个故事

2007-02-15 18:48:59

大中小
转自 神州骄子 个人空间
http://spaces.msn.com/members/kevindonna/

   王教授的这一个讲演以三个故事作为开篇。他说“如果把这三个故事听懂,就会明白教育问题,乃至于明白人生的一切问题”。不过说实话,这三个故事的确不好懂。如果不是对读经教育非常熟悉,如果不是对八十六年来的近代史有些粗浅的了解,如果不是对中西文化有些基本概念,还真难听懂这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一颗树结了苹果了。因为东边这边阳光照射比较充足,苹果先红了,西边这边苹果还是绿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某甲,一个是某乙。这个甲站在东边,他指着苹果说:苹果是红的。乙站在西边指着苹果说:苹果是绿的。这两个人都坚持己见。他们坚持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眼见为实。他是有证据的,所以他说:我拿出证据。因此两个人相持不下。而且这两个人都自以为他是知识分子,都自以为他是有道德的人,都自以为他是为真理而奋斗的人。既然我所看到的是真理。我明明看到是红的,我明明看到是绿的。于是这两个人就不只是辩论,他还要打架,不只是打架,还要非把对方打倒不可。于是这两个人就两败俱伤。虽然两败俱伤,但是毕竟有一方还是胜利了。我们假设某乙胜利了。这个讲苹果是绿的人胜利了。这个消息流传出去,整个村子里的人,天天生活在苹果树的附近,天天走过苹果书。大家头也不抬,问他说“苹果是红的还是绿的”,“当然苹果是绿的了”,“为什么?”“因为某乙打胜了。”这一个村子里面的人是很多的。这是一个大村子。这个村子里面的人,有十亿多人。这十亿多人流传苹果是绿的这一种的观念流传了八十六年。到现在他还在告诉他的子孙说“你要注意,这一颗苹果是绿的。”

   这个故事并不生动,也不可笑。可是它道破了整个八十几年来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悲剧的原因。或许有些朋友不习惯这种概论方式。觉得好像是个愤青。可是中国这几十年所发生的问题就在于此。曾经有人坚持立足于中国文化,有人坚持全盘西化。几十年前,全盘西化的胜利了。于是中国的一切都以西方为标准。中国的传统丢得所剩无几。今天的很多中国人,既不学习也不思考,却张嘴就说“2000年封建迷信、2000年儒家专制”。为什么?只因为全盘西化的人打胜了。鲁迅说儒教是吃人的,所以他们是吃人的。不仅自己认为儒教是吃人的,还告诉子孙,不要学习那些“糟粕”。难道这不是中国人的悲剧吗?
  王教授的例子举得好。东边接受阳光多,苹果是红的。西边接受阳光少,苹果是绿的。钱穆说“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很多人非常羡慕欧洲的文艺复兴,认为中国也应该有文艺复兴。可是翻开历史,早在2550年前,孔子就首先在中国开展了文艺复兴运动。全面的复兴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后来才产生了百家争鸣。只要稍微把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与西方进行一下对比就可以了解。这不是王教授自大,看不到今天西方科技的发展。而是就人文文化来衡量,中国文化是早熟的。
   可是青苹果打胜了,于是中国人就一切以西方为标准。只要不符合西方就是错的。心灵已经扭曲到如此程度。中国人本来是以素食为主。无论是从中医食品营养角度,还是从佛家的从善角度,还是从儒家的修身角度,都建议以素食为主。可是今天中国吃素的时尚可不是从这些角度出发的。而是欧美人现在比较崇尚素食,所以很多中国人也赶潮流开始吃素。只因为全盘西化的人胜利了。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叫做王阳明。明朝的大理学家。王阳明他的祖先也是读书人,叫做书香世家。有一天晚上,他的祖母做了一个梦。有一个穿着红衣服的人。站在云头上,抱了一个孩子,往下就丢下来。刚好落在他家屋里。那一天晚上,他们家里生了一个小孙子。这个的祖父听说这个祖母做了一个这个梦,他想,可能这个小孩不简单。所以就起他的名字叫做云,天上的云。所以就起名字叫做:王云。村子里面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都把那一个楼,王阳明出生的那一个楼,叫做“瑞云楼”,非常祥瑞的云彩的楼叫“瑞云楼”。所以全村的人都知道,那一家生了一个特别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呢,长大到了一岁多还不会讲话。两岁、三岁都不会讲话。到了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讲话。有一天在外面玩耍。有一个疯疯癫癫的道人,走过来,看了这个孩子一下。摸摸他的头说“哎呀!真是一个好孩子。可惜道破了。”然后就走掉了。他的祖父一听说有这样子的人,讲了这句话,马上领悟了,原来泄露了天机。因此马上给他改名字,改名为“王守仁”。这个孩子立刻就会讲话了。会讲话了呢,这个孩子就会背书,背很多书。四书五经都会背。他祖父就会很奇怪,他问“什么时候,什么人教你背书的?”他说“我小的时候天天听你在念书就会背了。”所以王阳明从小学问就很好。到了十一岁,祖父带他去旅游。遇到很多的前辈。不过呢,有一天晚上喝酒喝完了,大家要做诗。这些人,搅尽脑汁做不出诗来。王阳明就在旁边做了首诗。大家都觉得惊讶,那么小的孩子居然能做诗。很多人就说“好,你再做一首吧。”王阳明就再做另外一首。我现在要讲的是王阳明所做的第二首诗。十一岁的孩子所做的那一种——儿童诗。这一首诗是这样子的“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才见山高月更阔。”说这一个山很高,我站在这座山前面,看见这座山真的高了。但是呢,山的背后有月亮,月亮很小,所以山高月远我感觉月亮是小的。便道此山大于月,于是就说道,这一座山比月亮大。若人有眼大于天,启承转合吗。现在转了,不过假如有人,若人的眼睛像天那么大。还见山高月更阔,他反过来看到山虽然高,月亮更加的广阔。大家不妨把这一首诗体会体会,琢磨琢磨。“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于天,才见山高月更阔。”

