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涓涓细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好父母 好孩子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6-1-6 20:41:28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2.我能行!<"title_page" align="center">敢的人常说:“我能行!”懦弱的人爱说:“我不行!”  今天的孩子,将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行”与“不行”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  怎样让我们的下一代“能行”,是每一位妈妈和每一位有责任感的中国公民所关心的问   题。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的溺爱下,变得胆小懦弱,让他做什么事,想都不想,“我不行”三个字顺口就出来了。这种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孩子,又怎能担负起21世纪的重担呢?  因为,“我不行”是一种反向的负信息,是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总用这种信息来暗示自己,一种“我不行”的形象就被自己不知不觉地塑造出来了。  “我能行”是一种正信息,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总用正信息来调控自己,一种“我能行”的形象也就不知不觉塑造出来。  “我能行”与“我不行”,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能行”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而“我不行”正是失败者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失去的是成功的重要支柱--自信。  我觉得,让孩子从小对自己有信心,用正信息调控自己,比分数还重要。于是,我决心帮助孩子们改变“我不行”的状态,让孩子们喊出:“我能行!”  令人不安的是,在当今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说“不行”的次数,要比说“行”多得多。其实,为人父母,一定要改变“我不行”这种负意识和行为,树立起“我的孩子能行”的信念,并经常向孩子发出“你能行,你一定能行”的正信息,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去亲身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滋味。孩子去参加比赛,妈妈要鼓励他说:“相信你一定能行!”孩子比赛输了,哪怕是最后一名,你也要说:“敢去参加比赛就是好样的!”  一个人的潜能是很大的,美国一位数学家认为:人的大脑神经元总数在100亿到140亿之间,因此人一生中大脑可记忆的信息量,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即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容量的3~4倍,而这家图书馆的藏书为2000万册。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时上不去,我们做妈妈的不必急躁,要耐心开发,只要你相信你的孩子能行,便一定能行。  有个男孩子字写得很难看。低年级时老师常常说他笨,不如别的孩子有灵气。孩子一点儿信心也没有,字越写越差。三年级时,换了班主任。一次在孩子写得乱糟糟的一片字中,老师挑中一个写得比较好的字,画了一个大红圈,批了一个大字“好”。孩子兴奋异常,拿回来给妈妈看。这位年轻的妈妈叫王峰,是杂志社编辑,文化修养不错。她兴奋地说:“我早说你行!瞧你这个字写得就是好!”从那天起,孩子有了自信,迷上了练字,后来写得一手好字。  是老师那个“大红圈”改变了这个孩子,“大红圈”就是一种正信息的传递。  我可以自豪地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正信息比较多,所以从小就充满了自信。这要感谢我的母亲,正是那“太好了!”“你能行!”几个字把我引上了成功的道路。  可今天,我们身边的孩子得到的信息又是什么呢?大人们常常指责自己的孩子“太差了!”“太糟了!”“太不争气了!”“太没出息了!”……整天在负信息的暗示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才能被忽视,他们无形中给自己下了定义“我不行”,于是他就真的不行了。  我们当父母的,如果不丢掉“你不行”的负意识,便会成为孩子走向成功的最大障碍。  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曾说过:“天下没有不行的事,自幼我们便是打这‘不行’中锻炼出‘行’来,这叫‘练行的’。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就没有勇气了。”  这话很有道理,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相信能行,那谁还能相信他们呢?  哥伦布曾经说过:“世界是勇敢者的。”喊着“我不行”长大的孩子,将来肯定竞争不过喊着“我能行”长大的孩子。  主宰自己命运的,是人,是勇气,而这种勇气要从小培养。  当“我能行”三个大字成为一种信念,随着时间的流逝悄然沉入孩子心底的时候,他们就真正长大了。</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6-1-6 20:42:03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3.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title_page" align="center">快乐的人常说:“我帮你。”烦恼的人爱说:“你帮我。”  有个小学生曾认真地问我:“一个人怎样才能快乐?”我说:“帮助有困难的人。”“为什么呢?”他问。我说:“助人为乐嘛!”他笑了,说:“那只不过是个词语。”我说:“不,那是真理。帮助别人的确是一种快乐。”  “助人为乐”,说起来简单,但要体味到“乐”字实属不易,这种心态要从小培养,长大再教就难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孩子心灵这片土地上,从小播下“助人为乐”的种子,长大后,他们就会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多为人民办好事,体验到完美人生的快乐;如果种下“自私自利”的种子,孩子长大后只会关心鼻子尖底下的丁点儿小事,怎么能有所作为,又怎么能获得快乐呢?  “助人为乐”这四个字,蕴含着人世间至真至诚至美的奇妙含义。“助人”为什么会快乐呢?因为可以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由于你的帮助、付出,使对方的困难得以解决,使别人的不便变为方便。这其中显示了你的价值,自然令你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觉得自己还有点用呢!正如歌德所说:“你若要喜爱你的价值,你就得给人创造价值。”  孩子爱帮助人,爱做好事,这是人类善良的本性所致,应当弘扬。但是我却发现,由于大人们对人生的误解,他们所表现出的自私心理和功利主义,对成长中的儿童极易造成不良的影响。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表现出了对人的一份关心和一份爱,表现出现代人高尚的情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同情、善良、热情的种子。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虽然这种帮助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却显示了孩子们的能力。他们为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曾经认为难以完成的事业,有能力去参加道德建设而感到骄傲和愉快。</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6-1-6 20:43:19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title_page" align="center">第七章 做现代文明人<"title_page" align="center">我们国家要走向现代化,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资金可以积累,技术可以创造也可以引进,但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这必须靠我们去提高。  什么是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  人的素质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儿和中小学阶段,所以古语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  著名儿童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讲,幼儿时期的可塑性最大,这个时期加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孩子比较容易接受,而且也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相反,如果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孩子很可能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等长大了再去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往往在他与人相处的言谈举止、文明习惯中就可以看出。一个研究生想出国深造,各方面的考查都合格后,他去大使馆办理签证。使馆人员找他谈话时,他不是乱翻人家的东西,就是打断别人的谈话。最后,使馆人员的签证意见是拒绝入境,理由是这位研究生缺乏学者风度和应有的礼貌。  文明的语言、仪表和行为,就如同一封介绍信,把自己的身份介绍给别人。让孩子学会做现代文明人,是真正爱孩子,也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6-1-6 20:43:56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1.访日的刺激(1)<"title_page" align="center">讲公德,守秩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几年前,我带几名中国少年去日本参加数学比赛。仅仅3天,我处处感到日本国民的素质比较高。  日本的人行横道两侧都是红绿灯,只要红灯亮着,所有的行人都静静地等候,没有人闯   红灯;只要人行道上的绿灯亮着,所有的汽车也都静静地等着。  一天夜里,我们在中国青年报驻日记者的陪同下,去东京最繁华的街道观光。在一条小马路旁的红灯下,静静地站着一位行人,而马路上并无一辆车通过。  为此,我很有感触。日本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如此自觉地遵守秩序。想想在国内,马路中设置着高高的隔离护栏,不是也有人不管不顾地翻来跳去吗?所以,交通安全意识实际上也是国民素质的一种体现。  日本地铁客流量相当大,但不管是在地铁站,还是在车厢里,到处都是静悄悄的。不少人在埋头看书,即使有人说话,也都把声音放得很低,怕影响旁人。  在下榻的宾馆里,人们彼此见面彬彬有礼。上电梯时,外面的人耐心地站在两侧,等里面的人走出来,才顺序进入。而我们的孩子,电梯门一开就往里冲,有时竟和出来的人撞个满怀。于是,他们常常被电梯门口的服务员请出来,等里面的人都出来后,再让他们进去。几次之后,孩子们也懂规矩了。  在东京迪斯尼乐园,游客如云,却秩序井然。每个大型游乐项目前都排着数百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学生。  日本领队先和我们的孩子商量:“这个游戏要排一小时的队,大家玩不玩?”“玩!”孩子们商量决定后,自觉排好了队。  在排队的这一个小时里,我仔细观察了一番:排队入场的地方就是一根绳子和几根桩子串在一起,排队的人顺着绳子走过去。绳和桩子并不高,一抬腿就能跨过去,但根本没人这么做!日本的孩子很守秩序,一个挨一个地往前走,没有人在队伍里乱挤,没有人大声说话。我们的孩子则老是在队伍里串来串去,一会儿去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旁边的日本孩子不时地看他们,以为他们在“加塞儿”,弄得我脸上一阵阵发烧。  