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涓涓细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好父母 好孩子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6-1-6 20:49:06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3.珍惜孩子的第一次成功<"title_page" align="center">孩子有了第一次成功,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在孩子的一生中起到最好激励效果的,是他的第一次成功。在那种时候得到肯定与鼓励,将使他对前景充满信心,从而获得自信。  我们《中国少年报》有一条原则:动员孩子参与的活动或事情,一定要有一个圆满的结   局。获奖面尽量要大,对获奖的孩子,一定要及时奖励。对孩子们写给“知心姐姐”的信,我们要求做到每信必复,使这些孩子感到:第一次给“知心姐姐”写信就收到了回信,从而品尝到一种成功。特别是孩子们向“知心姐姐”发出邀请时,“知心姐姐”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因为孩子邀请“知心姐姐”,常常是遇到了困难或是有心里话要倾诉,你满足了他,他就获得了成功。  有一次,北京二中一个叫李萌的女孩子打电话请我去他们班里谈心。我答应了她,她非常高兴,说:“星期四下午3点半,我在学校门口等你,我穿一条牛仔裤,手里拿一张《中国少年报》。”“好,一言为定!”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那天,我准时到达。果然,看见两个穿着牛仔裤、手拿《中国少年报》的小女孩在等着我。那一次,我给他们班里的同学讲了有关“人际关系”的问题。  过了几天,一个叫李紫科的男孩子打来电话,请我也去给他们班的同学讲讲人际关系。我很诧异,一问才知道,李紫科是李萌的弟弟。我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去,如果不去,在姐弟的竞争中,弟弟就失败了。我答应了他。他高兴极了,说:“星期四下午3点半,我在校门口等你。我穿一条牛仔裤,戴一顶鸭舌帽。”我忍不住笑出声。  不巧,那天正好赶上开会。我请假提早出来,赶到李紫科的学校时,已经4点了。孩子们见我终于来了,都激动得哭了。李紫科对我说:“在门口等你的那半个小时,我像热锅上的蚂蚁,真怕你不来。如果你不来,我就会在全班同学中失去威信,也在和姐姐的竞争中失败了。”以后,李紫科常给我来电话。  几个月后,我收到北京二中“家长学校”的邀请,给家长们谈谈孩子们的心声。  会后,一位母亲紧紧拉住我的手。她满脸是泪,激动地说:“我就是李萌和李紫科的母亲。我的两个孩子让你费心了。我过去一直喜欢我的女儿,她学习好,能干,却有些看不上我的儿子,嫌他胆子小,窝囊,不用功。那天他回家来说,他也要打电话请‘知心姐姐’,我就不让他打。我想,‘知心姐姐’也不能光为我们家孩子忙乎,全国那么多孩子需要关心呢!没想到,你那么理解孩子的心。你知道吗,自从他把你请到学校,他在学校就出了名,毕业分配时,学校还在推荐信上写着:李紫科同学组织能力很强,能把‘知心姐姐’请到他们班上。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件事后,我的儿子像变了一个人,爱说爱笑,胆子也大了,干事也痛快了,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我们全家不知该怎样感谢你呢!”  “这就是激励作用。我们做父母的如能帮助孩子获得人生的第一次成功,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他将来一定是个成功者!”我向家长们倾诉了我的感受,“如果‘知心姐姐’的到来能给发出邀请的孩子带来成功,我宁愿牺牲所有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缺少这种成功感。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失败者。现在提倡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这就给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所以,让孩子们获得第一次成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当孩子获得了成功以后,对于大人来说,要郑重其事地为他鼓掌,不要轻视他的第一次成功。孩子的成长,的确像运动员一样,需要别人为他加油。  宋庆龄有一句名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国家需要全体孩子都具有很好的素质。但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常常忽略那些淘气的、不守纪律的、学习差的孩子,把他们视为坏孩子、差孩子,没有人爱管他们,没有人去疼他们。其实,这样的孩子才更需要激励。  过去的应试教育,其结果是将极少数的学生从全体学生中挑出来,培养出的很多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进行素质教育,就是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使其充分发挥光亮,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  激励,就是最好的办法!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6-1-6 20:50:33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第九章 学会生存 培养能力<"title_page" align="center">没有快乐童年的人生是不幸的,没有朋友的童年则更为不幸<"title_page" align="center">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是,你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幸福吗?  一天晚上,我乘一辆出租车,开车的是位女司机。  我问她:“你一天起早贪黑地干,是为了什么?”  她回答:“给我的孩子攒钱。”  “攒钱干什么?”  “我自己吃过没钱的苦,不能让孩子再受苦,我要多挣钱,让孩子过好日子。”女司机开着车,凝视着前方,坚定地说。  看着她一脸的疲惫和一身朴素的着装,我被这位母亲为孩子奉献自己的精神感动了。可我心里在想:有了钱,孩子就能幸福吗?我们这代父母究竟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呢?  我研究过几位港、台、南洋华人的成功经历,我发现,有的成功者,当年竟也是一文不名的打工仔、养猪倌,他们的父母并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遗产。  行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利来”领带,它的创始人曾宪梓先生,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贫农家里,从中学到1961年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全靠国家发给的助学金维持生活和学习。他创业初期,处境甚为艰难,几乎是两手空空。但他的创业心始终不泯,空余时间研究香港的工商业及市场情况,学习成功创业者的经营管理经验。经数载磨砺,他终于创出了世界名牌“金利来”。  可见,他的成功,并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也不是祖宗留下来的,而是靠着自己顽强不懈的努力得来的,靠自己的创业精神和独立生存的本领赢得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历史上,那些纨绔子弟没有一个能成就大事的。成就大事的都是经历一番磨难,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命辉煌的人。  靠千座金山,不如靠两只手。勤劳的双手、顽强的生命力、生存的本领将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幸福。  诚然,我们已经逐渐拥有了足够的物质财富,可以让孩子们生活得更加舒心和惬意。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但是,等待他们的不仅仅是阳光和雨露,不仅仅是铺满鲜花的大道,未来的天空还有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前进的路程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沟坎挫折。你的孩子能适应吗?金钱能为他抵挡风雨吗?  妈妈翅膀下的小鸟,终有一天要长大离巢,在蓝天下翱翔。没有人担心和怀疑他们在晴空万里的天际间会悠然自得、潇洒优美地展翼飞翔,但在雷电交加、暴风骤雨的黑夜里,他们能否勇往直前地去搏击长空呢?  如何让孩子学会生存?如何让孩子勇敢、自由地翱翔在21世纪的天空?这是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中国母亲必须回答的课题。  在这一章里,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生存的五种能力吧!</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6-1-6 20:51:11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1.培养选择能力--人生三大选择(1)<"title_page" align="center">学会独立思考。盲目比淘气可怕得多。  前些年,在大学生中流行一种“心理测验”的游戏。把被测对象的注意力及思绪带到漫无人迹的沙漠、神秘幽僻的森林和碧草茵茵的草原,通过各种预想好的情境向被测者提问,让其做出选择,最后,再通过对被测者的选择答案一一地进行分析,便可以总结出被测者的人生态度及志趣。这虽然是一种游戏,但至少说明,人的一生需要面临很多次的选择。  过去,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听话,听爸爸、妈妈、阿姨、老师的话,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是,当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曲折以后,当社会前进的脚步迈入商品经济的时代后,我们忽然发现,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面对社会纷繁莫测的变化,再强调孩子听话就远远不够了,而应该意识到要教会他们具备某种能力。我想,这种种能力中,孩子们最急需的一种能力是选择的能力。  有人说,今天的孩子都是家庭的“小皇帝”。而我却认为,他们,是思想、活动严格地受到父母禁锢的“小奴隶”!  曾经有一个孩子气鼓鼓地对我说:“人们都说我们是‘小皇帝’,我可不这么想。皇帝什么都说了算,我在家里却说了不算。虽然平时吃什么穿什么,他们都依我,可是到了攒钱买大件时,我也出力了,讨论买什么时,我说应该买一个录音机,爸爸、妈妈、姐姐三个人六只眼盯着我,说:‘这是大人的事,哪有你说话的份儿呀?’这也太不公平了,我大小也算个人,凭什么没有我说话的份儿呀?”可以看出,孩子们缺少选择的机会,大人们根本不给他们这种权利。  在孩子的生活道路上,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我认为,最重要的选择在三个方面,即:朋友的选择、对象的选择和工作的选择。这些选择是否得当,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朋友的选择  没有快乐童年的人生是不幸的,没有朋友的童年则更为不幸。  作为《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我们经常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去主持接听“知心电话”。从青少年打来的电话中,我们深切地感到,他们有一种渴求,那就是渴求朋友,渴求友谊。  孩子们经常问道:“怎么样才能找到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才算得上是好朋友?”  在求友的问题上,我认为有这样一个原则:求异。  很多人乐意寻找与自己的性情、志趣等方面有相同之处的人做朋友,实际上,这样去交朋友很有局限性。雨后的彩虹会显露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绚丽的色彩,更何况多姿多彩的人生、各种各样的人呢!