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小老虎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人生设计在童年 (连载)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1:23:55 | 只看该作者
小女初到美国那是记忆清晰的一天。1986年10月4日,我的同事威廉博士驾车载着我,从得克萨斯A&M大学所在地的大学城驶向休斯敦国际机场,去迎接从中国来美团聚的妻女。   飞机到了,我守在出口处,探头在过道的人流中搜寻这对母女。终于,看到妻了,却不见女儿。猛然,一个个儿精瘦、半截儿高的小女孩冲到我面前,猛一站住,一声尖叫后,盯着我,张着一张看起来过大的嘴巴傻笑着。我忙弯下腰,摸着她的小脑袋,抚着她的背,一声声地叫道“倩倩,倩倩”,再把她抱起来,一起走向行李提领处。   快到行李处了,倩倩迅即挣脱我的手,钻进人流,挤到行李传送带前,开始紧张忙碌地辨认行李。不多一会儿,她就从传送带上拖下一个比她还重的皮箱,再转过身去,忙着拖另一个箱子,那活泼紧张的神态实在可爱。   1986年5月,我怀揣100美元,离开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来美国。在得克萨斯A&M大学所在地的大学城住下后没多久,看到《商业周刊》评出了全美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这个小城竟然名列全美第五名。2002年10月的《商业周刊》还把大学城———布赖恩评为美国最繁荣的12个城市之一,就业率全美排名第一,只有2.1%的失业率。   1876年,得克萨斯州农业与机械学院在这个小城诞生,历经近130年的变迁,大学早已从19世纪末期美国以农业向工业转型为主而定位的学校,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有10个学院、100多个专业的超巨型研究型综合大学。不仅有自己的远洋考察轮,还拥有自己的民航机场,每天有20多趟来往于达拉斯和休斯敦的班机在这个机场起落。   A&M大学有教职员工1.3万人,4.5万学生中有8000名研究生,其中约有3000名博士生。大学现有捐赠基金35亿美元,是全美排行第九的富有大学,在公立大学中排行第一。根据《美国最佳研究性大学》报告,A&M大学2003年的年度研究总开支为4.07亿美元,高于哈佛大学的3.721亿和耶鲁大学的3.215亿美元。   大学城位于美国十大城市的休斯敦、达拉斯和奥斯汀形成的经济发达的三角地中间,是繁忙的工商业城市之外幽静的地方。美国第四十一届总统乔治·布什自1992年卸任以后,情有独钟地把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设在A&M大学里,并且在这里开办了布什公共管理学院,就是因为看上了这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温馨的人文环境。总统图书馆的国际会议中心近年来成了活跃的国际政治舞台,多国政要曾来这里演讲。中国庞大的代表团,曾来这里参加为时一周的“中美关系30年”高峰会。   大学城人情温暖,有人就是为了追求这个大家庭似的环境而搬来居住。几年前,我们家附近来了一户新邻居,先生原是这所大学毕业的,现在加州硅谷工作,太太带着3个孩子在这里读书。他们在这里买下房子,丈夫隔一星期飞过来团聚一次。他们自愿“两地分居”,据说就是看上大学城这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一个难得的培育孩子的好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1:24:31 | 只看该作者
母女俩来美的那天是星期六,休息两天,星期一一大早,我带上太太和女儿去学校报到。女儿当时刚满5岁,不够规定6岁入学的年龄,只能上学前班。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早,学校8点上课,校车7点15分就会来接学生。从头一天晚上开始,女儿就一直处于高度兴奋中。她很高兴就要去上学,上“美国的学”!   但是,到了早上,她对我说:“爸爸,你陪我一块儿去吧。”   我知道,她怕,怕陌生的环境,而且,还怕美国人!   记得刚到的那天,好奇的她走到后门,推开后院的木栅门,正要出去,看到院外有一个美国人,她猛然缩了回来,跑到我面前,指着外面对我说:“爸爸,美国人!美国人!”就再也不想出去了。   我说:“这儿是美国,当然到处都是美国人。有什么好怕的?”妻对我说:“要不我把她送到学校去,先在那儿陪她一会儿,看看情况怎么样。”我说:“现在来美国了,一切得从头开始,你还当在国内的那会儿,什么都让你宠着,惯着,管着,没门儿。现在听我的,让她一开始就学着独立吧。从现在就开始,自己乘校车去上学。”培养独立的好习惯,一切应当从头开始。   不过,话虽那么说,我心里也是放不下。最后还是让她自己先乘校车去学校,我到学校前等她下车,再陪她到校门口。   上学第一天,我让她自己乘校车去,是想让她有一种开始新生活的感觉,从此就要像其他孩子一样,独立地做事情。从第一天就开始养成好习惯是很重要的,这比以后再纠正要好得多。   校车要绕好几个地点接学生,我骑自行车,比校车先到了很久。把她从校车上接下来,陪她走到校门口,我正要离去,她又一副愁眉苦脸的可怜相,跑回我身边。我没有心软,一路安慰她,再把她送到校门口,让她自己进校门。她终于哭丧着脸,三步一回头,挥动小手,努着小嘴,轻轻地,不敢出大声地说:“再见,再见。”   想着她那一脸苦相,我心里总在嘀咕:“她没事儿吧?”   她上的是半日制的学前班,中午就放学了。没到午饭时间,我迫不及待地回了家。望着窗外,我看到校车在我们公寓附近停下来,她随着别的孩子嘻嘻哈哈地下车,旁若无人地往家里跑。我开了门,她一头扑到我怀里,没完没了地讲学校里的小事儿。   我的心放了下来,没事儿了。   成功了!培养独立的好习惯,一切从头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1:31:33 | 只看该作者