在公园的公厕门前,也排着一行队伍。我以为厕所里挤满了人,走近才知道,里面只有几个人。排队的人都站在门口,出来一个人,再进去一个人,大家都很自觉。我看到一个日本小女孩,用厕所里准备的擦手巾擦干手,发现地上掉了一个小纸片,便弯腰捡起来,放进废纸箱。然后她又回头看看,确认没有把洗手台弄脏,才往外走。路过门口她抬起头,发现我正在注意她,便朝我微微一笑。我也朝她笑了笑,赞许地点点头。  没有人监视,没有人提醒,每个人都在自觉遵守着纪律,保护着环境卫生,给后面的人留下清洁的环境。  我们的孩子不爱排队,进餐厅、进厕所都是横冲直撞,好像对那长长的队伍熟视无睹。一个孩子因为自己去逛商店,竟让一车人等了半个多小时,引起别的国家的孩子的不满。吃饭的时候,看到自己爱吃的就拼命吃,一点儿也不顾及别人。  看上去是个行为习惯的问题,本质上是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这种道德缺陷,在这一代独生子女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文明礼貌是最基本的国民素质。日本社会尽管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国民的文明礼貌确实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有件事,让我感到特别难为情。发奖会那天,几百个来自各国的孩子(大部分是日本孩子)都坐在会场的椅子上,等待着获奖名单揭晓的那一刻。  我带去的四名中国孩子中,有一名获了奖。  发奖的日本教授与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齐名,在日本很有身份。他颁奖时,给每一位获奖的孩子深深地鞠上一躬。而我们的那位获了奖的孩子,接过奖状、奖杯,只微微地一点头就扭身走了。后面领奖的大多是日本的孩子,接受奖品时,都是规规矩矩地深深鞠上一躬。我坐在台下,觉得很不好意思。  在日本,我看过日本小朋友的演出。节目很好,孩子也相当有礼貌,向台下观众反复地鞠躬。这些好像很普通,很平常,但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礼仪风貌。  从日本回来,我连夜召开家长会。我含着眼泪对家长讲了我在日本所受到的“刺激”。最后,我对他们说:“我们都是中国的妈妈爸爸,虽然对于家庭来说,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好像孩子好不好,只影响到一个家庭;但对我们国家来说,这是一代孩子啊!他们的素质好不好,可要影响一个民族。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而这一代人,就将在我们的手中产生。  “我们培养的孩子是强大的一代,还是弱小的一代?我们培养的一代是文明的一代,还是野蛮的一代?这将决定我们国家强大不强大,决定我们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当妈妈爸爸的都该认真想一想,我们将把孩子塑造成什么样的形象,我们将给民族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明天!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不懂得讲文明、讲礼貌,不懂得守规矩,那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命力可言,更谈不上什么发展了!”  当时,我很激动,这些话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也会受到同样的刺激,有着同样的感受。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6-1-6 20:44:29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1.访日的刺激(2)<"title_page" align="center">人类的文明也是比较出来的。强烈的对比往往会刺激人。  许多家长都流泪了。因为他们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他们和我一样,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孩子。同时,也怀着一种内疚,因为他们没有完全尽到父母的责任</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6-1-6 20:45:06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2.要想到别人<"title_page" align="center">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是做人的一条重要守则。  “美德出良才。”良好的文明习惯来自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有教育孩子从小事事处处“想到别人”,讲文明,守秩序,他长大后才可能具有文明礼貌的自觉行动。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去英国攻读博士学位,住在一个英国人家中。回国后,她对我讲:“   在英国,父母教育孩子关心别人是从小处入手的。比如,出入公共场所,父母总要提醒孩子,当自己推门而入时,一定要回头看看身后是否有人,如果有人,你要用手替别人扶着门,等人家接触到门再放手,以免撞伤别人。这虽是一个很小的动作,但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做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事常常被人们忽略。很多大人进门时,猛地推开门马上就松手,反弹回来的门有很大的惯性,会撞到后面的人。再比如,有些人在路边乱扔果皮,从不考虑是否会使别人滑倒;有些人骑车随地吐痰,根本不管是否会吐到后面人的身上;还有的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去想是否会影响他人的工作或休息。他们不知道,开会时台上的人正在讲话,台下听众中也有人讲话,这是对台上讲话人的不尊重;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同学们在下面乱讲话,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在公共汽车上大声说笑,既是对周围人的不尊重,也是对司机注意力的干扰。  