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2993|回复: 2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做个不骂孩子的妈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18 17:4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父母一定不能说的话  你的孩子可能在一个方面比不上别人的孩子,但是在另一方面却远远强于别人的孩子。而你,发现了孩子比别人强的这个方面了吗?比如,你的孩子虽然爱玩一点,但是天性善良,富有爱心,懂礼貌;也许脑子没那么灵活,但是很上进,很努力,很正直;也许不善于交际,但是很细心,很独立。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而不对他的优点加以赞扬和鼓励呢?别动不动就向孩子缴械投降算了,算了,不过,就只有今天,下不为例。  好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去就是。  好吧,好吧,这次爸爸带你去玩,以后不许再这样耍赖哦。  必须拒绝孩子时绝不“心慈手软”  童童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做母亲的,总觉得孩子没有父亲很可怜,所以他有什么要求,也尽量满足。甚至一些无理的要求,能做到的,她也一定做到。童童一直被妈妈这样宠着,也慢慢有了小脾气。有的事妈妈不答应,他就耍无赖,使小性子。有一次,睡到半夜,孩子忽然醒了,硬是要吃水果。深更半夜的,到哪儿去买水果?母亲为难了。她只能安慰孩子:“现在外面没有卖水果的。咱们再睡一会,天一亮,妈妈就给你去买,啊。”童童仍然不依不饶,哇哇大哭起来。做母亲的最后也火了,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顿。她也终于明白自己的溺爱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很多的父母就是这样自己给自己制造负担的。  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甚至变本加厉。  “下不为例”的话千万不要说。你给他破例一次,他还会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等到第二次,说不定又一句“下不为例”就过去了,而忘记孩子已经无理要求两回了。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让孩子尝到了一次甜头,学到了乖,后面就没有罢休的时候。人的欲望也是无限扩大的。有了小小的便宜,还不够,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家长能满足孩子到什么时候呢?一时的心软,带来的是无穷的“后患”。有一天孩子要天上的月亮,难道你也替他摘下来?  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不能答应,就是不能答应。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来玩耍,要吃家里没有的东西,你必须让他明白,无论他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那么下次他也不会再如此了。对于过分的要求,没有“下不为例”可言。  曾经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这样一番情景:  一位老爷爷抱着两三岁的孙子,开心地说着话。说着说着,孩子用小手打了爷爷一巴掌,快活地笑了。大概是觉得这样好玩吧,他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啪啪声不断响起。爷爷的脸都被打红了。可是他竟半点阻止孩子的意思也没有。车厢里很多人都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  孩子能这样宠吗?做爷爷的再疼爱孙子,也用不着如此牺牲自己的脸,让孩子对自己使用“暴力”吧?家长如果都这样做孩子的“奴隶”,让孩子随便打,让他怎么高兴就怎么着,那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暴君”啊!  不要做“好好家长”“好好家长”  的确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兴。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落得轻松。不必费很多口舌跟孩子讲道理,也不必费尽心思让他停止哭泣。“暂时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不由着他性子就行了。”不少父母总是这么想,可事到临头,还是犯同样的毛病。  碰到一些会撒娇或者平时比较听话的孩子,父母更是经不得一磨。“妈妈,只有这一次,你就答应我吧。”“爸爸,下次我再也不要了,我保证!”一听到这样的话,父母的心立马就软下来了。“好好家长”容易做,但是孩子可不是这么教育的。  父母的妥协与放任,也往往让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比如孩子练钢琴练到一半,就央求妈妈让他玩一会。本来妈妈不许的,但是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只好说:“好吧,好吧,去玩一会,下次不许这样。”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后父母也懒得去管。孩子也许就从此干脆不练琴了。  事事顺孩子的意,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会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怕自己。于是,他想怎样便怎样,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让他有恃无恐。恶性循环下去,你就等着有一天他真正无视你的存在,不把你当一回事吧。趾高气扬惯了的他,处身社会的时候,如此自私和无理,又怎么去与人合作?  小时候在家里有父母宠爱,长大了,旁人不再给予他这样的“关心”,孩子会变得消极、绝望和无助。也可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任何一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所期望的吧。 <span style="FONT-SIZE: 14px">语带嘲讽会寒了孩子的心  老是心不在焉,说不定哪天脑袋也会忘了带回家!  真是猪脑袋,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记不清楚。  