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mayavat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转贴】我的“中‘读’手记”——儿童读经教育调查 (连载中)

 关闭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7-4-3 11:5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mayavati 的帖子

支持支持支持,辛苦辛苦了,正在仔细看,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07-4-9 08:08:10 | 只看该作者
季谦先生对“对‘儿童诵经论’理论基础的质疑”的回答(結尾附原文)

2007-04-02 15:07:38

大中小
這位年青朋友所提的「質疑」,本來就是些沒有深入了解的「誤會」,這些誤會,是很容易解消的。以上兩帖,已經足以說明了,原想不須再多做回應。但,因為看過這講座的人不少,恐有此等疑惑的人不在少數,故藉此機會詳答之,願更討論。如下:

一,云:「星期四老师给我们看了王才贵教授的讲座,确实感受良深。」

按:說是老師給看的,猜想此君可能大學或研究所學生,又就通篇議論言之有物看來,或是教育系所之學生。聽看講座有所感而興疑,是甚可愛的有思考力之年青人也。

二,云:「对“天地之间凡是合乎人性、顺其自然的,本来就是很简单的”这句话我是赞同的,但若以此为根据,来论证教育儿童时应顺应儿童的心理,儿童的心理发展到什么水平,就按照儿童目前的认知水平来教他。对此,我认为王教授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按:我所有的教育理論,可概括為一句話:「該怎麼教,就怎麼教。」請以此意細思之,則將無那麼多的質疑。

此君對我讀經理論最大的誤區是:我極力分辨「科學理解的科目」和「其他薰習(浸潤)的科目」之不同,而此君又將之混同了,且猶是以「理解」為唯一之判準。我的意思是:科學的科目,以理解為標準,應到了真能理解時才能教,而且要教得真理解才有用。

而人類理解的能力,是天生的會與日俱增的,而理解後的自我表現,其興趣是自然很高昂的。也就是說:雖然沒有特別教導,人的理解力依然能自我提升,而且一個人果真能理解時,不會故意假裝不理解,或逃避理解。所以,在教育的工作中,有關理解力的開發,並不是很重要的。吾人應該多多用天之力,不必著急著用人工去求其開發(因為急也沒有用),這樣,教育工作就能省下許多力氣了。

故我並沒有「低估」兒童的認知能力,我只是想「合乎」他的認知能力,甚且,我提議,要及早及時培養「天才」型的兒童,讓他能盡其性的發展(這也是出於「合乎」他的認知能力的考量),則我國必能出許多科學家,而成為科學國度。至於一般百姓,其科學常識隨便學學,生活上就已用不完了,科學教育之能事畢矣。

但是,科學以外的學習,則應加緊。這一方面,我卻很「高估」兒童的學習能力。此君只看到我的「低估」,而沒看到我的「高估」處,是買吾櫝而還吾珠也。

三,舉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之說,云:「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故王教授那种消极地适应儿童心理的教学策略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的的不是简单地降低教材的难度,消极地使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而是从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上加以改造。」

按:此心理學家所言應是有道理的。但,近代的西方心理學,往往是「庸俗的學問」而已,蓋心理學研究者,限於其研究的「科學化」之方法,往把人當成了「物」來研究。故所謂「心理學家」,多是眼光短淺,見識卑微之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能見樹,未能見林,只能報導,不能創發(這樣說,並沒有特別貶抑的意思,因為這是近現代以來,所謂「專家」的特質。若非如此者,反而不堪成其為「專家」之名。故「專家」者,非「通家」之謂也。他只負責他的那一部份,至於如何合理取用,則在乎有智慧者。用老子的話說,他們所作的,就是屬於「有之以為利」的學問,至於能否善用之,則是「無之以為用」的事此之謂「智慧」。所以,善用者,可生「有利」的效果。若不善用,則成偏見而反害事,這是是用者之過,非專家本身之過也。教育,是「通家」的事,非「心理學家」之所長也)。例如,以本文所引用這位心理學家的論點,其所注重的猶然只在「理解力」的範圍內,未能論及「全人格」之教育成長。現在,姑且只就理解力而言,他說:「教學之功在將學生從第一水平拉升到第二水平」,此意甚善。但,我們可不可以進一步這樣想:生命的意涵本來就是多向的,豐富的,在整體的生命表現中,有沒有別的路徑,可以將理解能力更簡易的不只拉到第二水平,甚至第三四水平?要拉高「理解力」,是不是只能在「理解力」範圍之內工作?又,要拉高理解力,是不是一定要以「教師辛苦的教學」來做?還是可以放歸給兒童自己來做?而為家長教師者,除了理解力的教導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以上這幾個問題,是哲學家才能看到的層次,一個沒有哲學素養的心理學家是看不到這一層的。他們的眼光常常是狹隘的短淺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

