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simbach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做个不骂孩子的妈妈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7-18 18:19:05 | 只看该作者
真是不错,学习!继续贴啊.....此帖由 犀牛妈 在 2006-07-18 18:20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7-18 20:12:12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请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2:49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你的心情我也理解爸爸也是这样,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很多的不安和焦虑。  很不服气?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现在不是气的时候。  妈妈明白老师说的话,但是更了解你的心情。  理解孩子,是沟通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很多蛮不讲理的霸道父母,不了解孩子,也不愿意去了解孩子。更可悲的一种是明明不了解孩子,却自以为了解。一个父母与孩子不做沟通的家庭,往往是危机四伏的。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了,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赖父母,不再把什么事都讲给爸爸妈妈听。在他们眼里,父母就只是大人,而没有意识到父母也是从孩提时代过来的,也有过他们这样的青春年华,也跟他们一样有过不安、焦躁和烦恼。他们把父母放在大人的世界里,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里,所以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波动也大。也许一点点的小事,都能让他大喜或者大悲。也许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跟你发牢骚:   “真气愤,那家伙有什么资格那样说我?”  “可恶!他比我差呢,居然数落我!”  “我肯定不会输给他的,走着瞧吧!”  也许他针对的是老师,或者朋友,甚至是一个陌生的人,也许只是芝麻大点的事。但是他的确牢骚满腹,愤愤不平。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别急于劝解,最好是先对他的不满表示出理解和共鸣,然后不动声色,让孩子把事情经过细细说给你听,弄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比如,你可以说:“是这样啊?你觉得很不服气,对吧?妈妈非常理解你那种不甘的心情。”  也许孩子并不能立刻接受你的态度,但是至少在心理上,会获得暂时的安慰。这是你进入到他的心灵世界的第一步,需要耐心和平静。孩子认同了你对他的共鸣,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有一位母亲很善于和孩子沟通。在她读初二的女儿为一段感情而难过时,她对女儿说了这么一番话:“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妈妈跟你一样,也有过青春期,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还比你烦恼得多,甚至因为不安和焦虑,都快要崩溃了。但是最后还是挺过来了呀。只要一步一步向前,没有什么障碍是跨越不了的。现在想起那时候,尽管有很多苦恼,但是那的确是一个令人留恋值得回忆的时代。可能现在的你比妈妈当初更累,但是没关系呀,你可以把这当作成长的一种体验。”  也许做女儿的并不会因为母亲这么说就把自己所有的心里话都说出来,然而在她心里,母亲跟她之间那种大人和孩子的差距已经消除了。这,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理解和沟通,都是需要时间的。父母对孩子要多些耐心。  总之,经常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父母与子女间的信任和尊重的和谐关系也就能慢慢建立起来了。  理解孩子,应是一种事实而不仅仅是愿望  当然了,理解孩子,不能只是一种心愿或口头上的表达。你必须切实地做到这一点。这很关键!  对孩子的愿望上的理解和事实上的理解,是绝然不同的。一个孩子逐渐懂事,他的心理也会复杂起来。作为父母,你是否了解孩子的性格、喜好、品德、才能、天赋?是否了解他的学习情况?是否明白你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你都不清楚,那么就不要对孩子说:“我理解你……”否则,你表示出的错误的理解会让孩子反感和不屑。  对孩子事实上的了解,实际是对他的心情的一种感同身受,想象你处在他的位置,想象你像他这么大的时候是什么样。你能做到这一点,那才说明你进入到了孩子的世界。</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3:07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自己管好自己的事自己管好自己的事。  管好自己的事,不要指望别人。  没有自律,就不会有成功“自己管好自己的事”,这样的话父母基本是不会对孩子说的。因为他们往往把许多事都替孩子“管”了。或者担心孩子太小了做不了,或者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总之,能做的,都替孩子做好了,不用他操心。  从享受的角度来讲,孩子有这样的父母,可真是幸福呀。换个角度看,父母这又是在害孩子。