哎呀,竟然主动念起书来了,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哟,得了满分,可真是让人吃惊啊。  嘲讽是恶毒的武器  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平时口才不怎么样的父母,一旦挖苦起孩子来,可真像是有非常好的天赋。  “今天主动来帮忙啊,是吹的什么风啊!”  “同一件事你到底要我重复多少次才能做得好?你是聋了吗?”  “你可真聪明呀,十道算术题就有九道算错了!”  听听这些话吧。本来只需说声“谢谢你的帮忙”、“我只说一次,你要听好”和“算错了没关系,重新来”就可以了,可是做母亲的偏偏要语带讥讽,把话说得酸溜溜的。  这么做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种话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人身攻击。用这样尖酸刻薄甚至冷酷无情的语言来伤害孩子,它不是一种“恶毒的武器”是什么?它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对他取得的成绩的蔑视,对他的人格的侮辱。它就像一把利剑深深扎进孩子幼小的心灵里。  家长或许不知道这种由语言带来的伤害,比起皮肉上的痛楚,造成的后果要更为严重。因为无法一眼看到内在的伤痕,所以我们往往忽视语言带来的伤害,尤其是用嘲讽这样“恶毒的武器”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哪怕这种语言“攻击”停止了,伤害仍会在孩子内心继续存在,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孩子一生。  你打算伤害孩子到什么程度?  父母说出酸溜溜的话,也许本意并非是想挖苦孩子,但是一开口就忍不住把话说成讽刺意味的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父母往往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觉得自己有资格说任何话,孩子只有听的份儿;无论说什么,都是为孩子好。这种自以为是,完全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尊和感情。  孩子也是一个人,他也有自己的感情和尊严。被人揶揄,小孩子也会心情沮丧。作为父母,应该以温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  有的父母特别喜欢故意嘲笑孩子幼稚,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比如,四、五年级的孩子把简单的算术题算错了,做母亲的就马上说:“你是个一年级的学生吧,这样的题都不会做。”这么说话的母亲应该想想,如果别人批评她做事像个小孩子一样幼稚,她是什么心情?由己及人呀,在同样性质的事情上,你做父母的都不能忍受,更何况孩子?你自己既已知道这样的羞辱伤人的心,为什么还要将它加之于孩子?  一个小孩子,与大人和大孩子相比,本来就有个子小、力量弱、知识少等不可避免的劣势。他内心里有着想成为大人或者想跟大人一样威风的愿望。倘若大人经常嘲笑孩子幼稚,把他看成他恰恰不想成为的那类人,那么孩子内心的这种“不如大人”的意识会变得强烈,很可能使他真的无法摆脱幼稚。明明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你说他像一年级的学生,那就是说他在退步,孩子的理解往往就是这么简单。如果孩子天性敏感,这样的话更是无形的刀,会深深刺伤他的心。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孩子的心理很可能处在幼稚阶段徘徊不前。  孩子犯了他这个年龄不应犯的错,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给予引导和鼓励。比如说做错了简单的算术题,你可以对他说:“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自己找找是什么原因,下次不要再错。”你要对他的错报以平淡的态度,其实,这也的确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要是一开始就否定孩子,那么他哪里还会有继续努力的热情?父母教给孩子的,应该是一种为人或者处事的方法,让孩子能够举一反三。  要是你想让孩子的潜力得到展现,想让孩子的才能得以尽情发挥,那么,如果孩子有错,就请你用坦率的态度帮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取得进步,就请你用坦率的赞美言辞鼓励他继续努力。把嘲讽一类的字眼统统扔掉吧!</span>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ppofppp + 1 精品文章!
liumimi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7:48:53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不信任就是不尊重孩子就你那破锣嗓子,还想当歌星?做梦吧!  别逞能了,你哪会做这个。  这么简单的都不会,看你将来怎么办!  小孩子懂什么,一边玩去。  你怎么知道孩子不行?  “奇奇,你将来想去做什么呀?”爸爸问。  “我要当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奇奇很认真地回答。  一旁的妈妈冷笑一声插话了:“切!你那五门有三门不及格的成绩还想当校长?”  奇奇想起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不禁低下了头。  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世上的事,只要肯努力,就有做到的可能。重要的是,首先你要有这样的理想。  你能想象的到上面的事例中,妈妈的话会怎样打击奇奇的自信心吗?孩子要当大学的校长,跟他现在的成绩有必然的联系吗?理想和现实,肯定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倘若连个理想也没有,又何来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呢?本来应该受到鼓励的孩子,却遭到妈妈的一顿抢白,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用静止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是很不科学的。作为父母,哪怕你了解孩子的性格、能力、天赋,也无法断定孩子将来一定能做什么,一定不能做什么。  与其打击孩子的自信,不如给他一份希望。  你就那么吝啬自己对孩子的信任吗?  通常地,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嘲讽孩子的幼稚。