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涓涓细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好父母 好孩子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6-1-6 20:16:4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5.种下责任的种子<"title_page" align="center">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国家负责。  有些家庭里,每天早晨叫孩子起床、上学要经过一场“混战”。为此,许多年轻妈妈问:早上,孩子不肯起床怎么办?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上学是他自己的事,妈妈爸爸没有义务替他“包办”一切。学生就   应该按时起床、准时上学,根本不能迟到。遇上刮风或雨雪天气,要提早一些起床,早一点出家门,坐不上车,走也要走到学校,按时上课,这就是学生的责任。这份责任,父母有必要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让他们明白。孩子刚刚入学,你可以送他一件礼物:一个可爱的、会叫的小闹钟,并告诉他:“以后你要跟小闹钟交朋友。每天早晨它一叫你,你就一定要起床,再困也得起来。妈妈爸爸不再叫你,上学迟到的话,由你自己负责。”这样坚持三五天,孩子的生物钟调整过来了,到时小闹钟一响,他会自己起床的。  说实在话,我们替孩子做得愈多,照顾得愈周到,孩子们就愈是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今天这些依赖性很强的儿童,注定会成为明日无能的父母!  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从经验中悟得这样的道理:做父母的,能够给予子女最好的礼物,应该是“根”和“翅膀”,也就是责任之根与独立之翼。如果缺少了这两样东西,结果会给父母惹来烦恼,甚至会给家庭带来悲剧。  如何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种下责任的种子呢?许多妈妈爸爸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自己决定。  培养责任感的另一个办法:在家里要给予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岗位。  现在,许多年轻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如果孩子有心帮助大人干点什么,大人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考试分数上去了比干什么都强,家里的活不用你干。”这样的家长可真糊涂,如果孩子不干活,就不会对这个家表示关心,久而久之,可能会变得自私冷漠,好像是这个家的“局外人”。到那时父母醒悟过来,再埋怨孩子不干活,就已经太晚了。  据一份调查材料介绍,中国城市的孩子每天劳动的时间平均不足0?郾2小时,是世界儿童中参加劳动最少的一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句被大家所熟悉的老话,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地是种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什么时候不劳动也不行。”这是一位农民父亲教育子女的话。“不劳动者不得食”,我们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如果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不劳而获”的人,那将来大家都会没有饭吃。  让孩子在家里有固定的工作,如洗碗、扫地、拖地板、擦玻璃、取牛奶、拿报纸等天天都要做的事情,分几件给孩子干,并且负责到底,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  对孩子所做的工作,家长要给予认同,以赞赏作为给孩子的奖励。如果用金钱来奖赏孩子的劳动,最终会培养其浓厚的功利心。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6-1-6 20:34:24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5.种下责任的种子<"title_page" align="center">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国家负责。  有些家庭里,每天早晨叫孩子起床、上学要经过一场“混战”。为此,许多年轻妈妈问:早上,孩子不肯起床怎么办?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上学是他自己的事,妈妈爸爸没有义务替他“包办”一切。学生就   应该按时起床、准时上学,根本不能迟到。遇上刮风或雨雪天气,要提早一些起床,早一点出家门,坐不上车,走也要走到学校,按时上课,这就是学生的责任。这份责任,父母有必要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让他们明白。孩子刚刚入学,你可以送他一件礼物:一个可爱的、会叫的小闹钟,并告诉他:“以后你要跟小闹钟交朋友。每天早晨它一叫你,你就一定要起床,再困也得起来。妈妈爸爸不再叫你,上学迟到的话,由你自己负责。”这样坚持三五天,孩子的生物钟调整过来了,到时小闹钟一响,他会自己起床的。  说实在话,我们替孩子做得愈多,照顾得愈周到,孩子们就愈是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今天这些依赖性很强的儿童,注定会成为明日无能的父母!  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从经验中悟得这样的道理:做父母的,能够给予子女最好的礼物,应该是“根”和“翅膀”,也就是责任之根与独立之翼。如果缺少了这两样东西,结果会给父母惹来烦恼,甚至会给家庭带来悲剧。  