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petercatse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升初] 乐乐(Franklin)的小升初(2002年,男孩)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1:26:27 | 只看该作者
昨晚的一段对话,记录一下。

晚上下班,
乐乐妈刚进家门,
乐乐就迎上来说,现在他们的同学放学后会约着出去玩,或者到家里玩。
乐乐妈说,好呀,一起约着玩挺好的。
乐乐又说,他和同学面上的关系都不错,但是没有特别要好的知音。
乐乐妈说,知音并不容易遇到呀。

乐乐妈要做晚饭,
对话就暂时停在那里了。
关于交友的问题,
确实有很多需要仔细琢磨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17:13: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etercatsea 于 2014-3-19 17:17 编辑

什么是语文?(编转自儿教论坛)

语文呀,其实很简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语文就是听别人说、自己说、看别人写的、写自己写的。
听别人说、自己说那叫语;看别人写的、写自己写的那叫文。
别的还有什么?除了这些那就不是中小学的语文了,那是语法学、语音学、修辞学、文学史等。
用专家的话说就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是工具也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好,不就是听别人说、自己说、看别人写的、写自己写的这么回事么?

再回头看一看中小学的语文学习,课堂学习也就是听老师同学说、自己说、看别人写的文章、写自己写的文章罢了。
说的专业一点就是个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问题,听别人说、看别人的文章那是信息输入;自己说、写自己写的那是信息的输出。
在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语文就是个工具。什么工具?交际的工具呗——为了交际。

既然是工具,那么就有使用这个工具的问题,需要经过四个时期:即认识期、辨析期、使用期、熟练期。
举例来说:筷子是吃饭的工具,不会使筷子的老外拿到这个家伙先要看一看,这是什么?织毛衣太短,剔牙太粗。人家告诉他这是吃饭的筷子——记住了。然后分析咋吃呢,一手一根挑还是插在嘴里当梯子使?——辨析期。当知道了怎样使以后又会笨拙出许多笑话来——使用期。直到他能熟练使用了,我们才会惊诧他使筷子居然这么熟练。

学语文呢?也是如此,也要经过认识期、辨析期、使用期、熟练期。就是象使筷子一样,让他先认识、再自己分析、然后使用、最后熟练。
如他认识了“笑”这个字、“纳”这个字,又多次听到或看到“笑纳”这个词出现在赠送场合,他就开始用了,可能会出现“请不要笑纳”的笑话,但多看、多听以后他就知道正确的用法了。
语文这个工具要想用好就是从认识开始、到自己辨析、到使用、到熟练的一个过程。一句话熟能生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09:23:5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孩子,你靠什么吃国际饭?(转自王青博士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b9ef8e501014x3r.html

调出一篇早期的博文置顶。过去一直在探讨中国的父母让孩子学英语的困苦,可是近来老是听到移民美国的父母要孩子维持汉语的艰辛,总是很难理解这样的心态。孩子的成长、特别是语言成长有其自身的客观过程,做父母的非要去干预这样的自然过程,图个什么?最近转载了一篇“毁人的起跑线”的博文,从文章和跟到我这里的评论中我似乎悟出了一点道理。原来这些在拼起跑线的父母们是把孩子的一生看成了一场比赛,唯有战胜了别人才能幸福。生命之花要想开得绚烂,靠的是自己的内涵,而不是战胜别人,更不是“多吃多占”的超前、超量学习。且不说一个人并不能绝对地精通两门语言成为“双语人”,就算可以了又能怎么样呢?成为字典?成为翻译?都不过是做工具做工匠的命而已。孩子们还在成长中,不论把他们放到哪个语言环境,他们都会按照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来成长。要命的是这些做父母的,一心想让孩子“多吃多占”,有没有认真想过,您的孩子最后要靠什么去吃国际饭?

