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040|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读书随笔201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13 20:0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每在阅读的时候有N多感想,到了想写点啥的时候就是干巴巴的啥也记不起来,开这个帖,要续帖的话,阅读速度会慢下来很多。好处是,留下不成熟的想法,会去更深点地思考。也希望抛砖引玉,大家互相激发。

开这帖,是从《社会心理学》这本出出发的,这书和《心理学和生活》两本书一起买的,后者翻了翻,头大。前者几年前看过,几乎全忘记,这就是我的本事啊。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20:14:58 | 只看该作者
刚好看到的一部分:
P34 集体主义文化(东方)VS 个人主义文化
说道美国人在给日本人上课的时候,发现他们“不发表任何言论——没有问题,没有评论。”
“为什么没有回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顿时想到最近一直在批评中国很多的留学生,也是用的这些个词汇,原来,不光是中国人,而是因为文化的不同产生的。谁优谁劣?恐怕各人看法不同,我倒是对优劣并不关心,只是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点评

我们中国人可能大都觉得这样不好,想要努力改善。就是不知道日本人他们怎么想的。  发表于 2014-8-14 10:34
[发帖际遇]: helenminliang 找回了丢失的钱包,得到了 1 金币,感谢好心人。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15:18:50 | 只看该作者
P41 自我效能——我的理解是自我的积极暗示。书中提到“中国老人受到尊重,敬仰,所以记忆的自我效能感会更高,比西方老人更少遭受较少的记忆丧失”
我怎么感觉是相反的呢?活到很老还有自己的尊严,好像是西方老人啊。我没有统计过,只能作罢。但是,这种记忆力丧失少,也不一定就是这个单一的原因,作者只是这样分析认定了,为何不可能是我们老人的食物清淡,对健康和脑细胞有利呢?

P42:在笼子里遭受电击无法逃避的狗,最后可能就不逃避电击了——这个和一直遭受失败打击的人,最后放弃努力是一样的吧?但是怎么对自我进行训练,避免这种“习得性无助”呢?

P43:“微不足道的人”,在疗养院被当做“有生命的物体”来照顾的人,最后老化的速度更快。
没有自己的选择权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压力——我们给孩子多少的选择权了?孩子是不是在我们严格的控制之下体验到压力?
“过度的自由”导致满意度下降,让我想起了TED中,一位印度裔的盲女人的演讲,说的就是在日本人家不给你选择,你都没权利在你的茶里加糖,而在美国,又有太多的选择。“过去人们对无法反悔的婚姻表示了更高的满意度”——这是中国古代包办婚姻的表现吗?有点道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15:31: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4-8-17 16:49 编辑

中间又插进去一本《大清相国》,瑜伽在看,问她要来看了,小说速度快,但是也放不下,一天居然看到半夜1点,两天看完了。说的是陈廷敬,康熙年间的相国,与索额图明珠基本同时期,不群不党,少年老成“几近完人”康熙评价。看到了阴暗面,不放弃改善的努力,尽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感慨陈的处事能力之时,也不禁感叹,人才时时有,就看是否能发现,能用。那些感叹自己身边无人可用的,不知道作何想。又想起康熙雍正年间的张廷玉,也是类似的人才。
康熙还是要顾着面子,不想把腐烂的创口展示给人看,怕影响太平盛世的名气,也怕身边无人可用,这是体制问题吗?我们当代,要是把腐败分子一网打尽的话,那河里还会有鱼吗?

另外一个想法,在看《雍正王朝》的时候,为何皇帝最恨的就是党争?而在美国,制度存在的基础,就是党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15:45:46 | 只看该作者
《社会心理学》P31对自我的认识和判断,是放在社会比较,成功和失败中得出的。
我的理解是类似把自己放入一个坐标系中。给自己定位。这几年一直得到的家长教育是: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要和自己比,到底是咋回事?要不,和自己比是可以作为降低一个为人父母的焦虑感的好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16:11:17 | 只看该作者

找到一本书的书评,大多是摘抄,却吸引了我,已经找到英文电子书,只是自己水平太差,要加强学习啊。每天的时间不知道哪里去了。
《狂热分子》
作者:                         [美] 埃里克·霍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群众运动圣经
原作名: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译者:                         梁永安


