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163|回复: 7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人生设计在童年 (连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0 16:2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iv style="ADDING-RIGHT: 0px; MARGIN-TOP: 10px; FONT-SIZE: 12pt; OVERFLOW-X: hidden; WIDTH: 97%;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x; LINE-HEIGHT: normal; HEIGHT: 200px; WORD-WRAP: break-word" onsubmit="this.style.overflowX='auto';"><div style="WORD-WRAP: break-word">人生设计在童年(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燕定(美国) </div></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16:25:2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对于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是一部难得的美梦范本———谁不想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哈佛读本科、送到哥伦比亚读法律博士呢?  不过,这本书不是一本讲天才的书。而是从一个普通父亲讲述自己普通女儿成长故事的角度,告诉我们:人生是可以设计的;哈佛是可以算计的;而天才呢,是可以父女俩一起合计的。  人生设计在童年自从女儿5岁来到美国,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她长大以后要干什么?也就是说,她的职业归属是什么?  来到美国以后我很快就发现,如今在发达国家,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政经人物恰恰正是真正指点江山、引领世界风骚、推动社会进步的豪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16:27:10 | 只看该作者
<div style="WORD-WRAP: break-word">那年,女儿5岁,我设想,她将来要进入哈佛大学,要进入顶尖的法学院,未来的职业生涯是从事律师工作。当时,这种想法似乎是很不实际的。20年前,从祖国大陆来美国的孩子,能站住脚,上个大学,找份过日子的工作就很不错了。上哈佛,当律师?跟做梦差不多。中国孩子在美国当律师,出人头地,那时确实闻所未闻。   每个有活力的孩子都会梦想成为伟大人物。女儿在我日积月累的“当律师”的宣传鼓动下,从五六岁开始就逐渐形成了这个牢固的志向。同时,由于从小就坚定了专业方向,对我所安排的对语言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她都很愿意接受;我对她在各方面的要求,她也非常乐意配合。因为她在小小的年纪,已经牢牢地把学法律、当律师作为自己的愿望和爱好,所以能够高兴地完成很多同龄孩子不愿做的事情。  我认为,在孩子的童年阶段,引导孩子设立一个或几个人生目标是很重要的。虽然许多人在他们自己的成长旅程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而改变轨道,但是,在人生的最初十几年里,有一个目标比没有任何目标要好得多。  比如,我女儿从小认定自己将来要从事律师或相关的职业,在学习方面,就很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她现在能够说英法西汉四种语言;在高中阶段,她加入了商业与法律交*的专业设计,暑假还到大学修经济课,一个好律师的知识面必须是广博的。  在兼职的选择上力求与职业方向吻合。比如,在高中时,她找了一份卖珠宝的工作,既是为了广泛接触消费者,也是为了培养自己说服人的口才;另一份每周17小时的工作,是替一家著名的IT调查公司当电话调研员,通常做完一个完整有效的调查,需要被调查者一个半到两个半小时耐心的配合。律师和从商人员都要具备雄辩的口才和说服人的能力。选择这些工作,都是她在有意识地为自己的人生方向作准备。  进入哈佛大学后,她不仅埋头读书,从一年级开始,还花大量的时间,投入多种与自己未来职业有关的社会活动:到哈佛招生办工作,做义务法律咨询,等等。她还是哈佛乃至哈佛所在地剑桥市唯一每天出报的《哈佛深红色》报社的商务主管。  《哈佛深红色》是哈佛最有影响的报纸,这个报社是一个学生组织,但又不像其他绝大多数学生组织一样是“皮包”机构。它是一个企业实体,在哈佛主校园一街之隔的地方,拥有一座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不属于哈佛大学、属于自己资产的三层大楼,这是一代代报社校友留下的“祖业”。报社工作人员上百人,从采写、编辑、美工、广告、制版、印刷到发行全过程都由学生主管。因为是日报,当商务主管要投入大量时间,处理报社繁复的事务。她入学第一年进入报社,大学四年一直都在报社工作,第一年从发行部经理当起,最后坐上商务主管的位置。这些活动和经验,除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专业生涯作必要的铺垫外,也是法学院在录取学生时,对在校学习成绩、法学院入学考试成绩之外所特别看重的综合素质。</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16:29:27 | 只看该作者
