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ty1122bb 于 2014-10-14 15:18 编辑
孩子正好在学习初中物理,搜集了一些与课程同步的物理小常识。希望坛友更多支持,多贴一些相关内容---学-玩-学
1.冒气的冰淇淋和不冒气的热汤 据传清代某夏天一洋人宴请林则徐,有一道甜点为冰淇淋,因其上白气不断,林则徐以为必烫,故以嘴吹之,谁知入口却不冷,洋人笑以为柄。林则徐声色不动,过几日回请洋人,其中一道热汤刚刚煮沸,浮有一层厚油,无一丝白气冒出,林则徐热情请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匙,顿时呲牙裂嘴,哈哈有声,不停乱弹,出尽洋相。 这其中有什么物理道理呢? 冰淇淋的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夏天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相对较高(30℃左右),冰淇淋的较低温度会使其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许多小水滴,小水滴随空气流动,看上去就像冰淇淋在冒气,实际上是水雾。我们知道食用油的密度比水小,漂浮在汤的表面,厚厚的油膜阻碍了水的蒸发,在碗的上方就不会出现液化的小水滴即热气,因而我们看不到汤冒气,同时食用油是热的不良导体,油膜大大减缓了汤内热量的散失,汤的温度非常高。 2.冷水瓶的原理 你如果没有看到过这种瓶,你也许听人说起过或者在书报里读到过。这种用没有烧过的粘土做的容器有一种有趣的性能,它能使灌在里面的水比周围的物体变得更凉些。这种容器南方各民族用得很多。它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在西班牙叫“阿里卡拉查”,在埃及叫“戈乌拉”等等。 这种水瓶的冷却作用的原理很简单:瓶里的水透过粘土壁渗到瓶外,会慢慢地蒸发,蒸发的时候就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夺取一部分热。 不过这种容器里的水也不会变得很凉,像某些游记里所描写的那样。这里的冷却作用是不会很大的。它同许多条件有关系。空气越热,渗到容器外的液体就蒸发得越快越多,容器里面的水因而也就越凉。它也同周围空气的湿度有关:如果空气里水分很多,蒸发就进行得慢,容器里的水也就不十分容易冷却;反过来,在干燥的空气里,蒸发进行得很快,容器的冷却作用也就更显著些。风同样能够加速蒸发,帮助冷却。你如果在热而有风的日子里穿一件湿衣服,你就会觉得很凉快,从这一点就可以明白风的作用了。 很难说,冷水瓶在什么地方冷却得更多些──是在日光下,还是在阴影里。在日光下,蒸发是加快了,可是同时进入瓶里的热也加多了。最好的方法大概是把冷水瓶放在略微有些风的阴影里。这样,冷水瓶里温度的下降一般也不会超过5℃。
3.怪异的飞雪 一、六月飞雪 800年前,中国杂居作家 关汉卿创作了一部《 窦娥冤》,大意是 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在窦娥被斩之后,“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从此,人们便认为六月飞雪预示着极大的冤屈。当然,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它。那六月飞雪是怎样形成的呢? 六月飞雪,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多半是夏季高空有较强的冷空气。如果冷暖气流交锋剧烈,则会产生 强降雨;但如果气流突然将含有 冰晶或雪花的低空积雨云拉向地面,便会在小范围内出现短时间飘落 雪花的奇观。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六月飞雪是由于大规模的火山爆发造成的。火山爆发时可产生达数百万吨的火山灰,上升至大气高层,飘散到世界各处,一连数月遮天蔽日,导致许多地区出现冬季天气。据研究,公元537年中国发生的那次夏雪天气,是由于新几内亚东南部的一次火山喷发造成的。
二、大厅飘雪 我们见到的雪都是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你相信在大厅内也会下雪吗? 1779年冬天,俄国彼得堡的一家报纸,报道了一件十分有趣的新闻。在一个舞会上,由于人多,又有成千上百支蜡烛的燃烧,使得舞厅里又热又闷,那些身体欠佳的夫人、小姐们几乎要在欢乐之神面前昏倒了。这时,有一个年轻男子跳上窗台,一拳打破了玻璃。于是,舞厅里意想不到地出现了奇迹,一朵朵美丽的雪花随着窗外寒冷的气流在大厅里翩翩起舞,飘落在闷热得发昏的人们的头发上和手上。有人好奇地冲出舞厅,想看看外面是不是下雪了。令人惊奇的是天空星光灿烂,新月银光如水。 那么,大厅里的雪花是从哪儿飞来的呢?莫非有人在表演魔术?可是再高明的魔术师,也不可能在大厅里变出雪花来啊。后来,科学家才解开了这个迷。原来,舞厅里由于许多人的呼吸饱含了大量水汽,蜡烛的燃烧又散布了很多凝结核。当窗外的冷空气破窗而入的时候,迫使大厅里的饱和水汽立即凝华结晶,变成了雪花。可见,只要具备了下雪的条件,屋子里也会下雪的。
4. 雪花熔化带来的灵感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联红军对德国侵略军发起了总反攻。4月,苏军强攻彼列科普,准备解放克里木半岛。
彼列科普是通往克里木半岛的重要据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德军企图凭借天然屏障和坚固阵地,以4万多人的兵力进行固守,以阻止苏联红军的反攻。能否尽快歼灭彼列科普的守敌,对整个战局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苏联调集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希望一举歼灭该敌,开辟通路,尽快解放克里木半岛。
为了弄清彼列科普德军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和障碍设置的情况,苏军决定首先对敌实施飞机侦察。然而就在当日夜晚,在彼列科普地段突然降了一场大雪,德军的地面目标全部被厚厚的大雪覆盖了。炮兵司令员为不清楚德军的一线阵地是否为主要阵地而着急,因为这涉及到炮火准备的时候以哪一道阵地为主进行炮击,以达到既能歼灭德军,又不至于浪费弹药,因为德军往往设置一些假阵地来迷惑苏军。
第二天早晨,苏军集团军炮兵司令在暖烘烘的指挥部里,正在思考如何侦察德军阵地的真实情况,这时集团军的参谋长走了进来。司令员注意到参谋长的双肩上落了一层薄薄的雪花,由于指挥部里温度较高,肩章上边缘部分的雪花有些已经开始熔化,水珠清晰地勾画出了肩章的轮廓。这一发现使这位聪明的炮兵司令联想到:天气转暖,敌人掩体内的积雪也将马上熔化。为了避免泥泞,他们必然清扫掩体里的积雪。带湿土的积雪被抛出来的地方必然和其他的地方不一样,就会暴露他们的兵力部署。这位炮兵司令随即命令部队加强观察。