1951年的作品,美国人写的,依旧契合当代社会。看完后,只觉得所有曾经发生过灾难性的群众运动的地区,都应该把社会学纳入最基本的"思想品德"或"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不过,这大概会让政客们丧失他们最有效的武器吧。
  
  不知该怎么评价,摘录几段吧:
  
  -- 关于"不满情绪"
  “不满情绪最高涨的时候,很可能是困苦程度勉强可忍受的时候;是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以致一种理想状态看似伸手可及的时候。悲愤会在它几乎得到补偿的时候最为蚀骨。" "人的不满程度,看来是跟他与他热切渴望得到之物的距离成反比。"
  
  -- 关于"自由"
  “那些最大声呼吁自由的人,往往是最不乐于住在自由社会里的人。失意者因为受到自己的短处压迫,会把他们的失败归咎于现有的种种限制。实际上,他们最深的渴望是终结‘人人皆有自由’的现象。他们想要取消自由竞争,取消自由社会里人人都要经历的无情考验。”
  “在自由实际存在的地方,平等是大众的热望。在平等实际存在的地方,自由是极少数人的热望。有平等而没有自由,会比有自由而没有平等更能创造稳定的社会模式。”
  
  --关于“少数民族”
  “一个行将被同化的少数民族里,最容易被群众运动吸引的,是最有成就和最没成就的这两类人。……”
  
  --关于“团结行动与自我牺牲”
  “一想到我们时代的独裁领袖有多聪明,就让人不寒而栗。他们不只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磨砺其追随者的意志,还知道同一个方法反过来用,可以折断其反对者的意志。在清算布尔什维克的老干部时,斯大林成功地把这些自负而勇敢的人一个个变成畏缩的懦夫。他的方法是彻底切断他们与服务了一辈子的党以及俄罗斯以外的世界的联系。......于是他们认了罪。他们在群众面前自我批判,借以打破孤立。他们辱骂自己,指责自己犯有滔天大罪,借以重建他们与那永恒集体之间的联系。
  奇怪的是,这些在斯大林的秘密警察面前俯首贴耳的人,面对纳粹入侵时却表现出无比的勇气。造成这些差别的理由不在于斯大林的秘密警察比纳粹军队更为残酷,而在于他们是以孤立个人的身份面对秘密警察,但面对纳粹时却自感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这民族拥有一个光荣的过去和一个更光荣的未来。
  犹太人的情形也类似,从他们在欧洲的窝囊样,你绝不会料得到他们后来在巴勒斯坦会有如此表现。……在欧洲,犹太人是以个人的心态面对敌人,宛如漂浮在虚无永恒中的一抹微尘。但在巴勒斯坦,他们不再感到自己是一颗小原子,而是隶属于一个永恒的民族……”
  
  --关于“戏剧元素”
  “对群众运动而言,戏剧元素大概能比其他任何方法发挥更持久的作用。毫无疑问,通过举办游行、检阅、仪式和典礼之类的活动,一个群众运动可以引起每一个心灵的共鸣。哪怕最冷静的人也会因为看到壮观的群众场面而动容。”
  
  --关于“教义”
  “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只有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才会有百分百的信仰。一种能理解的教义会缺少力量。”
  "虔诚者总是呼吁别人应该用感觉而不是脑子去理解绝对真理。"
  "如果一种教义不是复杂晦涩的话,就必须是含混不清的;而如果它既不是复杂晦涩也不是含混不清的话,就必须是不可验证的;也就是说,要把它弄得让人必须到天堂或遥远的未来才能断定其真伪。……即使最有学问的忠实信徒也会有点文盲的味道。他喜欢罔顾一些字段真意使用这些字,并养成诡辩强扯、吹毛求疵、钻牛角尖的爱好。"
  
  --关于“狂热者”
  "你无法用理性或道德上的理由去说服一个狂热者抛弃他的大业。他害怕妥协,因此你不可能让他相信他信奉的主义并不可靠。但他却不难突然从一件神圣伟业转投另一件神圣伟业的怀抱。他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对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业的本质,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不同类的狂热者看似南辕北辙,但他们事实上是一个模子出来的。真正南辕北辙的是狂热者与稳健派。……要一个狂热的共产者转变为狂热的法西斯主义者、沙文主义者或天主教徒都不难,但要他们转变为冷静的自由主义者却是难上加难。"
  