如何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种下责任的种子呢?许多妈妈爸爸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自己决定。  培养责任感的另一个办法:在家里要给予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和岗位。  现在,许多年轻的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如果孩子有心帮助大人干点什么,大人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考试分数上去了比干什么都强,家里的活不用你干。”这样的家长可真糊涂,如果孩子不干活,就不会对这个家表示关心,久而久之,可能会变得自私冷漠,好像是这个家的“局外人”。到那时父母醒悟过来,再埋怨孩子不干活,就已经太晚了。  据一份调查材料介绍,中国城市的孩子每天劳动的时间平均不足0?郾2小时,是世界儿童中参加劳动最少的一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句被大家所熟悉的老话,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地是种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什么时候不劳动也不行。”这是一位农民父亲教育子女的话。“不劳动者不得食”,我们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如果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不劳而获”的人,那将来大家都会没有饭吃。  让孩子在家里有固定的工作,如洗碗、扫地、拖地板、擦玻璃、取牛奶、拿报纸等天天都要做的事情,分几件给孩子干,并且负责到底,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  对孩子所做的工作,家长要给予认同,以赞赏作为给孩子的奖励。如果用金钱来奖赏孩子的劳动,最终会培养其浓厚的功利心。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6-1-6 20:36:16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6.走出语言误区--家庭亮起的“红灯”<"title_page" align="center">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  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家庭语言是一种最有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笔下的妈妈和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代年轻的妈妈使用最多的不   良语言有三种,我们将这些语言称为“家庭红灯”。  一、否定词  孩子们在家每天所听到的、妈妈常讲的词语中,由“不”组成的否定词为最多:“不许”、“不能”、“不要”、“不可以”……有个孩子在一篇名叫《不许妈妈》的作文中,写了妈妈讲的很多很多“不许”的语言:“不许淘气”、“不许玩沙子”、“不许晚回来”、“不许去同学家”、“不许看电视”、“不许乱花钱”……  这种家庭的子女教育是由一连串的“不许”组成的,家长像警察似的,他们的任务是不断向孩子亮起红灯。可是,准许干什么,家长又没说。于是孩子只有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受指责。  二、限制词  “应该”、“必须”是妈妈常用的词。这是表达主观愿望、主观想象的词。妈妈强调的只是自己的主观愿望,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客观存在,用一种强硬的态度让孩子进入某种规定的位置,并按家长的设计修剪孩子。其结果,孩子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极大地影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三、挑剔词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挑剔词比激励词的用量多好几倍。许多家长几乎是不停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及时拉出来进行施教,以为只有把孩子的缺点说出来才能使孩子获得帮助和改变。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各种挑剔的语言时毫不犹豫、决不心软。其中最常用的有“太笨”、“不成”、“太差劲”等等。这些消极的词,完全是一种“负信息”,强化了孩子的弱点,最终是让孩子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一定结出“爱”的果子;恶的语言多了,会结出“恶”的果子。肯定的话,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  家庭亮起的“红灯”,使孩子觉得很累很烦,使他们觉得整天生活在噪声中。父母每天用不变的腔调、老掉牙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否定词、限制词、挑剔词进行说教,令孩子们感到生活索然无味。  其实,在家庭中,真正的“红灯”,是应该禁止不利于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的语言。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忌语”,我想,家庭成员间也应有一些“忌语”。  只有讲文明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文明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出言不逊、打架骂人,你是否查查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不守秩序、不讲公德,你也要查查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出口伤人、不讲礼貌,你还要查查自己……  “您好”“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打扰您了”“谢谢您的帮助”等礼貌用语,不仅小孩子要学会,我们做父母的更要学会。