如果总是跟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在一起相处,今后面对纷繁的社会,你会无法很好地去适应。你会遇到很多与你的性情、志趣大不相同的人,与他们相处,你会感到别扭,甚至还会发生磨擦和冲突。  所以,在选择朋友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跟自己有所不同的人做朋友。有不同之处,就意味着有互补的可能,你的长处会被对方吸取,你的不足也可被对方的长处所补充。两个彼此相异的人相处久了,互相影响对方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完美。  说到求异,异性的同学能不能在一起相处,成为朋友呢?  有一次,一个男孩说:“我在班里跟一个女生说了句话,他们就乱说我们在搞对象。”于是,我在这个班里开了一个讨论会,让孩子们分别说说男孩和女孩各有什么优点。男孩们说:“女孩子细心,守纪律,学习好,会做家务活。”女孩子说:“男孩子力量大,胆子大,说话声音大,好打抱不平。”我跟他们说:“男孩子有男孩子的优点,女孩子有女孩子的优点,在一起玩,才会取长补短。”  一个女孩子还告诉过我这样一个小秘密:“我们跳皮筋时,只要有男生在旁边看,我们就跳得特别来劲儿。”一个男孩说:“每次我们打架的时候,只要有女生围观,我们就越打越来劲儿。”  在学生时代,男女学生之间纯真无邪的友谊,有时候会给人的一生留下甜蜜感人的记忆。  我提倡交朋友求异的原则,主张男生和女生交朋友,好学生跟差学生交朋友,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交朋友等等,是因为我希望,让不同类型的孩子在一起交往、相处,会令他们成长得更加全面,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有着广泛接触的人,而不是一个孤独、怪僻的人。  二、对象的选择  这种选择,是孩子们在今后人生中将要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作为家长,无须回避这个问题,应该坦诚地告诉自己的孩子,怎样选择终身伴侣,用什么标准来选择终身伴侣。  在选择对象这个问题上,尊重是最基本的原则,要懂得尊重对方,也要有奉献精神。可是,有一些年轻人却总怀着不明朗的心理,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些什么,或者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都是不道德的。  许多年轻人在选择对象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正确的原则,而且站在了错误的立场上。选择对象时要求太苛刻,往往搞得双方不欢而散,甚至抱怨终身。  我曾对一些大龄女青年说:“找对象要找喜欢你的人,而不应该只是你喜欢的人。如果一味地想寻找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理想人物,恐怕一辈子也找不着呢!”我也曾对一些男青年说过:“你要是真心喜欢一个人,千万不要对她挑剔过多。”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你喜爱上一个人,便应能够容忍对方的缺陷或不足,也应该真诚地陪伴对方,走完今生的路。</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6-1-6 20:52:30 | 只看该作者
<div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1.培养选择能力--人生三大选择(2)<"title_page" align="center">因为工作,我有机会接触到大学的学生。大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十个中有九个是关于恋爱问题的。他们谈到,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成风,相当比例的学生都有恋爱的对象。夜幕一降临,原本书声朗朗的校园成了恋人们相会的“街心公园”。  在厦门的一所大学里,一个男生因为追求一个女生没有成功,便跳楼自杀了。这件事,对男同学震动很大,他们组织了一个“五草研究会”, 一起调侃、总结恋爱的现象和经验,   提出了恋爱的“五草精神”: 第一,“天涯何处无芳草”--好女到处都有,男子不必太着急;第二,“兔子不吃窝边草”--不能找身边的女生作对象,目标太集中;第三,“疾风知劲草”--不要听女生灌了几句“迷魂汤”就上当,而要经过长期的考验;第四,“好马不吃回头草”--恋爱不成就算了,千万不要强求;第五,“老牛啃嫩草”--男子年龄大一些,才能找到好的女子,不要过早地涉足恋爱。这几名男生说:“自从有了‘五草精神’,我们的精神获得了解放。”  这些大学生所总结的“五草精神”,听起来难免偏颇,但毕竟说明一点: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认真地面对恋爱和选择对象问题了。这也难免令我们汗颜:为什么我们这些父母、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早一些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呢?选择对象,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不可回避的、早晚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年轻人的父母、长辈,我们要有一种责任感,给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指导,免得他们走弯路!  三、工作的选择  如果说过去因为封建意识的束缚和“左”的思想禁锢,使那时的青年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话,那么现在的青年人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一切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人们提供了无数发展的机会,只要你肯付出努力,任何理想都有可能实现。  对于青少年来说,指导他们正确选择“将来干什么”的办法,就是进行生动的“理想教育”。  一位教师曾在学生中搞过这样的教育,她让每一位同学写一篇《我长大了做……》的作文。  