一口气全发了,但还没有完。希望给广大的家长以借鉴才好。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可以在童年设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18:53:1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class="biaoti">人生设计在童年(17)</td></tr><tr><td height="20"></td></tr><tr><td bgcolor="#cccccc" height="1"></td></tr><tr><td align="center" height="30"></td></tr><tr><td align="center" height="30"></td></tr><tr><td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25px"> 让孩子给大人讲故事女儿5岁时,靠一盒《爱丽丝漫游仙境》录像带,每天数遍反复看,数百遍后,影片中的每一句对话、每一段音乐她都能倒背如流,一学期下来就学会了基本的英语。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模仿的方法,是最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初到美国的女儿快速学会纯粹的英语起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   我自己在英文学习上,曾经走过痛苦的弯路。我从初一开始学英语,一看到英语老师就头痛,看到英语课本就畏惧。这个可怕的循环压抑了我很多年。   《爱丽丝漫游仙境》是数学家卡尔·刘易斯写的一部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它以梦幻般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孩子的心。女儿当时每天只上半天学,回来仅看这一盒录像带,每天不厌其烦,反复地倒着看,一天看数遍。看到兴奋处,模仿影片中的语言对话,手舞足蹈,又喊又叫,一会儿跳到沙发上,一会儿跳到地下。刚开始,吃晚饭时,她常使劲回忆学校里为难了她的几句英语,或者是《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几句对话,让我解释。过了个把月,她就不再问有关英语的问题了。不到一个学期,这个看了几百遍的故事已经滚瓜烂熟,她能够记得整个片子里的对话和音乐,一字不漏地背下对白,每段乐曲也都能唱出来。到后来,她常常只是把电视录放机开着当伴奏,随着影带里的角色一起“与带共舞”。   仅仅一个学期的时间,她靠了一盒录像带,就高效率地学到了基本的英语!   语言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学语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亲密交流”中学习,模仿是高效率地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幼儿学语言是在与大人的日常交流中,通过亲密接触、模仿而学成的。我的经验是,在学习外语的初始阶段,最好不要涉猎太多,而是用同一种教材,反复进行模仿,不求多但求熟练,通过不断重复巩固,滚瓜烂熟以后,再扩大到面。 </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18:55:3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学期过去,又一个学期开始,女儿的书包里除了一叠叠的贴画剪纸外,慢慢地多了几本薄薄的书。   从那时开始的很多年里,我们几乎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在饭桌上长时间地交谈,常常一谈一两个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每天,她告诉我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而且每次总是以“爸爸,你知道吗”开始。   到了我们该收拾饭桌的时候,她就从书包里抽出那些图书读了起来。为了刺激她的学习欲望,增强她的自信,一开始,我装作对她的读书能力表示怀疑,或者根本就不信她能读得懂。我总是问她:“你能看懂吗?”   “当然能看懂!”   我打开书,指着其中一篇,“你能把这个故事说给我听吗?”   “当然。”接着,她就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书里的故事。   