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mom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讨论】关于terrible two你是怎么看的?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5-6-17 12:46:50 | 只看该作者
孩子怕我,听起来很可怜,但这确实是我最得意的事情。其实,孩子快四岁了,我从来没动过孩子一个手指头,甚至没有一次大声的呵斥过他,但我确实能掌控住孩子。这里面的窍门就是一句话:“坚决、一致”,孩子做不应该的事情,简单的说一句话就可以了,“No”,声音要轻轻的,但眼睛一定要看着他,认真地正式的对他说。另外要坚持一贯性,无论自己心情的好坏,都要坚持同一个原则,不能因为自己心情好就随孩子去随意,更不能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把孩子合理的要求给否定了。还有一点是重要的,“No”不可以滥用,只能用在最关键的方面。有些妈妈每天都是不可以这个,不可以那个,其实就是在唠叨,对孩子来说,那个“No”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I]

Qmom这就是我说的约束,在孩子出生后就要开始的建立规则。

大家都说的太好了,真是每次看大家的讨论都能引起很多思考,把学过的那些心理学知识咀嚼消化一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6-17 13:12:5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班有十三个这个阶段的孩子,我没有感到terrible two这个问题。也许他们的家长会有这种感觉。

因此我觉得这个问题至少应该从两面来看,一方面是孩子自主能力的增加,自我意识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带养人习惯节奏的滞后,带养对待孩子的习惯总是落后于孩子的发展变化的,这样导致、加剧了孩子与成人的冲突(毛毛虫总是要冲破束缚才能成蝴蝶的,有压迫就有反抗)。这是terrible two这个问题的客观方面。

而且,成人滞后的对待孩子的态度方法习惯,对孩子的新成长新变化大惊小怪,老瓶子不习惯装新酒了,因而从成人的主观方面,造出了terrible two这个概念。这是terrible two的主观方面。
可以说,离开了带养人的观念,到底有没有terrible two这个东东存在呢?
——没有。

孩子总是在成长,总是在日新月异的,脱离了襁褓的孩子总是要寻找自由的。而是否是terrible two,还是beautiful two,成人的主观认知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6-17 14:03:03 | 只看该作者
我对理论没兴趣,但是有件事情却是很烦恼,小女从一岁半开始与楼上的小女孩玩(大7个月),楼上的小女孩什么都让小女的,可是,到了今年初,稍有不让,小女便开始咬她,搞得现在都不敢跟我女儿玩了。对于别的小朋友,小女有咬,有打,有推,唉,反正都是武力解决问题,我嘴皮都磨破了,小女都懒得理我,前天还跟我童声童气地吹牛,说她打谁谁,谁谁都怕她,我老人家哭笑不得,至于别的毛病,就懒得理,希望能够自生自灭,可这各毛病牵涉到别的小朋友,再说了,马上该上幼儿园,现在我女儿在住的院子里被同龄玩伴的妈妈们评为第一危险玩伴,一上幼儿园,不把人家班上小朋友都打跑才怪呢,我们有点宠小女,最厉害的惩罚就是关厕所2分钟,唉,指点一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5-6-17 14:11:19 | 只看该作者
>我没参加讨论。但我可以说,这个时期你没处理好的话,再想改变一些东西,将无比的艰难,那时候,
>可能就只有“打”这个唯一有效的手段了。

这是我昨天早上刷牙时候琢磨出来的结论.
琢磨的缘由是有个朋友说孩子不能让老人养, 因为老人舍不得打舍不得骂. 孩子不打不骂怎么行.

以前一直教条的认为坚决不可打孩子. 昨天早上想明白了为什么他们不得不打.
原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打与不打.

很庆幸我在孩子16个月不到时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5-6-17 14:41:5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儿子刚刚三周岁, 还没有摆脱Terrible Two 的症状, 但是我觉得是孩子独立性增加的表现, 他有自己的主见, 我觉得是好事情, 有时他不听提出其它的要求, 虽然唐突但是也有一点儿逻辑, 我就经常跟他道歉按他的意思去做, 没有什么不好的, 孩子本来就是独立个体, 干吗要时时听我的, 你如果按他的情绪与想法去考虑你就会觉得是他是在成长, 因为他有意见不再是简单的生理愿望没有满足的问题而上升到是心理愿望挫折要表达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5-6-17 14:42:5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宝宝一岁半就开始了,什么话都加个“不”字,她觉得特好玩,看着我们着急她非常得意。
  一般小事情,由她性子,大的问题(比如涉及到安全、健康等,或者严重违反公德)就要训斥或惩罚。

  2岁左右时常受到惩罚,都快皮了。后来,觉得对她有点太苛刻了,放松了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5-6-17 15:10:49 | 只看该作者
谈谈我的孩子,2岁2个月,有反抗期,但不明显。小时候,被我纠正过来了。小时候达不到目的的时候,哭,而且嚎哭,那我也不能迁就她。现在,有反抗,但我一幽默,她知道不能做,自己也跟着乐。