事事处处让孩子“想到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个女大学生曾对我说:“我为什么要为别人着想,我万事不求人。”  我问她:“你每天要吃饭,饭是从哪儿来的?”  “我自己做的。”  “米面是从哪儿来的?”  “我自己买的。”  “不错,米面是你花钱买的。但米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告诉她:“农民从播种、浇水、锄草、施肥、收割,到把粮食送到粮站、粮库,最后送到祖国各地,这要经过多少人的手,经过多少劳动环节呀,怎么能说万事不求人呢?  “再说穿衣服吧,这个程序就更长了。从农民种棉花开始到收获,到纺纱、染色、织布,裁制成大小肥瘦适合各种人的服装后送到商店,你看,这又要经过多少过程呀!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离开谁都不行。一个人不管你有多么伟大,都离不开别人。既然离不开别人,就要时时想着别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关心别人,学会和别人合作,珍惜别人的劳动……”  一个看来挺简单的道理,讲起来却很复杂,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件东西的生产过程,而且涉及到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对这个大学生讲:人的一生中,每一件事物都不完全是属于自己的。所以,请不要说“我万事不求人”。  一个人的能力是极有限的,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忙,你什么也干不成。  了解别人的劳动与自己的关系,对树立为别人着想的品格十分重要。  “相信别人,相信所有的人对你都很重要,你才会尊重每一个人。”妈妈们应该让孩子懂得这条做人的原则。  中国历代名人中,有许多教子做人的典范。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作家、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人在教育子女方面有独到之处。  他教孩子修改文章,首先要求孩子们张口念文章,他说:“就是嘴里不出声,心里也要念。念他几遍,就知道行还是不行了。”因为文章是给别人看的。念,就是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一念,不通顺的句子和语病就出来了。  叶圣陶反对孩子作文用生僻的词语、晦涩难懂的句子,反对念“白肚皮经”。也就是说不能只顾表现自己,不顾别人明白不明白。许多事情自以为想明白了,可是一写出来,没有把思路交待清楚,别人还是看不明白。叶圣陶一再对孩子们讲:“写文章要想到别人,想到读文章的人,要把自己换一个位置,设想成读文章的人,再来看一看文章究竟写得怎么样。”  “要想到别人”,是叶老写东西的一条重要的守则,更是他为人的一条重要的守则,即使在一些细小的地方也能表现出来。有一次,叶圣陶让儿子叶至诚拿一支笔来,儿子头也不抬就随手将笔递了过去。不料,把笔尖递到了父亲的手里。他严肃地批评儿子:“递东西给人家,要先想一想人家接时是否方便。如果递刀子、剪子也这样的话,不就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吗?”  就这样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叶氏兄妹三人不但学会了作文,更学了做人。  “要想到别人”,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有着深刻的内涵。这是“为人的一条重要守则”。  这条守则,要到上学时再告诉孩子就晚了,应该从小就让孩子知道,并按这个守则去做人。  那么,由谁来告诉孩子呢?当然应该是妈妈,是爸爸。  父母的责任是教孩子做人。学会做人这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石。而做人的道理,大都不是坐在课堂里学会的,而是在生活中父母随时随地教给孩子的</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6-1-6 20:45:41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第八章 帮助孩子走向成功<"title_page" align="center">每一位妈妈,从生下孩子的第一天起,就期待着孩子的成功。甚至在小生命诞生之前,就已经为孩子编织起未来的梦。  每一位独生子女的妈妈,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为什么?  正像前文所讲的:因为我们只拥有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成功了,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一个孩子失败了,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  “我们输不起,”我曾对年轻的父母说,“我们不可能像我们自己的父母那样,在教子中积累经验,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希望,‘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个孩子不成功,还可以指望另一个。我们只能‘孤注一掷’,我们没有机会积累教子的经验,只能一边学习做父母,一边教育孩子;一手培育着自己的未来,一手塑造着祖国的明天,历史不允许我们失败。”  “你们必须成才,你们必须成功!”我曾对孩子们说,“如果今天你离不开妈妈的照料,经不起风雨,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丰富的知识,不是一个高素质的人,那么到了21世纪,同世界各国跟你一起长大的小朋友站在一起,你就会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这样,中国这个强大的民族就会被人看不起。”  民族在企盼孩子成功,大人们在呼唤孩子成功,孩子们自己也在努力成才,争取成功。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功呢?  年轻的妈妈该如何教子成才,助子成功呢?</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6-1-6 20:46:50 | 只看该作者