我们的地球正在迅速地变小,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也越来越密切,中国的孩子有大量的机会出国留学,进而留在国外工作。在国内的也将面临更多机会进入外企、跨国公司工作,或是具有更多的国际商贸机会。在这里,我们姑且先不去用“走向世界”这样的豪言壮语,而只是把所有这些国际交流带来的工作和生意机会称为“国际饭”。因为存在着地域和文化的差别,这些国际饭一般具有相对丰厚的收入和面向世界的开阔视野,使得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憧憬着能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吃上国际饭。那么,作为一个中国孩子,靠什么优势来竞争到一碗国际饭呢?
靠学好英语,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中国就出现了对英语无限地投入:各种课程、各类学校补习班、教材教辅、学习机复读机、早教胎教,什么都来了。所有的投入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学好英语将来好吃上国际饭。
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思索一下这个“不假思索”的问题,看看如果一个中国孩子的英语学得好极了,他/她就能够成为对国际企业(不论国外的公司还是设在中国的分支)有吸引力的人才吗,他/她就能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占得先机吗?
一个中国孩子,把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之后,其英语水平恐怕都很难达到美国一个大学生的平均水平。一个平均水平都不到的人,能算上什么人才,能对国际企业有多大的贡献,又怎么能够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占得先机呢?
完全不必沮丧,成功的例子俯拾皆是。成功的利器却不是英语,而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母语文化!
既然是国际饭,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地域、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化就是这碗饭的精髓部分。如果跨国公司寻找的只是英语好的人才,他们当然是回到英语国家去找了。作为一个中国孩子,将来能吸引他们的却恰恰是你对中国的了解,以及你通过母语功底建立起来的世界观、知识面、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一切使你具备成为有价值人才的基本因素。英语,不过是确保这些跨国人才能一起共事的一个交际载体,就象许多写字楼里的职员脖子上挂那个工作牌,有自己的名字、照片和打开电子门禁的IC卡,确保你能在公司里通行无阻而已。
我在美国研究生读的专业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应用语言学(TESL/AP),专门研究的是英语教学。因为英语教育在东亚国家的地位很重,我的系里就不乏来自日、韩、台湾的同学。我们这些非英语母语的学生,对于班级讨论和今后科研出版的贡献,难道是在英语上超过美国本土学生吗?当然不是,是我们各自的母语文化的视角,我们可以从完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和发表意见,这是我们的价值。如果这些外国学生回到自己国内去教英语,而我们的美国同学也来做外教,那么我们的优势又是在英语上超过那些美国本土同学吗?当然也不可能。我们的优势依然是自己的母语,以及对操着同样母语学生的了解。所以,即使吃这样一碗窄到专吃英语的国际饭,靠得还是母语和母语文化。
我自己选择了下海经商,搭上了中国迅速向世界输出低价工业品的顺风船。在国际商贸的谈判中,吃的还是语言饭。经常有人问我,“那些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的英文是不是比你好”?除去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视野的开阔程度以外(我教过他们),他们的英语是比我好,那是他们的母语。可是,在国际贸易的商场上,他们完全不对我构成竞争。中方老板的一言一语、一个犹豫所传递的“隐性”信息,这些ABC是完全抓不住的,他们的中文能力不够。不错,他们或许更懂得美国、更具有人脉、更能拿到美国的订单,但是在那些层面上他们要竞争的是同样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人,而很难争到我的这碗饭。我吃的这碗国际饭,靠的还是我中文的优势。
我们把情况再往极端扩大了来看,一个中国孩子,不会外语,扎实的母语基础依然可以助他/她成才,我们那些走遍天下的浙商们就可以在美国大批收购银行。再说大一些,这个孩子将来成了国家主席,出门就可以带上最优秀的职业翻译,而且可能还是带一个翻译团队。
可是,反过来,外语学成了,能靠它吃饭吗?最专业的外语饭不过是职业翻译和关于外语的研究与教学了。没有扎实的母语背景,这碗外语饭又怎么能吃得好呢?
这个话题,因为太经常地受到下面几条看法的干扰,在这里做一下说明。
第一,我不遗余力地主张加强孩子的母语和母语文化,不是因为汉语和汉文化具有五千年的“美”。人类语言是平等的,都有它们不可替代的美。还记得都德《最后一课》里所描述的普鲁士枪口下法语的“美”吗?中国文化里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还正是中国人学习外语的一个障碍。
第二,我在此没有半点建议孩子不学外语的意思,这不在本文关注的范围之内。我个人的观点明确表达在了我的博文《孩子从小学外语最大的益处是什么?》里面:“从小学习外语的最大益处竟然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孩子智力发展方面。有这样一条结论,就足以支持早学外语了”。
第三,我们现在很多来自国外的教材和教学法似乎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但是这里面很多是针对英语母语教学的,是我们的语文启蒙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使得这些东西一下子抓住了父母孩子。但是要记住学习英语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是学习一门第二语言。第二语言的学习和第一语言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学习者大脑里已经存在的第一语言。如果这个第一语言很扎实,学习者可以有效利用第一语言、以及通过第一语言建立的知识面、世界观、学习方法、甚至年幼孩子在学校和课堂生存的方法来有效地加速第二语言的学习。所以学好外语的一个根本还是回到了扎实的母语功底。
中国孩子,学好母语才是你今后长大成才的基础,是你吃国际饭的优势。英语,只是你脖子上挂的那张开门用的IC卡工作牌。