听完她讲的故事,我带着非常夸张的表情,瞪大眼睛,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看看她,说:“真不敢相信!你真能看懂!太了不起了!谁教你的?”“我自己看懂的,要不要我接着读下一篇,读完了再讲给你听?”   这正是我想听到的。   她看起来颇为得意,只需稍稍花些工夫,就把爸爸给震了。   为了一再地让我“震惊”,她书读得越来越起劲,专门找难的、字数多的书看,看完一本之后,就给我讲故事。   多年以后,我看到她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其中讲到,她为我讲故事,每次得到表扬,都受到很大的激励,就想讲得更多更好。她写道:“每次读完一本书,就在家里,苦苦地等着爸爸回来,讲故事给他听。”   可能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对孩子的赞赏能够收到这么好的效果。   我就是这么哄着她,让她给我讲了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她因“上当受骗”而读书上瘾,从此养成了此后十几年不变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18:59:19 | 只看该作者
我很幸运,不但没有像许多忙碌的中国家长那样,在承受工作生活的压力之外,还要去找一个又一个故事,自己先读,然后,把孩子拉到桌前,不管他喜欢不喜欢,也不管他是不是打瞌睡,辛辛苦苦讲给孩子听。实际上,那样做,不仅家长太劳累,效果也不一定好。相反的,我偷了懒,还比较轻松地听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故事。   多轻松的事儿,家长们为什么要勉为其难,给自己添麻烦呢?每天辛苦工作,下班回来,理当放松放松,抓紧享受人生,为什么还要自找麻烦,再为教育孩子加一次班?   此后,在女儿6岁那年,我给她买了一本厚达750页的《麦克米兰儿童词典》,又给她买了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366夜睡前故事》。这本书收集了366个世界著名的故事,有家喻户晓的灰姑娘、睡美人、阿拉丁,还有个中国古代故事叫《皇帝的画眉鸟》。书中的故事,短的两三百个字,长的上千字。借助词典,她天天都认真阅读,把这本两百页的书看完了。在那之后的一两年里,是她给我补课,为我讲述许多我从未听过的故事。而当她正正经经地告诉我,这些故事那么有名,“爸爸你是‘应该’要知道的呀”时,颇让我汗颜。   她在我所构筑的这种“学术”气氛下,终于认认真真“诲人不倦”地把那300多个故事讲完了。   孩子给大人讲故事,精神高度集中,经历了阅读、思考、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是一种绝佳的综合性训练。   家长在“听故事”的整个过程中,只须老老实实地充当一个认真、忠实的听众,好好地享受孩子的故事给您带来的愉悦和知识。提问,表扬,赞美,这就是您该做的。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19:01:12 | 只看该作者
为孩子找好书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是最重要的,自学能力可以从很小的时候就培养起来,有时可能会超乎家长的想象。帮助孩子挑选合适的好书,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效果。   一天,我到大学书店里转了转,意外的发现把我乐坏了。我看到了一套北京语言学院编的1981年版的《实用汉语课本》。   这套书是编给在中国大学留学的外国学生用的,第一、二册共有50课,每册都有500多页。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有英文解释,书中许多中国文化背景的介绍和小故事也全都是英文。对于英文能力已经能阅读经典文学原著的女儿,用这套教材自学中文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我在书店里把这套书认真看了看,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套十分完美的好书。当年,这几本书在中国的书店里的售价总共不过是几元人民币。但是,在美国大学的书店里,每册却卖到了15美元。   我始终认为,好书是无价的,并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只要从书中真正获益,就绝对值得。书是文化“软件”,不能只有硬件没有软件啊。前几年我去哈佛看女儿时,在她的宿舍里,我看到这一套书还放在她的书架上,就知道它们的价值了。由于选对了教材,她几乎不需要辅导就可以自学。她有时一天看几十页,学两三课,而且每道练习都做,每条解释和每个文化背景故事都读下来。   按一般人的看法,学一门外语,总该有个老师吧。不过,我并不这样看,我跑到大学的书店,看了大学生使用的法语和西班牙语课本,随手翻一翻就把这两本书一起买了回来,同时,还买了和这两本书配套使用的习题集,又到大学的语言室录制了几十盘录音带。   对于理解力强的小孩子,学习外语可以直接使用大学的教材。好的大学教材浓缩度高、系统性强、知识点完整,什么内容都包括在里面了,可以解决所有的基础知识问题。对于阅读理解力强的孩子,完全没有必要买专门为孩子写的教材。靠那些儿童课本学外语,要想学到一定的高水平,犹如缘木求鱼!