提醒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是为了让孩子逐渐培养自律的习惯,学会打理自己,约束自己,克服懒散、没有时间观念等毛病,规范自己的生活。比如,有的孩子特别喜欢说“待会儿”。你要他做件什么事,比如让他收拾桌子或者帮个忙,他可能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一本书,就敷衍说:“待会儿。”而你相信他,便说:“那待会儿要记得啦……”可是,结果如何呢?过了好久,父母看到他丝毫没有要自己动手的意思,就干脆替孩子收拾桌子,或者想办法把需要帮忙的事一个人做了。  孩子这样敷衍惯了,就会逐渐养成懒散的毛病,没有一点时间观念。正确的方法是,“待会儿要记得”这样的话不要说,“马上去!”这样强制命令的话也不要说,你让他明确说出“待会儿”到底是多久,到了那个时间,一定要开始做那件事不可。并告诉他,说到的事就要做到。  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自律的习惯,不仅能让生活规范化、条理化,而且能克服许多不良的爱好,比如无节制地玩游戏。当他懂得约束和克制自己的时候,他就能够把握玩的分寸,既让自己获得乐趣,又不沉迷其中。  自律不仅是个人获得成长的前提,也是超越自己的先决条件。孩子小时候就养成自律的习惯,长大了,为人处世也有了自己的原则。他会懂得如何为了一个目标而尽心努力,如何在众多的诱惑面前把持自己,如何取舍选择……  帮助孩子培养自律性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性,父母首先就应该做出榜样。学会约束自己——不要太宠孩子。家长的过分宠爱,是造成孩子缺乏自律性的主要原因。想想看,如果小时候在家里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样就怎样,父母不对他加以约束,那么他上了学,也可能还是不知道如何管束自己了。很可能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作业不好好写;无节制地玩游戏。  总之,父母的纵容,会让孩子变得任性、蛮横、固执、懒惰、刁钻,反正是令人讨厌。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最终变成这个样子呢?父母在让孩子负责自己的事情这一前提下,帮助孩子制订他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长期的和短期的都要有,这是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第一步。  在生活中,对于孩子能够管好的事,家长提一些建议,教一些方法,具体操作就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慢慢他也就懂得如何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而且,一旦他感受到自律的好处,会自然而然地就把这当作一种习惯。  记得了,随时提醒你的孩子“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当老爸不容易,当个好老爸更不容易啊!</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3:25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我应该向你学习你做得很好,妈妈应该向你学习!爸爸要向你学习呀!  放下做父母的架子要做父母的向孩子学习,也许很多家长都觉得难以接受。他们会问:小孩子懂多少东西?还要我们向他学习吗?这就是一个观念问题了。父母永远居高临下,以高高在上的角度来看待孩子,当然不会发现孩子有什么地方值得大人来学习了。  现在不是有很多人倡导父母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吗?相信每一个做到这一点的家长都会有跟以前截然不同的想法。中国有句古话: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都有他独特的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自然,孩子也不例外。父母之所以看不到,是他们首先就在心理上对孩子产生了轻视。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孩子的做法或者想法都足以让大人感到汗颜。比如,在公车上,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而旁边的家长却骂孩子蠢。比如,孩子有好吃的好玩的,会拿去和爷爷奶奶分享,而自己的母亲却未必做得到。难道在这些方面,大人不应该向孩子学习吗?  我们要求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向孩子学习,并不是说什么都要听孩子的,而是说应该随时地发现孩子身上良好的品行和值得肯定的想法,同时纠正大人在生活中的一些偏失。孩子眼中的世界,比大人的要单纯得多,所以往往他们能够看到最本质的东西,能够真诚地去对人对物。大人要学习的,就是孩子的这些真纯,这些我们看起来似乎很幼稚的东西。  真正做到向孩子学习你对孩子说句“我应该向你学习才对”,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或者想法受到了肯定,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连父母都说要向自己学习,他心里该是多么开心!因为他从这样的语言中看到了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对自卑的孩子说。在他老是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的时候,你这么一句话说出来,他会突然醒悟:“哦,原来我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原来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没用!”如果他能明白这一点,那么恢复自信也就不是很困难的事了。  你说要向孩子学习,这不应该只是一句空洞的话,更要有具体的内容。