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812|回复: 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之前,首先要定义目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2:2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目标不同,相应地导致行为不同、结果不同。我们很多父母,就是在尚未清晰定义教育目标之前,就匆忙上路了,其实这是导致大部分失败的主要原因。
   教育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而教育主体却各有不同,有公立学校、社会办学、以及父母...毫无疑问,不同的教育主体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从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公立学校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而任何国家,都是以培养尽可能多合格的劳动者为教育的主要目的的。其中能出几个另类人才固然好,实在出不了那也没什么,大抵如此;而社会办学,显而易见地是以迎合市场(父母们)、攫取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从不问是非对错;至于父母,其目的就林林总总了,也是本文所重点议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2:46:54 | 只看该作者
    从哲学上来讲,人之所以区别于其它万事万物,主要在于有自我意识,也就是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人类的活动,大多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这种意识和目的越是明确、强烈,则活动的层次越高、效果越明显。如果说一个人是卢瑟,大抵也可归因于自我意识的缺失;如果说中国尚且不发达,那大抵也是国人普遍的自我意识薄弱的体现(尚未觉醒)。放到家庭教育上,这个逻辑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体现方式大抵有三:一、放弃教育,采取“顺其自然”、“听之任之”的态度。其代表理论有“天赋论”、“朽木论”等。这种父母在农业、半农业社会时期最为普遍,是为农耕社会人类自我意识普遍低下的产物。二、从众意识、随大流。这种家长在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前工业社会极为普遍,由于缺乏较为独立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所以将希望寄托于学校教育。其中绝大部分,都在某种程度上重视教育,但却不懂得如何重视,故而只能服从学校(国家)意志。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开始追求个性化教育。这是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萌芽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3:22:4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种家庭我们无需去讨论,想必他们也不会来到这里。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后两者。在过去三十年乃至当今时代,最为普遍的教育观当属从众式教育。逛遍各大育儿论坛,乃至日常家长交流,其谈论的话题无不是子女是否符合学校教育的标准。小孩“超额达标”的家长,则沾沾自喜、四处炫耀;小孩“不达标”的家长,则垂头丧气、忧心如焚。对于前者,其实可谓是“得意忘形,浑不知老之将至”,他们并没有觉察到以大规模、标准化、重复生产为特征的前工业化时代正在渐行渐远,而以个性化、创造性劳动为特征的后工业化时代正快步赶来。这个论断是有佐证的,从宏观层面来看,08年以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并非是我们惯常以为的”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而是一场深刻社会变革的前戏部分。其深层的原因是由于拥有数亿劳动人口的中国加入到国际工业化生产中,制造出巨量过剩的标准化产能,从而终结了世界的前工业化时代。并因此倒逼了资本主义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智能化生产开始加速取代人类的简单劳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的两极化和严重的失业潮,就是这一趋势的现象体现。须知在19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都是会饿死大批人的,而现在呢——一个都没饿死,各国政府都有足够的资源救济贫困人口。这说明生产力水平并没有倒退,然而人们却纷纷失业了,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人类劳动正在大范围地被成本更低的智能化机器劳动所取代,从而使得过去的标准化劳动不再有市场了。