以上這些考量,以及何以會有這樣的考量,都在演講中,一再強調了,那是我講話的重要精神,何以反而忽略了。(這種與眾不同的思考模式,有的人可能須要多聽幾次,才會明白。泛泛而聽,即刻反應,難怪把珠玉視為頑石了。)

我的教學策略是:從人生的整體性來全面的考量,採取最簡易最高效的方法,而非「简单地降低教材的难度,消极地适应儿童心理」而已。

我也想從教育體制來改造當前教育,但這是很無奈的。所以只從教育方法來改造,希望水銀瀉地,四處開花,則體制不改亦已改矣。

四,云:「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确是应该改变一下教育观念,抓紧对青少年尤其是对儿童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按:在此論點上,我還要再度聲明:我主要並非為「抓紧对青少年尤其是对儿童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來,因為我不是「民族感情主義者」。乃是「該怎麼教,就怎麼教」,如果傳統文化應該教,就教,用經典教,意義最高,成果最好,就用經典教。如果只是背誦經典,能有涵蓋的效應,那就背誦。如果不認同以上諸理論,就不須,也不可以跟著我的理論教傳統文化經典。不過,不按我的理論教,而老實做體制教學的老師,也應自知他為什麼要教那些東西,而且要自知為何一定要那樣教。如果大家都能思考了,能明白自己所以施教育道理了,則大家都各行其是,我是都贊同的。如果那位老師思考過了,依然認為教小猫小狗是好的,則他去教小猫小狗,也是值得尊重的,不一定要教文化經典。我所擔憂的只是:當今有多少老師家長,自己思考過,明白自知為何他要教小猫小狗的?

五,云:「没有看到有那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过了学习的最佳期,个体将没有任何学习的必要。举个对语言学习的例子。在对语言获得的研究中,心理学家J.Werker 发现,8个月是婴儿区分不同音位的关键期。这说明过了这个关键期,对言语的感知将会比较困难。但心理学家Jusczyk&Aslin 发现,6-7.5个月婴儿开始意识到重复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这说明在个体的发展中,在很小的时候对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对语言的学习,先天的因素与学习的关键期固然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后天的努力与锲而不舍的练习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也就是说老天爷在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却在同时又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但王教授在论述对语文的学习时,完全没有考虑后天的努力,过分而绝对地强调先天的因素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

按:有些學習是可以終身的做的,譬如「思考」「理解」,所謂「科學」的學習,這種學習,「後天的努力」佔很大的比率,而且似乎愈長大愈容易學,所以就不要急。有些學習是有「相當關鍵期」的,也就是說,在關鍵期內,較容易,錯過了,較難而已;而有些學習似乎有「絕對關鍵期」,錯過了,一輩子絕無可能。這都要分開而論。我演講所說的,主要是針對「語文」,其實,「文」之學習的關鍵期,應是「相對的」;而「語」的學習似乎是有很強的「絕對性」,此君既學教育,應知「狼人」的故事,錯過語言學習期,則永不能再得。但,語言的學習,可以放歸日常生活,所以討論「語的學習」,意義不大。我演講中,最主要的是在說「文」的學習,而文的學習,確有其相對的關鍵性。我說十三歲以後,這種天生的大能力:「老天收回去了」,甚至說「沒救了」等等,是強調的語氣。並非排拒一切學習之功能也,希望善聽之。又希望更多了解一下讀經的推廣,我亦時時致力於「成人讀經」,所謂「全球讀經,論語一百」。話不能一時講盡,敬祈善會之!不要反應太快,把人看得太膚淺。。