你向他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他?如果不说出来,这句话便没有意义了,孩子也会觉得家长不过是随便说说。只有说具体明白了,孩子才能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该有的。这也是在以另一种方式教育你的孩子。比如,你特意给孩子炖了一些补品,而他却把这些都送给平时你照顾不周的奶奶。这时,不但不应批评他,还应表扬他做得好:“孩子,你做得很对,很尊敬老人。妈妈向你学习,以后好好照顾奶奶。”那么,孩子就能明白,尊敬老人是值得肯定的好行为,这种想法会一直留在他的心里。  如果在处理一件事情时,你的做法和孩子的做法有矛盾,而孩子的确做得比你好,那么就应该对他说一句“应该向你学习”,孩子这时看到的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家长形象,他会更敬重你,也会以你为榜样。当然了,只说一句“向你学习”是很简单的事,是否能真正做到,才是最重要的。有的父母只是当时说说,根本做不到真正向孩子学习,这不就等于是在欺骗孩子吗?孩子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很虚伪。哈,蒙混过关!</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3:42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有没有新发现书看完了,有没什么有趣的发现呀?你又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  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王女士有个4岁多的儿子。孩子特别好动,而且好奇心很强。她发现孩子有“改造”玩具的天赋。比如买回来的积木,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堆出奇形怪状的东西来,而不是玩具制造商所设计的本来玩法。刚开始她总是先教孩子怎样玩,后来,买回积木后,她索性把自主权交给孩子,随便他怎么玩。每当孩子让她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她都会给以称赞:“哇,又有了新玩法,真不错!”并且鼓励孩子:“还有更好玩的玩法吗?”这时孩子又一个人开始了新的尝试。张女士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脑子越来越灵活了。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发现的能力,只是大人往往忽略了,或者并未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所以,建议父母不论在家里,还是带孩子出去玩,都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去发现。不用费多大的劲儿,只要问问他:“有没什么新发现?”孩子就会动脑筋去想,动手去做了。  孩子看完一本小人书,随手一丢,家长也不问一句。或许他看过了也就看过了,没有什么收获,也懒得去思考什么。要是你问他看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趣的事,他就会去回忆自己看过的内容,及看书的过程中曾一闪而过的想法。通过回忆,他也许有了新的看法,新的疑问。许多知识,就是这样无形中增加的。孩子有时会主动向父母要求做某件事。这个时候,父母不但要给机会让孩子去尝试,还应该及时询问孩子:“发现什么问题没有啊?”“有新发现吗?”这其实是在提醒孩子,不光是做事,还要观察和思考。孩子的探索的兴趣也会因此慢慢被调动起来。  有的父母带着孩子出门去玩的时候,最喜欢警告孩子:“不许到那个地方去!”“别跑远了。”“不要到处乱跑。”看到孩子盯着一群蚂蚁,赶紧呵斥:“一群蚂蚁有什么好看的。爬到你身上就有你受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往往就这样被扼杀了。可是,如果你问一句:“看什么呢?发现了什么好玩的?”孩子也许真能说出他的“高见”。经常这样,孩子会形成一种习惯,看到新鲜有趣的事,他都会留心观察,有什么疑问,他自己去找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探索能力。  当然了,你不能强迫孩子去探索和发现。父母提供的,只是一个契机,一条线索,一种启发。适时表扬孩子的发现不要说提醒孩子去发现,有时就是孩子有了发现,父母通常也就随便打发了。孩子:“妈妈,我发现树上有个奇怪的洞。”妈妈:“一个洞有什么好奇怪的。”孩子:“爸爸,我终于发现那只鸟为什么老不愿意离开了。”爸爸:“哦。你去玩吧,爸爸很忙。”这是生活中很普遍的现象。父母们要么对孩子的一个小小发现不以为然,要么因工作繁忙而对孩子敷衍了事。简单一句话,就把孩子因为有了发现而产生的勃勃兴致全浇灭了。如果父母老是对孩子这样,他以后再也没兴趣去探索什么东西了,或者有什么发现,也懒得跟父母说。  孩子是需要有人回应他的。要是他做了一件事,而没有任何人来关注,他会觉得失落和无趣。特别是孩子有某个发现的时候,他心里是很惊喜和得意的,迫切需要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尤其需要获得父母的重视和肯定。父母的冷淡,会让一团兴趣的火花瞬间熄灭。对孩子的发现给予一点关注,有那么难吗?能耽误多少时间呢?除非你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成长。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源泉。而这两者又是需要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的。父母就是培养孩子这些能力的“助手”。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有适当的机会就提醒他一句,在他有发现的时候,表示出兴趣,并给予赞扬,孩子就会得到非常大的鼓舞了</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4:02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剩下的时间给你了好了,现在没事了,剩下的时间都给你了。  