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345|回复: 4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讨论】关于terrible two你是怎么看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16 23:1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因为看“《给孩子自由》─小巫/着 连载 ”的帖子,勾起了我曾经对terrible two的
思考。索性单独做个主题放上来,让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关于terrible two的问题。
(感谢dyly关于terrible two对我的回复,感觉你的理论水平挺高的。也请你分析一
下我的看法。)

什么是terrible two?
幼儿到2岁左右会有一个反抗期,对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说“不”,经常任性、哭闹、
难以调教。英语中有一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叫做the terrible twos,“可怕的两
岁”。

先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terrible two是孩子在小时候亲子关系没构建好,安全感没满足
够而导致的一种不良现象。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后来通过观察Q,我的想法渐渐
改变了。我现在觉得terrible two是孩子发展的一个正常阶段。我感觉terrible two和
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构建好,和是不是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
是说尽管孩子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她/他还有可能出现terrible two的。terrible
two是孩子自身发展(需求)的一种表现。


下面是一段我的育儿日记,谈到这个问题。我很想听听大家是怎么想的。
----------------------------------------------------------------------------------------

** terrible two? miracle two? **

记得去年底,和Q的老师Kristen meeting时,聊起了toddler的行为。妈妈那时感叹
terrible two的可怕。而K老师却笑着说她从不认为那是 terrible two而觉得那是
miracle two。正是因为着迷于这个miracle two,她才选定focus on toddler班的。
虽然那时她也有解释给妈妈,可妈妈还是不大能理解她的意思。

可以说,到Q进入 terrible two以前,妈妈一直都是尽量满足Q的要求的:母乳
喂养到1岁;如果Q想在商店街的地上打个滚,好,打吧。妈妈等;和小朋友们一起
出门玩,别人都自己走,唯有Q要妈妈一直抱着。好,妈妈就一直抱着。很多情况
妈妈宁可自己磨厚脸皮也不多给Q什么压力。可以说是很宠着Q的。可一进入
terrible two,妈妈发现Q是宠不得了。不是妈妈不想宠,而是Q不停地给妈妈出
难题,往前也是NO,往后也是NO。(比如出门让他穿外衣,他说NO,那么好吧
就不让他穿外衣吧,可他也说NO。你再让他自己做决定,他还说NO。)往往是Q
把妈妈逼到不得不说NO的地步。于是,“战争”开始了,全家人都精疲力竭。
妈妈想,这样下去不行,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妈妈开始琢磨Q,观察Q对妈妈一言一行的反应。妈妈发现Q进入 terrible two后,
渴望两样东西:1,关于感情的认识。2,关于被约束的渴望。关于1,妈妈已经象祥
林嫂似地唠叨了无数遍。有趣的是第2条。妈妈发现Q都是先用哭闹来对抗妈妈的约
束,但以后又表现出很强的自制力来遵守规定。而且因为有了约束,Q和妈妈的关系
比以前又亲密了一层。

妈妈一直都赞同蒙氏的精神胚胎的理论。相信孩子是由自己的精神胚胎引导着成长
的。作为人,为了发展他社会性的一面,他必须经历约束,自律这一步。对于这么
大的孩子,他们不会表达自己想要什么,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渴望约
束。只是一种潜意识(这也许是人类进化这么长时间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吧),让他们
的行为变得古怪,把自己卷入trouble,让自己碰壁。从而给自己创造出体验“约束”
的机会。

再说到亲子关系,妈妈认为这是一个亲子互动成长的过程。婴儿依赖父母,父母给
她充足的关爱,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信赖关系。这是一种很好的亲子关系。但不是
说这种信赖关系就能维持永远。当孩子长到TODDLER了,她已经开始渴望比充足的关
爱更高一层的爱--约束就是一个。只有孩子从父母那得到了自己渴望的约束,这种
亲子关系才能又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之后随着孩子的成长,亲子关系应
该一直向着精神、意志的高层发展。维持好亲子关系,需要父母随时洞察孩子,透
过表明的行为知道他真正需要什么。这往往是对父母的一个挑战。

。。。语无伦次地记下这些日子心里想的事情。不能说这些想法多成熟。但有一点,
妈妈现在也认同K老师说的miracle two了。和两岁的Q生活在一起的确是太奇妙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6-17 00:05:35 | 只看该作者
你真是一个非常细致又会观察总结思考的妈妈。   

miracle two是个很新鲜的提法,很喜欢。我盼望着我的宝宝这个时期的到来。

总的感觉你的想法有两个问题:

一,孩子自从出生后也需要大人的约束,不是到2岁才有。孩子出生后就在适应,适应和学习父母和周围环境里的规则。我们该说“不“的时候就得说不。该约束就得约束吧!至于怎样说“不“,怎样约束倒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你的让她自己感受的方法就是非常棒的。

二,你太宠爱孩子了,才造成了2岁她的反抗。感觉她不是反抗,而是和你交往的一种方式。她用那些方法控制你。

并不是说亲子关系是唯一的形成terrible two的原因。但也有孩子并没有那么强烈的terrible tw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6-17 00:18: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两位的讨论,我儿子好象已经提前进入两岁了,有些筋疲力尽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6-17 00:22:07 | 只看该作者
恭喜你养育的好呀,发育早聪敏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6-17 00:35:57 | 只看该作者
感觉小孩子隔一段时间就有个反抗期,我理解是他的自我意识在发展中吧--有些事我自己要作主!!!

有一次碰到一个同事,让小豆喊人,豆豆歪头说:不叫!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又不认识她,凭什么叫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6-17 00:42:47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太认同爱和自由里面的一些思想。

我觉得七田真关于反抗期的一些描述和处理方式挺好的,给我不少指引。

七田真《零岁教育入门》中写道:

“ 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会有反抗期是很自然的事。这表示孩子已经从过去只站在接受的—方、变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将自己加以改变、扩大、不仅只是接受而已。有些母亲也许会很高兴地说:“我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力很强、说了就能够了解,因此,几乎没有遇到反抗期。”但是,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有点危险的。德国学者海礼,曾经将孩子分成有反抗期现象与没有反抗期现象两组,做了约二十年的追踪调查、调查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情形。结果发现,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后来成为具有自主性较强的人格特质者,而未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多成为缺乏自主性及自发性的人。没有表现反抗期现象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缺乏主张自己的体力与精神,—‘是由于父母施加大大的压力,在父母指导力量太强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其结果有养育成温顺、有固定型式的人格之虞。之所以宁可让孩子成为活泼、有反抗心的人。是因为在某—时期体验过自己主张的孩子,能够以自身的实际体验为基础。进一步学习能表现自己的欲望或主张的方法。不过,也不能因为这样而说孩子的反抗”都是好的。如果总是不分青红皂内地接受孩子的主张或要求,则有可能会养育出问题儿童。因为、他们有可能变成任性、无法控制自己、意志力薄弱的孩子。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6-17 00:53:35 | 只看该作者
bump+-->引用:bump 我不太认同爱和自由里面的一些思想。 我觉得七田真关于反抗期的一些描述和处理方式挺好的,给我不少指引。 七田真《零岁教育入门》中写道: “ 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会有反抗期是很自然的事。这表示孩子已经从过去只站在接受的—方、变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将自己加以改变、扩大、不仅只是接受而已。有些母亲也许会很高兴地说:“我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力很强、说了就能够了解,因此,几乎没有遇到反抗期。”但是,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有点危险的。德国学者海礼,曾经将孩子分成有反抗期现象与没有反抗期现象两组,做了约二十年的追踪调查、调查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情形。结果发现,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后来成为具有自主性较强的人格特质者,而未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多成为缺乏自主性及自发性的人。没有表现反抗期现象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缺乏主张自己的体力与精神,—‘是由于父母施加大大的压力,在父母指导力量太强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其结果有养育成温顺、有固定型式的人格之虞。之所以宁可让孩子成为活泼、有反抗心的人。是因为在某—时期体验过自己主张的孩子,能够以自身的实际体验为基础。进一步学习能表现自己的欲望或主张的方法。不过,也不能因为这样而说孩子的反抗”都是好的。如果总是不分青红皂内地接受孩子的主张或要求,则有可能会养育出问题儿童。因为、他们有可能变成任性、无法控制自己、意志力薄弱的孩子。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支持这种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5-6-17 00:56:25 | 只看该作者
dyly,你提出的问题真的很好。从Q的情况看,他的terrible two的确是一种渴望约
束的表现。正如你所说,在他1岁半以前,我很少对他说NO。因为他真是个乖孩子没
有什么说NO的机会。(当然这个“乖”的定义,每个人都不同啦。比如说,小孩子让
人抱,有人觉得这样的孩子不乖。我则觉得这是他的需要,他当然乖喽      )