这个趋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过去的产业工人要么转向非标准化的服务业,要么被倒逼向产业链上游升级;同时也意味着过去产业链上游的很大一部分将沦为”过剩品“。这就是为什么学历越来越”不值钱“,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根本原因。这种趋势将加速发展,以至于今后的硕士、博士都不再能体现任何”含金量“。如果认识不到这个趋势,还在做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千秋美梦的话,那真的是”浑不知老之将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5:23 | 只看该作者
      看过TED演讲的爸妈们应该都知道,信息时代,知识正以爆炸式的速度被制造出来——这一论断其实若干年前就有了,也就是说,知识正在大贬值,其程度较货币贬值尤甚若干倍。在这种背景下,还抱着”知识就是力量“的前工业社会思想,无异于是试图以拼命攒钱来抵抗货币贬值一般——刻舟求剑。被灌输以这种思想的年轻人终有一天会发现,无论自己怎么追赶,都赶不上知识”爆炸“的前沿,以至于要么中道崩溃,要么读完博士、双博士仍然自立无望,沦为”职业学生”。
      综上所述,在当今乃至将来,投资于“求学”无论如何都注定了越来越是血本无归的买卖。其中固然会有极少数标准化教育的“胜出者”可获得高于平均的回报,但那又如何?那就意味着他们的人生成功、幸福、快乐了吗?当然了,这牵涉到另一个话题了,我们将在后面的篇幅加以讨论。
      说到这里,列为切莫以为本篇是持反智主义立场的伪文。恰恰相反,本文的主旨是旗帜鲜明地主张“重智轻识”,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早日挣扎上岸。有如游向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的“彼岸”而大半沉溺,不如游向就近的小岛求得一方乐土。请注意,“过剩”、“沉溺”讲是前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时期的重要关键词,经过了这个痛苦的转型期,人类社会将逐渐进入真正“人尽其智、物尽其材”的更高级阶段。然而,转型,往往意味着大量的牺牲和淘汰,正如戊戌变法的一纸令下,葬送了千百万还在狂啃四书五经的儒生们的美梦一样。历史,不会对他们有任何的眷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5:12:33 | 只看该作者
    从标准化劳动者生产系统“制造”出来的、适应简单重复脑力劳动的劳动者将逐渐被社会淘汰,这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由于存在“物以稀为贵”的基本商业规律,所以体力劳动的远景甚至优于初级脑力劳动,因为全球教育系统不遗余力地“批量生产”,使得太多的人“脱离”体力劳动后却又无法与智能化生产相竞争,使得体力劳动出现“相对短缺”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一趋势日益加剧,所以世界各国现今都无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试图缓解和扭转这一趋势,但这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试想前辈们99%都不具备创新能力,又如何指望他们轻车熟路地教育出创新的下一代?指望国家、政府、学校?他们如果知道如何创新,早就告诉大家啦——其实教育总是滞后于时代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以上是从宏观的层面来考量,标准化体系是不可能完成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艰巨历史任务的,这种体系必将和正在被多元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所打破。从微观层面来考量,我们每一个父母,对子女含辛茹苦地抚养和教育,希望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成为做题的机器、应试的超人?成为职场一颗可有可无的螺丝钉?或许很多家长会说出希望子女“幸福、健康、平安”这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愿景来,但那仅仅是主观的愿景、期望而已,压根就不能称作是“目标”。你能说清楚何谓“幸福”、又该如何去实现幸福吗?不能。所以说那不能成其为目标,能称之为目标的只能是可计划、可实施、可实现的远景。
     ok,我承认弗洛伊德说的没错——人生下来是为了追求幸福的,但幸福包含哪些具体内容还需要一一分解:首先,必须要实现某种程度的自由吧?——经济上、人身上、思想上的自由,难以想象一个整天被迫劳动、口袋里没俩钱的人会觉得幸福;其次,必须在某方面实现一定程度的成功吧?——只有成功才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感,也能为自由创造条件。经过这么一分解,毫无疑问,追求幸福的涵义里面,至少不能少了成功和自由。这也就诠释了创新的意义——创新能带来成功,创新能带来自由。别跟我说什么“普普通通就好”一类的话,在我看来那只是自认为力有不逮的托辞罢了,是逃避主义。每个个体生下来就是不同的也应该是不同的,为什么经过一番“教育”反而要沦为“普普通通”?