一个小女孩说:“我长大了要当教师。”老师就告诉她:“老师是要面对许多学生讲话的,你以后说话时就不能带‘后来呀’、‘这个呀’一类的口头语。而且讲话的声音要洪亮,仪表要好,手势也要适度。以后回答问题时,请你到讲台前边来。”  有一个粗心马虎的女孩子说将来要当医生。老师说:“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但需要特别细心,否则会对病人造成伤害。所以,以后你不能因为马虎而出现错误。”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说他要当警察。老师说:“好,咱们班刚发生了一件事,班里养的几条金鱼不知让谁给毒死了,请你把这个案子破一下吧。”结果不出两天,这个小男孩就把案子破了,因为他本人就参与了“作案”。老师知道了真相,并没有批评他,却夸他了不起。他找了个好听的说法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老师,我打入了‘敌人’内部。”  这次活动搞得很有意义。孩子们立下了今后的志愿,更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努力追求,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现在,有些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其实孩子自己未必喜欢。家长们应该把选择兴趣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自由选择,自由发展。  选择,对一个孩子来讲是十分重要的,盲目比淘气要可怕得多。一个孩子如果只知道听话,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庸庸碌碌肯定不会有什么发展。而那些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知道怎么去做的孩子才会有出息。  在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法:一是多出选择题;二是多搞一些活动,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三是回答问题不要答得太满,要给孩子留有思考的余地。  比如,有孩子问:“你说有没有飞碟?”你不要不假思索地告诉他“有”或者“没有”,可以婉转地说:“我不是自然科学家,所以回答不了这个自然之谜,这就需要你们长大以后去解开这些谜了。”一次,一个孩子打电话来问:“世界上有没有恐龙?”当时,在报社实习的大学生肯定地回答道:“世界上没有恐龙。”结果,那个小孩立刻反驳说:“世界上有恐龙!11个月前,澳大利亚发现了一个恐龙蛋,如果它孵化出来了,怎能说不是恐龙呢?……”  从我的经历中,我体验到,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工作,那他便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并自觉地以苦为乐。我从小就想当《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做一名大家喜欢的“知心姐姐”,当我如愿以偿时,我便竭尽全力地工作,并以工作为自己的生命。  我最喜欢马克思的一段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衷心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有这样的选择。</div></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6-1-6 20:53:0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2.培养承受能力--承受挫折和不幸(1)<"title_page" align="center">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困难和挫折是最好的大学。  居里夫人是我们全世界女性的骄傲。她那种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着实令人折服。她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困难和挫折,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的滋味,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一个孩子,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经历过苦难,就永远感受不到什么叫幸福。  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和百折不挠、不向挫折屈服的精神,是成功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培养承受苦难和不屈服于挫折的能力,对今天的孩子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话题中,挫折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洗养尊处优的习气,磨砺坚强的意志,学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和技能,培养他们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从而使他们不仅学会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他们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这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我们做父母的,不愿让孩子去经历苦难,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充满笑脸和鲜花的明天。但是,生活是无情的,也许有千百种灾难在等待着一个年仅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畏惧这些灾难的人,永远不会有幸福。