比如,昨晚,该睡觉了,还玩,我说,“要玩具,还是要妈妈抱睡觉”,她嘴上说要妈妈,手里的玩具却捏得紧紧的,我把玩具夺了放旁边。她大哭,我说,“哭吧,哭累了好睡觉”  她一下子乐了,跟着我乖乖睡觉了。她知道该睡觉的道理,我以前曾经讲过,但讲过后,不再多次重复,以幽默的态度对她,效果很好。

现在,她有时候还通过“逗你玩”式的方法来表达她的反抗。有时候,问她,“爱不爱爸爸”,她会乐着说,“不爱”,于是我们就胳肢她,很多时候,她还会坚持说“就是不说爱”。大人也适可而止。于是一种反抗变成了游戏,她在过程中充分享受了反抗的乐趣,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少有反抗的时候。(可能,我们有时候也有些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5-6-17 18:55:09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自由”——选自《给孩子自由》小巫/著

--------------------------------------------------------------------------------

什么是自由

对100个中国人说蒙特梭利的名言——“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会有99个大惊失色:“那还了得!”在这些人心目中,纪律和自由针锋相对、不共戴天。

那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是在严格管束中成长起来的,从来不知道自由的滋味,因此也认定纪律是管束的结果,自由必定导致散漫和自我中心。

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自由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成人好控制和压制他人最根本的原因。我们从未有过自由发展我们潜在能力的机会,我们就会根深蒂固地形成自由是有害的、儿童需要成人的管教的意识心态。(《爱和自由》)

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抱怨,“我这个孩子脾气特别大!”我说,“那是因为他没有自由。”她瞪大双眼惊呼道:“他要什么就给什么,还不自由啊?”我对她解释:“刚才你和我说话时,孩子在玩儿牵狗拉链的套把,那个时候他很安静。后来你想带着狗溜达一圈,站起身时都没向孩子那边看一眼,就顺手把套把拿过来。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琢磨这个东西,突然被抢走,他当然要发脾气。你已经习惯成自然,几乎从来不先看看孩子在做什么。你没有尊重他的意志,没有给他行动上的自由。”

人们对自由有许多误解。自由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些家长给孩子买各种吃穿用品,孩子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得到满足,但是当孩子想自己动手做事情时,却横加阻拦。仅仅满足孩子对物品的索求,却遏制孩子探索世界、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绝对不是自由。

自由也不是为所欲为。我们要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但是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也要及时地予以制止和规范,并且适当地树立一些简单易懂的规矩。有些家长将“自由”误解为“放纵”,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确实会让孩子变得散漫霸道、自我中心。

人们对纪律也有许多误解,以为遵守纪律就是掌权者(家长、老师、上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让干什么,就老老实实呆着不动。这其实不是遵守纪律,而是在做奴隶。

蒙特梭利说,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人象哑巴似地一声不吭,或象瘫痪病人似地一动不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当一个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称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中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

要透彻地理解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一原理,让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自由这个字眼,在英语里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freedom,一个是liberty,它们的词义有很大的区别。Freedom比较具体,指的是身体的自由,不受拘束限制,行动、选择方面不受他人控制。Liberty则比较抽象,在Webster辞典里,它的定义是“脱离了控制、干扰、债务、限制和阻碍等条件的freedom;行为、思想、言谈等方面的自由选择。”在其他定义里,liberties也是法律上规定的各种具体的自由。

耸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叫做Statue of Liberty。

10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先锋严复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经使用了不用的译文,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但是后代的翻译没有继承下来,而是统统翻译成“自由”,这多多少少造成了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概念的片面理解。

我个人的理解,freedom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自由,是指身体不受拘束限制,是行动的自由。Liberty则是更高层的自由,是指思想、意识、人格等方面的自由,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自主”。

人只有在获得完全的freedom之后,也就是行动的自由,才能够达到思维的自由和人格的自主,也就是liberty。
我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由”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玩等方面的自由,即freedom。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儿童才能够独立——他的精神、人格和意志,都是独立的,也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维,这就是liberty。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儿童的freedom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说了半天自由,纪律在什么地方?就在这自由里边: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为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自由派生的,就是这种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他能不自觉遵守纪律吗?

再看看中国的孩子们,有自由吗?没有,从出生开始,就没有行动上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戏,都没有自由。

儿童最初是通过饮食认知人生的,但是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自由:自由从母乳喂养开始,因为母乳喂养是按需喂养,孩子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准备好断奶再断;有多少母亲给孩子这样的自由?自由从添加辅食开始,不是看月份牌,而是看孩子是否准备好接受辅食;有多少家长给孩子这样的自由?又有多少家长到了4个月(甚至更加提前)就强行往孩子嗓子里边塞果汁、菜水、蛋黄、米粉?再长大一些,多少家长剥夺孩子进食的自主权,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

拉撒的自由,就更不用提了。多少家长从孩子刚满月开始就把屎把尿、在孩子的身体没有发育到期的时候强迫他们自主大小便、一旦出现“意外”就横加指责训斥?