那些简易教材,知识点太离散,学完一本再找下一本,知识点既有重复的,也可能不一定衔接得好,最后可能是买回一大堆用处不大的书,结果看着让人头大,即使你再有信心,也都被书堆压没了。我为女儿小时候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准备的书,是使她成功地学习两种语言的好教材。我选的法文和西班牙文课本,是美国很多名牌大学多年来一直使用的教材。这两本书都是硬封面精装,大开本,小字体,内容丰富。虽然都是从最基本的会话开始,但是课程内容进展很快,覆盖4500多个词汇,除了语言外,每一章都有文化、历史背景的相关介绍。这两本书都是编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的,所有的解释都是用英文。美国好的教科书有一个特点:极为详细。只要有一副好头脑,再有一本好书,基本上是可以自学的。这两本书和配套的辅助书都是集培养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为一体的教材。选择好的教科书,是使孩子能够高效率地学习的保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19:01:59 | 只看该作者
选择那些可能影响思想行为和道德文化修养的书,是家长重要的任务,尤其在孩子童年、少年期,那时候的阅读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任职美国最高法院陪审法官30年的奥利佛·文德尔·荷默斯以“大反对家”著称于世,他写下了许多灿烂的法律文本,是美国史上资格最老的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离职时年近91岁。他曾经说过:“我们对所看的书必须作认真选择,因为书,就如埃及国王在他的图书馆上所题的那样,是‘灵魂之药’。”我在这里犹豫着没有把原文的“The medicines of the soul”顺口意译为“精神食粮”而是直译为“灵魂之药”,是因为试想一下,吃错药,还是吃错灵魂之药,会是多么可怕的事。   很多美国大书店都有为年轻读者推荐的书目,女儿学校的老师会很负责地推荐许多好书,绝不怕吃错“灵魂之药”。中国的家长、教师、教育工作者、作家和书店都有责任为学生们推荐好书。让我很感宽慰的是,1992年,当我带11岁的女儿回国时,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的外文书店买了几布袋子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书籍。幸运的是,我们抢在女儿上小学、初中,学校功课比较轻松的时期,让她读了许多中国文学的精华,使她知道除了曹雪芹之外,还有鲁迅、茅盾、老舍、巴金、丁玲以及其他近现代作家;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外,还有《家》、《春》、《秋》、《骆驼祥子》等;认识了宝玉、黛玉,觉新、觉民,甚至林道静等很多中国与她同龄的孩子都不熟悉的名字,使她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有一点粗浅的印象。   我认为,在孩子尚小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将聪明才智用于为孩子挑选好书就已足够,没有必要自找麻烦,处处挺身而出,一字一句地教孩子读这读那。事实上,家长能为孩子挑选好书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了,为了做到这一点,家长就必须得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鉴赏水平,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家长能为孩子指出方向,引导孩子读名副其实的好书,让孩子独立自学和思考,自己去解决种种问题,足矣!这就迈出了培养成功孩子的一大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19:02:51 | 只看该作者
家长能教什么大学城有1000多名中国留学人员及其家属,高倩几乎年年都要在中国联谊会举办的春节晚会上登台表演舞蹈、小品和钢琴独奏等节目,因而小有名气,以至于我只能被人称为“高倩的爸爸”。   有时,在大学校园里,不认识的家长和我打招呼,单刀直入就问:“你是高倩的爸爸?听说你教高倩教得真好!你肯定花了很多时间吧?”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常常只是张张嘴,笑笑,什么也没说,算默认了。   我能说什么呢?如果说我根本就没有“教”,那她不成了“天才”?不是要被解读为吹嘘?可是,我清楚,她是极其平常的孩子,5岁以前,除了国内幼儿园的标准化教育,没有任何附加的学习。至于对她进行的“超前”学习训练,也是5岁来美国以后才开始的。不过,对于训练她通过自我学习获得成功,我则是有绝对的自信。   谈起教孩子的话题,我想首先要问的是:我们大人到底能教孩子什么?怎么教?我曾经问自己这两个问题,很快就得出了让我沮丧的结论。   其实,我是不能教孩子什么的,无论女儿在中国或是在美国读书,我都没有能力教她。如果她在中国读书,我甚至不能辅导她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我的汉语拼音不好,清辅音、浊辅音、前鼻音、后鼻音总是搞不清楚。   