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小老虎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人生设计在童年 (连载)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5-11 09:56:1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全文发完了吗?我昨天是跟着楼主的脚步看着新鲜出炉的文章,那才叫高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0:55:29 | 只看该作者
没有还有好多呢?我也是看一篇发一篇我个人感觉不错就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1:10:49 | 只看该作者
在美国,有的出版商甚至出版系列儿童职业启蒙图书。一个叫“故事书站”的公司,出版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的全套几十本职业启蒙书,每个年级都包括医疗健康、工业与工程、商业与市场及计算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传播等6大类,供孩子从小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各种职业的细节。   有意思的是,很多出版商出的图书,可以把职业这个对孩子看起来很严肃的话题,写得十分生动有趣,如一本给六年级孩子阅读的工业工程类的书《亨利福特怎样制造汽车》,看起来是介绍福特汽车制造史,但是书中用极为精细的大幅图片,详细展示了整个汽车从铸造、加工、装配,一直到出厂的全过程,巧妙地将工程知识与职业技能融会在生动形象的文字和画面中。另一本也是给六年级学生看的《重建美国大城市》,介绍的是1991年开工的、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建筑现场———波士顿隧道工程。这本看起来不大容易引起孩子兴趣的书,将丰富的照片和有趣的工程技术概念配合在一起,相当吸引人,可以让孩子具体了解工业工程这个专业领域和工业工程师的工作。   职业信息的获取是人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职业信息很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职业规划。许多人把职业信息的领域局限于招聘广告、薪水调查、毕业生就业数量和比例的报告上。其实,除此之外,职业信息还应该包括过去和现在看起来并不相关的信息。很多普通的图书,特别是人物传记,都可以被认为是职业信息的来源。不少人就是受人物传记的影响,树立了人生目标,从而立下自己的人生志向。有将近70年历史,专门出版职业和就业指导书籍的费格森出版公司,为幼儿班到二年级、三年级及五年级的学生分别出版过两本一套的书,书名很长,其中一本叫做《小学生就业教育书籍:幼儿班至二年级,与〈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有关的就业教育儿童文学》。这是一本带有简要介绍的、推荐1018本儿童文学图书的书,是一本职业指导图书。书中介绍的每一本书,都可以被认为是职业信息,其中包含大量的人物传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1:11:36 | 只看该作者
目前,企事业单位为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情况还非常少见,至少,尚不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团体、研究单位开始接受少量的人员来学习、做实验,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这种做“义工”或者有薪资的工作机会。实际上,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是对双方都很有好处的事,是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希望这种观念能够逐渐被社会大众接受,成为风气以后,必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父母和孩子相结合为主,解决学生的自我认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和学生一起,解决学生的知识教育,协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职业技能相互融合;家长、教育者和全社会一起,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备的资源,解决职业规划问题。   让儿童从早期就开始进行人生设计、职业规划,是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使孩子成为能够主动认识自我,了解世界,不断努力,走向完美的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一定会获得认同和接纳。家长、孩子、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一起参与这一个共同的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1:12:26 | 只看该作者
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引导孩子规划未来、设计人生,并不意味着将孩子训练成面向就业、知识面狭窄的“高级知识工人”。相反的,应该为孩子提供全面的、广阔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他们的一生作准备,使他们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对美国高中作一番研究,就会发现任何一所高中都会开设很多人文方面的课程。我曾经感叹女儿所在的高中能够为4个年级的学生开设217门课程。其中许多是我以前想象不到的,比如心理学、商业法律、社会学、经济学、美国政府等。后来,一直到女儿上了哈佛,我认识了她的铁杆好友凯特琳以后,才使我对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丰富多彩有了全面的认识,这种丰富多彩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女儿进校半年以后,当上了哈佛商店的副经理,经理是比她高一届、后来上了纽约大学法学院的吉娜。凯特琳也比女儿高一届,当时担任完全由哈佛学生编辑出版的哈佛系列旅游指南中国分册的副总编辑,后任2003年版本的总编辑。   她们因为都是哈佛学生办事处HSA的同事,就互相认识了,以后又成了铁杆好朋友,当时,我很惊奇凯特琳以一个美国人,何以有能力当上中国旅游指南的总编辑。   后来,女儿告诉我,凯特琳在中学阶段就修过好几年中文课,多次去过中国。现在哈佛学的是东亚研究,下学期起还要到北京大学学习一年。   我去查了凯特琳读过的学校,更是让我惊讶不已。从中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多姿多彩,也可以领略美国优秀的中等教育机构是如何注重基础———真正的基础教育的。   凯特琳上的学校。与其他美国高中一样,这是个四年制的高中,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从学校开设的350门看了令人头晕目眩的学术课程中(此外,还有几十门体育课程),我再次深刻领略了美国教育对基础的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1:12:31 | 只看该作者