点评

教育总是滞后于时代的,这个是总纲,时代在变化,教育观念要跟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28 17:12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liao_r + 2 很喜欢!目标的确立、分步实施和与传统抗衡.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3-28 05:46:07 | 只看该作者
写得真好, 能谈更多更具体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6:21:57 | 只看该作者
    一段时间来在各大儿教论坛潜水,看到了不少的“晒宝”贴,无非是小孩学习多么牛、才艺多么全,却通篇看不到多少远见卓识和思维亮点,不禁令人扼腕。其家长们孜孜不倦的精神和驯化小孩的智慧固然令人敬仰,但殊不知在以错误的目标为导向的前提下,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越多,也只能是在错误的路上走得越远。在“挤独木桥”的思维导引下,即便培养出常春藤学子,也只不过为华尔街多增添一个行尸走肉的打工者而已,何喜之有?不信的话,大可以广泛采访这种例子,看看有几个是觉得过得幸福、活出了滋味的。所以,愚以为这种以应试为目标导向的教育,哪怕是考进了宇宙大学也毫不足道。因为在中短期目标、功利目标的驱动下,人的个性已经被异化、自我意识已经被消灭、创造能力已经被扼杀。至于什么这才艺那特长,只不过是另一些标准化生产和应试教育的产物而已,敢问真正的“兴趣”何在?
      数千年来,中国人教育观的目标导向根本就是错的!孔子说什么“吾十五而志于学。”但为什么学?学来做什么?儒家的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其实也就是做官——凭那几本书既治不了国,更平不了天下。正是由于没有目标导向或者说错误的目标导向,导致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尽学了些没用的东西。往好里说是学了些自我安慰、委曲求全的本事;往坏里说那就是填了一肚子不折不扣的“毒草”,那些东西于世界何加,与他人何益?所以老毛说“历史上好点的皇帝多是没读过什么书的”是很有道理的,这里的“书”指的就是不以实践为导向的假道学。在今时今日,则不仅仅是四书五经之类的了,但凡不以实践为导向的“知识”,统统都该贴上“伪学”的标签。那些东西填了一肚子能消化吗?还不成了“饱食终日”的“饭桶”。
      所以,兴趣,只有真正的兴趣的培养才应该是正确的教育导向,才应该是健康的学习驱动力。兴趣(乐趣)是超越了生存的、个体更高级别的存在状态。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的乖仔(乖女)就是读书读出了兴趣,就是喜欢读书。”那么我想提醒你,那很可能只是表象,骨子里他(她)只是对考试考得好有兴趣,对老师夸家长赞同学羡有兴趣。这种“伪兴趣”的发展,势必是以扼杀真兴趣为代价的,而真兴趣一旦被扼杀,那创造力也就消失了。
     在当今和以后的时代,社会不需要什么“全才”,任何人也不可能成为“全才”,那么,即便高考全满分又有何益,只不过平添一个庸才而已。有那功夫,不如把一门“低级”手艺发展到极致成就来得大得多,而这没有兴趣的支撑是不可能的。诚然,“素质教育首先是全面发展”这句话没错,但全面发展不等于“全面优秀”,所谓“全面优秀”的含义只能是应试“超人”、只能是一无所长。所以家长们,人生数十年,切莫以短短十数年的“成功”来定义成功,切莫以“求学”的肤浅目标来限制和戕害孩子,这方面的正例和反例都非常多。

点评

孔子讲君子不器,儒家在那个时代是培养全才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28 17:14
儒家的目标肯定不是做官。不过现代人确实没必要去做儒家那种一无用处的破书生,浪费精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28 1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7:09:20 | 只看该作者
     但凡是个稍有责任心的家长,我想最低的教养目标也应该是“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这个“有用”,在不同时代体现的层次就有所不同了。在过去,或许念个大学出来基本就对社会有用了;但在今天,很显然地,读完大学出来多半还是废柴一根,无以自立。那么难道一定要读到硕士、博士才足以自立?这个在前面已经否定了,即便读出了双博士也未必能自立,更谈不上自主了。在今天乃至将来,能创造才算是对社会有用,因为社会已经不需要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劳动了,那些劳动完全可以由智能化替代,而只有创造、创新的能力是无论怎么智能化都永远无法取代的。