<div align="center">1.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1强化观察力发展想像力培养自制力。  任何人才的成功,都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想像力、注意力、思维力和记忆力;非智力因素,主要指人的情感(包括道德品质)、意志、性格、气质等。  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正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智力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智力发展。因此,抓住儿童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及时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是教子成才、助子成功的重要途径。  作为家长,该如何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呢?  一、强化孩子的观察力  历史上,大凡智力高度发达的人,其观察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应当先学会观察,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在他5岁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忽然听到附近的丛林里传来一阵阵美妙的鸣叫声。他想,是小鸟在鸣叫吧?我该去看看。大人们吓唬他说,森林里有狼,专门吃小孩子。小法布尔却毫不胆怯,勇敢地钻进森林去观察、探索,结果他发现:发出鸣叫的不是小鸟,而是一种蚂蚱。从此,他对昆虫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终于成为颇有成就的昆虫学家。  观察力对研究自然科学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同样,对于文学艺术也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就曾教导文学青年:“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  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要求莫泊桑到马车站去观察马匹:“马车站有许多马,你仔细观察那里的马,然后用一句话描绘出其中一匹马与其余几十匹马不一样的地方。”就这样,莫泊桑锻炼出了超人的观察力,因而,他的小说以人物刻画细致、入木三分而著称,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怎样使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呢?  第一,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使他们视野开阔,博览多闻。接触感性事物,是观察力发展的基本前提。  现在,很多孩子害怕写作文,“一写作文就头疼”。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如果整天把孩子关在屋子里,势必堵塞孩子的视野,又怎么能激发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呢?  北京有位年轻的妈妈很懂得培养孩子。她的女儿从小爱画画,可有一段时间觉得画烦了,不想再画了。这位妈妈没有硬“逼”着孩子继续画画,而是带她去养鸡场、动物园观察小动物。女儿看得很仔细,回来后画了不少新画,其中的一幅百鸡图还获了奖。  所以,家长要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公园玩一玩、看一看,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多接触大自然。孩子在这些外出活动中,自然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家长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和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第二,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节假日,家长带孩子外出时,可以事先对孩子提出一些观察事物的题目:家门口增加了几栋楼?大街上增添了几家商店?动物园的猴子是怎么吃东西的?下雨的时候,雨是什么样子?刮风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留心周围的事物,逐渐改变那种凡事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习惯。  第三,对于上学的孩子,最好让他写观察日记,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四,给孩子创造一些观察的有利条件,如让孩子自己养养小金鱼、小蜗牛、小蝌蚪,或者小鸡、小兔、小花、小草什么的,让他们观察这些小生命的生活情况,了解它们的成长过程。这一切,非常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发展孩子的想像力  想像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爱因斯坦概括自己一生的科学实践,得出了“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真知灼见。他提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当把想像力看做是科学研究中的完备因素。  人的大脑分为四个功能区:直觉功能区、记忆功能区、判断功能区和想象功能区。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般人对想象功能区只使用了50%,这就说明,发展想像力的潜力还很大,而儿童时期又是个人想像力发展的大好时机。  达尔文上小学后,不知怎么变得爱“撒谎”了。有一回,他捡到一块小化石,回来跟姐姐说:“这是一块宝石,价值连城呢!”又有一回,他捡到一个硬币,一本正经地告诉姐姐:“这是古罗马造的。”姐姐一看,只是一枚被压得变了形的18世纪的旧币罢了。姐姐对达尔文的“说谎”行为很是恼火,几次向父亲告状,可父亲总淡然一笑,说:“这算什么撒谎!