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simbach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做个不骂孩子的妈妈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8:24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孩子,我们想跟你商量件事这件事爸爸妈妈想听听你的意思。孩子,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咱们商量一下看怎么解决好。  孩子也是家庭的重要一员“你们为什么都不问问我愿意不愿意?”当娟子听说要把自己送到外婆家寄养一年的时候,大哭着质问爸爸妈妈。“大人决定的事,还要问你同不同意?”爸爸非常生气。“是啊,孩子,这事也由不得你,我和你爸爸明年会很忙,没有时间照顾你。”妈妈也发话了。“可我也是这个家的人,为什么你们决定之前都不跟我说一声?”娟子还是觉得很委屈。“好了,这事已定了。以后再有什么事,我们都先跟你商量好吗?”妈妈打圆场了。娟子也没办法,只得听从了父母的安排。不知道这位妈妈说话是否算数,是否等到真有下次的时候,又把孩子完全撇在一边。  一个家庭,除了父母,还有孩子。可是,父母往往把孩子排斥在外,尤其是决定一些重要的事情时。他们总是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也不懂。没错,生活中纯粹的大人之间的事可以暂时不让孩子知道,可是还有很多事是完全应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的,尤其是大人做出关于孩子的某项决定时。不要以为孩子是你的,你就可以随便对他做出决定。他年龄虽小,总归是一个人,他有权知道关于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只要是家庭的成员,都有权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与决定。它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哪怕是婴幼儿,你们讨论某件事的时候,也可以让他待在一边,就算是个形式也非常重要。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孩子,就更不可忽视他在家中的地位了。  孩子和父母在家庭里地位是平等的,都一样地重要。举个例子。好不容易有个假期了,父母商量着去哪儿玩好。这个时候请叫上你的孩子吧:“来,孩子,咱们商量一下该去哪儿玩好。”相信受到这样的“邀请”,孩子会非常开心。他在家中的地位得到了体现,他从父母的重视中感受到了一份尊重,也不再觉得父母高高在上,反而有种亲近感。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比如家里经济紧张了,需要商量如何节约开支;比如要添置一样家具,需要商量买什么式样和价位的;比如想在家里搞个小聚会,商量怎么办才有创意……这些事情完全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让他也贡献一份“才智”。别说,有的孩子还真能贡献出一个大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好点子来呢。哪怕他真的说不出有价值的建议,这种讨论本身,对家庭、对孩子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会受到孩子的尊重。时常被家长请去商量某件事情的孩子,到了他要做一项决定的时候,也会主动地去跟父母商量,而不是一意孤行。时刻记得,孩子是家庭重要的一分子。许多事情,要和孩子商量着办。学会与孩子商量,是两代人沟通的好方法人和人之间,如果互相不沟通,不交流,是无法相互了解的。而不了解,就会产生隔膜与误会。父母与孩子也是如此。  代沟问题一直是令孩子与父母都深感头疼的问题。两代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一条无法逾越的沟壑?固然有时代观念的影响,但是也往往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造成的。父母有父母的一套价值观念,孩子有孩子的一套价值观念,而且互相不了解,如何能不产生冲突和矛盾呢?及时而有效的交流,是避免两代人产生代沟的有效方法。而实现两代人的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时常与孩子商量。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某件事,大人和孩子各自的观点都被摆出来讨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不断修正个人的偏见,最后达成共识。孩子得到了大人的尊重,大人也了解了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长此以往,父母与子女就会了解得越来越多,而且能够互相约束,剔除不和谐的成分,逐渐形成一致的看法。就算不能达到亲密无间的地步,至少两代人都学会了互相谅解、宽容、认同和尊重,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还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对,那么就先想想自己是否理解和尊重了孩子吧。</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8:40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父母应该这样说的话孩子拿回了成绩单,你的眼光不要只盯着他考得不好的科目,还要看他考得优秀的科目。把“数学考得这么差,还有脸回来见我”这样的数落改为“语文考得不错嘛,数学得加把劲哦”,应该不会太难吧。当他本以为要挨骂的时候,你给他称赞与鼓励,孩子会为你的理解而感到惊喜,为不让你失望而加倍努力。不能妥协于孩子的撒泼耍赖您不应该说:好吧,别哭了,改天妈妈给你买。  您应这样说:你这个要求很过分,妈妈不能答应你。  您不应该说:今天不行,明天好吗?  您应这样说:等你用得着的时候,再买不迟。  孩子撒泼耍赖时,不要随便满足他  也许你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形:  商店里,卖玩具的柜台前,小孩子看上了某个玩具,说他的小伙伴们都有,缠着妈妈要买。