我不认为Q的terrible two是用什么方法来控制我。而是觉得,他知道自己的成长需
要什么。当某一方面没有满足时,尽管他还不会表达,他也会用一些行为来提醒我,
他的需求。

小孩子真是神奇。就象蒙氏说的,他有自己成长的精神胚胎。其实只要细心就会发
现,哪怕是不大会讲话的孩子,他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试图告诉你他渴望什么。

教育孩子不是我们家长领着孩子走,而是孩子引着我们走。这是我从Q的terrible
two中深刻体会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6-17 07:49:39 | 只看该作者
Qmom+-->引用mom dyly,你提出的问题真的很好。从Q的情况看,他的terrible two的确是一种渴望约
束的表现。正如你所说,在他1岁半以前,我很少对他说NO。因为他真是个乖孩子没
有什么说NO的机会。(当然这个“乖”的定义,每个人都不同啦。比如说,小孩子让
人抱,有人觉得这样的孩子不乖。我则觉得这是他的需要,他当然乖喽    )

我不认为Q的terrible two是用什么方法来控制我。而是觉得,他知道自己的成长需
要什么。当某一方面没有满足时,尽管他还不会表达,他也会用一些行为来提醒我,
他的需求。

小孩子真是神奇。就象蒙氏说的,他有自己成长的精神胚胎。其实只要细心就会发
现,哪怕是不大会讲话的孩子,他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试图告诉你他渴望什么。

教育孩子不是我们家长领着孩子走,而是孩子引着我们走。这是我从Q的terrible two中深刻体会到的。

我也有你这样的体会,总感觉是孩子在带领着大人向前走,如果我们足够耐心和细心的去了解他们。我相信你的这种感觉是对的。只要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有安全感的互动的,那么孩子会表达出他的需求。可能我误会成你的孩子是用自己的方法来控制父母达到一些不利于他的需求满足。我知道一个宝宝经常在轻轻碰撞后就大哭,其实根本就不痛。孩子这样做还是因为妈妈爸爸爱的表达存在问题,尽管他们也常抱着宝宝,但是不耐烦导致孩子还是有爱的饥渴,而且总在孩子摔痛时用夸张的语言爱抚孩子。这个宝宝没有建立起安全依恋,气质是外向指向的,所以他再发展下去很可能用故意摔跤来让父母关注,就如有的孩子莫名其妙的生病,其实是因为偶然一次生病他得到了父母的爱,内向指向的孩子无法反抗出来就折磨内心,靠生病来让父母不离开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6-17 07:56:36 | 只看该作者
bump+-->引用:bump 我不太认同爱和自由里面的一些思想。

我觉得七田真关于反抗期的一些描述和处理方式挺好的,给我不少指引。

七田真《零岁教育入门》中写道:

“ 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会有反抗期是很自然的事。这表示孩子已经从过去只站在接受的—方、变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将自己加以改变、扩大、不仅只是接受而已。有些母亲也许会很高兴地说:“我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力很强、说了就能够了解,因此,几乎没有遇到反抗期。”但是,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有点危险的。德国学者海礼,曾经将孩子分成有反抗期现象与没有反抗期现象两组,做了约二十年的追踪调查、调查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情形。结果发现,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后来成为具有自主性较强的人格特质者,而未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多成为缺乏自主性及自发性的人。没有表现反抗期现象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缺乏主张自己的体力与精神,—‘是由于父母施加大大的压力,在父母指导力量太强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其结果有养育成温顺、有固定型式的人格之虞。之所以宁可让孩子成为活泼、有反抗心的人。是因为在某—时期体验过自己主张的孩子,能够以自身的实际体验为基础。进一步学习能表现自己的欲望或主张的方法。不过,也不能因为这样而说孩子的反抗”都是好的。如果总是不分青红皂内地接受孩子的主张或要求,则有可能会养育出问题儿童。因为、他们有可能变成任性、无法控制自己、意志力薄弱的孩子。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也非常喜欢七田真的这个观念。

孩子具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往往就会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而反抗,具有定势指向外部世界,而不是指向个体内部世界。性格太内向孤僻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不会管理不良情绪,产生心理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6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4 20:53 , Processed in 0.105952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