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讲过:“今日的儿童转眼即青年,稍不注意就难补救了。”因此,就青少年的成长而言,“重要的是教育父母”,不知年轻的妈妈们是否认同这个说法?</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6-1-6 20:37:03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第五章 手拉手--当代孩子的伟大实践<"title_page" align="center">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生活富足的孩子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还有6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这就是国情。  责任感正是从了解国情开始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实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  我们不可能让我们的孩子再去重复我们的实践,正像我们自己,不可能去重复我们父辈的实践一样。  我们不可能让我们的孩子用我们的思维去看待世界,因为他们有他们生长的环境,他们有他们走过的路。  以“找朋友、交朋友、看朋友”为主要内容的“手拉手”互助活动,自1990年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发起,几年来,一直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就是因为它满足了广大少年儿童交朋友的需求。  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城市的与农村的小朋友、生活较为富裕地区的与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健全的与有残疾的小朋友、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小朋友,通过“写信、寄书、赠报、走访”等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实践,结交成为好朋友。1994年,全国城乡孩子中,结成“手拉手好朋友”一百万对,1995年达到了一千万对,1996年达到一千五百万对!  香港《镜报》以《中国培养少年儿童的创举》为题,高度评价了“手拉手”互助活动,认为“在少年儿童中坚持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无论对于少年儿童个人的成长,还是对整个民族未来一代的塑造,都是意味深长的”。  “手拉手”互助活动,还受到广大少年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因为它适应了孩子们成长的规律,满足了这代孩子求友的需求。  少年期,正是一个人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些“想成为大人”的孩子,尤其需要得到尊重。从小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是不会有责任感的。在与同龄的“手拉手好朋友”交往的实践中,他们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他们自己写信寄给远方的朋友,收到回音,便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得到了一种人的尊重,这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是难以得到的。因此,他们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那么,“手拉手找朋友”究竟让孩子们找到了什么呢?</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6-1-6 20:37:43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1.从小窗口找到大世界(1)<"title_page" align="center">一个远方的朋友就是一个窗口。城乡孩子看到了不同的世界。  有位年轻的妈妈对我说,她为了让女儿改掉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毛病,便给孩子讲:“浪费是可耻的,现在还有人吃不饱饭,穿不上衣服……”可女儿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  她唱起那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女儿撒娇说:“都什么年代了,您还讲这个…   …”  “手拉手”互助活动,把被高楼和大山隔断视线的孩子带进了一个辽阔的天地,把城乡少年儿童的心连结起来,让城市小伙伴面对贫困的农村增长了社会责任感,让乡村小伙伴面对现代化的城市产生出美丽的梦想。  收到过农村小伙伴的回信或下乡看过好朋友的城里孩子发现:蓝天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跟自己一样住着高楼,喝着牛奶,还能看到电视;住在大山里的同龄伙伴为了挣足学费,还要上山打柴、采药、捉蝎子……那些采蘑菇的小姑娘,常常因为采到毒蘑手肿得好大;那些捉蝎子的小男孩,身上、手上留下了蝎子螫过的痕迹,而一个蝎子才卖5分钱!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就是为了上学呀!  从此,城里的孩子心中有了一个数字:全国还有6千万人没有摆脱贫困。他们换了一种思维方式,不再同大款比穷富,要和贫困地区小伙伴比志气。