果然不出所料,此时的德军正在清扫积雪。苏军利用不间断的侦察和航空照相,发现德军第一道堑壕前一片洁白,只有少数几处湿土,由此推断敌人第一道堑壕内只有值班观察人员;而第二、三道堑壕前后则被大量泥土覆盖,由此断定敌人兵力主要部署在第二、三道堑壕内;同时还发现有一些原来已经暴露的目标,周围积雪并无变化,肯定是假目标。这样,因肩章上雪花融化带来的启示,苏军仅仅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就查明了德军的兵力部署和工事情况。在总攻发起前苏军对敌人的防御阵地进行了猛烈而准确的炮击,结果,仅用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攻破了德军的防线,俘敌3.8万多人,解放了克里木半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注意观察周围细微的事物,并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多么重要。大家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将来才能大有作为。
5.一种现象 两次变化 洒在地上水会变干,冬天水凝固成冰,春天到了冰雪又会熔化成水,这些物态变化在生活中很常见。生活中还有一些现象,其间却是经历了两次物态变化,可能你并没有注意。 1. 烧开水时,揭开水壶盖,会看到水面上方冒出大量“白气”。在这个现象中就发生了再次物态变化。壶中的水吸收热量汽化成水蒸气,从水中“逃逸”出来。在上升的过程中这些水蒸气又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白气”。也是这个原因,所以在冬天烧水时我们看到的“白气”要浓一些,而夏天这些“白气”要少一些。 2. 白炽灯用久了,内壁会变黑,其中也发生了两次物态变化。白炽灯在发光时温度很高,钨丝受热升华成钨蒸气。当灯泡不发光时,温度降低,钨蒸气又凝华成固态钨附着在灯泡内壁上,这时灯泡就变黑了。因此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这是钨丝升华,又变黑,就是钨蒸气凝华了。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也是由于钨丝先升华后凝华而造成的。 3. 我们家中用的冰箱,其制冷过程也是发生了两次物态变化。液态的氟利昂在冰箱的冷冻室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生成的气体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液化,将吸收的热量释放出去。利用氟得昂这种汽化、吸热、液化、放热,从而达到冰箱中一直温度较低的目的。 4. 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的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就是凝华形成的,冰粒又变成雨滴是熔化。所以这种人工降雨的过程就包含了凝华和熔化的两种物态变化。 5. 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会使很多物体熔化。为了保护发射台支架,就在火箭下方建一个大水池。火焰喷射到水中,水吸收大量的热量迅速汽化,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又液化成小水滴。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升空的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的白色气团就是水先汽化,又液化后形成的。 像这样常见的现象中却发现了两次物态变化的过程,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积累,慢慢去归纳,完善。
6.温度的物理本质 温度是描述物体冷暖程度的物理量。 宏观物体是由大量的微粒──分子或原子组成的。一切物质(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就每个分子来说,它的具体运动过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分子的运动却遵循统计平均规律。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对气体分子来说,根据分子热运动规律,采取统计平均的方法,可以导出热力学温度T与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平动动能的关系为: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2CD.tmp.png 式中为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k=1.380662×10-23JK-1,为玻尔兹曼常数。上式说明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只与温度有关,并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它揭示了宏观量T与微观量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看,温度表示物质的冷热程度,从微观上看,温度是表征大量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的平均值的物理量。这表明温度标志着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越高,就说明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7.温度计的发展 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根据所用测温物质的不同和测温范围的不同,有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辐射温度计和光测温度计等。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2CE.tmp.png 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发明的。他的第一只温度计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带有核桃大的玻璃泡(如图所示)。使用时先给玻璃泡加热,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随着温度的变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会上下移动,根据移动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温度的变化和温度的高低。