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simbach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做个不骂孩子的妈妈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5:33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勇敢一点勇敢一点,你能唱得很好的!勇敢地说出来,你的看法很不错!  你给了孩子勇气吗?你是否在孩子跌倒时让他学会自己站起来?你是否在孩子有新想法时给他机会去“冒险”?你是否常常对孩子说“勇敢一点”?  父母常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胆小怕事,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胆量是慢慢锻炼出来的。而父母,正是培养他们的好“老师”啊。  有的孩子胆小,怕黑,也怕自己一个人待在家里。要是恰好父母有什么事要出去,必须留孩子一人在家,孩子死也不肯一个人待着。没有办法,父母只好说:“这么害怕呀,那算了,你跟着我们吧!”要知道,一个人对于黑暗的恐惧很可能是会持续一辈子的,并不一定成人之后就能消除。所以,你的孩子要是这样,就应该慢慢让他适应黑暗,而不是逃避。  还有的时候,孩子有一些新想法。比如,本来一直是家长送他上学的,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说以后不要家长送了,愿意自己一个人去。这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还让父母送,会让同学们笑话;也可能是因为他体谅父母,怕他们太辛苦,总之这个想法对他来说,是个不错的改变。可是父母能够理解吗?他们也许立即表示反对:“不行!你一个人不安全!”孩子自己已经有胆量去尝试他能做的事了,为什么父母不对他的勇气给予鼓励?  实际上,你把一些要注意的事项,如过马路要看看红绿灯,注意车辆,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等等,都告诉他,孩子的表现不会让你失望的。也有的孩子天生聪明,他们善于思考,脑子里老有一些奇怪的想法。也许有一天他产生了打破常规的想法,比如他用报纸做了一顶古怪的帽子,想戴出去给小朋友“欣赏”,可是又怕给人家笑话。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也来打击他的积极性,说出“这个帽子这么难看!”、“别人肯定会取笑你的!”这样的话来。不如给他打打气:“勇敢一点嘛,小朋友也许会抢着戴呢。”要知道,这是孩子创造力的体现,他有这样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勇气,为什么不支持呢?  勇敢不等于冒险生活中,孩子因为第一次做某事,或接触某件东西,很可能产生畏惧感,在应该给予“勇敢一点”这样的鼓励时,家长不能吝啬这几个字。可是,家长也必须明白,鼓励孩子勇敢并不等于是让他去冒险。孩子跟别的小朋友闹了矛盾,厮打了起来,你不去劝架,反而鼓励他说:“别怕,勇敢一点,你打得过他的。”这就是在怂恿他使用暴力了,是万万不可的。勇敢必须是正当的行为。做父母的怎么能给孩子做坏事的勇气呢?这迟早要害了他。  对于一些冒险的尝试,比如游泳,在之前也先告诉孩子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并且大人要从旁指导。不赞成无意义的冒险,比如孩子说他要爬到一棵大树的树顶上,这样的勇敢不是勇敢,而是逞能了。这一点必须让孩子明白。除了行为上的勇敢,还有心理上的勇敢。比如勇敢地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勇敢地对待自己的过错。这更需要父母的悉心指导。早知如此,我就逃学了。</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5:50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你自己选择你喜欢什么,自己选吧。  爸爸不干涉你的选择,但是你自己要慎重。  你自己选,妈妈当参考。  你来决定这件事。  选择是一种能力  许多的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从生活到学习,甚至到将来的人生方向、婚姻家庭,都要去干涉,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却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传统。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面临无数的选择。可是怎样去做一个决断,怎样做出最好的选择,需要逐渐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选择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做出一项正确的抉择,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一切因素:有利的、不利的、眼前的、长远的。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眼光、智慧、魄力与胆量。一个事事都由父母拿主意的孩子,长大后会有这样的能力吗?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太多的父母习惯于把“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为孩子“规划”生活和学习。不是逼着孩子练钢琴,就是命令孩子学美术,不准这样,必须那样,根本不去管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说得严重点,这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天赋,毁坏孩子的前途。