他们的妈妈忽然发现,自己总觉得长不大的孩子长大了!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带领京、津、沪、汉的小记者去湖北大别山区的罗田县采访的情景。  罗田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曾养育过许多将军和英雄儿女,但因这里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甚差,至今仍然十分贫穷。  当我带领孩子们快要走进落梅河乡的一个小村庄时,我告诉他们,进村时如果踩到牛粪、马粪、鸡粪,你们不要叫;到农民家里不要嫌脏,因为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  但是,没想到,进村一看,村里十分干净。原来,村里的人听说城里的孩子们要来了,便歇了3天工,把村里、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井水憋了3天,成了一池清水。各家各户摆出的饭菜,比他们过年时的还要丰盛。  我带一个北京的男孩子去访问一个叫戴满菊的小女孩。两个孩子的对话虽然很简单,听起来却耐人寻味。  城里孩子问:“你有几个书包呀?”小姑娘说:“一个。”男孩子问:“你上几年级了?”“五年级。”“上五年级了,你才用了一个书包,你的书包可够结实的。是在哪儿买的?”小姑娘说:“不是买来的,是姑姑用两块花布缝的。”男孩子问:“坏过没有呢?”“破了五个洞,已经补好了。”  这时,我问这个小姑娘:“你是怎样爱惜你的书包的呢?”  小姑娘回答说:“下雨的时候,我揣在怀里;回到家后,放在一个纸盒里。”  我又问北京的男孩子:“你有几个书包啊?”他回答说:“说不清楚了。一个学期要换两个书包。”“你的书包都是从哪儿来的?”“有买的,有别人送的;有国产的,还有外国的。”“你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书包的?”“那就不好意思了。下雨的时候,我顶在头上遮雨;坐在地上的时候,用来做屁股垫儿。”  男孩子说话的时候,手里一直攥着一块香橡皮。这时,他把香橡皮送给了山里的女孩儿。女孩儿接过香喷喷的橡皮,以为是糖果,就塞进了嘴里。  男孩子惊叫着:“那是橡皮,不能吃!”女孩儿吐出橡皮。男孩子问:“你有橡皮吗?”女孩摇摇头:“没有。”“那你有铅笔、铅笔盒吗?”“也没有。”“那你用什么写字呀?”“我有一支老师送的圆珠笔。”  男孩子流泪了。我问:“怎么啦?”他沉痛地说:“我曾经把很多比这块还好的橡皮切成小碎块儿,跟同学打橡皮仗。要是早知道还有这么苦的孩子,把橡皮都留着,送给他们该多好……”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如果对城里的孩子讲艰苦朴素,他绝对想不到该如何去做。当他来到农村,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仍然那么热爱学习,他就懂得了。  上海去的小记者张琳,在村子里看到一个小女孩,光着脚丫,头上却戴着一个漂亮发卡,便问:“你的发卡是哪儿来的?”小女孩说,从画片上看到城里的孩子都戴着漂亮的发卡,就很想要一个。但是,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于是便利用暑假的时间,上山去采摘草药,拿到县里卖了1元6角钱,便花6角钱买了这个发卡,1元钱买了个本子。  回到上海后,张琳在报告会上对伙伴们讲:“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抽屉里有多少从未戴过的发卡,床底下堆着多少已经不时髦的但仍然很新的各式各样的鞋?想想大别山吧!”  从此,“大别山”成为孩子们用来衡量自己言行的尺子。“想想大别山吧!”成为孩子们最流行的语言,他们自觉地把“大别山”扛上了自己的肩头,明白了什么是“浪费可耻”。  被大山挡住视线的农村孩子,也从交友中了解到“外面的世界”,面对城市现代化的景象,萌发出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愿望。  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交朋友后,一下子看到了希望,知道生活并不总是那么苦。  一次,我走进一所贫困山区小学四年级的教室,一位女教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语文课《劳动最光荣》。她把爱劳动最光荣、劳动能使骨头硬等道理讲得很精彩</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6-1-6 20:38:15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1.从小窗口找到大世界(2)<"title_page" align="center">接着,我问同学们:“劳动好不好?”  我等待着他们齐声回答“好”。  没想到,教室里一片沉静。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三个孩子都说劳动不好,劳动太苦。  那位女教师的眼泪差点儿流出来。她是从乡里的中心小学赶来讲这节课的。  晚上,她来找我。她说:“你能理解我们的孩子吗?因为劳动给他们祖祖辈辈带来的只是贫穷呀!”  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我想,如果农村的孩子从小看不到家乡的未来前景,看不到劳动可以创造无比美好的明天,他们怎么会产生理想,怎么会萌生希望,怎么会为之奋斗?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苦受穷。只要是人,都希望过上好日子。可好日子怎么来的?不正是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吗?农村的孩子生活在封闭的大山里,心中没有未来美好的蓝图,又怎么能激发出靠劳动创造生活的热情呢?  我忽然感到,有些对不起这些老区的、农村的和山里的孩子们,这些年,我们给他们的爱太少了,而我们国家农村的孩子竟占全国儿童总数的80%!  “手拉手”互助活动给了我们补偿的机会。让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交朋友,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他们了解到,只要努力,自己的家乡也会变得非常好</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6-1-6 20:39:01 | 只看该作者