这个孩子倒挺有想像力,说不定哪一天他会把这种才能用到事业上去呢!”果然,达尔文长大以后,把丰富的想像力运用到缜密的科学研究中,创立了伟大的“物种起源”学说。  三、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有了自学的习惯,不论孩子是继续深造,还是参加工作,都能很好地利用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大门</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6-1-6 20:47:26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1.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2)<"title_page" align="center">孩子自学习惯的养成,要靠家长的长期训练。比如,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的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并提醒孩子去认真实施;要求孩子预习功课,养成提前预习课文,以便带着问题听讲,更好地吸收知识的好习惯;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教会他查字典、读书读报,以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想让孩子成才、成功,家长们就要注意从生活   、学习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每一方面的优良习惯,正确地引导他们稳步走向未来的美好前程。  可以说,孩子的一生,就攥在我们做父母的手中!</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6-1-6 20:48:3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title_page" align="center">2.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title_page" align="center">父母的责任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兴趣。  现在,许多年轻的妈妈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孩子一进门就问:“考多少分?”考坏了,脸就拉得老长;考好了,就眉开眼笑。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是完全违背做父母的责任的!  父母的责任是什么?除了要教孩子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高素质的人,还要懂得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一个人走进成功大门的钥匙。  孩子能不能成功呢?关键是他的兴趣能不能早一些被发现,而且被大人所注意。考试的分数不能代表孩子所有方面的能力,兴趣是很重要的,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很多年轻的妈妈爸爸只重视分数,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的启发和培养。国家教委提出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就是强调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把他们培养成具备多种能力的未来建设者。  一个小女孩,偶然发现蚯蚓断成两半后,两半都在蠕动,感到特别好奇。她把断了的蚯蚓分别搁进两个有土的花盆里,想观察一下断了的蚯蚓还能不能活。妈妈非常生气,说:“一个女孩子,摆弄什么泥巴,没出息!”把有蚯蚓的两块泥巴扔出门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到这件事时说:“你看,这么一骂,一扔,就给未来的中国断送了一位女科学家!”  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车亮,是拥有许多专利的小发明家。起初,什么东西拿到手里他都想拆开来看看。他爸爸不责怪他,只是说:“你怎么拆的,就怎么再装上。”车亮看爸爸严厉的样子,拆玩具的时候就特别小心,每拆下一个零件都按顺序摆好,拆完琢磨明白后,再一一装上。就这样拆了装,装了拆,成了个小发明家。才上小学,他已经获得了三项国家专利。  当然,作为父母,不能只欣赏孩子的兴趣,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不管你对孩子的兴趣持什么态度,你都要以极大的热情发现并支持,使其发展成为一种能力。  国际象棋大师谢军的脱颖而出,与她的母亲尊重孩子的选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年,谢军面临着要么去棋队,要么继续上学放弃下棋的选择。她想上学更想去下棋,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只要往棋盘前一坐,她就会无比地畅快、兴奋。而妈妈,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自控系的电子工程师,为独生女儿考虑更多的是她的学业和前途。作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妈妈,既不愿因家长干预断送一个确有天才的棋手,也不愿女儿为此耽误一生。  于是,母女间进行了一次很严肃的交谈,那时谢军才12岁。“你很喜欢下棋,对吗?”小谢军看着妈妈,从没见妈妈这么严肃过,有点儿害怕,但依然点点头。“那好,不过你要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选择了下棋,今后,就要对自己负责任!”  试想,如果当年妈妈硬逼着谢军读书,压制她对国际象棋的爱好,那么,现在谢军也许会坐在大学的教室里,而我国就会少了一位出色的棋手。谢军的身后,有一个伟大的母亲!</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04:59 , Processed in 0.16242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