经常对孩子说:“小孩子不懂事,瞎掺和什么?”  二是嘲笑孩子相貌、能力等缺点。如对孩子说:“你个子小,就别做篮球明星的梦了。”  三是打击孩子对未来所萌生的希望。如开头举到的例子。  想想,父母对孩子连这种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还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经常被父母如此“打击”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健康成长?无论什么年龄的孩子,被父母否定未来,都会感到难过、沮丧,严重的,还可能从此消极下去。  如果父母换一种完全相反的态度,结果就会大不相同了。  信任,是一种很巨大的力量,它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潜能,克服重重阻力,到达成功的顶点。获得信任的人,会觉得身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精神上的莫大安慰。  同时,信任也是一种尊重。如果你对孩子说“你当然可以的,妈妈相信你”,那么这就是对他的价值和能力的肯定。虽然他可能还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肯定明白自己是受到了“重视”。而这,往往可以激励孩子为他的目标付诸努力。一旦孩子有了“今后总会有成就”这种希望,他就会产生主动做事情的积极性。  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充满自信,信任的力量正在于让孩子觉得“我能行”。你每天早上总是不忘提醒孩子带这带那,结果他反倒丢三落四。孩子本来有能力自理,你的唠叨却使他失去了自信。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一句话,好与坏,都会成为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话。所以,即使开玩笑,也要避免说具有负面影响的话。</span>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7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JH0509 + 2 + 2 对对对,得好好学习!
zhou_you + 2 很好的文章。
wzh5945 + 5 + 10 好文章,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7:49:30 | 只看该作者
不要侮辱孩子的人格你真的很没用,你到底能做什么啊?  天天都把衣服弄这么脏,看看你,跟个叫花子似的。  你将来就配给人家刷盘子吧!  你是猪吧?  即便是父母,也无权侮辱孩子的人格  “笨得跟猪一样!”   “你简直一点用都没有!”   家长气极的时候这样的话容易脱口而出。孩子是自己的,大人觉得有权骂,而且口不择言,有时故意说恶毒的话来解气。  做父母做到这个份儿上,真得好好反省一下。  孩子再怎么错,也不至于否定和侮辱他的人格。是的,也许孩子还没有人格意识,但是他会为这样的话感到屈辱,会觉得自己的心灵被刺伤了。这样的伤痕也许一留就是一辈子。  孩子做了错事,就事论事已经能够教育他,为何要牵扯到人格尊严上去?难道你骂孩子“跟猪一样笨”,他以后就可以变聪明了?既然对孩子有害无益,又何必说些不中听的话来伤他的心?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孩子虽小,他也是人,有自尊心,希望获得肯定与赞扬,不喜欢被骂。难听的话他未必听不出来。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就表明他是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人格神圣不可侵犯。  别让一句话毁掉了你的孩子  别人侮辱他,取笑他,也许孩子不会当一回事,可是,连自己最依赖的父母都这么骂,他还能对自己有什么信心?  有的孩子生性敏感,哪怕是父母说的玩笑话,也当成了真。父母说一句“你笨得跟猪一样”或“一点用也没有”,他可能就会在心里想:“我真是太笨了,这点事都做不好。”“唉,我怎么这么没用呢?”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父母的话会对孩子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  说“笨得跟猪一样”,就相当于告诉孩子“你已经笨到极点”,暗含有“无药可救”的意思。而“你一点用也没有”这样的话更是把孩子所有的能力都否定了。经常说类似的话,孩子会逐渐地对自己失去信心,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这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机遇的时候,他可能因为不自信,还没开始尝试,就主动退缩了。  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老是被父母这样骂,他会因为人格的伤害而记恨父母。发展下去,可能出现性格缺陷。等他长大了,对自尊与人格的过分敏感,很容易让他发怒而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要是你真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就把这些带侮辱性的字眼从自己的话语里清除干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7:50:54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别把孩子比来比去  你看隔壁的小明,一直都那么听话,你怎么跟人家比啊。  你怎么不学学你姐姐,整天就知道玩啊玩的。  人家的孩子一回家就复习功课,你就知道玩游戏!  你就不能像……  为什么非要把孩子比来比去  明明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打开电视,因为待会有他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正在准备晚餐的妈妈见孩子回来就顾着看电视,有点生气,忍不住数落起来:“你就知道看电视!作业做了没有啊?你看弟弟多听话,一回来就做功课,做完了还帮我出去买东西。你跟他比比,还像个哥哥的样子吗?”“是啊,是啊,什么都是弟弟好,那当初你干吗要生我?”明明生气地喊起来。他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妈妈的孩子,弟弟老是受到表扬,而自己总是挨骂呢?难道自己就真的一无是处,真的这么多余吗?妈妈的话真的很伤他的心。  这只是很多例子中的一个。如果你是一位母亲,你能理解孩子遭到这种数落时的心情吗?  