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涓涓细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好父母 好孩子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1-6 20:09:31 | 只看该作者
<div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3.懂得回报<"title_page" align="center">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该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  人们都说,母亲是最无私的,不要求孩子回报。我觉得,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母亲应该要求回报,并教会孩子怎样去回报自己的妈妈和家人,怎样去回报别人。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问题是,我们今天有许多在母亲和家人的溺爱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从未有过回报的实践,于是也未产生过回报的意识。他们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感谢,更不需要回报。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就好比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是自然规律。  妈妈做好了饭菜,孩子不问这饭菜是怎么来的,不问母亲为这顿饭菜付出了多少辛苦,也不管全家老少是否吃过,上桌就吃;吃得不顺口,还要大喊大叫闹“绝食”。  妈妈给的零用钱,他理所当然地收下,还不时说着:“怎么才给这么点儿,抠门儿!”  花起钱来,他大手大脚,一次可以买十几串羊肉串、几十瓶饮料请客。他从未想过,妈妈爸爸挣来这些钱有多么不容易。  孩子为什么不珍惜父母的劳动,为什么不珍惜钱和物,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来的,以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切都来得容易,他享用是理所应当的。  一年春节过后,我们报社一位年轻能干的女记者从外地探望母亲归来,对我讲了一番话,使我大为感动。  她说,这次回去探家,她特地问起自己小时候的事,自己是怎么出生,怎样长大的。没有想到,在自己眼中一向豪放并不怎么细腻的妈妈,却把她小时候的事情讲述得十分细致。  “许多小事妈妈都记得清清楚楚,”女记者激动地说,“快出生之前,我在妈妈肚子里屁股朝下。为了便于生产,我妈天天要跪着转动身子,费了不少力气。生我的时候也遭了大罪,因为我的个头太大,不好生……我结婚以后,我妈寄来的钱,我都心安理得地花了,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应该。一年前,我曾经对我妈说过,每月要给她寄100元,可我却从未兑现过,妈妈也没有向我要。这次,听妈妈讲了我小时候的事,我特别感动,回北京后,马上寄去1400元,从我许愿的那个月补起!我妈真是不容易,我得好好孝敬她……”说到这里,她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  我也差点流泪。  过去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位年轻的女记者虽然还没有孩子,但通过和母亲的交谈,她了解了母亲的养育之恩。所以,过去心安理得靠母亲接济的她,终于懂得了用女儿的心去回报母亲,这真是难能可贵啊!  怎样让孩子们知道母亲的不易呢?  我建议搞个《我是怎样长大的》征文活动,让孩子都去访问自己的妈妈或关心过自己的人,让他们从小知道,在他们的成长中,妈妈爸爸付出的心血,周围人们给予的关心和爱。  一棵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离不开土壤和养料。当它长成大树,变成木材,建成高楼大厦时,就是最好的回报。  同样,一个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妈妈爸爸和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离不开老师、同学和许许多多人的教育和帮助。孩子要把这些爱牢牢地记在心中,好好学习,努力工作,长大以后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祖国的爱、人民的爱、亲人的爱。  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母亲和亲人对他的关心、对他的爱,并且一点一滴地教他去回报别人。  孩子的正确思想是靠灌输的,爱的种子是需要培育的。无情无义的孩子的出现,是对家长过度溺爱的报应。  孩子只要了解了妈妈的辛苦和不易,就一定会热爱妈妈、回报妈妈的。  回报与酬谢不同。