这种温度计,受外界大气压强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测量误差大。后来伽利略的学生和其他科学家,在这个基础上反复改进,如把玻璃管倒过来,把液体放在管内,把玻璃管封闭等。比较突出的是法国人布利奥在1659年制造的温度计,他把玻璃泡的体积缩小,并把测温物质改为水银,这样的温度计已具备了现在温度计的雏形。以后荷兰人华伦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银作为测量物质,制造了更精确的温度计。他观察了水的沸腾温度、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盐水和冰混合时的温度;经过反复实验与核准,最后把一定浓度的盐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0°F,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定为32°F,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定为212°F,用°F代表华氏温度,这就是华氏温度计。 在华氏温度计出现的同时,法国人列缪尔(1683-1757)也设计制造了一种温度计。他认为水银的膨胀系数太小,不宜做测温物质。他专心研究用酒精作为测温物质的优点。他反复实践发现,含有1/5水的酒精,在水的结冰温度和沸腾温度之间,其体积的膨胀是从1000个体积单位增大到1080个体积单位。因此他把冰点和沸点之间分成80份,定为自己温度计的温度分度,这就是列氏温度计 华氏温度计制成后又经过30多年,瑞典人摄尔修斯于1742年改进了华伦海特温度计的刻度,他把水的沸点定为零度,把水的冰点定为100度。后来他的同事施勒默尔把两个温度点的数值又倒过来,就成了现在的百分温度,即摄氏温度,用℃表示。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为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2CF.tmp.png 现在英、美国家多用华氏温度,德国多用列氏温度,而世界科技界和工农业生产中,以及我国、法国等大多数国家则多用摄氏温度。 8.生活、生产、科技与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 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一般情况下以固态、液态或气态三种状态存在,物质的这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吸热、汽化吸热、升华吸热。在生活、生产、科技中物态变化吸热现象有什么应用呢? 一、物质的熔化吸热的应用 1. 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清凉:夏天,我们在喝饮料的时候,常会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冰块在熔化时,要吸热,使饮料变的清凉可口。 2. 冰的熔化冷藏:储存食品时利用冰熔化吸热,使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3.化雪冷: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冰熔化时吸热,使得气温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冷。 4.建造房屋的保温材料: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这种材料在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熔化,它熔化时吸收热量,使房间中的温度降低,当温度下降到一定温度时它会凝固,凝固时放出热量,房间内的温度升高,使室温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温度。 5.发射卫星的火箭头部涂了一层特殊的材料,保护火箭: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由于火箭头部与空气摩擦使它的头部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它的头部涂了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受热很容易熔化、汽化吸收箭头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的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 6.另外,高烧病人用冰块降温,夏天吃冰棒解热,冰镇啤酒都是利用冰的熔化吸热。 二、物质的汽化吸热的应用 7.夏天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在地上洒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故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8.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洗了脸后,脸上有水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所以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 9.擦酒精为中暑病人缓解症状:给中暑病人擦酒精,酒精容易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酒精蒸发快,从病人身上带走热量快,使中暑病人缓解症状。 10.夏天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快:当我们在炎热的夏天使用电风扇的时候,电风扇的工作,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因而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故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11.