  这一个故事的重点在于最后那首诗。事实上王教授把西方文化比喻成高山,中国文化比喻成月亮。我们把中国文化放得很远,从来不学,只是远远的看着。而把西方文化作为重点,从小接受西方的任何标准。所以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看中国文化,好像中国文化比较小。其实这不是中国文化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有没有那种眼光,有没有那种智慧。
   王阳明有那种智慧,他在十一岁的时候就看到了月亮更加辽阔。他为什么那么厉害?王阳明是长子,出生以后一直不会说话,祖父很是着急。每天读书都把他带在身边。可是一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后来他说话与“道破”有没有关系,我们没必要讨论。但是五岁前,用现在的观点就是有自闭症了。可是并没有影响他学习。他虽然不会说话,可是把爷爷读的书全部都记住了,所以会说话就会背书。所以儿童不是一定要从会说话以后才可以教的。而是在胎儿的时候就可以教。胎儿和婴儿不会说话,可是并不影响学习。
   王阳明从小就接受读经教育,所以十一岁游玩就能写出那么深刻的诗。我们没有读过经典的到了成年以后依然写不出一句。甚至作文都写不好。所以,谁说孩子不能读经?孩子一定要读经,不读经心灵就长不大。至少,我们现在三十几岁了,心灵还没有十一岁的王阳明宽阔。

   第三个故事,有一个乡下人,到城里去买花瓶。他走进买花瓶的地方,左看右看都看不到花瓶。他问老板说“你们这里要不要卖花瓶”,老板说“我们这里全部都是花瓶呀,你没有看到吗?这里前后左右全都是卖花瓶的。”这个乡下人仔细看,原来老板怕花瓶会有灰尘跑进去。所以大部分花瓶都摆这样(倒过来放)。那个乡下人这么奇怪,你这个花瓶怎么没有瓶口,没有瓶口我怎么插花?老板说“你把它倒过来就好了”倒过来看“不仅没有瓶口,瓶底不能装水”瓶底是个洞。

   我们不是经常颠倒黑白吗?“中庸”本来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合理原则,可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咒骂它。中庸是要用大智慧分析问题,取舍利弊,做事恰倒好处。而不是把两头去掉取中间,这也行那也可。所以好多人批判“中庸”,是因为自己没搞清楚,批判的并不是“中庸”。好多人自己以为自己是“中庸”原则,可是你不是。
   孔子说“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有个颠倒黑白的人咒骂“中庸”,我们也跟着起哄。我们有没有认真去阅读取证呢?没有。那么我们与那个乡下人有什么区别?
   在教育上,有人认为应该给儿童快乐,让儿童自由发展。自己就以为然。结果不去思考就批判读经教育,咒骂背诵,想当然的以为儿童会因觉得背诵枯燥而厌倦背诵。这不是把花瓶看倒了吗?不是被人“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是什么?
    王教授的这三个故事中,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我们太执着于某种不全面的观念中。第二个故事讲我们因为执着于不全面的观点中,而缺乏高远的眼光,看不到更美的事物。第三个故事讲很多时候我们所执着的观点不仅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以此来开题,先让人把头脑转一转,否则继续执着于错误的观念中,就难以了解读经教育。
   曾国藩说“读书需要用最诚敬的态度,否则还没等读,头脑就被窒息了”如果对一个问题接受得不透彻就开始批判,那么自己所批判的对象往往是错的。因为头脑已经被窒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7-2-20 13:55:4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  十年之后



一   一个读经的小孩



    这部分的开篇打算用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那时候我对读经教育还没有深刻的了解,只是这个孩子触动了我心中的某些东西,于是决定写一写他。后来有个朋友给我建议,他说你把这篇文章的题目改成“一个读经的小孩”,可以发表,可以感人,足以流传。也许他夸张了,但我决定按照他说的那样做,因为如果再作一篇,肯定没有当时的心境和感情。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原稿——