回报是一个人从内心里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代表着一种深深的情谊;而酬谢,是一种还礼,一种答谢,多少掺杂了一些经济的利益。  儿女和母亲之间的感情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亲情。母亲并不希冀什么回报,而每个孝敬父母的孩子都知道回报,也都在默默地、自觉地回报。正是这种亲情,维系着每一个家庭,成为家庭幸福的凝聚力。  所以,一个家庭是不是幸福,并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深浅,家庭凝聚力的大小。  一个母亲,不必企盼子女当大官,发大财,只要你用人格的力量把孩子培养成人,你一定会有一个幸福的家。 </div></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1-6 20:10:49 | 只看该作者
<div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4.大家为什么爱吕鑫(1)<"title_page" align="center">懂得回报的孩子值得疼,值得爱。  吕鑫,北京城一个普普通通女孩的名字,震撼了许许多多大人的心灵。  北京市官园小学10岁的吕鑫,有着特殊的身世。10年前,她刚刚出生几天,就被生身父母抛弃了,扔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的垃圾堆旁。清洁工人吕书泉清早打扫卫生时发现了她   。这个小女婴口吐白沫,鸡胸,驼背,患有严重的佝偻病。吕书泉双手捧起这个幼小的生命,把她抱回了家。  当时的吕书泉,因一次事故头部受伤,已经从工厂病退到街道成为一名清洁工,每月收入很少。邻居劝他不要收养这个孩子,不要给他那个已经很贫穷的家雪上加霜。可吕书泉不肯:“这是个生命呀,我一定要把她养大!”  为此,妻子和吕书泉离了婚。吕师傅每日省吃俭用,但他却用工厂给他治病的2000元钱为女儿治好了病。  吕书泉靠清扫街巷得来的收入维持着父女俩整整10年的生活。小吕鑫没有玩具,没有新衣服,没有糖果糕点,没有零花钱,她的童年并没有像她的名字中的三个“金”字堆砌起来的“鑫”那样显得富足并充满耀眼的光彩。  但是,小吕鑫的童年却不缺少快乐,是父亲吕书泉的善良敦厚,使清贫的家充满了温馨。  吕鑫从小就知道,爸爸把全部的爱给了自己。她心疼爸爸,经常帮着爸爸清扫街巷、做家务。  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5年12月,吕鑫的爸爸得了重病,肚子胀得很大,腿肿得老粗,下不了地。吕鑫每天要照顾爸爸,这一切,吕鑫从来没对任何人说过。  但吕鑫学习成绩下降,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来家访了。  走进那间小平房,老师惊呆了。屋里黑洞洞的,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张双人木床上没有床单,只有一条破棉絮。  老师怎么也不能相信,北京城里竟然还有如此贫困的家庭,可爱的小吕鑫承受着这么沉重的生活压力。  学校决定免费为吕鑫提供午餐。吕鑫哭了:“我有饭吃了,可我爸怎么办?我不能让他饿着呀!”  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校长马上决定:每天让吕鑫从学校打两份饭,带回家和爸爸一起吃。  1996年元旦前的一天,我听说了吕鑫的故事。我被深深感动了,很快去官园小学采访了吕鑫。  那天中午,校长把吕鑫叫到校长室。我请她坐在身边仔细打量她。这是个十分清秀可爱的女孩子,梳着娃娃头,翘翘的睫毛下一双大眼睛充满了温情。  “你的事情,同学们知道吗?”我问她。  “有些同学知道了。有的给我送来衣服,有的在悄悄凑钱。有一个同学给了我10元钱,让我给爸爸买点好吃的。”吕鑫的言谈十分清楚,别人给她的每一点爱,她都记在了心里。  “你买了吗?”  “买了。”吕鑫激动起来,“我买了爸爸最爱吃的香蕉。”  “爸爸说什么了?”  “爸爸哭了,他什么也没说。”吕鑫的眼眶里湿湿的。  “平时别的孩子吃零食,你不馋吗?”我控制着自己的感情,继续问。  “我能忍住。别人吃好吃的,我就咽咽口水,跑到一边儿去,不看。”  吕鑫的声音很小,但却像一个重锤,敲在我的心上。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一颗接一颗滚落下来。  “你爸爸平时对你有什么希望?”  “爸爸希望我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吕鑫想也没想就回答我。看来,她是把爸爸的希望深深地记在心里了。  “你觉得你爸爸是有用的人吗?”我又问她。  “我爸爸有用!他把大街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们就能高高兴兴地上班了!”吕鑫突然提高了声音,好像在捍卫自己的爸爸。当清洁工的爸爸,在女儿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今年过年,你有什么心愿吗?”  吕鑫想了想,十分肯定地说:“我希望爸爸能吃上鱼米饭。”  “什么叫鱼米饭?”我从来没听说过这种饭的名字。  “就是在米饭里泡上鱼汤,还有一条小鱼。爸爸很爱吃。”吕鑫的眼里闪着光,好像鱼米饭就摆在她的面前。  我为吕书泉有这样的好女儿感到骄傲。父女俩生活虽然贫穷,但内心世界相当富有,因为他们拥有无限深情的爱与体贴。这的的确确值得人们羡慕。  吕鑫为什么不自私?吕鑫为什么心里时刻惦记着爸爸,想到别人?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做父母的深思吗?  与其批评孩子们自私自利,心里总想着自己,倒不如引导孩子们奉献爱心,在奉献中找到快乐。  在我的提议下,1月18日,官园小学举行了“过年的心愿--手拉手特别行动”主题队会。  会上,吕鑫流着泪,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讲述了自己怎样用微薄的力量,千方百计地回报父亲的养育之恩的事情。  这份亲情,深深打动了大家的心。在场的人们纷纷捐款……到队会结束时,吕鑫收到的捐款竟达到4000多元。不少同学还给吕鑫捐了衣服、学习用品。家境困难拿不出钱物的同学表示,要帮助吕鑫把因家庭拖累而落下的功课补上……一时间,主题队会的气氛十分热烈。许多人脸上挂着泪花,大家不仅为吕鑫的故事所感动,更为身边这些一下子变得比平时懂事许多的孩子的所作所为而感动。</div></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1-6 20:11:2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4.大家为什么爱吕鑫(2)<"title_page" align="center">为什么这么多人爱吕鑫?就因为吕鑫爱爸爸!就因为吕鑫懂得回报!  我所以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讲吕鑫的故事,就是想告诉年轻的妈妈:妈妈的责任不是去给孩子攒钱,去为孩子营造一个安乐窝,而是要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他知道怎样去给别人带来快乐。因为,大家都爱那些有爱心的孩子。假使有一天,孩子处在困境之中,他一定会得到更多的爱。因为人们需要他。  妈妈的幸福不只体现在年富力强之时,也许在你步入老年行列之后体现得更明显。那时,也许你行动不便,但孩子的爱像幸福的花朵,围绕着你,陪伴着你!  因为,你曾播撒过爱的种子,那是幸福的种子!  有钱的妈妈未必幸福,没钱的妈妈未必痛苦。有了爱你的孩子,你将得到人世间最大的幸福。  正像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贝多芬所讲:把“德行”教给你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非金钱</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6-1-6 20:12:1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第四章 培养责任感<"title_page" align="center">每一个人都是整个人类的一分子,都是整个人类生命延续长链中的一个环节,所以每个人只要活在世上,就应有一份责任。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责任感,我觉得可以从过生日做起。对每一位妈妈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认认真真地给老人过生日,而不是首先给孩子过生日</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6-1-6 20:12:51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写在前面<"title_page" align="center">有的年轻妈妈曾经问我:“你觉得母亲的职责主要是什么?”我回答:“培养责任感,教孩子做人。”  责任感对国家、对家庭、对孩子本人都极为重要。一个人没有责任感,这个人是不可信任的;一个单位的领导和职工没有责任感,这个单位迟早要垮台;一个社会的公民没有责任感,这个社会很难有凝聚力;一个国家的下一代没有责任感,这个国家永远不会有希望;一   个民族的母亲没有责任感,这个民族注定要灭亡。  我们伟大民族的命运,掌握在今天千千万万个母亲的手中;我们伟大民族的希望,也寄托在明天千千万万个将要接班的孩子身上。  母亲的责任多么重大!  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讲过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  这句话,让许许多多关心中国命运的人睡不着觉。  孩子们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下一个世纪的面貌和命运。这绝不是我们个人的事情。  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口素质的竞争。  