妈妈好言哄他:“这个玩具不好,我们去别的地方买。”或者说:“今天妈妈没带够钱,明天再来买好吗?”孩子不依不饶的,非要买。妈妈这时来气了:“今天说不买就不买,跟我回家去!”好了,孩子倔脾气上来了,哇哇大哭起来,甚至赖在地上,乱踢乱闹,死活不肯起来。最后,妈妈实在没办法了,为了哄住孩子,只得把玩具买下来。  没错,孩子是暂时给哄住了。但是下次呢?  尝到了“甜头”的孩子,找到了对付家长的最有效的“武器”,他在下次还会继续使用,甚至会使用得登峰造极。孩子学会了耍这种小聪明,他的要求会越来越离谱,那时,家长更拿他没有办法了。所以,要在一开始,就让他知道:无理的要求,即便是撒泼耍赖也不能得到满足。  不要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有的孩子好哄一些,爸爸妈妈说一句“回头再说”“过几天再买”,就立即破涕为笑。他们相信父母不会骗自己,期待过几天,玩具就真的给买回来了。事实上,父母也不过是为了暂时摆脱尴尬局面,向孩子扯了个谎,开了一张不兑现的“空头支票”。  可是,在孩子心里,父母的话是值得信赖的,他对这个承诺充满了期待。倘若父母真的不兑现,可以想见,他会是多么难过和气愤。父母在他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也许会瞬间坍塌。这种欺骗的“战术”,除了伤孩子的心、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还有什么好处呢?况且,这种手段也只能糊弄孩子一两次罢了。  同时,还应注意,父母以“回头再说”这样的话回避与孩子的对立,想借时间让孩子忘记自己说的话,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不与孩子产生矛盾的目的,这么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父母敷衍了事,不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孩子也没有思考的机会。  给孩子一个拒绝他的理由  孩子虽小,但也不是不可理喻的。在他无理取闹的时候给他一个可以相信的理由,他会听进去的。  对于脾气实在很倔的孩子,家长大可把他带到一个人少的地方,给他时间,让他闹够闹累了,再郑重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一般来说,孩子都是懂道理的,只要父母给的理由充足、有说服力,他肯定会乖乖听话。比如,孩子耍赖皮,硬是要买玩具,你可以告诉他:“这个玩具太贵了,我们回去和爸爸商量一下,再来一起买,好吗?”或者说:“这个玩具要等你大一点才可以玩,明年你过生日的时候买给你。”在充分说明理由的同时,也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个玩具不适合你玩,咱们去买小人书看怎么样?”  总之,你得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同意的事,总是有其道理的,而不是刻意跟他过不去。  小贴士  如何增强孩子的满足感  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与等待实现的心理过程是成正比的。梦寐以求而终于得到时的喜悦,和想要的当时就得到时的喜悦,是有天壤之别的。给孩子买玩具也一样。当他想要火车、布娃娃时,父母立即答应,孩子获得满足的程度就会降低,也不会产生视如珍宝的惜物之情。同时,也难以培养“忍耐”这种十分重要的素质。</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9:00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严厉管教孩子要说明理由您不应该说:说了不能去,就是不能去,没有为什么。  您应这样说:不是妈妈偏不让你去,是因为那个地方正在装修,太危险了。  您不应该说:这件事你就得听我的,问那么多做什么!  您应这样说:你还太小,不明白这些原因,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妈妈为什么这么做了。  强词夺理没有说服力  “大人说的话你还敢不听?”  “妈的话你也不听吗?”  “我是你老子,我说怎样就怎样!”  不少家长还不知道或不习惯以平等的身份说服孩子。孩子反驳或辩解几句,大人、父母的身份就被当作一种打压孩子的王牌。这是典型的强词夺理。以看似权威的身份来威压孩子。  没错,这一手段很见效。孩子什么也不说,乖乖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了。那也不过是他无力反驳和反抗而已,并未心悦诚服。他仍会在内心里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多了一份对这种“霸道”的反感。  向来强词夺理都是不能服人的。好比两个人吵架,往往理亏的人叫声最高,希望借声势压人。父母在说服不了孩子的时候,以权威身份来压服孩子,实际就表明自己已经到了“理屈词穷”的境地。稍微懂事一点的孩子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可不要把他们当傻瓜。  何况孩子天生就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强制他做什么,他越不愿意做。你越是不讲道理,他越不会信服你。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不管你要求做什么,他都想和你对着干。  再说了,孩子又不是无赖。你跟他讲道理,他不会不听。能说服他,他一定会乖乖地听你的话。比如孩子提出某个要求,而你又有难言之隐,大可不必沉下脸来呵斥“不行就是不行”,只要说一句“你还小,不明白这些原因,等你长大一点,妈妈再告诉你”,孩子自然就能理解。如果他仍然对那个要求恋恋不舍,你也可以提出新的主意,转移他的注意力。  聪明的家长会让孩子心服口服,相信你也不希望给孩子一个蛮横无理的印象。  不要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  父母强词夺理,以个人威严来压服孩子,还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后果。有的孩子天性软弱一点,平时惧怕父母。所以父母说什么都乖乖听从,而自己从不考虑对错好坏。  “妈妈的话你也不听吗?”