    2005年4月17号,华夏复兴网的几位大儒,连同汉网的几位小字辈,到山东曲阜的孔庙进行释奠礼,我有幸观礼,深感荣幸。
    不过说来奇怪,此次行程,给我触动最大的倒不是十二位儒生的华夏威仪,也不是泰山顶上的灵光闪现,而是一个还不到七岁的小女孩——信而好古先生的女儿小贤贤。
提起信而好古,汉网的资深会员不会陌生,他的束发深衣照已经成为汉网的象征,那个穿深衣的守望者,一直独善其身着,但是他的行为却激励了无数的人,包括我在内。
    4月16号傍晚,好古先生穿着西服出现在我们面前,跟着他的,是个好可爱的小女孩。好古的女儿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前些日子,吴飞曾在衣冠版(注:汉网论坛的衣冠版)里面发过她画的国画,虽略显稚嫩,但已流露出大手笔,令人刮目相看。而更早的时候,好古先生就在兴汉版里面发过自己给女儿安排的课表,完全都是古典文化的学习,他一直在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所以至今也没有把女儿送到学校里面去念书,当时似乎还颇引起番争执。
我是没有资格去评价那教育方法的优劣,但是我可以从细微处观察到这种教育的结果。那日似乎是云尘子先生问了句,《论语》背到哪里了?答曰:早就背完了。再兴国学先生让她背两句,小姑娘不慌不忙脱口而出,子曰……
    第二日,几位先生忙着祭礼的活动,小姑娘就由我和cici来照顾。她拉我们到泮池边上,指着桥洞上的排水兽说:姐姐你看,我爸爸说那个是龙的儿子。等一下看到孔庙里面枯死的大树,又立刻拉我们过去,摸着树干说:树不怕中空,就怕没有书皮,你看看,全部都枯死了吧。这时候看她,真像个小先生,什么都懂,可是一转眼看见远处的野花,脱了鞋就在草地上跑跑跳跳,活泼调皮的样子,比任何一个孩子都更像个孩子。
    小姑娘当天穿的是好古先生替她做的一件红色的汉常服,衣带松了,我们帮她整理,她立刻指着自己的腰间说:姐姐我这个不是深衣,你看,这里没有接缝。(注:深衣的裁剪方法是腰间必须有一道接缝)忽然想起前一天晚上吴飞问过她,你这件衣服是深衣吗?小姑娘懵懂的看着他,不明所以,想来晚上就去问过了父亲,这一日才有机会在我们面前卖弄起学问来。
    Cici拉着她的小手,发现指甲上面犹有墨痕,便奇怪的问,怎么昨晚还画画了?小姑娘说,没有,那是长时间积下的。Cici感叹道:你真是画得很用功啊。我便忽然想起她的画,跟她说,我看过你画的仙鹤,又问,你还画些什么呀?她很认真的说,我还画了孟母三迁,网上也有的,然后详细给我讲了孟母三迁是怎么回事,她怎么通过画来表现。我又问她,这些画你是自己想出来的吗?她是那样轻描淡写,看了好多书,经常画自己就会了。
    大儒们姗姗来迟,我和cici也有些感到焦急,小姑娘就说,我给你唱个歌吧,说着就唱起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边唱边舞,真是可爱得无以复加。
    也许是我们的服装太过招摇,一个很苍老的老奶奶向我们走过来,说你们都是大学生吧,能不能帮我的忙,我的房子被拆了……她拿出一大堆资料,政府的批文什么什么,一个想上访但是无门路的孤寡老人,据说已经82岁了,大抵她是常到这里找人帮忙,所以旁边卖东西的大婶见怪不怪的跟我们说,别理她,我们无可奈何的走开了。走得远了,小姑娘小声问我们,老人家应该受到尊敬,你们怎么对老奶奶的态度这么不好呢?
    如果说开始的时候,我在小姑娘的学问面前自愧弗如,那么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感到无地自容了。她用一颗纯洁的心灵去触摸这个世界,可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人又还了她怎样一个世界呢?
    当我们的祭礼结束之后,小姑娘问我:姐姐,旁边的人在看着我们笑呢,他们为什么笑啊?又说:我最不喜欢别人把我当成韩国人了,难道他们都不认得我们的衣服吗?如果是从一个成人的口中问出这句话,我一定会一笑而过,但是那样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女孩问我,我实在只想大哭一场。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孩子是越来越像小大人了,我曾经去小学采访,一个八九岁的学生干部问我说,请问您贵姓,还说,能赐张名片吗?措辞之严谨,令我冷汗直流。但是我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她居然跟我说,我现在看繁体字比较方便,看简体字要猜一猜。相当的年龄,相当的聪颖,却给人不同的感慨。
    那天晚上,虽然都是大儒,却照例是醉了。还记得炎平先生把酒杯一放,大声的说:国学,一定要复兴!那样的一幕,此生难忘。
    我当晚拉着小贤贤的手,我说,这个屋子里,只有你是清醒的了,我真的好喜欢你,好佩服你,也许你今天不懂我们为什么这样,但是我希望你长大了,可以改变这一切。那天,我承认自己的头脑有些不清不楚,我也知道,不该和一个孩子说那么沉重的话题,可是,我看到这个小姑娘,就看到了希望,那是怎样一种悲欣交集的感觉。
    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也不太会挖掘一件事情深层次的含义,我只是想做一个记录者,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至于其中的是非黑白,每个人自然有他的判断力。而如果要我说一句肺腑之言的话,我只想说:我希望有一个像小贤贤一样的女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7-2-24 00:1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7-2-28 13:55:13 | 只看该作者
经典文化教育十年大事记概况

2007-02-26 22:56:51

大中小
http://www.dujing.org 绍南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是古圣先贤所创造的经典之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

经典之说,涵陶万物,它所阐述的是:“道德仁义”、“文行忠信”、“同胞物与”、“仁民爱物”;训诫子弟:“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勉励学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倡:“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宣扬:“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精神特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正是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给予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典文化的教育,即所谓“读经教育”。