(注:本文作者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TESL)硕士学位、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跟踪三名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中国学汉语的过程,并论证其过程与中国人学英语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1:14:53 | 只看该作者
自主学习——老易(转自儿教论坛)

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是并驾齐驱,难分高下的,可到了中学,差距一下子拉大了。拉大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这种情况越到高中越明显。
   
学习能力是个综合体,智商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智商是个相对概念,极高智商和极低智商的人注定是极少数,大部分人是中等的智商。很多极高智商的人,可能还没参加高考就已经保送了,很多极低智商的人,到了初中可能就跟不上了。所以参加高考的,一般来说智商都可以看做中等的。有人对高考状元的智商进行了测量,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的智商都是中等智商,应该说,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除了智商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决定着学习能力呢?国外的研究发现,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大多是“自主学习者”。自主学习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学习意愿”,也就是愿意学习,自觉学习,喜欢学习;第二个层面是“学习技巧”,也就是学习时讲策略,讲方法,讲窍门。
   
大家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
   
其实一个学习高手就是那个高明的庖丁。他从来不会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学习起来又省力,又开心。普通学生看到一件事物,只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而学习高手看到一件事物,会像庖丁一样,运用“分析能力”把事物进行分解,发现里面的构造,机理。然后,不管背记也好,应用也好,都能游刃有余。普通学生看到一堆事物,只看到乱糟糟的表象。而学习高手看到一堆事物,会运用“综合能力”找出共性,发现规律。一张张试卷,在普通学生眼里,是一个杂乱无章的东西,可在学习高手眼里,每个题目考察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在他眼里一清二楚。这样,他才能游刃有余的去解答。
      
自主学习者的另外一个可贵之处就是独立思考精神。独立思考有什么用?对付考试就很有用。他会把考试当作一个研究对象,想各种方法来“破解”它。应试其实也是需要创造力的。普通学生是“应付”考试,自主学习者是“破解”考试。在破解的过程中,他会研究出对付考试的独家法门。
      
培养自主学习方法是什么?自主学习者有两个方面,一是意愿、二是方法。首先在意愿方面,西方教育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其次在方法方面,关键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自己规划学习,去琢磨规律,研究规则,找捷径,找窍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14-3-20 14:41:24 | 只看该作者
喜欢你转贴的文,受教了

点评

谢谢关注!网络资源丰富,一边学习,一遍记笔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20 1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7:12:30 | 只看该作者
话说在学习各位BBMM的教育经验,正看到评价小学老师的部分,不免也要吐槽一下。

联想起,开学初,英语老师发校讯通,大概意思是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申请免写部分或全部英语作业。
乐乐妈本来对于老师留的抄默课文、单词、重点句若干遍的作业就很不感冒,
想着这次终于有机会“大刀阔斧”地把学校英语作业“砍掉”。
回家跟乐乐商量,
确实意想不到的结果。
乐乐说,老师要求必须次次考100分,才能申请免写作业;
乐乐觉得自己没有这个实力(事实上,乐乐英语考试总是99分),所以不能申请减免。
乐乐妈完全哑炮了:dizzy:

再转载一下今天下午乐乐的英语老师发来的校讯通:
四班各位家长,开学到现在以来,四班的同学整体都很爱说话,不听招呼,无论老师采取什么方式提醒他们,都无所谓,今天也是如此,上课抽他们回答问题,又答不出来,下次给他们时间讲话,又讲不出来,所以为了锻炼他们的讲话能力,今天要求他们写400字的讲话稿,明天在全班讲话,请家长配合。谢谢。