六,云:「这种消极的教育思想,肯定会对许多来北师大深造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搞语言教学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上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按:此君多慮了,其思考亦太直接了。我覺得我的語意,只會讓老師家長對現在還有救的人,警覺而努力。並不會妨害及於那些「沒救」的一代。原因是:第一,反正他們本來也是這樣過日的,並不會因為我說他沒救他才沒救,故無所謂「負面影響」,因為本來他們就已經在負面裏了,何又來個「負面」?第二,我這樣的說法,是天地間本來的道理如此,如果有人接受了這個刺激,反而立志奮發,則亦可有一些「事倍功半」的成效,這也可以算是推廣讀經的功勞也,否則連理都不理已經八十幾年了。故我的理論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只會產生積極的作用,絕無負面作用,請勿為此擔憂。而且,現實上,自從我推動此理論以來,已有成千上萬的青年成人都已開始讀經了,而且有意想不到的進步,人人自慶自幸,請此君上網看看,便可解憂也。但請勿因此又質疑說:「你看,成人不是也大有可為嗎?」須再往前一步看,這些讀經長進的大人,正個個深深後悔何以錯過最佳時機呢!

七,云:「我支撑他的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1)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虽然不够严密。但是他后面的非科学就不一定按照科学办法了的教学方法,我就无法理解了。虽然对音乐与美术这样的非科学科目不按照科学的方法教还勉强的说得过去,但是像语文这样的语言科目,若不按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语言发展的特点来教,确实很难让人信服他的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按:前文說過,此君把最重要的地方忽略了,或許不是故意忽略,乃是他「無法理解」。則我的演講對他的用處太少了,真是可惜啊!不過,這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在今日漫天鋪地而來的「主流」「教育理論」之下,一個學教育的人,要轉過頭來是比一般人更費勁的。既然已經說得那麼清楚了,還無法理解,恐怕再說也是多餘的了。只好請此君慢慢轉轉看。說到:「确实很难让人信服他的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有效不有效,上智之人,可以從理論推知,中人以下,亦可以從「實踐」的結果察看,讀經之推廣非只一天兩天,已經十幾年了,受此教育影響之兒童,已有數千萬之眾,何不請從課堂書桌走出來,四處去看看,做個「田野」的調察,「數據」的統計,即不必「臆測」其是否「有效」了。

八,云:「若按照王教授的这种教语言科目的观点,教育技术学将无任何存在的必要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像何老师搞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根本没有任何实行的必要,因为非科学的科目是不必用科学的方法教的;更没任何教的必要性,因为个非科学的科目是不用教的,白话文不用教,儿童都懂,文言文虽然要教,也只要对学生说:“小朋友,跟我读”就能搞好教学。」

按:如果世界之事,本來應該如此,而且確實是如此。亦即:第一,理論講得通,第二,實施結果完全證實。為什麼還要依「主流的」「先入為主的」「大家都這麼做的」「我平常不這樣想的」等等理由來質疑呢?這樣的「心結」都打不開,怎能研究「學問」,怎能成為一個「教育家」呢?

並不可以直接就說:「教育技術無任何存在的必要」,也不可直接說:「何老师搞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根本没有任何实行的必要」(我不懂何老師的教學法,今只就理論之形式論)。但,這不是「有效」「無效」的「是非題」。乃是「多效」「少效」的「策略」「選擇題」。請此君之思考範圍稍稍充拓一點,方可做出選擇,並參酌用之。

九,云:「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教授“儿童诵经论”的理论基础是极不成熟的认知心理学观点(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来教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小朋友,跟我读”是换汤不换药的行为主义做法)。」

按:說我的理論,「极不成熟」,此判似乎重了一些,不過,我還是笑納。誰又成熟了呢?如果成熟了,何必三天兩頭教改教改改來改去呢?我只是盡一已之誠,希望給教育界立一個「千年之人極」而已。