自古以来我们的读经教育就是从孩童时候就开始的,因为孩童时期是人生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文字学习的关键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谓的“童蒙养正”,这时候能用代表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经典之说滋养孩子纯净的心灵,渐次熏染成性,成为其真实的生命,为未来修身立世打下深厚的基础。读经教育、经典之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由此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因此绵延几千年而不衰。

时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倡“读经教育”,传承优秀文化,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加强青少年中华美德的教育,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海内外华人,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推进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自中华大地重开读经风气以来,经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热心支持和积极参与,读经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

大 事 记

1994年由台湾爱国人士王财贵教授倡导的“儿童读经”教育在台湾兴起,使中断80年的“读经教育”重登中国的文化舞台,此举得到了全球华人的广泛响应,台湾至今已开展十年,以华山书院读经推广中心为核心,各县市成立了“读经协会”。参与读经的孩子超过百万,已成功举办了4届“读经小状元”会考,读经活动方兴未艾。

1995年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泽西等9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呼吁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李铁映同志、李岚清同志批示教育部门给予相应的办学政策。

1997年大陆第一个读经推广机构——“中华文化研习中心”在厦门成立。慕华老师以慈善公益的方式向社会宣传读经理念,并向社会捐赠价值数十万元的读经宣传资料和读经教材,在全国各地辅导成立了众多的读经班。

1997年10月王财贵教授应南怀瑾教授邀请,到香港做读经演讲。随后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李真吾母女一行前往海南岛,开始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推广试点。第二年的早春,李真吾女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赵海英博士等再次往赴内地,开始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播种工作。他们在六个月里到过天津、北京、青岛、烟台、连云港、上海、武汉、云南、兰州等地。他们的足迹还深入到贫困山区和偏远边陲。

1998年初经国际文教基金会推荐,王财贵教授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做了有关读经理念的演讲报告。至此青基会决定开始另一项希望工程——推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并成立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织委员会。同年2月18日组委会开始在北京、湖北的1500名小孩子中进行三个月的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古诗文工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激活。至今“古诗文诵读工程”仍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

1998年5月受赵朴初、冰心、曹禺等嘱托,在北京市教委的批复下,知名学者舒乙、王志远教授等有识之士集资成立大陆第一所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融入读经教育的学校——北京圣陶实验学校。

1998年6月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揭示这一活动所采取的学习方法的科学性,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合作,开始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常规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效积相关实验研究。至1999年6月实验得出了基本的结论:诵读经典是儿童开发潜能的有效方式。

1998年7月南怀瑾先生安排王财贵博士到美国举行专题演讲,将读经活动带到了美国。杨定一、王瑞华夫妇积极奔走筹备支持。美国中文学校协会会长童振邦极力将活动推广到所属六州的中文学校,德州、加州等地区也都先后加入。

1998年9月 28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台湾薇阁学校、澳门中华教育总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四地少年文化交流活动”。来自港澳台的孩子与北京儿童代表参加了这次交流活动,增进了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1999年春节在北京音乐厅举办10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北京8所小学的500名孩子与艺术家同台表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欣赏了朗诵会,对儿童读经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1999年3月在“中华文化研习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成立大陆第一个专业的“儿童读经教育网www.dujing.org”,为全国读经教育推广者建立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同时中心邀请专家参照《十三经注疏》整理出版大陆第一套全本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读本,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等。

2000年和2001年在全国又先后成立了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和武汉老古大方经典文化教育中心。以上三个机构在未来的几年中一直是大陆民间推广读经的主要力量,在他们的带领下,在全国各地迅速立成了几百家读经推广机构。

1999年4月 3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在上海联合举办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座谈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金庸、王元化、汤一介、庞朴、乐黛云、赵鑫珊、陈平原、葛剑雄等应邀出席,杨振宁、季羡林、南怀瑾、饶宗颐、叶嘉莹、余秋雨等作了书面发言。10月7日在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大会上,60多名七龄童齐诵《论语》数十章。

2000年1月 1日,“诵读千古美文,迎接21世纪”全国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千余名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少年儿童齐声朗诵《孟子》片段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2000年4月在台湾老古公司的授权下绍南文化在大陆出版了《儿童西方文化导读》,第一次把读经实践拓展到“外文读经”。第二年春由绍南文化第一次提出“少年托福(雅思)实验计划”:让孩子大量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同时,也让他读诵大段的英文经典文章;在打下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同时,孩子的英文阅读能力可以和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英美同龄孩子相媲美,并且具备良好的英文自学能力。

2001年年底又出版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这是全世界第一本专为孩子出版的完整的莎士比亚读本,随后又出版了全本《莎翁十四行诗》,把英文读经引向更深的领域。背诵全本莎士比亚再一次显现了孩子们强大的记忆能力,真正为孩子未来的中西文化贯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0年7-8月绍南文化组织王财贵教授全国巡回演讲,南至福建,北抵内蒙,东起上海,西达西安。吕丽委老师带着林依努同学做了精彩的中英文经典诵读表演。为读经教育在民间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9月由王敬东老师创办的山东平原县小巨人经典学校,是大陆第一所专门的读经学校(不含九年义务教育内容)。幼儿班以学习经典为主,另外也附加一些其它课程,比如:语言、计算、常识、体育、美术、音乐、手工等。教学的经典主要包括:中文经典、英文经典、国乐经典、西方古典音乐、美术经典、书法经典。