这样的话,就是说“妈妈的话必须绝对服从,没有道理可讲”,暗含的意思是“除了听我的,不要再想这想那”。好吧,有的孩子就真的惟父母之命是从,为了不惹父母发怒,就一切照办。  父母可以用这种手段把孩子培养为“听话的孩子”,但同时也是培养了一个没有主见、没有判断能力,甚至唯唯诺诺的人。  面对父母的这种不讲道理,孩子有时会忍不住加以反驳,因为他有他的想法。这是好事。父母明智的做法是认真听听孩子的意见,给予适当的评价,然后再耐心地讲明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理由加以对比,能领悟到一些是非对错,这是非常重要的。  何况,父母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处境。有时也许是误会了孩子,一句“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话,会特别伤孩子的心。因为他不仅得不到理解,而且还被强迫遵从父母的意思</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9:16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指出孩子的错误要心平气和您不应该说:叫你不要到处乱扔垃圾,你长耳朵没有!  您应这样说:孩子,要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把垃圾到处扔,那我们生活的地方会多么脏啊。您不应该说:那些东西家里又不是没有,你还去跟小孩子抢,丢不丢脸啊。  您应这样说:跟别人借来玩一下可以,但是不可以去抢呀。  孩子犯错误是件很平常的事  先来看一个例子。  孩子在院子里踢球,一不小心,球被踢飞了,砸到窗户上,玻璃全碎了。这时正在做家务的妈妈火冒三丈:“早就说了叫你不要在院子里踢球,你就是不长耳朵,现在也不长眼睛,以后你再在院子里踢球,看我怎么揍你。”本来准备向妈妈道歉的孩子,被妈妈这么一顿数落,觉得挺委屈的,也对妈妈感到失望。从此后,不论妈妈说什么,他根本听都不听了,更别说放在心上。这就是失败的教育。  在生活中,谁不犯错呢?大人难免,何况孩子。而且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规矩,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该的。他们有时候犯错误甚至都是无心的。很多时候,是大人夸大了孩子的错误,把不严重的事弄得非常严重,自己生不必要的气不说,还让孩子无辜地受责骂。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把孩子犯错误当平常事来对待,对他们犯错误表示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孩子因犯错误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让自己对孩子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指出孩子的错误要心平气和  过分的或者不问缘由的指责,会使孩子畏畏缩缩,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乖僻的性情。想想,犯了错的孩子,他内心里本来就很害怕,担心挨骂、挨打,有时可能不是他故意的,想对父母解释,而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数落,他在对父母产生恐惧感的同时,还会感到失望,觉得父母并不理解和宽容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只会越来越疏远。  父母的责任就是在孩子犯错误时,及时给予提醒,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家长自己首先要冷静。所以不论有多气,都必须压住怒火,先弄明白整件事的经过,了解孩子是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犯错,错到了什么程度;然后再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他怎么不对了,应该怎么改正。  就像开头举的例子,孩子踢球打碎玻璃,完全是因为不小心,并不是他故意要这么做的。就算砸碎了玻璃,也不用对孩子侮辱加威胁的。  如果妈妈能平心静气地对孩子说:“院子不是踢球的地方,妈妈以前就告诉过你的,你看,现在砸到玻璃事小,要是砸到人了,多危险呀。以后要到球场去踢球,记得要注意自己和别人的安全。这话妈妈只说一遍,你要记住哦。”那么孩子不仅能知道怎么错了,还会把妈妈的教导记在心上,以后也不会再犯了。</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9:31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告诉孩子:你可以失败您不应该说:这次期末考试你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别想上学了。  您应这样说:孩子,放松些,考试考得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尽了力。  您不应该说:儿子,明天的比赛一定要拿第一!  您应这样说:孩子,勇敢一点,失败了也没关系,不就是一次比赛嘛。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成绩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队呀。一到考试的时候,更是比孩子还着急,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许失败。  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对孩子有害无益。  没有谁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  孩子只是孩子,他没有生活的阅历与应验,他还处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阶段。他有权利失败。  哪个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那么,也请宽容孩子吧,把失败的权利还给他们。允许孩子失败,就等于是给了他锻炼自己意志力的机会,也给了他增加自己阅历的机会。  