由于从小开始就建立了职业目标,在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中,她不断积累实现人生目标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自己反复进行调整、充实。因为长期努力学习,刻意培养相应的技能和素质,她能够如愿以偿地在哈佛大学毕业的同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并成为这个顶尖法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法学院第一年的暑假,进入美国顶尖律师事务所工作;先后担任两个法学期刊的编辑,包括全美最高法学专业期刊哥伦比亚《法学评论》的编辑、编委,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法学教授、专家投寄来的论文拥有是否采用及编审的大权;读法学院二年级时独立撰写的一篇20多页的论文被哥伦比亚《法学评论》接受发表;不到25岁就可以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这是法学院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如果没有从小进行周密的人生设计,没有她自己幼时就锁定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并经过长期的刻意追求和艰苦努力,她是不可能一路顺畅,一步到位地达到这一个个崇高目标的。   世界在进步,中国也在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正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朝着与世界接轨的方向发展。可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理想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指导,无形中将整个民族的幼稚年龄往后推了好几年,甚至还视其为自然、正常,以为没有理想的自我发展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这种没有人生目标的教育正大行其道。这真是教育的悲哀。  如果孩子的父母、师长和专家们从小就和孩子们一起,根据各人的特点,根据现代化的信息,探寻科学的职业发展路线,合理地规划未来、设计人生,让他们愉快地沿着精心设计的人生道路去奋斗,何以会出现那样的不幸,甚至可能是终生的失意和痛苦?  参照世界先进的教育目标,结合社会环境和资源,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设计人生,是负责、明智的家长应该作出的抉择。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优秀的教育资源都是十分有限的,生存竞争将日趋激烈。只有尽快觉醒、早期规划、长期拼搏才能保有立足之地,拥有美好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16:31:57 | 只看该作者
<div style="WORD-WRAP: break-word">美国孩子都自由发展吗?女儿高中将毕业时,收到了大学本科全美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没过多久,普林斯顿校友在休斯敦的莱斯大学隆重举办宴会,出动了不少老校友,还专门从远在新泽西州的校本部调来几位在校大学生当说客,目的在于动员被录取的学生选择上普林斯顿,真是一片良苦用心。   那天,德莱尼法官西装革履,专门开车来我家,担起接送我们一家人的任务。看得出来,他的目的是一路上能做做我们的“思想工作”。当时,连普林斯顿、哈佛在内,女儿手里还捏着好几份录取通知书,有两个学校很稀罕地给了全额荣誉奖学金(不是根据家庭收入计算而提供的需求助学金)。德莱尼先生当过多年律师,又当了10年法官,审过很多案子,自然有高度的判断力。在他眼里,女儿显然随时可能“叛逃”。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忠实校友,十几年来一直代表普林斯顿面试考生,为了写好与女儿面谈的报告,甚至在面谈之后一个礼拜,又把女儿召去再谈一次。  晚宴开始之前,盛装的男女宾主们兴致勃勃地聚在一起,无拘无束地交流着。更神的是,我在交谈中发现,其中好几位是律师。  这么多律师的孩子,少有例外地不当律师,不能不让人怀疑美国家长提倡孩子自由爱好、自由发展的传说的真实程度。怎么就不见一个律师的孩子学电脑、化学、电子、机械或是土木工程?就我近几年所作的研究和掌握的资料,可以说,例外的现象实在不多。这里面,有多少是由于家长的影响,是家长们苦心为孩子作人生规划的结果呢?  圣诞前三个星期,我接到芳的电子邮件,说是圣诞节期间要来拜访我。她在来信中说,吉姆非常渴望见到我,她特别提到“他想向你了解把孩子送进哈佛的所有技巧”,并且让我作好准备,“接受一大串问题的轰炸”。芳是上世纪80年代来美的中国留学生,吉姆是她的美国丈夫,他们都是物理学博士,12年前到著名的休斯公司工作,后来跳槽到硅谷工作至今。我和他们认识已近20年,最后一次见面是6年前。  见到他们一家四口,我顿时呆住了。没想到,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才7岁,另一个还不到两岁!难道美国人也像我一样,信奉童年人生设计?  一见面,我先忙着轰炸了吉姆好几个问题。我说,很多中国人都以为美国人是不管孩子的,美国人都让孩子自由发展,我知道这种看法是偏见,不过,我还是想听听,你这个美国人到底是怎么想的。</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16:32:52 | 只看该作者