2000年12月 21日,四百硕士博士组织成立“一耽学堂”的公益团体,其成员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共400多人组成。 “一耽学堂”没有教室,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去清华附小附中、北师大附小、人大附小、北大附小附中、人大附中等13所中小学校教授孩子读经典。授课主要内容有:《弟子规》《论语》《大学》《孟子》《老子》《声律启蒙》等。目前该组织已经将读经活动从城市引向广袤的农村。

2001年1月 24日,即大年初一,由北京四海儿童导读中心与国家图书馆、中华慈善总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启动。2月6日在北京市2001年人民代表大会上,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关于《以经典诵读工程促进北京申奥和其他领域的精神文化建设》的提案,妇联关于《建设学习化家庭,推动儿童经典诵读工程》的提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臧铁军研究员关于《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工程的教育科学实验和课题研究》的提案引起广泛响应。

2001年3月国家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及青少年彩虹服务基金会在全国推展“少年儿童中国经典文学诵读活动”。他们在北京选定首批试点,然后向全国推广,国际文教基金会向他们捐赠了数万册教材。

2001年3月 15日-18日,武汉大学余一彦教授应邀,前往温州地区讲授《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理念,受到热烈欢迎,有总计近四千人参加了报告会。 “古诗文经典诵读”在乐清市受到重视,开始全面推广。

2001年3月底余一彦博士应邀前往昆明演讲,推动了云南省的导读推广。

2001年7月 14日,北京四海明德讲堂—“百集经典文化系列讲座”启动。邀请各方专家、学者讲授作文化专题讲座,至今已举办30余讲。

2001年7月 24日—2001年8月底,王财贵教授应邀在大陆巡回演讲三十余场。其中24日—25日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作报告,26日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同教科所研究员以及来自各高校的教授们对“儿童经典诵读”活动进行研讨。

2001年9月江苏江阴辅延中心小学申报的江苏省“十五”重点立项科研课题——“新世纪国学启蒙教育研究”,正式得到批准立项。

2001年12月《羊城晚报》报道了七旬老人郑千一推广读经的事迹,引起反响。广州五山小学开始全校读经。广州113中学实施“113中学诵读工程计划”。

2002年1月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研究中心成立,致力于经典导读教学、推展体系研究。同月,由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申报的“湖南省十五重点教育科研立项”项目——“湖南省中西文化经典导读实验科研课题”得到批准立项。

2002年2月北京四海与中华孔子学会教育咨询服务中心联合启动“家庭经典诵读活动”,活动中涌现出一些优秀的经典诵读家庭,孩子和家长在经典诵读中形成互动,共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举办儿童经典导读班,通过实地教学实践,探索经典诵读教育模式。

2002年3月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及人文科学学院“国学试验班本科培养方案”出台,武大成立“国学班”。该班由知名学者任教,还实行多语种教学,学生必须精通两门外语,既要学习中文元典,也要熟读中文元典的外文译著。

2002年4月北京“国学启蒙馆”在北京安定门街道办事处开办,张岱年老先生亲笔题馆名。同年8月16-17日,安微省教育厅发文举办“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教育试点工作会议”。

2002年5月 “国际儒联”、“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等机构在河北联合举办“儒家文化与乡村建设研讨会”,与各界共同探讨在乡村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及“三农问题”等。

2002年6月 8日至9日,“中国首届国学启蒙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会议由中华孔子学会和江阴市教育局主办,ICI国际文教基金会赞助,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就“如何推广儿童传统文化教育”作全方位交流和探讨。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为大会发了贺电。此后在长沙先后又举办了三届“全国读经教育经验交流会”,培训了众多读经教育的推广老师,他们都是未来读经推广的生力军。

2002年8月 16日-17日,安徽省教育厅发文举办“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教育试点工作会议”。

2002年9月 9月18-20日山东曲阜,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举办举办“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朗诵友谊赛”,同时举办“海内外经典诵读与素质教育高层研讨会”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同志的高度肯定。9月20日,中央电视台4套“中国报道”专题报道“让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并对台湾台中师大王财贵博士、北师大郭齐家教授进行专访。10月份,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卫视分别将“经典诵读友谊赛”与“归根——经典诵读海内外专家谈”在黄金时间播出。

2003年1月 15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小学生版)课本上,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2003年3月 6日,“河北原阳县赵朴初希望小学”落成。该校实施经典诵读教学。28日,应辽宁锦州经典文化传播单位之邀,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北师大郭齐家教授、台湾谢启大女士、中心主任等一行六人前往锦州,在市委礼堂作“经典诵读启动报告”。市政府秘书长、市委宣传部部长、教育局局长、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等出席了报告会。

2003年4月 8日,北京四海中心主任陪同中央教科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博士考察川北国家级贫困县苍溪的文化教育情况,探讨经典诵读如何在基层开展。25日“广东省儿童经典诵读工程专题报告会”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原深圳市副市长吴小兰女士,广东省教育厅刘育民副厅长,中山市李树之副市长以“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为主旨做讲话。6月5日《光明日报》就此次会议做了专题报道。

2003年8月由西安德音文化出版的“国乐启蒙”问世,一改过去以儿童音乐和西方音乐为主的乐教模式,“国乐启蒙”重新担当起有7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乐教重任,重启中华“礼乐”之门,意义深远。