家长们骂孩子的时候,最容易拿孩子同其他的孩子做比较。  “你弟弟比你听话多了。”  “人家怎么能考满分,不是一样在听课吗?”  当孩子被这样骂的时候,他也知道父母说的是事实,无力反驳和辩解,所以往往会感到气馁,对自己丧失信心。尤其是在一个家庭中,当一个孩子被作为另一个孩子的标准时,时间一长,被比下去的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排除在这个家庭之外,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没用的”,甚至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他们很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心理:  “唉,反正我不管做什么都比不上弟弟。”  “看来,我在这个家里完全是多余的,妈妈根本不喜欢我。”  孩子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自卑感会越来越重,会越来越没有斗志和热情。也许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但是因为这种自卑,长大后自暴自弃,一无所成。我们说,父母一句话,影响孩子的一生,并不是危言耸听啊。  孩子犯了错,父母批评可以,但是千万慎用言语,千万不要把一个孩子作为衡量另一个孩子的标准。家长自己也有过童年,难道你们小时候就喜欢听这种话吗?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如果他完全像另外一个孩子,他就不是他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  不管你是父亲还是母亲,不要老是羡慕别的孩子怎么怎么听话,怎么怎么聪明。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性。而这块玉是放出光芒,还是失去光彩,就得看父母如何教育了。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人与人是不一样,哪怕是亲兄弟姐妹,也会存在性格、能力、天赋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你的孩子可能在一个方面比不上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另一个方面却远远强于别人的孩子。而你,发现了孩子比别人强的这个方面了吗?比如,你的孩子虽然爱玩一点,但是天性善良,富有爱心,懂礼貌;也许脑子没那么灵活,但是很上进,很努力,很正直;也许不善于交际,但是很细心,很独立。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而不对他的优点加以赞扬和鼓励呢?  而且,大人眼中的好与坏,是比较主观和简单的。孩子的能力会以很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做父母的可否明白这之间的差别呢?对孩子没有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就下结论,这是非常愚蠢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不公正的。  许多父母都喜欢光凭学习成绩来评价和比较孩子。成绩优异的,给以赞扬和奖励;成绩差点的,不是责骂,就是嘲笑。要知道,成绩往往只能代表智力,而不能证明孩子的品格、性情及其他潜在的能力。它只能当作评价孩子的一项指标而已。如果你的孩子成绩没别的孩子好,你可以对他说:“虽然你现在成绩没他好,但是你很努力,努力了就会取得好成绩。”你的侧重点在鼓励,而不是比较,效果就完全不同了。</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7:51:44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话伤孩子自尊 给我滚!就当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你以为你是谁,你可是我养大的!  妈妈不要你这种不听话的孩子,现在马上给我滚出去!  你简直一无是处!  你很讨厌!  爱你的孩子,首先给他尊严  “养个你这样的孩子,我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你可是我养大的,有本事别让你老子养着你呀!”   ……   父母动怒的时候,往往口无遮拦。因为是对自己的孩子,觉得有资格骂,所以多难听的话都能说出来。有时觉得说得越难听,越能提醒孩子注意。哪里想到,许多话是有严重后果的,绝对不能说出口。上面列出的,可是禁语中的禁语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尊严!如果连自尊也随便被践踏,他还算一个独立的人么?孩子虽小,但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做人的尊严。忽略孩子的基本权利,这样的父母是不合格的。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怎么不能说他?”没错,是你给了孩子生命,给了他生存的保障,但是生他是你自愿的,养他是你的责任。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也不是你的奴隶,你有什么权利剥夺孩子的尊严呢?  静下心来想一下,如果你在父母的辱骂中成长,你会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曾经有过被践踏自尊的痛苦,那么不要再把这种痛苦加在你的孩子身上。  自信、自立的基础是自尊。一个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残缺的,他的内心是自卑的,将来,他如何有信心面对生活和事业?一个从小失去尊严的孩子,长大后会堂堂正正做人,抬起头来走路吗?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像奴隶一样,那么就把自尊还给他!  他是你的孩子,但是你无权伤害  话说回来,孩子犯再大的错,也不必用恶毒和刻薄的言语去责备,好像要一句话置孩子于死地一样。况且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不过是做父母的自己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  “你不想想是谁给你饭吃!”   “给我记着,你是老子养大的!”   听听这话吧,简直就是一种“威胁”。孩子听到,心里会怎么想?也许他还没有关于“自尊”意识,可是这话会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是个累赘,可又无力改变这个现实。这种矛盾的心理会让孩子惶恐和无所适从。