可是家长们往往早早地就为自己的英明决断而沾沾自喜,以为给孩子选了一条将来可以飞黄腾达的道路。  父母的这种“主动”,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很不利的。如果你的选择是对的,那么孩子只是坐享其成,他无法从中获取有益的体验,无法享受到实现自我价值带来的愉悦感。如果你的选择错了,孩子就失掉了好的机遇,他就会怪你。家长们何苦还要吃力不讨好呢?  奉劝这些过于积极的父母一句:如果真想你的孩子有出息,那么就把选择的权利逐步交给孩子自己吧。  父母一味替孩子拿主意,最后会是这样的结果: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决断力,变得没有主见。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会显得胆小畏缩,只会顺从别人的意思,甚至任人摆布。这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啊。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是不会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的,结果只会是什么目标也达不成。而且父母的这种做法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让他产生逆反心理。  好的父母,既是孩子的朋友,也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就应慢慢从他的生活中退出来,让他做主角,学会自己去做决定,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力量。  如果真的一时难以完全放手,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在和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一些不会出错的选择项,让他做最终决定。比如,你要孩子培养一种兴趣,可以问他:“你是想学画画、弹琴,还是书法?”在你允许的范围内,让他去选择。孩子会很高兴父母对他的信任、理解与尊重,也会慎重地对待自己的选择。一次两次,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慢慢放手,给孩子越来越大的选择空间。  当孩子做选择的时候,希望父母在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真诚地对孩子说一句“你自己来决定”。</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6:08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孩子,你能行总有一天你能学好的,妈妈相信你。  只要去做,你一定能行!  好吧,你来试试看,爸爸知道你能行。  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做父母的,在内心里都有一个潜在的意识,就是觉得孩子小,做事不放心,对孩子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也有的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不让孩子去尝试做他没做过的事。一旦孩子提出要做什么,家长就说“你怎么行”之类的话。  “妈妈,让我来切菜吧。”  “爸爸,我出去买东西吧。”  有时,孩子会向父母提出类似的这些要求。但是,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表示反对,开口就说:“你太小了,做不了。”因为孩子初次做的事通常难以做好,父母要花许多时间来指导,还要替他们收拾烂摊子。同时,也担心孩子的安全。这样想,的确没错,但是经常如此,对孩子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父母又想过吗?   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人,他们的话能造就一个孩子,也能毁掉一个孩子。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道理了。试想,当孩子想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总是说“你不行的”、“你做不好”这类的话,孩子本来潜在的能力或许就从此被遏制了,永远无法发挥出来。到最后,孩子自己很可能产生这样的错觉:“我真没用,什么都做不了。”长期下去,他会慢慢对事物失去兴趣,那个时候,也许就真的“什么也不会做”了。  还要注意,孩子的好奇心永远都是难以捉摸的。有时,他得不到父母的允许,会自己偷偷地去做想做的事,这比在父母的指导下去尝试更危险。  你希望你的孩子最后成为一个什么事都不敢做,甚至畏手畏脚的人吗?  如果不,那么就别吝啬你的鼓励和赏识。  教育理论上,有一种赏识教育。父母可以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这样的话应该经常说:  “孩子,你能行的,妈妈相信你。”  “好吧,爸爸让你来,你可以做好的。”  在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时候,不妨给他机会去尝试。当然了,也许某些事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危险,但是,只要父母事先告诉孩子做事的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并在一旁静静观察,不会有事的。这个过程中,父母最好是保持冷静,并且做个绝对的“局外人”。一切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这是个锻炼孩子的好机会,结果如何并不重要。