乐乐打电话说,要写400字中文演讲稿,还要给老师看。
乐乐妈坚决抵制,
告诉乐乐直接把英语作文打印给老师就可以了。

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学校的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6 09:36:47 | 只看该作者
六下第五周小结

乐乐的时间安排,
基本按计划执行。

乐乐妈发现一个问题,
拓展内容,乐乐主要是看,
动手做得少,
做的题没有及时订正。
乐乐妈写了字条提醒。

这一周语文有单元测验,
语文90分,第七名,班最高94分。
开学以来,语文成绩倒是挺稳定,
特别是阅读理解有进步。

英语老师罚写的讲话稿,
抽到乐乐上课发言。
乐乐念了中文讲稿(关于庖丁解牛的内容),
和英文作文(关于Bally的内容)。
乐乐说,小朋友都没有听懂英语作文,
他翻译了一遍,有些词一时想不起中文怎么说。

被英语老师投诉,
堂听没有改错重听。
问乐乐怎么回事,
乐乐说,中文翻译,形容词忘了写“的”。

这周小结之所以迟到了,
是因为乐乐从周六开始发高烧,
周一、二都请假,
直到今天才恢复正常,上学去。
随机播放的天气,
不知怎么穿衣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1:27: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etercatsea 于 2014-3-29 12:27 编辑

前两天乐乐生病在家,乐乐妈也请假陪护,
有机会和乐乐又谈到了交友的问题。

听乐乐讲班里同学的情况,男孩子几人一堆玩,乐乐感觉加入不进去,
主要是同学们交流有关打游戏、看电视、聊qq、玩卡牌的内容,乐乐都不了解。

其实,乐乐性格比较温和,在班上人缘不错,和学校的同学相处融洽。
按照乐乐的说法,就是面上的朋友很多,但是交心的“知音”还没有。

乐乐在家基本不看电视,也不玩游戏,也没有qq。
平时,主要是听英语音频,看中文书,有空看盈视讲坛或英文电影、纪录片。
周末,打羽毛球、登山或踩单车。
每次户外活动,都要抓一些小昆虫或者捞一些水生小生物,
回家会花不少时间观察这些小家伙。

乐乐妈的理解是,到了乐乐这个年龄(12岁),
自我意识从蒙醒逐步发展完善,希望有共同爱好兴趣、志同道合、谈得来的朋友。
当看到其他同学凑堆玩,而他们谈的内容却是自己不了解的,才会生发出来这样的烦恼。

乐乐妈认为,在小学阶段,
应该尽量参与动心动脑、增长才智、锻炼体魄的有益活动,
避免耗费时间却收获不大的活动。
希望能够营造环境,帮助乐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各位有啥好建议呀?

点评

耗费时间在电脑游戏里,到底有多大收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1 09:18
对电脑游戏比较抵触,可能是跟乐乐妈的所见所闻有关吧。看到过因为玩游戏,很优秀的孩子挂科被退学,不是一、二例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1 09:17
你不要让孩子太曲高和寡了,有些东西还是要接接地气,电脑游戏是需要的,这是孩子交际的工具。 孩子太纯了,未必是好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31 22: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09:16:00 | 只看该作者
六下第六周小结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自从上周末开始,
乐乐高烧三天,
咳嗽绵延至今,
精神、胃口都差了很多。
这一周基本都在休整,
希望能够尽快恢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4-3-31 09:52:18 | 只看该作者
petercatsea 发表于 2014-3-28 11:27
前两天乐乐生病在家,乐乐妈也请假陪护,
有机会和乐乐又谈到了交友的问题。

我家男孩马上11岁,也自认为性格温和,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听英语爱看书,喜欢做数学题,喜欢爬山喜欢打羽毛球坚持跑步。
但是找不到同样兴趣的孩子。
你家哪里的呀?
同城的孩子没有,不同城的知道有,也能有安慰的感觉吧。

点评

谢谢关注!我们在广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3-31 1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7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0 , Processed in 0.089987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