<div style="WORD-WRAP: break-word">吉姆说,大多数美国家长确实是让孩子自由发展的,美国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不在乎孩子现在干什么,今后干什么。比如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我小时候,不论做什么,他们都说好,都给我喝彩。他们确实是让孩子凭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不过,我就不会这样!美国的上层阶级也绝对不是这样!我现在住在加州硅谷边上的洛斯阿尔托斯最富裕的区域,那里的房子,最便宜的也要100万美元以上,那里有全美最好的学区。以我们的收入,在那个地区买房子,进入那个学区是挺费劲的,不过,我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就是要挤到里面去。那里的孩子都上著名的私立大学,追求最好的工作和职业。   他说,无形的竞争从很小就开始了。有一个邻居的孩子,才上到一年级,已经能阅读四年级程度的书。他的母亲不肯告诉我们,她用什么方法、什么窍门使她的孩子远远超过其他孩子。她说,那完全是天生、自然的。我当然不相信,她是在保守秘密,不希望别的孩子超过他。这就是我这么大老远跑来请教你的原因之一。  我的大孩子现在7岁,学校里的老师要求他,要能写由5个句子组成的文章。我对他说:如果你现在只能写1个句子的文章,今后肯定要去坐牢!写两个句子组成的文章,今后高中毕不了业;写3个句子,高中可以毕业;写4个句子,可以考上大学;写5个句子,可以考上好的大学;写6个句子,可以考上哈佛;写7个句子的文章,可以拿奖学金上哈佛。你现在必须学会写7个句子组成的文章!  我当时因为急于听他其他“必须”的观点,没有打断他,但是告诉他,哈佛不会只因学习好而发奖学金。</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16:33:28 | 只看该作者
<div style="WORD-WRAP: break-word">芳告诉我,吉姆是硅谷乃至全美国最好的那1%3%的工程师。不过,吉姆认为,如果他是全美最好的医生或律师,他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虽然我认为他们现在也挺好,不过我也能理解,吉姆显然是属于最聪明的那种人。他们的意思是,如果小时候他的父母没有让他自由发展,而是引导他走“更好”的路,他现在的状况会更理想。因此,不难理解,他不会和大部分美国家长一样,放任他们的孩子自由发展。   我的女儿在法学院学习期间,暑假在纽约曼哈顿一个顶级律师事务所实习,这个所在世界各地有好几个办事处,仅在纽约的办公室就有400位律师,占用摩天大厦的30多层楼。有一天,她给我发来一个两三句话的短邮件:爸爸,你知道吗,以后我有了孩子,1岁就得开始申请学校,两岁入学就要面试。显然,这是她从身边个个都是出身名校的律师那里,耳濡目染地接受了美国那一阶层人士教育孩子的理念。  根据将近20年的美国体验,我更相信吉姆的话:掌握财富和地位的美国上层阶级是绝对不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头脑清醒的不满足于现状的中产阶级如吉姆者也绝不会那样!他们不但没有满足感,相反的,却总是看到竞争的惨烈,充满危机感。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16:36:15 | 只看该作者
提倡“早恋”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妨引导他们设定一个或几个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在促进孩子具有广泛的爱好和知识面的同时,逐步培养其对某些特定专业的关注和兴趣,让他们从小与未来的职业目标“青梅竹马”地培养一段感情。   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所操的心,即使不是世界之最,也是世界领先。遗憾的是,与家长巨大的教育付出形成显著反差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十几年的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几乎从来没有认真地以科学的思维和他们讨论过人生理想、专业选择与职业目标———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   很多中国家庭齐心协力,奋斗十几年,最后的目标是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至于之后做什么,怎么发展,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上大学学什么?上大学为了什么?学完以后又要干什么?这些都是使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非常迷茫的问题。不少学生从小到大都不知道,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在从小没有理想,没有个人爱好,没有人生职业目标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使很多学生处于“学习无意识”和“学习无目的”的状态。这种学生,仅仅跟着学校和老师的进度走,学习不主动,容易满足,没有兴趣,更没有自己的目标,总有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感觉。