但把我的理論歸入「认知心理学观点」,則可能很有問題。基本上,我是反對「認知心理學」掛帥的,我主張將「認知心理學」應被圈在一個小起方(認知科目)應用之,不應任其氾濫。我的「順應兒童心理發展特點」是全面性的,故有的應淺就要淺,有的應深就要深,並不是什麼都淺化順應。又,我正是反對用「行為心理學」來全面解釋人生的,因為人不是動物,人的心理反應不只是刺激反應,人是有靈性的,是智慧的存在。「小朋友跟我唸」,只是語文學習的必要如此,這是順乎語文學習的特質的。

讀經,是先把具有「高度智慧涵量」的經文「糊裏糊塗」唸熟了,放在「心靈中」,日漸醞釀發酵去。這是一種尊重並應用「生命內在」的「活潑天機」的教育理論,這是最「不做科學順民」的理論。怎可把我歸入「以科學為祖宗」的「斤斤計較」的「以觀察統計」為主旨的「行為主義」行列呢?此君誤會大了。

十,云:「说实在的,虽然对王教授“儿童诵经论”的理论基础有一些疑问,但我觉得确实非常有必要响应王教授的号召,加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只是复兴的方法要作一些改变。」

按:若此君響應的,只是「復興文化的號召」,則是小焉看王某人的讀經理論了。我們所做的是對整個人性的反省;所希望的是對全人類教育理論的總體改革;所在意的,是對各民族文化的承繼和重鑄。

故我並非只是「復興文化的號召」者,乃是因為我認為復與文化的根基在語文的復興,而每個民族都應先復興其民族的語文能力。因為我們是中華民族,所以才以中華語文的復興開始。

而若此君有更良好的其他方法,可以做好語文教育,可以復興中華文化,或人類文化,必請告知,我自明日開始,即不再說讀經教育,而是拜此君為師,終身跟隨此君,為真理奮鬥,又免得長坐「極不成熟」之名,豈不快哉!

附:

对“儿童诵经论”理论基础的质疑

   星期四老师给我们看了王才贵教授的关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儿童诵读古书”的讲座,确实感受良深。的确,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确是应该改变一下教育观念,抓紧对青少年尤其是对儿童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但是对王教授的“儿童诵经论”的理论基础,我却有许多不解与疑问。
   以下是我在王教授的关于“儿童诵经论”讲稿中摘录的一些关键性语句。
理论基础:
  (1)天地之间凡是合乎人性、顺其自然的,本来就是很简单的。我们教学法就是顺应着儿童的心理,然后依照教育的本质,应该这样教。
  (2)依照人类心理的发展,人类脑神经的发展超过13岁之后,我们那种直觉的能力就消失了。我们那种深度学习的习惯没有了,老天爷所给我们那强大摄取的力量,摄取的这个功能就收回去了。
教育方法:
   科学则按照科学办法教;非科学就不一定按照科学办法了。凡是不属于科学的科目,都不一定要按照科学的办法教,就是不一定要懂了才教,而是不懂就可以教,乃至于不懂也有用,甚至是不懂的时候一定要赶快教,等到懂就来不及了。
   所以王教授认为:
   对于像数学这样的科学学科,应该这样教:
   数学、科学是不需要教的,谁教数学,谁教科学,谁笨,而且把孩子教笨。天下间,这么聪明的中国孩子,这么用功的中国孩子,人类的心灵当中,本来就有思考的能力,只要你好好引导他,让他玩数学,让他玩科学,好玩的,很有趣的,“你想一想,想得出来,很好,想不出来没关系。”各位,所有科学先进国家的老师跟家长都是这个心态,你想得出来很好,你想不出,老师是安慰你的,不是责备你的。为什么?因为你明年就想出来了,明年想不出来,两年之后就想出来了。
    对于语文这样的非科学学科,应该这样教:
学校里面教语文的时候,如果所教的是白话文,就等于浪费老师的青春,浪费儿童的生命。为什么?白话文是不要教的,为什么不用教?只要认得字,就会读白话文,只要认得字,就会写白话文。教语文应该教文言文,怎样教文言文?就是读经教学的六字真经“小朋友,跟我念”。
    让我们先从王教授的理论基础(1)看起:
    对“天地之间凡是合乎人性、顺其自然的,本来就是很简单的”这句话我是赞同的,但若以此为根据,来论证教育儿童时应顺应儿童的心理,儿童的心理发展到什么水平,就按照儿童目前的认知水平来教他。对此,我认为王教授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故王教授那种消极地适应儿童心理的教学策略是不可取的。王教授还认为中国现在的数学教育是在残害我们的幼苗;他认为现在中国的数学教育是彻底的失败;他认为学生小学时数学学不好没关系,等到他上了初中,等到他的认知能力上升到一定水平,就能很不费吹灰之力将小学数学学得很好。的确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朝分看,视分为命根子,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分;使得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是接受那种灌输式教育,使其缺乏学习的兴趣,相对于西方儿童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所有的这些都不是仅仅由于教材的难度比国外的难造成的,我们要做的的不是简单地降低教材的难度,消极地使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而是从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上加以改造。
   再来看看王教授理论基础的第二点。他说依照人类心理的发展,人类脑神经的发展超过13岁之后,我们那种直觉的能力就消失了。我们那种深度学习的习惯没有了,老天爷所给我们那强大摄取的力量,摄取的这个功能就收回去了。所有王教授认为像语文那样的非科学学科,绝对不能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教,不管他懂不懂,先在他未满13岁之前疯狂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在灌输时要采用文言文版本,因为白话文是不用教的。
   首先我们暂且认为某一生理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老天爷在13岁以后会将我们那种具有强大摄取的力量的功能收回去。事实上这句话无从考证,据我目前的了解,不少发展心理学家的确提到了“学习的最佳期”,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对个体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但是我还没有看到有那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过了学习的最佳期,个体将没有任何学习的必要。举个对语言学习的例子。在对语言获得的研究中,心理学家J.Werker 发现,8个月是婴儿区分不同音位的关键期。这说明过了这个关键期,对言语的感知将会比较困难。但心理学家Jusczyk&Aslin 发现,6-7.5个月婴儿开始意识到重复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这说明在个体的发展中,在很小的时候对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对语言的学习,先天的因素与学习的关键期固然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后天的努力与锲而不舍的练习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也就是说老天爷在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却在同时又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但王教授在论述对语文的学习时,完全没有考虑后天的努力,过分而绝对地强调先天的因素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
    另外,我觉得在理论上马虎一点,还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因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和绝大多数家长是不会去研究你理论上的漏洞的。但王教授面对从全国各地来的中小学教师,竟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若他们的孩子或学生过了13岁,那他们学非科学的学科将无任何挽救的余地,他们所做的任何努力也将付诸东流。这种消极的教育思想,肯定会对许多来北师大深造的中小学教师,尤其是搞语言教学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上产生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我们再来看王教授具体的教学方法:对科学的科目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教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支撑他的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1)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虽然不够严密。但是他后面的非科学就不一定按照科学办法了的教学方法,我就无法理解了。虽然对音乐与美术这样的非科学科目不按照科学的方法教还勉强的说得过去,但是像语文这样的语言科目,若不按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语言发展的特点来教,确实很难让人信服他的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若按照王教授的这种教语言科目的观点,教育技术学将无任何存在的必要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像何老师搞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根本没有任何实行的必要,因为非科学的科目是不必用科学的方法教的;更没任何教的必要性,因为个非科学的科目是不用教的,白话文不用教,儿童都懂,文言文虽然要教,也只要对学生说:“小朋友,跟我读”就能搞好教学。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教授“儿童诵经论”的理论基础是极不成熟的认知心理学观点(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来教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小朋友,跟我读”是换汤不换药的行为主义做法)。说实在的,虽然对王教授“儿童诵经论”的理论基础有一些疑问,但我觉得确实非常有必要响应王教授的号召,加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只是复兴的方法要作一些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07-4-9 08:09:55 | 只看该作者
三省吾身