其实,在生活中,让孩子适当地承受一些失败是很必要的。作为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失败的可能,失败并不可耻,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不敢面对,不去改正不足。  父母要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父母不允许孩子失败,往往是只看到了失败的一个方面,把它看成是丢脸的事,却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  父母应该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孩子失败了,但是他获得了“痛苦的体验”,将来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时,他也有了挑战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慢慢成熟的过程。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  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脆弱的心理会渐渐定型,有一天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时,会惊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缺少了磨练,想取得永久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做一些事情,在失败的磨砺中,锻炼出胆量,摸索出经验。  有时,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成功的几率很小,也要让他做做看。  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生活中,父母常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时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这样失败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想到,给孩子“不许失败”的压力,孩子的心理负担会更重,情绪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但不能够从失败的状态中走出来,甚至更糟。  运动心理专家有这样一个发现:在重要比赛时刻,如果一味地给运动员施加压力,不但不能鼓舞士气,反而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水平。但是,如果将很重要的目标简单化,淡化比赛的紧张情绪,那么运动员就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很容易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同理,在关键时刻,我们也应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  孩子考试或比赛之前,不要催着孩子去学习,可以允许他们适当看看电视,跟别的孩子玩耍。也可以带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跟孩子聊聊天,表现出对考试成绩或比赛结果不在乎的态度。尽量让他们脱离紧张的气氛,调整好状态。父母的这种态度会让孩子心里轻松起来,并大受鼓舞。压力释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发挥出来。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失败,也跟父母施加了太大压力有关。  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不应劈头盖脸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是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勇敢、聪明的人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这其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效应: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那么,请你也给孩子这份信任吧。</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9:47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不好回答的问题也要有交代您不应该说:小孩子不需要懂这些!  您应这样说:孩子,这个问题很复杂,等你长大一点了,妈妈再告诉你。  您不应该说:告诉你了你也不明白,一边玩去。  您应这样说:这个问题妈妈也说不好,等明天弄清楚了再告诉你好吗?  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做父母的可以想想这个问题:  如果在一个咨询台询问一件什么事,但是对方只是随便敷衍几句来搪塞你,你会是什么心情?如果每次都碰到这样的事呢?你又会怎么想?  估计你除了气愤,多碰壁几次后,再也不会去咨询什么事了。  那么,由己及人,也来想想孩子们吧。  孩子天生好奇心强,有时他们也没有途径去满足好奇心,便只好拿不明白的事去问父母。而父母们往往觉得他们只是在没事找事,问的问题实在多而无聊,甚至可笑。有时,大人又因为工作忙或者孩子的问题实在难以回答,便应付说“现在忙,过一会再说”或者“你自己想吧”。有时大人实在恼了,没好气地说:“你问我,我问谁去?”  这样的态度,首先,会严重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如果经常这样,孩子会逐渐变得对身边的事物失去兴趣,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大脑会趋向于迟钝。