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一帆风顺长大的孩子,很难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关于挫折教育,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在一些原始部族里,少年男子如果想拥有成年人的权利,被社会所接纳,必须要通过一次优胜劣汰的近乎残酷的考验;大人们把这些男孩放到一个没有人烟的、野兽经常出没的恶劣困境中,让他们品尝孤独和挫折的滋味,学会面对和战胜各种困难。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奋力挣扎返回部族居住地的男孩,才能被证明已是个成年人,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他才能享有成年人的一切权利。这种考验可视为人类早期挫折教育的雏形。当然,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挫折教育,不免有些惨无人道。  现代社会里,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就更加重视对下一代进行挫折教育。  日本很早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一些平民学校的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上课,让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寻求知识和体验生活。这种名为修学旅行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其中体验生活的内容与我们现在开展的挫折教育相仿。  近年来,日本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定期向学生供应清汤萝卜、粟粒煮成的“饥馑午餐”,目的是让他们了解父辈的艰苦生活。学校还规定了穿短裤、短裙的日子,这一天,哪怕气温再低,全校学生一律都要换短裤或裙子;在学校规定的穿长衣的日子,无论天气多热,学生们都必须换上长衣长裤……  每天,日本都有一些有钱的人花钱让孩子到中国来参加夏令营活动,让孩子背着很沉重的背包,到草原上走一走,尝尝吃苦的滋味;他们有时还把孩子放在荒岛上,让孩子懂得什么叫饥饿,让他们学会自己生存。  有位老师对我说,不久前他们学校的孩子同日本的孩子一起开展了一次活动。老师们发现:日本孩子身上有一种不怕困难、坚毅不拔的韧劲,耐受力很强,孩子发了烧,自己想办法,不去找老师。他们的领队说,从小家长就告诉他们,爱护身体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  在韩国,家长同样也很注重从小锻炼孩子的意志。他们给孩子穿上羽绒服,让他们在冰窟窿里呆上一阵儿再出来,让孩子懂得“寒冷”的滋味。  可是,在我们国家,挫折教育做得却很不够。由于父母的娇宠,孩子的心理承受力相当脆弱,一点点小的挫折或失败就有可能酿成一桩惨祸。  一个9岁的男孩,平时在家里很得宠,在学校是个中队长。有一天,他向哥哥要糖吃,哥哥说,糖是留给爸爸的,没有给他吃,这孩子一气之下竟用红领巾上吊自杀了。心理脆弱到了何等地步!  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太幸福了,许多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再遭受艰难困苦,能够替孩子承受的,他们都“承包”了。幸好,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幸福”。一些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孩子,由于生活的磨练,比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品质。  黑龙江省有个男孩子叫纪洪波,他的爸爸只有一条腿,一只胳膊,妈妈没有双腿,只有一只胳膊、两个手指。从小,爸爸妈妈就没有抱过他,学走路时摔得鼻青脸肿。3岁起,他就自己照看自己了;到了5岁时,他就能帮爸爸做饭了。  后来,爸爸死了。妈妈便不吃饭、不起床,她不想活下去了,因为她不想连累儿子。小洪波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能死!你死了,我就成了孤儿了。你好好地活着,我一定能养活你</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6-1-6 20:53:46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2.培养承受能力--承受挫折和不幸(2)<"title_page" align="center">从那以后,他每天早早起来给妈妈做饭、熬药,帮妈妈套上假肢后,自己再吃饭上学。一次,他病了,咬着牙挣扎着走下楼时,昏倒在地上,被过路的民警送进医院,他才知道自己患了十二指肠溃疡,面临着穿孔的危险。医生告诉他要住院治疗时,小洪波哭了:“我住了院,谁来照顾我妈呢?”  我想,像纪洪波这样经历过磨难和挫折的孩子,才会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也才会更好   地爱别人,爱我们的祖国。  承受挫折的良好心态,是在童年和青少年时受过挫折并不断地解决困难中磨练出来的。这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不幸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百依百顺,只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妈妈爸爸无微不至的关怀,只能是让你的孩子一次次地与能磨练他成长的艰难困苦、失败挫折失之交臂,使得他们缺乏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的勇气和经验,一旦遭受到挫折,便会无所适从,一蹶不振。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一个人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未来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的。哪位父母又能够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会受到挫折呢。