     那么接下来的疑问是,创造和创新难道不需要浩如烟海的知识来支撑吗?——是的,的确不需要。借用主席的话来说,这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样的条件就打什么样的仗”。远的可见大洋彼岸的高科技巨头,有哪个是xx家、xx教授搞出来的?还不都是些大学肆业生在折腾。如果创新是拼知识那么简单的话,福布斯500强都应该是大学教授才对。近的可见街头巷尾那些生意好到爆的馆子、网上卖得火的商家,哪个不是有与众不同之处的。所以,高技术、知识密集可以创新,低技术、低知识含量同样可以创新,只是层面有所不同罢了。由此可以推论: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技术积累、经验积累为依托,但其反命题不成立。也就是说,创新能力是独立于学习能力之外的人的另一种能力。由于历史和教育的惯性,今时今日人们已经总结出一整套关于如何学习知识的方法、“攻略”出来,但对于创新的机制却还不甚了了。在我看来,“为学习而学习”的学习始终都只能归为“被动式”学习。真正的主动式学习,只能是为寻求不同结果的兴趣所驱动的,这就是产生创新的机制。
      事实上,人类的创造性行为自婴儿期就开始萌芽,婴儿往往会尝试不同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比如把玻璃杯往地上扔、把纸撕碎...这些探索性行为既非本能、也非生存所需,故而只能归结为兴趣所致。然后由于在原始社会和农耕时代,探索行为往往可能招致不可预见的后果,所以诞生了种种教条来限制人的行为,以规避不可预见的风险。故而也就逐渐扼杀了整体人群的探索、创造能力。但在工业时代,尤其是后工业时代,压制创造性行为的社会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使人类创造能力的普遍发展成为可能。这种能力,既可以被扼杀,也可以被有意识地培养、强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7:25:19 | 只看该作者
    在今天,x商的提法不断涌现,先是智商,然后是情商、财商、挫商,然而今后最重要的“商”,应该是“创商”。这个提法虽然新颖,但现象却早有发端,“财商”高如巴菲特者,也不敌高“创商”的比尔盖茨,甚至会被更多高“创商”的后起之秀所超越。为何将这一类人的成功归结为“创商”?采用排除法——盖茨情商高吗?我想所有人都会说No;智商高吗?或许,但肯定不是特别的高;财商呢?从未听说过他理财有什么过人之处,反倒是“散财有道”。所以,最后只能归结为“创商”,其他科技精英同理。
     那么,“创商”是可遇不可求、看不见摸不着的东东吗?No,我想即便是最被认为糟糕的小孩,父母都会不时发现其令人吃惊的“创举”,这说明创造力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孩童的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灭失呢?假如我们找到了其原因,然后沿着相反的方向,自然也就找到了壮大这种能力的方法,难道不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8:02:28 | 只看该作者
    “创商”杀手,当首推保守的家庭教育。一个以学校标准化教育标准为标准的家长,小孩能有多大的力量与之抗衡?即便对抗,最后也顶多沦为“逆反”;次推标准化教育——固定的科目、固定的评价标准、固定的教学模式,很难想像能教育出什么不同的个体来。之所以将学校教育排在次座,那是因为小孩的志趣、目标,很大程度上是家长所影响和决定的,学校其实是很难在“道”的层面影响到小孩的,其影响在于“术”(也就是学习方法)的层面。
      所以,我们其实大可不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反学校教育,我们完全可以采学校教育之长——学习基础知识、锻炼社会能力等,但却不必以学校教育为纲。而在家庭教育中,则不遗余力地诱发(不是培养)小孩的兴趣,激发其创造性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其自我管理(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愚以为,务必养成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最高效地完成学校学习的习惯,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给自己——尤其是给自己的兴趣。任何的创造能力培养,如同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样,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累积的。相应地,少花些时间在那些大人强加的所谓的“兴趣班”上。试想,就算啥啥啥的整个十级八级那又如何,有助于将来成功吗?从中找到快乐了吗?以我的观察,即便是在传统意义上非常“全面”和“优秀”的小孩,也多半是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其中一个女孩出版了一本作文集叫《我终于感觉到了快乐》——听听,悲不悲催啊。
      由上可知,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循循善诱地捕捉到小孩的兴趣点,那就像是一粒火种,需要精心地呵护;必须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干扰;必须根据小孩兴趣发展的需求助其找到和获取最有效的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06:26 , Processed in 0.183521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