其次,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因为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就不关心自己。  奉劝家长,要“孩子优先”。无论多忙,无论孩子的问题多么可笑,多么难以回答,都要认真地对待。这样,不仅使孩子的求知好奇心自然地得到发展,也能确立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协调关系的基础。  无论如何,要给孩子一个答复  孩子的心理没有那么复杂,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来,却让父母难以回答。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有的家长正在烦心,孩子一问,便没好气地说:“小孩子问那么多干什么,玩你的去!”或者说:“这不是你要知道的事!”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态度。毕竟,大人之间的纠葛,跟孩子说了无益,何况还讲不明白。  但是,一定非要用这样的话来把孩子的问题顶回去不可吗?就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  有的孩子天性敏感,内心脆弱,好不容易有了兴趣问问父母,却碰了一鼻子灰,他的心里该是多么难受。而且很可能在潜意识中害怕再次受到伤害,而再也不问父母问题,甚至疏远父母。这样的次数多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不断淡化,交流与沟通的和谐关系被破坏。长久下去,孩子的心只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接纳孩子以及他的问题。即便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要对其提问表示出关心,并明白地告诉他,“你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或者“这个问题太复杂了,等明天妈妈弄清楚了,再告诉你好吗?”当然了,你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敷衍孩子。  也许孩子提问并不一定就是要一个准确的答案。他们的快乐有时在提问这个过程,而不是答案本身。所以,父母对孩子提问有个交代,孩子心理上就获得了被接纳被重视的满足感,他的好奇心及对父母的信赖会慢慢地发展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千万不要随便乱说,胡诌一个答案。尤其是一些涉及科学知识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弄清楚了再告诉孩子。</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30:03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如何鼓励孩子学习您不应该说:学习是第一位的,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您应这样说:要努力学习,但是也要注意身体。  您不应该说:题目再难,只要多花时间,就一定能解出来的。  您应这样说:用功学习是好事,不过要量力而行,别让自己太累。  学习、玩、健康,对孩子来说都一样重要  有个朋友,谈到他的父亲,总是感叹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其实说起来也不过是一件平常的小事。  他父亲平时工作繁忙,根本没时间管他。有一次父亲偶尔闲下来了,跟他谈话,末了说了这么一句话:“我都没怎么管你,一来我忙,二来我看你也很努力,功课不错。不过呢,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别搞垮了身体。”  这个朋友当时正上高一,成绩中上,平时玩得特别疯。父亲这一句话,让他心里觉得愧疚不已,但是又让他感受到了一种绝对的信任。他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辜负父亲的信任和关心。事实上,他后来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一句话感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并不是天方夜谈。很多孩子的人生,也许就因为父母的一句话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  学习的问题,一直是父母和孩子的心头结。父母眼里只有成绩,孩子老是担心成绩差遭父母骂。父母要孩子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而孩子除了学习,还要玩乐。  孩子们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赶快写作业去!”学习真的就重要到那种地步,宁愿以孩子的健康和快乐去换取吗?  每个大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应该能够理解孩子好玩的天性。  对于孩子来说,玩乐和健康跟学习是一样重要的。有健康的身体,有玩乐的轻松,才有精力把学习搞好。健康是资本,玩乐是放松。家长必须明白这一点。不要随便地就呵斥孩子“你给我学习去”。  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  既然家长是要鼓励孩子学习,那么肯定是不希望孩子讨厌学习。  但是想一想,孩子如果每天回家都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去吧!”心里该是多么厌烦!他会觉得父母除了关心学习,根本不在乎他本人。这个时候,他对学习哪里会有好感呢?  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认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学习,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太劳累,不要太强迫自己。孩子听了父母这么说,感受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他心里觉得温暖。