在人的素质中,“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  假如,由于我们教子不当,让他们从小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对父母没有责任感,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集体没有责任感,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对社会没有责任感,目无法纪,我行我素;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只图享受,不讲奉献,那么我们这些做母亲的,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不能再糊涂,不能再抱怨,我们必须马上认清母亲的责任,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6-1-6 20:13:25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1.共和国的儿女要为共和国负重<"title_page" align="center">一个国家的下一代没有责任感,这个国家就不会有希望。  国庆45周年前夕,我在一次“共和国同龄人”的座谈会上,遇见了著名作家梁晓声,他也是我们老三届的知青。他在座谈会上讲了一番颇有道理的话语:本来,我们中国已经拥有了多达3亿的儿童,但有些大学生还口口声声自称“男孩子”、“女孩子”。咱们中国孩子的队伍已经够庞大了,仍然有一些人往孩子们的队伍里挤。我们中国的青年到哪里去了?   美国一位中学教师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讲的是这样的话:“先生们、女士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了。”今天,我要对大学生们说一声:“先生们、女士们,不要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啦!”曾有一位企业家问我:“你说,在从大学生中挑选人才时,应该选什么样的人?”我告诉他,凡是自称“男孩儿”、“女孩儿”的大学生一概不要,因为他们还没有从高等幼儿园毕业,根本无法承担社会给予的责任。  对梁晓声的一番话,我深有同感。在一些大学生写的文章中,或在同一些大学生交谈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男孩儿”、“女孩儿”的心态相当严重,没有青年人应有的豪情和责任感。  我对丹东的大学生们建议,从今天开始,应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青年在我们这里!我们不再是孩子,我们已经长大。”并且告诫他们,责任心是从内心呼唤出来的,如果过分地娇惯自己,就永远长不大!  我对大学生们说:“爱国成才,首先应该成人。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即使有天大的本事,谁敢委你以重任?  “有人曾说:智育抓不好,便出次品;体育抓不好,就出残品;而德育抓不好,势必出危险品。  “在座的青年朋友,谁也不愿意当次品,当危险品,而希望自己成为精品。要成为精品,就要下一番功夫,做好准备,去迎接21世纪的挑战。  “现在,社会上有一个很时髦的词:定位。商品有市场定位,报刊杂志有读者定位;我们自己是否应该想一想,我们如何定位?”  我和大学生们讲了三个定位。  首先,我们大学生和祖国的关系。我们是祖国的公民,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的大厦将在我们的手中矗立,所以我们对自己的祖国和人类负有责任。  第二,我们和家庭的关系。对家庭来说,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家庭的希望在我们身上,家庭未来的蓝图将靠我们去描绘,家庭的幸福,取决于我们能否给别人带来幸福。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对家庭负有责任。  第三,对我们自己。我们是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的今天是为明天做准备,为明天打基础,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今天负责。  我对大学生们说:“我们每个人对国家、对家庭、对自己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处在世纪之交的我国青年一代,任重而道远。党和人民期待着你们,21世纪召唤着你们。相信你们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英雄业绩。”  大学生们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我讲话的支持和认可。散会后,一个学生激动地说:“过去我们总埋怨社会忽视了我们大学生的价值,今天我明白了,我们首先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担负的责任,这样自己才有价值。”  