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鸿宝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之前,首先要定义目标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4-3-28 11:16: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ricom163 于 2014-3-28 11:36 编辑

[由于在原始社会和农耕时代,探索行为往往可能招致不可预见的后果,所以诞生了种种教条来限制人的行为,以规避不可预见的风险。故而也就逐渐扼杀了整体人群的探索、创造能力。但在工业时代,尤其是后工业时代,压制创造性行为的社会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使人类创造能力的普遍发展成为可能。]
这话说得极好。
创造力能不能培养我不十分清楚。
但是创造力容易被遏制掉却是可以眼见的事实。
在创造力方面,唯一做得最好的国家,目前只有美国了。
哪个国家的人都不缺那种原始能力,可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让那种能力丧失。
在这件事情上,美国有多么地清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3-28 11:40:1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讲点具体的吧,你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理论联系实际,咱好理解点。

点评

哈哈,我也在找重点是什么,没找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28 18: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2:36:4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为什么我们要以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首要目的再总结两句:因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一定是快乐的——并且很可能是成功的;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有人格的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才能从根本上成为“与众不同”的人;创造力,才是人类社会最大的“善”、最高的“道德”。
      具体到创造力教育的方法论上,前面有朋友说得很好,在全世界而言美国做的最好。正是由于美国,我们才得以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创造力”这么一回事,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可参照的样本。从众多可称之为“有创造力”的样本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培养创造力的必要条件——1.自由民主的家庭乃至社会环境;2、相互尊重的精神;3.独立自主的精神;4、鼓励探索、不怕失败的精神;5、追求“不同”的思维方式。所有这几点,本质上都指向一个核心——及早唤醒小孩的自我意识——存在意识、差别意识、主动意识。
     在过去几千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求同”的,而现在这种思维亟须要作出改变,我们需要努力地发现、发掘、强化出个体的与众不同之处来。过去讲,高考教育是“木桶理论”,但以整个人生为量度的话,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却体现为“长板效应”。个体的兴趣领域、擅长领域的差别在人幼年的时候就广泛地体现出来,即便当今的科学研究尚无法获知这种差异产生的机制,但我们却可以观察和捕捉到这种差异性并充分加以利用。如果家长们非要强行使所有小孩都“热爱读书”、“养成好的(标准化的)学习习惯”,那自然也就是不承认、不尊重这种差异性的行为。“道法自然”,其实才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准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4:07:10 | 只看该作者
      说到这里,我对当下的教育工作者们(校内的和校外的)是持普遍怀疑的态度的,因为他们有他们的目标和我们有且应该有我们的目标,两者必然是不同的。过去之所以体现出相同的假象,是因为我们个体的意志屈从了国家机器的意志、短期的教育目标混淆了长期的教育目标。所以说,但凡我要寻求一个教师,那么一定会首先了解他的教育理念、方法——是否是以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主,而不是以任何短期的效果和功利的目标为主。
      话题拉回来,当今教育的议题,素质教育是一方面,创造力培养则是另一方面。素质教育,首先是全面发展,是对社会劳动力、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要求,也是为创造性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而创造力培养,则着重于兴趣发展、知识导引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
      首先是兴趣发展,前面说过,一切创造活动都是由兴趣开始的。作为家长,发现和发展幼儿的兴趣,在于为幼儿创造接触尽可能多的外界事物的条件,从而观察其兴趣点并充分鼓励幼儿发展兴趣。这一点众所周知,就无须赘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4:17:55 | 只看该作者
      突然看到隔壁楼关于“天分论”讨论得热火朝天,不禁想说上两句。其实在我看来,什么样的“天分”压根就不重要,斯瓦辛格少时很瘦弱,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幼时都显得很笨拙,也从没听说乔布斯小时候体现出什么过人之处....这类案例太多了,足以证明“天分论”就是彻头彻尾的迷信。科学的论断是——“兴趣才是最好的导师”。父母(尤其是妈妈)们,切莫由于自己不懂就转而寻求迷信的安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4:46:46 | 只看该作者
    其次是知识导引,知识的导引起着深化、强化兴趣的作用。幼儿的很多兴趣,比如玩泥巴、打弹珠等,由于缺乏知识的引入为支撑,就不能得到深化、升华,无法长久保持。而知识的导引又宜密切围绕兴趣点展开最易于为幼儿所接受。兴趣的建立是双向的,既可以是通过幼儿主动发现,也可以是通过家长循循善诱。幼儿的兴趣可以逐渐拓展广泛,而知识的导引也就顺理成章地日渐丰富,这里面本不应当存在任何的强制和灌输。任何脱离幼儿兴趣实践或超过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知识,都是抽象的知识和无效的知识,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很多父母往往以“读了多少本书”为傲,那是受了“读万卷书”的封建思想荼毒,没用的东西你整那么多干啥?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肯定就没读过万卷书,王健林、马化腾这些也没有。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能高效地摄取对自己(的兴趣发展)最有用的知识,才是核心竞争力,即便你的大脑容量无限,时间总有限吧?有如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书山题海中去,还不如投入到实践中去。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不是从书本中来,而是从实践中来。所以说,儒家重书本轻实践的道统余毒不浅,其实质是一种逃避主义,面对现实的无奈,干脆遁入书海去需求精神的慰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5:10:35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兴趣发展和知识导引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了,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边实践,边求知,使得生命逐渐向着纵深发展。举个例子,小孩都喜欢打游戏,这种兴趣好不好?普遍认为不好,但我看也有好的一面。由打游戏的兴趣是不是可以诱导到尝试自己编游戏的兴趣上去?由自己编游戏,是否会导致小孩主动寻求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美术创作和情节创作的能力?...这才是从本质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之道。以后切莫逢人就说你的小孩有多么“爱看书”,我认为那没有意义,不是什么好事。
    反之,如果将兴趣和知识二者割裂开来,那就成了当今的标准化教育、填鸭式教育。你说我不想在这个时候学这种知识,或者说我目前还学不懂、理解不了这个知识点,他说不行,你非得学,现在就学,理解不了就背下来。悲乎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3-28 15:36:3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引导,12岁以后,基本没有可能家长主导了。