同时,学习带给他的压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鼓励孩子学习也要因人而异  当然,鼓励孩子学习,也并不是光一个理儿就行得通,还得就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孩子特别贪玩、调皮,父母就要因势利导。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对他说:“歇一会儿,去做功课吧,做完了功课,可以玩得更开心了。”  有的孩子内向,或者成绩不好,每天一回家就只顾着埋头苦读,父母就必须想办法让他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带他出去玩,让他减轻学习带来的心理上的负担。孩子做完了功课,你可以对他说:“现在功课做完了,你可以出去玩会儿,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样明天才有精神学习新的功课呀。”或者说:“学习是很重要,但是不用这么拼命,咱们不急,一点点来。该玩儿玩,该学学。要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先了解清楚孩子的性情,再来对症下药吧!</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30:22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将命令改成建议您不应该说:去,帮妈妈把碗刷了,你反正没事。  您应这样说:孩子,妈妈现在有点忙,你能不能帮妈妈把碗刷了。  您不应该说:还不赶快去学习,还看什么电视!  您应这样说:好了,动画片看完了,你不打算去学习一会么?  您不应该说:我都说了不许看电视,你怎么不听呢?  您应这样说:爸爸在休息,看电视会打扰他的,你先看会书好吗?  命令的口气会养成孩子怯懦的性格  想想,谁能忍受一个人老是对自己颐指气使,动不动就要求你给我这样、你给我那样?做父母的也不喜欢有个人成天这么对自己吧?  命令是一种单方面的交流,只顾及自己,而不考虑别人。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是孩子的家长,我有权命令他。”这就是一种完全不替孩子着想的观念。孩子只是个孩子,并不是奴仆,他跟父母是平等的关系。他也同样是一个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如果父母指望在对孩子的命令与呵斥中建立自己的威信,那他就等着尝失败的苦果好了。  没错,很多孩子对家长惟命是从,但是他内心里就一定接纳了这样的命令吗?他不过是无力反抗而已,等到这种情绪在心里积淀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就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这是第一个不容忽视的。  一个生长在专制的家庭中,长期听着父母的训斥“你给我听着”“你给我去……”的孩子,他心中就可能形成一种对强者惟命是从的习惯,养成怯懦的性格。这是第二个不容忽视的。  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没有孩子是喜欢听着命令长大的。  建议的口气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父母平时对孩子说话时,往往会说成“你要给我……”的命令型。这样的命令,并未考虑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或反感。  如果把这样的命令改为“你能不能……”“你试着……如何”这样建议的话语,会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个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在跟自己商量,在征求自己的意见,他首先会觉得自己是受了重视。在心理上,他更容易接纳父母的要求。同时,他也会随着父母的引导,郑重思考要做的事,做出决断,并考虑该如何做,这对他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有意识地提出选择项,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比如,孩子在家里无事可做,千万不要动气命令他:“马上给我看书去!”而应该问他:“你不打算去看会书吗?”孩子会自己去考虑是要听父母的,还是该干别的。总之,他会慎重对待家长的话,而不是产生反感。</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31:15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都是孩子的错吗先来看看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子,有一天偷了爸爸钱包里的钱出去买东西吃,被爸爸发现了。爸爸把他叫到跟前,命令他跪下,气冲冲地说:“这么小就开始偷东西,长大还得了。偷东西是犯罪,你知道不知道?这次的事爸爸不能饶你,你给我站到院子里去,站一个小时!”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院子里寒气逼人。小孩子在院子里站了不一会儿,就开始哆嗦起来。爸爸看着孩子的可怜样儿,突然意识到,孩子犯这样的错,根本原因不在他,而是自己平时就没有好好关心、教育过孩子。这时,他也站到儿子身边,对儿子说:“孩子,偷钱是你的错,但是把你教育成偷钱的孩子,是我的错。我更应该受惩罚。爸爸罚自己站一个小时,你只要站半个小时。”父亲的认真和惩罚分明,打动了孩子的心。此后,孩子再也没犯过同样的错。  大人往往有一个不好的毛病,就是只要孩子犯了错,就光顾着训斥、责骂,认为全是孩子不好、不听话,而很少静下心来想想:孩子犯错,自己有没有责任?  倘若孩子能自己成长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还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做什么?很多时候孩子犯错也是父母自己忽略了对孩子的引导,或教育方法不对。  做父母的,要善于从孩子的问题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让他也学会客观考虑自身行为。一个人只有能客观对待自己时,才能主动考虑改变自己的行动。  