</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6-1-6 20:54:3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3.培养竞争能力--告别嫉妒(1)<"title_page" align="center">与嫉妒绝交的人才有可能取得优秀业绩。  进入新世纪后,人们都有了一种紧迫感: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生产过程越来越趋向自动化,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摆在我们和孩子们面前的将是激烈的竞争。  多年前,一位82岁的法国老记者来中国少年报社采访,我问他:“法国的孩子们都在   想什么?”他说:“他们想的是如何占领空间。”  我听了心里一震。我们的孩子又在想些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孩子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考取重点学校。这也是一种竞争,是一种较为低层次的竞争:人与人的竞争。  古语云:“满招损,谦受益。”总结了人与人相处、人与人竞争的经验和教训,其中也多少包含着成功之后遭人嫉妒的苦涩。  嫉妒心理是人与人相处、人与人竞争中十分可怕的一种阴暗心理。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其危害性最大。  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个男孩曾对妈妈说:“我们学校虽然是重点中学,但同学们都很自私。我病了那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个人来看我,我落下了功课,谁都不告诉我。”有的学校里,学习好的同学临考前书包被人偷走,住宿的同学在被子里发现一根很大的针……这都是学生们嫉妒心理的表现。  南方一所县实验小学,搞了一个“甘璐落选的是是非非”队会。甘璐是一个女孩子,在和一个男孩竞选大队长时当选了,可是半个月后,在选县少代会委员时,她落选了。一些师生感到奇怪和不理解,便召开这次队会进行热烈的讨论。  一个男孩说:“甘璐当了大队长后就骄傲了。有一个同学在放学路上玩纸镖,本来应该是路队长管的事,可是她偏要去管,她就是想出风头,显示她是大队长。”另一个孩子马上说:“你说的不对,当时路队长不在,甘璐怕同学出危险,才去管的。如果在前线,班长牺牲了,战士冲上去,你能说他是出风头吗?”又一个同学说:“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站在台阶上,甘璐把我们撞了,也没说对不起。”另外那个同学马上说:“不对,当时咱们站在台阶上,甘璐拿着拖把,走得急了,碰到了咱们,她说‘对不起’了。”每件事都摆开后,发现都不是甘璐的错。  有一个女孩说:“甘璐当了大队长以后,我就嫉妒她。以前她是中队长,我是小队长,她就比我多一道杠,现在她又比我多了一道杠。每当上课老师叫她回答问题时,我就用白眼儿翻她,希望她答错,挨老师的批评。”  那个落选了的男孩说:“我就是不服气,为什么好事儿都是甘璐的?”于是同学们就说:“都是你嫉妒甘璐,在后边搞了那么多鬼名堂。实际上你就是光想当官不干事,我们才不选你。”这件事的是是非非终于搞清楚了。  这不是一件孤立的事,许许多多学习好的、当干部的同学在学校里是孤立的,因为其他孩子嫉妒他。  我跟一些孩子谈过竞争与嫉妒的问题。我问他们:“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嫉妒?”他们都说不太清楚。我告诉他们:“比如说两个人跑步,一个在前边,一个在后边。后边的人想,前边这个人现在最好让石头绊一跤,然后我好超过他。这就是嫉妒,嫉妒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可是反过来,如果后边的人想,我要使劲儿跑,超过他,我一定要超过他。这就是竞争,竞争是把成绩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  孩子的嫉妒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大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熟视无睹的默认造成的,并随之“根深”而“蒂固”。  有的孩子喜欢告状、打小报告,如果老师听信他们的话,那就是在助长他们嫉妒的恶习。  有一年,我们在武汉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少儿艺术比赛。一名9岁的辽宁男孩扬琴弹得很好,在预赛中排第一名。但决赛时,他得了第二名,吃晚饭时,他说:“比赛用的琴有毛病,比赛结果也不公平,你们能不能跟评委说一说?”我们没有答应他。当天晚上领奖时,他妈妈竟然不让他去领奖,说:“二等奖有什么好领的?我们孩子参加比赛从来就没得过第二名。这次来之前已经和校长打了保票,就是要得第一的。”  我对这位母亲说:“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有天才的孩子多的是,我们有责任让他们个个都成才。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还谈什么公平竞争?! ”  我在一次联欢会上,给孩子们讲过这样一件事:两个中国孩子去国外参加歌唱比赛,一个唱得好些,另一个唱得差些。到了比赛点以后,唱得稍差的孩子得了感冒,另一个孩子冒雨请来医生,自己却被淋病了。到了比赛那天,唱得差一点的孩子病全好了,得了金牌;唱得好一点的孩子因为嗓子还没恢复好,结果只得了银牌。  我问孩子们:“你们说,应该怎么办?”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不假思索地说:“应该把金牌还给人家,本来就是人家的嘛!”  也有的孩子说:“你说的不对。得金牌的孩子应该感谢另一位,说‘是你帮助了我’,而得银牌的孩子应该说:‘不要这样说,都是为了祖国争光嘛!’……”看得出,先回答问题的那个孩子,存在着不正当竞争的心理。  