年轻的妈妈,回想我们自己走过的路,你可能也会感觉到责任感对人生有多么重要的作用!</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6-1-6 20:14:14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2.给谁过生日<"title_page" align="center">认认真真给老人过生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日是“母难日”。  在妈妈心里,孩子的生日记得最清。  记得小时候,每到我过生日,妈妈总要亲自做打卤面,也叫长寿面。那卤面香喷喷的,有鸡蛋、蘑菇、黄花、木耳……  长大了,有时忙起来,便忘了自己的生日。而妈妈总也不忘。做好了面,捎话让我去吃。我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一边说:“好吃,好吃,妈妈做的面就是好吃!”有时,我生日时不巧在外地采访,妈妈仍然做好长寿面,谁去谁吃。  不是妈妈偏爱我,对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她全是这样对待。我也经常被叫回家去,吃别人的生日面。  小时候,我很奇怪:妈妈的记性怎么那么好?对孩子的生日记得那么清?  童年无知。过去我并没有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新的生命寄予了多大的期望。  “养儿方知父母恩。”直到我生儿子那一刻,我经历了数不清的难熬的日日夜夜,经历了一场从未有过的剧痛,才终于明白,为什么母亲对孩子的生日记得那么清,为什么母亲看孩子吃饭香感觉就那么好。  从那天起,我有了和母亲一样的心情,把儿子的生日记得牢牢的。这时候我才明白,对母亲来说,孩子的生日不用“背”就能记牢,因为那是母亲受难的日子。  做了母亲,全部心思就放在孩子身上。除了每日喂奶,洗尿布,有病抱着去医院……再就是精心地为儿子过生日,满大街去买生日蛋糕,照生日相……  很多的母亲比我还要上心。孩子过生日要买许多贵重的礼物,有的还要请人吃饭,甚至开party(聚会)……孩子的生日越来越讲排场。  直到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妈妈向我哭诉:“我的儿子每年过生日,全家人都要买很多礼物送他。孩子12岁了,我便给了他几百元钱,让他自己准备生日,并告诉他,生日那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来为他祝贺生日。结果我没想到,这孩子把所有的钱都买了玩具,一块蛋糕也没买。四位老人大老远地赶来,竟什么都没有吃上。”  讲这件事时,她是流着泪的:“我的孩子,心里根本就没有我们!”  每一个人都是整个人类的一分子,都是整个人类生命延续长链中的一个环节,所以每个人只要活在世上,就应有一份责任。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责任感,我觉得可以从过生日做起。对每一位妈妈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认认真真地给老人过生日,而不是首先给孩子过生日。  你牢牢地记住自己母亲的生日,你的孩子就会牢牢地记住你的生日。你希望自己有个幸福的晚年,你就应善待你的母亲,你的婆母,你的长辈。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6-1-6 20:14:54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3.妈妈和男孩子<"title_page" align="center">妈妈要常对儿子说:“一切全靠你了!”  许多妈妈都承认,现在的男孩子身上太缺乏阳刚之气,显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  我在南方的许多小学里发现,男孩子在学校非常受气,变得胆小怕事。有一个担任中队干部的男孩说:“我们班上的女生经常把我的书包扔出教室,还打我的头,我也不敢吭声。   ”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地存在呢?首先,我从孩子们的家庭中找到了答案,从他们的名字中发现了问题。过去的男孩子,大都以“刚”、“铁”、“江”、“海”、“鹏”、“山”等阳刚之气十足的字命名,现在男孩子的名字,竟多为“阳阳”、“多多”、“贝贝”等洋娃娃用的名字。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家庭对男孩子的期望值发生了变化。过去,靠男孩子“传宗接代”的陈旧观念作祟,人们常常把男孩子看作是家庭的根本和支柱,对他们寄予着深切的希望,因为,家庭未来的担子要靠他们来承担。现在,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很多家长便把男孩子当成了宠物,不再对男孩子委以重任了,他们觉得,仅有的一个孩子很难以稚弱的肩膀承担任何责任。  此外,在学校里,老师们总是愿意让那些听话的女孩子来担任干部,男孩子充其量是小队长、中队委。