家长有错,也必须道歉  一直以来,做父母的都有一种观念,认为在孩子面前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即便是自己真的错了,也加以掩饰或搪塞,认为承认错误,会失去做父母的威信。  父母是孩子的表率,那为什么不在孩子面前光明磊落?为什么不以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人无完人,谁都可能犯错,但是重要的是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并且知错必改?  大人在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时,更重要的是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无论谁犯了错误都应自己去承担责任  所以,孩子错了,父母首先要弄明白孩子犯了错,是不是自己的责任。倘若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那么就应向孩子坦言,并且道歉,然后再来说孩子的错。这样做,不仅取得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而且家长的言传身教也让孩子明白:一个人犯了错误没关系,重要的是敢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再回头看看前面那个例子,如果做爸爸的只惩罚儿子,而看不到自己的失职,将会是什么后果?儿子有可能在心里怨恨爸爸,从此再不学好。这样的教育实在是失败得彻底了。</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31:39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赞扬孩子不要太过您不应该说:嗯,真不错,你的画赶上大师的水平了。  您应这样说:这朵花画得很逼真,蛮好看的。  您不应该说:你今天好乖呀。  您应这样说:你今天把房间收拾得真干净,谢谢你,孩子。  赞扬也要适度  “写得真好,孩子,你简直就是个小诗人!”  我们经常听家长这样称赞孩子。  在大人的意识里,表扬孩子,会使孩子开心,可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因为这种赞美而更听话。  事实是这样的吗?  没错,我们现在提倡多表扬孩子,但是多少父母注意到正确的表扬方法?对孩子,并不是事事都要赞扬,也并不是赞扬越多越好。称赞不当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紧张的情绪和恶劣的行为。  有的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你好乖啊!”  可是孩子有时觉得他心目中的自己并不那么乖,这样夸他反而让他心里有压力,因而对父母的称赞产生了反感。所以,他得到的赞扬越多,为了表现“真正的他”,就可能有越恶劣的行为。心理学家H·G·吉诺特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受到过分表扬,觉得自己不值得表扬,反而感到不安”。  做父母的,可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就是那么好哄骗的,你说的话几分真几分假,孩子心里也有数呢。赞扬太过,他会觉得父母没有诚心,很虚假。时间长了,他很可能根本不把这些称赞的话放在眼里,也会对父母产生心理上的反感和排斥。  另外,过分的赞扬会显得很抽象,孩子听了,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得到的肯定。  所以,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刚刚诚心诚意地表扬了孩子,他就又开始不听话,故意弄些恶作剧;或者,你表扬了他,他根本理也不理。  称赞孩子的原则  作为父母,应该明白:赞扬跟药品青霉素一样,不是拿起来就能用的。必须遵守使用的量和度,并注意可能产生的过敏性反应。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赞扬孩子应就他的努力或成绩而说,不要涉及到他的个人品格。  举个简单的例子:  周末的时候,孩子把家里打扫收拾了一番。妈妈看了,只需要对他说:“家里今天可真干净,看着叫人心里舒服。谢谢你,孩子!”就可以了。  像其他什么“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今天真是乖呀!”这样的话,就不必当面对孩子讲出来了。  说起来,孩子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他内心里也十分地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至于自己是否“了不起”、是否“乖”,他也许根本没想过。父母的赞扬只需中肯就行,孩子也能在这样适度的称赞中自行演绎出他的品格,不需要父母来给予某种肯定。  过分赞扬可能娇惯孩子  难以想象,一个在生活中听惯了好话的孩子,将来对自己会有清醒的认识吗?长大了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或意见吗?  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受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整天泡在甜言蜜语里。  适度适时的赞扬,对于鼓励孩子,帮他们建立自信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过度、过分的赞扬,往往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总是做得很好。于是他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做的事。将来也未必能经受挫折和批评。  要记住,赞扬,只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也许只要那么一点点就够了。</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02 , Processed in 0.12634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