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引导孩子规划未来、设计人生,并不意味着将孩子训练成面向就业、知识面狭窄的“高级知识工人”。相反的,应该为孩子提供全面的、广阔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他们的一生作准备,使他们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对美国高中作一番研究,就会发现任何一所高中都会开设很多人文方面的课程。我曾经感叹女儿所在的高中能够为4个年级的学生开设217门课程。其中许多是我以前想象不到的,比如心理学、商业法律、社会学、经济学、美国政府等。后来,一直到女儿上了哈佛,我认识了她的铁杆好友凯特琳以后,才使我对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丰富多彩有了全面的认识,这种丰富多彩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女儿进校半年以后,当上了哈佛商店的副经理,经理是比她高一届、后来上了纽约大学法学院的吉娜。凯特琳也比女儿高一届,当时担任完全由哈佛学生编辑出版的哈佛系列旅游指南中国分册的副总编辑,后任2003年版本的总编辑。   她们因为都是哈佛学生办事处HSA的同事,就互相认识了,以后又成了铁杆好朋友,当时,我很惊奇凯特琳以一个美国人,何以有能力当上中国旅游指南的总编辑。   后来,女儿告诉我,凯特琳在中学阶段就修过好几年中文课,多次去过中国。现在哈佛学的是东亚研究,下学期起还要到北京大学学习一年。   我去查了凯特琳读过的学校,更是让我惊讶不已。从中可以看到美国教育的多姿多彩,也可以领略美国优秀的中等教育机构是如何注重基础———真正的基础教育的。   凯特琳上的学校。与其他美国高中一样,这是个四年制的高中,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从学校开设的350门看了令人头晕目眩的学术课程中(此外,还有几十门体育课程),我再次深刻领略了美国教育对基础的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1:13:3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学校把400多门课程分门别类地分成16个学科,有现代语言、古典语言、英语、历史、宗教、人类学、心理学、经济、艺术、舞蹈、戏剧、音乐、体育等。“正正经经”的“基础课程”如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课程的总数量只占不到全部课程的25%。不过,即使是数理化课程,也有让人颇感意外的内容。在35门数学课程里,从一般中学的几何代数到大学的微积分直至离散数学、多变量微分方程、线性代数与常微分方程等大学高年级课程,应有尽有。自然科学的科目除了化学、物理之外,还有海洋生物、物理化学、分子基因学等大学的课程。无论是数理化还是人文学科的课程,都有高于全国大学统一考试课程的大学高年级课程。   在44门宗教课程中,除了有哲学、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的存在主义、社会伦理学之外,也有包括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在内的世界各大宗教,各自都作为独立的课程。英语课程有从小说到电视、电影技术、文学创作、文学浪漫主义与批判、戏剧文学等。历史类的课程,则有更广泛的人文内容,如资本主义与批判、妇女与当代西方社会、美国政治与国家政策、现代战争与和平、亚洲文明、现代中国等。在56门现代语言课程中,除了有汉、法、德、日、西、俄的语言课之外,甚至还有中国文学、当代中国文学、法国戏剧,等等。至于艺术(即美术)、舞蹈、戏剧、音乐这几个学科的课程也是让人眼花缭乱。从雕塑到摄影,从舞蹈及其历史到舞蹈编导,从导演到电影制作,从音乐原理到高级作曲课程,从常见的室内乐到西非洲鼓乐,真是应有尽有,令人惊叹。   在那样一个并非急功近利地训练谋生技能的数理化基础教育环境下,凯特琳所在的高中学校为她提供的教育也许给了人们一个很好的解释: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良好的基础教育。从埃克塞特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基础教育是那么多姿多彩,它们的基础教育远远不只局限于“理工科”范畴的数理化,即使是外语课程,也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学习。   女儿所在的高中和其他许多公立学校一样,是一个以州政府补助、当地纳税居民资助的公立学校,却也能开出包括16门大学 AP课程在内的200多门课程,其中许多课程是非传统的“基础”课程。在她所修得的34个学分中,虽有9个学分之多是属于“理工科”的数、理、化、生(其中一门微积分、一门大学化学,各相当于大学两个学期的课程),但是,它们的比重还是只占了她所修的全部课程的1/4略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1:14:2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专业知识和交*学科的知识”,而只是受过哪怕是很强的“知识点”的训练,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在未来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生”和具有“认真、严谨,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的人呢?   从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大学对申请该大学的学生要求可以看到,哪怕是最顶尖的大学也不期望考生的数理化生等课程的比重超过全部课程的30%。   由此可以看到,中美社会对于基础的认知不一样。在中国虽然语文以及近年来英文都是主课,然而,与美国的语文和外语教学中要求大量丰富的阅读,以及对伦理道德、社会问题的讨论有很大的差距。   美国对基础的普遍定义是广阔的,除了包括数学和实验科学之外,还包括英文和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科学,甚至———艺术!美国的基础教育对数、理、文、史、哲、艺兼顾并重。   美国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才是造就高素质学生的根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1:15:14 | 只看该作者