2003年8月 17 日-20日,第二届中华经典文化导读交流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华孔子学会、湖南中华文化学院、武汉大方文教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总部共同主办。

2003年9月 12-14日,内蒙古自治区电教馆和呼和浩特市电教馆等单位联合举办“内蒙古经典诵读工程启动报告会”,自治区教育厅、电教馆、合和浩特市电教馆发文:将“儿童中西文化经典导读”作为中小学、幼儿园辅导课程,在全自治区开展。

2003年11月 10日—12日海峡两岸三地中国人文学界的著名学者,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科学家,各高校有关负责人,以及全国各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相关人士200多人汇聚南京,在东南大学举办“首届中国人文教育高层论坛”。以“文化经典与人文教育”为主题,对中国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探讨。钱伟长作专题讲座,许嘉璐、罗豪才、季羡林、张岱年、王元化等题词祝贺。论坛闭幕式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倡导年青学子多读人文经典,接受中外优秀文化的洗礼,让文化经典与自己终身相伴,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高尚的和谐发展的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2003年12月 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总理引述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表达中国的文明姿态。给全国读经推广者以极大的鼓舞。

2003年寒假,厦门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积极响应由武汉大方文教基金会倡导的“全国大学生带经典回乡村”活动,并向社会募集资金,向全国大学生提供几万本读经推广教材,再次将读经教育推向全国各地边远山区。

2004年2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又于5月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在全国特别是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6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

2004年3-5月厦门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代表吕丽委老师拜访了英国“莎士比亚学会”,并赠送了相关读经教材,受到英国英国莎士比亚学会教育中心主任爱默生先生的热情接待。中国的读经教育受到他们高度的赞扬,并承诺给背诵莎士比亚的孩子颁发荣誉证书。

2004年6月 27日,由台湾华山书院、厦门绍南文化读经推广中心和北京四海组织发起的“回到孔子·莎士比亚”儿童经典教育周”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拉开序幕。28日 “千童背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启动仪式”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该活动由英国莎士比亚协会、英国大使馆、台湾华山书院、厦门绍南文化、北京四海导读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举办。该项活动计划:到二00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莎翁诞辰四百四十三周年纪念日,一千名中华儿童将汇聚北京,同时用英文原文背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千童诵读莎士比亚之十四行诗”活动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其作为群众性活动加以推广,具有开创性意义。

2004年7月 4 日-7日,由国际经典文化协会、湖南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7月4日在香港马鞍山乌溪沙举行。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2000多位读经小朋友,参加“千人大诵读”,场面浩大,创全球记录。

2004年7月 12日-22日,湖南中华文化学院、南京尚古经典文化传播中心在湖南长沙共同主办“第三届全国经典文化教育交流会”。大会提倡“《论语》一百”和“全国大学生带经典回乡村”的活动,并深入交流推广和教学经验。本次会议还筹办《经典文化教育》杂志。

2004年7月 31日-8月2日,由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主办的“首届东南地区读经教育交流会”在厦门举行,为东南地区读经教育推广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与会嘉宾有王财贵教授、古琴艺术家吕建福先生、厦门大学哲学系高令印教授、北师大附校古诗词作曲家张国文老师等。

2004年9月 1日,在接替武汉大方文教后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创办《经典文化教育》期刊为事业基础,“南京尚古经典文化传播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以弘扬中西文化精华、传播伟大经典为使命,以崇古尚贤、弘扬经典、利济当代、开拓未来为宗旨。

2004年9月上旬,美国《洛杉机时报》就中国儿童读经教育活动现象,特派记者专访了大陆地区成立最早的读经教育推广机构“厦门绍南文化”和中国的最后一个私塾——湖南“平江私塾”。

2004年9月今年是孔子诞辰两千五百五十五周年,为纪念这位世界文化伟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与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合作,举办以“尊吾师道,传吾文化”为主题的“孔子文化月”活动,从9月15日到10月15日,历时一个月。通过开展孔子文化月活动,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尊师重教,尊重师道,树立良好的尊师重道的社会风貌、推广和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994年,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教育活动”,读经教育开展十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读经教育形式,世界各地涌现越来越多的读经教育推广者,全球越来越多儿童加入到“读经”活动中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7-3-9 12:27:49 | 只看该作者
多谢了。我会坚持带孩子读经,不让他们成为文化的侏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7-3-16 11:12:18 | 只看该作者
二 首孝悌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

                                                               ——题记



    弟子规开篇明义: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自己并没有背过弟子规,但我无数次的听小孩子背诵过,这里面的含义,我是听了许久,想了许久,知道了许多的故事之后,才渐渐明白的。

    最终明白的是,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读经教育中的经典都可以在长大之后慢慢领会,唯有算不上经典的弟子规可以当下就理解,只因为它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做人做学问的基础,大概也是读经的基础吧。

   

    我要说的当然不是弟子规,我要说的是——



    一次,季谦先生与学生家长座谈,一位母亲忽然用很急促的声调说,我从外地赶来,就是要给你讲讲我的故事,能让我先说吗!