做完了作业,剩下的时间你自己安排吧。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为什么父母应该经常对孩子说这句话?因为孩子也应该有他应有的自由,包括对时间的一定支配权。同时,这也是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时间的好方法。  这里可以先看一则媒体报道:在上海市第四次少先队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组委会收到了小代表提出的各类提案两千多件,其中一份尤其引人注目。提出这份提案的是一位四年级小学生,她说,她和她的小伙伴们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本想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搞手工制作开展小队员们假日活动,却因为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而难以实现。她希望学校能作出明确规定,每月的某一天为学生无作业日,以使他们在这一天能松一口气,办点自己想办的事情。这则材料涉及的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用在这里,是希望各位父母能从中听到孩子们的心声。  其实,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多,许多孩子没有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还因为父母把他们的时间强行剥夺掉了。其实现在的孩子挺可怜的,上了一天的学,回到家了,还要做永远做不完的家庭作业。就算哪天幸运地没有作业,父母也会搬出一大堆的练习题出来。想要自己支配的时间?到哪里去找?说起来,还是家长的观念转变不过来,总认为学习是孩子一切生活的轴心,什么时候都把它排在第一位。其实在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孩子是应该全面发展的,他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应该有自己的兴趣和娱乐,有自己的休闲和交际。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书本学习只不过是他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却不知什么时候逐渐扩大为他全部的生活。  训练孩子有效利用时间为着孩子考虑,我们必须把属于他的时间还给他。同时,父母还要教导他如何利用好时间。这种“干涉”是有必要的。当然了,如果你的孩子能够自己把时间利用得很好,很有效率,那么,你倒是要向孩子学习学习了。  比如周末了,孩子没有作业了,你可以以提醒的方式问他:“今天的时间你有什么好的安排?”孩子如果没有约定好的事,他一般只是随性地玩耍,他能找到自己的乐趣也很好,可是长期下去,也是一种浪费,家长可以从旁做个提醒,让他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做些更有收获、更有意义的事情。并不需要他每次都如此,但是他必须有这样的意识。  一个很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对自己的时间做个计划和安排,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帮他列一个时间表出来,让他既能玩得开心,又能学到一些东西。小孩子可以要求得松一点,但是对于已经上了中学的孩子,必须让他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剩下的时间给你了”,我们在念书的时候,最喜欢听老师说这样的话。现在的孩子也应该喜欢听到父母常说这样的话吧!看吧,我没说错……</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4:26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你真棒,孩子你真能干,孩子,把家里收拾得这么干净!  这只小猫画得真可爱,孩子,你真棒!  适时给予孩子客观评价  “妈妈,我比赛得了第一名。”欢欢放学一回家,就高兴地拿出获得的奖状和奖品给妈妈看。但是正在看电视的妈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哦,很好。”拿着奖状瞄了一眼,就放在一边了。本来开开心心的欢欢觉得非常失望,一个人闷闷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我们的父母常常在不需要的时候,给孩子过分的呵护,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对他们表示出冷淡。孩子在比赛中得了冠军,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父母应该替他高兴,应该对他的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而这位妈妈却如此平淡地打发了孩子高兴的心情。孩子会怎么想呢?他会觉得很失落,觉得妈妈原来这样地不关心自己。以后再有什么,他也不会去跟妈妈说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希望在某个时刻去获得别人的认同。这是通过别人来认识和肯定自己的一种方式。孩子也一样。他甚至更希望别人多关注自己,尤其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和赞扬。  作为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在家里,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甚至不闻不问,都会让孩子产生孤独感。