基本生存的自由没有,生活的自由也没有,至于其他行动的自由,我不用具体一一列举了,想必大家有目共睹。

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无所谓人格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思维的自由。这就是孙瑞雪所讲的“被奴役”:因为你从来没有得到过自由,你的周围没有人在自由中成长,所以你充满了担忧,人对未知的事物,总是恐惧的。但是作为一个人,没有自由,他就不能成为他自己,如果他不是他自己,那么他一定是被别人奴役了,奴役的意义也就在此。自由建构了人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意志,又建构了一个强大的人,这就是杰出而伟大的含义。所以在我看来没有自由,人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几千年来科学教育的一个普遍的认知法则。

没有了人格和精神的独立自主,儿童也无法达到行为的自由。不自由的人,也必定无法产生责任感。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小时候自有家长收拾一切,不许自己动手;大一些,家长做主报名参加学习班,升学考试也没有什么发言权,联系工作也靠家长的关系后门。长到多大,甚至结婚了,也可以(甚至必须)和家长住在一起,老人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年轻人不必动一根手指头。生活的一切都被包办了,自己不能做主,人格不能独立,哪里谈得上责任感?(许多妈妈抱怨自己的丈夫不理家不帮助自己照看孩子,只知道出去喝酒玩乐回家当甩手掌柜,殊不知这就是小时候没有自由的后果。一切都是家长代劳,导致成年男子的实际心理还滞留在婴儿期。他自己都没长大,你还指望他帮你养孩子?)

没有责任感,还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吗?

行动不自由的人,无法感受、认知事物的自然规律,你可以给他灌输,但他不是真正的理解,也不能够心领神会地遵从;意志不被尊重的人,没有自尊和自信,他的思维不独立,不能够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也无法做到自律。

真正持久的纪律是从自由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从拒绝和管束中建立。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是积极快乐的纪律,是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因为遵守纪律,恰恰是为了保护自由。纪律和自由相辅相成。
__________________
鑫磊爸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5-6-18 03:53:29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引用:jerryhao 以后有时间我想我会写一篇叫“我为什么反对早教”的帖子,去阐述我的观点。

哈,期待着你的帖子呀。

jerryhao+-->引用:jerryhao  孩子怕我,听起来很可怜,但这确实是我最得意的事情。

你说的这种感觉我也有体会。Q是又怕我又爱我。我想这种感觉就是敬佩和尊重的雏
形吧。2岁半的他比一年前和我亲密多了。而恰恰这一年里我对他严格了许多。我很
珍惜也很为这种亲子关系的成长而骄傲。

一提到严格很多人都觉得是凶孩子。其实家长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以势压人的过程中。
在管教Q的过程中,抓住孩子的心,和孩子产生共鸣,这很重要。我自认为做得最好
的就是我几乎从来都不伤害Q的感情(记忆里有过两次,事后我都向Q道歉了)。认可
孩子的感情(包括:生气、嫉妒、恐惧等负面情绪),纠正孩子的行为。

jerryhao+-->引用:jerryhao  孩子一生都在和父母较量,我们不可以成为失败者。不仅是2岁,我儿子现在也经常会挑战规则,很多方面他也会胜利,但关键点,胜利的只能是做父母的。
小心噢,这段话弄不好会引来砖头。
不过,我不向你扔砖头。我给你竖一个大拇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5-6-18 05:00:07 | 只看该作者
小巫+-->引用:小巫
真正持久的纪律是从自由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从拒绝和管束中建立。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是积极快乐的纪律,是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因为遵守纪律,恰恰是为了保护自由。纪律和自由相辅相成。

小巫阐述的自由和纪律和孙瑞雪老师讲的几乎一样。

“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是积极快乐的纪律,是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
这句话,作为理论我很赞同。但把它放到一个2,3岁的孩子的身上,是否完全合适?
或者说是否全面?我怀疑。

对于管束孩子的内容,粗分起来大概有两类。

一类是因果关系很容易体验到的事情。比如手摸了水壶结果自己给烫到了。对于这
类的管束很容易做到 -- 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类的纪律就如小巫讲的,在自由的
体验中建立起来的纪律。

在这方面,Q已经建立起了很好的自律。有时他会拿一把小水果刀问我:“妈妈我可
以玩这把刀吗?”我就说:“刀子没用好的话,可能会划破你的手指,不过你想要
试试的话,妈妈不会拦着你的。你自己决定吧。”通常,Q都是想想然后很自觉地把
刀放回原处,有时他也会拿起刀,很小心地,翻过来翻过去看看然后放下。

另一类则是孩子很难马上体验到因果关系的事情。比如控制孩子吃甜食。你同他讲
吃多了甜食对牙齿不好,对身体不好。虽然孩子能听懂,但毕竟牙齿长虫子对孩子
来讲是一个遥远的事情。这样的纪律又如何让孩子在自由中建立起来呢?还有建立
孩子的作息时间,你告诉他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他又如何体会到呢?对于这类问题,
小巫提的那种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让孩子能做到自觉遵守纪律,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让孩子自律,一个是培养孩子一
个好的习惯。幼儿的自律是在自由中建立起来的。但幼儿的好习惯则是靠家长一点
点培养起来的 -- 其实这就是对孩子的管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2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5 03:59 , Processed in 0.07830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