这样的情绪压抑得太久,必定会化为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那时,很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了  有些孩子太小,也许就乖乖顺从了父母,但并不表示他认同了父母的话,而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害怕被父母抛弃。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孩子很难健康成长。  事实上,未成年的孩子被父母抚养,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却把它当作是一种负担,当作一种向孩子炫耀和示威的借口。这种行为很可耻!想想,谁不是由自己的父母抚养成人的?  “滚吧,滚吧,滚得越远越好!”   这句话也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一不顺心,就让孩子“滚”。当自己的孩子是什么东西呀?如此简单一个字,你想想,有多少侮辱、蔑视和嘲讽的成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责骂不是太过分了吗?  还有的孩子比较黏人一点,有时喜欢赖着父母。这个时候家长不耐烦了,就会一把推开孩子说:“你知不知道,你很讨厌!”你不愿意陪着孩子玩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来伤害他的自尊心?这会令孩子因为父母厌恶自己而忧虑。他未必知道父母讨厌自己什么,也不懂分析父母只是不喜欢他黏人这个行为,而非讨厌他本人。如果父母不加以解释,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  小孩子往往依靠父母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从父母那里获得关于人和人生的认识,所以父母给予孩子信心和信赖,非常重要。可是父母们却经常说许多贬损和否定的话,而从来意识不到它的伤害和严重后果,这是多么让人担忧啊!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有出息,那就谨慎自己的言辞吧。贬损的话,一句也别说。时刻记住:孩子是你的,但是你无权伤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7:53:12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让孩子把话说完住口!  不用解释了!  不要再说了!  为什么不让孩子把话说完  这里先来看一段资料:  “父母让我们住口,而他们却整天喋喋不休。”  “父母太小瞧我们了,一点也不给我们讲话的机会。”  “为什么让我们闭嘴?我们心里有许多话要说给父母听呀!”  不久前,一所社会咨询机构对两千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住口”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父母说的话之一。  是啊,为什么父母自己老是唠叨不停,而不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把孩子的嘴巴封起来,然后自己说个不停,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决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对意见,刚说了一两句,父母就听不顺耳了,喝令他“住口”。父母老是觉得孩子不懂事,轮不到他们说话。其实,孩子从他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哪怕孩子气一点,也的确可以启发父母,弥补父母的决定或认识的不足。  有时是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凭着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而孩子据理力争地申辩。这时做父母的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一声断喝:“不用解释了!”你能想象的到孩子这个时候有多委屈吗?哪怕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已经造成。法庭审问犯罪嫌疑人还给其申诉的机会呢,怎么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辩解?  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往往是出于这样几种心理:  第一,孩子的话说到自己的痛处,让自己觉得没面子。所谓童言无忌,孩子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什么忌讳。父母不妨抱着轻松的心态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自己也能受到启发。  第二,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的父母属于顽固型,不听解释,不听辩解,老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慢慢习惯了沉默,哪怕是面对冤屈,也缄默不语。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第三,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耐心听孩子说。其实,孩子的思维比大人简单得多,往往能从复杂的事情中看到本质的东西。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  孩子也有话语权,他想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表达。  你会发现,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断话头的孩子,慢慢就变得沉默了,他也就懒得跟父母说话交流了。这是因为父母的“禁令”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说了也是白说。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这对于他的成长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习惯了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会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重负很可能让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你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其实,听孩子把话说完,又能浪费你多少时间?