他画了一幅画,没人来看;他考了好成绩,没人来理;他洗了一大堆衣服,没人来夸;他比赛获奖,没人祝贺……好像他只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父母根本不注意他。长期下去,他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与父母离得远远的。  适时地给予孩子客观评价,并不需要费多少时间,也不需要花多少心思。当你看到孩子主动把房间打扫干净时,称赞一句:“真能干,家里看起来舒服多了。”当你看到孩子画了一幅画的时候,评价一句:“真棒,想象力不错!”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比原来有进步的试卷让你看,你仔细看一遍,然后对他说:“做得不错,字写得也漂亮!”孩子要的,也许并不是一句赞扬的话,他要的只是你的一份重视。在他看来,这就是表明你很关心他。  其实孩子最害怕的是孤独,是没人理他,没人重视他。父母的一份赏识,会让他觉得很安慰,很受鼓舞。  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你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吗?  看待某一样事物,用不同的眼光,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  对待孩子也如此。经常嘲笑孩子的母亲和懂得欣赏孩子的母亲,看到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故事:  有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雨衣的,二儿子是卖遮阳帽的。每到下雨天的时候,她就替二儿子担忧,怕他的帽子卖不出去。可一到艳阳高照的日子,她又为大儿子担忧,怕他的雨衣卖不出去。她整天发愁,后来终于病倒了。有天,有个邻居对她说:“下雨天的时候,你大儿子雨衣肯定卖得好;出太阳的时候,你二儿子的帽子肯定抢手。不管天气怎样,他们都能赚钱,你还愁什么呢?”老太太一听,觉着挺有道理,再也不犯愁了,这病也就慢慢好了。  仅仅是转换一个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就大大不同了。看待孩子,也同此理。当你用赏识的眼光去看他的时候,会发现他的许多不一般的优点。孩子也许贪玩一点,但是头脑灵活,能说会道;也许寡言少语,但是成绩非常好,而且心地善良;也许有点任性,但是做事很有主见……只要你善于去发现,就一定能看到他身上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会有哪一个孩子一无是处,也不会有哪一个孩子毫无缺点。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善于去发掘孩子闪光的一面,并且给予真诚的赞扬。肯定他的优点,就等于告诉他什么行为值得保持下去。这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有时哪怕孩子做事并不是那么理想,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比如,孩子动脑筋做了一件事,可能在你看来,这事太小,不值一提,但是他毕竟付出了努力,你可以夸他一句“你真聪明”。这样的话有一种暗示作用,是一种间接的鼓励。他得到了鼓舞,会更加努力,真的变得聪明起来。</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4:44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假如是你会怎么做妈妈是这样认为的,你呢?  换了是你,你会怎么做?  “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不要小看了这简单的一句话,也许他能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一生。  下面的三个观点,都是从这一句话里延伸出来的。  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慢慢培养  善于思考的大脑才是能够进步的大脑。一般来说,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即便父母不做提示,他也会主动去思考令他感到好奇的事物。但是,这种自主性毕竟是有局限的,因为孩子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体会,他的思考往往很单一,不具有发散性。  做父母的完全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思考的线索或者思路,引导他的思维扩散开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常常在特定情景下问孩子:“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举个例子。你的孩子很喜欢看电视。与其强迫孩子不看电视,惹他不高兴,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就某一个情节,问孩子换了是他,他会怎么做。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把故事当作一个现实的问题来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思考的过程中,孩子能在心里经历现实中不能经历的体验,获得一种认识或者感悟。这个时候,他已不再是单纯地在看电视了,而是在以独特方式培养思维能力。  很可能你随意的一句“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会让孩子的脑子里翻腾无数的奇思妙想。  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  小孩子犯了错,往往喜欢把责任往别的孩子身上推,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这么小就不为自己的过错负责任,长大了还会有责任感吗?  