后来,我发现许多有了些成绩的孩子,都不太懂得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和别人的成绩;还有的孩子存在着“你好,我就要打击你”的狭隘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都是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的</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6-1-6 20:55:0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3.培养竞争能力--告别嫉妒(2)<"title_page" align="center">嫉妒的心理,在成年人中尤其是成年妇女中,表现更为突出。她们的做法常常是“无事生非”。  一个辅导员是普通人时,没有人过多地议论她;一旦成了优秀辅导员,出了名,就会有人说她这也不好那也不是;如果成了全国优秀辅导员,还有人写匿名信,告她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经常对女辅导员们说:“作为一个女人,要想成功,就不要怕别人说。有这   样一句歌词:‘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边是个天。从来女子做大事,九苦一分甜。’不是说得很好吗?我想,这不光是指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如果一个女人怕人议论,那她就干不成什么事了,因为,你过于计较别人的看法。要知道,只要你干得好,周围总有人不平衡,议论你、贬低你,以得到一时的满足。这种时候,你不要理睬他们,只管大踏步朝前走,走得离这些人远了,他们也就不说你了,因为,他们只对自己周围的事有兴趣。”  男人的嫉妒平时看不出来,其实更为可怕,表现为“怀恨在心”。两名同在一个研究室工作的研究生,都相当能干、有才华,互相间也暗暗地在竞争着。后来,其中一名被派出国,令另一名十分嫉妒。他虽然笑着把别人送到了机场,但随后在出国同事十分孤独寂寞的时候,接连写去了三封饱含刺激意味的信。第一封信写道:自己已经是研究室主任了,颇得领导们的器重;第二封信说:单位刚刚分给自己一套条件很好的房子;第三封信的内容是:我有女朋友了,非常可爱,她就是你原先的女朋友……  最后,那名出国的研究生由于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没有学完就提前回国了。他是一个失败者,他对男人的嫉妒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他也是一个脆弱者,没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所以才会受外界干扰,当然不会成功。  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既懂得竞争又懂得超脱的人,才会成功。孩子们应该从小就得到这种训练。  克服嫉妒,参与正当的竞争,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也是未来对孩子们的要求。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竞争中求得共同的发展和进步是我们最迫切的愿望。因为,还有更为激烈,更为高层次的生存空间、生命资源等等的竞争在等着我们的孩子们,与人的竞争都处理不好,何以参与更为深刻、广泛的竞争呢?</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6-1-6 20:56:04 | 只看该作者
<div align="center">4.培养社交能力--成功社交三大秘诀(1)热忱--捧出你的心;沟通--打动别人的心;自信--赢得大家的心。  歌德说:“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  因此,社交能力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能力。  这一代独生子女虽然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小家庭之间的封闭、孤独而不善交往。这一点,应当引起年轻妈妈的足够重视。  一些从小很有才华的孩子,就因为“不合群”,长大以后,一直“怀才不遇”,自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仅才华得不到发挥,而且一生总是“不顺”;一些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反而受到大家的欢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也感到很快乐。任何人都不会喜欢性情乖戾、忧郁的人,人人都喜欢与快乐而热情洋溢的人在一起。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从许多受人欢迎的孩子身上,我总结出三个“秘诀”。  秘诀之一:热忱--捧出你的心  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热忱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热忱是发自内心的兴奋,是一种深存在人内心的炽热的精神特质。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在智慧和能力上的差别通常并不很大,但如果两个人各方面的素质都差不多,具有热忱的人将更有机会如愿以偿;一个人能力不足,但是具有热忱,通常也会胜过能力很强,但欠缺热忱的人。  一个领导的热忱,会影响他部下的工作情绪;一个母亲和师长的热忱,会影响孩子和学生的情绪。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进行过“期望效应”的试验。他来到一所中学,考察一个十分普通的班级,临走时,他兴奋地告诉班主任:你们班上有18名学生很有培养前途。  罗森塔尔的热忱影响了这位老师。从此,老师对这些学生特别关心,脸上总挂满了微笑,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总爱向他们提问……高中毕业时,这些学生都考入了重点大学。  当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时,笑了,他告诉老师,那次他只是随便点了18个人,并没有认真对他们进行考察,是老师对学生的热忱、信任产生了今天的效应。这个故事说明,成年人的热忱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那么,成年人如何将热忱传递给孩子呢?这里介绍三点。  目示。妈妈或老师一个亲切的目光会使孩子兴奋不已。