所以,你也不要在孩子没做好事情时,给他泼冷水,说“我就说过你做不了”这样的话。明智的做法是帮他找原因,鼓励他重做一遍。  你可以看到,孩子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努力中,的确能学到不少东西,他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这便是你对孩子不吝鼓励的结果。  赏识和信任,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也是让孩子潜能得到发挥的契机。你试试就知道,这不是一句空话。  对孩子的赏识要发自内心  很显然,并不只是对孩子说句“你能行”就算是对孩子的赏识。赏识是一种建立在对孩子的性格、能力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看法。说得简单些,它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装出来的。  你是否在心里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过,遗憾于孩子的短处,而对他的长处却视而不见?  你是否在嘴上说着“你能行”的时候,心里却还是很不情愿让孩子尝试去做他想做的事?  你是否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边说“你能做好”,一边忍不住地伸手帮忙?  如果是,那么只能说,这种赏识是你讨好孩子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要让孩子学到什么东西。  怎么才叫发自内心的赏识?就是你对孩子说“你能行”的时候。  永远学不会对孩子放手的父母,不仅自己累,还让孩子失去了很多的锻炼机会。</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6:24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孩子,妈妈爱你孩子,妈妈爱你!  你这么可爱,看着你慢慢长大,妈妈好高兴。  经常表达爱意能让孩子觉得舒心和安全  毫无疑问,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并且以各种方式实实在在地关爱着孩子。中国的父母一向习惯于默默地为孩子做很多事,不将爱挂在嘴边。这除了跟传统的思想观念有关,也是因为父母们认识不到把“爱”字说出口的重要性。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为孩子做了什么,孩子都能体会得到,就算不说,孩子也能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和爱心。  有人说,爱并不一定要说出口。在情人之间,或许行得通,可是,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爱”必须很明确地表达出来。  就只是这么一个字,说出口和藏在心里,是有很大区别的。情感是很微妙的东西,如果仅仅把它藏在心里,对方就不能真正准确地感受得到,尤其是孩子,有时他甚至不确定你是否有这样的情感。这时,就需要你明白地告诉孩子,你是如此地爱他。  “我的孩子,妈妈好爱你哦!”  “宝贝,妈妈非常爱你!”  “小家伙,爸爸爱你!”  这样的话往往让一些父母羞于启齿,他们还不习惯这样与孩子对话。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话显得矫情、肉麻、做作,甚至多余。都是一家人,还老说爱不爱的,有必要吗?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就错了。正因为是一家人,才要互相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爱。这是家人相处的基调,有它才有生活的和谐。  孩子在幼年的时候是特别依赖于父母的,只有待在父母身边,他们才觉得舒心和安全。但是,生活中,父母难免照顾不周,难免责骂孩子。一旦孩子处在这种境地,他就可能怀疑并且害怕爸爸妈妈再也不爱自己了。没错,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孩子也看得见;但是,父母也有责骂孩子的时候啊。如果你从来不对孩子表达你爱他的心意,他真的会搞不明白你到底爱不爱他,是真爱他,还是假爱他。  难道一句“孩子,我爱你”就能解除他的担忧吗?父母往往对这句话的作用表示怀疑。不用怀疑了。对于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往往是最可信的。何况,当一个母亲真的对孩子说这种话的时候,她的内心也确实充满了爱子的柔情。就跟婴儿听到母亲的声音就安静下来一样,孩子听到父母爱的表达,会全身放松下来,并且心情愉悦。  还有些父母平时面对孩子是比较严肃的,你不能说他们就不爱孩子。他们有可能比别的父母更爱孩子,只是不喜欢跟孩子嘻嘻哈哈,总觉得应该保持家长的威严。这样的父母,除了让孩子觉得畏惧,还给了他一种错觉:你们根本不爱他。  所以对孩子说句“妈妈(爸爸)非常爱你”,会让他感到心安。  爱是世上最美的语言  有人说,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它的美就在于,它让人感到一种精神的安慰与依靠。人都是害怕孤独的,只有爱,才让我们觉得身边有人在陪伴,才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安全。孩子的心单纯无瑕,他更需要来自于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关爱。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爱给他的是安全感和满足感,让他感到自信。  你真诚地告诉孩子,他是最可爱的,是你最喜欢的孩子,你特别爱他,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会努力去做一个更优秀的孩子。  