当然,孩子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不过是因为害怕挨打挨骂而撒谎,而让别人代自己受过。对于推卸责任的孩子,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他的做法的利害关系。也不必费太多的口舌,你用上这句“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就可以了。  这就是一种换位思考,把孩子置于他人的位置,让他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处境。当孩子想到自己被人这样冤枉,甚至“陷害”是多么地气愤和委屈时,他一定会明白自己的做法是多么得不对,甚至可耻。  孩子从小就学会冷静分析别人的立场,将来长大了,他思考问题也就不会片面化和偏激了。  锻炼孩子表达自我的能力  有些小孩子经常不能完整或者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因为他们天生笨拙吗?还有些人到了中学,成为大孩子了,仍然一说话就紧张,结结巴巴,这也是他们生来愚钝吗?  不是的,只不过是锻炼得少了而已。  你可以发现,那些表达能力差的孩子,要么是从来就没有向别人陈述意见的念头;要么就是对自己缺乏足够信心,有想法却不敢表达,更愿意附和别人;要么就是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缄口不语;再要么就是心理素质差,人一多就紧张,临时怯场。  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平时的锻炼慢慢克服的。对于平时不爱表达意见的孩子,父母随时都可以就某件事提问:“妈妈是这么看的,你觉得呢?”提醒他思考,引导他表达。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可以问他:“换了是你,你怎么办?”不论孩子的表达多么幼稚可笑,父母都要严肃对待,千万不能取笑,都要对他的表达予以评价,有时不妨称赞一二,给他一些鼓励。相信他的自信会逐渐培养起来,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一句话的学问,你参透了,真的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来</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7-19 12:25:14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4px">谢谢你,孩子帮我拿一下报纸,谢谢你,孩子。  孩子,谢谢你送妈妈礼物。  父母对子女说“谢谢”并非客套  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里,并没有说“谢谢”的习惯。不光是家庭,就是朋友之间、亲戚之间,也总觉得道谢是很见外的事。大家都觉得,既然如此亲密,用得着那么客套吗?  没错,我们不习惯说“谢谢”,就是因为我们把它仅仅当作一种客套。尤其在家庭里,父母不会这么说,也不会教育孩子这么说。他们都把互相之间的给予当作理所当然。  做父母的,还有这么一种心理:“孩子是我抚养长大的,我给他吃,给他住,给他穿,供他上学,难道在家里让他帮我做点事,我还要对他说‘谢谢’?”照这个意思,父母养了孩子,那么孩子为父母做什么都是对父母的回报。那这跟交易有什么区别?  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互相体谅,互相存有感激之心的。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给予孩子生命和好的生活,抚养孩子成长,这是孩子应该感激他们的。即使父母不说,他的内心里也一定潜在着这种感情。那么,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所作所为。孩子帮了你的忙,做了一件令你开心的事,你都有理由对他真诚地说声“谢谢”!这个时候,你是在无形中教育孩子要有一颗感激的心,要对别人的给予表示谢意。有一天,他一定会以同样深厚的感情,来回报你为他付出的一切。  该说“谢谢”的时候,就应该切实做到。比如你要孩子帮你拿鞋子、递东西,他的确是帮助了你,你当然得道谢,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对孩子而言,这也是对他的努力的一种肯定。  父母的感激对他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经营一个会说“谢谢”的家庭  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  当然是有爱的家庭。  那么有爱的家庭又是什么样子?  无疑,应该就是一个人人都充满了感激之情的家庭。  可以想象,当一个人从另外一个人那里获得了应当的感谢之后,他的心情是愉快的、充实的,他会不自觉地对别人也给予应该的感激。一个家庭不正需要这种互相感激的氛围吗?孩子帮了忙,你对他说声“谢谢”,不仅让他觉得很开心,而且也会让他产生“下次有机会再帮忙”的意愿。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谢谢”,孩子自然也明白感激父母。  也许有人会反驳:“心里知道就行了,干吗非要说出来?”可是许多事情,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的确,重要的是有一颗感激的心,但是惟有我们时时把这种感激当作习惯,才能培养出如此一颗心啊。  我们要把“谢谢”说出口,不是为着一种形式,而是需要把它当作我们生活的习惯,当作一种习以为常的东西。  说“谢谢”源于我们心中真诚而美好的爱,让我们随时都知道,有幸福的生活,是拜很多人所赐。哦,这是老爸的杰作吗?真是让人激动的惊喜</sp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9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59 , Processed in 0.08345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