2.从对比中找到自己的责任一个沉重的数字,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手拉手”互助活动最可贵的一点,是使不同情况的孩子成为好朋友,从相互的对比中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弱点,看到自己肩上的担子。  山西太原市有个叫李笛安的女孩,去父亲插过队的吕梁山看朋友--山里妹子李建珍。  一见面,李笛安十分惊讶:同样是11岁,李建珍比自己矮了半头;自己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建珍才上二年级。  小姐妹俩一见面便谈得很投机。“你放学回家干什么?”李笛安问山里妹。“写作业。有时候没写完就得去砍柴。”“你的功课好吗?”“不行。”“能让我看看你的作业吗?”“可以。”  山里妹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过来。李笛安接过那张皱皱巴巴的纸一看,呆了!那一行行字迹娟秀极了,比自己在舒适的写字台上写出来的字要好得多!  “你是怎么练的字?”城里孩子问。  “我上山背柴的时候,拿着树枝在地上练的。”山里妹平静地回答。  笛安被深深感动了。她下决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长大了当个老师,报效祖国,让祖国更快地富起来,不需要讲更多的道理,这种亲身经历带来的责任感,是实实在在的。  我觉得,有时间的话,城市孩子的妈妈真该带自己的孩子去农村走一走;真该和农村孩子多接触,和农村的老百姓交朋友。这样,在母亲的生命中,就会多输进一些新鲜的血液,母亲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所发出的生命信息才能感染孩子。  有一次,广西百色等贫困山区的8个孩子,来北京参加活动。一个男孩说:“山里的老师待我好,我想给老师买一个长城纪念牌。”  “你有钱吗?”我问他。  “没有。”他小声说。  “你们谁带钱了?”  8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女孩子手里攥着一张揉成一团的5元钱,她说这是奶奶借给她的。我听了,鼻子酸酸的,便马上拿出包里仅有的100元钱,请服务员小姐换成10元一张的,送他们每人一张。我告诉他们:“这是‘知心姐姐’送你们的,走时买点小礼物,送给那些帮助过你们的人。”  过了不久,我收到了好几个孩子的回信。其中,那个想给老师买长城纪念牌的男孩子在信中说:“‘知心姐姐’,我永生永世不会忘了你。你那么瞧得起我们穷孩子……你给我的10元钱,我没舍得买别的,我给老师买了个本,因为,我发现老师讲的课全写在本子上,可老师的本子已经用完了。我把本子送给老师,他哭了……”  见到这封信,我的眼泪怎么也控制不住了。  第二所用全国各地的孩子捐的压岁钱建的“手拉手”希望小学在云南彝良县洛旺乡云丰苗族村落成时,我去参加了落成典礼。  这里是乌蒙山区,著名的革命老区。但由于地处偏僻,不通火车,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至今仍为国家级贫困县。  小学校建得十分漂亮,被当地人称为“老区的白天鹅”。  落成典礼极为热烈,山前山后,十里八村,来了4000多位农民。这些山里人多么渴望教育啊!他们知道教育不出有文化的人,就永远摆脱不了贫困,就要祖祖辈辈受穷。今天他们用双手托起了自己的“白天鹅”,他们将从这里看到老区明天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6-1-6 20:39:3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3.从互助中找到助人的快乐<"title_page" align="center">让只知受助、不知助人的孩子学会助人。  “助人为乐”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一块重要基石。但这个“乐”字很多孩子却没有体验到。  几乎被“爱河”淹没的城里孩子,一切都由别人帮他们做好了。他们看不到生活中有谁   还需要他们的帮助,自然也就品尝不到助人的快乐滋味。  自从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交上朋友,城里那些一贯受宠的孩子心里有了别人。买来了新书,格外地爱惜、保护,因为他打算自己看过后要寄给农村的朋友;买文具时多买上一份,因为他们有心让好伙伴分享自己的一切。  这种真情,这份友情,是许多城里孩子平时很难感受到的,而在与农村孩子的交往中却感受到了。  我带小记者团去河南信阳光山县王大湾“手拉手”希望小学看朋友。第二天离开村子后,张家口市来的一个男孩子悄悄对我说:“我在朋友家只住了一个晚上,你猜他送我一个什么礼物?”  “什么礼物?”我好奇地问。  “送给我他家的门钥匙。他说,我家穷,没什么好送的,你带上这把钥匙吧,以后你就是我家的人了。以后来我们村,随时都可以进我家。‘知心姐姐’,你看他多么信任我呀!”  孩子说话时,很激动,一脸庄重。  “手拉手”的实践,使城乡小朋友从对方身上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责任,找到了新的知识。他们彼此不再陌生,他们彼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打开了封闭的孤独的心灵大门,结为知心朋友。  了解朋友的需求,满足朋友的需求,这是一个孩子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有责任心的体现</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6-1-6 20:40:1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第六章 快乐人生三句话<"title_page" align="center">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可是,快乐的人生从哪里来呢?  很简单,有什么样的心态,便有什么样的人生。  