    然后,就讲到她已经读高二的儿子。她说孩子的父亲一定要孩子到读经学校学习,于是瞒着她到学校办理了退学手续,她听说以后,几乎昏过去,跑到学校与校长哭诉,甚至乞求学校保留孩子的学籍,但是没有成功,那一刻,她觉得“孩子的前途就这么给毁了”。

她讲到这里,旁边一位读经孩子的家长忍不住替她解释读经理论,这位母亲打断他的话说,请听我说完!

她说,自己并不反对读经,甚至在了解读经理论之后,还自己开办了读经幼儿园,“但是我不能让孩子不上学而来读经”。最终拗不过孩子的父亲,她还是恋恋不舍的把孩子送来了读经学校,十几年来,从没离开过家的儿子,就这样走上了他人生新的旅途,作为母亲的她是忐忑不安,甚至惶恐的。

“可是两个月后,我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她说,“那天我来看他,孩子居然主动挽着我的手出去散步,和我说了许多贴心话,还说很喜欢这里的环境,一定会好好学习的。”母亲说到这里,已经热泪盈眶,“他读经之前很少和我说什么话,每天下学回来就把自己的房门一关,学习成绩到了高中也是一落千丈,他不喜欢那个曾经欺骗他的班主任老师,产生厌学情绪,我不知道怎么办好,更不相信读经就可以改变他,但是现在我相信了。”

她说,终于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看着自己的儿子懂事了,能自己照顾自己,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那比在学校里考一个好成绩更让她开心。

“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虽然依然担心他的未来,但我绝对不会让他离开读经学校了。而且,我会把这个故事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场的人为她鼓掌,我的眼眶也湿润了,我终于相信,每一个家长要的,真的只是那么简单。

“父母唯其疾之忧”,原来,只要孩子愿意牵着妈妈的手,告诉她,我会努力的请不要担心,就足够了。这算是孝了吗?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简简单单的事情,居然那么难,那么的难办到啊!



南京大行宫小学的一位家长说:通过熟读古诗文我的孩子在关心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也懂得关心递茶送水、问寒问暖,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孝经》中要我们孝敬父母,同时背了几句这方面的名句。当时我们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啊!



天津河东区一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刘雁老师也讲过一个故事——



班上有个小朋友,从一年级就开始逃学,即使不逃学,在班上对老师也是口出恶言,对同学更是极尽恐吓勒索之能事,有一回更恶劣到在铁轨上排石头差一点害火车失事。接班之初,前一任导师一再对我耳提面命,我就像在捏一个不定时炸弹,满心惶恐。读经一段时日后,在一个闲聊的机会中,这个孩子居然主动谈到以往逃课的事。言谈之中,少了一分剑拔弩张之气,脸上却多了一分童稚的天真,他甚至带着希望的口吻问我:“老师,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是真的吗?”孩子的话,令我深深体会到童蒙养正,不正是如此吗?

这个孩子后来的表现,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不仅以前的老师觉得他变得知书达礼,合群友善;就连以往指名不愿意自己小孩和他同坐一桌的家长,也都认为他的改变是奇迹。这个小朋友的改变“轰动”了整个社区,大家都认为是老师的功劳,但是我很清楚,这股伟大教化力量,乃源于读经典的熏陶功效。



教育,难道不是世界上最最简单的事情吗?



我想,当一个人可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推己及人,泛爱大众,那么,他不就已经成为家长最初所期待的那样的人了吗?



明磊老师说他希望可以培养孩子们悲天悯人的气质。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气质呢?我们纵观历史上所有受人尊敬的人、伟大的人,无一不拥有这种气质。如果他是艺术家或文学家,他的作品可以感动千载以下的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果他是一个领袖或政治家,他管辖的地区可以繁荣,他领导的人民可以幸福;如果他是一个科学家,他创造的科学成果可以造福人类;如果他是一个军事家,他指挥的战斗可以减少杀戮,促进和平;哪怕他是一个护士、修女、泥水匠、挖煤工人甚至于乞丐,一旦拥有这种气质,也可以成为高贵的人,并且常有这样的平凡人被长久的歌颂。



读经教育也许的确可以培养出一般意义上的人材,可是我想问,就算读经教育不能培养出一般意义上的人材,我们就不需要读经了吗?难道我们需要的不是温文而雅,孝亲爱人,道德高尚的中国人吗?哪怕他并不出类拔萃。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好像说得很夸张,好像人们都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学文”似的,但仔细想想看,要做到“行有余力”不是很容易的事吗?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读了弟子规之后,都可以“行有余力”,反而是一些所谓“天之骄子”,因为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善待他人,而在社会中举步维艰。



这个为人的根本,看似不关乎成绩、学业、文凭、未来、事业、金钱、名利的根本,其实也恰恰就是关乎成绩、学业、文凭、未来、事业、金钱、名利的根本哪,而且不仅仅关乎这些,还关乎个人的快乐、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



当我读了弟子规之后,为自己这二十多年来许多不得体的行为感到汗颜,有些尚可挽回,有些则追悔莫及了。“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亲羞”。有些事,伤人亦是伤己,另一些事,悦人亦是悦己,我为什么到现在才明白这些道理呢?