2007-04-03 21:09:33

大中小
前两天有人和我说,这个博客更新太慢了.
这我当然也知道,而且也记得承诺每日更新.
其实,并非这些天没有写东西,而是写了改,改了删.
因为在这个写的过程中,思路又不断发生变化,而且,也在看到/听到新的,不同方面的人和声音.
如果按照提纲写下去,那么也很容易,可是越发觉得自己的认识不足,不敢再轻易下笔.
我觉得很庆幸,在"中读"的过程中,心灵是在不断的成长,可是,又好象总觉得有冲不破的障碍在那里,与读经教育无关,可能是我自身性格的原因.

这次王老师来大陆,我也是很做了一番心理斗争,还是买了去郑州的机票,怎么说呢,我希望用外界的刺激来给自己的一点信心,不是对读经理论的信心,而是对人性的信心.
一直都渴望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仔细算算,有这个渴望四五年了,也许是因为没有从小的训练,所以难以完成,好矛盾啊.

从上次见到王老师,到今天,大概半年的光景.当时听老师讲"成人读经,论语100",还热血沸腾来着,到现在虽论语常常在手边,但100遍还差得远,好生惭愧.
我发现自己是个特别善于反省自己,但反省过后又不思悔改的人.大概是身边的诱惑太多了,抵还是抵得住,但好象把太多精力用来抵了,其实何必呢,我好笨哦.

也许是因为王老师又要来大陆,也许是因为我遇到太多读经界的人,知道太多故事,所以心情就突然的复杂,或者说,忐忑起来.
从现实普遍的意义上来讲,我没有做错什么,但对于内心,还有太多太多的欠缺,一种个人的修为,人生境界的提升.

我的行程安排和王老师应该差不多,当然不能全程跟.9号中午到郑州(很幸运的买到特价票),下午到登封.山西方面,我要看有没有廉价一点的飞机回上海,如果有的话就跟,没有的话在河南玩两天回上海.24号上海至深圳(机票好贵,牢骚一下),然后香港看情况,好在有先见之明,已经把通行证签好了,之后珠海,然后回上海.

整整一个四月在外的漂泊,跟随一盏明灯,呵呵.

我会带着手提电脑随时报告花絮的.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留言,可以很方便的请教老师了.

我的手机: 138204040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07-4-9 08:14:43 | 只看该作者
四 忧郁

“18岁以前,他从没踏进学校的门,接受的是家庭式的现代私塾教育:父亲是老师,求知读书本。2岁时,已经读过《毛主席诗词37首》、《红楼梦词曲50首》,背诵了《百家姓》、《千字文》,三岁时已经认识了4000多字。4岁,已经会默写《朱柏庐治家格言》,《弟子规》。5岁,又背会了《唐诗三百首》、伊索寓言,并开始写日记,每天写100字。6岁又背会了孙子兵法、《道德经》。9岁后又背诵了周易、心经,多次通读《四书五经》。现累计已可熟练背诵总数15万字的古文典籍。书法也日臻成熟,楷草隶篆,四体皆会,得心应手……,——2003年8月,他从现代私塾走进西外校园,在西外的知识殿堂里描绘自己成才的蓝图。”

    以上这段文字,摘录于某记者初见到这位西外大学生时对他的描述。后来,我试图联系这个接受家庭式私塾教育的男生,但得知他已经毕业参加工作,成为西安某报社的记者。也试图在网上搜索他的信息,但发现他以前用的ID都很少登陆了,也许,他换了新的网名。不过,去国内著名诗词论坛,还会有人记得他,这个曾经孤独吟哦的年轻书生。

    我没有联络到他,于是和他的大学班导师聊了两句,老师说,是个很有才气的孩子,就是气质过于犹豫了,有些不合群。我问老师对于私塾教育的看法,老师说,如果因为读四书五经而导致性格上的孤僻,我认为不是很好。但我也从老师那里了解到,他的朋友虽然不多,但十分要好的却有几个,大概是比较有共同语言吧。