经常对孩子说“我很爱你”的父母会知道,当对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总是会回应一句:“妈妈,我也爱你!”也许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爱的含义,但他肯定懂得,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情感,是喜欢一个人的表示。这句话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也能让他懂得回赠别人以爱。  一个心中充满了爱的孩子,将来定会有丰富美好的心灵和自信宽广的人生</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6:42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孩子,对不起刚才的事是妈妈不对,妈妈向你道歉。  爸爸误会你了,真对不起!  向孩子道歉不是件丢脸的事  “什么?让我们做父母的向孩子道歉?那置家长的威严于何处?”  也许看到这个题目,家长们会感到无法接受。  的确,向来我们就没有长辈向晚辈道歉的传统。在孩子面前,父母总有不可侵犯的威严。可是这种传统未必就真的那么理直气壮。  孩子犯了错,家长要求他说对不起,为什么父母错了,就不能向孩子说对不起呢?这对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  说起来,根本就是做父母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心理在作祟,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教育孩子更重要,拉不下脸来跟孩子说对不起。“做错了事要道歉”,小孩子经常这样被大人教导着。为什么家长就不能向孩子说声“对不起”呢?  何况,向孩子道歉,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在孩子面前,父母并不需要做个十全十美的人,事实上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犯了错立即道歉,这是一个人有良好教养的体现。在孩子眼里,勇于说“对不起”的父母是亲近的,他只会更加信任和尊重父母,而不会看轻他们。  反而是那些有了错还拼命掩饰的父母,会令孩子觉得反感。不要把孩子当傻瓜,是非对错,孩子心里明白得很。如果你想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信”,那么最好不要这样不讲道理。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  你希望孩子怎么做,首先你自己就得那么做。  某天,你因为心情不好而责骂了孩子,事后觉得很后悔,但是又拿不下面子来道歉,并心存幻想:“孩子那么小,事情又过去几天了,也许他早就忘了吧。”这里可要奉劝你,最好不要把孩子当傻瓜。他也许一辈子都记得父母曾经怎样错怪了他,而且是那样蛮不讲理。你愿意留给孩子这样的记忆吗?特别是在错误非常明显的时候,你的掩饰、搪塞或者置之不理,会让孩子觉得你很虚伪。那么他今后还会信任和尊重你吗?  其实孩子的心非常宽容,父母错怪了他,只要说一句“对不起”,他还是一样敬重和爱着父母的。说一句“对不起”,该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只要有一颗尊重孩子的心,甚至都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道歉,这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相信孩子自己能体会的到。  做个光明磊落的父亲或母亲,不是非常好吗?  如果你觉察到自己错了,那么就请及时向孩子说声“对不起”吧!</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6:57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多交几个朋友不要老是待在家里,出去跟小朋友玩吧。多交几个朋友,别总是一个人玩儿。孩子最需要的是玩伴而不是玩具如果你给孩子买了玩具手枪,而只许他待在家里,相信孩子宁愿不要玩具手枪。没有人跟他一起玩,他没有机会展示他手枪的“威力”,没法获得乐趣,那又有什么意思呢?孩子怕的就是孤独,就是没人跟他玩。你给孩子买一堆的玩具,不如让他去交一个好朋友。玩具玩久了,会生厌。而跟一个好朋友在一起,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每个人都不可能离群索居。也许有时向往安静,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希望有个人陪伴着。这样才不会觉得孤独。孩子也是,他的世界本来就比大人的要窄,如果连朋友也没有了,他该是多么地孤独和无助。你会发现,多子女的家庭里,孩子们虽然难免吵架,但是都很快活。而独生子女家庭里的孩子往往最羡慕别人有兄弟姐妹,因为他也希望有人陪他玩。  当一个孩子经常独处时,他会显得很无聊,很孤单。长期下去,就会变得沉默寡言,变得内向。也很可能患自闭症。做父母的,应该通情达理,别把孩子老是关在家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带着他到处串门,让他认识别的孩子,与同龄人相互沟通。也可以与邻里各位家长取得共识,让孩子们多多来往,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玩耍空间。孩子稍大一点的时候,给他时间出去玩。“去找你的朋友玩一会,别老闷在家里。”不要小看这么一句话,它也许会带给孩子莫大的惊喜和收获。一个有很多朋友的孩子,性格会变得开朗,而且比孤独的孩子更具有独立性。因为当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可以撒娇,也不可以任性,谁也不能迁就谁,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嘲笑。