给她一个梦,点燃一把火来美国3年后的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和好友李先生一家,驾车北上,进行了来美以后最长的一次旅行。途经主要城市有:华盛顿、费城、大西洋城、纽约、底特律、芝加哥和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渥太华、多伦多等十几个城市。旅程共3个多星期,6000多公里。   启程时我们非常兴奋,一路高歌而去,沿途领略美国、加拿大的旖旎风光,如痴如醉。但我此行是醉翁之意在“哈佛”,抱着带女儿去朝圣,看哈佛,在她心中树丰碑、立壮志的想法。   我常对女儿说:“哈佛是全世界最好的学校,你要上哈佛。”“好好学习,以后上哈佛。”……   变着几十种花样反复地讲,翻来覆去,就是那一句“上哈佛”。   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对他们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绝不羞耻。其实,正是解放思想,让下一代人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奋斗,走向世界,参与竞争,实现前辈没有实现的理想和目标,才造成今天中国的繁荣富强。这不正是家庭和社会美好未来的希望所在吗?   那种不对孩子寄予希望,对于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和愿望,悲观地认为孩子也不能实现,从而不要求和鼓励他们去实现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悲观的、消极的自我麻醉。   尤先生带着我们两家在哈佛大学里走了一圈,来到哈佛的塑像前停下。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树立着英俊的约翰·哈佛的铜像。哈佛坐像高大的底座上刻着3行字:“约翰·哈佛”、“创建者”、“1638年”。   据说,这3行字里竟然隐藏了“3个著名的谎言”。   第一,这个雕像并不是按约翰·哈佛本人的模样雕塑的,因为哈佛从未留下照片给后人,后来建造雕像时,只好找来一个英俊的青年权作模特儿。第二,哈佛大学虽然以哈佛的名字命名,但约翰·哈佛本人并不是学校的创建者,只是当年身为查理斯城执行长的哈佛把自己的一半财产和260册图书捐给学校。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前身名为剑桥大学的学校,改名为“哈佛大学”。第三,哈佛建校是1636年,而不是1638年。   不过,无论如何,哈佛就是哈佛。哈佛已经不是梦,我们走进了以往只能在梦里见到的圣地。照张相吧!   高倩第一个跳到哈佛坐像的底座旁,等待着我揿动快门。   让她上哈佛是我的梦想,在我的长期灌输下,哈佛已经开始成为她的理想。她站在哈佛塑像的台阶上,直挺挺地立着,只是傻笑。   据说,摸摸哈佛左脚上的鞋,会有好运气。我可是在10年以后重游哈佛时才知道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这就是为什么常常看到有人拍摄手摸哈佛鞋子的照片。这座据说是全世界上拍照率最高的塑像,它左脚的鞋子总是焕发着与全身很不协调的铮铮亮光。不过,当时不到8岁的高倩就是仰头伸手也未必够得着。   不知有多少人,一代又一代地,带着他们的孩子来这里朝圣,心照不宣地祈盼他们的哈佛梦想成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1:16:30 | 只看该作者
这趟哈佛之行给高倩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哈佛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在她5年之后写的随笔中,对这次哈佛之行清晰的记忆和细腻的描写,说明这趟旅行对她的人生志向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她写道:   我们决定哈佛该是首先必须造访的地方。尤先生住在离哈佛校园仅几分钟的路程之处,他开车把我们送到学校。   倾听尤先生的介绍,我发现自己已对这所学校痴迷。生长在一个自幼不断地给我灌输学习与成功的家庭里,我能够理解身临其境的这所学校的完整含义。   虽然当时我只有7岁,爸爸已经为我设计了我的未来,这所学校将是我今后人生中许多驿站中的一个。这次造访以后,哈佛大学作为我的一个家的想法已牢牢地在我心中留下烙印。   尤先生一边告诉我们哈佛的生活,一边带我们参观这个美丽的校园。由于是暑期,学校还没有开学,校园里没有学生,因此,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人在校园里游逛。不过,我能想象出开学以后充溢着整个学校的氛围。   我震颤着,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一员。   离去之前,爸爸要我在校园里的哈佛塑像前留个影。大人们在一旁评论着,说我站在塑像旁看起来是那么小。   我不理睬他们的唠唠叨叨,对他们说:“得了,别看我现在这么小,过10年,我再来这儿的时候就不小了!”   大人们爆笑起来,他们对我的声明都很惊奇,不过我知道我是真的想要实现,并且有能力实现我的这个梦想。爸爸带着赞许的微笑,因为他知道尽管我只是个小小孩,但是我已经传承了他炽烈的热情与执著的灵魂。爸爸对我所有的灌输总是汇集到这个目的地。这次造访,也让我在内心深处铭刻下这个他每每说教时最终总要强调的地方。   自从这次访问哈佛以后,哈佛铭刻在了她的心中,成了她梦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和奋斗目标。在她10岁生日那天,我举着摄像机,问她,你想说什么,她对着镜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上哈佛,我要成为一名律师……我肯定,我行!”她瞪眼咬牙地发誓。   至今,我还保留着这盘十几年前拍摄的录像带,它帮我清晰地追忆起女儿十几年来的成长历程,是成功的童年人生设计的见证。   人生总该有梦想,给孩子一个梦想、一个目标,让她有自己的追求。   给孩子一个梦,在孩子心中点燃一把火,让它燃烧,成为他们自己努力、奋斗的内动力———这是人生设计最重要的第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5:06 , Processed in 0.07589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