有的孩子因老师上课不看他而误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使他感到伤心。  一个男孩子问我:“上课老动怎么办?”我告诉他:“找一张白纸,画上一双眼睛,当成是‘知心姐姐’的眼睛,放在课桌上。每次你想动时,看见‘知心姐姐’正看着你,你就赶紧告诉自己,上课时不能做小动作。”果然,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毛病。  他爸爸说:“孩子上课总爱玩东西,老师经常告状。我打他,他也不听。用了你的办法以后,他就管住了自己,这个学期还被评上了三好学生。你说神不神?”我说:“不神,这是因为我信任他,他有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就管住自己了。”  手示。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感情。拍拍肩膀,表示的是鼓励和表扬;打屁股则是一种惩罚。许多幼儿园里的孩子、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很需要家长、阿姨或者老师的抚摸,所以他们经常围在你周围,这个时候你摸摸他的脑袋,他就会感到非常高兴。到了高年级以后,在他表现好的时候,你不妨拍拍他的肩膀,表示对他的赞许和信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艺术性,否则徒劳无功。  语示。用最热忱的语言给孩子带去希望。话不必多,一两句就能表达出你的爱;声音不必大,要能表现出你内心的兴奋。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是最令孩子心烦的。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不要大声训斥,或者粗暴地打他,而应该到一间没有旁人的屋子里,盯着他的眼睛,严肃地对他说:“妈妈知道你这是第一次犯错误,也是最后一次,是不是?”这时,孩子会感到是自己不好,对不起父母,便会下决心改正错误。  父母对孩子的热忱通过目示、手示、语示传递给孩子,孩子受到了激励和鼓舞,也就学会了如何热忱地对待别人。  爱迪生曾讲过:“一个人死去的时候,若能把热忱传给子女,他便等于留给他们无价的资产。”  秘诀二:沟通--打动别人的心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与别人友好相处,受到别人的欢迎,就应当让孩子从小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学会与别人沟通,打动别人的心。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  沟通的原则有三条。  第一,不要总是批评、指责、抱怨。  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三多三少:看缺点太多,看优点太少;批评太多,激励太少;训斥太多,表扬太少。  在训斥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爱谴责别人,这样的人最不受欢迎。训斥和指责往往收不到任何良好效果,只会使别人加强对你的防备,并想尽办法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训斥与指责,还会伤害一个人的自尊,而过分的伤害就会激起对方的怨恨。  第二,真心地欣赏和感激别人。  人类本性最深层次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每个人都乐意跟欣赏自己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真诚地欣赏和感谢别人。</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6-1-6 20:56:57 | 只看该作者
.培养社交能力--成功社交三大秘诀(2)美国一家超级市场的老板,和儿子有隔阂,常批评儿子。有一天,他去儿子主管的店时发现,那家店从亏损变为盈利,而且顾客和店员都很喜欢他儿子。他把儿子叫到一边,说:“你做得太好了,没有人比你更能招徕这么多的顾客!”没想到,牛高马大的儿子竟流出了眼泪,说:“爸,你从来没有这样称赞过我,我很高兴你对我有这样的感觉。”这位父亲后来对别人说:“这是儿子长大后,我与他的第一次真正的沟通。”  如果你希望孩子和丈夫喜欢你,你一定要对他们感兴趣;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同学、老师的喜爱,一定要让他及时去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第三,多发现别人的长处,不说别人的闲话。  一位农民母亲,很善于教自己的孩子去发现村里和家族中的每一个人的优点,并告诉孩子说:“每个人都是一棵小草,每棵小草上都有一颗露珠。太阳底下,每颗露珠都会发光。”于是,她的孩子学会了善良。  我们有些年轻妈妈不太注意这点,常常在背后说别人的闲话,天长地久,孩子就容易学会说闲话。爱传闲话的孩子,朋友最少。在这里,我尤其要告诫女孩子们,千万注意不要在背后议论人。  秘诀之三:自信--赢得别人的心  我曾采访过农民企业家沈雯,他将一个村里的小蘑菇房,发展成为在四个国家有分公司的大企业--上海紫江集团公司。我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讲了两个字:“自信。”他说:“只有你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和你一起干的人才会有信心,有兴致。”  我访问了他周围的人。一位退休返聘的老工程师说,他愿意帮沈雯干,沈雯就是力量,跟他干,一定能成功!  与人交往中,自信心就如同吸铁石的磁力,会把许多有能力的人吸引过来。相信自己能行,便会攻无不克。有人说:“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但是,自信不是自负。只觉得自己行、别人都不行的人,一定不会成功。这里,我想送给年轻的妈妈一句话,这句话是老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3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07:56 , Processed in 0.16262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