    当然,有时候也暗自庆幸,至少我还没有孩子。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要给他做个好榜样,让他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他长大之后,才不会像我一样,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迷茫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7-3-29 14:27:21 | 只看该作者
小筛子早教心得(一)

2007-03-19 11:26:30

大中小
作者:小筛子私塾王武东老师

如何讓孩子學會傾聽

    當我們有孩子的時候,作父母的喜悅不已,每天看不夠親不夠,對孩子說話說不夠。
    其實,你不和孩子講話,他也在吸收的。
    傾聽是孩子的天性之一。只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傾聽的時間,孩子就會失去傾聽的習慣。長大了成為唧唧喳喳的人。
    如果你有了孩子,不要忘記你的另一半也需要愛,情侶的感覺應該伴隨一生的。讓你的孩子在你們相互的關愛中成長吧!當你們在相互關愛的蜜語中時,你的孩子也會在靜靜的傾聽,享受著。
    每天有固定的時間和孩子學習指導,其他的時間請給孩子一點心靈的自由,也給自己一點戀愛的時間。
    教育是簡單的,自然的。


鼓勵孩子的心得

    我感到現在家長在鼓勵孩子方面,喜歡用“你真棒!你真厲害!你是最優秀的!你是最乖的”等等語言!
    我認為這樣的鼓勵多是浮誇的詞語,只會培養孩子的驕慢的情緒和表面的自信。
    鼓勵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如果孩子做對做好了一件事,你就對孩子說:“這件事做對了或這件事做的很好”。就可以了。
    這樣的鼓勵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為做對了事而高興,不是因為自己棒而高興。長此孩子就會有很強的判斷力和信心,並且不驕慢。

我反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這幾天看了很多教育方面的資料,幾乎都是在要求給予孩子自由,要求鼓勵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這讓我其實很困惑。
    對此觀點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不管是對是錯,我都分享給大家,也許可以給大家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我是反對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因為沒有必要。我用佛經的觀點來說明一下。佛經上說:世尊是實語者,不妄語者。就是說佛經闡述的真理是真實的。佛經上的大千世界是真實的,法藏世界是真實的。可是凡夫之人看見佛的教誨,可能完全聽不懂,反而會嘲笑為佛陀的想像力創造力過於豐富。
    其實佛陀的所有的話皆是他累世的修行論證的結果,真實不虛的,那裏有一點點創造想像的成分呢。有人把佛陀說成是幻想家。可今天的科技卻一次又一次證實了他當年的觀點。一次又一次驚歎佛陀的偉大。由此我們可以說:佛陀是最沒有想像力創造力的人了。不是他不會,而是完全沒有必要。
這個世界太大了,真實的世界我們還沒有認識,就開始亂七八糟的想像創造,完全不瞭解自然的法則和規律。這樣的想像創造只會破壞這個星球。
    創造力和想像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不需要鼓勵培養的。這是上帝給予我們的自由意志。但如果這個能力不能在理性的思維控制下成長,就會象脫韁的野馬,毀壞一切的。
    其實一個人如果能夠認識真實這個世界,你就已經超乎一般人的想像了。
    如果一個家長在培養孩子個過程中,抓住一個中心,你的教育就不會出錯了。這個中心就是:心胸寬廣慈悲為懷。
    一個孩子如果可以用無限寬廣的心胸認識世界,那麼將來他的智慧就會開啟。智慧一點開啟,小時侯受的苦甚至心理的疾病障礙也會迎刃而解。一個無限慈悲的人必將從自我的奉獻中找到真理的方向。
    如果你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嚴厲的苛刻的,如果你控制不了你的脾氣,經常打罵你的孩子。我建議你改正,不過我知道很難,那我建議你一定要作到讓你的孩子心胸寬廣慈悲為懷。(不過這不容易,你做不到,不要指望你的孩子了,呵呵!!)


不要讓孩子靠電視學習

    當一個孩子降生到這個世界時,他首先就要向自己的父母學習,模仿親人的一切,目的是要找出一個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父母學習是很重要的,父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會根據情況教導。
    可是現在的孩子到了三四歲就失去了向父母學習的興趣,因為電視。花花綠綠的電視節目把孩子迷住了,他們沒有分辨的模仿一切電視內容,當你教他讀書時,他會認為你讀的沒有電視好聽;當你教他唱歌時,他也會說不好聽。其實不是不好聽,而是你已經不再是他學習模仿的對象了。
    模仿的物件也是孩子崇拜的物件,當父母已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時,自然也就不是孩子尊敬的對象了。
    當家長不再能影響孩子時,孩子的未來又會怎樣!!
    從小習慣看電視和動畫片的孩子。上學後往往不喜歡讀書,因為讀書是用文字學習,不是圖像,孩子不習慣。但也因為圖像教育的先入為主,孩子會很快將興趣轉移到電腦上,可是這時的孩子並沒有掌握多少電腦專業的基本知識,也很難能靜的下心來認真研究。自然最喜歡的是遊戲。
    十幾年前的電腦還不象現在的介面清晰直接,都是用輸入一個一個的命令來執行,所以當時想掌握電腦要經過認真的學習。現在的孩子只要會用滑鼠就好,加上一直是遊戲長大的,當然懶散。
    一個喜歡看電視的孩子,將來必然喜歡電腦,一個喜歡暴力動畫片的孩子,將來必然喜歡網路遊戲。
    我們學校的大學生一到機房上網,大部分人不是玩遊戲就是聊天,很少有專心學習的。現在很多人提出在遊戲中學習,那只能讓孩子玩物喪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7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1:43 , Processed in 0.10464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