沙漠冰箱: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当地居民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一个内罐和一个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沙子,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中,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中洒些水,由于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使食物和饮料保持较低的温度,这样就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12.沙漠羊皮袋:在沙漠里旅行的人,常用一个羊皮袋来装水,由于羊皮袋中的水不断地渗出,然后蒸发,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使袋中的水温度较低,虽然气温较高,但是水喝起来清凉可口。 13.夏天食物放在水缸中防变质: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质,常把饭菜放入菜盆,再把菜盆放入水缸中,让菜盆浮在水面上。由于水缸中的水不断蒸发吸热,使水缸内的温度降低,从而使饭菜的温度降低,不致于使饭菜变质。 14.手术麻醉:医学上有一种麻醉剂叫氯乙烷,它是一种透明、沸点为13.10°C的液体,使用时,将容器口对准需手术部位喷出,喷出的四氯乙烷迅速汽化吸热降温使需手术部位冷冻,使需手术部位麻醉,从而进行手术。 15.冰箱制冷: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一种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内的热搬运至冰箱的外面,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就如搬运工把包裹扛上了肩,液化时它放热,就如搬运工把包裹卸了下来。工作时,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冷凝器)缓慢地进入冰箱内冷冻的管子(蒸发器),在这里进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次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内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空调的制冷也是这个道理。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2D0.tmp.png 16.热棒: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铁路要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为解决“冻土”难题,保证路基的稳定性,采取了防护措施,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如图所示),我们叫它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路基的温度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温度,不致于使路基变得松软不牢固。 17.热管:热管是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强大的装置。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的内壁衬了一层多孔的材料,叫做吸收芯,吸收芯中充有酒精或其他易汽化的液体,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收芯中的液体受热汽化变成气体,气体沿内管运动到另一端(冷端)。而冷端由于未受热,温度低,气体就会因放热而液化,被冷凝的液体又被吸收芯吸附,通过毛细作用又回到热端。如此循环,热管的热量就不断地从一端输送到另一端。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2D1.tmp.png 18.发射火箭保护发射架:如图所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为了保护发射台的铁架不被火箭向下喷射的高温火焰所熔化,工作人员在台底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当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时,水池中的水迅速发生汽化,水汽化时吸收了大量的热,不致于使发射台的铁架温度升的很高而熔化,从而保护了发射架。 三、物质的升华吸热的应用 19.干冰冷藏食品: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来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20.舞台烟雾效果:在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是由于向空气中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热,使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白烟,这样就造成了舞台上的云雾效果。 21.人工降雨:人们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当干冰进入冷空气层,会很快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这时高空中的水蒸气就会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 22.手术麻醉: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在医学科研上,现代医学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即把干冰放在部分组织(如疣子)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迅速降温冷冻,使其组织坏死,达到不用“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总之,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过程在生活、生产、科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生产、科技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