他们对人生怎会不迷茫?他们怎会不厌学?怎会不迷恋虚幻的网络?最终又怎能被社会接受?   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孩子都不知道终极目标是什么。这种普遍存在的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没有志向的教育是多么可悲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是教育危机,也将是社会危机,是巨大的社会隐患!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才推向市场,使人才被社会接受,为社会所渴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16:39:23 | 只看该作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少人在挑选大学专业的时候就决定了终生职业。然而,很多人对专业的选择是盲目的。   到了临近毕业,仍然对自己今后学什么、做什么,既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思的高中生比比皆是。我接触到不少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甚至对自己今后要学什么、做什么都没有明确的概念。   在中国报考大学要受不少限制,考生所在城市、地区的专业名额和考生考分等因素都会对专业选择产生很大影响。一些高中生忙完了高考,才开始了解信息,根据高考分数,根据来这个城市、地区招生的大学和专业,平衡一下,为父母选一个好听体面的学校,再为自己“乱点鸳鸯”,“选”一个并不了解甚至并不喜欢的专业。没有“约会”,没有“恋爱”,没有“卿卿我我”,就这么与从未“爱”过的“对象”匆匆结合。人生大事,一夕之间随便敲定。   即使很多堪称学术、事业佼佼者的来美留学生、学者也表示,他们对自己所学所事并无兴趣,当初不知怎么就选了这个专业,以后再没有什么机会可以改变了。至于原因,几乎相同:当时根本就不懂,根据高考分数,感觉合适就随便报一个,大都谈不上什么兴趣爱好,都是“邂逅相逢”、“草订终身”。   当然也有不少人“先结婚后恋爱”,慢慢培养起专业感情,虽然多少有些遗憾,但也平平安安地“白头到老”。但是,有很多人无法摆脱从未“爱”过的“终身伴侣”的桎梏,郁闷不堪一辈子。   在中国,这既出于无奈的高考招生现状,也是人们和社会公众对专业的认识和名校情结所使然。很多人上大学前从未有过专业和职业的概念,也有不少人难以舍弃名校而勉强了自己的专业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16:42:25 | 只看该作者
美国社会比较崇尚个人自由发展,美国大学在学生的专业选择上给予学生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有的甚至允许学生无数次改换专业。不过,这绝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好事,只是给没有明确目标的人提供的补救机会而已。有的学生就是因为从小没有志向,申请大学时“乱点鸳鸯谱”,上了大学以后,心猿意马,“拈花惹草”地换了一个又一个专业,本科一读五六年。人生目标不明确,专业兴趣不确定的学生,转来转去不仅浪费时间金钱,也会丧失很多实习和获取奖学金的机会。   由于高考的难以把握和不确定性,也由于中国近几十年的巨变和缺乏准确的国际化职业信息,很多中国家长既没有这样的“超前”思维,也不具备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因此,无法帮助孩子从小确立奋斗目标。这种状况应该逐步予以改变。   两种社会状况都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从小没有理想,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最后他们不幸成为职业场上的“弃儿”。   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孩子长大“懂事”以后再选择未来,选择职业,这种“人性化”的方式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实际上,明知让孩子成人以后才开始学习与生存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才开始训练本该长期培养起来的与职业有关的素质,难免会使孩子在越来越残酷的竞争中落败,屡屡遭受精神创伤,这其实是很不人性化的!同时,让孩子不明不白、身不由己地一辈子做他们不喜欢的工作,显然是更不人性化的!   要让教育顺利地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妨协助孩子从小设定一个或几个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在培养孩子具有广泛的爱好和知识面的同时,逐步形成对某些特定专业的关注,让他们从小与职业目标“青梅竹马”地培养一段感情。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发现自己并不钟情于“早恋”的“对象”,那就应该愉快地鼓励他们“移情别恋”,尽早“另寻新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8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3:44 , Processed in 0.39022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