  --关于“仇恨”
  "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共同的仇恨可以凝聚最异质的成分。……一个理想的魔鬼还应该是个外国人。为了让国内的敌人够资格当魔鬼,必须把他说成有外国血统。"
  "那怕是在合理悲愤的情况下,我们的恨意主要仍然不是来自别人对我们的伤害,而是来自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懦弱——换言之是源于自卑。当我们自感比伤害我们的人优越,我们更可能的反应是鄙夷他们,甚至是可怜他们,而不是恨他们。"
  "任何崇高的宗教必然会让信徒产生强烈的罪咎感。这是因为高不可攀的理想必然会带来实践上的落差。由此看来,一种宗教愈崇高,它孕育出的恨意就愈凶猛。"

点评

前一阶段,借了本“乌合之众”,看了前1/4,没看完。  发表于 2014-8-20 15: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16:19:04 | 只看该作者
另一个人的书评写到:
当一个人无力成就自己的时候,心理驱动力使然,他会盲目投身于某种“神圣事业”,好让个人的责任、恐惧、缺点得到掩埋,好让自己的情感得以寄托。至于投身的事业是政治也好、宗教也好、民族主义也好、法西斯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这场运动能够让他浑然忘我。霍弗指出:“他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对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业的本质,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这让我想到不学无术,想问陆焉识借用论文的那个谁,忘记名字了,最后加入了GCD,得意之后对陆的打击报复。大概也符合上面的条件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8-17 16:42:40 | 只看该作者
才发现小美妈开新楼了,能这样读书真好啊,很佩服像你们这样能沉下心看书的人。

点评

你是没时间,你们看的书也不少啊。  发表于 2014-8-17 16: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17:07:25 | 只看该作者
P44:自尊——书中没有提到“自负”这个词,而是用的“高度的自尊”
同等条件容易引发比较合妒忌,比如兄弟姐妹之间,朋友之间,(让我想到了闺蜜之间)。

这段文字的阅读期间,太多的人闪现在我眼前,引发感想的有这些话:
高度自尊的人受到威胁的时候,常以打压对手的方式来应对。在实验中,面对他们的批评,高于普通水平的人对于他人的批评给予的攻击性回击是普通人的3倍。

否定了高自尊人的隐蔽的低自尊。

“与自尊建立在如个人品质这样的内部因素的人相比,自尊主要建立在外部因素基础上的自我价值感脆弱者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愤怒,人际关系问题,吸毒酗酒以及饮食障碍。”

“成功者往往认为成功源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坏运气。”
——其实,任何的成功和失败,内因和外因都同时起作用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占的比例不大一样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14:02:48 | 只看该作者
《菊与刀》阅读进度50%
作者为了弄明白日本人在战争中可能会采取的措施和理解他们的做法所写的书,是在美国官方的要求之下对日本人做的研究。成书于1948年二战之后,看来日本人的确给美国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书从日本人在战争中的表现说起。军人拼死不投降,在某些战役中,俘虏和战死的比例竟然1:120,这些被俘的,还是因为受伤昏迷,失去行动能力了。这个和美国4~5:1的比例相差太多,老公在边上嘲笑说:他们(美军)身上挂了好几种语言的牌子,遇到哪个国家的,投降的时候就拿出哪块牌子。日本人对待俘虏不算狠,他们对自己还要狠。在美军俘虏谈笑的时候,觉得很不解:做俘虏已经够羞耻了,还敢笑,于是虐俘。
讲究级别,尊重级别制度——“各得其所”。发动侵略战争也是希望别人按照他们这样先进的理念去治理国家。认为自己国家已经够强大了,要进入第一梯队的先进国家行列。
“恩”的概念。父母,师长之恩,报恩的想法。父母长辈在后辈中的绝对权力,和我们的“孝”类似,甚至是愚孝。也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然后虐待媳妇的事情。
“义理”——好像类似中国的“人情”但是也不全是。
对别人的诽谤和侮辱的态度:一定会有很强烈的方式来抗议,证明对方是错的。甚至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地步。

点评

有内容的读书随笔,真好啊  发表于 2014-8-20 15:29
[发帖际遇]: helenminliang 今天心情好,魅力四射,得到了新儿教魅力女神奖励 1 威望,哇!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4-5-18 09:18 , Processed in 0.096227 second(s), 3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