你可以发现,一个在家里爱撒娇、惯会耍赖的孩子,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却极其谦让和勇敢。帮助孩子交朋友“怎么可以让孩子随便交朋友呢?交到坏朋友怎么办?”家长们很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也是他们平常限制孩子交朋友的理由。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担心孩子受伤害,因此而不让孩子交朋友,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把孩子关在家里,他就永远不受伤害了吗?做家长的,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孩子身边。在你管不到的时候,他一样要和别的人打交道。除非你永远不让孩子出门,除非你每一分钟都跟在他身边,这可能吗?  有些母亲虽然允许孩子交朋友,但是规矩很多,而且过分干涉。孩子有了新朋友,就横竖打听,稍不称心,就不准孩子跟人家来往。孩子选择朋友,当然是依自己的标准和喜好,母亲怎么能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呢?还有的家长限制不了孩子,就给他们脸色看。当孩子带着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的时候,就显出非常不耐烦的样子,甚至当着别人的面,朝孩子发火,说些不中听的话。这么做不仅会使你的孩子从此失去一个好朋友,而且也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连交朋友的自由都没有,孩子在伙伴面前是会很没面子的。聪明的母亲,不是不许孩子交朋友,而是帮助孩子交朋友。如果你担心孩子交朋友受到不良影响,事先可以提醒他,在外面交朋友,应该注意些什么,告诉他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母亲只作善意的提醒和建议,而不加以干涉。平常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他的朋友,这也是侧面了解他交友情况的一种方式。比如聊天的时候,你给孩子讲自己的朋友,孩子也许就来了兴致,跟你讲他的生活圈子。了解的情况中,好的现象予以鼓励和支持,不好的现象给以提醒和建议。有一点,母亲需要明白,朋友之间应该是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如果你的孩子沉默内向,你可以让他和性格开朗、外向一点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在家里比较娇惯,就建议他跟独立性强一点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很胆小,就多让他和大胆勇敢的孩子在一起。有很多的快乐,是家长不能给予孩子的;有很多的东西,也是只有朋友才可以给孩子的。</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7:12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跟妈妈说说话来,跟妈妈说说话。跟我说说话,谈谈你的想法。  主动找机会和孩子交流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集体。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如果不经常地沟通和交流,就会渐渐疏远和隔膜起来,既而产生矛盾。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这样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他是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的。可是一旦孩子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个人的世界逐步成型,他就不再事无巨细地跟父母说了。这也就是父母和孩子产生“代沟”的时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最好主动找孩子说话。如果你看到孩子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着看电视,或者一回家就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你可以主动跟他说:“要是你有空,跟我说说话吧。”或者说:“一个人待着多没意思,跟妈妈说说话。”如果孩子默许了,你就试着找些他感兴趣的话题来谈,他聊着聊着,也许就眉飞色舞起来。只要话匣子打开了,他很可能就会向你敞开心扉。  其实孩子们也并不希望和父母有隔阂与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不了解他们,而他们对父母产生了恐惧感和厌倦感。如果父母能够主动消除这些感觉,孩子是非常愿意以真心回应的。毕竟,谁不希望和自己的父母和睦快乐相处呢?孩子们内心的许多想法,实际是非常愿意告诉父母的。当然,这个前提是父母能够像一个朋友一样理解他。他之所以不说,是害怕父母听了不高兴,把他一顿数落。家长有意识地要求孩子“说说话”,主动一点,给予诱导,就相当于给了孩子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他的倾诉欲望得到满足,让他有机会发泄心中的不满,诉说内心的苦恼,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很有好处的。  让孩子能持久感受到你的关心如果父母从不主动过问孩子,孩子如何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呢?他可能在想:爸爸妈妈对我在想什么不闻不问,他们一点也不关心我。