    现代家庭私塾是否值得鼓励,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在只有一个人而没有学习伙伴的环境下成长,是否妥当,这的确需要仔细的考量,不过我的看法是,不要用太偏颇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事物,总有好的和不好的两方面,而且,其决定因素也是复杂甚至存在不可抗力的。好在,这篇主题并非要探讨读经与私塾的关系,那么就暂且按下不表。

    我记住了那个老师反复提到的“忧郁”二字,在字典里,忧郁是忧伤郁结的意思,但是在东方的审美里,忧郁其实也伴随着诗意与温润而来,因为有着丰富的情感、敏锐的悟性、深刻的思索,才会沉默寡言,沉静如水的忧郁啊。

    忧郁并不代表落落寡欢,不合群也不代表讷于交际,当我无意中浏览到这个18岁男孩曾经流落网际的诗篇,才知道他的忧郁背后有着喷薄奔涌的情绪,刀锋般犀利的文辞。

    一个思想深刻的人,自然逊于与思想贫乏的人交流,这并非自命清高,而实在是,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不同,便无从交流。譬如说一个读言情小说看韩剧长大的孩子,和一个读论语看资治通鉴长大的孩子,他们如何取得共同的话题?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去读言情小说看韩剧,以便有共同话题,也不会再因为思虑过多而忧郁?还是鼓励更多的孩子都读论语看资治通鉴,虽然难免会因为思考哲学层面的问题而忧郁,但却多了可以沟通畅谈的同伴,有了志同道合并肩实现理想的朋友?

    在北京的郊区,经朋友介绍,见到一位和我年纪差不多的男青年。他也是从小接受着家庭式的私塾教育,没有上过学,却饱读诗书。靠着绘画的功底,他有着足够养活自己的能力。这里插一句,在我所知的接受中国传统私塾教育长大的孩子,无一不有着养家糊口的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特殊技能,而且他们都很年轻但十分成熟。

    他过着类似于隐士的生活,所以我不过多地涉及他的个人讯息。无例外的,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东方人所特有的那种忧郁的气质。看着他伏案工作的样子,我觉得整个天地都安静下来。

    读经教育是否只为了培养拥有中国古典文人气质的人?我以为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现在接受家庭私塾教育长大的一代,都不是按照“经典教育理论”来教育孩子的,家长的主导性比较大。不过,由于教学的内容基本上一致,因此也可以作为某个侧面的实力,即,如果读经教育可以培养中拥有中国古典文人气质的人,有何不可?难道多一些忧国忧民的人不好吗?多创造一些优美的诗篇不好吗?

    季谦先生说,当前世界所缺乏的是思想,不是技术。将来缺乏文科人才的问题会更严重。中国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出现大哲学家了,甚至,有多少年都没有出过一个大诗人。如果读经教育单单为了能够培养出一个诗人那当然太低估他了,但一个曾经被誉为“诗的国度”的国家连一个合格的诗人都没有,那么不是很荒唐吗?

    也许,不是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希望自己是个忧郁的人,但当有一天他真的变得忧郁——我说的不是忧愁或者抑郁——似乎也没有特别的抱怨,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懂得了如何排解。



全民忧郁肯定是不好的,但如果全民都变得智慧有思想,曾经忧郁的人还会忧郁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6:57: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6:58:1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06:58:4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07-6-10 15:44:0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努力。

没有细细地品味文章,但仍被深深地打动了。

霏霏说的,坚持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我们这些父母,都能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希望中国的经典之花,能不断地承续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3:49:3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07-6-28 17:01:01 | 只看该作者
承蒙小楼朋友看的起我和在谦学堂,她能妙笔生花,我亦十分感谢!也感谢如幻老师辛苦转贴过来,但在谦学堂和读经教育之事都是承天之功,先生推动之巨力,而且还有我所知的丁丁老师等,和我所不知的很多朋友和家长的无私帮助!乃至学堂老师的付出和奉献精神,而我一些微弱动静提到台面上实在觉得甚是惭愧!且有谬赞损福分也!如今求个忏悔!当更加努力,不负先生教诲,不负朋友道义,不背初发心之宗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01:33 , Processed in 0.08360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