因此给予男孩子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很少,加之他们调皮、好动的天性又常常招致老师们的批评,失败的情绪越来越重,所以,他们变得胆小,变得唯唯诺诺。  很多女孩子对我抱怨说:现在要找具有阳刚之气,能够保护自己的男子汉太难了。我说:“是啊,以后就更不容易找到了,因为男孩子自己还需要有人来保护呢!”  本来男孩应该是保护别人的,但是现在却在寻找别人的保护。他们已经被家庭的“爱”淹没了。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只要求他将来考大学、考托福。这些孩子一旦离开了家庭,就什么都不会做,缺乏自立精神。  对于男孩子,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他们,要敢于把重担子交给他们,不要太庇护、娇惯他们。我曾对很多母亲说,要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男子汉,当妈妈的不妨表现得弱一些,给孩子提供显示本事的机会。如果母亲过于能干、刚强,就没有他们施展自己本领的天地了,他会变得软弱;相反,如果母亲表现得柔弱一些,会令男孩子坚强起来,意识到自己保护弱者、保护母亲的责任。  在培养儿子男子汉气质方面,我有一些心得。在生活中遇到我确实不擅处理的事情或问题时,我便对儿子说:“一切全靠你了!”他在爽快地答应的同时,总会流露出一种作为男子汉帮助母亲、保护女性的自豪与得意。现在,家里像修电器、搬东西等技术活和力气活基本上都是他的事。  今天的男孩子身上所缺乏的男子汉的阳刚气质,不仅是他们的母亲渴望看到的,也是他们未来的妻子所渴求的。对于他们自己,这种男子汉的气质,也是今后面对生活的无价之宝。  男孩子们的母亲能够把幼稚柔弱、“乳臭未干”的毛头孩子培养成坚毅自信、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无疑是为家庭、国家缔造了未来的希望。  同时,也应该强调一下父亲对男孩子的影响。  少年时期,男孩子主要受母亲的影响,而进入青春期后,儿子更易模仿父亲。父亲将是第一个引导儿子认识男人社会和走向男人社会的人。父亲的形象将牢牢地站在儿子的心里,成为儿子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培养男孩子的责任感,父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6-1-6 20:15:4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4.妈妈和女孩子(1)<"title_page" align="center">有修养、懂礼仪的妈妈才能培养出可爱的女孩。  女孩子是未来的母亲。  母亲的爱是博大的。母亲的爱能缔造人类的未来。  所以,女孩子要具有温柔、善良的天性,更要懂得关心、体贴他人,要善解人意。  但是,在今天的女孩子中间,却普遍存在着一些令人不快的现象,她们不仅变得不温柔、不会关心人,反而会“管”人。  南方沿海某市的“红领巾理事会”,二十几名成员中只有5个男孩,其余的全是女孩。提到自己的“工作经验”,这些女孩子滔滔不绝地总结了一套又一套,当然,更多的是讲如何整治男生。“当干部最根本的经验就是要管住那些男生,不能让他们淘气,不能给他们好脸色……”“老师不在的时候,要监视着那些平时调皮的学生,表现不好的要把他的名字记下来,然后报告给老师,让老师收拾他。”  其中一个小女孩,带着得意的神色说:“我的办法最好。我同桌的男生上课时总做小动作,我就削一支最尖的铅笔放在手边,他动一下,我就扎他一次。老师都夸我有办法。”  听了她们的话,我感到万分惊讶,这些从小只会管人,不会关心人的女孩子真的是我们祖国的新一代少年儿童吗?真的是我们少先队培养出来的干部吗?  在这里,我并非指责所有的女孩子都是这样,也无意标榜过去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遵从三从四德的古代女子,只是想寻找那些具有现代人豁达开朗、机敏聪慧的心理气质,又懂得关心别人、爱护他人的女孩子。  也许,你会问:“真有这么完美的女孩吗?现在的女孩子娇骄二气可浓得很呢!”  我的回答是:“确实有。”  我就认识这样一位十分可爱的女孩。可以说,她是我认识的女孩子中最普通,却很有魅力的女孩。她长得很美,且温文尔雅,知识丰富,兴趣广泛;最感染人的是她的善良和正直,她善解人意,宽容大度,坦然真诚,清静淡泊。她在与我的交往中,多次谈到我和她是“忘年交”。  她叫张琳,家住上海。1994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十佳少先队员。她叫我佩服的是那一套令男孩子心悦诚服的本领。  1990年,我带领京、津、沪、汉四大城市的小记者赴湖北大别山区罗田县采访。汽车里,我们俩坐在一个双人座上。她跟我聊了很多。  她说,她也想当“知心姐姐”,问我应该怎样去做。我说:“还是先说说你都做了些什么吧。”  “我跟男生挺好的。”张琳开门见山,相当坦诚。  “跟那些男生相处,你有什么诀窍?”我问张琳。  “我就是用激将法,提醒他们别忘了自己是男的。”张琳开始“数落”起那些男生。  “就拿这次来大别山吧,我们上海来了三个人,只有一个男生,他胖嘟嘟的,不大有力气,可他毕竟是男的,就应该负重。下船的时候,他借口头晕不愿意拿箱子,坐在甲板上不起来。我和姜宇秋(另一位上海女孩)冲他大声喊:‘你是男的!