时不时用轻松平和的语气邀请孩子跟你说说话,孩子便能常常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他知道父母有了解他的欲望和兴趣,就不会再和父母保持着距离了。时间久了,哪怕你不再说这样的话,他也知道,你的心也是向他敞开着的,只要他想说,你都会听他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能够生活得更快乐,成长得更健康。  主动找孩子交谈,也是你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孩子的好机会。教育孩子并非一定要正襟危坐,完全可以在轻松活泼的聊天中,把你对孩子的要求、期待,把应该注意的事项,不经意地告诉他。当你不再是家长式地教导时,孩子反而更容易认同和接受你的想法与观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孩子和你“说说话”,一定不要强迫他。而是先征求他的意见,如果他实在不愿意说,比如心情实在不好,不想理任何人时,比如有其他要紧的事要做时,你都要表示理解,把机会留到下一次。强迫带来的只是孩子更大的反感。老爸今天也尝到了被人冤枉的滋味。</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7:28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错了没关系孩子,没关系,这只是一件小事,妈妈知道你是无心的。  错了没关系,下次别再犯就行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你这个做爸爸的在工作上出了一点差错,领导对你大发脾气,把你臭骂一顿,你会是什么心情?要是领导并没有过于指责,而是给你机会去改正错误,挽回损失,你又会是什么心情?如果你对此有切身的体会,那么,请不要为难你的孩子,请你也给孩子一次机会,请你学会对孩子说:“错了没关系。”  人一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古人早就总结出了这个道理。然而,大人们往往用它来安慰自己,而不肯借它来原谅孩子。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也有共通的“法则”,为什么大人们常常偏袒自己,而对孩子那么苛刻呢?这太不公平了吧?  “我早就说过你做不来的,看看吧,现在吃到苦头了吧?”  “你为什么老是犯错误?就不能聪明一回吗?”  看看,父母们最会这样责骂孩子了。一旦孩子犯错,也不管是什么原因,具体怎么回事,斥责的话就说出口了。孩子难道就愿意犯错误了?其实,父母也知道,在生活中,犯错误是件多么平常的事。只是,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稳妥,不犯错,可是他们又不能接受孩子通过试错法去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而是在一边泼冷水,甚至说风凉话,使孩子没有机会获得新的体验。  以宽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当然了,凡事肯定有利也有弊。过分的宽容是不可取的,但是在该宽容的时候,我们决不能过于苛刻。  孩子做错了事,你一句“错了没关系”,会让他心里轻松很多。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心生感激,他会努力去改正错误来作为对这种宽容的回报。此时,你也是给了他改过并获取成功的勇气。孩子不是木头啊,他懂得感情的回报。  不过,仅仅是一句“错了没关系”还是不够的。宽容也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它也有个度。在你谅解了孩子的错误时,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他为什么错了,该如何去改正。你必须让孩子明白,做错了事没有关系,但必须了解犯错的原因,并且及时改正。  也许有的父母会担心这种宽容会让孩子无所顾忌而犯更多的错误。其实,一个孩子怎么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父母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逐渐地告诉孩子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而不是等孩子犯了错再来告诉他是非。如果你的孩子在宽容之下犯了更多的错误,那就要问你自己是不是教育不当了。</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7:42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你尽情地玩吧父母之所以严格限制孩子玩,是因为他们总认为,孩子玩的时候根本不动脑筋,就只是纯粹地在浪费时间。这可真是冤枉了孩子。孩子的好奇心可比大人强得多,而且他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玩的时候,他的小脑瓜可是一刻也没停止过思考呀。脑子越用越灵活,家长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孩子玩耍正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法之一呢?  在孩子学习了一天之后,让他自由地去玩,这不仅是给他放松的机会,也是让去接触书本之外的知识。其实,父母也能够发现,孩子在玩的时候才会发现问题,才会特别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这种自主性也可以由玩而慢慢转移到学习上来。也有的父母不许孩子玩,是觉得他们通常会弄得一身脏兮兮的回家。每天为他洗一堆的脏衣服就够累的了。但是,母亲能因此就不给孩子玩的机会吗?到底是孩子玩得开心尽兴重要,还是一身衣服重要?如果母亲仅仅是忍受不了洗衣服,那么这样的妈妈也太懒了,太吝于付出亲情了。  