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他看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当然,除了在他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者胆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7:53:51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恐吓威胁孩子是愚蠢的做法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记得曾经见过这样的场面:  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这样的场面看着是很令人心疼的。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这样对孩子不可吗?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心理学上管它叫“基础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还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潜在不安会加剧,易于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极端的举动,比如自杀。到这个时候,父母后悔就太迟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环境,包括身边的和心灵的。  如果不想毁掉孩子,就不要恐吓他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所以,家长不仅不能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孩子不听话时,如果你对他说:“你不听妈妈的话,就让妖怪来捉你!”这的确比费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听话、怎么才算听话容易得多,可是,它产生的后果却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  千万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吓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听老师的课?  所以,易于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话,千万说不得。  孩子的心里有不安的土壤,重则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不幸;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而这,就相当于毁掉了一个好好的孩子</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7:56:08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这个问题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各种类型的人,见识简单或者复杂的事情,他自己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一些麻烦。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把孩子的事都揽过来,应该学会留空间给孩子。  张先生当爸爸许多年了。别人提到他上初中的儿子总是赞不绝口。但是他自认为,孩子的成长,自己其实并没有费太多的心,因为很多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处理了。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很少主动替孩子做什么。孩子摔倒了,他只是不慌不忙地说:“自己爬起来。”孩子玩玩具拼图,怎么也拼不好,他在一边稍加指点,然后告诉孩子:“爸爸可不帮你,你能拼好的。”在他认为儿子能够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从不主动帮忙。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对他说:“爸爸,我们老师说要组织一次野炊活动,可是经费得自己想办法,不能向家里要。可是我到哪里去挣钱呢?”做父亲的说:“自己的问题可要自己解决。爸爸只能提个建议,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挣钱。”后来,儿子就和几个同学约好,替报社卖报纸,辛苦了一个周末,也挣了不少钱。孩子也慢慢被调教出来了,遇事不再找父母,而是先自己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才要求父母帮忙。事实也证明,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是可以自己去解决很多问题的。  张先生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借鉴。父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适时放手,培养的是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家长应该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当你意识到孩子完全能够应付他遇到的问题时,就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好了。父母可以充当顾问,但是最好“袖手旁观”。  孩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判断、决定、行动,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锻炼。父母也能够从孩子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看出孩子各方面的素质,也好在今后实施相应的教育。