你是男的!’那个男生‘腾’地跳起来:‘谁说我不是男的!’拎着大箱子就下了船,挺像个男子汉的。”  我明白了,男孩子们喜欢张琳,正是因为她的激励,唤回了男孩子身上的阳刚之气。  在那次赴老区的活动中,张琳认真地采访了老区的孩子、乡亲和县里的领导,并写成了很出色的报道。  第二年,她荣获中国好少年创造奖,独自一人从上海乘火车到深圳,参加“明天会更好”中国好少年夏令营,并担任了大队长,那年,她才12岁。  我一直很想知道,她妈妈是怎样培养出这么可爱、多才的女孩的。终于,我认识了张琳的母亲李秋芬。我了解了一个善良的女孩子的多个侧面,了解了一个称职的母亲。下面,摘录了李秋芬女士写的《我的女儿》,与年轻的妈妈们一起品鉴。  夜深人静,时钟已指向12点。我的眼皮重得直往一处黏,写字的手也不听使唤了。我问:“琳,还有多少呀?妈实在熬不住了!”她仍埋首疾书,只轻声回答:“快了,还有一半。”  这两年她总在奋力地“爬格子”,由此,我也升了格,不仅仅当妈妈,还成了她的“秘书”:她写,我誊;她去读书做事了,我替她发投稿信、装订材料。此时,我望着她的背影,很是心疼,毕竟她只有13岁,身子骨还很嫩,这样地熬夜,会长不高的。  这两年,她共写了几万字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在深夜完成的。至今,她熬夜爬格子的日子,我已数不清了。她常对我表示歉意,说是拖累了妈妈,总搂着我的脖子,亲吻我。她的爱,她的感激就在这一瞬间全给了我。  她特别注意利用有限的时间。照她的说法,“要相对延长每一分钟的生命”。她因有社会工作常常落课,可学业从不敢懈怠,一分一秒都计算着用。每次大考前,她想的不是考试的结果如何,而是想着如何尽力复习好,常自勉:“不要为远方的玫瑰园而错过窗前开放的玫瑰。”这个意念果然重要。每次考前既认真又洒脱,考得也好,但事后她没有丝毫大喜大悦,好像应该如此。就这样,她不断摸索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吾日三省吾身”、“计划与总结”、“化整为零”似乎成了她的专利。</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6-1-6 20:16:16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4.妈妈和女孩子(2)<"title_page" align="center">她很宽容大度,坦然真诚,清静淡泊。在我们散步时,她对校园生活的热爱,让每一个同学快活、发挥潜能的渴望,对师长的尊重常禁不住地溢于言表。有一次,她向我谈起她的“把垃圾带回家”的构想,说应倡导全社会都这样去做,那上海就更整洁宜人了。果然,她每次外出,在没有垃圾箱时,就将自己要扔的瓜果皮核、包装纸袋一古脑儿带回家……就这样,她用一双很真又很善良的眼睛洞察世界,仔细地品味生活,令我感叹不已。  作为一位少先队工作者,我真为我们少先队组织有张琳这样一位出色而优秀的少先队员感到欣慰。作为一名母亲,我也为张琳母亲替女儿承担事务、吃苦耐劳、体贴入微的教子方式而受到感动。我真心希望,在我的周围涌现出更多张琳这样优秀的女孩,每一位年轻妈妈都能做得像李秋芬女士那么好。  本来,关于“妈妈和女孩”的谈话应到此结束了,毕竟我只是想与年轻的妈妈们交流一下培养儿女思想与心理方面的心得。但是,我感到,在教育女孩子的问题上,年轻的妈妈们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问题:修养。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是在一次小记者招考会上。  中央电视台青少部《大风车》栏目,为了更充实节目的内容,增强其深刻性和时代感,使少年儿童更加喜爱,决定公开招考小记者,我担任了招考活动的评委。  在等候考试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真可谓千姿百态:站立者或挺胸直立,或含胸驼背,或倚墙,或靠椅;在座者有的正襟危坐,有的疲疲塌塌,有的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有的一会儿一动……一举一动便把自己的修养明明白白地显露了出来。  我想,虽然他们每个人都很具备做小记者的能力,但那些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的孩子是没有资格入选的。因为,记者是个社会活动多、社会交往广的职业,没有教养的人或修养不到家的人是不配从事这个工作的,尽管是由孩子来做。  所以我认为:女孩子是未来的母亲,她的一举一动都将给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如果自己缺乏礼仪、修养的培养,她的孩子也不会有令人喜欢的举动和言行。因此,母亲教育女孩子,除了给她以精神上、学识上的指导与关怀,更要注意到其形体、言谈、举止的约束和培养。</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2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05:00 , Processed in 0.09602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