要是一个孩子在天真烂漫的年龄里却整天乖乖待在家里,死气沉沉,这个时候倒真值得担心了。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权利。如果你曾经有个美好的童年,为什么不让你的孩子也享受那样的乐趣呢?塑造一个神采奕奕的孩子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神采奕奕、朝气蓬勃。那么就放心地把玩的权利交给孩子吧。父母的支持是最好的精神动力。孩子在父母的允许下去玩,心情会完全放松。不要对孩子的玩进行限制或者监视。  如果可以,你不妨跟孩子一起玩,找机会略微点拨他,让孩子在玩乐中发现不同的趣味,启发他的好奇心。孩子的主动性并非生来就有,父母应多给孩子创造机会,把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习的时间用功学习,在玩的时间尽情玩,对孩子来说,这是有效的劳逸结合。玩耍的时候,孩子身心放松,多半是身体运动,这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些整天埋头于学习的孩子,到最后,往往就会成为一个书呆子,不了解外部的世界,没有玩伴,缺少快乐。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个样子。孩子本来就该是活力充沛的。让孩子尽情地享受孩提时代的乐趣,他的天性才会得以舒展,才可以健康地成长</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8:05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不要紧,试试看别害怕,孩子,试试看,说不定你能做得很出色呢。试一试嘛,失败了不要紧。  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现代的父母,习惯了对孩子说“不许……”和“一定要……”,而不善于用“试试看”三个字。也就是说,家长们习惯了用命令的口气,而不是用鼓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非但不鼓励,而且在孩子主动要求做某事的时候想也不想就一口回绝。只能说,这样的父母非常愚蠢,把孩子锻炼自己的大好机会白白给毁掉了,还严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情,难免因为担心失败而有许多犹豫,这个时候,是最需要父母给予鼓励的。你一句“试试看嘛”,会让他轻松不少。至少他明白了,结果好坏并不很重要。那种过于严肃与正式的气氛也因这句话而被打破,孩子的紧张心理也能够慢慢消除。鼓励孩子去尝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时候,只要没有重大危险,都应该鼓励孩子“试试看”。比如,他要求做切菜、煮饭这样的家务活;他主动要求上街买东西;他要学骑自行车。二是孩子没有主动要求的时候,家长要适时地鼓励孩子做某事。例如,对胆小的孩子,你可以让他试着一个人睡一晚上;一个不爱跟人说话的孩子,你可以让他帮你打电话;带着孩子在超市买东西,你可以让孩子来付款结账。  时时给孩子机会做他没有做过的事,他的经验和阅历就会慢慢丰富起来,对自己也逐渐产生了信心。同时也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苛求结果。你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一次尝试获得经验,锻炼能力,培养自信。结果只是一个形式,最实质的内容还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真正受益。所以,在你鼓励孩子的时候,不要强调他一定得成功。第二,不论孩子失败与否,都要对他的勇敢尝试给予赞扬。孩子在你的鼓励下做了某件事,不论他做得好不好,都付出了努力,并且战胜了自己的怯懦。这一点是必须给以肯定的。那么,做父母的,也不要吝啬你的称赞。它对于孩子的意义,是让孩子明白他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有这样的父母,是他的幸运!  不知你的孩子幸运与否。你的鼓让孩子离成功更近自信的孩子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只有自信,才敢于去做。孩子的自信来源于什么呢?当然缺不了家长的鼓励。有最亲爱最信赖的人在自己身边,为自己打气、加油,孩子怎能不满怀自信?  “试试看”三个字暗含了“你能行”、“我相信你”和“失败了也没关系”三层意思,孩子是能够从父母的话语和眼神中感觉出来的。这三层意思,一个肯定了孩子的能力,一个表示了父母的信任,一个表明了结果并不重要。在这样的暗示下,孩子毫无心理压力,而且兴致被调动起来,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就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经常这样鼓励孩子,孩子也就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他在不断的尝试中,建立了自信心,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再遇到什么事情,不用父母说,他都会主动去尝试。  这是一个很有益的循环。你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熟。父母从来不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亲身实践,甚至根本不给他这样的机会,那么孩子永远都只能原地踏步,能力得不到丝毫的锻炼和提高。将来步入社会,也会像只无头苍蝇,面对很多事情束手无策,还谈什么成功,谈什么作为?</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05 , Processed in 0.07864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