每天,如果你想的是快乐的事,你就会快乐;如果你想的是烦恼的事,你就会烦恼;如果你想的是可怕的事,你就会害怕;如果你想的是失败的事,你绝没勇气击退失败……  人的心态,能把人推向成功,也能把人引向失败;能“把地狱变成天堂”,也能“把天堂变成地狱”。这便是“心理力量”。  大家都知道世界两大名人:拿破仑和海伦·凯勒。  拿破仑拥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可他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  而海伦·凯勒--又瞎、又聋、又哑--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美好。”她的一生留下许许多多不朽的著作。  要想让我们的孩子一生快乐,与其拼死拼活给孩子挣一笔财产,不如培养孩子从小有个积极的心态,永远微笑着看世界。  因为,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个必备条件。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心理品质教育应放在首位。  如何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心态呢?  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少儿工作者,这些年来,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总结了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快乐人生三句话”教育法。  面对失败和困境,要具有“太好了”的良好心态。  面对困难,要敢于说:“我能行!”  与人相处,要学会关心人,为别人着想,要学会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6-1-6 20:40:5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1.太好了!<"title_page" align="center">心理健康的人常说:“太好了!”心理有病的人爱说:“太糟了!”  “太好了!”就是培养孩子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特殊情况,首先有一个信念,就是“太好了!”培养孩子带着微笑看世界的心理品质。  人有两种心理网络。  一种是恶性网络,遇到任何问题,心理上反映出来的都是:“太糟了!”“糟透了!”“真倒霉!”  我曾在北京街头看到一些小青年穿的文化衫上写着几个大字:“烦死了,别理我!”  我告诉小孩子:“别理他们,他们有病。”这种人的心态,就是看这不顺眼,看那烦死了,脸上总是阴沉沉的,永远没有快乐的时候。其实快乐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内心的感受。  另一种是良性网络,遇到什么问题,都抱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太好了!我又多一次锻炼的机会!”  这种人,常常能把负效变成正效,由弱势变成强势,把坏事变成好事,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永远有一种成功感,因为,成功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人生快乐不快乐,取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  战争年代,有个女人去沙漠里的军营找她丈夫。不久她丈夫被派出差,她一个人被留下。那里除了陌生的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之外,没有人可以和她说话。风不停地吹着,到处都是沙子。沙子!她当时难过极了,写了封信给父母,告诉他们,自己受不了,要回家去,她连一分钟也待不下去了,还不如住在监狱里呢。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字。这两行字一直铭刻在她的记忆中,使她的生命为之改观。她父亲写道:“两个人从监狱的铁窗往外看,一个看见烂泥,另一个看见星星。”  “我把这两行字念了一遍又一遍,觉得非常惭愧。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去看那些星星。”那位女人说。不久她和当地人交上了朋友,开始对他们的织布、陶器发生了兴趣,生活变得快乐起来。她突然发现,沙漠没有改变,当地人没有改变,是自己改变了。她说:“在这种变化之下,我把一些令人颓丧的境遇看成我生命中最刺激的冒险。我所发现的这个崭新的世界使我非常感动,也非常兴奋。我高兴地写了一部叫《光明的城垒》的小说……我从自己设下的监狱往外望,找到了星星。”  世界上许多生活环境优越的人整天看到的是烂泥,而许多生活在逆境中的不幸者却找到了星星。  缺陷和困境对我们常有意外的帮助。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卓有成就的人就是残疾人,或者是屡遭磨难的人。贝多芬耳聋以后,并没有阻止他创作出世间最动听、最美好的曲子;柴可夫斯基自己生活得十分悲惨,却创作出不朽的《天鹅湖》和《悲怆交响曲》;托尔斯泰一生历经折磨,才写出不朽的世纪之作;达尔文说:“如果我不是有这样的残疾,我决不会做到我所完成的这么多工作!”  实际上,要让孩子从小具有良好的心态,关键是妈妈要有好心态。  现在,许多妈妈的心态不是“太好了”,而是“太糟了”。整天对孩子这也不满意,那也看不上,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有了缺点,往往自己气急败坏,多是指责、训斥;他们只允许孩子成功,不允许孩子失败;只告诉孩子要去和别人竞争,要比别人强,却不告诉孩子竞争的结果会有输有赢。一个人一生中失败要比成功多得多,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0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12:40 , Processed in 0.08178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