教育我看就是顺应着孩子的天性慢慢引导,不是灌输,不是逼迫,比如,12岁之前,我们家长可以引导阅读,孩子不关注图书的话,我们自己可以在他们面前拿起一本书读,和孩子讨论,慢慢孩子也许就会爱上读书。教育,不是剥夺孩子游戏和玩耍的时间,不是过多关注,太关注孩子有压力。有时候,我们家长应该忽视一下孩子,让他们自己做主。事实上,孩子的自我觉醒是最关键的,与其说是家长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孩子慢慢悟道,这期间,家长和孩子可能有沮丧,可能有不快,但慢慢孩子会成长起来的。

点评

特别同意这句话“其说是家长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孩子慢慢悟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11 12: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6:18:54 | 只看该作者
     这里聊聊某对犬子的教育实践。在小孩五岁以前,一直是懵懵懂懂,听不懂大人说的话(反过来说我没去注意琢磨和理解他的情绪),乖张、暴戾、在校胆怯,做啥事儿都“不紧不慢”的,运动能力也发展较慢,中班时期老师的评价是“蒙的”。我们分析是由于在班上年龄最小没开窍的缘故,也没太去管他,除了常陪他玩会儿、报了几个兴趣班之外,基本就是放养状态。好在画画是我们所一直关注的,从三四岁就开始酷爱画画,大约一个月要画一包白纸。兴趣班画的那些题材他下来从来不画,就只爱画些卡通打怪之类的,其特点是表情和动作夸张、生动,而且喜欢讲述情节。这小子从小还有个特点是观察人物的表情、好恶以及周围的事件非常留心,班上谁穿了什么新衣服新鞋居然都一清二楚,班里家长想了解小孩的情况都找他打听,呵呵。可以说是“哑巴吃汤圆——心里有数”型的。
      大班上的一次契机使得这臭小子有点开窍了,缘于班上连续三次讲故事比赛。经过一两次小训练,他复述故事机里的长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连续蝉联“故事大王”称号。这事儿使他找到了些自信,才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还开始经常自己编故事、编笑话(尽管不怎么好笑)。到了大班,他开始自己创作卡通人物了(尽管线条简单)。在听我读完西游记故事后,他说:“爸爸,我们来做一本书。”我问咋做,他说他来画他来讲,我来写。就这样他编了个有21幅插图和旁白的《中国超人打怪兽》简单绘本,还说要拿去卖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3-28 16:37: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希望继续说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11:16 , Processed in 0.161864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