对孩子说“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也是在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处理,不能依赖他人。而且你做了什么事,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让孩子明白这些,对于他将来的独立非常重要。  孩子可以解决的事父母不要插手父母们总是以为爱孩子,就等于事事要替孩子去做,不让他操半点心。不仅将孩子生活打理妥帖,而且孩子一遇到什么问题,就主动替孩子做了。孩子未必就乐意让父母这样一手操办。因为往往父母还没有了解真相和实情,就自以为是地替孩子做了决定,结果将事情弄得更糟糕。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有时遇到的问题是不需要大人的干预。比如和朋友闹了点矛盾,比如老师给他布置了课外实践的任务。这些问题他自己能够解决,父母就不要都替他做了。  有些父母缺乏耐性。比如孩子在家里做一件老师要求做的模型,一些细致的活他做起来显得很笨拙,或者整个地就慢吞吞的。这时家长就看不过眼了,赶紧替孩子帮忙。孩子都不急,你急什么呢?他做他的模型,你做你的事,为什么要操这么多无用的心?孩子实在碰到困难,他会来找你的。再说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事慢一点,笨拙一点,都是很很正常的,不要对他高要求。  还有的母亲总觉得孩子太小。所以,有时过于心疼,宁愿自己为孩子都做了。孩子:“妈妈,我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妈妈:“这可是你自己的事呀,自己缝上去。”孩子:“我不会呀……”妈妈:“妈妈先教你,然后你自己缝,好吗?”这样的妈妈才是聪明的妈妈。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也给了孩子锻炼自我的机会。  家长在一边指导,教给孩子的只是方法和技巧,具体的实践,必须让他自己去做。这样孩子才能学到真本事。</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7:57:37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我们吃进嘴里的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感激那些让我们有米吃的人。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才对,你看,正是他们每天辛苦劳动,我们才能住上美丽的房子呀。  父母和孩子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看到这个题目,也许做父母的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啊,我们都是靠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来获取报酬,为什么要对别人心存感激?我自己挣钱养活我自己,难道还要对别人说谢谢?听起来,的确有道理。但是,事实真的那么简单吗?谁能说自己活在世上,不需要他人呢?我们时刻都不能脱离了他人而生存。哪怕你整天一个人待着,你住的房子,你吃的米,你穿的衣服,你用的家具等等,哪一样不是由别人提供给你的?是的,你为使用这些东西而支付了报酬,但是,请想一想,假如它们不被制造出来,你即便有钱也买不来呀。  每个人的生活都渗透了他人的劳动,这一点无庸置疑。而我们,正是要对这样的劳动表示出我们的感激与敬佩。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的心底才会产生爱,才会对于我们享受到的一切予以尊重和珍惜,才能体会到幸福的来之不易,才会明白,之所以有好的生活,正是拜许多人所赐。没有爱的世界是可怕的。  无视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可耻的。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心存感激,才会心中有爱,心中有爱,才会真诚地去关心别人。而社会的和平、美好恰恰需要每个人都付出一点自己的爱心。父母必须把这样的思想传达给孩子。美好的品德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当然了,父母要求孩子如此,他们自己首先得有这样的认识。  如果你的孩子嘲笑那些灰头土脸的建筑工人,请你一定要对他说:“孩子,我们应该感激他们才对。”品格的教育一样很重要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兴趣等方面,家长很重视,也花了不少心思。品格的教育却成了一个缺口。这种无形的东西最重要,却往往被忽略了。父母关心最多的,是孩子考试得了多少分,有些什么特长,能做什么事情,至于他是否正直,是否善良,是否自私,是否虚伪,是否有一颗爱心,都无所谓。大人总觉得这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不实在,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也用不到。  一个人的人品与才能,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才能,而忽视他的品格培养,将来孩子由着性子,乱用才能,那一定会闯出祸来。拥有爱心,是良好品格的一个方面。爱是很神奇的一种情感,它能够衍生出许多美好的事物和现象,能够让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当一个社会遍布着爱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无边的幸福与快乐。  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不失时机地将良好的品格传递给孩子。这往往也取决于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来说,什么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所以,如果你想教育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老师说过,歌德的书跟砖头一样厚!</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7:59:52 | 只看该作者
先贴到这,看看反应再说了。文章有些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7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44 , Processed in 0.17753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