我在国内研究所工作时,有几位同事的孩子正在上初中。常有人拿着他们儿女学校里的数学难题,发动群众一起研究。只可惜,中学生的考题有时比科学院、国家课题还要难,难得让当年的名牌大学生,如今的教授、研究员们犯傻,只能无奈地靠着“人多力量大”的办法,解决“教”孩子的问题。   很多家长说,教孩子教得很辛苦。   我曾问过许多家长,你曾否认真想过,你到底能“教”孩子什么?你能教小学生的语文吗?你能教初中生的数学吗?你能教初中、高中的各科目,包括语文、英语、数学、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音乐吗?   显然没有几位家长有这种能力。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绝大多数家长没有办法教好孩子的一门功课!   有位朋友向我抱怨说,教孩子很吃力。我不客气地对他说,你这是何苦呢?那年他的孩子在上某初中的“超常班”。他坦承,他的孩子上六年级时,作为高级工程师的他,对于孩子学校里的数学题已无能为力,而要带到办公室去,请大家来“共同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6-5-16 19:05:37 | 只看该作者
据我了解,在中国,即使学理工科出身的家长,常常也无法辅导孩子的数理化课程;在美国,大多数理工出身的中国家长,对中小学里的人文课程直翻白眼。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加速了成年人的知识老化;高节奏的工作压力,也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力不从心。这是身不由己的。   现在作为中小学生家长的这一代人,自己的学识、思想、素质、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已经难以应对全球化和激烈竞争环境下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即使是少数获得硕士博士的人和其他不甘示弱、自学自救的精英,也无法幸免由于专业等原因造成的狭隘的知识结构问题。   何况,现代社会是专业化的社会,教育也是一样。   华盛顿邮报资深教育专栏作家杰伊·马蒂斯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哈佛学习,现在每周为邮报的教育专栏写一篇文章。他曾提到,有一次,他和念高中十二年级的女儿一起做美国历史 AP考试的多项选择题,“她做她的,我做我的,每做一题就对照书后的答案,看谁的答案是对的,15分钟以后,她比我至少多做对了7道题”。由此事例,可以让我们大家都清醒清醒,世上到底有多少家长可以真正称职地当孩子的老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的家长,即使有能力教孩子基本的数学、小学的英语,可曾想到,到了课程逐渐加深,教不了孩子的时候,一手放掉让你“教”(娇)惯了的孩子,将会是个什么局面?这个习惯了家长教的孩子丧失了自学能力,不能独自面对没有“家教”的世界,只好一路走下坡。这是很不明智、很不负责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可悲的。   不过,确实也有极少数有精力、有能力,甘心奉献自我的家长,能够辅导孩子的功课,一路保驾孩子高中毕业到上大学,这是难能可贵的。不过,这是在牺牲自己的前提下做出的。家长也应该享受生活,大可不必“毁灭自己,照亮孩子”。   那些朋友说得不错,对女儿的学习,我是花了心血的。但是,我是把心思花在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激发她的学习热情,引导她自己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我在学习上对她的帮助,更多的是引导她选择好的学习素材。我相信,作为前人智慧的结晶,各类优秀著作,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孩子从小开始自学的时候,家长只要能给他们提出好的问题就行了。把问题留给孩子,放心地让他们从书中寻找答案,家长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具备高度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我非常赞同哈佛老校长纳森·普西曾经说过的话:“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灌输知识点,而是把将要学的课题放到学生的面前,通过同情心、情感、想象力和耐心,唤醒学生永不休止的动力,寻求答案和见解,使其开阔人生视野,并且赋之以内涵。”   虽然普西校长这里指的也许是大学教师而不是中学教师不要给学生“灌输”知识的问题。对于中小学生该怎么办呢?我认为,研究出一些不必“灌输”、不必填鸭的方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家长参与讨论,可以让孩子学得更好,是应该提倡的素质教育方法。 明天是第二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5:07 , Processed in 0.24873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